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城投再來:地方融資平臺如何轉型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464-672
    【優惠價】
    290-420
    【作者】 李奇霖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金融/投資  投資融資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098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8090986
    作者:李奇霖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1月 

        
        
    "

    編輯推薦

    國發【201443號文出來之後,作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城投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要麼完成階段性使命退出歷史舞臺,要麼在債務危機到來之前進行債務重組,要麼全力一搏轉型突圍。


    《城投再來:地方融資平臺如何轉型》一書聚焦城投,是三位一線研究員及專家深入研究調研的成果:扎實梳理了城投的前世今生,剖析了城投的發展路徑及模式創新,並有大量典型平臺的數據資料,在了解、研究城投,助力城投發展方面具有開拓性的重要意義。

     
    內容簡介

    城投公司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基建項目投資主體的功能,是我國城鎮化率直線提升的重要支撐。從一個受地方政府強干預的公益性、非市場化主體,轉型成為經營自主、盈虧自負的準市場主體,城投公司面臨巨大挑戰。


     


    長期以來,作為重要經濟現像和企業主體,城投公司的生存與發展一直在大眾視線之外。《城投再來》一書聚焦城投公司,以豐富的數據及案例,深入解剖城投發展的前世今生,在不斷變化的客觀政策和改革轉型背景下,探索城投公司的出路與未來發展路徑。


     


    城投的每一次發展變革,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其成敗得失,不僅是企業的業務轉型問題,更是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本書在幫助讀者快速、全面了解城投公司的同時,一窺中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探索國有資產經營模式創新。

    作者簡介

    李奇霖  民生證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組負責人,民生證券資產配置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員,某大型*私募研究部負責人。


     


    王言峰 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MBA兼職導師,多家銀行特聘講師。先後在申銀萬國、德邦證券等多家券商工作,現擔任一家券商投資銀行部負責人。


     


    李雲霏 民生證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研究員,城投債研究負責人。長期從事地方政府債、城投債的研究工作。

    目錄
    第 1 章城投公司的前世今生

    歷史激蕩的必然產物
    城投公司職能隨時代變更
    國發 (2014J 43 號文的重新定位

    第 2 章探究城投公司的弱點

    地方政府的 " 義子"
    新定位:融資職能的化
    政策風險是變數
    轉型之路漫漫

    第 3 章城投公司的涅磐

    第 1 章城投公司的前世今生


     


    歷史激蕩的必然產物                  


    城投公司職能隨時代變更                  


    國發 (2014J 43 號文的重新定位


     


    第 2 探究城投公司的弱點


     


    地方政府的 " 義子"


    新定位:融資職能的化


    政策風險是變數


    轉型之路漫漫     


     


    第 3 城投公司的涅磐                   


    城市建設的投融資 " 主角"


    國有資產經營先鋒       


    準市場化特征不斷呈現                    


     


    第 4 新型投融資主體重塑


     


    政府投資職能的國際經驗  


    投資領域的重新洗牌


     


    第 5 章規範中謀求融資創新


     


    間接融資占據重要地位


    直接融資成為後起之秀


    基金類產品蓬勃發展


    海外融資異常突起                      


     


    第 6 章固有資產經營的領軍先鋒


     


    盤活存量資產迫在眉睫


     固有資產經營模式創新


    深挖固有資產商業價值                    


     


    第 7 陣痛中的救贖與創新


     


    開拓經營業務的阻力與動力


    金融控股逐漸盛行


    產業投資的探索


    產業投資的風險                      


     


    第 8 章城投轉型與城市投融資新體制


     


    城投成功轉型的探索


    實際轉型操作中不容忽視的難題


    基於城投轉型的城市建設新格局               


     

