[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工資不花完 理財錢生錢(30歲不理財,30年後拿什麼養活自己?不
    該商品所屬分類:投資理財 -> 投資理財
    【市場價】
    419-608
    【優惠價】
    262-380
    【作者】 熊濤 
    【所屬類別】 圖書  投資理財  理財技巧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99651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9965130
    作者:熊濤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9月 

        
        
    "

    編輯推薦

    單身的你

    明明收入不錯,為什麼還是感覺沒錢?

    兩個人的你們

    夫妻倆現在是怎樣規劃家庭財務的?

    有孩子的你們

    期望孩子未來可以接受怎樣的教育?

    面臨退休的你

    退休以後希望自己每個月的生活費是多少?

    需要財務突破的你

    覺得自己什麼時候可以成為千萬富翁?





    推薦理由一:會理財,不做金錢的奴隸

    推薦理由二:錢不是掙出來的,也不是省出來的,而是理出來的

    推薦理由三:會理財,讓女人更優雅,讓男人更瀟灑

    推薦理由四:工薪族會理財,有錢又有閑,生活更美滿。

     
    內容簡介

    你本來該是千萬富翁,為什麼到頭來隻戶?

    明明收入不錯,為什麼你的財務狀況還是很糟?

    兩口子一起理財還是月光,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投資”孩子,風險大,還是收益大?

    僅靠工資,你得多少年纔能存夠養老錢?

    針對基數*,也需要理財幫助的人群,即單身上班族、新婚夫婦、三口之家,從大家關心的財務問題入手,給出一整套切實可行的理財規劃和實際操作方案。樹立理財觀念,掌握基本的理財原則,一本書解決中國家庭的理財問題。

    作者簡介
    熊 濤
    國家注冊高級理財規劃師
    西南財大客座教授
    成都電視臺《理財》欄目嘉賓
    18年證券從業經驗,成都批“紅馬甲”,有豐富的理財投資及財富規劃經驗。為總資產超過170億的家庭和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投資理財顧問工作,擁有大量理財規劃實戰經驗。
    曾出版《我們老了花什麼》、《憤怒小鳥理財學》、《富人在想什麼》等。


    熊 濤

    國家注冊高級理財規劃師

    西南財大客座教授

    成都電視臺《理財》欄目嘉賓

    18年證券從業經驗,成都批“紅馬甲”,有豐富的理財投資及財富規劃經驗。為總資產超過170億的家庭和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投資理財顧問工作,擁有大量理財規劃實戰經驗。


    曾出版《我們老了花什麼》、《憤怒小鳥理財學》、《富人在想什麼》等。






    目錄
    第1章
    成為千萬富翁的步就是認清你的真實情況
    盲目理財的結果隻能讓你的財越來越少,要理財,必須先理自己。
    1. 年輕時候月光,以後就很難有錢
    2. 確定目標,你纔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
    3. 診斷現有財務狀況,挖掘有形資產和無形價值
    4. 控制投資風險,你要學銀行
    5. 提前做好兩件事,降低你的理財風險
    6. 傻瓜式理財工具和復雜型理財工具
    7. 把握平衡,靈活選擇適合你的理財工具
    8. 可怕的不是負債,而是賭性
    9. 智慧的負債撬動你的財富杠杆
    10. 為什麼別人買就能賺,自己買就會虧?
    11. 做投資決定越簡單,賺錢越困難

    第1章

    成為千萬富翁的步就是認清你的真實情況

    盲目理財的結果隻能讓你的財越來越少,要理財,必須先理自己。

    1. 年輕時候月光,以後就很難有錢

    2. 確定目標,你纔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

    3. 診斷現有財務狀況,挖掘有形資產和無形價值

    4. 控制投資風險,你要學銀行

    5. 提前做好兩件事,降低你的理財風險

    6. 傻瓜式理財工具和復雜型理財工具

    7. 把握平衡,靈活選擇適合你的理財工具

    8. 可怕的不是負債,而是賭性

    9. 智慧的負債撬動你的財富杠杆

    10. 為什麼別人買就能賺,自己買就會虧?

    11. 做投資決定越簡單,賺錢越困難

    12. 除了存錢,別的理財工具我都不敢踫怎麼辦?



    第2章

    明明收入不錯,為什麼你的財務狀況還是很糟?

    月光不是你的錯,收入不菲還月光,就百分百是你的問題了。

    1. 收入豐厚不等於現金流充裕

    2. 你的財務困境來自哪裡?

    3. 做好準備,面對財務困境

    4. 賺得多不如花得好

    5. 克制彈性開支是“會花錢”的基礎

    6. 年輕人如何投資房產?

    7. 投資思路比房子更重要

    8. 自己的大腦好使

    9. 找到好的投資品

    10. 如何做有價值的自我投資?

    11. 單身年輕人的理財實戰



    第3章

    兩個人的日子,容易迅速累積財富!

    兩口子一起理財都還月光的話,你還有什麼機會成為千萬富翁?



    1. 貧賤夫妻百事哀,經濟歸屬決定了愛情之路

    2. 屌絲的逆襲VS.高富帥的浪漫

    3. 提前準備,應對家庭經濟面臨的兩大風險

    4. AA or 混卡?合適的財務模式讓家庭理財更輕松

    5. 有趣的彈性目標

    6. 幾個巧妙方法實現聰明消費

    7. 不要蝸居很簡單

    8.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退出機制

    9. 萬一離婚,你會選擇什麼?

    10. 夫妻家庭理財實戰



    第4章

    養育孩子,就是在“做投資”

    孩子是風險的理財工具,投得越多,說不定虧得越多



    1.未來22年,你準備花多少錢?

    2.為什麼同樣是養孩子,養育成本相差那麼大?

    3.出國留學,其實是個理財問題

    4. 投資孩子,要慧眼識珠

    5. 對孩子的教育越靈活,家庭的財富越穩健

    6. 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儲備金

    7. 炒股炒出來的留學生

    8. 養兒防老靠得住

    9. 對孩子正確的教育,是理財的重要一環

    10. 有沒有考慮再要一個孩子?

    11. 四口之家的理財實戰



    第5章

    理財,就是讓我們老了有錢花

    靠工資,你得多少年纔能存夠養老錢?



    1. 養老金準備得越早越好?

    2. 現在彈性支出VS.未來的剛性支出

    3. 現在的適度克制,是為了將來的加倍舒適

    4. 養老,你還差多少錢?

    5. 從現在開始,做養老儲備的後衝刺!

    6. 養老金的投資誤區

    7. 退休後如何繼續儲備養老金

    8. 老年家庭的財富管理技巧

    9. 老年家庭的理財實戰





    第6章

    不同的資產狀況,不同的財富密碼

    這世界到處都是路,跟著別人去走,便沒有你的路了

    1. 級別家庭的理財思路

    2. 根據自身情況,讓資產迅速增值

    3. 級別家庭的理財思路

    4. 選擇好房地產投資策略也能穩健賺錢

    5. 1級別家庭如何去投資PE產品

    6. 1級別家庭的其他投資模式



    後記


    媒體評論
    我們終日在職場上打拼無非就是為了多拿一點薪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過上比較體面而富裕的生活。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競爭的殘酷,物價的上漲,很多人常常感到心力憔悴。這本書寫出了工薪族的真實情況,不能奢望中*那就要好好理財吧,書裡給的方法和建議也很不錯,很值得學習一下!
    ——李可甜我的經濟收入不錯,但總是感覺沒錢花,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這本書分析的很到位,簡單平實,確實寫出了很多問題所在,看來我要認真理財,認真理人生了。
    ——夢娜
    我個人認為,錢不是掙來的,也不是省出來的,而是理出來的。一個同樣收入的家庭,理財與不理財的差距之大,超出人的想像。小到為日常生活增加一點小驚喜,大到買房買車,理出來的錢就是一份意外收獲。平時多留意,上上心,生活就能更加有滋有味。
    ——老徐這本書根據不同家庭,不同階段的經濟情況做了非常細致的分析,糾正了我很多誤區,理財*不是積少成多,壓縮現在為將來攢錢。作為年輕人,確實要為以後的生活多家思考,這本書可以作為長期參考教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出應對。


    我們終日在職場上打拼無非就是為了多拿一點薪水,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過上比較體面而富裕的生活。隨著就業壓力的加大,競爭的殘酷,物價的上漲,很多人常常感到心力憔悴。這本書寫出了工薪族的真實情況,不能奢望中*那就要好好理財吧,書裡給的方法和建議也很不錯,很值得學習一下!


