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社交媒體營銷:理論與實踐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市場/營銷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英)史蒂芬·達爾 
    【所屬類別】 圖書  教材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經濟管理類圖書  管理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25060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2506034
    叢書名: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作者:(英)史蒂芬·達爾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9月 


        
        
    "

    編輯推薦

    傳播技術的廣泛采用已經加快了信息交換的速度,並減少了地理界限的限制。《社交媒體營銷:理論與實踐》旨在以不盲隨熱潮的態度,研究如何運用當前的理論來解釋社交媒體,特別是分析如何應用這些理論來策劃有效的、成功的社交媒體營銷活動,以便有理有據地探討社交媒體的真正影響。
    《社交媒體營銷:理論與實踐》對於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以及修讀與數字傳播相關課程的媒介專業的學生非常有用,同時也適用於相關領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和從業人員。
    《社交媒體營銷:理論與實踐》網站https://study.sagepub.com/dahl提供相關課件和學習資源。

     
    內容簡介

    社交媒體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各行各業的企業和組織也在使用社交媒體來吸引並維持受眾的注意力。但是,它是如何成為一種新的營銷工具,和以前的營銷實踐相比它又有哪些異同?它是否需要一種新的建構網絡與溝通的模式,還是現存的觀念模式仍舊適用? 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用以解釋和使用社交媒體的理論框架,同時將這一理論框架應用到各個行業中,對現實的案例進行分析。該書涉及不同類型的社交媒體使用者,涵蓋了從品牌忠誠、市場營銷策略、測量到移動平臺、隱私和倫理等豐富的主題。一方面,該書追溯了web2.0時代的出現、趨勢及其對市場營銷的啟示,同時也討論了web3.0的未來,並提供了相關的討論問題及延展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史蒂芬·達爾( Stephan Dahl),英國學者,赫爾大學高級講師,詹姆斯庫克大學兼職副教授,營銷傳播專家。2006年6月,在社會科學研究網上位列歐洲學者第三名,全球排名第33。近期研究重點在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營銷及營銷倫理等。出版了《社會營銷》、《營銷傳播》和《社交媒體營銷》等書籍。


    譯者簡介:
    陳韻博,傳播學博士,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繫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告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廣告媒介、新媒體、公益傳播。在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數篇,主持*、廳局級課題數項。

    作者簡介:
    史蒂芬·達爾( Stephan Dahl),英國學者,赫爾大學高級講師,詹姆斯庫克大學兼職副教授,營銷傳播專家。2006年6月,在社會科學研究網上位列歐洲學者第三名,全球排名第33。近期研究重點在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營銷及營銷倫理等。出版了《社會營銷》、《營銷傳播》和《社交媒體營銷》等書籍。


    譯者簡介:
    陳韻博,傳播學博士,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繫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廣告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廣告媒介、新媒體、公益傳播。在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數篇,主持*、廳局級課題數項。

    目錄
    目 錄
    篇 了解社交媒體營銷中的參與者
    章 消費者族群和社區 3
    社交媒體的“有用性” 4
    消費背景:從交換到體驗 5
    社交背景:亞文化和族群 7
    亞文化越發凸顯的重要性 8
    從亞文化群和新族群到族群主流 11
    族群或品牌社群 11
    族群消費者和傳統營銷概念 12
    總結 14
    研究方向 14
    研究重點:網絡志 15
    案例研究:Locker Room 17

