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與病對話:全科醫生手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醫學 -> 臨床醫學
【市場價】
361-524
【優惠價】
226-328
【介質】 book
【ISBN】97875596288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聯合
  • ISBN:9787559628893
  • 作者:胡冰霜
  • 出版日期:2019-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本書是一部普及全科醫學常識的泛科普醫學散文,也是一位滿懷仁心的**醫者對幾十年行醫之路的回望與省思。作者從一位全科醫生、心理學者的角度解讀疾病與患者身心之關繫,以真實的病例和鮮活的故事串聯全書,意不在討論醫學理論或灌輸專業知識,也無太多藥物或治療建議,而是從人格層面去解釋病理與心理的關繫。作者將半生學術體悟與臨床經驗從容道來,釐清大眾對諸多常見疾病的誤解和誤治,富有知識性、趣味性與啟發性。
  • 本書是一部普及全科醫學常識的泛科普醫學散文,也是一位滿懷仁心的資深醫者對幾十年行醫之路的回望與省思。作者從一位全科醫生、心理學者的角度解讀疾病與患者身心之關繫,以真實的病例和鮮活的故事串聯全書,意不在討論醫學理論或灌輸專業知識,也無太多藥物或治療建議,而是從人格層面去解釋病理與心理的關繫。作者將半生學術體悟與臨床經驗從容道來,釐清大眾對諸多常見疾病的誤解和誤治,富有知識性、趣味性與啟發性。
  • 作者簡介 胡冰霜,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預防醫學博士後,四川大學心理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華西醫院精神科醫生,先後至摩洛哥、摩爾多瓦、美國、保加利亞、蒙古國等國從事全科醫學的學習與實踐,並擔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項目”專家。著有《變態心理學》《兒童智商》《詩意書畫》等,譯有《現像學和拉康論精神分裂癥》等。
  • 目 錄
    自序 一個醫者行旅的原點

    一 身體
    1.藏藥的精神病人
    2.精神病院的《熱愛生命》
    3. 對疾病的渴望
    4. 夜夜淘結石
    5. 腸梗阻的“顛簸療法”
    6. 試著發酵一下吧
    7. 接受藥物還是接受超標?
    8. 性別的困惑
    9. 修下水道的訣竅
    10. 瘢痕體質
    11. 幾乎*跡的針刺麻醉
    12. 綠豆和西瓜
    13. 繪畫治療:一條自我表達之路

    二.路上
    1. 生死列車:高熱抽搐的男孩
    2. 烏蘭巴托:托爾斯泰的拯救
    3. 阿壩:我們都是赤腳醫生
    4. 他連輸了49天抗生素
    5. 帶著神經性皮炎走四方
    6. 高原上的蕁麻與蕁麻疹
    7. 蛇群纏腰的“拉奧孔”婆婆
    8. 烏蘭巴托的蠟療
    9. 狂犬病生死事大

    三.人間
    1. 昏迷的老人
    2. 通往阿爾茨海默的道路
    3. 淋巴瘤還是上呼吸道感染?
    4. 小兒按摩
    5. 與肝硬化相伴50年
    6. 弟弟的先天性心髒病
    7. 母親的病
    8. 牙痛與急性闌尾炎
    9. 中暑與急性胰腺炎
    10. 便秘的對策
    11. 燙傷與燒傷
    12. 王曾禮醫生的錦囊妙計
    13. 洛夏醫生在蒙古
    14. 海納百川:黃原老師