    ——李可甜
    我的經濟收入不錯,但總是感覺沒錢花,也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這本書分析的很到位,簡單平實,確實寫出了很多問題所在,看來我要認真理財,認真理人生了。


    ——夢娜

    我個人認為,錢不是掙來的,也不是省出來的,而是理出來的。一個同樣收入的家庭,理財與不理財的差距之大,超出人的想像。小到為日常生活增加一點小驚喜,大到買房買車,理出來的錢就是一份意外收獲。平時多留意,上上心,生活就能更加有滋有味。


    ——老徐
    這本書根據不同家庭,不同階段的經濟情況做了非常細致的分析,糾正了我很多誤區,理財*不是積少成多,壓縮現在為將來攢錢。作為年輕人,確實要為以後的生活多家思考,這本書可以作為長期參考教材,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做出應對。


    ——楊靈


    在線試讀
    1.
    年輕時候月光,以後就很難有錢
    在家庭財務規劃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命周期。所謂生命周期,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財務方面所處的階段。每個人都逃不過這樣一個周期,的區別可能就是有的人能夠很快跨越成長期進入儲備期,有的人可能四五十歲還在成長期裡面拼搏。
    這一節,我特別要說一下成長期。
    一般我們給它的定義大概是:22—30歲,也就是大學剛剛畢業,開始參加工作的一段時間。這時候一個人的資歷相對較淺,收入也比較低,但是因為剛剛獨立,花銷又比較大,是個比較艱苦的時間段。所以很多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又會被稱為“月光族”。
    有個姓王的小伙子,他是我客戶的兒子,今年25歲,剛剛工作三年。他父母比較有錢,一個是民企老板,一個是外資企業的中層,年收入大概是。但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很西化的,小王大學畢業以後,他們就不再給他提供經濟支持了,一切都要依靠小王自己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小王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是畢業以後改行做了廣告策劃。開始工資很低,2左右。要負擔房租,再加上日常生活的開支,還要有一些社交應酬,所以經常是入不敷出。
    一開始,他是找朋友、同事借錢,但是久而久之發現借錢這種事情其實是很傷感情的。找朋友借錢不好借怎麼辦呢?看過我之前幾本書的人可能馬上會有印像,信用卡可以拿來做短期周轉,還不欠人情,挺好的。
    小王就是這樣,他辦了幾張信用卡,有消費的時候就盡量刷卡,需要現金的時候就取現周轉。人情債是不用還了,但是消費上去了,常常是一個月工資發下來,先還了上個月的欠款,剩下的交租金,然後就沒錢了。沒錢怎麼辦呢?繼續刷卡,或者把之前欠的款做分期,債務越積越多,雪球越滾越大,幾年下來,光是分期手續費就花錢。
    這就是一次月光,次次月光!不僅月光,還會讓自己的債務越積越多。這個月欠,下個月就會,看起來每個月都在還款,結果卻發現這錢怎麼都還不完。
    問題出在哪裡?是收入太少了嗎?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工資太少了!根本不夠用。房租、水電費這些是必須繳的嘛,日常開支也是不得不花的!所有開支都是非彈性的,這個錢我怎麼省也剩不下來。

    1.

    年輕時候月光,以後就很難有錢

    在家庭財務規劃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命周期。所謂生命周期,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財務方面所處的階段。每個人都逃不過這樣一個周期,的區別可能就是有的人能夠很快跨越成長期進入儲備期,有的人可能四五十歲還在成長期裡面拼搏。


    這一節,我特別要說一下成長期。

    一般我們給它的定義大概是:22—30歲,也就是大學剛剛畢業,開始參加工作的一段時間。這時候一個人的資歷相對較淺,收入也比較低,但是因為剛剛獨立,花銷又比較大,是個比較艱苦的時間段。所以很多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又會被稱為“月光族”。


    有個姓王的小伙子,他是我客戶的兒子,今年25歲,剛剛工作三年。他父母比較有錢,一個是民企老板,一個是外資企業的中層,年收入大概是。但是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很西化的,小王大學畢業以後,他們就不再給他提供經濟支持了,一切都要依靠小王自己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小王大學時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是畢業以後改行做了廣告策劃。開始工資很低,2左右。要負擔房租,再加上日常生活的開支,還要有一些社交應酬,所以經常是入不敷出。


    一開始,他是找朋友、同事借錢,但是久而久之發現借錢這種事情其實是很傷感情的。找朋友借錢不好借怎麼辦呢?看過我之前幾本書的人可能馬上會有印像,信用卡可以拿來做短期周轉,還不欠人情,挺好的。


    小王就是這樣,他辦了幾張信用卡,有消費的時候就盡量刷卡,需要現金的時候就取現周轉。人情債是不用還了,但是消費上去了,常常是一個月工資發下來,先還了上個月的欠款,剩下的交租金,然後就沒錢了。沒錢怎麼辦呢?繼續刷卡,或者把之前欠的款做分期,債務越積越多,雪球越滾越大,幾年下來,光是分期手續費就花錢。


    這就是一次月光,次次月光!不僅月光,還會讓自己的債務越積越多。這個月欠,下個月就會,看起來每個月都在還款,結果卻發現這錢怎麼都還不完。


    問題出在哪裡?是收入太少了嗎?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工資太少了!根本不夠用。房租、水電費這些是必須繳的嘛,日常開支也是不得不花的!所有開支都是非彈性的,這個錢我怎麼省也剩不下來。


    那麼是不是月收入就真的省不下來錢呢?

    因為小王的父母是我的客戶,他們倆也知道兒子現在的經濟狀況,所以拜托我去幫他做一個簡單的財務規劃。於是在跟小王交流的時候,我讓他詳細回憶了這兩個月以來的每一筆開支。


    我沒有讓他去做任何記賬行為,隻是給他一張紙一支筆,讓他把所有能想起來的開支都記錄在上面。而下列開支,就是他想了半個小時後的結果。看出問題沒有?沒有看出來也沒關繫,我們不妨一點點來分析:








    首先,小王的開支可以分成兩個大的部分,一是基礎開銷,二是提前消費。

    基礎開銷就是房租、水電、通信、交通、日常采購和餐費。這些加起來是4錢左右,如果按照兩個月收入5錢算下來,應該還略有盈餘。


    那麼小王之所以成為“月光族”甚至“月負族”,問題就出在他提前消費的部分,也就是加了“*”的這兩筆開支。一共花了5,不光抵消了兩個月中錢的盈餘,還讓他欠了5錢的債務。這個債顯然是不可能一次性還清的,隻能做分期,假設是招行的信用卡,分6個月,手續費是4.2%,那麼光手續費就是,也就是說小王的真實負債是5。


    在基礎開支不變的情況下,按照每個月結餘的速度計算,小王要還清這筆貸款,至少需要21個月。但是信用卡分期的時間隻有6個月,個月他大概要還1,接下來每個月還8。小王隻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壓縮現有開支,每月除了房租、水電費這種絕不能省的開支外,優先償還債務。


    這樣每個月2的工資拿到手以後,首先就是交房租和還信用卡,然後剩下錢來生活。

    夠嗎?