    目 錄
    篇 了解社交媒體營銷中的參與者
    章 消費者族群和社區   3
    社交媒體的“有用性”     4
    消費背景:從交換到體驗     5
    社交背景:亞文化和族群    7
    亞文化越發凸顯的重要性    8
    從亞文化群和新族群到族群主流  11
    族群或品牌社群      11
    族群消費者和傳統營銷概念  12
    總結        14
    研究方向        14
    研究重點:網絡志      15
    案例研究:Locker Room     17
    第二章 用戶和價值共創   19
    控制        20
    共創        21
    體驗經濟        22
    共創概念        22
    價值        24
    創造價值        25
    消費者的作用      26
    商業共創        28
    反消費        29
    對共創的批評      31
    共創和傳統營銷      32
    總結        32
    研究方向        32
    研究重點:線上品牌社群價值共創33
    案例研究:大眾中國    33
    第三章 品牌和擬人化營銷 35
    從硬性推銷到品牌個性和品牌關繫36
    營銷擬人化      39
    擬人化營銷的定義      40
    擬人化營銷的說服力     42
    理論解釋         43
    社交媒體中的擬人化     46
    批評        46
    總結        46
    研究方向         47
    研究重點:我的朋友巴德     47
    案例分析:Three的跳舞小馬   48
    第二篇 了解社交媒體營銷中的平臺
    第四章 傳統社交媒體平臺  53
    早期的“社交媒體”:BBS、新聞組、
    論壇          54
    “社交網絡”和Web 2.0的創建    56
    理論基礎         59
    總結         64
    研究方向          65
    研究重點:面對臉書——公司—消費者
    互動中的印像管理策略      65
    案例分析:瑞典的管理者們   66
    第五章 遊戲和混合平臺    68
    早期的視頻遊戲       69
    從MUD到第二人生和虛擬世界    70
    遊戲內置廣告和廣告遊戲      72
    理論模型          74
    遊戲化          76
    總結         78
    研究方向          78
    研究重點:超現實      78
    案例分析:多力多滋的iD3品牌打造
    遊戲          80
    第六章 移動和基於地理位置的 平臺     82
    手機的發展        84
    移動計算         86
    智能手機         87
    基於地理位置服務和其他增強服務  88
    理論思考          90
    總結         93
    研究方向          93
    研究重點:移動遊戲化      93
    案例分析:美國運通同步繫統   94
    第三篇 了解社交媒體營銷內容
    第七章 說服力     98
    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     99
    啟發—繫統式模型     100
    說服整合模型       100
    說服知識         101
    線上說服理論       104
    影響說服的正面因素     108
    總結         110
    研究方向         110
    研究重點:品牌形像     111
    案例研究:M&M’s?品牌——找紅糖推廣
    活動         111
    第八章 參與      113
    參與的定義       114
    態度—行為差異(鴻溝)      115
    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    116
    社交媒體參與的時機     117
    參與的類型       118
    品牌範圍以外的參與行為   121
    純粹虛擬存在       122
    負面參與和文化惡搞     122
    總結         123
    研究方向         124
    研究重點:參與       124
    案例研究:世界人道主義日——我在
    這裡(2012)        125
    第九章 網絡口碑   127
    口碑的定義       128
    網絡口碑的類型        128
    相關術語         130
    口碑的有效性       131
    關繫強度         133
    口碑傳播信息的可信性評估   134
    WOM和eWOM的激勵因素    135
    效價和數量       138
    總結         139
    研究方向         139
    研究重點:口碑傳播和忠誠度   139
    案例研究:Shout Out Louds——藍冰  140
    第四篇 了解社交媒體營銷的背景
    第十章 測量、度量和分析  145
    社交媒體測量計劃的步驟   147
    常用的測量工具       148
    與傳統網站的比較     149
    與傳統媒體的比較     149
    訊息內容:信息與鏈接價值   152
    總結         153
    研究方向         153
    研究重點:測量方法     154
    案例研究:預測選舉——新加坡   155
    第十一章 跨文化層面及其影響  157
    社交媒體使用的差異     159
    社交媒體采納的文化因素   160
    對社交媒體的反應     162
    文化價值的反映       163
    總結         165
    研究方向         165
    研究重點:文化       166
    案例研究:國際特赦組織Trial By
    Timeline          167
    第十二章 隱私、道德及法律 問題     168
    隱私         169
    數據保護         172
    法律和道德       172
    法律框架/自我監管      173
    道德框架         175
    兒童和遊戲       176
    酒類廣告         177
    總結         178
    研究方向         179
    研究重點:廣告遊戲     179
    案例研究:士力架#贊助推文   180
    後記:社交媒體營銷將走向何方  182
    附錄       184
    社交媒體營銷規劃示例     184
    社交媒體營銷策劃書範例及點評    186
    術語表       188


    前言
    引 言

    歡迎了解新營銷

    與聚合了不同平臺的社交媒體相比,很少有什麼技術進步更能讓營銷傳播專家和學者熱情高漲和目瞪口獃的了。雖然一些營銷專家盛贊社交媒體為“一種能改變遊戲規則並且對商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甚至是一種開展生意、聯結客戶的新範例/模式。但也有人在接觸這種新媒體時,可能會因為持續不斷的聯繫、客戶無孔不入的打擾、模糊不清的隱私而感到手足無措,並對可能適得其反的效果產生恐懼。