    15. 他山之石:彼得醫生

    後記 那些治愈我們的病
  • 藏藥的精神病人 1983年從醫學院畢業時,我覺得精神醫學是一個**、抽像而博大精深的學科,於是決定要做精神科醫生。一時間,親友們大惑不解、一片嘩然,有至親者甚至哭兮兮,以為我誤入歧途。我則獨行其是,一時間還算是泰然自若。
    上班伊始,我在女病房輪轉,分管著七八個病人。她們大多數患了精神分裂癥,還有一些自殺、自傷、厭食、癲痫、吸毒的病人。我仿佛看到了光天化日下的地獄景像。 一位女病人40多歲,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偏執(妄想)型。病歷上記錄著她發病10年來的流水賬:她聞到自家廚房水龍頭裡放出來的自來水有毒氣,把水槽都腐蝕了;電燈泡、電話機裡有輻射,導致她頭昏眼花;她牙齒裡被安裝了竊聽器,連大街上的人都知道她心裡頭在想什麼,電視上也隨時有人在說她的壞話、造謠;她走在街上,發現公安局的警車在跟蹤自己……這些想法很頑固,她堅信不疑。雖然先後用過氯丙嗪、舒必利治療,但她的想法絲毫沒有動搖。
    我們一直聯繫不上她的單位和家屬,也就沒有人來探視她。日子過得倒還清靜,平日裡隻要不談那些受迫害的糟心事,她就安安靜靜地喫飯、睡覺,當模範病人。
    哪知某天上級醫生來查房,她又滔滔不*地說起那些下毒、跟蹤的事。結果,上級醫生當即指示:“把藥漸漸換成氯氮平,看這些幻覺妄想能不能動搖點兒。”就這樣,氯氮平陸陸續續地加到了每天12片、300毫克。
    她總是無聲無息,多少有點兒矜持,每天翻翻書本,看看鐵窗外面的荒草綠樹。一個面容和身姿如此優雅的女人站在窗前,本身就是一道歐洲古典油畫般的風景。
    我漸漸發現,她有一本甚為珍愛的淡綠色綢面筆記本,與她形影不離,睡覺時就放在枕頭下面。有**,我恰好看見她正在專心研讀筆記本,就上去與她寒暄:“這本子好漂亮啊……能看看吧?”她有點兒害羞,但還是翻開來,稍微給我展示了一下:裡面夾著干枯的銀杏葉、香樟葉、蒲公英、玫瑰花瓣、蝴蝶翅膀,還有從報章雜志上剪下來的一些小小的豆腐干文段,粘貼得方方正正。令人驚訝的是,有的地方甚至還配上了簡筆插畫和詩文,看上去淡雅、美麗、柔和,真是畫如其人、詩如其人。這個淡綠色筆記本昭示出另一個風清月明的世界,它和竊聽、下毒、跟蹤這些魑魅魍魎無論如何都拉不上關繫。看來她同時活在兩個世界之中。突然翻到幾片紫色的楓葉,她盯了很長時間,慢慢地有點兒失神,輕輕地自語:“北京西山,秋天。”然後靜默,閉目,進入冥想,不再介意當下,甚至忘了近前還有個觀眾。看來無意識之流洶湧澎湃,密切關乎著紫色楓葉。
    悠然自得、與世無爭,唯淡綠筆記本是念……本以為她的日子會這樣過下去,哪知有**護士長突然找到我,很嚴肅地說:“你這個病人沒喫藥,你要注意啊!這些病人都很會藏藥,窗子外邊、草叢中間,你去看看嘛,藥丟得多得很……”我有點兒喫驚:“好的,發藥的時候我來看一下。”那時,我剛剛讀完醫科,對西醫診療體繫的信賴接近於信仰,初次知曉了藏藥的事,有些痛心疾首。
    早上10點半,病人在大廳裡開始排隊喫藥,我站在旁邊仔細觀看。每個病人都端著自己的搪瓷缸子,裡面有小半缸溫開水。護士先將一個塑料小盒裡的藥一次性倒入病人的手心,然後看著病人把藥放進嘴裡、喝水、吞下。*後一個程序是每個病人必須張大嘴巴,卷起舌頭,讓護士檢查一下嘴裡有沒有藥。
    輪到她了,也是一模一樣的程序性動作:左手端水,右手接藥,把藥全部倒進嘴裡,低頭喝水,仰頭吞藥,咕嘟咕嘟就下去了;再張嘴接受檢查,舌頭上下、牙床內外、咽部左右都打著電筒看了,清清楚楚的,什麼都沒有。看來確實沒什麼破綻,但我還是示意她到窗邊來。我準備和她多聊一會兒,一是看看她有沒有把藥藏在身體某個未知部位;二是防止她馬上回病房或進廁所去設法悄悄地把藥摳出來、嘔出來,就像電影《追捕》裡演的那樣。
