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衛輝人在北京(衛輝創業者的功勞簿,奮鬥者的凱旋曲,行路者的起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創業企業與企業家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衛輝人在北京》編輯委員會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創業企業與企業家  個人創業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24490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244901
    作者:《衛輝人在北京》編輯委員會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創業者的功勞簿,是奮鬥者的凱旋曲,是行路者的起床號,是成功者的經驗談。入選本書的百位衛輝籍人士,老中青三代,代代傳承,把衛輝人的光榮傳統和拼搏精神帶到了北京,在北京開闢了一片新天地,也用情感的紐帶把衛輝和北京聯繫起來。北京是他們的第二故鄉,衛輝在他們心裡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誠信和果敢書寫了一首人生贊歌。他們當中有院士、有文史館員、有將軍,有高官。更有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以及正在攀登的年輕一代。這是衛輝精神和北京精神的彙集地,是正能量的發源地,他們見證了這個時代,也讓這個時代為他們的成功做了證明。他們的逐夢之旅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繫的建構提供了積極向上的範例,也讓更多後來人相信未來的美好。

    作者簡介


    本書由盧甲舉等數人編寫,盧甲舉,河南省衛輝市龐寨村人,1953年3月15日出生、漢族、1972年參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中國國情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經濟調查》雜志社特別顧問、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員、第8屆中國時代十大創新人物、中國煤炭城市發展聯合促進會副會長、現任北京奧凱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目錄
    李春昱:用生命擁抱大地
    高為炳:一生愛航空航天
    嵇文甫:讓歷史銘記
    盧柯:院士的納米情緣
    盧光照:不負“花鳥”意
    秦嶺雲:不悔“山水”情
    楊貴:英雄無悔紅旗渠
    郜郁文:村裡的奇人與少將
    耿守瑞:革命人生無晚年
    楊靜雲:我從衛輝一中出發
    曹質彬陳桂英:原子城的模範夫妻
    席榮增:“三不倒”的鐵漢子
    韓相煥:從通訊員到將軍
    馬琳傑:優秀學生優秀兵

    李春昱:用生命擁抱大地

    高為炳:一生愛航空航天

    嵇文甫:讓歷史銘記

    盧柯:院士的納米情緣

    盧光照:不負“花鳥”意

    秦嶺雲:不悔“山水”情

    楊貴:英雄無悔紅旗渠

    郜郁文:村裡的奇人與少將

    耿守瑞:革命人生無晚年

    楊靜雲:我從衛輝一中出發

    曹質彬陳桂英:原子城的模範夫妻

    席榮增:“三不倒”的鐵漢子

    韓相煥:從通訊員到將軍

    馬琳傑:優秀學生優秀兵

    郭向軍:他推進了中國經濟改革

    趙清正:把腫瘤放在位

    王振華:好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吳金印:感動衛輝,感動中國

    任國鈞周清秀:執手相伴雲淡天高

    盧甲舉:奧凱立的凌雲夢

    劉克禮:專和牙齒較勁

    常廷文:人民的好兒子

    甘良東:大哥,你慢走

    張文勝:情牽水利

    郭忠福:對自己“狠”的特警

    傅夢喜:軍旅四十年我不後悔

    孔祥秀:為人民服務伴人生

    張喜忠:老兵保潔工

    張信海:我當上了奧運裁判

    梁喜田:的戰士聽黨的話

    魏永蘭:衛輝人的大姐

    薛秀印:國防通信兵

    王勇:“五字真經”

    王懷勛:當兵就當好的兵

    楊祖福:“我是黨員,我先上!”

    劉萬富:“普通”人的“普通”事

    唐建國:曬一曬我的履歷

    靳衛民:“隱形人”

    徐成濤:老實做人,踏實做事

    張楷動:我在北京20年

    陳鳳貴:迷戀軍事氣像

    郭勝霞:毛體女書法家

    劉成林:為家鄉做實事

    葛全忠:為人民服務無小事

    尚玉新:從業務員到董事長

    譚彬生:投資新農村建設

    甘新保:從士兵到老板

    杜衛軍:和電老虎打交道

    葛軍林:走出去纔有陽光路

    關磊:用科技讓人類詩意棲居

    盧艷娟:追夢碧水藍天

    張清河:部隊是我家

    張東:府右街派出所的老牌警察

    趙志科郭春華:各干各的活,各說各的話

    趙瑞年:上了自己筢子的柴禾,纔是自己的柴禾

    李金生:做好後勤那點事兒

    歐陽高:我記憶中的幾宗“”

    常江孫衛鳳:花開不鬥艷,自有香氣來

    張波常青:博士夫婦比翼飛

    蔡曉凱:創造雙重幸福的女人

    閔媛:不經歷挑戰怎能成功

    餘曉然:高校裡的年輕人

    楊利軍:我的打工生活

    李長印:我多了那麼一點兒幸運

    張丙辰:你所不了解的架構師

    楊水田:困難沒有辦法多

    歐坤:軍中排頭兵

    焦玉祥:愛在北京

    郭山臣:軍營裡的腳印

    徐世明:的愛國情懷

    王永儉武志立:老兵赤誠

    李熙鋒:我為祖國畫高樓

    徐澤生:瓦刀砌出的總經濟師

    趙武慶:農村兵的捷徑

    侯永卿:是鷹,就該飛翔

    徐陸正:從山裡走到“北大”

    魏金光:特級宴會設計師

    劉金生:載人航天的幕後英雄

    孔祥棟:農家好子弟

    韓永成:矢志不渝保國安

    薛樹彬:北京保安的新新生活

    薛文彬:北京尋夢之旅

    張玉璽:人在軍旅念鄉情

    韓函:一切為了孩子

    盧乙振:戰士亮劍揚軍魂

    段榮印:我是河南“名片”

