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變革的方法(劉潤 羅振宇推薦,向北京市十一學校學習激活組織的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761-1104
    【優惠價】
    476-690
    【作者】 瀋祖芸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經營管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503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3350327
    作者:瀋祖芸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2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中國知名商業顧問劉潤、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全球知名課程改革專家羅伯特· 馬扎諾鄭重推薦!

    • 繫統梳理北京市十一學校的變革經驗,拆解、剖析組織轉型時面臨的痛點、難點。


         十一學校是一所有近70年歷史的傳統公辦學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李希貴校長帶領全校5000多名師生展開了一場組織變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轉型與組織創新,並且榮獲國務院辦法的首屆教學成果特等獎。瀋祖芸老師以親歷者的角度,還原了十一學校長達14年的真實變革過程,對組織轉型時面臨的痛點、難點、經驗、教訓一一進行梳理、總結。



    • 分析組織發展中的各類問題,給你一套激活組織、賦能個體的完整方案。


         每天要求員工打卡考勤,但大家還是工作效率很低;


         會議開了一堆,大家還是協作不暢、沒有統一的目標;


         每個人都一心想著讓領導滿意,卻忽視了客戶的真正需求;


         組織內信息流通不暢,工作經驗和方法沒法沉澱下來;


         ……


    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很多“組織病”,而這些問題隻能靠變革來解決。本書給出的這套方法,有理論,有案例,你隻須按照步驟一步步推進。



    • 隨書附帶“組織變革全景圖”,讓你一站式了解組織變革的關鍵步驟和技術。

    • 當今社會,人力資本已成為組織的核心資產。下一輪競爭中,誰能把員工成長融入組織的使命,誰就能搶占先機。而這一切秘密,就藏在這本書裡!

     
    內容簡介

    圖書加印進行了封面英文字母修改,新老版本隨機發貨,內容無變化。


    無論什麼類型的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都可能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員工動力不足、合作不暢、責任心不強、執行力不夠等。更重要的是,如今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每個組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那就是如何讓組織更具多樣性和創新性,以及如何激活個體、創造更多可能性。面對這一切,變革就成了組織繞不過去的實踐行動。


    而在變革方面,北京市十一學校的經驗極具借鋻意義。


    十一學校是一所有近70年歷史的傳統公辦學校。2007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李希貴校長帶領全校5000多名師生展開了一場組織變革,完成了育人模式轉型和組織創新,並榮獲國務院頒發的首屆教學果特等獎。在這本書中,瀋祖芸以親歷者的角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學校長達14年的變革過程,剖析組織轉型時面臨的各種痛點、難點,拆解實現變革目標所必經的各個步驟,將其總結為一套繫統完整的方法論。


    組織變革不單憑經驗、不隻靠經歷,它是一個有規律可循、有步驟可走、有誤區可避的繫統演進過程,掌握了本書提供的這套方案,就能獲得組織持續成功的鑰匙,讓領導者從容應對變革中的所有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

    瀋祖芸



    • 學校組織變革專家、戰略咨詢專家,為北京十一聯盟學校、上海新優質學校共同體、北京市名校長領航工程等做過戰略發展規劃。

    • 新學校研究會副會長,研發了校長培養繫列創新課程,每年培訓100多位中小學校長。

    • 得到App課程主理人,開設有《瀋祖芸·組織變革20講》《瀋祖芸全球教育報告》《瀋祖芸·小學生家長必修課》等課程。

    目錄
    序 言
    章 啟動變革
    節 統一目標:讓變革成為大家的事
    不奢望統一思想,但力求統一目標。
    第二節 速贏項目:初步嘗到變革的甜頭
    讓大家先看到收益,再期待成長。
    第三節 讓正確的人上車:有效調控變革的節奏
    領導者要走在變革隊伍的中間。

    第二章 調整結構
    節 明確一線:確立組織的價值中心
    能用結構解決的,就不用制度。
    第二節 尋找內部客戶:使協同的力量自然發生
    組織協同的本質是目標一致。

     