    前言
    推薦序
    城投轉型,需要我們做些什麼?
    管清友( 作者繫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改革彙率制度、設立經濟特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在 1992一2010年間,我國GDP增速續保持高增長,並於2010年第二季度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宏觀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也以世界矚目的速度向前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二、三產業向地區經濟中心聚集,其背後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原生推動, 更與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在嚴格控制赤字率、地方政府不得直接舉債的制度環境下,城市發展衍生出大量基礎設施資金需求,獲得充足資金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各級政府發展的瓶頸。在制度約束與經濟發展需求雙重因素的催生下,城投公司應運而生。
    城投公司的 " 功" 與 " 罪"推薦序
    城投轉型,需要我們做些什麼?
    管清友( 作者繫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改革彙率制度、設立經濟特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在 1992一2010年間,我國GDP增速續保持高增長,並於2010年第二季度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宏觀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也以世界矚目的速度向前推進,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二、三產業向地區經濟中心聚集,其背後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原生推動, 更與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在嚴格控制赤字率、地方政府不得直接舉債的制度環境下,城市發展衍生出大量基礎設施資金需求,獲得充足資金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各級政府發展的瓶頸。在制度約束與經濟發展需求雙重因素的催生下,城投公司應運而生。
    城投公司的 " 功" 與 " 罪"
    自 20 世紀 90 年代發展以來,城投公司一方面 " 享受" 地方政 府在城市建設方面對融資平臺企業的依賴,另一方面卻又承受著預 算軟約束、無度負債的 " 口誅筆伐" 。舊 《 預算法》 規定之下,地方政府面臨財權上移而事權下移的窘迫局面, 但以政府名義舉債是明令禁止的, 通過建立城投公司為各類公益性項目融資, 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所默認而普遍的做法。 可以說城投公司的出現及其融資職能的充分發揮, 對於2008 年之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起到了不可否認的重要支撐作用。而社會關注點 逐漸從企業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 轉移到其造成的政府債務問題 上。準確地說, 是在2008 年 " 4 萬億" 投資計劃實施之後, 積極財政所引導的基建創造出更加強烈的資金需求,城投公司的融資平臺作用也在這波浪潮中發揮到了極致。2010 年的地方政府債務審計,首次將城投公司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時間 " 借用政府信用" 、" 預算軟約束" 等批評不絕於耳。城投公司從以前的默默無聞突然間轉變成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始作俑者,債務整頓、融資收緊、政企分離一時間成為經濟穩定之後的熱點問題。 然而,任何事情都應該辯證來看, 在政府主導基建投融 資的制度環境下,投公司以融資平臺的身份緩解了政府的資金問題,成為社會投資不容忽視的支撐力量,而其造成的政府債務規模 過快增長、成本過高也是不能抹殺的。究其原因,還是要回歸到制度的不完善上來。首先, 預算軟約束造成的債務規模過大、增長過快。