    張子星:“喫鐵化鋼”防化兵

    王天軍:從標兵到警督

    何淑娥:和化肥有關的工程師

    張晉衛:故鄉山水養清廉

    趙志剛:善於爬坡的人

    張志印:路遙夢正酣

    焦長河:一路奔騰永正堂

    梁玉星:軍營好管家

    劉曉宇:律師的規劃

    張藹燦:政法戰線的園丁

    王芳:80後軟件工程師

    李秀芳:從警衛到導遊

    陳小勇:事業有成念衛輝

    龐晶晶:相信未來

    在線試讀
    李春昱:用生命擁抱大地
    人物簡介
    李春昱,1904年出生於衛輝,1988年去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學家。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繫,1937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李春昱早年與譚錫疇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進行長期地質礦產勘查,後領導並參加四川地區工作,預測的中山煤礦,後經鑽探證實。
    他在40年代領導了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50年代領導陝西煤田地質勘探工作,60年代參加組織領導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有諸多貢獻。
    70年代初以來,倡導並參加中國大陸的板塊構造研究,與他人一同於1973年首次在中國發現混雜堆積,並發現藍閃石岩,肯定了古代以來的板塊構造運動。他建議並主持參加了1:500萬亞洲地質圖的繪制,領導亞洲大地構造的研究,其成果博得國際好評。他把生命獻給了中國地質事業。
    高為炳:一生愛航空航天
    人物簡介
    高為炳,1925年出生於衛輝道西街,1994年出世。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航天專家。1944年畢業於河南省立汲縣中學(今衛輝一中),1948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航空繫,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高為炳在變結構控制理論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超近律、品質控制、切換模式等新概念。
    在非線性大繫統穩定性及鎮定問題研究中,首創了動態遞接控制方案。
    在機器人控制領域,獨創了多機器人協同工作的“主-助”控制策略。
    在航天方面,解決了非線性大型空間柔性結構的狀態觀測問題。
    他發表的百餘篇(部)論文和專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美、英、德、日等國家的大學講壇上都留下了高為炳講學的身影。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
    嵇文甫:讓歷史銘記
    嵇力群
    人物簡介

    李春昱:用生命擁抱大地

    人物簡介

    李春昱,1904年出生於衛輝,1988年去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學家。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繫,1937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李春昱早年與譚錫疇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進行長期地質礦產勘查,後領導並參加四川地區工作,預測的中山煤礦,後經鑽探證實。

    他在40年代領導了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50年代領導陝西煤田地質勘探工作,60年代參加組織領導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有諸多貢獻。


    70年代初以來,倡導並參加中國大陸的板塊構造研究,與他人一同於1973年首次在中國發現混雜堆積,並發現藍閃石岩,肯定了古代以來的板塊構造運動。他建議並主持參加了1:500萬亞洲地質圖的繪制,領導亞洲大地構造的研究,其成果博得國際好評。他把生命獻給了中國地質事業。


    高為炳:一生愛航空航天

    人物簡介

    高為炳,1925年出生於衛輝道西街,1994年出世。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航天專家。1944年畢業於河南省立汲縣中學(今衛輝一中),1948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航空繫,195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高為炳在變結構控制理論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超近律、品質控制、切換模式等新概念。

    在非線性大繫統穩定性及鎮定問題研究中,首創了動態遞接控制方案。

    在機器人控制領域,獨創了多機器人協同工作的“主-助”控制策略。

    在航天方面,解決了非線性大型空間柔性結構的狀態觀測問題。

    他發表的百餘篇(部)論文和專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美、英、德、日等國家的大學講壇上都留下了高為炳講學的身影。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


    嵇文甫:讓歷史銘記

    嵇力群

    人物簡介

    嵇文甫,1895年出生於衛輝,橋北西街一個市民家庭。1963年去世。原名嵇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著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1909年升入衛輝府官立中學堂(今衛輝一中)。我黨早期黨員。解放後,他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及全國人大代表,歷任河南省副省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河南大學及鄭州大學校長等職。


    祖父的青少年時代

    我的祖父嵇文甫,本名明,字文甫,號以行。1910年,祖父入衛輝中學。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夜,革命思想在全國迅速傳播,鬥爭也一天天激化。衛輝中學是革命思想在豫北傳播的一重要陣地,在這裡,祖父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初沐浴。衛輝中學的教員之中,有好幾個是同盟會會員,其中對祖父影響的是劉粹軒先生。劉先生學識廣博,思想激進,雖然他講授經學,但在課堂上卻不斷地向學生介紹《民報》、《黃帝魂》等進步報刊,將民主革命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劉先生對勤奮正直的學生嵇明十分喜愛,祖父也敬仰劉先生。祖父後來在《辛亥雜憶》中記述說:“我那時纔十五歲,隻天真地佩服他。有一次,也不管他是否擔任國文課程,就拿一篇作文去請他指正。他看了很高興,就叫我常到他那裡去。從此,每隔三五天或十天半月,我就到他那裡去借書閱讀……他給我講過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講到‘志窮乃見節義’一段,若不勝其感慨。又常拿當日報紙給我看,談他自己和朋友們刧獄救閻子固的故事等,以至‘諄諄切切,常至夜分’”。


    當時,革命活動已在衛輝中學秘密展開。一次,一個推車的“小販”來到學校,住在劉粹軒處,一住就是20多天,但他從不談買賣之事,常常和同學們談些時事問題。另一次,領我到某人家,那裡已有五六個人,從談話中得知,他們在密謀炸斷京漢鐵路。多年後,祖父感慨地說:“我校隔壁就是知府衙門,知府華輝尚在夢中,不知道在他眼皮下革命黨人正鬧得滾鍋呢!”後來,劉粹軒在豫西反清作戰中壯烈捐軀,數十年後,祖父在《自傳》中寫到,劉先生是“影響我,使我的思想開始有了政治意識、啟發我開始追求真理與光明的個人……這是我後來痛恨舊社會、向往新社會、傾心於革命事業的一個開端。”


    對祖父影響甚大的另一個人是李敏修先生。李先生是清末進士,品德修養很好,在河南是倡導新學的學者之一。他創辦了汲縣小學、汲縣中學,還創辦了經正書舍,收藏圖書30餘萬卷,我的祖父從中得益不少。我祖父的祖父曾為李家傭人,居家又與李家相鄰,李先生喜歡我祖父的勤奮好學,在學習上給與多方指教。祖父後來在讀《毋自欺齋文字紀年》一文中說:“文自幼得侍先生,親炙之日久”,指的正是這一情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祖父非常興奮,曾組織了20餘人在一個教堂集會,並上街遊行慶祝。這樣的遊行,以今天的眼光看,其規模是太小了,但在當時的小縣城裡,卻是一個頗引人注目的行動。1913年夏,祖父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雖說此時家境已比過去好些,但卻不足以應付大都市裡的開銷。上學時,祖父在北大金沙灘的簡易飯棚喫廉價的飯菜,仍然難以為繼。不久,他便被迫輟學回汲縣了。回到汲縣,祖父在經正書舍附設小學班教英文,還在縣城裡一家小學教國文、歷史。祖父總共教一年半小學,這段教學生活對他日後的發展產生了影響,他在憶及這一段生活時曾說:“當時天真純樸的兒童,曾引起我的熱愛,從而,我對於教書這一行,也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對於我後來數十年一直從事教育事業是很有關繫的。”


