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繁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表像與本質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管理
    【市場價】
    2208-3200
    【優惠價】
    1380-2000
    【作者】 ●美侯世達 
    【所屬類別】 圖書  管理  一般管理學  管理學 
    【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ISBN】97875739062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3906298
    作者:●[美]侯世達

    出版社: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7月 

        
        
    "

    編輯推薦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作者、普利策獎得主侯世達重磅力作!


    侯世達親自參與《表像與本質》中文版的封面設計與譯稿翻譯。


    既是譯作,也是原創,《表像與本質》中融合了兩位作者與三位譯者共同踫撞出的中文例子,讓你身臨其境地體會表像背後的本質。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周曉林,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譯者莫大偉,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認知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理性》《當下的啟蒙》作者史蒂芬•平克,哥倫比亞教育學院教授芭芭拉•特沃斯基,《AI 3.0》作者、侯世達得意門生梅拉妮·米歇爾聯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聞名世界的認知科學家、普利策獎得主侯世達憑借獨特的智慧與天賦,聯合法國心理學家桑德爾,向世人展示了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一解人類認知之謎。


    人類大腦中的每個概念都源於多年來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一長串類比,這些類比賦予每個概念生命,我們在一生中不斷充實這些概念。大腦無時無刻都在作類比。類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維之火。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所謂的類比到底是什麼?我們是怎麼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間建立起聯繫的?類比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這樣的科學發現過程中,類比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表像與本質》深刻地豐富了我們對心智的理解,讓讀者進入語言、思想和記憶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隱藏的認知機制。而認知的核心就是:我們總是無意識地聯繫過往經驗作類比。《表像與本質》對人類的思考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新解釋。

    作者簡介
    侯世達( Douglas Hofstadter )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獨樹一幟的認知學家。
    普利策獎獲獎圖書《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作者。
    1965年從斯坦福大學數學專業畢業,1975年獲得俄勒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發現了被稱為“侯世達蝴蝶”的分形結構。
    自1988年以來,侯世達一直在印第安納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任教,並創建了“流動類比研究小組”。2009年4月,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2010年,他當選為瑞典烏普薩拉皇家科學院的成員。
    桑德爾(Emmanuel Sander)
    法國心理學家。
    日內瓦大學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侯世達( Douglas Hofstadter )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獨樹一幟的認知學家。


    普利策獎獲獎圖書《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作者。


    1965年從斯坦福大學數學專業畢業,1975年獲得俄勒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發現了被稱為“侯世達蝴蝶”的分形結構。


    自1988年以來,侯世達一直在印第安納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任教,並創建了“流動類比研究小組”。2009年4月,他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院士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2010年,他當選為瑞典烏普薩拉皇家科學院的成員。


    桑德爾(Emmanuel Sander)


    法國心理學家。


    日內瓦大學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巴黎第八大學心理學繫教授。


    多年潛心研究類比及其與教育之間的關繫。

    目錄
    推薦序 跨越“表像”的人類思維“本質”
    中文版序 這本書是如何翻譯成中文的
    前 言 這本書是如何寫成的
    引 言 類比,人類認知的核心
    詞語的召喚
    短語的召喚
    隱秘類比的海洋
    抽像過程與內部範疇滑動
    類比如何“操縱”我們
    我們如何操縱類比
    樸素類比
    驚天動地的類比
    結 語 範疇化和作類比就是一回事兒,它們是人類認知的核心
    注 釋

    推薦序     跨越“表像”的人類思維“本質”


    中文版序   這本書是如何翻譯成中文的


    前  言     這本書是如何寫成的


    引  言     類比,人類認知的核心



    • 詞語的召喚

    • 短語的召喚

    • 隱秘類比的海洋

    • 抽像過程與內部範疇滑動

    • 類比如何“操縱”我們

    • 我們如何操縱類比

    • 樸素類比

    • 驚天動地的類比


    結  語     範疇化和作類比就是一回事兒,它們是人類認知的核心


    注  釋


    參考文獻


    致  謝


    譯者後記

    媒體評論
    類比思維一直被公認為東方思維的優勢能力,侯世達對類比思維的縝密研究與高度贊賞,讓我們對注重從事物之間相互關繫來找尋規律的東方思維方式更有信心!如果類比思維能夠與深入、嚴謹的邏輯思維有機融合的話,我們人類的創造思維也許會有很大的提升!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理性》《當下的啟蒙》作者
    哥倫比亞教育學院教授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繫榮譽退休教授
    《行為改造大腦》作者
    聖塔菲研究所教授