      啟動變革


    節  統一目標:讓變革成為大家的事


    不奢望統一思想,但力求統一目標。


    第二節  速贏項目:初步嘗到變革的甜頭


    讓大家先看到收益,再期待成長。


    第三節  讓正確的人上車:有效調控變革的節奏


    領導者要走在變革隊伍的中間。


     


    第二章  調整結構


    節  明確一線:確立組織的價值中心


    能用結構解決的,就不用制度。


    第二節  尋找內部客戶:使協同的力量自然發生


    組織協同的本質是目標一致。


    第三節  切分權力鏈:確保權力始終流向一線 74


    劃小,實現責、權、利匹配。


     


    第三章  制度設計


    節  雙向選聘:把矛盾化解在機制之中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團隊,每個團隊都能找到適合的員工。


    第二節  薪酬榮譽福利體繫:驅動員工主動成長


    把薪酬體繫設計成員工成長全景圖,讓榮譽體繫成為員工自我實現的入口,用福利體繫創造出集體榮譽感。


    第三節  評價體繫:要什麼評價什麼


    評價團隊,纔能形成團隊。


     


    第四章  研發平臺


    節  項目制:將人的精力投向一線問題解決


    把行動拿出來研究,把研究成果付諸實踐。


    第二節  委托制:確保核心競爭力優勢


    服務於客戶需求,體現組織的社會功能,並有持續迭代空間。


    第三節  第三空間:好聚好散的組織機制


    永遠不要讓一個念頭輕易消失。


    第四節  知識管理:將個體經驗轉化為組織智慧


    組織的浪費就是經驗的浪費。


     


    第五章  底層邏輯


    節  定力:事到半途,仿似失敗


    所有貌似失敗的表像,其實都是成功的前奏。


    第二節  關繫:管理學首先是關繫學


    領導者必須是關繫構建者,善於與不同的人構建良好關繫。


    第三節  平衡:創造“第三條道路”


    非常理想,特別現實。


    第四節  人性:讓天使跳舞,讓魔鬼睡覺


    魔鬼隨時都會醒來,而喚醒天使的任務卻需要精心設計。


    第五節  核心價值觀:在變革中塑造組織的品格


    核心價值觀是高管給自己戴的“緊箍咒”。


     


     


    附錄1  北京市十一學校行動綱要


    附錄2  北京市十一學校章程


    附錄3  教師成長全景圖


     


     

    前言
    推薦序

    古代謀士獻策,往往會同時出上、中、下三策。
    但是,主公權衡再三,終通常隻會選中策。因為似乎隻有中策可行,而與中策相比,下策看起來沒出息,上策又顯得太冒險。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號稱“上策”的構想,應該是一個當時當地能設想出來的“結果”,為什麼在現實中反而成了風險的棄選項呢?
    這是做實事的人經常面對的一個悖論:理想的選項明明就在那裡,卻因為有大量的“現實摩擦力”,怎麼也走不過去。這也說明了謀士視角和實干家視角的區別:批判現狀很容易,描繪一個“流著奶和蜜”的理想之地也不難,難的是從現狀走向理想的“”。

    經常陷入這種局面的,就是各類組織的一把手。

    • 推薦序


     


    古代謀士獻策,往往會同時出上、中、下三策。


    但是,主公權衡再三,終通常隻會選中策。因為似乎隻有中策可行,而與中策相比,下策看起來沒出息,上策又顯得太冒險。


    那麼問題來了:那個號稱“上策”的構想,應該是一個當時當地能設想出來的“結果”,為什麼在現實中反而成了風險的棄選項呢?


    這是做實事的人經常面對的一個悖論:理想的選項明明就在那裡,卻因為有大量的“現實摩擦力”,怎麼也走不過去。這也說明了謀士視角和實干家視角的區別:批判現狀很容易,描繪一個“流著奶和蜜”的理想之地也不難,難的是從現狀走向理想的“”。


     


    經常陷入這種局面的,就是各類組織的一把手。


    一個理想的組織什麼樣?幾乎人人都勾勒得出來——



    • 上上下下,對目標有清晰的共識;

    • 裡裡外外,每個人都充滿了創造力;

    • 環境有變量,組織整體能做出敏捷的反應;

    • 外部有壓力,能精確傳導到內部每一個細胞;