    1926年底,祖父被中共河南省委派往蘇聯學習。祖父一行先由上海搭蘇聯商船到海參威,而後登上西行的列車。從海參威到莫斯科7400公裡的路程,要走兩個星期。那時,十月革命已過去八九年,但是蘇聯的經濟依然有許多困難,在西伯利亞鐵路線上,煤炭奇缺,大部分列車要靠燒木材開動。憑車窗向外望,可以看到沿途大小車站上都堆積著一垛垛木材。沒有餐車,乘客隻能在大站停車時匆忙下車喫點飯。於是,列車一到大站,車站上就排起長長的就餐隊伍。當時,正值隆鼕,列車上也沒有暖氣,乘客隻能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在身上,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


    1927年1月,祖父入中山大學。莫斯科中山大學是聯共(布)在1925年夏天決定興辦的,其目的是為日益高漲的中國革命培養干部。中大的校址,在沃爾洪卡大街16號,這是一座被綠樹掩映著的四層樓,教室、辦公室、圖書館、餐廳都在這座樓內。祖父在蘇聯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座樓內度過的。在短短五年裡,在這座樓中出出入入的許多人後來成了中國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共產黨方面如何叔衡、張聞天、葉劍英、鄧小平、楊尚昆等,國民黨方面如谷正鼎、谷正綱、蔣經國、鄭介民等。不清楚祖父班裡有哪些人,我隻是偶然從長輩閑談時的隻言片語中,知道烏蘭夫、帥孟奇與祖父同學。


    祖父大革命時期在河南

    1926年,我的祖父被河南省委派往蘇聯學習。1928年歸國,在白色恐怖下,黨組織派祖父在北京大學搞地下工作,宣傳革命思想傳播馬列主義。後來被敵人發現,天天搜捕緝拿,祖父隻好離開北京逃亡河南。1933年暑假後,祖父回到河南,在河南大學任教授兼文史繫主任。在這一時期,他寫了《左派王學》《船山哲學》和《晚明思想史論》等著作。1935年底,“一二?九”運動由北平擴展到河南,萬餘學生在開封龍亭後體育場開會,聲援北平學生的鬥爭。祖父在會上講了話,那時沒有擴音器,他執喇叭筒演講。祖父以北宋面臨金兵南侵時發生在汴京(開封)的太學生運動來暗示和稱頌學生們的愛國運動。祖父曾經給進步學生以多方面的幫助。如王國權是當時河大學生(當時名康午生,建國後曾任中國駐波蘭大使、國家民委副主任等),由於進行革命活動遭通緝,不得不避難到日本。行前,祖父給他以資助,囑他一路小心。多年後,王國權提及此事,還念念不忘。80年代初,王國權到鄭州,還專程到黃崗寺烈士陵園祖父墓前憑弔。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奮起,1937年9月,在中共黨組織的支持下,祖父和範文瀾、王闌西、姚雪垠等人在開封創辦了周刊。


    1948年6月,開封次解放,數日後,人民解放軍又主動撤出開封。在中共黨組織的特別關照下,祖父和一些進步人士共70餘人乘解放軍前線司令部的軍車,進入豫西解放區。當時,新華社對此作了報道。途經襄樊,祖父一行受到了劉伯承、陳毅等人的接見。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寶豐,鄧小平為他們設宴洗塵。到了解放區,祖父的心情無比舒暢,他說:“昨天還是封建法西斯反動統治下的羔羊,一覺醒來,成了新民主主義的天下了,多年來沉悶窒息的生活乃告結束,像遊子還鄉一樣,終於回到了革命大家庭。”


    在解放區,祖父熱情地投入了新的事業。當時,為了滿足人民解放戰爭對於干部的急切需要,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創辦中原大學,陳毅任籌委會主任,祖父和王毅齋任副主任。經過不多日的準備,這所抗大式的大學就在1948年8月1日開學了。當時,正是三大戰役前夕,前線軍情緊急,後方條件艱苦,中原大學的設施極為簡陋,幾間草房就是辦公室,空地、打谷場、大樹下就是教室。祖父為了給新中國培養人纔,辛勤工作,不舍晝夜。不久,開封第二次解放,祖父又參加河南大學的重建工作。


    1949年10月1日,祖父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親歷了開國大典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性時刻。此後,他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大學校長、河南師範學院院長、河南省副省長、鄭州大學校長等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擔任過《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刊物的編委,創辦了《新史學通訊》(後改名《史學月刊》)。1959年7月,他再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祖父的晚年生活

    解放後,祖父是全國人大代表,1954年屆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他受到主席的接見。小時候聽祖父說,當時一同受接見的是榮毅仁。我還記得幾句談話內容。毛:早知道你,你很有學問哪!嵇:哪裡!沒有什麼學問。毛:哎!大學校長嘛,怎麼說沒有學問呢。還由“嵇”這個姓猜測,說我祖父可能是嵇康的後代,並且半開玩笑半認真地作了“考證”,列舉了一些理由。祖父身兼多種職務,社會活動很多。在我的記憶裡,他三天兩頭出去開會,也經常出去做報告。身為副省長,他每年要用一些時間到全省各地走一走,了解情況,幾乎年年要到北京開人代會。他曾率河南省慰問團赴朝慰問志願軍,也曾率團到青海慰問河南省移民。繁忙的事務性工作占去了他大量的時間。現在想來,作為學者的祖父,一定苦於缺少從事學術研究的整塊時間和那份寧靜。但是,祖父對於工作任務從不推辭。同時,他一直不懈地繼續進行學術研究工作,出版了《關於歷史評價問題》《王船山史論選評》《春秋戰國思想史話》等著作。直到晚年他也未曾脫離教學活動,如在他去世前不久,他還給大學生講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963年10月10日,祖父因突發腦溢血而溘然長逝,終年68歲。他是在一次會議上在講臺上倒下的,可以說是工作到了後一息。事實上,在他去世前一兩天,已感到不適,眩暈,惡心,那是血壓升高的征像。但接到會議通知,他還是抱病去了。他本沒有準備在會上講話,但主持人請他講話,他講了。現在我想,他若及早診治,他若感到不適就不去開會,他若在會上不講話,也許腦溢血本是可以避免或延遲的。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祖父的追悼會十分隆重,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共河南省委等部門以及親朋好友發來唁電唁函,送來花圈。至今,祖父逝世轉眼40多年了,但是時光無情人有情。至今,還能見到一些文章憶及我的祖父。在我生活的北京,在文化學術圈內,提起他的名字,人們仍滿懷敬重。祖父若地下有知,應感到欣慰了。