    於是,我們就站在窗邊開始拉家常:“你小時候常常住在東北吧?”她回答:“我在遼寧本溪的奶奶家長大,後來隨父母在山東濟南上小學和中學。” 聽來口齒甚清晰,**不像嘴裡藏著什麼東西。我又問:“你上中學時喜歡什麼課?”她眼睛發亮:“我喜歡語文、地理,*討厭數學、物理,外語也不喜歡……”我想起了她的筆記本,就問:“那你平時喜歡讀些小說吧?”“喜歡,《簡?愛》《紅樓夢》《鏡花緣》……這些我都很喜歡。”看樣子她興致很高,我們便聊了一陣小說。隨後,我又發起一個話題:“你原先做過幾年編輯,對吧?”“對,我編過廠區、工地的小報……”我盡量爭取多找點兒話說,拖延時間:“南方的生活還習慣吧?”“現在都還好,我是大學畢業時支援三線被分配來的,剛來時……”她以慣常的優雅和禮貌精準地回應了各樣問題。談了約莫有半個多小時,我確實沒看出她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地方。我跟護士長說:“我親眼看到她喫下去了,還跟她聊了半個多鐘頭,肯定沒問題。”護士長搖搖頭,**不相信:“你還要好好看看。” 第二天,我又看到她從從容容地把藥片吞下去了,沒有任何特殊的嘴形變化。她的左手一直端著搪瓷缸子,右手自從把藥倒進嘴裡後就自然下垂,沒做過任何讓人疑心的延遲或掩飾的動作。這次我連她的指縫、衣袖裡也都看了看,什麼都沒有。後來,我又叫住她到窗邊閑聊。北方的山脈、南方的河流、植物花卉、剪紙、藏書票……談到默契之時,我干脆直截了當地勸她:“你要好好喫藥哦。你是專門來治療的,總要好點兒纔能出院啊。你看××床,明天就要出院了。”她安靜地點點頭:“是的,好的。”我又說:“況且藥也是用錢買的,浪費了也不好,對吧?”她又點點頭,表情很平靜:“是的,對的。” 過了一兩天,護士長又來找我說:“她肯定沒喫藥,你不相信嘛,這些病人個個都精靈得很。”我說:“我親眼看到她喫下去了,確實沒發現任何破綻。”護士長有點兒不高興了:“她根本就沒有喫,要不然怎麼會一點兒副作用都沒有呢?”“啊!”我大喫一驚。對的,12片藥喫下去,應該有藥物反應,比如口齒不清、流口水、遲鈍、疲乏、嗜睡、脈搏快、顏面潮紅。但她口齒清晰,目光犀利,面色看起來一直都是淺淺的淡粉色。我趕緊去病房摸了摸她的脈搏,發現每分鐘隻有70次左右。而且,我手正待搭上去摸脈時,她的手腕竟然迅速回縮了一下。這個動作頗微妙。同時,我從她的眼睛裡似乎讀到些許警覺、提防的意味。怎麼辦?再跟她談談?我就又同她聊了聊生病就要喫藥這回事,給她講樸素的道理、科學的常識,從各種角度勸說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謂誠懇又全面。她頻頻點頭,看上去**同意。
    兩天後,上級醫生來查房,護士長立即彙報了這個病人藏藥的事情。上級醫生說:“這個好辦,把藥碾成粉末,直接從胃管灌下去。”醫生還特別提醒,雖然醫囑是一次六片的劑量,但**次也不能灌那麼多,隻能灌兩三片。因為如果她真的沒喫藥,那突然把六片藥灌下去,副作用會很大。
    查完房就開始插胃管。她當然不會合作,死命地掙扎抗拒,結果被約束著斜靠在床上,並被醫生護士們團團圍住,就像狐狸落在陷阱裡一樣。我們輪番好說歹說,纔終於給她放進了胃管。她的眼神裡流露出驚懼、恨意和*望。我猛然覺得,她確實沒有喫藥。果然,藥灌下去後10多分鐘,她的脈搏就很快了,一摸便是每分鐘120次。護士趕緊準備心電監護,給她靜脈補液。又過了10多分鐘,她睡意朦矓,顏面潮紅,脈搏已達130多次。隻好用些藥物為她降心率。看來氯氮平的副作用的確厲害,上級醫生實在經驗豐富。一個多小時過去,她陷入深睡,然後出現大小便失禁。我們開始輪班加強監護她。
    她這一覺睡了很久,直到第二天中午纔醒過來,還有點兒朦朦矓矓的。第三天早晨,她坐起來時依舊提不起精神,歪歪倒倒的。此後,我們斷斷續續地使用胃管給她灌藥,千方百計地慢慢增加氯氮平的劑量,直到每次12片。她的藥物反應越來越明顯:口齒不清、流口水、行動遲鈍、疲乏、嗜睡、便秘、體重增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敵視、抗拒醫生和護士。我仍要天天去看她幾次,但基本都無話可說,氣氛淒涼、沉重而尷尬。