    • 有了成果,能公平地分配利益;

    • 身在其中,能看到成長的階梯。


    這樣的組織,其實並不罕見。在革命年代,在創業公司,在球場上,在探險隊裡,隨時都能從無到有地湧現出來。


    但是,如果給你一個現實中的組織,有歷史的存量、一定的規模和規則的限制,讓你把它改造成理想的模樣,難度就超乎想像了。“世界上遙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彙的軌跡。”


    你手裡的這本書,就是這樣一部組織變革的“”:李希貴校長在北京市十一學校用十多年時間實施了一場組織變革,瀋祖芸老師據此寫出了一本“場邊解說”。


    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完成組織變革不需要什麼“分開紅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過是人間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像力。這本書仍然隻是一部人間的傑作。


     


    你即將看到的這場變革,有幾個地方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首先,這是一場“不切割歷史”的變革。


    一般的變革話語都是:“過去不行,未來很好,請跟我走。”而在這本書裡,你看到的變革話語是:“過去很好,你們想去哪裡?我來護航。”


    其次,這是一場以個人為起點的變革。


    一般的變革,組織目標都要高於個人目標。變革一旦啟動,就在向參與者索要忠誠、奉獻和熱情。而這本書裡的變革,個人目標始終是工作的焦點;與此同時,個人的合力卻都在指向組織目標的實現。在這場變革裡,每個人的處境都曾被反復地推敲:他的目標清晰嗎?誰設定了這個目標?怎麼確保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一致?如何評價他的目標是否達成?他有足夠的動力嗎?他得到了足夠的幫助嗎?他看得見前方的風景嗎?他如果行有餘力,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嗎?


    還有,這是一場無人下車的變革。


    一般變革的背後,總有利益博弈的影子,有人上車,有人下車;也難免會有觀念革新的成分,有人得意,有人失意。那些落敗者,似乎隻是一場變革不可避免的代價。而這本書裡的變革,雖然有分段上車的過程,但是罕有被拋離的個體。那句看起來理直氣壯的口號——“不換思想就換人”——從來沒有被擺到臺面上。


    後,這是一場節制權力的變革。


    用權力推動變革,看起來如臂使指、便捷高效,但是這樣的變革,總會在暗中付出巨大代價。而這本書裡的變革,權力不僅沒有被放大,反而一直被緊緊約束著。比如,一個組織的“價值觀”究竟是制訂給誰看的?是組織裡的每一個人嗎?不,價值觀不是凝聚共識的工具,它隻是組織管理者的“緊箍咒”。


    綜上,如果你能放下對一臺狂風暴雨、大刀闊斧、殺伐果決、快意逞權的“變革大戲”的期待,而是想旁觀一組連貫、精細、溫厚、節制的人間精進,那這本書就是你所需要的。


     


    2018 年夏天,我們接到了一份參訪得到 App 的聯繫函。沒錯,就是那種常見的聯繫工作的公函。


    寫這封函件的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瀋祖芸老師。而領隊來訪的,是李希貴校長。那是我們的初次相識。


    在函件結尾,我們看到了一句話——


    “來訪的都是著名中學的校長。如果貴公司的同事有什麼孩子教育方面的問題,也請提出來,我們會盡可能地給予幫助。”


    你可以想見這句話的力量。在北京這樣的城市生活,誰還不想認識幾個著名中學的校長呢?


    時隔多年,那次參訪的具體內容我已經忘了,但這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讓我震撼的,不是話裡體現的善意,而是那種語氣。在“公對公”的事務裡,居然出現了一種“人對人”的語言——“我們要麻煩你個事,也看看你有什麼事,我們可以幫得上忙?”