    盧柯:院士的納米情緣

    盧甲倫

    人物簡介

    盧柯,生於1965年5月,原籍龐寨鄉龐寨村。1985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繫,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199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增選為中科院院士。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副主席,國際亞穩、機械合金化及納米材料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亞太材料科學院委員。


    盧柯似乎天生就是科學家的料。他16歲上大學,20歲大學畢業,25歲獲博士學位,28歲當選為中科院研究員,30歲任博士生導師,32歲擔綱“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5歲任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中科院歷年輕的院士,以令人驚悚的速度跑在納米領域的前沿。


    說到盧柯,不能不說“納米”。“納米”(nanometer),一種長度單位,1納米即1米的10億分之一。納米結構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納米以下的微小結構,納米技術即是一種在0.1至100納米尺度範圍內,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技術。


    2000年,盧柯在極具影響力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篇論文。讓他贏得了這份國際權威刊物入場券的論文,曾經17次易稿。納米材料“鼻祖”葛萊特教授認為,盧柯課題組的這項工作——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2003年1月,《科學》又發表了盧柯等人的一項科研成果: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其氮化溫度顯著降低,從而為氮化處理更多種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這是盧柯科研小組取得的又一個突破性進展,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2004年4月16日,《科學》雜志發表了盧柯課題組的成果:采用納米尺寸的生長孿晶強化金屬的新途徑獲得了同時具有超高強度和高導電性的銅。而按照以往的經驗,對銅進行強化以後,會使其導電率有所下降。這一成果的創新性在於,把難以統一在一起的性能統一在了一起。《科學》雜志的評審人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強化技術無法達到的。它“再次用極為漂亮的實驗結果演示,通過在納米尺度上的結構設計可以從本質上優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


    關於盧柯在納米研究上的成就,中國科學院網站上的“院士介紹”中,有更全面也更專業的介紹。近年來,盧柯一路領跑,在《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93篇,22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論文被《科學引文索引》引用高達1200餘次。國際著名材料科學評論雜志特邀盧柯撰寫關於納米金屬材料的長篇綜述。


    盧柯不僅自己搞科研,也非常重視培養青年人纔,建立青年科學家群體。他先後培養博士碩士生幾十人。他也曾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在他的領導下,現已建立一個學術思想活躍、積極進取、人纔輩出的青年研究群體。他建立的青年研究小組被中國科學院授予“百人計劃優秀團隊”,被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被德國馬普學會確立為“德國馬普金屬所伙伴小組”,成為我國材料科學中個此類研究集體,被國際同行譽為世界上有成就的六大納米材料研究小組之一。


    盧光照:不負“花鳥”意

    周書淮

    人物簡介

    盧光照,1914年4月出生於龐寨鄉龐寨村。近現代享譽中外的著名畫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日友好協會理事,北京齊白石藝術函授學院名譽院長,中央書畫社副社長,北京花鳥畫研究會名譽會長,原人民美術出版社資深編輯。


    2012年11月初,筆者受托進京采訪。3日夜,北京地區普降大雪,4日晨開窗眺望,滿天遍野,到處皚皚白雪、銀裝素裹。早餐後,負責組稿的孔祥秀和奧凱立公司董事長盧甲舉先生踏雪到我住室,開口就說:“今天讓老兄采訪個重量級人物”,他們說,我心裡也猜個八九不離十,果不其然,正是我所料的當今飲譽中外的著名花鳥大畫家盧光照。可盧老十年前已駕鶴西去,加之本人知淺筆拙,要完成這樣鼎級人物的組稿談何容易?


    我正鎖眉愁思,一位光頭瘦削的先生笑容可掬地站在我面前。經介紹,先生正是盧老的三兒子盧援朝。援朝學有成就,知識淵博。他自幼得益於盧老熏陶,父子朝夕相處,對盧老的一生可說是了如指掌。有這樣得心應手的“活字典”,頓時我喜出望外。援朝開口先問:“老兄上過天安門去過紀念堂沒有?”我順口回答:“以前去過,啥事?”“那裡邊有我父親畫的畫!”我恍然大悟,頓時勾引起幸福的回憶。記得幾年前我在京時,一天,專門登上天安門城樓和瞻仰紀念堂。在天安門城樓和紀念堂牆壁上鑲嵌著巨幅荷花。當時哪曾想到竟出於我們古城衛輝聲譽中外的大畫家盧光照之手。頓時我對盧老更加肅然起敬。


    投筆抗日的熱血青年

    盧光照1934年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繫。畢業後正趕上中華民族的危亡關頭。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血氣方剛的盧光照一心要投筆從戎。一天,他偷偷告別恩師齊白石,化裝逃出北平,從天津乘船到煙臺,然後轉乘火車回到衛輝老家。這時,著名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所率59軍駐防豫北一帶。當得知部隊招收宣傳隊員,盧光照得以入伍,他一刻不停隨軍在城鄉大街小巷張貼抗日標語,接著又隨軍先後參加了臨沂、臺兒莊、徐州、潢川、快活鋪諸戰役,每次戰役前他同隊員們冒著槍林彈雨進行宣傳鼓動,戰後進行慰問演出。他由藝術干事升任宣傳隊長,後又任33集團軍抗敵劇團副團長。他親自指揮合唱團教唱抗戰歌曲《黃河大合唱》、《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畢業歌》等。他創作了獨幕劇《寒衣》、《清鄉》,街頭劇《當兵去》。盧光照不但是劇團團長、導演、編劇,有時還親自登臺當演員,演出換場中間,盧光照還要插上一段口琴獨奏,效果很好,深得軍民歡迎。


    抗日宣傳3年中,盧光照創作了大量宣傳畫、快板、劇本,演出了數百場次,直到在杏兒莊一役,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他方因此離開劇團。


    德藝雙馨的國畫大師

    盧老一生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先有人品,後有畫品,人無品格,下筆無法。”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實實作畫。他不貪榮華,不逐名利,解放前他抗暴抗敵,不為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達官貴人服務。他的畫作裡,有許多題為“三不子老人光照畫”。盧老自己解釋“三不子”,一是對上不作“孫子”,不搞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不卑不亢;二是對藝術“不充殼子”(四川話),即懂就是懂,不要不懂裝懂,害人害己;三是“不擺架子”,就是實實在在,時時刻刻,謙虛謹慎,虛心向群眾學習。用“三不子”的標準嚴格要求並作為自己的別號,可謂盧老品德之高。除此之外,盧光照在本人畫集自序中說道:“古人雲,酒、色、財、氣,人之大忌。作為一個畫家,要特別注意一個‘財’字,也就是說要正確對待‘錢’的問題。”他常說:“錢不可無,也不可太多,更不可為錢去奪利。如不擇手段,輕則名譽掃地,重則墮入法網,前程自毀,後悔莫及。藝術本精神食糧,高尚事業,作畫之始,思想上不能和錢聯繫,如下筆即想著鈔票,則必逢迎社會,隨波逐流,討好媚俗,那就沒有畫品、人品可言了。古人說:‘窮而後工’就是這個意思。況且在我們生有工作,退有所養,連害病喫藥死了火葬都不要自己花錢,還有什麼理由不把自己的精力,凝聚在事業上,多為社會做些有益的貢獻呢?”