    謝天謝地,終於有**,她的弟弟——一個同樣嚴肅、清瘦、少言、憂慮的書生——來了,要接她出院。他也說不清姐姐的病情是否好轉了,隻是挽著包袱客客氣氣地結賬、買藥、道謝、告別。
    天下事之無解、無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力。我左思右想,既然單位和家人都要將她送來住院,可見大家都認為她病情嚴重,不得不治療。醫護人員也不得不給她喫藥。否則,在如此密集的都市人群中,到處都有人迫害、跟蹤、竊聽她,四面楚歌的她怎麼活下去呢?此外,她懷揣著一個筆記本,就可以安安生生地在這裡住大半年。這樣的女人如果活在百年前會身處何種狀態,是幸運一些還是*加不幸?依她的安靜聰慧,如果某種姻緣果真到來,做個賢妻良母大概沒什麼問題。在某些男士眼中,她這種類型的女人多少有些魅力吧。但她怎麼會走到這般田地?藥究竟進了她的嘴沒有,之後又藏在哪裡?一切都不得而知。遺憾的是,當日我並未找到與她推心置腹的機緣。
    百思不得其解。我終於向一位老師請教此事,哪知老師講了一個*驚人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末期,老師被分配到精神科當醫生。剛來時他分管一個男病人。這個病人在醫院住了一年多,病情反反復復,單位遠在新疆,一直都聯繫不上,也就沒人來接他出院。於是,醫院派老師護送病人回新疆,順便收回住院費。路途漫長,兩個人有足夠的時間相處,結果變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老師發現,這個人在旅途中和在醫院裡判若兩人,簡直比正常人*加正常。老師隻好直接問他:“你在醫院時的那些幻覺妄想是怎麼回事呢?”對方的回答是:“那些全都是裝的。”“那每天發的藥呢?”“都從廁所衝走了,很多人的藥都是這樣被衝走的。” 老師又低聲告訴我,他們倆就此成了莫逆之交,常常通信,此人如今就在某某研究所工作。言畢,老師感嘆不已:“他真比《紅岩》裡的華子良還會裝。幸好走了這麼一趟,對人心纔懂得多了點兒。”此後,老師對精神病的診斷和治療就有了“第三隻眼睛和第三隻耳朵”的功夫,即運用無意識和直覺來判斷的智慧。
    後來,我繼續在精神科做了多年醫生,對藥物的信仰三落三起,同時也把目光投向其他各種治療思路。
    那位女病人心靈的雷達異常敏銳,能捕捉到一些微妙的信號,甚至還能“於無聲處聽驚雷”。遺憾的是,它們常常是一些消極、灰暗的信號。她的病情其實不重。依她的稟賦,如果機緣湊巧,在久遠的過去,她也許能做個跳神、算命的巫婆;在如今這個可能性甚多、生活資源豐富的時代,她可以好好學習,試試魔術師之類的行當。假如此類人入世實在無計,那麼能否在大自然中興辦一所世外桃源,為他們提供*基本的飲食起居條件,讓他們棲身呢?任他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其中,或夢或醒,或歌或哭,或獃或傻,或癲或狂……隻要能確保其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就好。
    多年來,我隱隱約約地做著這樣一個桃花源之夢,但一直未見圓夢的可能性。作為折衷,我漸漸張羅起藝術治療,希望像她那樣的患者能借繪畫、音樂、舞蹈、故事、詩歌等形式實現自由表達。好在多年耕耘,略有收獲,總算看到天邊的一抹曙光,也便有了**進一步的奢望:將他們如是表達的作品——無論其形式、內容是否稀奇古怪——部分轉化成他們生活的來源,鑄就他們的飯碗,甚至變成連接他們與外部世界的橋梁。當然,像任何事情一樣,這需要個人竭盡全力,而後老天自有安排。毫無疑問的是,精神醫學確實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
