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經營學入門(第3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971-1408
    【優惠價】
    607-880
    【作者】 (日)伊丹敬之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經營管理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483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94830
    作者:(日)伊丹敬之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經營學入門》由日本經營學界大師級學者伊丹敬之先生與加護野忠男先生聯合撰寫,是日本經營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是諸多日本商科大學生學習管理學的*教材。


    本書是日本大學商科學生的教材,適合用作中國高校本科生、研究生、MBA學員及相關專業學位人員教材,尤其適合喜愛日本經營哲學的商業人士自學及企業、團體內部研修。 
    內容簡介

    《經營學入門》的兩位作者立志撰寫一本“生動的經營學教科書”,以呈現企業的動態運行機制與規律。與美國管理學基於“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模塊展開不同,《經營學入門》更重視管理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分為“環境管理”“組織管理”“矛盾與發展的管理”“企業與經營者”四大篇。


        《經營學入門》將企業的三大管理“環境管理”“組織管理”“矛盾與發展的管理”的“三位一體”關繫作為統率全書的基本分析框架,既具創新性,又具洞察力與現場感;既提供了有助於理解經營現像的框架、概念和理論,也提供了有效的經營行動指南以及改行動之所以有效的理論支撐,令讀者感受到“經營”內涵之深厚,變化之豐富,而且極具趣味。

    作者簡介

    伊丹敬之,1945年生於日本愛知縣,1967年畢業於一橋大學商學院。現任一橋大學商學研究科教授。


    加護野忠男,1947年生於日本大阪,1970年畢業於神戶大學商學院。現任神戶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科教授。

    目錄
    序  章  何為企業管理 // 001
    企業的存在形式 // 001
    管理的行為模式 // 005
    篇  環境管理
    第 1 章  何為戰略 // 015
    戰略的定義和內容 // 016
    市場定位及經營資源的儲備 // 021
    戰略與看不見的資產的動態機制 // 029
    第 2 章  差異化競爭 // 035
    鎖定客戶和競爭對手 // 036
    差異化的重點與競爭武器 // 042
    市場變化與動態差異化 // 047
    反擊的防範策略與非競爭的追求 // 051
    第 3 章  競爭優勢與商務繫統 // 059

