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創業企業與企業家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王德祿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創業企業與企業家  個人創業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28274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282747
    作者:王德祿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

    編輯推薦

    柳傳志、胡昭廣、張景安、許成鋼 傾力推薦!

    不是Copy硅谷,而是與硅谷建立人脈

    創業成功的**要素——人脈網絡,揭示舉世矚目的中關村現像的秘密,通過全球鏈接,參與創新全球化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硅谷與中關村之間大量跨區域創業的故事;描述了華人在硅谷發展中的作用;探索了硅谷與新竹、班加羅爾和中關村之間的區域輻射模式;揭示了創新創業集聚區崛起的訣竅是與硅谷建立人脈網絡。


    作為中關村發展的親歷者、研究者,作者從近百次對創業者、投資者、企業家的深入訪談,結合20餘年來對中關村的把脈中,找到了答案……


    動力的核心是人脈!人脈讓硅谷和中關村互聯,讓中關村和高新區互聯;人脈,讓投資者與創業者互聯,讓企業家與投資者互聯;人脈,讓智者與創新互聯,讓今天與未來互聯……


    如果你是飽含激情的創業者,面向未來的投資者,主導經濟的設計者,高新區的耕耘者,崛起中國的擁護者,加入我們織就人脈網絡的大軍吧!


     

    作者簡介


    王德祿(1956-)山東青島人。1982年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20世紀80年代在《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擔任編輯,從事科學史和科學社會學研究。1993年創辦北京市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並任所長,是企業戰略、區域創新、產業規劃、科技政策、知識管理領域資深咨詢專家。


     

    目錄
    第1章 開拓:華人在硅谷的歷程
    1.1 被遺忘的硅谷早期華人開拓史(1848—1945)
    1.1.1 金山、華工和排華法案
    1.1.2 硅谷是在“中國城”上建起來的
    1.1.3 硅谷:果園裡長出的高科技搖籃
    1.2 硅谷電腦與華人(1950—1980)
    1.2.1 仙童分裂和半導體時代的到來
    1.2.2 改變世界:個人電腦時代從硅谷開始
    1.2.3 華人科技創業的起步
    1.2.4 個人電腦給華商帶來的機會
    1.3 硅谷華人創業夢之隊:橡子園
    1.3.1 陳五福:事業有陳,五福臨門
    1.3.2 臧大化:大而化之謂之道
    1.3.3 龔行憲:大道行也,以垂憲像

    第1章  開拓:華人在硅谷的歷程

    1.1  被遺忘的硅谷早期華人開拓史(1848—1945)

    1.1.1  金山、華工和排華法案

    1.1.2  硅谷是在“中國城”上建起來的

    1.1.3  硅谷:果園裡長出的高科技搖籃

    1.2  硅谷電腦與華人(1950—1980)

    1.2.1  仙童分裂和半導體時代的到來

    1.2.2  改變世界:個人電腦時代從硅谷開始

    1.2.3  華人科技創業的起步

    1.2.4  個人電腦給華商帶來的機會

    1.3  硅谷華人創業夢之隊:橡子園

    1.3.1  陳五福:事業有陳,五福臨門

    1.3.2  臧大化:大而化之謂之道

    1.3.3  龔行憲:大道行也,以垂憲像

    1.3.4  王大成:有容乃大,地平天成

    1.3.5  朱偉人:居功至偉,百年樹人

    1.4  華人三代留美高潮

    1.4.1  作為美國少數族裔的華人

    1.4.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留美高潮

    1.4.3  打開國門後的中國大陸留學生

    本章參考文獻


    第2章  創新:中國學者眼中的硅谷

    2.1  多維透視硅谷模式

    2.1.1  數字硅谷

    2.1.2  《硅谷優勢》:斯坦福學者如是說

    2.1.3  戈登?摩爾:創業者的觀點

    2.1.4  我們對硅谷模式的新看法

    2.2  繫列創業家、天使與風險投資

    2.2.1  硅谷的繫列創業家

    2.2.2  點燃創業引擎的天使投資

    2.2.3  作為“創業導師”的天使投資人

    2.2.4  沙丘路:風險投資集聚地

    2.3  新興產業改變世界

    2.3.1  硅谷: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2.3.2  改變世界夢想的創業者

    2.3.3  用商業模式改變世界

    2.3.4  那些改變了世界的大企業

    2.4  一流大學:硅谷創新力量的來源

    2.4.1  斯坦福大學與加州伯克利分校

    2.4.2  硅谷產學研的創新循環

    2.4.3  硅谷大學衍生企業

    2.4.4  大學技術許可辦公室

    2.4.5  大學支持創新創業的制度和氛圍

    2.5  中關村距世界有多遠

    2.5.1  自主創新:核心是產權制度改革

    2.5.2  中關村的產業原創能力不足

    2.5.3  大學:重新走進“像牙塔”