    盧光照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繫後,受業於齊白石、溥心畬、黃賓虹諸名家。他遇上了好老師,畫又對上了他的性情,自然樂於此道。一次,他畫了一幅墨竹,課堂上請白石老師指導。齊老看著看著提筆在畫上題了“光照弟畫此粗葉,有東坡意,乃同校之龍也”一行字,四座皆驚。齊老對光照關懷鼓勵,光照更不負白石老師對他的期望,他更加時刻注意並更嚴格要求自己,把繼承和發揚光大中國大寫意花鳥畫視為至高無上的人生使命。他十分尊崇白石老師,但又時刻不忘齊老“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誨,在用心學習借鋻老師的方法和精神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四十年代初輾轉川東教書之餘,不畏操勞,仍創作了一百多幅中國畫佳作,準備在1944年暑假在重慶中蘇友好協會會址舉辦畫展,之前主動向齊老征求意見。當齊老遠在北平得知此消息,非常高興,不僅為之題寫“盧光照畫集”,同時刻“吾賢過我”四字,千方百計寄回重慶。盧光照在北平藝專學習期間創作了不少佳作,齊老親選光照和兩位同窗好友的作品,出版《三友合集》,並為之寫序、題簽。盧光照先生多年來,全身心地投入中國花鳥畫的研究和創作,苦心耕耘,銳意創新,深得“齊派”大寫意之精髓,並吸取任伯年、吳昌碩、虛谷等人的筆墨精華,豐富和發展了“齊派”藝術,從而走出一條不同於前人的藝術之路。他創作的花鳥畫不拘成法,不求形似,而重性靈描寫和內在的神韻。落筆重如泰山、蒼勁古倔,造型生動,色彩單純明快,對比效果強烈。其藝術風格不落塵俗,品位甚高,深得中國“文人畫”之口味,為時人所欣賞。


    青年一代的良師益友

    盧光照對熱愛繪畫的青年,寄予殷切的厚愛。為了把花鳥畫藝術毫不保留地傳給下一代,讓其更好地繼承並不斷發揚光大,他把滿腔熱情傾注在無私幫教青年一代身上。盧老教育熱愛繪畫的青年,首先要多讀書多學習,要關心政治,純技術觀念不行,如果為畫而畫,單純為技術而技術,畫出的畫就無時代氣息。教育青年要想繪好畫,就是要做一個高品位的人。“畫如其人”。在很多場合和地方,盧光照時刻不忘以自己的別號“三不子老人”教誨青年畫家,希望青年朋友都是靠真功夫成畫家,不要靠拉關繫成畫家。1987年9月16日,他在紀念齊白石逝世30周年暨齊白石藝術函授學院集會上,無比激動地說:“我們的學風應當是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實實地作畫,那種在藝術上不肯認認真真地下苦功,卻熱衷於歪門邪道,這不是我們的學風。那些數典忘祖,否定傳統,一心要搞世界性的繪畫,這不是我們的學派。我們提倡的是:在民族的傳統基礎上,吸收外來有益營養,創造出有民族風格的、有中國氣派的、新的畫。”盧光照還和學畫的青年人說:“隻要一分天纔,但要九分下汗(苦功)”。在藝術的王國裡,耍小聰明是得不到便宜的!“


    盧光照不愛廣泛交際,原因是想抓緊時間多看些書,多畫些畫。但他遇上志同道合的青年晚輩,總是熱情相待。青年畫家邢少臣,剛18歲就和盧老相識。經常帶著自己的畫登門請教。盧老除熱情指導耐心幫教以外,還拿出自己畫的大公雞同小邢交換。在盧老的傾情幫教下,小邢進步很快。1987年邢少臣被調入中國畫研究院,步入了藝術殿堂。


    人們說:盧光照對青年一代是金子般的心,火一樣的熱。他對熱愛繪畫者如此,對不善畫者同樣關心備至。他的家鄉族姪盧甲舉是從事石油化工研究應用的。盧老得知族姪開拓進取、事業有成,心裡十分高興。每當甲舉登門,盧老總是喜出望外,他本來不太嗜酒,可遇到甲舉興奮地不僅同姪子踫杯祝賀,親切地告誡他要努力學習,要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為家鄉經濟建設和石油事業作出貢獻,並從精神上熱情鼓勵大力支持他干好工作。每逢甲舉要畫,盧老總是在所不惜、慷慨答應。在盧老的大力支持鼓勵下,盧甲舉的事業越干越紅火,對國家對家鄉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盧光照八旬再收徒的佳話,是他傾心幫教下一代的真實寫照。青年業餘習畫者王志學經尹瘦石先生介紹認識了盧老。每當小王到了盧老家,盧老和夫人程莉影倆人把志學當成一家人,談笑風生,無拘無束。志學帶去作品,盧老不僅自己認真閱看,詳細評說指點,還讓夫人和自己一塊看,兩人一起評說。一次,志學帶來一幅用兩張四尺宣紙接在一起的梅花圖。盧老仔細看看,指著畫說:“這應再往下畫,畫出紙邊,再從紙外畫出來,不一定畫得很完整,畫出去再畫進來氣勢大。”盧老對志學視為茁壯的幼苗,他和夫人精心呵護、傾心培育,使王志學的畫藝提高很快。志學的人品畫品深深感動了二位老人,終於,盧老欣然正式收下了王志學這個好弟子。志學在恩師煞費苦心幫教下,畫藝突飛猛進。一次王志學創作的一幅六尺《松梅圖》請老師指點,盧老看後揮筆題道:“志學此畫,品高筆健,問餘做畫方向”,並以詩鋻之:“曲高和寡事尋常,時人不解不心傷。我自畫我心自樂,不作東施效顰娘。”


    光照千秋的夕陽晚霞

    盧光照的一生畫不離手,手不離畫,時刻在刻苦留心學習、鑽研、創作、探索發展創新中國花鳥畫。1975年他退休了。當時居住條件很差,他在一個不到八平米的平房作畫。不管是炎炎夏日,還是風雨嚴寒,從不間斷。後來遷居西壩河新居,盧光照為紀念白石老師,將自己的畫室起名“思齊堂”。他和老伴各在自己畫室獨立作畫,互不干擾,各自畫好一幅作品,兩人互相切磋,交換看法,因此畫藝提高很快。後來,他在創作上又有新的追求,墨調色調更加單純,以濃墨為基本,這樣整個畫面感覺蒼老厚重,給欣賞者以新鮮感。