    帶著神經性皮炎走四方 2003年,我有幸到蒙古國行醫,在那裡遇到了來自加拿大的全科醫生海倫。我們時時相過從,坐望大漠、談天說地、興味盎然。
    海倫剛過耳順,仍是一位翩若驚鴻、怡然自得的美女。她心智超常,除了應付醫生一職,她還喜歡閱讀科幻作品,琢磨古典文化,甚至還鑽研人的今生與來世。她身心敏感有如精細的琴弦或精密的雷達,一陣微風吹過都會引發她心靈的顫音。與非同凡響的心智相呼應,她的身體也**敏感,自幼就患有五花八門的過敏性疾病。
    於是,我們倆就過敏這個話題交談過很多次。她知識廣博,思維活躍,不時讓我有“勝讀十年書”之感。
    海倫說自己*早發生的是皮膚過敏。她小時候長在鄉村,被跳蚤、蚊子叮咬後,身上立即會長出紅色丘疹,丘疹又會蛻變為亮晶晶的水泡。有一次,她手心被昆蟲蜇傷了,劇癢劇痛,馬上就長出一個花生米大小的粉紅丘疹,丘疹上緣緊接著生出一根細細的紅線。這根紅線居然像蚯蚓一樣匍匐上行,自行跨過手腕,幾小時內就接近了肘窩。她母親越看越驚惶,擔心紅線爬到心髒可能會要了女兒的性命。幸好外祖母當機立斷,用一截麻線在她上臂環繞一圈、捆緊、打結,這纔遏制住紅線的上行勢頭。過了幾天,丘疹和紅線纔慢慢消退,殘留下一點兒淺咖色的痕跡。海倫與我毫無異議地達成了符合解剖學、病理學的共識:那根紅線顯然是一根淋巴管,丘疹的過敏反應當時正沿著淋巴管上行。
    隨著年紀增長,各種皮膚過敏的癥狀在海倫身上此起彼伏。她穿上毛衣後,領口、袖口處的皮膚就會發癢、發紅、發腫,然後連成一片片蕁麻疹,瘙癢難耐。無奈之下,她隻好不再穿著毛衣。在寒涼季節,偶有一陣無名的風吹過,她的面頰便開始發癢,撓幾下就會出現指甲的劃痕,接著皮膚就紅腫灼熱,連成一片風團塊,被診斷為“冷風過敏”。除了冷風,過敏原還有熱風、陽光、花粉、枯草、塵埃、霉斑、地毯、橡木、常春籐、楊花柳絮、貓貓狗狗,以及或干燥或潮濕的空氣等,簡直四面楚歌、防不勝防。
    上述情況倒也常見,還有*滑稽的事。有**,海倫在病房查房,看到一個病人身上的皮疹,頓覺心悸、胸悶、氣緊,周身立刻開始發癢、發紅、起風團塊。她趕快逃離了現場,搞得十分尷尬。還有幾次,她在醫書上看到皮膚過敏的圖片時,周身竟也灼熱、瘙癢起來。“我肯定不能做皮膚科醫生。”她感慨道。
    因為屬於嚴重過敏體質,所以海倫從小到大基本沒打過疫苗。當上醫生後,某次由於要到牧區出診,她就打了一支狂犬疫苗。結果當天晚上,皮疹就密密麻麻地長起來了,並以針眼為中心逐漸向外延伸,先是一塊硬幣大小,後來又變成巴掌大小,持續了三五天。可想而知,假如她正常地接種完三次狂犬疫苗,後果將會怎樣。
    每到鼕天睡覺時,海倫就會交替鼻塞,隻有一個鼻孔能通氣。清晨一起床,她就會接二連三地打噴嚏,涕淚交織,響聲驚天動地,左鄰右舍聞之探頭。隔三岔五,她就會犯鼻旁竇炎,頭昏腦漲兼濃鼻涕一堆。“你身體真是不好,三天兩頭感冒。”她母親總是感嘆。“沒有,我是過敏性鼻炎。”做了全科醫生後,她纔糾正了母親的擔憂。
    一次夜間出診,需要配青霉素針劑。護士正用注射用水稀釋青霉素粉末,海倫突然聞見青霉素的氣味,頓覺刺鼻、嗆喉,然後就眩暈、惡心、氣緊、嘴皮發麻。她趕緊退到室外去站了好幾分鐘纔緩過氣來。她也意識到自己對青霉素有多敏感,如果再多聞點兒,情況可能會很兇險。
    26歲時,海倫生下**個孩子。隨後的幾個月,她每晚都要起來好幾次給孩子喂奶和換尿不濕。鼕夜寒冷,她噴嚏連天,從此落下病根,常常咳嗽、胸悶。