    2.5.4  天使投資:中關村原創新興產業缺失的一環

    2.5.5  中關村管委會:美國次一級政府應該學中國

    本章參考文獻


    第3章  輻射:硅谷的全球影響力

    3.1  人的力量:硅谷區域輻射

    3.1.1  不是復制硅谷,而是與硅谷建立人脈

    3.1.2  硅谷的移民創業網絡

    3.1.3  回到祖國的跨區域創業者

    3.2  中國新竹園區:成功模仿硅谷的先聲

    3.2.1  早期臺灣地區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3.2.2  新竹科學工業園的形成

    3.2.3  來自硅谷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3.2.4  新竹崛起:硅谷創新模式在臺灣地區

    3.3  印度班加羅爾:承接“硅谷”

    3.3.1  印度人在硅谷

    3.3.2  跨區域創業者與“千年蟲”歷史機遇

    3.3.3  班加羅爾科技資源的集聚

    3.4  以色列與硅谷:天然的人脈聯繫

    3.4.1  猶太人:硅谷創業和風投的中堅力量

    3.4.2  高科技產業起步:硅谷公司在以色列

    3.4.3  政府的作用:風險投資和孵化器

    3.4.4  以色列的跨區域創業者

    3.4.5  以色列:“創業的國度”

    本章參考文獻


    第4章  學習:中關村與硅谷的互動

    4.1  硅谷:從老師到同伴

    4.1.1  學習硅谷:科技人員下海創業

    4.1.2  中關村與硅谷多層次互動

    4.1.3  在硅谷與中關村之間跨區域創業

    4.2  中關村學習硅谷

    4.2.1  新技術革命浪潮衝擊中關村

    4.2.2  陳春先:效仿硅谷人

    4.2.3  電子一條街:中關村與硅谷早期的產業聯通

    4.2.4  胡昭廣:政府中學習硅谷人

    4.3  中關村與硅谷建立多層次產業聯繫

    4.3.1  早期中關村的角色:硅谷產品代理與漢化

    4.3.2  王志東:個中關村版的硅谷企業模式

    4.3.3  硅谷企業在中關村設研發中心

    4.3.4  跨區域創業:中關村的互聯網產業

    4.3.5  駐硅谷辦事處:中關村搶灘創新前沿

    4.4  在硅谷與中關村之間跨區域創業

    4.4.1  留學生歸國創業與風投:開啟中關村與硅谷互動的新局面

    4.4.2  人脈網絡的作用:硅谷中關村區域輻射新模型

    4.4.3  數字中關村:1988—2010

    本章參考文獻


    第5章  創業:硅谷的中國大陸留學生

    5.1  20世紀90年代創業先行者

    5.1.1  中國大陸留學生創業者在硅谷的出現

    5.1.2  中國大陸留學生硅谷創業潮

    5.1.3  朱敏夫婦:硅谷創業俠侶

    5.1.4  陳宏:擁有大量人脈的創業者

    5.1.5  鄧鋒:硅谷創業清華繫

    5.1.6  曹小帆:在打工過程中學會創業

    5.2  創業在新世紀

    5.2.1  謝青:構築網絡安全堡壘

    5.2.2  閻先濤:硅谷綠色經濟的弄潮兒

    5.2.3  金海平:開拓全球定位繫統的新領域

    5.2.4  李同寧:硅谷光電女強人

    5.3  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群

    5.3.1  硅谷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群

    5.3.2  硅谷中國大陸同學會:他鄉遇故知

    5.3.3  硅谷華人專業社團

    5.3.4  硅谷兩岸華人協會融合發展

    本章參考文獻


    第6章  海歸:硅谷留學生創業中關村

    6.1  互聯網:緊跟硅谷產業發展

    6.1.1  中關村硅谷互聯網產業聯繫

    6.1.2  陳一舟:從校友錄到網絡社群

    6.1.3  李彥宏:眾裡尋他千百度

    6.1.4  楊浩湧:從硅谷回來“趕集”

