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覺悟:決策行思智慧養成(升級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項保華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決策學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58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6425862
    作者:項保華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四十年凝煉 濃縮十餘萬字
       聚焦實踐式智慧 迎接不確定挑戰


       修煉決策智慧,駕馭智能社會。
       本書聚焦“放下自我、創造價值、知止不殆、與時偕行”四大主題,
       助管理者覺悟自我,身心圓明,活得灑脫;
       企業發展,行思通達,活出自在!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企業管理者自我超越,探討智慧決策覺悟方法,修煉基於潛意識的決策行思智慧。


        全書分四篇共八章:
        放下自我——不猜不預設、無知無不知;
        創造價值——貢獻在外部、順勢而不爭;
        知止不殆——凡事皆有度、底線不可違;
        與時偕行——共創出奇跡、反脆活久遠。


        通過揭示體現在覺悟主體、目標、約束、應變背後的行動智慧,為管理者把握“人、事、物”內在規律,構建創意解題方案,提供實踐性操作指導。

    作者簡介

    項保華,生於1957年,上大學前務過農、做過工、當過中學教師。1977年考入浙江大學,先後於1982年1月、1984年10月、1991年5月獲工學電機學士、管理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1996年入選國家*“跨世紀優秀人纔培養計劃”。1996—2001年擔任全國工商管理碩士(MBA)入學考試管理科目的命題組組長。
    1984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浙江大學任教,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管理工程學繫繫主任助理、副繫主任、繫主任,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科技委管理學組成員。
    2000年9月起任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主講EMBA、MBA“戰略”與“決策”課程,多次獲復旦大學柯達、花旗、“MBA zui受歡迎老師”“EMBA優秀教師”等教學獎。
    負責完成國家基金與企業委托咨詢等20多個項目的研究,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各類成果獎近30項,出版著作20餘部,其中包括:管理三部曲——《戰略管理》《決策管理》《管理之理》,決策三部曲——《活著:企業戰略決策精髓》《洞見:領導者決策與修煉》《覺悟:決策行思智慧養成》等。

    目錄

    前言
    引子
    ——覺悟無知 開啟智慧

    企業與人生經營,時刻面臨各種決策。當你做出判斷與選擇時,你是否知道決策的念頭是從哪來的?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而不是那樣的選擇?你清楚自己的決策看法是怎麼產生的嗎?你真的確定你所做出的決策,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想法、看法與觀點嗎?
    微信文章等眾多信息的無形影響?你也許會認為,對於所做的決策,完全出於自己的內心願望,沒有受到任何外部的影響。
    你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外部的影響嗎?你又是怎麼確認這一點的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沒有存在這樣的可能,你在決策過程中實際還是受到了某種環境壓力的無形影響,隻是自己對此毫無知覺而已?這是在決策的思維,也即認知層面所遇到的挑戰。

    引子


    ——覺悟無知 開啟智慧


     


    企業與人生經營,時刻面臨各種決策。當你做出判斷與選擇時,你是否知道決策的念頭是從哪來的?你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而不是那樣的選擇?你清楚自己的決策看法是怎麼產生的嗎?你真的確定你所做出的決策,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想法、看法與觀點嗎?


    微信文章等眾多信息的無形影響?你也許會認為,對於所做的決策,完全出於自己的內心願望,沒有受到任何外部的影響。


    你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外部的影響嗎?你又是怎麼確認這一點的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沒有存在這樣的可能,你在決策過程中實際還是受到了某種環境壓力的無形影響,隻是自己對此毫無知覺而已?這是在決策的思維,也即認知層面所遇到的挑戰。


    在決策的行動層面,許多公司召開年度重大決策會,采取遠離公司現場、閉門靜思的做法,覺得如此可以排除當下矛盾衝突的影響,從而能夠在淡定的會議氛圍中,做出更具戰略遠見的決策。這種做法,可以阻斷現行喧囂干擾,卻無法隔離歷史噪聲影響。


    事實上,那些可能干擾決策的各種形形色色要素,早就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決策者的大腦,會在決策者不知不覺中發揮作用。大腦吸收信息,一刻不停,如果說有意識接收信息,或有選擇性,存在疏漏;無意識吸納信息,則如黑洞,巨細無遺。潛意識,通過感知、思維、行動,借助一切可能渠道搜集信息,並在你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對這些所吸收的龐雜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從而變成了你自以為獨立的各種觀點與看法,甚至內化扎根於你的大腦,成為可與先天本能共存爭鋒的思維與行為習性。


    不經意間形成的思維與行為習性,缺乏繫統整合,隨意即興,自動自發,易引發內在糾結、衝突。在你決定要創業,要發展,想轉型,想創新,打算進入新領域、新市場,以及對決策及其後果進行評估時,是否經常內心打架、舉棋不定?這到底是為什麼?