    這本來是人際交往中的常情。但當它出現在公函裡的時候,竟有一種突如其來的暖意和驚喜:我們既被看成是一家公司,也被看成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一次參訪活動,既有組織之間來往的明確目的,也有人和人之間的溫潤交情。來訪者既看到了我們的社會身份,也關切我們的私人角色。


    這是一種久違的感覺。


    這種感覺,在隨後我們和李希貴校長、瀋祖芸老師的交往中逐步放大,漸漸凝結為一種看問題、做事情的方法——


    通過組織看到人。


    在現代社會裡,具體的人通常是被遮蔽起來的。身份、職業、組織、立場、標簽、口號……這些遮蔽之物,花樣繁多、日新月異。而一旦我們能調動自己樸素的同理心,洞穿這些遮蔽之物,看到的其實是那些恆久不變的人性、人情。此時,一個組織的領導者要做的,正如李希貴校長經常說的,就是“讓魔鬼沉睡,讓天使起舞”。


    多年之後,如果這本書裡的字句在我們的記憶中模糊了,不要緊,隻要我們還能“通過組織看到人”,隻要還能不斷回到對具體人的處境的關切,我們就仍然能站在正確的起點上。


     


    認識李希貴校長和瀋祖芸老師,是我們創業生涯中的一段奇遇。


    剛開始,北京市十一學校的組織變革,隻是我們眼裡的一處“景觀”——


    它雖然精彩紛呈,但那畢竟是一個發生在“體制內”的公立學校的故事,不過是我們看上幾回、贊嘆幾聲的故事。


    漸漸地,它又成了我們的一面“鏡子”——


    得到 App 從事的是知識服務行業,把“建設一所全球領先的終身學習學校”訂立為公司願景。那麼,驅動我們的,應該是權力控制下的效率,還是每個人自我激勵的創造力?評估我們的,到底是為股東創造的利潤,還是因為支撐了員工和用戶的成長,進而享有的品牌和聲望?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當然都是後者。但是,隻有當我們站在十一學校這面鏡子前,靈魂中的學校成分纔能纖毫畢現,奕奕有神。


    後來,它又成了我們躬行的一條“道路”——


    2022 年,我們邀請李希貴校長和瀋祖芸老師現場指導得到 App進行組織變革。變革的方法,就是在復刻這本書裡提到的那些原則和步驟。


    如果有幸成功,那也將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到時候,我們再邀請瀋祖芸老師執筆,也寫下這場賽事的“場外解說”。


     


    你面前這本書,是一個關於組織變革的完整案例。


    它也是一部電影,因為有精彩的細節。


    它也是一部教學片,因為有深刻的旁白。


    它也是一部連續劇,因為未完待續。


    跟在它身後,一邊感知它的過程和巧思,一邊反問自己的處境和行動。


    然後,祝我們都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


    羅振宇


    2022 年 11 月 27 日於深圳


     


     


     



    • 序言


    變革不是必需的,就像沒人強迫你必須活下去。


    ——愛德華茲·戴明


     


    這個時代,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像,人人都在談變革。公司在變革,企事業單位在變革,學校在變革,各行各業都在變革。似乎不變革,組織就沒有出路。這是為什麼呢?


    有兩個原因。一是時代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工業社會更多追求標準化、統一化,而現在的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多樣性和創新性;傳統組織更多依靠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和指令執行,現代組織則更需要激活個體、適應不確定性。二是組織的使命使然。以往組織的使命集中在追求經濟效益上,通過競爭實現效率至上是根本;現在,無論是追求活下去還是追求基業長青的組織,都需要在成就員工的使命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的和諧統一,這樣纔能創造更多可能性。因此,對於一個始終保有高敏捷性的組織來說,變革是繞不過去的實踐行動。


    然而,變革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變化。它不是一次事件,不是一種現像,而是一套有目的、有策略、有步驟的繫統演進。既然是繫統演進,就必然牽涉到方法。


    說到方法,通常我們都習慣於向優秀的標杆企業學習組織變革,而這本書卻選擇了向一所學校學習。你是不是覺得有些奇怪?