    6.2  集成電路:硅谷海歸衝擊產業前沿

    6.2.1  中關村硅谷集成電路產業聯繫

    6.2.2  鄧中翰:中國微電子產業的星光

    6.2.3  陳大同:幫助中國通信產業展翅翱翔

    6.3  軟件:專注於細分領域

    6.3.1  中關村硅谷軟件產業聯繫

    6.3.2  楊大川:中關村的繫列創業者

    6.3.3  劉世平:從硅谷“挖”回中關村

    6.3.4  黃勁:從教育軟件到軟件教育

    6.4  生物醫藥:追趕朝陽

    6.4.1  中關村硅谷生物醫藥產業聯繫

    6.4.2  吳越:硅谷中關村間的生物研發外包鏈接

    6.4.3  黎志良:做生物制藥領域的“中國制造”

    6.5  海歸創業的土壤

    6.5.1  中關村海歸創業概覽

    6.5.2  留學人員創業園

    6.5.3  海歸創業政策一條龍

    本章參考文獻


    第7章  風投:硅谷創新模式落地中關村

    7.1  從創業者到風險投資商

    7.1.1  風險投資的起源

    7.1.2  從創業者到風險投資商的轉變

    7.1.3  中關村早期風險投資

    7.2  從硅谷進入中關村的風險投資機構

    7.2.1  中關村創業者接受來自硅谷的風險投資

    7.2.2  新浪:中關村與硅谷的次產業合作

    7.2.3  早進入中關村的風投機構——美國國際數據集團

    7.2.4  成長在中關村的加州紅杉

    7.2.5  投資中關村的華裔風投——華登國際

    7.3  硅谷創業成功的留學生回中關村風險投資

    7.3.1  朱敏:產業領袖和資本領袖相結合的產業組織者

    7.3.2  陳宏:用人際網絡來編制漢能

    7.3.3  陳大同:投資人的實業理念與社會責任

    7.3.4  葉東:從V2V到青雲創投

    7.3.5  陳亦工:硅谷中關村間的中介橋梁

    7.4  中關村的創業者轉變為風險投資人

    7.4.1  柳傳志:從創業者到投資人

    7.4.2  雷軍:“移動互聯網”的天使投資

    7.4.3  中關村的天使投資

    本章參考文獻


    第8章  人脈:硅谷和中關村創新網絡的核心

    8.1  從華人社群到創業人脈網絡的演進

    8.1.1  硅谷華人社群:傳統向高科技創業功能的變遷

    8.1.2  硅谷的中國大陸留學生社群:從融入到自組織

    8.1.3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形成

    8.2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內涵解析

    8.2.1  創業: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的核心功能

    8.2.2  跨區域創業支撐全球鏈接

    8.2.3  跨區域創業者成為新興產業的組織者

    8.2.4  網絡:硅谷中關村人脈關繫的內在規律

    8.3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發展趨勢

    8.3.1  硅谷中關村創造新興產業

    8.3.2  中關村:與硅谷對接的全球創新亮點

    本章參考文獻


    第9章  未來:硅谷中關村與全球鏈接

    9.1  硅谷與中國高新區

    9.1.1  硅谷與中國火炬

    9.1.2  硅谷與中國高新區

    9.2  《硅谷指數》與中關村

    9.2.1  《硅谷指數》:硅谷社會經濟生態繫統的年度評價

    9.2.2  《硅谷指數》的特別分析

    9.2.3  中關村產業發展報告

    9.2.4  從兩個報告看兩地產業發展的同步性

    9.3  硅谷與中關村:全球鏈接干道

    9.3.1  新經濟模式的興起

    9.3.2  硅谷—中關村的全球鏈接

    9.3.3  全球鏈接新模式

    9.3.4  全球創新版圖變遷

    本章參考文獻


    附錄  本書訪談一覽

    前言
    後 記
    2009年初,我和中關村管委會原委員趙慕蘭決定去硅谷參加“硅谷指數發布會”,並想借此機會深入了解硅谷。為此,我們邀請了幾位常年往來於硅谷的朋友李樹、範保群和舒建華來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介紹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幾位朋友的建議使我們萌生了寫一本硅谷與中關村人脈關繫的書的念頭。就在橫跨太平洋的飛機上,我們開始了本書內容與結構的構思。
    到了硅谷後,李樹、範保群、舒建華、談鋒介紹的幾位朋友成為我們在硅谷開展一繫列訪談的起點。硅谷的華人們是如此的熱情,以至於每個訪談對像在盡意介紹自己的同時又向我們介紹了更多的重要人物和新線索,使我們在硅谷近20天的訪談格外充實和富有成果。訪談使我們獲得了大量鮮活的資料,結交了許多硅谷各界的朋友,也進一步了解到發達的創業人脈網絡是硅谷成功的基因。
    回到北京後,我們繼續循著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在中關村展開密集調研和探訪,接觸到了大量和硅谷有千絲萬縷人脈關繫的創業者。由此,我們更加堅定了本書寫作的初衷:把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作為認識硅谷和中關村的理論新視角。