    恐怕不夠!因為現在一份盒飯都是10錢了,一個月按照22個工作日來算,隻是中午一頓盒飯就能花掉,剩下錢要搞定早晚兩餐,要搞定交通,還要搞定日常意外開支……不夠怎麼辦?隻有再刷卡,再欠費,再分期,麻煩就日積月累越來越大了。


    但是,小王的問題其實還並不隻是在大額提前消費上。從這兩個月基本開支上,其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交通,這筆錢應該是屬於非彈性開支的部分,但是兩個月錢的開支顯然是有彈性的。如果每天乘坐公交上下班或者見客戶的話,每個月交通方面的開支是完全可以控制以內的。像我現在如果不見客戶的話,就早晨6點起床,起來以後把泡了一晚上的豆子什麼的放到豆漿機裡面,然後出門鍛煉一小時。回來的時候豆漿或者米糊已經做好了,喫完早餐,7點半出門,或者趕公交車,或者坐地鐵,多一個小時就能到公司。隻是時間上的一點安排,就能把早上過得很愜意。


    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會怎麼樣呢?可能頭天晚上熬夜到一兩點,早晨七八點還不起床。起來以後發現沒時間了,或者不喫早飯,或者急急忙忙買點東西就打個車去公司。不僅早晨的營養攝入不足,還動輒就是的打車費。幾個月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


    除此之外,日常采購也是我關注的重點之一。

    我問了小王,他所謂的日常采購主要是什麼內容。他所能想起來的,無非就是牙刷牙膏、洗衣粉、潔廁靈之類的普通日化。

    但這些東西本來就很耐用,比如一支牙錢就能用一兩個月。如果隻是這些東西,肯定花不了那麼多錢。所以這一欄的四五百就很有水分,很可能是他逛超市的時候一時興起,順便買了許多用不著的東西。不要以為這種情況隻會發生在女性身上,我做過調查,隻要是年輕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毛病。例如從超市出來,順手買了一錢的書,或者一包煙、錢的飲料。女孩子的話,可能就是一些好看的小手工或錢的手鏈等。


    並不是說這些東西不好、不應該買,錢本來就是提升我們生活舒適度的工具。如果你覺得一個東西好,能夠給自己帶來物質或者精神上的價值,那麼在財務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去消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這些細小的開支卻並非每一個都能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價值感。因為很多時候你會突然發現,咦,自己什麼時候買了一條裙子、一本雜志?可能自己都忘記了,裙子不再適合現在的季節,雜志也基本上沒怎麼看就過期了……我們買了它們以後,如果用得不多,其價值就是被浪費掉的。更可怕的是很多錢你花掉了,卻沒有印像。然後到了月底又開始感慨,咦,這個月好像沒買什麼東西,怎麼錢都沒了呢?


    所以,對於一般現金流有限的家庭來說,要做好理財,我們要解決的財務問題其實主要有兩個:



    這還不是我們要做的步,現在真正要做的,其實是打破以前看待理財的一些片面的思維習慣,重新建立我們對理財的正確認知。

    2.

    確定目標,你纔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

    我們要做理財,首先要明白理財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但是當我們真正去思考的時候,可能很多人腦子裡蹦出來的概念就是很簡單的幾個關鍵詞,比如存款、基金、股票等。沒錯,這些工具是理財的一部分,但如果你把它們就當作理財的全部,這是很片面的。


    在我的概念裡,理財的關鍵詞應該是這樣三個:目標、診斷以及工具。

    工具很好理解,就是剛纔說的存款、基金、股票、保險、債券等投資渠道。但是在把錢投資到這些工具之前,一定要做的兩件事就是設定目標和自我診斷。




    先來看個關鍵詞——目標。

    什麼是目標呢?

    其實就是你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有這樣一對夫妻,剛剛結婚不久,還沒有孩子,現在有一個60多平方米一居室的房子,有一輛代步用的小汽車,每年收入在左右,除去日常開銷能有錢的盈餘。


    目前看來,這個家庭雖然盈餘不多,但生活還是很滋潤的,每年兩人可以出去旅遊一兩次,也可以偶爾買一些奢侈品。那麼這樣的一個家庭,他的目標是什麼?


    這個家庭不可能一直持續這樣,夫妻倆將來會有孩子,會有教育方面的需求。有了孩子以後,一居的房子顯然就不夠了,所以這個家庭還會有更換更舒適住房的需求。夫妻倆可能還會有更換汽車的需求、養老的需求……這些和提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的需求,就是我們理財的目標。


    目標的設定不是隨意的,它需要有這樣幾個原則:



    首先,我們的目標要切實。

    假設你現在的年收入是,在一個大公司裡做中層,收入比較穩定,未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那麼把目標設定為在未來10年買一套價值1的房子,這是比較現實的。但是如果你說未來10年自己要去買一棟樓,這就不切實際了。不是說不可能,而是說要實現這個目標,你隻能從提高自身收益的角度去考慮,比如自己創業,說不定一年的收益都有了。但是這種選擇是不是適合你,就必須考慮清楚,否則你的目標就沒有價值。




    其次,目標要劃分階段。

    就像我們做項目、設定企業發展計劃要劃分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一樣,理財目標也要做這樣三類劃分。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的短期目標主要是提升當下生活水平,比如更換或者添置比較好的家具、家電、外出旅行、購買新衣服或者奢侈品等。這些目標需要在日常開支之外消耗比較多的資金,可能錢,而且是希望在1—2年之內完成。


    中期目標通常是指希望在3—10年內實現的,關於一些更大且時效較長的家庭開支。比如購車計劃、置換房屋的計劃,甚至是子女上學的目標。


    長期目標主要是指更長時間的家庭開支,典型的就是養老計劃,這是要持續一生的。時間可能會長達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之所以把我們的家庭目標做這樣的分類,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要大家清楚,我們的理財活動絕不是單純地讓資產增值,比如把現在的變成1,然後把1變成10,這隻是理財行為的一個部分而已。錢多了要做什麼?隻是看著賬戶上不斷增長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一輩子辛辛苦苦積攢了很多財富,結果日子卻過得不夠舒適,就像小瀋陽說的,人沒了,錢沒花完,這其實是人生的一種遺憾。理財的目的一定是為了讓生活品質變得更高,從物質上、精神上、健康上以及家庭和社會關繫上達到比較富足、良性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懂理財的人,可能他手上1所帶來的人生享受比別人的一個億更有價值。


    第二個目的,則是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針對不同理財目標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模式。比如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用的投資思路和工具就不一樣,你能區別對待,合理使用相應的工具,就可以在獲得比較好的理財結果的同時避免較大風險。這一點也是我們在本書後面要詳細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


    3.

    診斷現有財務狀況,挖掘有形資產和無形價值

    再來看第二個關鍵詞——診斷。

    所謂診斷,就是指我們在開始理財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家庭資產狀況做一個比較透徹的分析。我給大家列了兩個表——家庭資產負債表和家庭現金流量表。這是對家庭資產自我診斷簡單直觀的工具。




    家庭資產負債表

    家庭資產 家庭負債

    現金 非現金 信用卡透支

    活期存款 股票、債券 消費貸款

    定期存款 基金(股票、貨幣) 住房貸款

    其他類型存款(例如銀行的一個月理財產品) 期貨 汽車貸款

    保險類產品的現金分紅 外彙 其他貸款(例如分期裝修,分期購買家電的貸款)

    房產價值 人民幣理財產品

    汽車價值 保險理財產品 長期應付款(如父母養老,子女上學及家庭保障性支出)

    其他現金資產 其他理財產品

    資產總計 負債總計

    家庭現金流量表

    收入 支出

    每月的工資、獎金(稅後) 房屋租金或每月需償還的房貸

    年終獎、節日福利或者項目提成 教育費用

    其他現金收入(例如業餘投稿或者兼職收入) 養老費用

    投資收益 存款利息 汽車養護、貸款償還以及保險費用

    股票、基金、保險等當月收益 醫療費用及贍養父母的費用

    股票、基金、保險等當月分紅 日常固定開支 水電氣物管費

    交通、通信費用

    餐飲費用

    日常用品

    衣服鞋襪購置

    其他收益 保險費用(如財險、壽險、醫療疾病險等)