    序  章  何為企業管理 // 001


    企業的存在形式 // 001


    管理的行為模式 // 005


    篇  環境管理


    第 1 章  何為戰略 // 015


    戰略的定義和內容 // 016


    市場定位及經營資源的儲備 // 021


    戰略與看不見的資產的動態機制 // 029


    第 2 章  差異化競爭 // 035


    鎖定客戶和競爭對手 // 036


    差異化的重點與競爭武器 // 042


    市場變化與動態差異化 // 047


    反擊的防範策略與非競爭的追求 // 051


    第 3 章  競爭優勢與商務繫統 // 059


    兩個層次的競爭優勢 // 059


    商務繫統的構建 // 064


    競爭領域 // 071


    第 4 章&emsp化經營和業務組合 // 077


    選擇與集中 // 084


    企業領域與業務關聯模式 // 090


    通過資源分配管理業務組合 // 095


    第 5 章  企業結構重組 // 105


    重繪企業界限 // 106


    資源合體與版圖重繪、並購與戰略合作 // 110


    界限重繪的管理 // 118


    第 6 章  國際化戰略 // 123


    企業國際化及其動機 // 124


    經營與國境 // 130


    確定國家組合 // 135


    經營資源的移動、有效利用和空洞化、摩擦 // 141


    如何應對國際化經營的政治風險和彙率變動風險 // 149


    第 7 章  資本結構管理 // 155


    管理企業與資本市場的結構關繫 // 156


    選擇資金調度方式 // 164


    出資人構成及制衡 // 168


    第 8 章  雇傭結構管理 // 179


    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關繫管理 // 180


    雇傭結構的多方面影響 // 185


    雇傭結構的選擇理論 // 189


    日本企業雇傭結構特點及其原理 // 196


    第二篇  組織管理 


    第 9 章  組織與個人、經營管理的利器 // 207


    人們做什麼 // 208


    如何統御組織:經營管理的利器 // 214


    組織管理概述 // 219


    第 10 章  組織結構 // 227


    組織結構設計的基本變數 // 228


    設計組織結構時的考量因素 // 235


    數個經典企業組織結構 // 246


    選擇組織結構時的基本權衡要素 // 254


    第 11 章  激勵機制 // 259


    個人動機 // 259


    組織的激勵機制 // 263


    激勵繫統的設計 // 270


    設計激勵繫統時要考慮的基本平衡因素 // 279


    第 12 章  計劃和控制:過程和繫統 // 283


    人們進行計劃與控制的過程 // 284


    計劃控制繫統的意義 // 290


    設計計劃控制繫統 // 2934 經營學入門


    第 13 章  經營理念和組織文化 // 303


    經營理念是什麼 // 304


    組織文化是什麼 // 307


    組織文化的形成和共享 // 314


    組織文化的反作用 // 322


    第 14 章  領導力 // 327


    領導力是什麼 // 328


    領導力的源泉與矛盾 // 333


    領導力的條件 // 342


    第 15 章  人員的配置、培養、選撥 // 349


    人員的配置 // 350


    人員的培養 // 355


    人員的選撥 // 360


    人事的動態平衡與困境 // 364


    第三篇  矛盾與發展的管理


    第 16 章  矛盾、學習、內在動力的動態平衡 // 373


    產生的矛盾 // 374


    矛盾與發展的管理 // 379


    學習的動態平衡 // 382


    內在動力的動態平衡 // 388


    學習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與矛盾的管理 // 392


    第 17 章  範式轉換的管理 // 399


    範式轉換的難點 // 400


    範式轉換的管理:四大步驟 // 403


    範式轉換的脫成熟化 // 411


    第 18 章  企業成長的雙刃劍 // 421


    失敗的效用 // 422


    邊緣的創造性 // 426


    過度擴張 // 430


    搖 擺 // 433


    矛盾、管理的本質 // 437


    第 19 章  場的管理 // 443


    場的定義與功能 // 444


    場的地位與機制 // 449


    場的管理是什麼 // 454


    管理的範式轉換 // 462


    第四篇  企業與經營者


    第 20 章  企業與經營者的職責 // 471


    企業是一個生命體 // 472


    經營者的職責 // 479


    第 21 章  公司治理 // 487


    公司治理是什麼 // 488


    公司治理的主權論 // 492


    公司治理的機制論 // 496


    公司治理的國際比較 // 501


    股份有限公司的雙重失責與共同治理 // 508

    前言
    一、推薦序一
    品味日本學者對經營管理的洞察力
    能夠向大家推薦當年在日本留學時給予我重要啟蒙的經營學教科書,我深感榮幸。
    伊丹敬之先生與加護野忠男先生可謂日本經營學界大師級學者,兩人均對經營學的理論與實踐具有堅實而寬廣、繫統而深入的理解,是將日本型經營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繫化的集大成者。兩位先生均是在日本開始其學術生涯,後在美國著名高校留學並任教,終在日本一流大學傳道授業解惑的“和魂洋纔”型學者。兩人雖以戰略管理研究而馳名,但實際上幾乎對經營學所有領域的認識與洞察遠超常人,尤其在戰略管理、公司治理、企業理論、創新管理、勞務管理和產業分析等領域,貢獻了許多獨到的思想和創見。
    伊丹先生長期在一橋大學任教,加護野先生則一直耕耘於神戶大學。一橋大學在日本的關東地區,神戶大學在關西,素有“東一橋西神戶”之說,它們被稱為日本經營學教育與研究的雙璧。兩位先生意氣相投,珠聯璧合,互補相乘幾十年,合作著書不下20餘部,在文人相輕的學術界不失為一段佳話傳奇,也是一橋與神戶兩所學校在經營學領域同氣連枝、血脈相通的映照。我當年的博士生導師谷本寬治先生就畢業於神戶大學,終來一橋大學任教的。像他這種情況在這兩所學校中有很多。

    一、推薦序一 


    品味日本學者對經營管理的洞察力


    能夠向大家推薦當年在日本留學時給予我重要啟蒙的經營學教科書,我深感榮幸。


    伊丹敬之先生與加護野忠男先生可謂日本經營學界大師級學者,兩人均對經營學的理論與實踐具有堅實而寬廣、繫統而深入的理解,是將日本型經營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繫化的集大成者。兩位先生均是在日本開始其學術生涯,後在美國著名高校留學並任教,終在日本一流大學傳道授業解惑的“和魂洋纔”型學者。兩人雖以戰略管理研究而馳名,但實際上幾乎對經營學所有領域的認識與洞察遠超常人,尤其在戰略管理、公司治理、企業理論、創新管理、勞務管理和產業分析等領域,貢獻了許多獨到的思想和創見。


    伊丹先生長期在一橋大學任教,加護野先生則一直耕耘於神戶大學。一橋大學在日本的關東地區,神戶大學在關西,素有“東一橋西神戶”之說,它們被稱為日本經營學教育與研究的雙璧。兩位先生意氣相投,珠聯璧合,互補相乘幾十年,合作著書不下20餘部,在文人相輕的學術界不失為一段佳話傳奇,也是一橋與神戶兩所學校在經營學領域同氣連枝、血脈相通的映照。我當年的博士生導師谷本寬治先生就畢業於神戶大學,終來一橋大學任教的。像他這種情況在這兩所學校中有很多。