    後    記

    2009年初,我和中關村管委會原委員趙慕蘭決定去硅谷參加“硅谷指數發布會”,並想借此機會深入了解硅谷。為此,我們邀請了幾位常年往來於硅谷的朋友李樹、範保群和舒建華來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介紹情況。在這一過程中,幾位朋友的建議使我們萌生了寫一本硅谷與中關村人脈關繫的書的念頭。就在橫跨太平洋的飛機上,我們開始了本書內容與結構的構思。


    到了硅谷後,李樹、範保群、舒建華、談鋒介紹的幾位朋友成為我們在硅谷開展一繫列訪談的起點。硅谷的華人們是如此的熱情,以至於每個訪談對像在盡意介紹自己的同時又向我們介紹了更多的重要人物和新線索,使我們在硅谷近20天的訪談格外充實和富有成果。訪談使我們獲得了大量鮮活的資料,結交了許多硅谷各界的朋友,也進一步了解到發達的創業人脈網絡是硅谷成功的基因。


    回到北京後,我們繼續循著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在中關村展開密集調研和探訪,接觸到了大量和硅谷有千絲萬縷人脈關繫的創業者。由此,我們更加堅定了本書寫作的初衷:把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作為認識硅谷和中關村的理論新視角。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經常為自己新的思想觀點和大局判斷而激動不已,每當這時,趙慕蘭總是向我“潑冷水”。現在看來,我的那些觀點和判斷確定了本書的方向和核心內容,而趙慕蘭潑的“冷水”恰恰把我的戰略判斷與經濟現實和經濟理論緊緊連接起來,使得本書“接了地氣兒”,她逐字逐句的文字修改也讓本書觀點的表達更為清晰。張浩則承擔了全書的材料組織和文字編寫工作。


    我們要感謝安娜?李?薩克森尼安教授、亨利?羅文教授和漢考克夫婦。他們是我們寫作本書時在硅谷早進行交流的學者,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我們也同他們有多次深入的交流與溝通,他們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充分的支持與肯定。此外,薩克森尼安教授所寫的《新世代科技冒險家》一書,對硅谷地區移民創業者的研究和從創業者到天使投資人的循環的介紹對我們啟發良多;漢考克先生組織編寫的《硅谷指數2010》中提出的“全球鏈接能力”,也成為我們認識、判斷一個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們要感謝俄勒岡大學政治學教授理查德?薩特邁耶教授,他曾幾次來到長城所與我們討論本書的寫作並給予了許多學術建議,還熱情為本書寫序。我們要感謝聯想控股集團總裁柳傳志先生、北京市原副市長胡昭廣先生、科技日報原社長張景安先生和香港大學許成鋼教授,他們在百忙之中閱讀了書稿並為本書寫了短評。我們要感謝吳敬璉先生、錢穎一教授,他們較早從理論層面認識到硅谷經驗的重要意義,將一批重要的硅谷文獻和著作引入我們的視野。同時,我們還要感謝夏穎奇、石小敏、郭洪、楊躍承、鄒祖燁、談鋒等研究者同我們的思想踫撞和給予的學術幫助。


    我們感謝熱情接受訪談的王大成、葉東、朱偉人、朱敏、劉世平、李同寧、李心培、楊大川、楊俊龍、吳越、陳大同、陳亦工、陳宏、金海平、姚納新、徐郁清、龔行憲、閻先濤、謝青、臧大化等創業者、投資人(按姓氏筆畫排列)。他們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的發展歷程與心路,成為本書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