    盧光照就是這樣,在藝術上鍥而不舍,退而不休。到生命的晚年,仍無絲毫懈怠。他不停地奔波於長城內外,參加創作筆會,深入山鄉、工地現場舉辦講座,聚會交流,切磋畫藝,為青年朋友講課,舉辦畫展。國家不少重要部門、重要場所、殿堂以及以國寶贈送外賓的高質量、高水平的珍貴名畫多半創作於這個時期。


    1996年,盧老參加中國美術館畫展開幕活動,突發心梗,被急送醫院搶救。一個月後他逐漸康復,出院後又繼續作畫。此後又多次心梗,一出院他總是又接著畫。他在《壽桃》畫上題字“人生七十古來稀,老夫今年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回去,我就這個犟脾氣”。這是什麼犟脾氣?這分明是鍥而不舍、攀登不止的可貴精神;這是什麼犟脾氣?這分明是忘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是夕陽晚霞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璀璨霞光。


    碩果累累的藝術瑰寶

    盧光照一生勤於學習,他不僅畫藝精湛,且長於寫作。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創作編寫了大量連環畫腳本,撰寫中國畫研究文章和散文,編寫有《現代花鳥畫選》、《現代畫家故事》等。同時,他也是一位用功極深的中國美術遺產的整理者和介紹者。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期間,曾負責編輯古典美術書籍及畫冊,他經手編輯的有《齊白石作品集》《三大冊》、《宋人畫冊》、《芥子園畫傳》、《中國美術史綱》、《中國畫論類編》、《盧光照畫集》、《盧光照程莉影近作集》等大量經典著作。尤其到他晚年時期,更是筆耕不掇,樂此不疲。創作了大量眾人中國大寫意花鳥畫,這裡僅將老人部分創作列舉一二。


    1975年盧老61歲,6月赴河北涿州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畫,應邀為北京華僑飯店作畫,赴長春賓館作畫。

    1981年67歲,應邀為深圳華僑大廈作畫。

    1982年68歲,接國家任務,為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作6尺整紙《大展鴻圖》巨畫,4月5日應邀為人民大會堂東大廳作巨幅荷花圖《千頃藕花送清香》。


    1983年69歲,作品《松鷹》作為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贈送愛爾蘭前總統帕特裡勒裡。並先後應邀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協禮堂、中日友好賓館、湖南省政府南湖賓館作畫。尤其為紀念館作畫《雙松圖》。


    1984年70歲,2月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大禮堂作巨幅荷花。為延安賓館作大畫一幅。

    1985年71歲,在青島為我國赴南極考察艦題辭作畫《紅葉雄雞》。

    1986年72歲,為人民大會堂賓館作巨幅荷花《傲西風》,為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畫。

    1987年73歲,為北京飯店新落成的“貴賓樓”作大畫《松鶴》、《荷花》二幅。為紀念館作巨幅荷花《一池紅藻滿幽香》;為祝賀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作大畫一幅;尤其被國務院總理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並為紀念周總理誕辰90周年,在紀念堂作畫。


    1989年75歲,為天安門城樓作巨幅畫《十裡荷花十裡香》;作《雞冠花雄雞》被國家領導人出訪贈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

    1990年76歲,為亞運會作畫多幅,在新華社主樓多功能大廳畫巨幅《荷花水裊》圖;為紀念愛國將領張自忠殉國50周年,誕生100周年作畫《梅花八哥》;此年日本創作學會授於他“富士美術金獎”。


    1991年77歲,為中南海作畫,為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作畫;應北京電視臺邀請,參加有中外人士出席的《翰墨緣》現場直播,並當場作畫《梅花雄雞圖》。


    1992年78歲,參加農工、致公、九三學社慶祝新建辦公大樓落成筆會,作八尺整紙《荷花》一幅。

    1993年79歲,5月參加民革舉辦的奧運捐畫大會,與他人合作大畫;9月中央電視臺在其寓所為春節晚會錄制節目,作畫《雄雞冠花》一幅,在春晚播出。


    1994年80歲,在寓所接受中央電視臺《夕陽紅》采訪,當場演示作畫;應澳門視覺學院之邀作中國畫的演講,並創作《雄雞探花》一幅。


    1997年83歲,參加香港回歸晚會,作畫獻禮《三星高照》。

    1998年84歲,在天津參加紀念周總理誕辰100周年筆會,作畫《親情圖》;為昆明99世博會舉辦的百名知名畫家筆會作畫;參加中央文史館組織的為抗洪救災現場作畫;為慰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抗洪救災作畫。


    1999年85歲,帶病與程莉影合作大畫,祝賀我國“一船兩星”首發圓滿成功,在京郊順義與他人合作為中央文史館作畫。

    2001年10月17日晚,蜚聲中外畫壇的大師盧光照,猝然駕鶴仙逝。新華社北京11月6日發出專電,我國著名的國畫家,民革中央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盧光照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17日在京逝世,享年88歲。


    至今,盧老的人品和畫品仿佛還在告訴我們:此生不負丹青情。

    秦嶺雲:不悔“山水”情

    何憲景

    人物簡介

    秦嶺雲,1914年出生於衛輝一個民間畫匠家庭。19歲時在家鄉當上美術教師,20歲考入“國立北平藝專”。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近現代國畫家,專攻寫意山水。


    雲起衛輝

    秦嶺雲少年時受父親繪畫作業的影響,心懷追求藝術的志向,20歲解放,考入當年美術學府“國立北平藝專”,北上求學。他因經濟條件很差,3年間勤工儉學維持讀書,生活和學習都很苦,比起身邊的城市子弟,差別很大。秦嶺雲先生在《墨海散記》裡曾寫到:“藝術學府,當時被看作是像牙之塔,同學多是有錢人家子弟。我這個從黃河邊初到大城市的土包子,布衣布鞋,寄居在公寓裡,顯得十分寒酸!”然而,秦嶺雲謙卑但不自卑,內心非常堅韌,他靠著自強、勤奮、儉樸開始了他的藝術之路。


    “七七事變”後,秦嶺雲在廬山牯嶺尋找到南遷的“北平藝專”。1938年4月,“藝專”又西遷至湖南沅陵老鴉溪,他在那裡畢了業。經瀋從文先生介紹,他和另外兩個河南籍同學加入了“黃埔軍校”13、14期遷校隊伍,從此投身抗日。