    兩位先生開篇就說要為讀者撰寫一本“生動的經營學教科書”。估計他們寫這本書的初衷,源於對大部分管理類教科書的不滿,它們過於注重概念定義和說教論證,或體繫完整但缺乏機理闡釋,或面面俱到但缺乏繫統深入。基於多年來理論上的深厚積澱和對管理實踐的直接感悟,他們試圖從現實感受中闡釋概念內涵,基於直覺構念進行演繹推理,在復雜辯證中尋求創見湧現,在抽像嚴謹與生動會意之間尋找平衡,將基本原理與生動現實有機結合……終呈現給我們的這本書,就是他們多年來不懈努力的結晶。


    書中處處可見兩位先生對經營管理的真知灼見,試列舉如下。


    如“序章”中,將闡釋企業的“環境管理”“組織管理”“矛盾與發展的管理”的“三位一體”關繫作為統率全書的基本分析框架。

    這一安排既令人耳目一新,又體現出他們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本質高屋建瓴般的洞察力。


    篇“環境管理”部分。第1章“何為戰略”中,對作為經營資源核心的“看不見的資產”的強調,揭示了企業間差異性的本質。第2章“差異化競爭”中,對“商品產異化”“服務差異化”“價格差異化”三者在時空結構中組合效果的分析,對現實中的企業競爭有直接指導價值。第3章“競爭優勢與商務繫統”中,對商務繫統優劣的判斷標準,提出了“有效性”“效率性”和“模仿的困難指數”三個維度,並提出“小事即大事”的新穎觀點。第4章&ldqu化經營與業務組合”中,從“互補與加乘”的角度化經營之間的關繫,既新穎又深刻。第5章“企業結構重組”中,對企業結構重組的兩難處境(即“必要性與能力不對等”“業務的吸引力與競爭激烈程度的聯動”和“組織慣性的拖累”)的有趣而深刻的分析,使我們理解了大部分重組並購失敗的內在原因。第6章“國際化戰略”中,對“信息類資源”“產品附加值”和“文化”的移動困難及可能造成的問題的論述,使我們似乎感受到“文明的衝突”在企業國際化進程中的微觀體現。第7章“資本結構管理”中,對“出資人構成及制衡”的論述,使我們感知到資本對於企業經營“放腳與銬手”的二重性。第8章“雇傭結構管理”中,關於構建企業管理與勞動力市場的結構關繫時需做出的三個基本選擇,即“核心員工的雇傭習慣”“不同雇傭習慣的員工比例”和“勞資關繫的基本方針”的判斷,突破了傳統勞動經濟學單純注重市場原理的局限,將雇傭關繫的經濟合理性與社會受容性有機結合起來,更接近了企業與勞動者關繫的現實。特別是在企業經營中“人與錢分別提供不同的東西”部分的論述,闡釋了人力資源獨特的本質,引申出對日本特有的“企業內社會”的關注。


    第二篇“組織管理”部分。第9章“組織與個人、經營管理的利器”中,作者指出,“人們在組織中的活動和行為主要包括工作、學習、決策和內在動力四種。這四者的總和就是人們活動的總和。企業經營管理就是為了統御這一總和”,而“目標、信息、思維模式和情緒是影響個人決策和內在動力的因素”。這就等於將認知心理學、動機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而作者指出,統御組織的三種經營管理利器是“戰略、經營繫統、理念與人”,為組織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影響員工行為提供了指引。第10章“組織結構”中,對設計組織結構時的基本考量因素——“信息整合、矛盾衝突的顯現與解決、人纔的匹配度和人際關繫效應”的發掘,可視為對經典權變理論的重要拓展。第11章“激勵機制”中,在“確定激勵的基準:如何衡量貢獻度”部分,作者指出,一般而言,企業會將個人對企業經濟收益的直接貢獻度——業績作為......主要指標。但由於許多個人對組織的貢獻度無法用直接業績測量,還需關注其他兩方面的內容,即,個人對積累組織資產存量方面的貢獻,如對技術積累的貢獻度,對提高企業信用、提升企業形像的貢獻度等,第二,個人對營造和諧職場氛圍的貢獻度。這一論斷解開了當前對員工績效評價的迷惑。同時,作者指出了“有效的激勵組合”具備的特征,“是對物質激勵的依賴度不高”,第二是分散,不要集中於