    引 言

    歡迎了解新營銷

    與聚合了不同平臺的社交媒體相比,很少有什麼技術進步更能讓營銷傳播專家和學者熱情高漲和目瞪口獃的了。雖然一些營銷專家盛贊社交媒體為“一種能改變遊戲規則並且對商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甚至是一種開展生意、聯結客戶的新範例/模式。但也有人在接觸這種新媒體時,可能會因為持續不斷的聯繫、客戶無孔不入的打擾、模糊不清的隱私而感到手足無措,並對可能適得其反的效果產生恐懼。

    社交媒體有其成功的一面,有許多例子表明這些社交活動如何給傳統的營銷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想想社交音樂平臺Spotify和SoundCloud,它們徹底顛覆了分享和聆聽音樂的方式。想像一下,在Groupona把收集商家優惠變成一種時尚之前,促銷和優惠券等營銷方式是多麼沉悶。但是,也不乏社交媒體的慘敗,例如,當Tesco在2013年1月發表推文稱“困了,睡覺去”時,似乎完全忽略了他們正因自己的賣場(超市)掛羊頭賣狗肉一事而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此外,還發生了漢堡王的社交媒體賬戶被黑而突然為麥當勞的產品促銷一事,而且還以種族辱罵和猥言褻語對粉絲大放厥詞。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似乎也抓錯了發推文的時機,在2013年底,該銀行讓推特(Twitter)用戶通過#AskJPM問問題,24 000多名用戶對銀行加以調侃,並沒有正兒八經地提出問題(Kopecki,2013)。摩根大通的社交媒體經理隻好自行發表推文道歉:“……失策。咱還是換個時間重來吧。”又有英國天然氣公司趁著向天然氣和電力客戶宣布漲價之際,在推特上問人們他們想從這家公司(#AskBGb)了解什麼,而數百名推特用戶的反應同樣是劈頭蓋臉地“……在貴司看來,大家應該先燒哪樣家具在這個鼕天取暖?#AskBG”,以及“麻煩將貴司社交媒體團隊解雇了,將省下的開支攤給客戶!#AskBG”。
    a 譯者注:Groupon是一個團購網站,是美國近比較流行的新模式之一。
    b 譯者注:#是搜索Twitter時用的關鍵字,也可以是你給某條Twitter貼的一個標簽,方便它與其他提到該關鍵字的內容關聯起來。

    所以,雖然不能隨意顧若罔聞,但傳播廣泛且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的運用的確具有變革性。“網絡個人”也在崛起,若要將基於革命性技術而長期存在的理論框架棄之如虛擬垃圾,則是非常天真簡單的想法。有什麼例子真正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溝通方式嗎?抑或它們僅僅隻是使溝通變得更為順暢?人們真正改變他們聽音樂的習慣了嗎?還是他們常常向朋友推薦樂隊、唱片和歌單?近一項基於的同行評議的營銷和公共關繫學術期刊的調研發現,我們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這些期刊中討論社交媒體而未提及理論框架的文章達到了驚人的60%(Khang et al., 2012),對於研究傳統媒體或傳播方式的文章而言,這無疑是不可想像的。這樣的結果必然會讓人問道,此不合常理的研究模式的轉變,為何能摒棄以理論為基礎的學術辯論?如Web 2.0 等淺顯的行話(Berners-Lee, n.d.)如何迷惑學者,甚至讓他們堅信社交媒體誕生後,傳播的方式改變了?

    這一爭論的結果導致出現了三個基本上相互關聯的領域。首先,社交媒體和相關術語指什麼?其次,社交媒體是否向告別以往的技術和傳播方式邁出了驚天動地的一步,是否需要提出新的理論,舊有理論已不再適用?抑或它僅僅反映了現有技術的演進,隻是對現有理論的調整和改進,但絕非取而代之?第三,哪些理論正被用來研究以社交媒體為中介的傳播和營銷?