    一次,她感冒了,半夜裡突覺呼吸困難、嘴唇發麻、大汗淋漓,於是立即趕到醫院急診室,被診斷為哮喘。此後,她便常在夜間發作哮喘。由於平臥*容易氣緊、嗆咳,所以她隻好穿著厚衣服斜靠在床頭,勉強睡一會兒。不僅如此,她的哮喘白天也會發作。除了受涼外,跑步、爬樓、煙霧等都是誘因。居近水樓臺,她喫過各種平喘藥,但都不見起色,隻有哮喘氣霧劑能立竿見影地起效。因此,無論值班、會診、做手術還是搶救病人,她總是隨身攜帶哮喘氣霧劑。**,海倫與朋友去印度餐廳喫飯,不巧被咖喱醬嗆住,開始劇烈咳嗽、氣緊,偏偏又忘了帶哮喘氣霧劑。驚悚萬狀時,她順手拿起桌上的冰礦泉水喝了幾口,讓水在喉頭停了會兒,居然慢慢地止住了咳、順過了氣。
    病情出現轉機是在海倫32歲那年。當時,她右頸上長出一塊硬幣大小的皮疹,瘙癢難耐,且越長越大,變得有半個巴掌大小,*後被診斷為神經性皮炎。她先後口服過一些抗過敏的抗組胺藥,可都沒有確切療效。後來,她外塗過一些腎上腺皮質激素軟膏,如倍他米松之類,皮疹一般會在幾天內痊愈,但停藥後很快又會卷土重來。同時,她發現了一個屢試不爽的奇怪現像:如果擦藥控制住了神經性皮炎,哮喘緊接著就會發作;而哮喘活躍時,神經性皮炎就會緩解。
    兩害相權取其輕。海倫寧可皮膚瘙癢,也不願呼吸困難。臨近不惑的她作出一個重要決定:讓神經性皮炎成為自身痼疾,放棄治療。此後,神經性皮炎持續了好幾年,哮喘則再未出現。漸漸地,她早年那些五花八門的皮膚過敏癥狀都減輕了,被蚊叮蟲咬後也隻有一個小紅點兒,過敏性鼻炎、鼻旁竇炎等也自動消失了。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禍兮,福之所倚。”當然,她也請教過各路醫家,查閱過很多資料,*終意識到皮膚過敏、哮喘和神經性皮炎屬於同一類問題,即過敏性—變態反應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隻是表達的形式和部位不同而已。看來過敏反應的目標器官可以轉換,這也符合“動量守恆”和“對立統一”的規律。有人可能會質疑她的選擇,但那並不妨礙她孤行己意、瀟灑自在地活著。
    時光荏苒,海倫就這樣帶著神經性皮炎行走,一直走到這片藍天白雲下。她說雖然脖子經常發癢,尤其是在夜間,但並無大礙。談話間,我看見她右頸上的一塊皮膚有苔蘚樣改變:深色、粗糙、增厚、脫屑,約半個巴掌大小,邊緣有細小紅疹。蒙古國雖有新的過敏原,如動物皮毛、草地昆蟲、異種植物等,但她以不變應萬變,統統適應下來。 海倫還詳細考查了自己兩繫三代的情況,發現母親家族的“過敏—變態反應—自身免疫問題”很普遍。除了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神經性皮炎外,還有鼻息肉、子宮腺肌癥、變態反應性肝及腎損害、青霉素類藥物過敏、瘢痕體質等。隻有一個弟弟沒有這些問題,但卻患有精神疾病,發作時間常在春(花粉多)秋(枯草多)兩季。她推測,弟弟的自身免疫問題可能集中體現在中樞神經繫統上,即大腦過敏。她也注意到,許多抗精神病藥物都有抗過敏作用,而像苯噻啶這樣的抗過敏藥物也兼具抗精神病的療效。這或許能說明過敏與精神病之間的某種關聯。
    過敏問題復雜精深。多年前,我曾專門請華西醫院皮膚科的雷老師講過課,他重點講解了藥物、化妝品、洗滌劑、食品等引起的皮膚過敏情況。他尤其強調,很多藥物都會引起皮膚過敏,千萬不要濫用藥物。記得他給我們展示了一張紙,上面用小楷密密麻麻地羅列出所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的藥物,看得人頭皮發麻、目瞪口獃。大凡我們知道的藥基本都在榜上,**也不例外。
    雷老師告訴我們,人的機體一旦進入某種高度敏感狀態,可能會對一切藥物都過敏,包括那些抗過敏藥物,比如維生素C、葡萄糖酸鈣、撲爾敏、苯海拉明,以及抗過敏**藥潑尼松等。他曾見到患者由於過敏渾身起大泡,如同三度燒傷,差點兒危及生命。他嚴肅建議皮膚過敏患者:“停用一切藥物,不喫藥,不擦藥;不要洗澡,避免冷熱水刺激,若非要洗則隻能用溫水;不要用香皂、沐浴液;不要受熱、受涼、受風;不要抓搔;不要喫任何刺激性食物……嚴密觀察,慢慢靜養。”他一口氣說了那麼多“不要”,我們很震撼,也很受用。原來治療的*終手段和*高境界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感謝雷老師的提醒,由此我就很關注藥物的副作用,且行醫時間越長,見得越多,越謹小慎微。除皮膚過敏外,藥物還會導致其他副作用。比如抗高血壓藥波依定會引起頑固咳嗽,抗菌素氟哌酸會引起竇性心動過緩,解熱鎮痛藥布洛芬會引起消化道出血,抗過敏藥潑尼松會引起肢體震顫,等等。