    其他支出(如出遊娛樂,個人護理等)

    收益總計 支出總計



    這兩個表格反映了家庭現有的資產狀況和每個月收支的財務狀況,你不必完全按照表格的要求去填寫,但是一定要對家庭資產狀況有概念,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家裡究竟有多少錢,每個月能留下多少,多少錢必須要支出,多少錢可以做理財配置,你就不可能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理財模式。


    隻是這兩個表是不夠的,因為它隻能反映家庭的有形資產情況,比如家庭現在的年收入、房產的租金收入以及其他的繫列收入,也能顯示出資產狀況,如所有房產的價值、股票的現金價值、名下企業的估值等。對於我們的理財行為來說,還有一種上述表格反映不出的資產起到的作用其實更大,這就是我們的無形資產。


    所謂無形資產,顧名思義就是看不到、摸不著,但又確實存在的資產。對企業來說,品牌價值就是無形資產。比如都是賣炸雞的,學校門口小攤上賣的價格和肯德基的價格就是不一樣,哪怕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市場接受度和營業額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這就是無形資產的作用。




    落實到家庭和個人層面,社會關繫和你所掌握的勞動技能就是無形資產。

    有的人社會關繫很廣,他能找到的投資機會就相對較多。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認識酒廠的負責人,可以從他們那裡拿到比較便宜的高檔酒,而她還有很多企業家同學,他們都需要消費酒。這個朋友就把兩端的關繫運用起來,有人要酒的時候就從她這裡用批發價拿酒,她再從酒廠用出廠價拿酒。既不需要注冊公司,也不用雇人做銷售,哪怕一箱酒隻賺錢,每次幾百箱酒的發貨,累計起來也是一筆比較大的財富。


    而你所掌握的技能,也是轉化成財富的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比如有人文筆好,那麼他就可以在工作之餘寫點東西投稿,賺一些稿費,比如我現在寫理財書,其實也是在做賺外快的兼職,像這種可能產生財富的技能,都算無形資產。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了,有形資產的自我診斷好理解,也比較容易算清,但是無形資產怎麼去評估?

    其實對無形資產的自我診斷,不用太刻意,不用非要對自己現有的人脈做評估,例如我可以從張三身上賺到多少錢、從李四那裡獲取多大價值……這個沒有太大意義。我們之所以要把無形資產納入自我診斷的範疇,就是為了讓自己在生活當中有意識地去拓展合適的人脈資源。


    我有個老師,他是北京一所名校的教授,早年留學海外,現在在國內金融管理領域是一流的專家。但是這樣一個人纔在學校裡面每個月收入很有限。而且他所能接觸到的人脈圈子也比較窄,但是他的思維很靈活、有拓展人脈圈的意識。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北京有一家培訓機構在做金融管理方面的培訓,於是就主動打電話過去告訴對方,如果有這方面的培訓自己可以去講課。培訓機構的人都很驚訝,因為他們自己都沒想到能請到這麼權威的人來講課,人家竟然主動打電話過來,這無疑是從天而降的好消息。老師加入這個培訓機構以後,培訓機構馬上包裝他,他開始利用周末、節假日的業餘時間到全國各地去講課,講一天課收入,是平常收入的幾十倍。一開始是這一家培訓機構負責安排他的課,到後來就是全國各地都邀請他去講課。上次他在給我上課的時候就很自豪地說自己在北京買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這都是他講課講出來的。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借助無形資產實現理財目標的案例——因為他的長期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比較舒適的房子,但是憑他一個月或出頭的工資就很難去做這件事。然而依靠無形資產,他短短幾年時間就把這個中期目標完成了。


    無形資產不像一般理財工具那樣具體、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它是抽像的,而且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對自身狀況比較透徹的理解,一定要因人而異纔能發揮好的理財效果。比如我這個老師,他的特長就是研究和講課,那麼尋找社會關繫的方向就應該集中在可以發揮優勢的地方,比如培訓界。如果換個人,比如有繪畫特長的人,一個美術界的社會關繫纔可能給他帶來比較快速的財富收益。


    其實我個人比較提倡的就是多去挖掘、擴充自己的無形資產,因為相比於有形資產,它的靈活度更高,理財潛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可能你這邊拿1去做年收益20%的理財,五年後,這筆錢變成了248,看起來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換作是依靠人脈關繫來賺錢,這100多萬的收益可能都不值一提。因為我有很多客戶都是這樣,一起家,三五年就有了的資產。


    也許你會說,他們是做生意的,當然不一樣。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任何人做生意要成功,都是要靠人脈資源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有一個做燈具的朋友,是市政照明工程的中標企業,隨便一筆項目都是幾個億的流水。他能拿下這種工程,可能隻靠產品質量和價格優勢嗎?他背後一定有強大的人脈資源來幫他運作這個事情。也許我們不需要做這麼大的生意,但是如果你善於挖掘和利用你的無形資產,1帶給你5的收益,都是很現實的事情。


    關於無形資產的挖掘和利用,後面我們還會詳細討論。現在再來看看第三個關鍵字——工具。

    這個概念就很好理解了,比如說基金、股票、國債、期貨、收藏這些傳統的理財工具,以及近幾年風生水起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有逐漸被人們接受的保險理財。這些工具種類繁多,而且各有各的操作模式和思路。不過這些工具有一個根本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用來打理有形資產的。


    我們之所以要在理財的開始做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自我診斷,就是為了讓你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少錢,其中哪些部分可以去合理利用這一繫列金融工具實現資產的增值。而我在後面的內容裡面,會根據每一類型的家庭常見狀態,給各位讀者相應的搭配建議。


    4.

    控制投資風險,你要學銀行





    有個客戶跟我說:“熊濤,你說的理論我已經懂了,但是我現在需要知道的就是怎樣纔能讓這筆錢獲得更高的利潤。”

    這個客戶當時的情況是企業運轉得比較好,現金流充裕,所以他就想先把這筆現金拿出來做理財。這筆錢一共是3,考慮到行業和企業目前發展良好,用錢的地方不多,所以他對理財時間的要求不是很嚴格。


    我當時做了一個組合方案,拿其中的1來做PE(私募股權),可能需要5—7年的時間,另外一筆錢分散到基金、國債和保險當中。綜合下來,保守估計年收益會在15%左右。


    但是客戶對這個方案不是很滿意,因為他有朋友希望他把這筆錢拿去“放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民間借貸。一個月4分利,一年下來收益就是48%。跟這個收益率一比,15%當然不算什麼了。所以這個客戶跟我說,如果我能夠幫他做到收益在30%甚至更高的理財組合,他就把這筆錢用來理財,要不就拿去“放水”了。


    當時我給客戶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學校校長,他本身已經非常有錢了。家裡有若干房產,還有不錯的現金流;妻子在政府單位,工作十分穩定;兒子也快高中畢業,馬上就要上大學,日子過得可以說是比較富足。這個校長覺得自己資金比較充裕,想做理財,讓錢生錢。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有個問題,他太看重收益了。於是就“放水”,一開始隻投了,每個月4分利拿得很爽。後來越來越膽大,不光把自己的所有家產都投進去了,還從別人那裡借錢來放貸,給別人3分利,自己賺1分。結果突然有一天借錢的人人間蒸發了,放貸的校長不光把自己的家產全部搭了進去,還欠了一屁股債。他在絕望之際,先把老婆和18歲的孩子殺了,然後自殺。一個原本富足幸福的家庭就這樣沒了,隨之消失的,還有其他借錢給他去放債的那些人,他們也是連本都收不回來。


    我的客戶就沒考慮清楚,自己現在生活已經比較好,這個時候就不能讓太多的錢去承擔風險。他的家產隻有5,現在拿出一多半來做放貸。萬一發生風險,企業又急需用錢怎麼辦?可能真的會應了那句“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話。很多人做生意、做投資都感覺自己停不下來,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想清楚,沒有靜下來仔細想想。


    所以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成功人士不等於成功人生!