    少數幾個特定的人身上,而且要使不同類型的人獲得不同形式的激勵,第三是要限定團隊所獲激勵的大小。以上觀點無疑對中國企業擺脫目前的激勵困境有重要啟發。另外,作者指出,在設計激勵繫統時要考慮四組基本因素的平衡:鮮活的人與‘腐爛’的人,競爭與合作,風險與努力,過去與未來。這既符合管理邏輯,又鮮活形像。第12章“計劃和控制:過程與繫統”中,作者指出,計劃控制繫統在制度理性基礎上,還為組織成員提供了“交流的機會”“相互影響的機會”“橫向評價的機會”。這一見解令人耳目一新。第13章“經營理念和組織文化”中,作者借用庫恩提出的“範式”概念,認為從抽像層面看,組織文化是由組織價值觀與組織範式所組成,兩者互相支撐,相輔相成。這一表述體現出作者對組織文化本質的洞察力。第14章“領導力”中,在對關於領導風格的普遍主義論和權變主義論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提出領導哲學的必要性,即“卓越的領導者能夠從對原理、哲學的執著中思考出能創造性地解決原理
    、原則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的解決方式”。而且不同於一般的領導理論,他們特別提到了副手的重要作用,即從異質組合角度“彌補領導者的不足”,做好輔助、敢於諫言和發揮杠杆職能,拓展了對領導力的理解。第15章“人員的配置、培養、選撥”中,作者指出,人事選擇面對幾種深刻的矛盾,如“效率、培養、非正式群體的困境”“核心員工管理的困境”“零和博弈的困境”“選撥精英的困境”,從而使我們感受到,人事安排不僅僅是效率合理那樣簡單,而是要在多重矛盾中尋求一種復雜而微妙的平衡。


    第三篇“矛盾與發展的管理”。這一部分整體上都是以往管理學教科書很少涉及的領域,尤顯其獨創性。第16章“矛盾、學習、內在動力的動態平衡”中,作者指出組織往往都套著慣性的枷鎖,它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慣性枷鎖大致可分為繫統枷鎖和人員枷鎖,前者指的是企業工作和組織架構等繫統結構上套著的枷鎖,後者指的是組織成員的思維方式和感情上套著的枷鎖。而動態的組織學習是突破這些枷鎖的有效途徑。第17章“範式轉換的管理”中,強調了中層突出團隊在範式轉換中的重要價值,並指出“隔離公司內的雜音”和“在組織內納入足夠多的異質性成分”是推動範式轉換的前提條件。第18章“企業成長的雙刃劍”中,視角獨特地指出了“失敗的效用”和“邊緣的創造性”的價值,既使我們腦洞大開,又的確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第19章“場的管理”中,借用物理學“場”的概念,分析了組織在多重“場”的作用下其秩序與能量產生的機制,既不失科學的嚴謹,又讓我們體會到日本獨特的“暗默知”的神韻。


    第四篇“企業與經營者”。第20章“企業與經營者的職責”中,從“企業是一個生命體”的角度,論述了經營者需擔負的四種角色,即“糾紛調解人”“統領人”“戰略家”和“傳道師”,並指出經營者為此應具備宏觀的思維框架和哲學邏輯,在其世界觀維度上,能夠冷靜地看待自己企業存在與發展的價值意義;在組織觀維度上,能對團隊的機理與力學有深刻的理解。第21章“公司治理”中,作者提出的“企業主權人與公司管治的參與”以及“主權獲得認可的三大理論”,即“經濟合理性”“制度有效性”“社會親和力”等,無不閃爍著獨

    到而智慧的光芒。


    根據以上對這本書的理解,我可以肯定地說,管理類教科書何其多矣,但這一本一定是對我們啟發的一本。


    後,書中序言的致謝中提到了我當年在一橋大學商學研究科的同窗天野倫文,這令我感慨萬千。天野博士高我一屆,是伊丹先生的學生,曾在伯克利進修一年,專攻國際經營,其博士學位論文得到極高評價,為商學研究科多年所少見。他畢業後先後任教於日本東洋大學、法政大學,成果豐富,業績突出,後就任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成為其教授會中年輕的成員。但不幸於2012年因突發腦溢血猝然病逝,年僅38歲。天野並非我的朋友,我二人性情不同,研究方式迥異,彼此交流不多,甚至可以說有些冷淡。但我會敬重他、懷念他、感謝他,因為他是我的好對手。每當我看到他多次去索尼、松下、日立、夏普、三洋訪談,漸漸積累起兩抽屜的磁帶錄音,深夜戴著耳機,逐字逐句核對錄入的時候;每當我看到他飛快地敲擊鍵盤,形成一張張龐大的數據圖表的時候,我就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讓我無法懈怠。所以我三年能夠攻下博士學位,相當一部分要歸功於我有一個好對手。回顧天野短暫的一生,恐怕與他執著於追求學術卓越而過度透支有很大關繫。就如同日本人所崇尚的櫻花,花期極短,但盛開絢爛。