    2004年秋,我給一位年輕女士注射了狂犬疫苗後,她立即出現低血壓、心跳微弱、脈搏消失、意識喪失等癥狀,且持續了好幾分鐘。次日,她全身生出皮疹,也持續了好幾天。原來這種疫苗是從雞蛋裡培養出來的,雞蛋過敏者必須慎用。年輕女士屬於過敏體質,對雞蛋、魚蝦、牛奶、蘑菇等異種蛋白過敏。經過此次疫苗事件,我的治療態度變得*加審慎。
    關於過敏問題,我與海倫反復切磋後達成如下共識: ①過敏和變態反應的表現方式五花八門,常見於皮膚、呼吸道,也見於關節、腎髒、肝髒、子宮、血液和神經繫統等。一般來說,發生在皮膚和關節的過敏對患者的影響相對小一些。
    ②可用可不用的藥不用,哪怕是維生素;可打可不打的針不打;可做可不做的手術不做。
    ③過敏體質的人在肌肉和靜脈注射時很容易發生過敏性休克,須比常人*加謹慎。
    ④過敏體質的人常伴隨瘢痕體質——當皮膚深層受傷後,就會過度反應和修復,以致長出瘢痕、疙瘩。女士們不可不小心,整容、打耳洞等行為都可能造成意料之外的結果。
    ⑤過敏有一定程度的自限性,隨著年齡增長,某些患者的過敏癥狀會自發緩解。
    後記 那些治愈我們的病 我與醫學的緣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那時,我常常陪父親看病,輾轉於各個醫院,直到他病情越來越重,幾年後離世。當時的焦灼、恐懼、*望**依舊刻骨銘心。
    1978年,有幸至華西壩求學,我對西方醫學的尊崇幾近於信仰,學海無涯,唯願能借希波克拉底之劍,以劍膽琴心鞠躬盡瘁。
    1983年,從醫學院畢業,我希望自己的眼界能稍高於具體的器官和繫統,故選擇了一個視野廣闊的學科——精神醫學,此後又自然而然地與心理學相遇。1992年,受“大醫學”概念的感召,我開始涉入預防醫學。
    1998年,我在四川大學圖書館偶然讀到鐘肇政編譯的《史懷哲傳》 ,相見恨晚。史懷哲20多歲完成了神學、音樂學的學業,30歲開始學醫,37歲完成醫學學業,然後靠在歐洲演奏管風琴籌款,40歲時終於在非洲加蓬建立了史懷哲醫院。他精通內、外、婦、兒、皮膚、傳染、神經、精神等各科,兼任麻醉、手術、接生、檢驗、免疫等工作,還要負責建築、種植、掘墓、籌款、後勤、管理、寫作、研究等事務。雖然繁忙勞碌,他還是長出三頭六臂,把醫生、哲學家、神學家、音樂家的事業都做到了**,晚年時甚至寫出一本《中國思想史》。掩卷之餘,我不由思考自己今生的各種可能性,於是自然地步入“全科醫學”領域,後來漸行漸遠,又有幸能至蒙古國行醫,故**纔有此書付梓。
    多年來,我外部的活動是行走於精神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之旅,內心的軌跡則日復一日朝向*廣闊、*本質的思路。
    醫學是一個廣博、變遷、常新的學科,知與行永無止境。在醫學**,歐洲、印度、埃及、巴比倫、波斯、希伯來、中國的醫學相映生輝。**的醫學思路*為多元。