    在戰亂的舊中國,他把青春交給了抗日宣傳活動和美術教育。之後的25年,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新中國的美術出版事業。秦老說人民美術出版社是繼“父親的畫坊”、“北平藝專”之後,他的“第三所美術學校”。當了20多年美術編輯,結識了許多名畫家與佳作,訪問過許多院校、博物館、石窟、寺院、圖書館。他感謝“人美社”給予他登堂入室的機會。


    他樂於“為他人做嫁衣”,忘我投入,踏踏實實。天道酬勤,他自身也因而得益良多,除編輯了許多美術圖書外,他還收獲了自己的學養和文論著作。


    特別應提到的是,秦嶺雲心中不隻有傅抱石、潘天壽這樣的大家名家們,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就熱情關注民間藝術。他采訪泥人張,對木刻年畫、農民畫、皮影、剪紙、民間玩具無不喜愛備至,出版了《民間畫工史料》,對這些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了深厚感情。


    秦嶺雲先生一生專攻中國山水畫,師造化,重傳統,藝融古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追求情景交融,形神兼備,意在筆先,體現了傳統中國畫的妙理。


    秦老寫意山水畫的精髓在於一個“情”字,寄情於景,抒情於筆,寓情於畫。他是畫匠之子,也是自然之子。他寫道:“平生癖好山水,看山不厭,踏遍青山,滿腹丘壑。我愛大山、大海、大漠,也愛小溪、小橋、小村莊。愛它們的晨曦、夕照、雪天、雨夜……它是我的課堂、良師和情侶。從那裡我獲得永恆的快樂,取之不竭的藝術源泉。”


    五十年代,他會利用星期天,帶上畫具和馬扎,在北京的胡同、公園、工地、郊區到處寫生。1966年“下放”於陝西寶雞,他在秦嶺的山崗鄉間寫生,形形色色的勞動者,各種勞動場景、田園村舍、牛羊野禽、山嶺河溪,無所不畫。“文革”中斷了他的美術夢。即使在“干校”,他一人“蝸居”小草棚,看管稻田,依然寄情於“無涯的荷花、稻田、葦塘邊,水牯嬉戲,野鴨天鵝橫空而去”的畫意所在。在那個不能創作的環境中,他仍然盡可能地畫上幾筆。他去畫七彩繽紛的蝴蝶,或拿起刻刀自刻竹筆筒、根雕。他在草棚邊種過五種瓜,回京後以“五瓜畫室”為齋額,意在留戀和回味當年自己把志趣融於大自然的歲月。直至改革開放,文化復蘇,又拿起了心愛的畫筆。


    秦老的審美旨趣來自大自然的造化和“行萬裡路”的陶冶,晚年依然如此。他從國內外山水中汲取營養。祖國大地的北南西東——名嶽崇嶺、峽江瀑水、海角大漠、椰林牧場、天山草原、煙雨江南、林海雪原、神農九寨……處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他退休後,足足畫滿了十多本速寫本,以寫生作品記錄了這些山山水水之美,為他的山水畫創作積累了大量原生態素材。


    82歲時,他來到地中海亞平寧半島,來到意大利,終於實現了自己當年始學西洋油畫和水彩畫時的夙願——“朝聖”文藝復興的發祥地。他在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法爾、提香等大師們的雕塑和繪畫前品味、贊嘆;為親眼目睹古埃及及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遺存,他奔走於意大利各地的博物館;在途中秦老“掃描”著、記憶著這異國他鄉的山形、河溪、樹林、房舍、城堡、小教堂的塔尖……回到駐地,他閱讀介紹意大利歷史文化的書籍,坐在院子裡高大的地中海松下寫日記,把默記的腹稿復現在寫生本上。


    秦老自己畫畫,還撰文熱情介紹褒揚其他畫家,經他介紹的畫家就有30多位。他的文章立言立論,有考有據,詞語講究,文筆雋永。

    投身抗日

    秦嶺雲隨“黃埔軍校”遷校隊伍,循湘川公路入川,經兩三個月的徒步行軍,經湘西進入四川,到達戰時陪都重慶。在大自然的課堂裡上了真實山水風景的“課”。後來他把四川稱為“第二故鄉”和“學山水畫的室外大課堂”。到了重慶,秦嶺雲在這民族生死存亡時刻,切身感受唐代大詩人韓愈“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之心境,改名“秦嶺雲”。他毅然投入抗日洪流。1938—1941年間,不到而立之年的秦嶺雲任黃埔軍校新生社藝術干事,著軍裝,駐銅梁,輔導官生文娛活動。24歲的他曾集體加入國民黨,其實入“黃埔”,就自然集體加入國民黨,為此解放後秦嶺雲主動交代了此事,之後境遇可以想像。1942年後,“黃埔”前往成都,秦嶺雲沒跟隨而去,脫離了“黃埔”,也自動脫離了國民黨,成為“國立十五中”的教師,居永川、榮昌。1943—1945年,轉到重慶郊區青木關任當地民教館藝術部主任。


    1946年秦嶺雲曾沿川陝公路北歸返鄉,後去南京找工作。此時失業,生活拮據,曾為當時的《士兵周刊》作過一段“特邀編輯”,所謂“特邀”其實就是畫些漫畫掙得稿費糊口。他畫的內容並不反共,僅涉及教育官兵注意軍風紀、愛惜槍枝、講衛生等,但為此解放後受到“處分”;更嚴重的後果是歷次政治運動中對他的批判和長達二十多年的思想改造。可以說,直到1978年秦嶺雲誠實的自白纔得到聽取,壓在他內心的“烏雲”纔散去。


    1946—1948年,秦嶺雲在南京和江西吉安的中學任美術教員。1949年於全國解放前,他帶領學生在江西吉安參加了革命工作。


    雲飄北京

    1950年1月,在吉安秦嶺雲收到了兩封信,是他北京的幾個同學聯名寫來的,其中一封是給吉安接管會的,大意是請求把秦嶺雲調往北京。一個多月後領導同意了。他又要求得意門生左勇文和他同行,也被批準。


    1950年初,他們離開了吉安。所謂行李,實在簡單,全部家當由左勇文用個擔子挑著。五個孩子都很小,懷裡抱著一個出生不久的嬰兒,背上背著三歲多的老四,在九江車站還險些丟了他。幸好在開車前幾分鐘被左勇文發現他扒在江邊的柵欄上,左勇文一把將他抱起,趕上了車。一路上多次轉乘車船,沒有錢住旅社,隻好在候車室湊合。