    為什麼不等於?就因為裡面有“投資風險”這個東西在作怪。而造成這個風險的,不是理財工具本身,而是你的理財思路。比如案例裡的那個校長,沒有人來搶他的錢,是他自己被貪婪蒙蔽了眼睛,自己把錢送出去的,不光送了自己的錢,還把別人的錢也搭進去了。


    對風險認知得不清晰是理財的大忌。前面我們說,理財有三個關鍵詞,目標、自我診斷和工具。這是規劃層面的,而在操作層面,理財又涉及三個要素——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


    收益性就不用說了,理財的目的當然不是虧損。我們把錢拿出來,一定是要有收益的。但是問題也就在這裡,大家都太關注收益性了,都覺得理財是收益越高越好。所以在談理財的時候,就覺得沒有高收益的產品我就不做,這就導致了理財行為中誤區的產生。


    從溫州發生的老板跑路、做高利貸無法收回等事件就能看出,現在很多人在追求高收益的時候,忽略了背後的巨大風險。我經常跟客戶說,我們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應該把銀行當作榜樣。


    為什麼這麼說呢?

    舉個例子,一邊是諸如茅臺、中石油這樣的企業,一邊是二三線的房地產企業,你說它們誰更需要錢?

    答案毫無疑問,當然是後者。但是銀行如果貸款的話,你覺得它們願意貸款給誰?答案也是根本沒有懸念——一定是前者。可能貸款給前者,銀行隻能拿到百分之六點幾的利息,而且是銀行行長親自出馬,跟在人家企業主的屁股後面,求爺爺告奶奶地希望他們貸款,而換成後者,20%甚至30%的利息它們都願意出,但為什麼銀行卻看都不看它們一眼?


    是銀行傻嗎?明擺著高收益的事情都不做?

    當然不是!這裡面除了有政策因素,更多的是銀行在風險控制這一環節做得太好了!它們知道貸款給前者是無風險的,哪怕隻有百分之六點幾的利息,這筆錢我賺得踏踏實實。貸給後者,就算是約定30%的利息,萬一哪天對方現金流斷掉了、企業倒閉了,本金都收不回來,那這30%的利息就是空頭支票,毫無價值。


    所以作為家庭理財,一定要學習銀行的思路,做好風險控制。但這不是說高風險的理財工具就一定不要踫,而是要分清楚自己的家庭資產裡面,哪些是屬於可以承擔高風險的,哪些是需要安全的,哪些是需要流動的,我們要對資產做這樣的盤點和判斷。


    5.

    提前做好兩件事,降低你的理財風險





    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都清楚,但是具體怎麼操作呢?

    具體操作的話,要做兩個判斷,一是年齡階段,二是目標需求。

    先來看年齡——根據年齡的不同,風險的安排也不同。

    我們都知道,理財裡面分高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低風險的比如存款、國債等等,一年也就是3%—5%的利息。一些中等風險的基金,市場形勢好的時候也纔20%左右。那麼一個人20多歲的時候,剛畢業參加工作沒什麼錢,幾年下來隻積攢錢,這時哪怕是100%的收益,一年下來本息也就是而已。所以你去做安全性的理財就沒有意義,可以更關注收益性,因為這個時候你更需要經驗和能力的積累。你可以把它投資到高風險的投資裡面,例如和朋友合伙做生意、開公司,虧了也就而已,但你獲取的經歷是無限的。而贏了,可能是甚至更多的收益。


    但當你40歲甚至45歲時,你擁有的就不了,可能是5甚至10,一般的家庭至少也有一了。這個時候你要考慮的焦點就是這筆錢的安全性。你應該清楚地知道這個年齡段所承擔的風險不能太大,不要過多考慮收益性,應該多去考慮安全性。如果有了5,但是還錢那樣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當這5虧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很難再回來了。因為現在的精力、能力都和年輕的時候不一樣了。就像史玉柱,巨人集團出現問題的時候,他纔三十五六歲,所以這個時候還有精力再重新創業。但是如果現在他的企業再出一次當年的問題,你覺得50歲的史玉柱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東山再起?






    接下來再看目標需求——不同目標,需要的風險控制不一樣。

    理財是為生活服務的,所以我們在理財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生活目標來做規劃。對於每個家庭來說,結合自身現狀產生的方案一定是不一樣的。


    對於剛性的需求,比如孩子讀書的開支就好不要用高風險的工具去解決。因為這筆錢必須出,你不能說沒有錢就不讓孩子去讀書。所以剛性需求就不能用股票、PE這些工具去解決,因為它們的風險太大。


    我有個朋友,2007年就是把準備給孩子出國讀書的3拿去炒股,結果正好遇到大熊市,3變成了。隻有的學費,他隻能取消孩子出國留學的計劃,讓孩子留在國內念書。當然,我不是說國內念書就不好,但原本可以讓她出去拓展視野的機會就這麼沒了,同時也讓家庭白白損失了兩的資金,這值得嗎?


    所以我的建議是針對這些剛性開支好用無風險的理財工具去實現穩定增值。還是剛纔說的那個例子,一個家庭根據現在的收入狀況預估自己每年可以至少拿出7萬來做教育儲備,假設孩子以後出國讀書需要1,而且可以用10年來準備。基本上做教育儲蓄或者國債,另外補充一些教育保險,再加上利息就差不多了,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水平。


    整個過程其實很明確:首先有了孩子讀書的目標,再有計劃,再考慮方案,從一繫列的工具裡面去選,理財就是這樣一個工序。

    但是換一種目標,方式又不一樣了。比如我咨詢過的一個企業老總,這幾年生意不錯,手上有10的流動資金,現在他有一個理財目標,就是把正在開的奔馳留給公司,自己再買一輛價值50的法拉利。


    這就是一個彈性目標,因為它是非必需的。可能一輛法拉利更能夠彰顯自己的身份,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滿足,但即便沒有這輛法拉利,他的奔馳也可以開,所以法拉利是非必需品。當然,他可以從這10裡面直接拿出一筆錢去買這輛車,這沒問題,但是買了以後本金就變少了。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高風險的工具去達成這一理財目標。比如把10做分配,其中2來做高風險投資,例如5+2的PE(具體投資模式和方法,本書後面會做詳細介紹),剩餘的8分散到中等風險和低風險投資裡面。也許5年過後,這2變成了80,買了車以後還能剩30。當然,既然是高風險投資,也有虧損的可能,比如25年以後隻剩下1,但對於10的流動資金來說,這虧損不是不可承受的,也許在中等和低風險的投資裡面就彌補回來了。這時候他的本金還是10,豪車暫時不買就是,反正也是非必需的。


    所以,針對那些彈性的生活目標,你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操作——用少量資金借助高風險工具去撬。撬得動就是賺的,撬不動,虧損也可以承受。


    哪些目標是彈性目標呢?

    比如旅遊、換個比較好的車、買一些奢侈品,這些就是非必需的消費,都可以用高風險的方式去做。達成了就可以獎賞自己,沒有達成,也不會對現有的生活造成影響。比如我以前炒股,就是拿出來炒,如果賺,就把賺到的錢取出來買個包或者出去旅遊一趟,這樣既不會讓生活承擔太大風險,又獲得了理財的切實收獲,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


    6.