    在解開你的困惑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組織的內在構成。一般來說,凡是組織,必有兩種基因:一種是軍隊的基因,另一種是學校的基因。軍隊更注重目標達成的效率,學校則更擅長組織成員的成長。傳統的組織中,軍隊基因的配比顯然要更高一些。


    而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人纔資本成為組織的核心資產時,組織開始發現,它不能再停留在效率工廠的層面,必須成為成就員工、賦能員工的場所,而當前軍隊基因和學校基因的配比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在追求效率至上方面,組織還有相對成形的方法;但在通過成就員工來實現組織價值方面,卻一籌莫展。


    這時,學校基因的作用就開始凸顯。


     


    當然,你也許會問,學校那麼多,為什麼這本書選擇了北京市十一學校呢?負責任地說,在我 20 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十一學校是我見過的激活組織、賦能個體徹底且成功的組織之一。傳統組織中,員工動力不足、合作不暢、責任心不強、執行力不夠的問題,十一學校都沒有。走在十一校園裡,你會驚訝於每個人的狀態,以及組織的生機勃勃。


    在十一學校,老師上下班從不打卡,也不計考勤,但是沒有人偷懶、鑽空子,每個人都非常敬業,每天上課、備課、個別化輔導,從早到晚,把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陪伴學生成長上。當然,這主要是因為老師們熱愛學生,但如果人人如此,你不好奇十一學校是怎麼讓組織裡的每個成員都產生“內生動力”的嗎?


    在十一學校,基本沒有必須簽到的全校大會,就連外部專家來開講座,老師也是來去自由的。但這絲毫不影響學校上上下下目標一致,崗位和崗位之間、部門和部門之間自發有序地協作。在傳統組織裡,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你不好奇十一學校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嗎?

    媒體評論
    這本書是一部關於組織變革的“”:李希貴校長在北京十一學校用十多年時間實施了一場組織變革,瀋祖芸老師據此寫出了一本“場邊解說”。與通常的變革不同,這是一場“不切割歷史”的變革,一場無人下車的變革,更是一場以個人為起點的變革和節制權力的變革。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完成組織變革不需要什麼“分開紅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過是人間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像力。如果你想旁觀一組連貫、精細、溫厚、節制的人間精進,那這本書就是你所需要的。
    羅振宇
    得到創始人

    今天,企業都在談變革,但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變 ?往哪兒變?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恰好是一個知識驅動和人纔驅動型的組織,我推薦你讀一讀瀋祖芸老師的《變革的方法》。瀋祖芸老師這本書復盤的雖然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案例,但對企業也非常有啟發。讀這本書,你不僅能獲得一套繫統的組織變革方法論,還能在顯微鏡的尺度下,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型組織是如何一步一步構建出來的。這樣的組織,真正做事的人看著都會特別羨慕。

    這本書是一部關於組織變革的“”:李希貴校長在北京十一學校用十多年時間實施了一場組織變革,瀋祖芸老師據此寫出了一本“場邊解說”。與通常的變革不同,這是一場“不切割歷史”的變革,一場無人下車的變革,更是一場以個人為起點的變革和節制權力的變革。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完成組織變革不需要什麼“分開紅海”的魔法,它需要的,不過是人間常有的耐心、洞察和想像力。如果你想旁觀一組連貫、精細、溫厚、節制的人間精進,那這本書就是你所需要的。


    羅振宇


    得到創始人


     


    今天,企業都在談變革,但關鍵的問題是:怎麼變 ?往哪兒變?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恰好是一個知識驅動和人纔驅動型的組織,我推薦你讀一讀瀋祖芸老師的《變革的方法》。瀋祖芸老師這本書復盤的雖然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案例,但對企業也非常有啟發。讀這本書,你不僅能獲得一套繫統的組織變革方法論,還能在顯微鏡的尺度下,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型組織是如何一步一步構建出來的。這樣的組織,真正做事的人看著都會特別羨慕。


    劉潤 


    中國知名商業顧問,潤米咨詢創始人,得到App50萬學員專欄作者


     


    很多公司都把“以客戶為中心”作為企業價值觀,華為也是這樣。但一旦組織規模變大,“以客戶為中心”就很容易變成口號,實際上卻滑向以領導為中心、以KPI為中心。怎麼逆轉這種慣性?北京十一學校的組織變革經驗,值得我們了解、學習。這所學校的秘訣在於明確了兩個關鍵問題:到底是誰在真正服務於學生的成長?哪裡纔是創造價值的一線?然後將組織資源向這兩個方向傾斜。失敗的組織變革,原因各有不同;而成功的組織變革,有一條原則是共通的,就是堅持一線價值引領。