    社交媒體和相關術語之定義

    毫無疑問,“社交媒體”的崛起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然而,其相關術語的真實含義仍然難以釐清,例如社交網站、社交媒體、公民媒體、參與式媒體、消費者生成型內容或用戶生成型內容,Web 2.0 技術,以及社交網絡等經常互換使用的術語。

    為了釐清這些術語,Kaplan 和Haenlein(2010) 提出了一組廣受認可的定義。他們定義社交媒體為“一組以Web 2.0 的理念和技術為基礎的、可以創建並交換用戶生成型內容的互聯網應用程序”(Kaplan and Haenlein,2010: 61)。這一定義包括各種網站和各種使用情況,從側重共享用戶生成型內容,但不同用戶不一定長期互動的網站,如YouTube 或貓途鷹(TripAdvisor) ,到側重用戶之間持續不斷的互動(如社交網站)的網站,甚至是應用程序,如領英(LinkedIn)和臉書(Facebook)。

    為了區分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站,Boyd和Ellison把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定義為一種網絡化服務。

    這種網絡化服務可以讓個人實現以下工作:(a)在有界繫統內構建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簡介;(b)列出與他們聯結的其他用戶;(c)在繫統內查看、瀏覽他們的聯繫人列表及其他人的聯繫列表;(d)創建和分享內容。

    Boyd和Ellison(2007)指出,成功的社交網站有一個顯著特點,它們並非主要發揮著“網絡”工具的作用,即與陌生人建立關繫,這類網站的用戶“主要與原本就屬於他們延伸社交圈中的人溝通”(2007: 211) 。因此,社交網站是社交媒體網站(social media sites)的一個獨特亞群體,在其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實現不同的功能。社交網站也運用了社交媒體技術,正如Kaplan和Haenlein 描述的那樣,特別強調用戶生成型內容的分享。隻不過社交網站的目標受眾與更普遍的社交媒體網站不同。

    基於上述區別,圖I.1通過比較流行的幾大“社交”網站,顯示了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站之間的區別。

    社交媒體網站
    Flickr①
    YouTube②
    臉書
    領英
    推特
    貓途鷹
    社交網站


    圖I.1 社交媒體網站分類

    盡管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站之間的區別並非一成不變,而且取決於個人的使用情況,但還是可以大致分成三大類網站。

    類,即多數的社交網站,側重私下相識的用戶的社交,如臉書和領英。
    第二類,依靠用戶生成型內容,且內容在可能私下不相識的用戶間分享的網站,如貓途鷹或YouTube 。

    第三類是可以同時發揮社交網站和社交媒體網站作用的網站,根據用戶的需要來整合這兩種功能。例如,攝影師可以使用Flickr展示用戶生成型圖片,並與相關陌生人共享,通過相同的方式,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使用Flickr來分享家庭聚會的照片。

    如果要探討這些網站上的傳播,以及用戶進行互動的動機,則很有必要了解不同類型的網站上進行的互動行為的種類。例如,由於主要社交網站上的互動通常發生在私下相識的用戶之間,那麼諸如人際信任或社交整合(social conformity) 等考量可能比較重要。相反,在目標受眾大體上互不相識的網站上,如貓途鷹或類似的評論網站,則需要先建立其對點評信息本身的信任,社交整合壓力可能會相對較小,因為用戶不看重彼此間的互動。
    因此,要想成功地與用戶進行互動,有必要了解傳播的類型、社會關聯性,以及在這些網站上發表的用戶生成型內容的目標受眾。舉例而言,如果社交媒體經理認真考慮了推特用戶的主要受眾,則上面提及的例如#AskBG這樣的社交媒體災難就可能避免。因為大多數的用戶使用推特來結交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他們會去迎合推特上的粉絲,試圖讓用戶與一個不受歡迎的品牌產生互動很可能會事與願違——不是用機智嘲諷的評論來娛樂粉絲,卻總是擺出嚴肅的臉孔來,誰想成為這樣的推主呢?

    a 譯者注:Flickr是雅虎旗下的圖片分享網站。
    b 譯者注:YouTube 是一個視頻網站,讓用戶下載、觀看及分享影片或短片。



    因此對於社交媒體經理而言,深入了解網站(或應用程序)的文化和類型,理解傳播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現在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傳播工具和類型,看似具有革命性,但問題是,它是否真的代表了對以往傳播方法——尤其是早期互聯網——的一種範式轉變?