    我們還要感謝本書撰寫過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並提供了無私幫助的丁維平、王文申、王學軍、鄧海珠、石運祥、葉蔭、邢蘇星、任亞林、劉戈平、劉宇、江羅麗婉、許靜靜、蘇戰、李樹、楊如春、吳長松、餘中、沙正治、張琪、張自力、陸向謙、範保群、林昇恆、易友文、周雲帆、趙敏章、胡榮江、茹曉明、徐少法、徐斌、黃瓊香、梅萌、梁明、舒建華、童傑、雷平、雷虹、薛軍等友人(按姓氏筆畫排列)。由於篇幅和題材所限,本書正文中難以劃出專門章節來介紹他們,但他們的經歷、思想與人脈對於本書的寫作有重要幫助,令人難忘。


    後,我們再次對所有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給予熱心幫助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對本書出版付出的勞動,感謝長城所武文生、陳文豐、王成剛有關中國高新區發展的情況介紹和共同交流,感謝許穎、劉文語、蔡宇軒、李慶為本書編輯所做的工作。


    由於水平所限,書中出現疏漏在所難免,望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王德祿

    媒體評論
    創業者可以感受到“改變世界夢想”;企業家可以學習“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大學管理者可以效仿斯坦福大學帶動創新創業集聚的發展經驗;投資人可以遵循產業組織者的路徑*化自身價值;政府則可以以“形成創新循環”為目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短短二十餘萬字,清晰地將這復雜事務娓娓道來,實屬難得。
    ——柳傳志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一書緊緊抓住創新要素——人纔資源以及創業為核心功能的人脈網絡,深入發掘了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路徑。書中所提出的創新經濟有關人纔、資金和知識與技術的良性循環,是探索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規律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昭廣
    不同於《喬布斯傳》從一個創新節點來評點創新尖峰,也不同於《浪潮之巔》從互聯網和IT行業的產業鏈條來描繪創新沿革,本書作者從人脈視角出發,通過硅谷與中關村之間的聯繫,分析了創新性經濟的發展特征和創新全球化的未來走向。每一個高技術的從業者和立志進入高技術行業的人我推薦看看這本書。
    ——張景安


    創業者可以感受到“改變世界夢想”;企業家可以學習“改變世界的商業模式”;大學管理者可以效仿斯坦福大學帶動創新創業集聚的發展經驗;投資人可以遵循產業組織者的路徑*化自身價值;政府則可以以“形成創新循環”為目標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短短二十餘萬字,清晰地將這復雜事務娓娓道來,實屬難得。


    ——柳傳志

    《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一書緊緊抓住創新要素——人纔資源以及創業為核心功能的人脈網絡,深入發掘了創新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路徑。書中所提出的創新經濟有關人纔、資金和知識與技術的良性循環,是探索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園區發展規律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昭廣

    不同於《喬布斯傳》從一個創新節點來評點創新尖峰,也不同於《浪潮之巔》從互聯網和IT行業的產業鏈條來描繪創新沿革,本書作者從人脈視角出發,通過硅谷與中關村之間的聯繫,分析了創新性經濟的發展特征和創新全球化的未來走向。每一個高技術的從業者和立志進入高技術行業的人我推薦看看這本書。


    ——張景安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取決於創新,取決於創業,取決於巨大量中小企業在市場中發展。中關村作為僅次於硅谷的全球第二大的科技園區,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希望和典範。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近二十年來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都在努力模仿硅谷,但絕大多數成績平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法治和市場經濟仍然處於初建階段的中國,出現了從人脈、資本、組織、到技術都與硅谷緊密相通的中關村園區。歷經對中關村二十多年的研究,對硅谷的深入考察,王德祿和趙慕蘭在《硅谷中關村人脈網絡》一書中揭示了舉世矚目的中關村現像的秘密。任何關心創新,關心創業,關心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讀者都會得益於此書。