    類比思維一直被公認為東方思維的優勢能力,侯世達對類比思維的縝密研究與高度贊賞,讓我們對注重從事物之間相互關繫來找尋規律的東方思維方式更有信心!如果類比思維能夠與深入、嚴謹的邏輯思維有機融合的話,我們人類的創造思維也許會有很大的提升!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類比”是人類思維創造性的體現。本書結合大量日常生活與科學研究中的事例,闡釋類比在人類認知中的重要作用,生動有趣而不失嚴謹。更難得的是,中譯本不是機械地翻譯原文,而是與中國文化有一定的結合,相信中國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會有會心一笑的體驗。


    周曉林


    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


     


    本書力圖從類比及範疇化的視角揭示形成認知心理現像的本質。作者以深邃的洞察力、廣博的國際視野和精彩紛呈的語言,打開了一扇理解思維、創意和創新的門窗,這是一本值得靜心閱讀與思考的傑作!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


     


    侯世達教授強調了類比這一人類重要能力的價值,通過類比,我們將更深刻地透過表像理解事物的本質,也能夠將傳統的理論發展成一個新的理論。中國的像形文字有效地表達了表像與本質的關繫。


    陳勁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數十年來,侯世達一直都在思考類比的本質。我和許多認知科學家一樣,相信類比是解釋人類智能的關鍵。侯世達和桑德爾聯手打造的這部鴻篇巨制,充滿了洞見和新思想,是探索人類思維奧秘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


    史蒂芬·平克


    認知心理學家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理性》《當下的啟蒙》作者


    這本書既有趣又嚴謹。閱讀這本書的每一頁,都讓你感到十分愉悅。你也許會深陷其中,也許會感到困惑,也許會深表贊同,也許會提出質疑,但最終,你將會深刻地思考並獲益良多。


    芭芭拉·特沃斯基
    哥倫比亞教育學院教授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繫榮譽退休教授
    《行為改造大腦》作者


     


    侯世達和桑德爾的書對類比在認知中的作用進行了精彩而深刻的闡述。這本書裡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和逸事,會讓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理解自己的思維過程。


    梅拉妮·米歇爾
    聖塔菲研究所教授
    《AI 3.0》作者
    侯世達得意門生

    在線試讀
    範疇化的本質

    大腦持續不斷地將事物分類,這些分類則不光深受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的影響, 同時也被我們所處的時代、文化以及當時頭腦的狀態深深影響。這種分類通常被解 讀成,把我們身邊的不同事物放進事先存在並且涇渭分明的範疇中,就好比人們整 理衣服的時候把衣服放進衣櫥的各個抽屜裡。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把襯衫放進標有“襯衫”的抽屜裡,所以同理,人腦也可以非常容易地給狗貼上“狗”這個心理標簽, 把貓放進“貓”這個大腦抽屜裡。這種觀點還認為,世界上的每個物體在根本上都 屬於某一貼上了特定“標簽”的大腦抽屜。而這一大腦結構也適用於同一類型的不 同個體。因此,世界上所有的橋將會毫無爭議地被標記為“橋”,所有與移動相關的動作都叫作“動”,所有涉及靜止不動事物的都被稱作“靜”。這樣的分類機制不僅自然發生,而且非常可靠。這些類別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要客觀地、不受觀察者 影響地給世間萬物貼上適合它們的概念標簽。
    可惜的是,這種對範疇化的理解卻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本書中,我們將盡力闡述背後的原因。不過我們希望從第1章開始,讀者就能感受到,心理範疇絕不是把區別鮮明的東西分類之後放入一個個抽屜而已。隨著本書的展開,這一觀點將逐漸體現出來。
    那麼本書將要討論的“範疇”以及“範疇化”到底是什麼呢?對我們來講,“範疇”就是一種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心理結構,它包含著有組織的信息,這些信息在適當情況下能夠被提取。“範疇”也會隨時間而變化,這種變化時快時慢。“範疇化”指的是將某個物體或某種情況與先前已有的範疇關聯起來,這一過程是嘗試性的、分層次的,並且還有灰色地帶。需要說明的是,當我們說“範疇”的時候,所指的是人的心理範疇,而非電腦數據庫或者是科學分類中的標簽,比如生物學中各個物種的名字。另外,在本書中,“範疇”和“類別”是同義詞,“範疇化”和“分類”也經常互換。