初均是通過財政資金注入、當地政府委派官員為企業高管的方式成立的, 其實就是政府部分職能的延伸。 實際運營中, 企業需要承 接部分現金流創造能力為零或者極弱的公益類項目建設, 同時負責 為政府其他資本性支出融資, 從未進入市場化運營的軌道。其融資規模的快速增長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於地方政府資本性支出的擴大、增長加快,另一部分則在於企業本身缺乏實際償債能力,隻能通過不斷借新還舊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其次,要談一下企業帶給地方政府的高成本債務。一直以來, 城投公司處於企業與地方附屬部門的中間地帶,以企業名義奔赴資本市場融資,債務成本往往根據企業信用定價, 但這部分資金卻要 用於無收益或者低收益、 回收周期長的基建領域, 債務與資產的錯 配一一一期限錯配、 成本收益錯配自然存在矛盾之處,加上企業償債能力依靠的是無法量化的地方政府支持,導致市場要求更高的信用 溢價。這也說明,城投公司債務的高成本,根源還在於地方政府不 得以通過企業債務的形式獲得所需資金,失去了地方政府債務正確 定價的途徑,如果單從城投公司的角度出發,市場機制下債務成本 與風險是成正比的。
    說了這麼多, 並不是為城投公司正名。在實際操作中, 城投公司本身缺乏預算約束、過分忽略成本控制,確實進一步加重了債務問題。但解決這個債務問題,是不是簡單劃清企業與地方政府的界限就可以解決? 作為城投命運轉折標志的國發 (2014 J 43 號文給 出的答案沒有這麼簡單: 正如前文所提,制度的不完善纔是造成目 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的根源。 如果沒有適當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順利代替過去的城投融資、代建模式,城投公司就難以自然退出,PPP大概率成為這個新的投融資體制同時政策層面也鼓勵城投公司進行轉型。
    轉型成為穩增長的重要環節
    可以說, 轉型的提出以及實施又遇到一個較為特殊的經濟環境。 2014 年以來, 人口周期拐點的負面影響通過房地產投資滲透到 經濟的各個層面, 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財政收入壓力有增無減, 即使有了舉債融資的職能, 收入基數降低的 同時,支出規模因為基建擴張也會日益增加。而由過去的城投公司全權負責投融資, 到未來的地方政府合理融資, 新的體制建成和完善不是一毗而就的。當前地方政府被動處在一個兩難境地: 是謹慎地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為出發點, 新增赤字有限,用有限的資金去實現有限的政府性投資,而將經濟增長放在第二位, 還是繼續發揮城投公司歷年來形成的投資職能,在基建投資中發揮作用? 對 於這個問題, 國辦發 ( 2015 J 40 號文做出了回答。顯然,任何層面的制度改革是需要以穩定的經濟環境為基礎的,城投公司轉型的 完成亦依賴於此。以2015年5 月為節點,城投公司的轉型之路,要如何適應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 國發 (2014J 43號文的引領之下,國務院、財政部以及發改委等為一貫聽從於地方政府安排的城投公司做出了更為具體化的適應性措 施, 包 括 國 辦 發 ( 2015 J 40 號 文 提 出 的 " 指導銀行貸款為在建項目繼續提供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債務置換 的啟動"  以及後續發改委針對特殊領域債券發行的配合措施等。國發 (2014J 43 號文給了城投公司 " 非改即消" 這樣一個看似決 絕的 " 二選一" 境地,而這些後續的適應性政策安排,體現了在以 基建投資為穩定經濟主要手段的政策環境下,過渡式的城投轉型本身也是穩增長的一個重要環節。
    轉型還需要 " 地利" 與 " 人和"
    有了上層設計,轉型的實施還需要合適的金融環境以及有力的實施力度。對於城投公司來說,需要解決的無非是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尤其是後者,具體的投融資決策是企業市場化轉型的直接 反映。2015年以來, 直接融資市場的迅速發展、擴容,其實為城投公司的融資轉型提供了的 "地利" 條件,這是一個直接、高效並且置企業於各類投資者審視之下的融資工具。市場化的直接融資 有助於企業擺脫銀行貸款背後的行政管制,但原本弱化的企業本質 在這個過渡期間要做好承受投資者層層拷問的準備。