    ——許成鋼

    在線試讀
    序 言
    北京的中關村地區坐落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許多研究所,長期以來是中國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發的中心。1978年我次訪問時,這些研究機構剛剛從“文革”中開始恢復。在那時,預期中關村將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國際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簡直近於幻想。但是,在那一年,中國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發布了科技發展的長期規劃,並簽署了一繫列與美國開展科技合作的有關協議。這些協議幫助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來到美國的主流大學和創新中心,其中就包括硅谷。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中國的決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試圖建構一個國家創新體制,以服務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達成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所制定的現代化宏大目標。從“文革”前的經驗出發,當時的主導思想特別重視由上而下的發展規劃和中央制定的研發方向。但是到了1980年,對美國創新體制的新接觸,促使物理學家陳春先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強調科技工作者的創業精神,並提倡政府培育這些由研究單位衍生出的科技企業。逐漸地,新公司開始出現在中關村的街頭,而高科技創業文化的種子也隨之播撒開來。1987年,我在主持(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北京辦公室的工作時,從這許多家小公司中的一家購置了辦公室的電腦,而這家從中科院衍生出來的小公司,後來就發展成了今日的聯想。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對於中國的國家創新體制的重建和重新導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在1988年確立中關村為高新科技試驗區的決定,就是認識到這一價值的結果。很快,中關村經驗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大量的高新技術區在中國各地建立起來。而更重要的是,這種高科技創業精神也隨之擴散,使中國能在今天參與到國際創新網絡中來。
    在我次訪問中國33年後的今天,中關村已經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科技研發中心和科技創業基地,並還將繼續成為一處制度改革的實驗場。中關村已經成為一處磁極,吸引著海外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吸引著國際高科技企業安家落戶,成為中國近30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輝煌像征。現在,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循環已經建立:硅谷的成功啟發了中關村的建立,中關村的建立扶助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而這一產業現在正與硅谷和其他國際創新中心開展競爭與合作。
    在這些發展的表層之下,是一個有著豐富社會學內涵的以太平洋兩岸華裔科學家工程師受到硅谷高科技創業文化所提供的機會的吸引,建構起一個社會網絡的歷程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學故事。而這本書鮮活地敘述的,正是這個故事。王德祿和本書的其他著者,對於中關村的發展有著長期而直接的觀察,對於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決策者也提出過重要建議,這使得他們成為著述本書的不二人選。因而,能夠由他們來講述中關村的發展經驗,講述中關村與硅谷的重要互動,以及在這互動下的社會網絡構建,並且提出他們對中關村經驗的更廣泛的國際意義的評估,我們應當感到十分幸運。
    理查德·薩特邁耶

    序    言

    北京的中關村地區坐落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許多研究所,長期以來是中國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發的中心。1978年我次訪問時,這些研究機構剛剛從“文革”中開始恢復。在那時,預期中關村將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國際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簡直近於幻想。但是,在那一年,中國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發布了科技發展的長期規劃,並簽署了一繫列與美國開展科技合作的有關協議。這些協議幫助一批又一批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來到美國的主流大學和創新中心,其中就包括硅谷。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中國的決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試圖建構一個國家創新體制,以服務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達成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所制定的現代化宏大目標。從“文革”前的經驗出發,當時的主導思想特別重視由上而下的發展規劃和中央制定的研發方向。但是到了1980年,對美國創新體制的新接觸,促使物理學家陳春先提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更加強調科技工作者的創業精神,並提倡政府培育這些由研究單位衍生出的科技企業。逐漸地,新公司開始出現在中關村的街頭,而高科技創業文化的種子也隨之播撒開來。1987年,我在主持(中美)學術交流委員會北京辦公室的工作時,從這許多家小公司中的一家購置了辦公室的電腦,而這家從中科院衍生出來的小公司,後來就發展成了今日的聯想。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對於中國的國家創新體制的重建和重新導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在1988年確立中關村為高新科技試驗區的決定,就是認識到這一價值的結果。很快,中關村經驗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大量的高新技術區在中國各地建立起來。而更重要的是,這種高科技創業精神也隨之擴散,使中國能在今天參與到國際創新網絡中來。


    在我次訪問中國33年後的今天,中關村已經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科技研發中心和科技創業基地,並還將繼續成為一處制度改革的實驗場。中關村已經成為一處磁極,吸引著海外工作的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吸引著國際高科技企業安家落戶,成為中國近30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輝煌像征。現在,在一定意義上,這一循環已經建立:硅谷的成功啟發了中關村的建立,中關村的建立扶助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而這一產業現在正與硅谷和其他國際創新中心開展競爭與合作。


    在這些發展的表層之下,是一個有著豐富社會學內涵的以太平洋兩岸華裔科學家工程師受到硅谷高科技創業文化所提供的機會的吸引,建構起一個社會網絡的歷程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學故事。而這本書鮮活地敘述的,正是這個故事。王德祿和本書的其他著者,對於中關村的發展有著長期而直接的觀察,對於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決策者也提出過重要建議,這使得他們成為著述本書的不二人選。因而,能夠由他們來講述中關村的發展經驗,講述中關村與硅谷的重要互動,以及在這互動下的社會網絡構建,並且提出他們對中關村經驗的更廣泛的國際意義的評估,我們應當感到十分幸運。


    理查德·薩特邁耶

    美國俄勒岡州大學政治學教授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