    解決以上問題,需從覺悟無知、放空習性入手,通過梳理潛意識中各種相互衝突、碎片化的觀念、想法、做法,從而超越簡單的認知模式,以綜合感知、思維、行動,構建繫統整合、情景適應的靈動決策機制,這是本書討論的決策行思智慧養成根本之所在。


    為此,本書分為四篇,圍繞“放下自我、創造價值、知止不殆、與時偕行”四大智慧主題,運用覺悟無知之根本手段,通過修煉決策者的潛意識“心意行”,助益決策行思智慧之養成,為企業應對無常無知環境,實現持續生存發展,提供思維與行動指導。


    具體地,篇“放下自我”,探討“不猜不預設”“無知無不知”;第二篇“創造價值”,關注“貢獻在外部”“順勢而不爭”;第三篇“知止不殆”,聚焦“凡事皆有度”“底線不可違”;第四篇“與時偕行”,討論“共創出奇跡”“反脆活久遠”。

    在線試讀
    第1章 不猜不預設

    除非你忘掉自己所有的希望、理想和標準,全神貫注地傾聽,否則,你不可能洞察真相,認清事實。
    ——馬斯洛


    智慧決策,需要了解落地情況。為了獲得沒被人們主觀扭曲的源頭信息,必須秉持純淨平等心,不加評判地觀察傾聽,以透過事物的虛幻表像,認清其本來的真實面目,做出反映事物因果規律的決定,采取行動將決定落實到位,從而自然達成預想的結果。
    當你主持決策論證會時,是否希望聽到更多意見,以利規避決策陷阱,讓決策考慮能夠更周全?希望聽到各種不同意見,獲得更全面的決策信息,這是你召開論證會的初衷。“今天的決策很重要,請各位發表意見!”你一說完,與會者瞬間變得一片沉默……
    你的有意識提議,並沒有得到回應,你知道為什麼嗎?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聽到不同意見時,你的習性反應有著怎樣表現?你是否會馬上反駁?與提出意見者爭論,希望能爭出個是非對錯,分出個真假優劣。你在多數情況下,是這麼做的嗎?
    你的爭論、反駁,依據的是什麼呢?你是因為想了解更多情況,希望聽到自己所不知曉的信息,纔召集大家開會的。有人提出不同意見,給出你沒有注意到的觀點,正好符合你的論證會初衷,你怎麼又會加以反駁呢?這是否表明,你壓根兒就不想聽意見呢?
    在你的有意識中,很想聽意見;但無意識表現,似乎不想聽意見。你認為,是這樣的嗎?你參與會議爭論,爭辯到後,誰勝出的多?看到這個問題,你心中是否有點小竊喜?似乎每次爭論,終總是你獲勝。你是憑什麼獲勝的呢?是你把握了事物真相?
    這是否表明,在決策論證會前,你心中早有主見,根本無須聽意見?真理,表面上掌握在權力者手中,實際上卻存在於眾人的心裡。每遇爭論,都是你勝出,好像真理一直站在你這邊,是否有點不尋常?你年長資深或位高權重,會不會大家無意中讓著你?

    1章 不猜不預設


     


    除非你忘掉自己所有的希望、理想和標準,全神貫注地傾聽,否則,你不可能洞察真相,認清事實。


                                                                                                                            ——馬斯洛


     


     


    智慧決策,需要了解落地情況。為了獲得沒被人們主觀扭曲的源頭信息,必須秉持純淨平等心,不加評判地觀察傾聽,以透過事物的虛幻表像,認清其本來的真實面目,做出反映事物因果規律的決定,采取行動將決定落實到位,從而自然達成預想的結果。


    當你主持決策論證會時,是否希望聽到更多意見,以利規避決策陷阱,讓決策考慮能夠更周全?希望聽到各種不同意見,獲得更全面的決策信息,這是你召開論證會的初衷。“今天的決策很重要,請各位發表意見!”你一說完,與會者瞬間變得一片沉默……


    你的有意識提議,並沒有得到回應,你知道為什麼嗎?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聽到不同意見時,你的習性反應有著怎樣表現?你是否會馬上反駁?與提出意見者爭論,希望能爭出個是非對錯,分出個真假優劣。你在多數情況下,是這麼做的嗎?


    你的爭論、反駁,依據的是什麼呢?你是因為想了解更多情況,希望聽到自己所不知曉的信息,纔召集大家開會的。有人提出不同意見,給出你沒有注意到的觀點,正好符合你的論證會初衷,你怎麼又會加以反駁呢?這是否表明,你壓根兒就不想聽意見呢?


    在你的有意識中,很想聽意見;但無意識表現,似乎不想聽意見。你認為,是這樣的嗎?你參與會議爭論,爭辯到後,誰勝出的多?看到這個問題,你心中是否有點小竊喜?似乎每次爭論,終總是你獲勝。你是憑什麼獲勝的呢?是你把握了事物真相?