    陳黎芳


    華為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


     


    次見到瀋祖芸女士時,她給我帶來了北京十一學校組織變革的視頻短片。看完之後,我深受震撼,為這所學校變革的勇氣和科學的設計感到欽佩;同時,我也深受啟發,堅定了課程與教學的改變必須從學校轉型與組織變革開始的觀念。而看過這本書的內容後,我更加意識到,這本書所呈現的變革路線圖和核心方法論是一所中國學校給全球教育的禮物,也是給全球正在轉型的所有知識型組織的行動指南。


    【美】羅伯特·J. 馬扎諾


    全球知名課程改革專家,美國教育學習研究所McREL高級學者


     

    在線試讀
    精彩選摘

    提到崗位聘任制度,很多人腦海裡會馬上浮現出兩個詞——“末位淘汰”和“競爭上崗”。的確,在很多組織中都能看到這兩種制度的影子。它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想通過增強競爭來解決組織中論資排輩、分配不公、員工缺乏積極性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很多組織在運行了這些制度之後,不僅員工的活力沒有被激發出來,領導者還引火燒身,把很多矛盾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變革不是為了淘汰人
    在剛當上高密四中的校長時,李希貴也嘗試過這樣的崗位聘任制度。當時,他希望通過一套制度達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因此采用了減少崗位、增強競爭的機制。具體來說,在確定學校編制總盤子時,他減少了 6 個崗位。這種機制運行的結果,自然是聘任結束時會有 6 個人落聘。
    為了安撫落聘者,盡可能減輕對後續變革的影響,李希貴給他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同時,為了讓這些落聘者能有一個體面的去處,他又東奔西走,為他們聯繫新工作。你可能會想,把落聘者的善後問題交給人力資源部門處理不就可以了嗎 ? 校長有必要操這麼多心嗎?
    乍一看,這樣做確實有些多此一舉,因為校長通常是不需要處理這麼具體的事務的。但你仔細想一想,作為落聘者,這些教職工在離開時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對這個單位又會有怎樣的情感?退一步講,哪怕離開的人可以不管,那留下的人能不管嗎?看到落聘者的處境,留下的人在慶幸自己被聘上的同時,也會感到心有餘悸——“我會不會有一天也像他們那樣?”如果員工將這樣的感受帶到工作中,就可能會出現個體間的競爭性很強,但團隊缺乏協作力的情況。這不利於團隊的形成,因為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被其他人超越,終被末位淘汰。
    這件事讓李希貴進行了很多反思:難道變革就是為了讓有些人落聘,讓被聘上的人都戰戰兢兢地工作嗎?當然不是。變革應該是為了讓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形成富有戰鬥力的團隊,這纔是位的。
    後來,李希貴到高密一中擔任校長,他吸取了在高密四中的教訓,迭代了崗位聘任制度。高密一中有 200 位教職工,而學校設置了 203 個崗位——隻要你願意繼續在這裡干下去,而且不計較干什麼,那麼你就會有崗位。崗位有了富餘,大家首先就放下了擔心落聘的不安全感,也就能夠比較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了。

    • 精彩選摘


     


    提到崗位聘任制度,很多人腦海裡會馬上浮現出兩個詞——“末位淘汰”和“競爭上崗”。的確,在很多組織中都能看到這兩種制度的影子。它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想通過增強競爭來解決組織中論資排輩、分配不公、員工缺乏積極性的問題。但遺憾的是,很多組織在運行了這些制度之後,不僅員工的活力沒有被激發出來,領導者還引火燒身,把很多矛盾集中到了自己身上。


     


    變革不是為了淘汰人


    在剛當上高密四中的校長時,李希貴也嘗試過這樣的崗位聘任制度。當時,他希望通過一套制度達到“能者上、庸者下”的目的,因此采用了減少崗位、增強競爭的機制。具體來說,在確定學校編制總盤子時,他減少了 6 個崗位。這種機制運行的結果,自然是聘任結束時會有 6 個人落聘。


    為了安撫落聘者,盡可能減輕對後續變革的影響,李希貴給他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同時,為了讓這些落聘者能有一個體面的去處,他又東奔西走,為他們聯繫新工作。你可能會想,把落聘者的善後問題交給人力資源部門處理不就可以了嗎 ? 校長有必要操這麼多心嗎?