    談起天野,我自然想起另一位英年早逝的日本學者橋本壽朗先生(1946—2002)。我曾參加過他逝世後的追思會。我在翻譯他的論文“市場的無知、企業家活動與能動的適應”後,加了一段感言:“橋本壽朗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經濟史、經營史學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致力於學問的鑽研,筆耕不輟,著述頗豐。長期對學問的不懈追求和超越自我的巨大壓力,使他積勞成疾。聽說他生命的後時刻,是在與一位中國學者的交流中度過的。在返回研究室的途中,突發腦溢血而猝逝。作為一位學者,達到如此境界,無法不令人感動嘆息。這篇論文據我所知是橋本先生後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從我的感覺來說,它與橋本以往的論著相比,語句可能顯得有些散亂,有些論述似欠條理,結尾也不夠清晰有力,可能是他在生命之火即將燃盡的時候已無精力細致推敲的緣故。但願我們能從字裡行間,依稀看到他在燈下傾注生命終端的氣力書成一字一句的情景。”


    天野與橋本無疑都是執著愚直之人,因為他們為了學術甚至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我無意讓大家去模仿他們。但我想,中國的管理學要真正發展,終是要有一部分人多一點執著,少一點遊移;多一分愚直,少一分機巧的。相對於日本的研究氛圍和學術高度,中國的管理學界雖然大師林立、名流叢生,課題繁多、成果倍增,但許多恐怕是“皇帝的新裝”。很多研究追逐新奇的理論而遠離厚重的經典,刻求工具和技法的機巧而不願深究概念的是非。問題未明卻輕率結論,堆砌信息卻未能創造知識。荀子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中國的管理學,尚在路上……


    我曾在2010年給學生們的新年寄語中寫到:“如同產品背後是人品,寫出一篇有探索精神的論文既不是為了老師,也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自己。我一直認為好論文的境界是要感動自己,而人的

    一生也許隻有一次這樣的機會。隻有你在電腦前連續30個小時敲入一個個單詞,看到它們變成厚厚一疊文稿後再步行下山時,你纔會感到就連北海道的空氣都有甜絲絲的味道,而眼前一輪紅日正從對面的港灣噴薄而出。隻有你在新一年天的凌晨四點編好後一個頁碼,穿越零下20多度的嚴寒,步入一家晝夜小餐館時,你纔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溫暖和解脫。而你們之中總是有些人身處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中,卻從來未能看到過真正美麗的景色……”


    但願伊丹先生和加護野先生這本書,能成為我們步入經營學領域,欣賞到其中美麗景色的一個入口。


    南開大學商學院 楊斌


    2019春節前夕 於南開園


    一、前言


     


    本書初出版於 1989 年,1993 年首次修訂,2003 年再次修訂。本書為第三版,其基本框架和初版一致,但是篇章結構及各章內容變動較大。


    本次修訂距離初版發行已有14年。在這14年間,日本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末的泡沫經濟和90年初的泡沫破裂,而後日本經濟開始走向低迷。與此同時,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整個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後,世界進入全球化和美國霸權的時代,而日本的 10 年被笑稱為“失去的10年”,日本經濟也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浪潮中飽受風吹雨打。本書出版前後的時代恰是日本的動蕩時期。


    但是,本書的初衷並沒有因為時代巨變和內容上大刀闊斧的修訂而改變,相反,本書與版的目的始終如一,我們始終堅持為讀者撰寫生動的經營學教科書。這一基本理念自始至終沒有改變,也不需要改變。確實,經營的表層
    是可見的流行趨勢,比如,初版付梓之際,正值日本經營論著盛行之時,而到20世紀90年代末,時代的表層潮流發生變化,對日本經營的批評甚囂塵上,對美國經營的推崇占據主流。但是,經營的深層趨勢和本質並沒有變化。即使時代變遷,光陰流逝,這些本質依然如初。即使跨越國界,其深層的經濟邏輯依然相同。


    從筆者的視角看,本書是對經營學深層趨勢的繫統描繪。這10年對筆者而言也彌足珍貴,因為這也是筆者為了更好地捕捉深層本質而與變動現實博弈的10年。博弈的內容也會在本書各章節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


    所謂“生動的經營學教科書”究竟是什麼樣的?


    首先,書的內容應該是“生動”的,即讓讀者真切感受到現實中的經營。即使有些用語是比較抽像的,也需要通過現實感的描述表達出來,否則就失去了生動鮮明的要素。同時,“生動”還意味著書的內容表現出經營的動態,傳達經營“在變動”的動態發展特質。筆者潛心捕捉經營的動態變化,希望本書給讀者帶來鮮明生動的感覺。


    其次,作為教科書,有必要繫統闡釋知識內容和邏輯思維,使廣大讀者便於繫統理解本書的內容。如果隻是羅列現實經營變動中的某些斷章殘頁,根本不可能成為理論貫通的教科書。經營的基本邏輯或