    傻瓜式理財工具和復雜型理財工具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在理財的三大關鍵詞當中,工具十分重要。盡管我強調了許多關於無形資產和適合自己家庭現狀的特殊理財模式,但這並不是說常規工具可以忽視。事實恰恰相反,我們終要做資產配置時,理財工具是不可或缺的。隻是我們在對待諸多理財工具的時候,不能盲從和迷信,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去選擇合適的配置模式。


    一般來說,我在給客戶做理財規劃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這個客戶的年齡階段、家庭資產情況以及他的家庭性格。

    前兩個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關於家庭性格這一點,簡單地說一下。所謂家庭性格,就是你自己、配偶、父母、比較緊密的親友在對待理財這件事情時所抱有的態度和觀念的總和。比如一個人在看待投資的時候比較激進,覺得50%的虧損都是可以容忍的。現在假設他手上有,有一個項目年收益可能在±30%左右,也就是正常情況一年能,但是風險比較大,如果操作不好本金就虧進去了,說不定虧得多,一年以後就變成。


    如果這個人是單身、父母對他的財務也不過問,得到這個信息後他十有八九會去做投資。因為即便是50%的虧損在他看來都沒什麼,何況還可能會有30%的利潤。但是如果他已經結婚了,而且他自己的父母、妻子、妻子的父母都屬於性格保守的人,承受不了本金的損失,那這個投資他好不要去做。不虧還好,一旦虧損,他會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錢本身的損失在這個時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於家庭和社會關繫的心理壓力。而我們理財的三大目標就是生活品質的提高、身體的健康以及社會關繫的和諧,因為一項投資導致社會關繫產生問題,這是得不償失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判定這個家庭的性格是趨於保守的,即便我直接面對的客戶本人很激進,也會給他們做比較穩健的投資配置。

    假設我們已經了解了自己的年齡、狀況以及家庭性格,現在回到理財工具的選擇上,應該怎麼樣去做配置呢?

    這就涉及一個新的概念:傻瓜式理財工具和復雜型理財工具。

    顧名思義,傻瓜式理財工具就是不需要你耗費太多精力去操作就可以直接獲取收益的。典型的就是儲蓄、國債和養老保險,買來放在那裡就好了,等到期了,連本帶息一起打到你的賬戶上。


    復雜型理財工具就是需要復雜操作和相對專業的知識的理財工具。比如股票,要做投資,你就需要研究很多東西,比如經濟形勢、行業發展前景、企業的運營狀況……這是基本面的判斷。除此之外,你還要考慮來自各個層面的消息,比如國家新政策的出臺、公司高層做的一繫列決策、並購與反並購信息、產品研發成果等,諸多信息也會對股票的價格產生影響。甚至你自認為把一切都分析到位了,還是不見得就能準確把握它的價格動向,比如戰爭、天災、人禍等意外和不可預測事件,也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


    比如我剛剛買了一隻股票,這家企業是代理日本產品的,本來效益還不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中日關繫一下子變得非常緊張,這家企業的股票也就會馬上大幅下跌,甚至連續跌停……這都是很有可能的。正是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所以我稱這一類工具為復雜型理財工具。除了股票之外,期貨、貴金屬、收藏品等投資都可以算是比較復雜的理財工具。


    做出了這樣的區分,我們對它的運用範圍就有了解了。如果一個家庭的成員年齡相對年輕,而且家庭性格相對比較開放,那麼可以適當從事復雜型理財工具,因為這個家庭的精力、未來發展潛力都比較大,而且復雜型理財工具在操作的時候也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資金運作經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建議投資思路應該逐漸從復雜型理財工具往傻瓜式理財工具上傾斜。道理很簡單——你的精力、未來發展預期已經不足以支撐高風險的投資思路,而且越往後,對財產的安全性要求越高,所以必須要把“穩健”兩個字作為45歲以後理財行為的核心。


    7.

    把握平衡,靈活選擇適合你的理財工具





    上述兩點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在傻瓜式和復雜型理財工具的選擇中,並不是的,也不可以的教條化。因為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而是隨著你的目的不同、整體環境不同,二者之間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比如說黃金投資,你覺得它是復雜型理財工具還是傻瓜式理財工具?

    答案是不確定的。如果你是以紙黃金(一種個人憑證式黃金)的形式去炒,那麼從“炒”的角度來說,它就是較復雜的理財工具。但如果你是為了保值,用可投資資金的10%或者15%來購買一些實物黃金,這就是簡單理財工具。因為你隻是買來放在那裡,不需要去做頻繁的買進賣出,不需要去過分關心今天的黃金價格和明天的趨勢預測,隻是放在那裡,它就是保值的。


    這是根據投資目標的不同,工具定位的轉化。還有就是整體環境也會導致投資工具的性質發生轉變。

    就像房產投資,若干年前大家都會覺得房產投資是一個傻瓜式的理財工具——我隻要把房子買了,然後出租出去等著收租金就好。但事實上隨著環境的變化,其中復雜的因素可能會越來越突出。


    比如門面買來租不出去怎麼辦、房客不好怎麼辦、租戶租來做違法的事情怎麼辦?除此之外,還要涉及簽合約、收租金、裝修……涉及的環節越多,可能產生的問題也就越多。這些隻是可能面對的基本問題,還有更復雜的地方,像政策的變化、房產稅的增加、租金稅的收取、人口紅利的減少,也會給房產投資帶來障礙。另外,回到個體層面,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簽合約、收租,都是很麻煩的事情。可能你用這個精力都能做更多的事情了。


    所以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現在就準備把頭兩年買下的一個門面轉手賣掉。雖然這兩年門面的租金確實讓我有一定收益,但是其中涉及的各種事情會耽擱我的精力,而如果我利用好這些精力,也許產生的收益是房租的十倍甚至幾十倍。既然如此,這個門面留著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投資不好,而是說我們要視情況去做判斷,不能墨守成規。之前我做這類投資,是因為經濟環境是適合的,當時我的精力也允許。但現在環境改變了,房價正處於一個價格泡沫期,想買鋪面的人比較多,但是接手做生意的人就會比較艱難。而且這種困難的感覺會隨著經濟形勢的進一步滑坡變得更明顯;再加上我自己的狀態也改變了,日常工作越來越忙,分不出精力來打理門面出租的事情。既然情況發生了變化,自然要做不同的處理,這纔是正確的理財思路。


    那麼這就會涉及另外一個問題——我把鋪面賣掉以後,手上這筆錢要做什麼樣的投資呢?就我現在的情況來說,我已經在股票、基金和PE上做了足夠的配置,多出來的現金,我會傾向於多配置些傻瓜式的理財工具,這也是受年齡條件所制約的。對我這樣一個四十多歲的人來說,理財重點應該從高風險、多模式的投資思路逐漸轉移到傻瓜式、穩健理財思路過渡。所以,鋪面賣掉以後,這10我會把它投資到國債裡面,比如五年期,年利率五點幾。假設我投了1,到期以後本息加起來就接近1。其實也相當於你買一套房子,五年以後房價從1漲到了1。雖然二者看起來差不多,但是你做房產投資會面臨太多問題,比如裝修、比如租客問題等,重要的是,在當前的政策形勢下,幾年以後我們的房價是不是能夠實現30%的收益?而且當你想把它賣掉的時候,它是不是能很快轉化為恰當的現金?所以從預期收益的確定性和流動性的角度來說,顯然不動產的投資是比不過國債的。


    有時候,換個思路去考慮問題,你就會找到正確的路!

    8.

