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道德經注解
該商品所屬分類:教材 -> 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
【市場價】
184-265
【優惠價】
115-166
【介質】 book
【ISBN】978755630254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天津社科院
  • ISBN:9787556302543
  • 作者:校注:黎荔
  • 頁數:244
  • 出版日期:2016-07-01
  • 印刷日期:2016-07-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10千字
  • 天人國學的兩個支點即常道**道、上德與下德,四條原理即道生德畜、無中生有的生成論,道體德用、有無相生的本體論,知而不知、望無見有的認識論,下學上達、存無守有的實踐論,一個目標即歸根返本、物我同一。由黎荔注解《道德經注解》是按照“天人國學”基本觀點和方法研究《老子。道德經》的有益嘗試!
  • 由黎荔注解《道德經注解》所講述的老子的思想 不僅是中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經成為一種 重要思想。是深刻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道家經典。 老子的思想在當前全球的消費主義化和數字化生存浪 潮中具有重要的醒世意義。在生態平衡、競爭世界、 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面前,《道德經》無疑成 為警示之鐘,告訴人們以智慧之言看生命之道、社會 之道和宇宙之道。據統計,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 道德經》典籍已有1千多種。
  • 上篇·道經
    **講·體道論:無有玄同,眾妙之門
    第二講·無為論: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講·無心論: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四講·無私論:無身而身存,無私而大私
    第五講·無取論:上善若水,功遂身退
    第六講·無我論:身心合一,**自我
    第七講·無用論: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八講·無身論:寵辱若驚,寵辱不驚
    第九講·無定論:無中窺有,玄中取實
    第十講·歸根論:不盈不滿,歸根復命
    第十一講·誠信論: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學無憂
    第十二講·虛謙論:飄風不終朝,誠全而歸之
    第十三講·人本論:尊天地而和鬼神,守卑弱而反本根
    第十四講·善悲論:不為不執,大悲大善
    第十五講·順道論:知止不殆,死而不妄
    第十六講·大用論:不自為大,能成其大
    下篇·德經
    第十七講·用德論:失道而失德,修信而修義
    第十八講·反本論: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十九講·和合論:負陰而抱陽,無有人無間
    第二十講·清靜論:清靜無為,知止不殆
    第二十一講·常足論: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二十二講·益損論:為學為道,以百姓心為心
    第二十三講·生死論:道生德畜,物形勢成
    第二十四講·為政論:善建而善抱,無信無不信
    第二十五講·無事論:白化而自正,自富而自樸
    第二十六講·積德論:深根固蒂,長生久視
    第二十七講·貴道論:窮物理,盡人性
    第二十八講·難易論: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第二十九講·淳樸論: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第三十講·三寶論: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第三十一講·適度論:用人之力,配天之極
    第三十二講·不病論:有知為無知,大知為小知
    第三十三講·不敢論: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第三十四講·均衡論: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第三十五講·守弱論:弱能勝強,常與善人
    第三十六講·不爭論: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附篇·《老子字典》
    說明
    正文
  • [帛書]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 為善,斯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 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 相隨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 而弗始辭也,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憨山注]:此釋前章“可名**名”,以明世 人居有為之跡、虛名不足尚,聖人處無為之道以御世 、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意謂天下事物之理,若 以大道而觀,本無美與不美、善與不善之跡。良由人 不知“道”,而起分別取舍好尚之心,故有美惡之名 耳。然天下之人,但知適己意者為美,殊不知在我以 為美,自彼觀之,則又為不美矣。譬如西施顰美、東 施愛而效之,其丑益甚。此所謂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惡,丑也。又如比干,天下皆知為賢善也,紂執而 殺之。後世效之以為忠,殺身而不悔,此所謂知善之 為善,斯不善已。此皆尚名之過也。是則善惡之名, 因對待而有:故名則有無相生,事則難易相成,物則 長短相形,位則高下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 相隨,此乃必然之勢。譬如世人以尺為長,以寸為短 。假若積寸多於尺,則又名寸為長,而尺為短矣。凡 物皆然,斯皆有為之跡耳。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 謂名可名,**名也。是以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尚,故 處無為之道以應事;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 以化民。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即萬物皆往資焉,不 以物多而故辭。雖生成萬物,而不以萬物為已有。雖 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 ,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不尚其 名,故真名常存。聖人處無為之道,亦由是也。蓋萬 物作焉已下,皆是說天地之德,以比聖人之德。文意 雙關,莊子釋此意極多。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 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 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智者不敢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 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 欲也,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憨山注]:此言世人競有為之跡、尚名好利嗜 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釋上章“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之實效也。蓋尚賢,好名也;名,爭 之端也。故曰“爭名於朝”。若上不好名,則民自然 不爭。貴難得之貨,好利也。利,盜之招也。若上不 好利,則民自然不為盜。故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 竊。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見名利之可欲也,故動亂其 心以爭競之。若在上者苟不見名利有可欲,則民亦各 安其志,而心不亂矣。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為重寶,以之投雀,則飛 而去之;色,妖態也,人以西施為美色,麋鹿則見而 驟之;名,虛聲也,人以崇高為貴名,許由則避而遠 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為珍饈,海鳥則觴而悲之 。是則財色名食,本無可欲,而人欲之者,蓋由人心 妄想思慮之過也。是以聖人之治,教人先斷妄想思慮 之心,此則撥本塞源,故曰“虛其心”。然後使民安 飽自足,心無外慕,故曰“實其腹”。然而人心剛強 好爭者,蓋因外物誘之,而起奔競之志也。故小人雞 鳴而起,孳孳為利;君子雞鳴而起,孳孳為名:此強 志也。然民既安飽自足,而在上者則以清淨自正,不 可以聲色貨利外誘民心,則民自*貪求,不起奔競之 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無求,則使之 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強其骨” 。如此則常使民不識不知,而全不知聲色貨利之可欲 ,而自然無欲矣,故曰“常使民無知無欲”。縱然間 有一二黠滑之徒,雖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為攘 奪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為也”。如上所言乃 “不言之教,無為之事”也。人君苟能體此而行以治 天下,則天下無不治者矣。故結之曰,“為無為,則 無不治”。《老子》文法極古,然察其微意,蓋多述 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辭,似此為無為則無不治 ,乃述上古聖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謂等語,皆引古語 以證今意,或以己意而釋古語者。且其文法機軸,全 在結句,是一篇主意。蓋結句即題目也。讀者知此, 則思過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 字一句者極多。人不知此,都連牽讀去,不但不得老 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P7-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