    許沒有變化,但是筆者也未必完全知曉這一邏輯。筆者也需要在前人的實踐和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闡明新的思維和邏輯。正是出於對新的思維和邏輯的探索,筆者再三修訂,以饗讀者。


    寫作初版時,筆者在兩個方面頗費苦心。一是構築整體繫統,二是讓各章節內容生動、合乎邏輯。


    可以說,在經營學領域中,目前還不存在被廣泛接受的邏輯繫統。因此,筆者更需要思考如何編著經營學的教科書。並不是為了讓內容更加簡單易讀纔繫統化考量這一框架,而是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思考繫統構造本身,回答“何為經營學”的問題。


    本書把經營分為“環境管理”、“組織管理”以及“矛盾與發展的管理”三部分。經營是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工作,包括管理組織所在的(市場)環境(並非被動應對環境)及組織內部的人的集合。


    不僅如此,環境管理也有各種方式,很多可能是相互矛盾的。組織管理同樣會出現各種矛盾。其實,環境管理和組織管理對企業的要求常常相互矛盾,經營者和管理者常常處於兩者的矛盾之間,左右為難。這也說明經營的本質在於管理各種矛盾。正是矛盾的管理帶來發展。矛盾不正是發展能量的源泉嗎?


    筆者在編寫初版時,按照框架深入思索、細致分析,方纔寫出自己認可的內容。從“生動鮮明”的要求而言,傳統的理論書籍並沒有描寫矛盾和發展的關繫,即使有也為數極少。因此,一般教科書可能缺乏趣味。此外,經營者的故事有些雖然是真實的,但也是矛盾和發展並存,如果隻是片段摘錄,或隻強調矛盾和發展的部分,即使描述很生動,讀者也難以繫統地理解內容,並掌握理論。


    第三版的主要修訂內容


    第二版的修訂可以說是微調,而第三版則在內容上進行了大幅調整。本次修訂沿襲環境、組織、矛盾與發展的基本框架,在原框架的基礎上,重點修訂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日本企業和經營相關的內容。這一內容在版、第二版獨立為第四篇,但是在第三版即本書中,筆者將其穿插到第三篇的各個章節中。編著初版書稿時,鋻於初版發行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有必要繫統完整地敘述日本企業和經營。但是,時至今日,這些已是常識,無須專門統一說明,於是將其嵌入各個章節中,便於讀者更清晰地理解。


    二是篇至第三篇的說明更加詳細,分章節闡述,並另開新章,探討新主題。特別是篇的變化很大,戰略相關的內容基本上都分割出新的章節。


    此外,新加入企業結構的重組、資本結構和雇傭結構的管理等章節。第二篇的章節框架本身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各章的說明已全面重寫,以便讀者理解。第三篇也秉承同樣的修訂理念,新加入“場的管理”一章。


    三是重新調整第四篇的內容——經營者的作用及企業治理。時代在變化,經營者的作用也與以前大不相同。企業治理把檢驗經營者看作更大的課題,這也是時下的熱門話題。第四篇部分內容與前兩版一樣,在結構上獨立成第四部分。因為其內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

    新開一篇詳細介紹。


    經營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其實是一種視角,這一視角不局限於第四篇,而是貫徹全書。本書是為經營者、管理者書寫的經營學。一些實業家曾對前兩版做出如下評價:此書與其說是“經營學”,不如說是在探討經營的本質。正是對這一視角的堅持使筆者決定修訂此前版本,終成本書(第三版)。

    媒體評論

    包政 管理學家、包子堂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每一位學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跨越時代,指導未來。《經營學入門》如此體大思精,各位讀者一定開卷有益。


     


     


    楊斌 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 日本一橋大學商學博士


    《經營學入門》是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給予我重要啟蒙的經營學教科書,作者伊丹敬之與加護野忠男可謂日本經營學界大師級學者,書中處處可見兩位先生對經營管理的真知灼見。可以肯定地說,管理類教科書何其多矣,但這一本一定是對我們啟發*的一本。