    這是否表明,在決策論證會前,你心中早有主見,根本無須聽意見?真理,表面上掌握在權力者手中,實際上卻存在於眾人的心裡。每遇爭論,都是你勝出,好像真理一直站在你這邊,是否有點不尋常?你年長資深或位高權重,會不會大家無意中讓著你?


    遇到不同意見,馬上就反駁,而且總想證明自己對,這種不假思索的習性反應,若出現在決策者身上,自然就會引發人們的習性回應——這就是覺得沒必要發言,發言等於是自討沒趣。由此看來,前面提及的論證會,遇到“一片沉默”,似乎並非偶然。


    為了聽到不同意見,獲得事物真相,關鍵在於放下成見,不加判斷,不做過濾,全然接納。秉持純淨平等心,采取“不預設、不猜測、不評判”的做法,可以消解習性反應,去掉無意中存在的分別心,以對決策所需的信息,不加主觀雜染,純淨觀察傾聽。


    空杯不預設


    空杯,倒掉有形的杯中水,看似比較簡單,但卻需要突破無形的行思習性,從慣常的增加杯中的水,變成減少杯中原有的水。作為一種隱喻,習性就代表著一種過往歷史的沉積。習以為常,會有礙新的決策行思智慧之養成,這是空杯所遭遇的隱形障礙。


    預設,是內置於潛意識中的各種知識、經驗、技能等的總和,它幫助我們自如應對各種復雜情況,不必時刻緊張,思考擔心下一步該怎麼辦。預設隻代表過去有效,不等於今後一定可行。面對無常變化,未來充滿不確定,智慧決策必須做到“不預設”。


    預設是什麼


    聽到不同意見,你想馬上反駁,請先暫停一下,稍作思考,反駁到底憑什麼?為什麼?你的“反駁”念頭,是不是代表了一種判斷?這種判斷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出自你的過往經驗或習性反應?你所依據的,是屬於事物的本來?還是僅僅主觀預設?


    有時,你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情況,掌握了比別人更全面的信息,有必要對別人的說法加以糾正。你是否知道,別人對此是怎麼想的?有沒有別人看到而你未知的情況存在?你抱純淨平等心,不加判斷,認真傾聽,會不會讓人更願發言?


    歷史不會重復,都從當下展開。企業或人生經營,往前走均是新路。放下自我,空杯不預設,纔可丟掉包袱,瀟灑無羈前行。面對無常變亂新情況,有時看起來曾似相識,就想借鋻過往經驗,過去怎麼辦,現在仍然怎麼辦。實際上,此時就已陷入預設。


    有人說,曾似相識,也就是曾似不相識,這是事物的一體兩面。


    隻注意事物熟悉的一面,就易忽略陌生的另一面。我們喜歡熟悉,期盼熟悉,無意中就會忽視與排斥不熟悉。如此若遇陌生事物,就會以心中期盼當現實,將陌生看成是熟悉,並按熟悉的辦理。


    預設,有分別心,纔會區別熟悉與不熟悉。問題在於,區別的依據是什麼?依據的本身又是怎麼來的?我們現下做判斷,所依據的必然是過往的知識與經驗。面對不連續變化,過往是過往,未來是未來。從過往能推知未來嗎?看著倒車鏡,能往前行車嗎?


    按過去的經驗或知識預設未來,憑自己所掌握的片斷信息,主觀預設別人所了解的情況,並據此進行選擇性的傾聽,顯然無助於對事物真相的了解。由此看來,隻有空杯不預設,纔可讓人真正放下自己過往的知識與經驗的包袱,免除成見、偏見與執念。


    專注不預設


    空杯,倒掉杯中水,想到,做到,較容易。空杯,不預設,隔離心中預存的各種念頭,不容易。這正是王陽明所說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涉及了隱秘期望與看法,決策者甚至根本就不能自察,更不用說如何清空,怎麼排除其干擾。


    盡管預設無所不在,隻要不評判,就可使其自行消失。識別預設不容易,可以采取另一種做法,就是專注當下,保持清醒意識,努力做到對所感知的一切不做任何判斷,就隻是觀察它,感覺它,但不評判它。如此封存一切成見,自然就可消除預設影響。有預設,做評判,我們就會受角色、情境影響。例如,是作為當事者,還是旁觀者,或是反思者,即使對於同一事物,看法就會有不同。不預設,不評判,隻需保持開放的無知心態,就可獲得始


    終如一的事物本來信息,且不必切換頻道,費心考慮相機抉擇。作為當事者,為繁忙事務所拖累,難有時間冷靜思考。面對新事物,多憑無意識的即興反應,按習慣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做響應,其中可能存在行思定勢,如不拐彎的線性思維,不掉頭的慣性行為等,且不易自察。作為旁觀者或反思者,其做法則會大不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