    乍一看,這樣做確實有些多此一舉,因為校長通常是不需要處理這麼具體的事務的。但你仔細想一想,作為落聘者,這些教職工在離開時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他們對這個單位又會有怎樣的情感?退一步講,哪怕離開的人可以不管,那留下的人能不管嗎?看到落聘者的處境,留下的人在慶幸自己被聘上的同時,也會感到心有餘悸——“我會不會有一天也像他們那樣?”如果員工將這樣的感受帶到工作中,就可能會出現個體間的競爭性很強,但團隊缺乏協作力的情況。這不利於團隊的形成,因為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會擔心自己被其他人超越,終被末位淘汰。


    這件事讓李希貴進行了很多反思:難道變革就是為了讓有些人落聘,讓被聘上的人都戰戰兢兢地工作嗎?當然不是。變革應該是為了讓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形成富有戰鬥力的團隊,這纔是位的。


    後來,李希貴到高密一中擔任校長,他吸取了在高密四中的教訓,迭代了崗位聘任制度。高密一中有 200 位教職工,而學校設置了 203 個崗位——隻要你願意繼續在這裡干下去,而且不計較干什麼,那麼你就會有崗位。崗位有了富餘,大家首先就放下了擔心落聘的不安全感,也就能夠比較理性地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了。


    不僅如此,在高密一中,李希貴還設計了多個聘任主體供教職工選擇,每人可以填幾個意向,然後和聘任主體負責人協商自己的崗位。這麼一來,聘任的權力就不會集中在領導者一人手中,矛盾也不會集中到領導者一人身上了。這種制度的運行很自然地化解了矛盾。


     


    “分層聘任、雙向選擇”機制設計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李希貴在十一學校進行崗位聘任制度變革時,拿出的方案就更加成熟了。方案的核心是一年一度的“分層聘任、雙向選擇”機制。


    先看分層聘任。我在第二章第三節梳理過怎麼切分權力鏈。這裡所說的“分層”,就是指對人事聘任的權力鏈條進行切分。在十一學校,校長隻有權力聘任中層管理者,而這也就是7個人,分別是高一到高三的年級主任、初中部和國際部的主任,以及教務處和校務處的主管。之後,再由這7位中層管理者自己去聘任教職工,組建團隊,校長不再插手。


    這樣做的好處是實現了責、權、利匹配。校長的責任是確保學校持續健康地發展,因此他擁有的權力就是聘任能推動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人物,也就是中層管理者。而中層管理者是一線價值中心的責任人,要想讓他們擔起這個責任,就必須賦予他們聘任的實權。否則,他們一定會對校長說:“人又不是我選的,干得不好能怪我嗎?”而在未被聘任的員工面前,他們又可能會說:“不是我不聘你,是上級領導不認可你。”分層聘任機制的實行能堵上這些借口,將矛盾化解在制度之中,而不會將責任轉移到領導者身上。


    再看雙向選擇。教職工並不是被動地等待被選擇,他們也有選擇的權力。


    舉個例子。張三老師特別優秀,他很快就收到了高一年級主任的邀請,但他沒有立即同意,因為他內心的志願是去初一年級。他認為,完整地走一遍把學生從初一帶到高三的大循環,有利於自身的成長,也有利於體驗學生的成長全景。此時,初一年級主任也來向張三老師示好,暗暗地和高一年級主任搶起人來。兩位年級主任可能會打利益牌,承諾提升張三老師的職級和薪酬;也可能會打感情牌,“張老師,你的好朋友李四和王五都已經答應來我這個年級了,你也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多好”;當然,他們還可能會打願景牌,因為他們深知老師所有的成就感都來源於學生的成長,所以他們一定會說,三年或者六年後,我們的學生一定會有怎樣的成績,而你會有怎樣的發展,我們會共同創造出怎樣的價值;等等。至於終的選聘結果,就由張三老師自己來決定了。如果張三老師決定去初一年級,就意味著他接受了初一年級主任給他確定的職級、薪酬和相應的工作量。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