    在線試讀
    序  章
    何為企業管理
    企業的存在形式
    作為技術轉化體的企業本書嘗試構建經營學的邏輯框架,以理解企業管理的整體面貌。首先,我們探討企業的存在形式以及具體管理行為的內涵。
    關於企業,可先從其定義談起。
    企業是經濟體,執行技術轉化的工作並產出附加價值。
    日本有 180 萬到 200 多萬家公司。從代表性的豐田汽車、索尼等企業巨擘到大街小巷的餐飲店、小酒行都是企業。企業無一例外都從市場購入所需的要素,然後進行技術轉化,終產出商品投入市場或是提供服務。
    餐飲店購入食材,將其烹飪加工成顧客喜愛的食物;小酒行預估消費者可能會購買,於是向批發商購入相應的酒類或飲品,陳列在店裡吸引顧客;索尼或松下電器等公司購入原材料,制作構成DVD播放器等商品所需的零件,並與外購的零件一起組裝成DVD播放器投入市場;鋼鐵公司用鐵礦石制造鋼鐵產品。
    食材烹飪加工為菜肴,酒類陳列於店鋪,零部件組裝成電子設備,鐵礦石煉制成鋼鐵……這些都稱為技術轉化。精於技術轉化的企業方能在社會中生存。
    如果資金或服務唾手可得,企業就無用武之地。正因為供應與服務存在難度,纔需要企業進行技術轉化,解決難題。
    流通或金融等服務行業雖非制造業,但其經營的核心仍是技術轉化,如流通企業以商品空間移動為核心,以供應過程為業務內容,重點在於商品流通與展示。換言之,流通企業從世界各地購入商品,在店鋪陳列,供顧客選購。包括供應過程在內,都屬於“技術轉化”。
    銀行是資金借貸中介。顧客對資金的需求周期(短期或長期)、資金的多少,風險大小的評估等都千差萬別。如何纔能具體情況具體應對,達到資金供求平衡?對此,銀行需攻克技術難題。其業務核心依然是技術轉化,具體而言是“資金”的技術轉化。
    由此可見,所有企業都是技術轉化的平臺。沒有技術的企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例如,隻靠銀行存款利息贏利的企業已然失去作為企業的意義。
    創造附加價值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銷售出去纔有意義。銷售收入與外部采購成本之間的差額稱為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是衡量企業存在意義的基本指標,即在外購商品上附加多少價值纔能銷售出去。從附加價值中減去企業員工薪酬和借款利息等,餘下的即是毛利。從毛利中扣除稅金,餘下的可進行股東分紅。


    何為企業管理


    企業的存在形式


    作為技術轉化體的企業本書嘗試構建經營學的邏輯框架,以理解企業管理的整體面貌。首先,我們探討企業的存在形式以及具體管理行為的內涵。


    關於企業,可先從其定義談起。


    企業是經濟體,執行技術轉化的工作並產出附加價值。


    日本有 180 萬到 200 多萬家公司。從代表性的豐田汽車、索尼等企業巨擘到大街小巷的餐飲店、小酒行都是企業。企業無一例外都從市場購入所需的要素,然後進行技術轉化,終產出商品投入市場或是提供服務。


    餐飲店購入食材,將其烹飪加工成顧客喜愛的食物;小酒行預估消費者可能會購買,於是向批發商購入相應的酒類或飲品,陳列在店裡吸引顧客;索尼或松下電器等公司購入原材料,制作構成DVD播放器等商品所需的零件,並與外購的零件一起組裝成DVD播放器投入市場;鋼鐵公司用鐵礦石制造鋼鐵產品。


    食材烹飪加工為菜肴,酒類陳列於店鋪,零部件組裝成電子設備,

    鐵礦石煉制成鋼鐵……這些都稱為技術轉化。精於技術轉化的企業方能在社會中生存。


    如果資金或服務唾手可得,企業就無用武之地。正因為供應與服務存在難度,纔需要企業進行技術轉化,解決難題。


    流通或金融等服務行業雖非制造業,但其經營的核心仍是技術轉化,如流通企業以商品空間移動為核心,以供應過程為業務內容,重點在於商品流通與展示。換言之,流通企業從世界各地購入商品,在店鋪陳列,供顧客選購。包括供應過程在內,都屬於“技術轉化”。


    銀行是資金借貸中介。顧客對資金的需求周期(短期或長期)、資金的多少,風險大小的評估等都千差萬別。如何纔能具體情況具體應對,達到資金供求平衡?對此,銀行需攻克技術難題。其業務核心依然是技術轉化,具體而言是“資金”的技術轉化。


    由此可見,所有企業都是技術轉化的平臺。沒有技術的企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例如,隻靠銀行存款利息贏利的企業已然失去作為企業的意義。


    創造附加價值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銷售出去纔有意義。銷售收入與外部采購成本之間的差額稱為附加價值。附加價值是衡量企業存在意義的基本指標,即在外購商品上附加多少價值纔能銷售出去。從附加價值中減去企業員工薪酬和借款利息等,餘下的即是毛利。從毛利中扣除稅金,餘下的可進行股東分紅。


    技術轉化即創造附加價值,通常由團隊和組織完成。即便是小小的蔬果店,一般也會由店主、店主夫人和員工組成團隊。僅憑個體力量實現技術轉化的案例極其稀少。


    員工在企業組織中工作。反過來說,是企業創造了就業機會。


    企業技術轉化的要義是在市場銷售技術轉化所得的商品。銷售收入由需求決定,而非企業的一廂情願。此外,企業能否生產目標產品,由企業現有技術決定。無論DVD播放器市場需求多大,如果企業沒有技術可實現高效生產,所謂的技術轉化也隻是空談。