    在融資環境優化的支持下,城投公司的轉型還需要 " 人和" 。這裡的 " 人" , 不僅僅是企業自身, 更事關一直以來影響城投公司 運轉的地方政府。實際上,作為地方政府 " 附屬機構" 的城投公司,其轉型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隻有在地方政府承認並且 推動 " 去行政化" 的前提下,首先獲得自主決策的空間,纔能說其 轉型實現了真正的開始。當前,地方政府是否真正實現了這一條件,情況可能還不夠樂觀。在 2016 年以來的基建實施中,城投公司為公益性項目大規模融資的情況似乎並沒有明顯改善,實體經濟尤其是民間投資的快速下滑在短時間內隻能通過基建投資來對衝,PPP還難以完全替代過去城投公司作為主流的投融資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無法預期地方政府能夠完全減退對城投公司的 " 任務指派" ,如果還是維持原來政企不分的思路,城投公司不僅難言轉型,可能還會積累更多的債務問題。因此,城投公司轉型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一個體制改革的問題,更關鍵的還是其中"人和"能不能實現,包括政府和企業在內。對於政府和企業來說,要想轉型成功,從管理理念、運營目標到實際操作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從過去的行政化管理向市場化運營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與企業自身運營管理的主動轉變,二者缺一不可。
    轉型也是新型投融資體制的重要組成
    在整體信用風險擔憂提升的環境下,僅僅依靠貨幣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而不形成一個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社會資本主動加杠杆、進入基建領域參與 PPP的動力是不足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單方面努力吸引私人資本,反而會增加未來的財政支出壓力。何不發揮城投公司的優良 " 歷史傳統" 
    一方面, 城投公司長期承接公益性政府項目,對投資收益要求低,與政府供給領域的公益性契合度高。另一方面,城投公司以地方國企的身份與地方政府各個部門溝通的成本低,更容易接受企業投資服務於民生建設的統籌規劃。
    在國發 (2014J 43 號文的強約束下,城投公司完成市場化轉 型是真命題,但挑戰中也有機遇: 政府部門供給重點轉變,引領城 投公司由基建主體轉型成為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包括養老、醫療、教育、旅遊等,以市場化管理的方式,改變過去完全依賴財政資金的政企不分狀態,以較低的收益要求、簡化的合作溝通流程,助力穩增長政策的實施。
    城投公司的重新定位,有助於其完成市場化轉型,從而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國發 (2014J 43 號文框架重構了城投公司的投融 資職能,逐漸釐清了城投公司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信用關聯,有效實現了公司與政府信用隔離。
    城投公司轉型是促進城市建設新型投融資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有助於發揮國有資產的經營優勢,在地方財政赤字壓力增大、現有存量資金作用時限短的情況下,盤活存量資產,緩解短期的財政壓力; 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引導城投企業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下逐步走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發揮融資優勢與低改革阻力優勢,實現主營業務從公益性項目到公共投資項目的轉移。在此過程中,政府由直接投資者向市場監管者轉變,逐步放開市場壟斷、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化的投資主體、投資模式實現供給側改革。
    在線試讀
    後 記
    李雲菲