    可怕的不是負債,而是賭性





    很多理財人士會告訴我們,理財的主要敵人有兩個:首先是通貨膨脹,6%的通脹,10年時間就能喫掉你超過45%的資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假設你現在有10放在家裡,什麼投資都不做,而平均年通脹率是6%,那麼10年以後,你這10就隻能買現在5能買到的東西了,相當於資產縮水了近一半。


    除了通脹外,第二個理財敵人就是負債。因為負債不是免費的,有利息和手續費的支出,而它會抵消我們在其他方面投資帶來的收益,所以一般來說,在理財活動中,是不鼓勵負債消費的。比如典型的刷信用卡,雖然每張卡都有免息期,但是如果養成刷卡的習慣,可能就會越刷越多,然後做分期,這就開始有額外支出了。


    不過我認為“負債”這個概念是要一分為二來看待的,不能說我害怕付出額外的利息就放棄負債。它就跟風險投資一樣,是一種智慧的博弈。我的好多企業家客戶,他們的經歷就很典型,特別是那些依靠自己的資源,而不是依靠壟斷、依靠關繫發展起來的人。初幾乎都是依靠負債做企業的,尤其是比較早期創業的人,當時還沒有諸如VC、PE這些融資渠道,企業負債是必然的,他們基本上是在用自己的人品、人格魅力、個人影響去擔保、去負債,比如找別人借錢。所以從企業家的性格來看,如果沒有初的敢於去負債,敢於去承擔風險的過程,就不會有後期這麼大的發展。


    所以從正面的角度上看,負債體現了企業家富有勇敢、敢於承擔、敢於開拓、敢於承擔風險的特質。這是事實,很多企業家都是因為負債、因為勇敢,他纔能走出來,纔可能把企業做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負債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負債的思維。

    很多企業家是靠負債成功的,但是初負債的經歷可能會讓他養成一種習慣,他們認為自己能夠以小搏大、四兩撥千斤,而且過去又有這種成功的經驗。這樣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模式,就是一旦遇到需要資金的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負債。一旦養成這種負債的思維模式,在未來的運營中,有些企業就會過度負債。


    應該說,在企業比較小的時候,去負債借些錢,生意不太大,風險也不會太大。比如做個小廠,借錢,哪怕全部虧了,這筆錢數目也不大,想些辦法就能還回來。可企業做大以後再這樣,就不叫負債了,叫賭。企業的正常負債和賭之間是有區別的,反映了一個企業家的賭性。很多企業家,與其說他在負債,不如說他賭性比較大。


    什麼叫賭性比較大呢?

    我接觸過一位建築商,本身的資金量並不是很大,但他經常接一些遠遠超過他的資金承受力的項目。這種情況下去銀行又貸不到款,怎麼辦呢?就靠拖材料商的款、拖民工的工資來維持周轉。如果隻做一個項目的話,那麼材料商的款、工人的工資都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多做兩個項目,一旦某一個資金鏈斷掉,問題就出現了。


    有些餐飲連鎖也是這樣的,在開一家店的時候,企業家是有這個能力把它管好的,可是一旦形成連鎖,需要的資金就會很大。而且不可能所有店的錢都充裕,所以他們就會拖欠原材料供應商的錢。因為中國市場通常都是供大於求,為了做生意,很多行業都是先鋪貨再收錢。對於賭性大的企業家來說,資金到位了不是先把原材料的錢補上,而是想著開更多的店。


    比如一個人有兩家店,他不是想著把這兩家店好好經營,而是想既然兩家店都賺了,每家店一個月能,兩家就是,如果開10個店,一個月就能賺1。這種賭性會導致他很盲目地一下子開10家店。之後就會發現管理上出現了很多漏洞,比如沒有足夠的管理人員、沒有相關的管理經驗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想維持下去怎麼辦呢?隻能依靠拖欠原材料的錢,甚至工人的工資來進行這種過分的負債經營。一旦經營管理上出現問題,或者市場不如以前那麼好了,負債的惡果馬上就會顯現。所以我經常看到哪個餐飲老板跑路了,哪個工廠的老板失蹤了、拖欠工資了,都是因為在規劃上出現了問題。預期市場和現實市場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對預期市場過於樂觀,一旦出現宏觀調控,或者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種大的經濟震蕩,往往就事與願違。這樣一來,個人的負債就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9.

    智慧的負債撬動你的財富杠杆





    不論個體還是企業,我始終覺得,必要的負債是應該的。但是首先得評判兩件事:



    ★其一,你的負債是不是在量力而行。

    我們前面講過,理財一定是圍繞一個目標,結合相關的金融工具所做出的為達成目標而進行的一些合理性安排和配置。所謂合理,其實就是要關注一個重要的概念——量力而行。


    舉個例子,孩子念書是一個家庭必須要支出的成本,但是每個家庭支付的數字肯定不一樣。有的家庭可能有5的預算,有的家庭也許隻能出。隻要在家庭財富允許的範圍之內都沒問題,但是我知道好多家庭其實是在負債供養孩子。我認識的一些人,本身家庭條件一般,但是為了讓孩子出國留學,不僅節衣縮食,甚至去外面借或者把房子賣了以支持孩子出國留學。


    他們會認為,隻要孩子出國留學了,以後回來就會找到好工作,就會終身無憂,他們認為這筆投入很劃算。從家長的心情來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從行為上來說,我不太贊同,因為他們沒有量力而行。這些家庭應該去審視自己達成的目標和財務體繫之間的關繫。很多家庭會認為孩子不能出國留學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錢,所以隻要我有那麼多錢,我就要盡力讓孩子出國讀書。但你有沒有發現,送孩子出國留學的錢雖然是必需的,但卻不是的。我們可以用引導教育的方式,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孩子有能力考取國外的學校並獲得獎學金,這樣一來,花費是比較少的。如果孩子沒這個意願,成績又不太好,就算你把他送出國了,可能教育上有失偏頗,很多孩子出國了就成了“海待”(海歸待業青年),甚至有比“海待”更嚴重的,就是他們形成這樣一種錯誤觀念:讀書是非常辛苦的,而且這是父母需要的,所以父母就應該付出。


    前不久就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年輕人,他爸爸送他去國外讀書,回來以後,父親讓他去上班,他說他的同學經濟條件都比較好,家裡如果要讓他回本地工作,就必須給他買套房。他爸就給他買了房,買了房之後,他又說你要給我買輛車。孩子父親這次沒有同意,他覺得自己已經把孩子送出國讀書了,又給他買了房,應該安心工作了,就算買車也應該自己賺錢去買!兒子可不這麼看,他覺得其他同學回國後,人家父母都給買了很好的房子和車子,自己要一個2的車子代步不為過呀!結果因為這件事父子鬧了很大的矛盾,父親一氣之下就說“我不買”,兒子就說“你不買我就跳樓”,兩人一賭氣,結果兒子真的跳樓了。






    ★其二,你的負債有沒有價值。

    我們看上面這個案例就會發現,盲目地去做負債的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負債的價值。

    什麼是負債的價值呢?

    舉個的例子,比如說一個人快餓死了,而旁邊就有一個賣燒餅的店,他隻要喫了燒餅就能活下來。但是燒餅很貴,1一個,不過有人可以借給他這筆錢。那麼為了活下去,他負債1是值得的。


    但是換成上面案例裡的情況,父親花了供孩子出國讀書,回來又給他買房子。為此擔負了一筆債,孩子卻不思進取甚至放棄生命,這種負債就是沒有價值的。




    ★其三,你有沒有不負債也能把事情解決的方式。

    我有一個開發商朋友,有一次他接了一個樓盤下來,在開發過程中就出現了材料供應不足等問題,即使用光他的自有資金再加上銀行貸款都不能把這個房產完全開發下來。


    這個時候,他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貸款,把所有資產拿去做抵押。按照當時的市價,這個項目做下來以後可以讓他多。他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放棄獨自開發項目的想法,把部分開發權、股權轉讓給另外一個公司,這樣風險小一些,然而利潤上大概要分給對方。


    面對決策,每個人做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可能對一個習慣了賭博的人來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項目做下來,就算借高利貸也要完成。但是對性格穩健的人來說,他思考的問題就要多一層——如果這個事情做不下來會有什麼風險?如果我不去負債,這個事情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


    取舍之間,後他做出決定:不借錢,把開發權、股權轉讓,大家一起來完成這個事。後來問起他是否後悔,他說不後悔。因為這是他經營的風格,他覺得寧願少賺一些,也不應該冒那麼大的風險。


    現在看來,這個朋友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他做了不負債的處理,不僅把這個項目很順利地做了下來,而且資金到位也比較順暢。雖然他少賺了1個億,但保證了現金流。幾個月後他得到了另外一個信息,又有一塊地要拍賣,因為現金流充裕,他就把新地塊拿了下來,後另外一個項目讓他多賺了2個億。如果當時他過度負債獨自開發那個樓盤,也許能多賺1個億,但另外一個項目他根本沒有能力去開發。


    所以很多事情你怎麼看待它非常重要。而且有時候做成一件事情並不是非要負債的。像面對一個項目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抵押貸款或是到處借錢,但你要知道,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比如有的事情自己做不下來,是不是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去做?是不是可以找風投、找VC以獲得支持,這顯然比直接貸款要好得多。


    在我的觀念裡,無論是家庭理財還是做投資,負債都不是要禁止的。關鍵在於能否看到負債的價值、能不能把控負債的風險,是不是在量力而行。隻要能做到這樣幾個方面,你的負債觀就是理性的。


    當然,在章裡,我提到的主要是一些原則性的觀念,每種不同情況的個體和家庭應該把握怎樣的負債比例和額度,則是本書後面要分別討論的內容了。


    10.