    一路奔波勞頓,秦嶺雲舉家來到北京。在西城石駙馬大街甲22號租到一處老平房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33年。直到1983年69歲的秦嶺雲纔得以遷入西郊三間套的樓房。


    榮辱不驚

    1951年,在開展的“忠誠老實,政治自覺”運動中,秦嶺雲主動講清了自己1938年集體加入國民黨和1946年為《士兵周刊》畫過漫畫的兩段歷史,為此,他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問題”的包袱,一直到1978年。20多年裡,在各項“政治運動”,尤其“文革”中,秦嶺雲忍受著不公和屈辱。然而,逆境中的秦嶺雲從不悲觀放棄,他堅守著做人的信條,磨礪出堅毅的風骨。尤其在無休止的批鬥中,他沒有氣餒消沉;政治待遇上的無奈,沒有改變他的工作責任心、藝術追求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他更嚴謹了,更努力了。他老年後的“成名成家”與這段難以言盡的“錘煉”是分不開的。


    喜遇“伯樂”

    1978年,文化部創辦“中國畫創作組”,秦嶺雲受到華君武的器重,進入“創作組”。在長達三年的歲月裡,他以高昂的熱情,與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畫家一起為“四化”和改革開放的需要作畫。秦老非常看重“創作組”的事業,同故友新交工作喫住在一起,從文藝桎梏中解脫出來的畫家們個個意氣風發,全心全意地創作新作品,他們愉悅的心情溢於言表,敞開心扉,切磋畫藝,創作出許許多多百花齊放的佳作。那是秦老一生中光彩的年華。這時期也是步入老年後的秦嶺雲藝術事業的新起點和新高度。


    1987年秦老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與時任文化部統戰部部長的王蓮芬同志看重並介紹秦嶺雲頗有因緣,王蓮芬部長是一位“伯樂”式的人物。


    年逾花甲的秦老跨馬揚鞭,知恩圖報,積極地為國家奉獻繪畫作品。他忘卻年齡,不畏辛勞地跋山涉水,四處寫生,全身心地鑽研寫意山水畫的創新。在這個大好時期,從“三所美術學校”走過來的秦嶺雲,帶著歷盡磨難後的成熟,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繪畫風格;他的藝術造詣達到了,步入了“中國近現代畫家”的行列,得到畫界和社會的敬重。在創作山水畫的同時,他不斷地思索和歸理自己幾十年來在中國美術史方面的認知和修煉,著書立說,文論頗多,得到文壇畫苑和朋友們的稱道。2003年抗擊“非典”,他獻畫給白衣戰士;2005年91歲高齡的秦老,花三天時間創作出一幅酣暢淋漓、氣勢磅礡的國畫《江山如畫》。該作品由汪道涵同志贈給前國民黨主席連戰。


    家鄉回響

    “藝術我心衛輝我鄉”。秦老深情地熱愛著故鄉衛輝,寫有多篇憶念家鄉的文章。特別對家鄉文化教育,書畫藝術更為關心支持。在北京他熱情接待來自家鄉的人,視他們為家裡人,操著濃郁的鄉音,與他們談笑風生,詢問家鄉發展,為家鄉繪畫寫字,一貫積極為家鄉許多地方和單位奉獻著自己。2003年,為家鄉題字“走進衛輝”。2007年應文化、經濟、社會名人盧甲舉邀請,出席北京奧凱立科技公司的文化傳播活動,書寫“振興中原”條幅。衛輝市建市十五周年,書寫了“與時俱進”。為衛輝市建市十周年、衛輝市比干紀念會、母校汲縣師範、衛輝一中建校百年、衛輝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成立、成立比干書畫院等活動,秦老都精心創作書畫給予支持。秦老辭世前不久,還接受了新鄉電視臺的采訪,卻沒能看到此節目的播出!


    衛輝隻有這樣報答秦老:在他的故居舊址——衛輝賓館內建立“秦嶺雲故居處”,在人民廣場建立“三筆亭”,由啟功先生題寫了“三筆亭”三字,由侯德昌先生題寫了“秦嶺雲故居處”六個大字,張仃、黃苗子撰題楹聯。


    2001年5月,由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與盧光照、侯德昌二同鄉在鄭州舉行“鄉情畫展”並出版《鄉情畫展作品集》。2003年大型圖書《畫家秦嶺雲》出版。


    幸福之家

    秦嶺雲有個幸福家庭。上世紀30年代初,與汪全菊相識於汲縣師範,從此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夫妻恩愛70多年,相濡以沫,看盡夕陽。


    秦老總是稱呼老伴年輕時的名字“逸秋”。他們患難與共,愈老情彌堅。秦老在《遺言》中寫道:“我倆相伴一生,歡樂長壽,非常幸福,今日平安歸去,大家理應高興……”


    秦老對家庭和孩子們的責任感支持他克服阨運、困苦,坦然面對命運的挑戰。秦老為孩子們立下了無言的榜樣,激勵了他們的一生。他從不強求他們什麼,總是在每一個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中肯貼切的關懷。他會親手扎糊玉兔宵夜給孫女送來意外的歡樂,一如他童年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寵愛一般。


    嶺雲本色

    作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秦嶺雲多次受到、、幾位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中央統戰部、文化部、中央文史研究館、民革中央以及其他重要部門和機構對秦嶺雲十分關懷和器重。秦老病重期間和逝世後,總理及劉延東、華建敏等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了慰問和哀悼。


    的確,秦嶺雲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家,其實秦老更是個樸實無華的人,他內心永遠保持著那份“汲縣鄉村”的天然與單純。他樂觀,愛戀大自然。他說:“人在城市,而內心卻不斷牽掛著長江南岸的湖區生活,幕府山下的田園風光,十分迷人。特別是斧頭湖當中我住了幾年的那個連避風雨都困難的小草棚子,更使我眷戀難忘。還有我親手在棚前棚後種的五種瓜:黃瓜、西瓜、甜瓜、絲瓜、苦瓜……”他請人刻了一方“五瓜草堂”印章,並鈐在畫作上。還請黃苗子先生題匾額,以作留念。秦老身上,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忠誠正直、淡泊名利的情操和勤奮敬業,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儉樸一生,利人一生。


    秦嶺雲少小幫藝,以“畫匠之子”自豪一生。丹青照世,德藝雙馨。筆者特撰嵌名藏頭詩一首:

    秦嶺雲汪全菊千秋(七律)

    秦府家和萬事興,嶺前虹彩映西東。

    雲橫秦嶺飄何處?汪水青山向北京。

    全宇寫生描美畫,菊香桂馥育精英。

    千番功業豪情壯,秋逸天高氣更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