    說起創作 《 城 投 再 來 》 這 本 書, 萌 生 於 國 發 [ 2014 J 43 號 文 發 布 以後, 筆者因為工作原 因 接 觸 多 個 省 份、 不 同 行 政 級 別、 不 同 類 型 的 城 投公司, 過程中與形形色色的企業及其管理者了解了 20 餘年來城投公 司 這樣一個具備中國特色 的 存 在, 其 作 為 中 國 城 鎮 化 進 程 中 無 法 忽 略 的 重 要推動力量, 卻因為與地 方 政 府 之 間 模 糊 的 關 繫 飽 受 爭 議, 時 不 時 地 被 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國發 [ 2014 J 43 號文一出, 不同地區、 不同的企 業 ( 純融資平臺也好, 兼顧投融資 的 平 臺 也 罷 ) 似 乎 一 下 子 走 到 了 一 個 " 非改即死" 的關口, 接 下 來 到 底 該 怎 麼 辦? 要 不 要 改? 怎 麼 改? 無 論 筆者走到哪裡, 都會遇 到 抱 有 同 樣 問 題 和 焦 慮 的 城 投 公 司。 由 此, 筆 者 想到將 " 城投轉型" 作為一個研 究 課 題, 在 與 企 業、 金 融 市 場 參 與 者 以 及政府管 理 者 的 交 流 中, 發 現 問 題 並 尋 找 可 能 已 經 存 在 的 成 功 轉 型 路 徑, 後把所見、 所聞、 所感和所想, 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回想起來, 在 " 城投轉 型 " 提 出 的 初 幾 個 月 ( 至 少 2015 年 5 月 份之前) , 無論是企業、 政 府 部 門 還 是 金 融 市 場 參 與 者, 都 被 政 策 的 巨 大變動搞得緊張 不 已。 首 先 是 企 業 自 己, 國 發 [ 2014 J 43 號 文 出 臺 後, 發改委發債條件收緊、 證監 會 質 押 新 規 出 臺, 多 年 來 " 隻 要 融 資 就 不 缺 錢" 的慣例一下被打破, 任何資 質 的 企 業 都 難 以 再 對 自 身 發 展 抱 有 樂 觀 的 " 預期" , 畢竟這一次與 2010 年、 2013 年的兩次債務審計後銀行貸款 收緊不一樣。 其 次, 政 府 部 門 也 不 好 過, 雖 然 被 賦 予 舉 債 融 資 的 職 能,
    但是嚴格控制赤字率的前提下能夠發債 的 額 度 也 不 高, 2015 年 新 增 債 券 5000 億, 2016 年增 加 至 11800 億, 相 比 之 前 動 輒 萬 億 的 資 金 募 集 量, 失去城投公司 的 地 方 政 府 無 異 於 斷 了 一 隻 胳 膊。 而 對 於 金 融 市 場 來 說, 沒有了政府信用背後 的 支 撐, 銀 行、 債 券 投 資 者 以 及 信 托 公 司 等 債 權 人 於中所持有的存量債 務, 信 用 資 質 斷 崖 式 下 跌, 即 使 之 前 相 關 債 務 已 經 提供了較高的 收 益 率, 對 於 一 個 幾 乎 沒 有 自 主 經 營 基 礎 的 債 務 人 而 言, 7 %甚至更高的收益率也不能算是一個合理的風險定價水平。後       記
    李雲菲
    說起創作 《 城 投 再 來 》 這 本 書, 萌 生 於 國 發 [ 2014 J 43 號 文 發 布 以後, 筆者因為工作原 因 接 觸 多 個 省 份、 不 同 行 政 級 別、 不 同 類 型 的 城 投公司, 過程中與形形色色的企業及其管理者了解了 20 餘年來城投公 司 這樣一個具備中國特色 的 存 在, 其 作 為 中 國 城 鎮 化 進 程 中 無 法 忽 略 的 重 要推動力量, 卻因為與地 方 政 府 之 間 模 糊 的 關 繫 飽 受 爭 議, 時 不 時 地 被 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國發 [ 2014 J 43 號文一出, 不同地區、 不同的企 業  ( 純融資平臺也好, 兼顧投融資 的 平 臺 也 罷 ) 似 乎 一 下 子 走 到 了 一 個 " 非改即死" 的關口, 接 下 來 到 底 該 怎 麼 辦? 要 不 要 改? 怎 麼 改? 無 論 筆者走到哪裡, 都會遇 到 抱 有 同 樣 問 題 和 焦 慮 的 城 投 公 司。 由 此, 筆 者 想到將 " 城投轉型" 作為一個研 究 課 題, 在 與 企 業、 金 融 市 場 參 與 者 以 及政府管 理 者 的 交 流 中, 發 現 問 題 並 尋 找 可 能 已 經 存 在 的 成 功 轉 型 路 徑, 後把所見、 所聞、 所感和所想, 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回想起來, 在 " 城投轉 型 " 提 出 的 初 幾 個 月 ( 至 少 2015 年 5 月 份之前) , 無論是企業、 政 府 部 門 還 是 金 融 市 場 參 與 者, 都 被 政 策 的 巨 大變動搞得緊張 不 已。 首 先 是 企 業 自 己, 國 發 [ 2014 J 43 號 文 出 臺 後, 發改委發債條件收緊、 證監 會 質 押 新 規 出 臺, 多 年 來 " 隻 要 融 資 就 不 缺 錢" 的慣例一下被打破, 任何資 質 的 企 業 都 難 以 再 對 自 身 發 展 抱 有 樂 觀 的 " 預期" , 畢竟這一次與 2010 年、 2013 年的兩次債務審計後銀行貸款 收緊不一樣。 其 次, 政 府 部 門 也 不 好 過, 雖 然 被 賦 予 舉 債 融 資 的 職 能,