    進化還是革命

    如今,不難看到如某廣告公司提出的“社交媒體爆炸”等這樣的說法(Euro RSCG, 2009)。同樣,在描述社交媒體時,將社交媒體稱為“將大眾從閱讀者變為發表者的信息民主化運動……源於作者、大眾以及同儕間的對話,是從一對多到多對一模式的傳播機制的轉變”(Solis, 2010: 37),這已是司空見慣的現像。然而,這些描述與互聯網歷史上早期對未來商業做出的預言極為相似,例如,在任何社交媒體概念出現之前的2000年,《線車宣言》(The Cluetrain Manifesto)這本書裡就宣稱,互聯網的作用是“你的組織關繫將變成超鏈接。不管你喜歡與否,它是自下而上的,它是不可抵擋的”(Levine, 2000: 199)。

    究其相似之處的原因在於,眾多歸諸社交媒體的特質並非新鮮事物,消費共創和用戶生成內容亦非肇始於臉書、推特、領英等社交媒體應用程序。消費者和利益團體並非有了社交媒體後纔出現。成立於1977年的波士頓電腦社群(BCG)等群體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甚至在互聯網被廣泛使用之前就已經十分活躍。而BCG的成員其後成為麥金塔電腦用戶群。這些在20世紀80年代新興的群體,共同創造了關於新興的蘋果電腦技術的計算機消費體驗。因此,網絡技術可能增強並提高了這種行為的可見度,但它並沒有創造所謂新形式的“社交媒體行為”。在款萬維網瀏覽器Mosaic 於1993年發布之前,互聯網已經被描述為展現了“用戶群體的日益多樣化”(Hart et al., 1992: 683) ,而在款Internet Explorer 於1995年開發成功的兩年後,有學者表示,“互聯網為各種社群的集成,正如其為各式技術的集成”(Leiner et al., 1997: 106)。

    但可以較為肯定地說,傳播技術的廣泛采用已經加快了信息交換的速度,並減少了地理界限的限制。本書旨在以不盲隨熱潮的態度,研究如何運用當前的理論來解釋社交媒體,特別是分析如何應用這些理論來策劃有效的、成功的社交媒體營銷活動,以便有理有據地探討社交媒體的真正影響。

    為了研究這些問題,本書分為參與者、媒體、內容與背景四篇,如圖I.2所示。

    媒體
    計算機
    遊戲
    移動設備
    內容
    說服
    參與
    WOM
    背景
    測量
    跨文化
    道德與法律
    參與者
    用戶和族群
    共創
    組織
    圖I.2 本書篇章結構
    篇考察社交參與者和他們的近期活動,以及他們如何與社交媒體相互影響。章考察消費者和他們形成族群的動機,以及他們采用多種媒體形式與其他相似個體進行互動的動機。第二章探討用戶和價值共創的過程,著眼於組織與客戶的協作過程。第三章專門側重於組織參與者,特別是從品牌的角度探討了在用戶生成型環境中,品牌作為共創者和內容提供者越來越明顯的擬人化的本質。
    第二篇考察讓社交媒體參與者發揮作用的媒體背景。本篇三個章節反思不同媒體類型的日益融合,描繪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社交網絡、遊戲驅動型社交網絡、移動社交網絡和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網絡的發展情況。
    第三篇探討參與者在不同媒體渠道中進行傳播的各個方面。第七章重點討論說服,第八章重點討論參與,第九章則結合前面章節中討論的諸多內容,並運用到用戶生成型媒體重要的方面,即口碑營銷。
    後,第四篇探討社交媒體營銷的背景要素。第十章批判性地對社交媒體有效性的測量進行分析,第十一章討論社交媒體跨文化方面的問題,第十二章主要探討社交媒體營銷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重要問題。
    本書以展望未來作結,探討新的技術發展將如何影響用戶和組織之間未來的傳播方式,以及前面章節中討論過的理論如何發揮積極作用,指導營銷人員,使他們了解營銷傳播變化的緣由。
    本書同步網站study.sagepub.com/dahl 提供以下內容:
    (1) 課件,包括各章PPT、教師手冊;
    (2) 學習資料,包括各章引用的SAGE期刊文章、相關視頻鏈接和作者博客。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