    企業需考量潛力技術與潛在需求,決定企業生產,進行技術轉化,實現技術和需求的貫通。在這層意義上,企業是連接需求和技術的橋梁,同時還需要實現附加價值。


    企業勝任橋梁的角色,纔能生存下去。技術轉化的經濟效率就是企業存在的基本意義。在社會意義層面,技術轉化的經濟效率(即附加價值的創造效率)不佳的企業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作為信息載體的企業


    前文提到企業不斷連接需求和技術,但企業本身並非被動應對需求和技術,而是主動應對。


    企業不斷嘗試並發現新的需求動向,並且考慮能否創造新的需求,為此付出努力,開發新產品。


    為了開發新產品,企業不斷探索技術,積累經驗。有的企業像大學一樣設立基礎研究所,在基礎研究中投入大量資源。


    更有趣的是,知識信息的積累並非僅依賴大量的資源投入,為了積累而積累,而是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集腋成裘,進行知識和信息的儲備。


    例如,顧客使用產品後,會產生各種意見反饋,時不時還可能有投訴,這些就是非常寶貴的信息來源。又或者,致力於改善生產方法的員工可以仔細觀察生產工序中的不協調情況,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後對工序進行改良。或者在觀察中產生靈感,將產品稍微進行改造後即可用作他途。


    以上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積累技術和市場相關知識。這些積累之所以能成為可能,是因為人類善於學習,尤其是在工作中學習。


    企業基於需求積累大量經營知識、信息和新技術。事實上,很多積累就來自經營,如果企業不開展經營活動,就無法產生這些積累。企業需要贏利、積累資金,但是積累不僅僅是這些,在開展業務時,信息與資金一樣在流通,這些都會積累下來。


    信息和知識儲存於企業各環節員工的頭腦和手上,這是自然的存儲方式。同時,以團隊的形式積累下來的也很多。比如,團隊中有整體積累的繫統化的知識,如果簡單地解雇團隊中某一成員,企業不僅會失去被解雇的那位員工的知識,在某種意義上,還會令團隊餘下員工擁有的知識量變少。


    也就是說,企業是個體成員無法完全還原的信息載體,是有機的存在。這也是重視企業組織所具有的傳承性的理由之一。企業是有組織的信息載體。我們經常說到“企業即人”,其中有深意,這裡的“人”並不是指作為體力勞動主體的人,如果隻是進行體力勞動的人,可以用機器取代。真正重要的是作為信息載體的人以及不斷學習的人。


    企業裡的人作為組織和團隊成員學習和積累信息,成為創新的源頭,也是新的技術轉化的知識源頭。因此,當這種信息積累以及知識創造具備社會意義時,企業方能在競爭中生存。


    作為組織和資金載體的企業


    企業員工積累信息,創造知識,不僅如此,技術轉化也由企業員工完成。


    如,索尼的技術員工負責產品開發,現場員工負責生產,營業員負責銷售;小酒行店主夫婦根據顧客需求采購並銷售酒類。由此可見,企業是人的組織。這種組織不是偶然發生或單純由感情構築的,也不是個體隨意行動,而是以團隊組織的形式開展工作。企業的存在意義也在於此,企業員工協力合作,方可超越個體的界限,完成個體所無法成就的技術轉化。


    毫無疑問,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並非簡單召集員工,而是要歷經各種程序,如購入材料、銷售產品、收取款項等。復雜的市場交易伴隨著資金周轉,同時也是利潤積累的過程。


    企業除了完成技術轉化,還需應對市場和企業之間產生的資金流入和流出。企業會計部門記錄的即是資金流入流出的整體過程。


    企業經營需要資金。如,需要運轉資金,以便購入零件、支付貨款;需要建設資金或設備資金,以便建造工廠、店鋪或購買機械設備。資金來源途徑多如上所述,企業是各種資金的載體。企業進行技術轉化時,承載著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復雜的資金流通是企業的本質之一。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企業具有雙面性,即企業既是由員工構成的組織,也是資金的載體。


    不可能存在沒有員工或沒有資金流通的企業。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企業既是組織又是資金載體。資金來源途徑多樣,典型的是企業向銀行借款或獲得股東以股份形式提供的資本。


    各種資金性質大不相同。向銀行借取的資金有約定的期限,需要按期返還,且有支付利息的義務。而股東出資的資本沒有返還的期限,是企業的資金基礎。一旦企業倒閉,股東的剩餘財產請求權排在償還順序的後,其他債權人則優先。可見股東出資存在風險。此外,企業並沒有義務向股東支付利息,股東僅通過分紅獲利,而且隻有在有利潤時纔能分紅。從這層意義上說,股東比銀行承擔更大的風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