    但是嚴格控制赤字率的前提下能夠發債 的 額 度 也 不 高, 2015 年 新 增 債 券 5000 億, 2016 年增 加 至 11800 億, 相 比 之 前 動 輒 萬 億 的 資 金 募 集 量, 失去城投公司 的 地 方 政 府 無 異 於 斷 了 一 隻 胳 膊。 而 對 於 金 融 市 場 來 說, 沒有了政府信用背後 的 支 撐, 銀 行、 債 券 投 資 者 以 及 信 托 公 司 等 債 權 人 於中所持有的存量債 務, 信 用 資 質 斷 崖 式 下 跌, 即 使 之 前 相 關 債 務 已 經 提供了較高的 收 益 率, 對 於 一 個 幾 乎 沒 有 自 主 經 營 基 礎 的 債 務 人 而 言, 7 %甚至更高的收益率也不能算是一個合理的風險定價水平。
    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年初, 對於上述 三 方 確 實 是 一 個 煎 熬 的 時 間 段。 不過從 5 月份開始, 情 況 有 了 微 妙 的 變 化。 從 當 時 公 布 的 各 類 經 濟 數據來看, 經濟下行壓力 到 了 一 個 不 得 不 考 慮 再 次 利 用 基 建 穩 定 經 濟 增 長的時間節 點: 單 從 投 資 數 據 看, 2015 年 5 月 工 業 增 加 值 僅 為 5.9 %,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斷崖式 下 行 至 12 %。 究 其 原 因: 一 方 面, 過 去 房 地 產和基建繁榮留存的過 剩 產 能 將 長 期 面 臨 去 化 壓 力, 制 造 業 毫 無 資 本 開 支的動力; 房地產自身 盡 管 政 策 頻 出, 銷 售 也 似 有 回 暖, 但 開 發 商 對 於 其可持續性始終存疑, 高 企 的 待 售 和 在 建 面 積 意 味 短 期 內 還 需 繼 續 以 去 庫存為主, 外加出口遭遇 實 際 有 效 彙 率 攀 升、 勞 動 力 成 本 上 升 以 及 全 球 貿易再平 衡 等 壓 力, 通 過 基 建 投 資 實 現 穩 定 經 濟 增 長 的 必 要 性 顯 而 易 見。 實際上, 這一領域也受 制 於 財 政、 土 地 出 讓 雙 放 緩, ppp短 期 替 代 不了城投 公 司 融 資 功 能, 表 現 出 前 所 未 有 的 壓 力。 從 當 時 的 融 資 數 據 看, 4 月份新 增 人 民 幣 貸 款 同 比 增 加 3.87 %, 環 比 減 少 18.90 %, 直 觀 地體現了經濟下行壓 力 的 不 斷 增 加。 這 個 時 候, 義 無 反 顧 地 削 去 城 投 公 司長年以來根 深 蒂 固 的 " 城 市 建 設 投 融 資 " 主 體 角 色 是 不 是 住 選 擇? 各方人士也有新的看法。2015 年 3 月底開始, 以基礎設施項 目 建 設 為 依 據, 發 改 委 逐 漸 放 寬 了 企 業 的 融 資 環 境, 包 括 四 個 專 項 債 的 提 出、 5 月 份 發 改 辦 財 金 ( 2015 J 1327 號文以及 6 月份的補充, 其 實 對 於 以 投 資 為 導 向 的 融 資 需 求反而較國發 ( 2014 J 43 號文之前有了進一步的優惠, 包括發債主體門 檻降低、 募集資金用途增 加 可 用 於 償 還 銀 行 貸 款 和 補 充 盈 餘 資 金 的 比 例等, 對此, 有不少人覺得這 隻 是 在 眼 下 經 濟 壓 力 比 較 大 的 情 況 下 使 出 的 權宜之計。 在筆者看來, 雖 然 有 這 方 面 的 因 素, 但 是 背 後 更 說 明 了 一 個 問題: 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天 然 存 在 的 強 公 益 性, 難 以 在 短 時 間 內 通 過 行 政於段建立一 個 清 晰 的 盈 利 模 式, 並 吸 引 足 夠 多 的 私 人 資 本 參 與 其 中, 而這也是 ppp在基建領域落地緩 慢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畢 竟 市 場 資 金 是 逐 利的。 那麼, 城投公司能 夠 在 融 資 政 策 上 又 一 次 享 受 優 惠, 其 實 也 是 對 其歷年來形成的城市 建 設 職 能 的 認 可。 從 這 一 方 面 看, 城 投 公 司 依 然 具 備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 依 據, 但 前 提 是 修 正 以 往 制 度 不 完 備 造 成 的 種 種 漏洞。 筆者相信, 這纔是 " 城投轉 型 " 的 應 有 之 義, 而 不 是 簡 單 的 因 為 企業造成了政府債務而直接否定它。