    為什麼別人買就能賺,自己買就會虧?





    根據我做的一個簡單調查,對於理財這件事,一般有三種觀點:種就是我提倡的,把理財看成生活的一個部分,在生活、工作當中時刻關注財產的規劃和配置;第二種就是想理財,但是覺得自己無從下手,結果理來理去後還是決定把錢存銀行;此外還有一種觀點——覺得理財都是騙人的。


    第三種人在我們周圍一定是有的,他們曾經有一定的理財經歷,而且初可能是對理財抱有濃厚興趣的,但是結果事與願違,虧損較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一個滑向另一個,從此不再相信理財。典型的就是很多人2006年、2007年開始炒股、炒基金,結果遭遇2008年大熊市以後再也不敢踫股票了。


    很多人做理財,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別人理財就能賺錢,我自己去踫這些東西,就總是虧損?

    要解答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因為投資虧損往往是自己給自己帶來的。它與市場、環境有關繫,但不是的。比如我們看現在經濟低迷,大家都在說賺不到錢,是不是所有人都賺不到錢?


    當然不是!既然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都有人能賺到大把大把的鈔票,為什麼你就總是在虧?

    原因隻有一個——很多人把投資看成投機,把理財看成投機,這是理財當中的誤區。隻要你陷進去了,從長期來看就一定是虧損的。


    2007年炒股的時候,99%的人都不是在投資,而是在投機。覺得股指衝到4000、5000就能突破6000甚至7000,所以不管是什麼股票,隨隨便便就把錢投進去了。你覺得這是在投資,還是在投機?甚至連投機都算不上,而是在賭博。


    區分投資和投機,就是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價格和價值的偏離。

    舉個例子,前些年中國流行炒狗。狗作為一種常見的家庭寵物,我們能夠接受的價格就錢,這基本上就是一條狗的價值。但是有一段時間有人在炒狗,大家都認為養狗賺錢,很多原來不養狗的或者養一條狗的人為了賺錢就開始養七八條狗。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狗的價格就偏離了它的價值,就變成投資品了。當變成投資品的時候,本來隻值1的狗可能就會被賣,甚至更高的價格。


    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就會走高,超過商品本身的價值。開始炒狗的時候,大家都在四處買狗,這時候就是典型的價格偏離價值了。然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後來又有大量小狗出生,但是沒人買了,因為炒狗的人不是無窮無盡的,這個數量總會達到一定極限。當大家發現沒人買狗的時候,供大於求,為了快速出手,一批先覺悟的人就會趕緊降價。而人們的心理都是買漲不買跌的,狗價一跌再跌,跌到後都沒人養狗了。


    實際上,做股票跟炒狗也是一樣的。初的時候,每隻股票是有其實際價值的。它的價值取決於企業的贏利能力。所以在股票交易機構出現之前,企業股權很難交易,如果公司股票錢,你要出手的話,可能8毛錢纔賣得出去。但是股票交平臺出現之後,企業上市了,大家就都來投資,這時候企業股票供不應求,企業就可以議價了。所以的股票可能會甚。


    我覺得投資人都應該牢記一句話:當人們瘋狂的時候,危險就到了。

    就像80年代做服裝賺錢,於是人們都開始一窩蜂做服裝,市場幾乎在一瞬間就飽和了,結果大家都賺不到錢,然後隻留下幾個大品牌在贏利。到了90年代,突然有人意識到做家電是賺錢的,這時候家電銷售商又是一夜之間遍布大江南北,結果又搞死了很多人,如今隻剩下蘇寧、國美這些企業在贏利。然後是房地產和黃金,尤其是黃金,炒黃金的人越來越多,於是2011年創下高點以後便開始下跌……你會發現,當我們的需求和商品之間對等的時候,價格是合理的。然而投資需求加進去以後,價格就會嚴重偏離價值。進入投資領域的人越多,投資需求的附加量就會越大,所以價格也會越來越偏離其本身價值。沒有任何一種投資能逃得過這樣的規律。


    11.

    做投資決定越簡單,賺錢越困難





    前面說的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人們總是會忽視呢?一個是僥幸心理,總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自己進去了就不會虧,可以繼續賺錢,結果事與願違。另一個就是我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什麼意思呢?還是以股票投資為例,假設你選擇了一隻股票,你能告訴我你為什麼選擇這隻股票嗎?我相信答案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專家的推薦、企業的報表、對行業的預判、K線圖技術分析,甚至隻是所謂的“第六感”……有人可能會因此賺錢,但這多半是撞運氣撞的,稱不上獨立思考的結果。獨立思考的人應該是什麼狀態呢?舉個例子,有一次我跟一個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交流,這個基金經理的姓名我不太方便透露,但是他在整個行業裡是做得非常好的。從業十多年,他操盤的基金排名都很靠前,而且難得的是基本上保持了年度無虧損的紀錄。


    當時我們聊天的時候,他說了一段很好的話:“做股票也是多勞多得,不是不勞而獲,也不是少勞而獲,憑運氣掙錢和憑實力掙錢是不一樣的。”


    從他的工作狀態裡面,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在做股票的時候,面對1000多家上市公司,他首先要篩選行業,從中挑出200多家上市公司。然後通過各種渠道調研相關真實數據,在調研基礎上做出投資決定。我們大多數人在投資股票的時候是不可能去做這樣的調研的。別說這些數據了,就連公司報表很多人都不會去仔細看。


    事實上,即使有了如此詳細的調研,也不是說就可以隨心所欲去投資的,而是要講究分散投資。比如在篩選好的企業範圍之內如何做配置。因為即使是精心篩選的企業,也可能會有意料不到的情況發生,所以必須要做好風險配置。比如你看好旅遊行業,投資了幾家比較大型的上市公司,但是同時是不是要投資醫療板塊做對衝?像非典、地震時候,這種意外的災害會導致旅遊板塊大幅下跌,而相應的醫藥板塊就會大幅上揚,事先我們做好配置,就能程度地避免資金風險。


    所以說投資不是不勞而獲的,無論是買股票還是買黃金,做投資決定本身都很簡單——開個戶,把錢存進去就可以下單了。但為什麼很難賺錢?就是因為下決定太容易了。決定以後,可能發生的事情太多,所以一般人不會去考慮那麼細致,抱著投機甚至賭博的心態去做投資,當然很難賺到錢。


    我經常會告訴客戶這樣一句話:基金也好,股票也好,如果一個基金經理不經歷一次熊市和牛市就不是一個基金經理。所以一般投資者如果不經歷兩次熊牛,他就是昏的,就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


    所以在這一節後,我們不妨總結一下投資獲利的幾個必需條件:

    要素一:要有足夠的專業素養。就算做定期存款,你也得知道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利息吧。而且怎樣纔能讓自己手中的錢在銀行定存裡面獲得收益,也是必須考慮的,何況是更加復雜的其他類別投資工具。行業預判、數據分析、經營思路,這些專業素養是投資當中不可或缺的,而且隻能依靠自己的學習獲得。


    要素二:要有正確的投資觀念。當別人都在蜂擁而上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能不能克制住內心的貪婪,用理性的思路判斷?這就是觀念問題。需求爆發的過程中,危機就會悄然降臨。比如當我們身邊的人都在談論股票的時候,它的風險就很大了。當我們身邊的人都談論放貸的時候,它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