    範疇化的本質


     


    大腦持續不斷地將事物分類,這些分類則不光深受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的影響, 同時也被我們所處的時代、文化以及當時頭腦的狀態深深影響。這種分類通常被解 讀成,把我們身邊的不同事物放進事先存在並且涇渭分明的範疇中,就好比人們整 理衣服的時候把衣服放進衣櫥的各個抽屜裡。人們可以很容易地把襯衫放進標有“襯衫”的抽屜裡,所以同理,人腦也可以非常容易地給狗貼上“狗”這個心理標簽, 把貓放進“貓”這個大腦抽屜裡。這種觀點還認為,世界上的每個物體在根本上都 屬於某一貼上了特定“標簽”的大腦抽屜。而這一大腦結構也適用於同一類型的不 同個體。因此,世界上所有的橋將會毫無爭議地被標記為“橋”,所有與移動相關的動作都叫作“動”,所有涉及靜止不動事物的都被稱作“靜”。這樣的分類機制不僅自然發生,而且非常可靠。這些類別存在的重要原因就是要客觀地、不受觀察者 影響地給世間萬物貼上適合它們的概念標簽。


    可惜的是,這種對範疇化的理解卻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在本書中,我們將盡力闡述背後的原因。不過我們希望從第1章開始,讀者就能感受到,心理範疇絕不是把區別鮮明的東西分類之後放入一個個抽屜而已。隨著本書的展開,這一觀點將逐漸體現出來。


    那麼本書將要討論的“範疇”以及“範疇化”到底是什麼呢?對我們來講,“範疇”就是一種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心理結構,它包含著有組織的信息,這些信息在適當情況下能夠被提取。“範疇”也會隨時間而變化,這種變化時快時慢。“範疇化”指的是將某個物體或某種情況與先前已有的範疇關聯起來,這一過程是嘗試性的、分層次的,並且還有灰色地帶。需要說明的是,當我們說“範疇”的時候,所指的是人的心理範疇,而非電腦數據庫或者是科學分類中的標簽,比如生物學中各個物種的名字。另外,在本書中,“範疇”和“類別”是同義詞,“範疇化”和“分類”也經常互換。


    盡管範疇化的本質是嘗試性的,而不是非黑即白,但範疇化的過程往往讓人覺得這是非常確定、非常絕對的。這是因為乍看上去,我們熟知的範疇大多有著精確而明晰的邊界。這種樸素的看法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因為人們對日常詞語的使用很少受到質疑。事實上,每種文化都在持續不斷且悄然無聲地加深一種錯誤印像:詞語本都是大腦裡自然形成的、屬於不同事物的固有標簽。如果某個範疇有處於邊緣的成員,那麼這些成員會被認為是非常奇怪反常的。這意味著大自然被我們所知的各種範疇(在它們的交界處)精準地切分開了。由此產生了一個錯誤的想法,即範疇的邊界幾乎是完全確定和清晰的。這又對理解範疇和範疇化的心理過程造成了困擾。事實上,範疇成員的資格,即某事物是否歸屬某一範疇,永遠是連續漸變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這一觀點與古時的文化習俗相去甚遠,令人困惑甚至不安,因此大部分時間人們對此都避而不談、視而不見。不過既然心理範疇比我們的幼稚看法微妙得多,那就值得細細探究。


    我們腦中的範疇將許多方面的現像綜合起來,為我們帶來好處。它能將事物、 行為和情境中不易察覺的方面,呈現在人眼前。因此,範疇化能幫助人更好地理解 自己所處的環境。它讓人能察覺到隱藏的事物及其特征:假設我們判斷某個實體屬 於人這個範疇,那麼就能推斷,這個實體應該有一個胃,也應該會有些幽默感;它 讓人預測今後可能發生的事:如果我的狗把玻璃杯從桌子上拱了下去,那麼玻璃杯 將會碎掉(因為這是屬於玻璃杯這個範疇的物體的特征);此外,它讓人預知某行為的結果:在電梯裡我按了“1”的按鈕,那麼電梯會駛向一樓。因此,範疇化幫助我們得出結論,判斷事件將如何發展。


    簡言之,一刻不停歇的範疇化就像我們一刻不停歇的心跳一樣,在生命中不可 或缺。如果沒有“範疇化發動機”永不停歇的搏動,我們將無法理解身邊的事物, 無法進行理性思考,無法與任何人進行交流,我們的行動也找不到根基。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