    也是抱著 這 樣 的 觀 念, 筆 者 希 望 能 通 過 多 地 的 走 訪、 多 方 的 交 流, 向市場投資者反映出更 真 實 的 城 投 公 司, 進 而 推 動 金 融 市 場 對 城 投 公 司 的融資工具定價更加合理化。 但 是 過 程 中 發 現, 眾 多 企 業 中, 提 到 " 轉 型"力者, 債 計 可 施 者, 抑 或 對 市 場 大 勢 充 耳 不 聞 按 地 不動者, 比比皆是。 雖然 政 策 催 得 緊, 但 落 實 到 企 業 的 實 際 行 動 卻 難 見 實效。 不過實事 求 是 地 說, " 轉 型 " 進 展 得 慢, 一 方 面 是 意 願 的 問 題, 另一方面也是能力的問 題。 城 投 公 司 畢 竟 是 在 地 方 政 府 的 主 導 下 經 營 發 展了 20 多年, 從一開始 就 沒 多 少 自 主 選 擇 空 間, 一 時 之 間 大 開 " 自 主 之門" 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做什麼, 怎 麼 做, 都 不 是 一 紙 文 件 就 可 以 回 答得了的, 這主要是能 力 的 問 題。 意 願 方 面, 企 業 和 地 方 政 府 也 是 不 足 的, 長期處於政府庇護下 的 城 投 公 司 一 直 不 用 考 慮 成 本 控 制、 經 營 效 率 問題, 生存狀態 不 能 不 說 愜 意, 要 一 下 暴 露 在 充 滿 競 爭 的 市 場 環 節 中, 下意識排斥能夠理解。 而 地 方 政 府 也 找 不 到 積 極 推 動 城 投 公 司 結 束 投 融 資功能尤其是 融 資 職 能 的 動 力, 當 然 直 接 的 因 素 還 是 財 政 收 入 下 滑, 而支出責任提高, 導致收 支 缺 口 不 降 反 增 的 尷 尬。 既 然 是 地 方 政 府 職 能 的延伸, 那麼城投公司的 轉 型 就 更 應 該 是 一 個 自 上 而 下 的 過 程, 現 在 看 來, 實際的 操 作 過 程 中 地 方 政 府 沒 有 動 力, 企 業 自 身 也 沒 有 意 願 和 能 力,   也就不能期待短時間內看到轉型的效果。
    不過, 改革是不會走回頭路的, 新 《 預 算 法 》 之 後 地 方 政 府 融 資 職 能的確立, 是城投公司轉 型 的 政 策 推 動 力, 而 城 市 投 資 建 設 內 在 結 構 的 變化、 建設空間的縮小卻是其轉型的內在驅動力。 我們從 2016 年城 投公司發行企業債的 募 集 資 金 用 途 上 也 能 窺 見 一 二。 過 去, 地 方 政 府 能 夠輕輕松松拿出場館 建 設、 室 內 公 路、 地 下 管 網、 軌 道 交 通 等 類 似 的 大 型項目, 動輒幾十億的投 資 規 模 不 在 話 下, 因 為 那 時 候 城 鎮 化 建 設 的 空 間遠沒有見頂, 不同城市總能找到自己的基建短板。 而 2016 年城投公司 發行企業債 ( 這 部 分 融 資 必 須 對 接 投 資 項 目 ) , 其 募 投 領 域 在 全 國 範 圍 內難得一見地出現同 質 化, 各 個 城 市 的 企 業 都 集 中 於 棚 改、 軌 道 交 通 以 及停車場、 地下 綜 合 管 廊 建 設 等 發 改 委 提 及 的 可 發 行 專 項 債 特 定 領 域, 不同城市的重點建設 領 域 卻 一 致, 是 不 是 不 能 讓 人 信 服? 當 人 口 增 長 高 點己過、 人口流動逐漸 穩 定, 城 鎮 化 的 速 度 也 必 然 迎 來 回 落, 逐 漸 減 小 的建設空間意味著城投 公 司 的 投 資 職 能 被 動 弱 化。 如 果 把 城 市 建 設 看 作 一個特殊的行業, 2008 -2010 年則是後的高點, 然 後 逐 漸 滑 落, 現 在 就是面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   結構轉型的轉折點。因此, 轉型是城投公司在 " 城市建 設 " 這 個 特 殊 行 業 變 革 之 際 的 必 然選擇, 政策指引是壓力 也 是 動 力, 接 下 來 需 要 地 方 政 府 與 城 投 公 司 一 起行動。 不過正如前面所 說, 現 在 大 部 分 地 方 上 下 都 還 沒 有 一 致 行 動 起 來, 也缺乏足夠的理論指 導 以 及 可 學 習 的 成 功 案 例。 這 也 是 創 作 這 本 書 的一個主要出發點。 本書 主 要 記 錄 並 總 結 了 筆 者 在 與 各 地 政 府 部 門、 城 投公司交流中了解到的 轉 型 實 施 的 實 際 困 難, 汲 取 了 部 分 己 經 做 出 嘗 試 地區的成功經驗, 也總結 了 他 們 的 失 敗 教 訓, 同 時 呈 現 出 其 他 市 場 參 與 者對於城投公司的看 法、 對 城 投 公 司 轉 型 的 期 待 和 憂 慮。 如 果 書 中 的 一 些內容能夠為眾多站在轉 型 路 口 的 城 投 公 司 提 供 一 些 有 建 設 性 的 建 議 或 者參考,將是筆者莫大的榮幸。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