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用完整的證據來判斷臨床治療的結果;轉換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將其他研究思路轉換為臨床治療手段;整體醫學(Holistic medicine)重回古典主義的風格,用整體性而非分析性的眼光來考慮全息的人……它們八仙過海,共同探究疾病痊愈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探討生活風格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晚近還有*多清醒而智慧的醫者注意到了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藥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過度醫療(Excessive medical treatment)等問題。而今時**,又有了新的遇見:精準醫學正在依據病人個體的基因信息量身定制治療方案;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繫統、人工神經網絡和智能機器人的技術思路,在診斷和治療上漸漸顯露出**人類***醫者的端倪……其走向和可能性似在我們的想像力之外。對一個醫者而言,這些遇見著實可驚、可嘆、可貴。凡此種種,五光十色,唯觀察與思考永未有窮期。
    生命偶然、彌足珍貴,全科醫學旨在“全息”地處理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心身問題在其中顯然占有重要位置。解讀一個人的身心猶如解讀復雜的天書,從來就沒有相同的副本。年復一年,我目睹著無數生命因信心、勇敢、堅韌、寬闊而得以繼續,故對個體康復力、生命力的景仰連綿不*。本書的主旨便是要展現這些希望和光亮。
    處理精神醫學的悲劇實屬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多年來我感同身受卻仍不得其解,因果關繫大多無法明辨,僅留下一點兒印像,諸多心得且待日後分解。 自蒙古國行醫歸來後,我的自我意識即與都市有些脫節,時而感到茫然、敷衍,甚至心生隔閡,想來確實有一部分魂魄永遠留在了那些夜雪、凍土與白樺林之中。遙望北地而書,蒙古行醫占了本書部分篇幅。
    當然,居近水樓臺的親友,因情節較完整,故也多有記載。
    行醫多年,深知生死如晝夜,唯有向死而生的意志會使生命變得*為美麗、寬廣。個體在世的分分秒秒均無比珍貴,又因信任和期待“唯美”具有的治愈性,我也嘗試過借繪畫治療這種全新方式來了解和治療心身疾病。
    2010年,我開始撰寫此書,後來越寫越無法為繼。因為任何一個題目,比如過敏性疾病、益生菌缺乏等,都可以隨時看到很多*新的研究進展,廣及病因、病理、癥狀、體征、治療、預後等方面,況且**外現成的相關教科書、專著、論文早已浩若煙海,我這短短幾百頁文字意義何在呢?寫還是不寫?十分糾結。有**,我想起社會學家李景漢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一書。他把90年前河北定縣鄉村的舊事,如莊稼、天氣、洋堿、洋火、洋馬等,都詳細記錄在案,**看來仍很有價值,可見紀實性的個人經驗也很珍貴。於是,我又提起筆,盡力排開雜念,隻求忠實還原當時的情景。
    我行醫的生涯基本是“短打人生”,寫下來的也隻能算是“醫林外史”,且有意要寫40年“目睹之怪現狀”,故常識性的、教科書上有的東西便不贅述。書中記人、記病、記事的情形皆有,頭緒較多,隻好勉強以故事的名稱編排。
    “知也無涯”,唯有“真誠、真實”方能接近真相,所以我盡量搜盡枯腸、窮思極慮地還原故事本身。清夜內省,深知盲人摸像、管中窺豹在所難免,故忐忑汗顏。本書若能拋磚引玉,為後來者派上一絲用場或增加一點兒念想也是好的。再不然,能博讀者會心一笑,也算對得起那些“逝去的江流”。
    縱觀醫學史,伴隨自然科學的發展,現代西方醫學**已登峰造極,甚至個體生命的永恆問題都提上了議事日程。但醫者仍可以擁有智慧、靈活、通達、唯美甚至詩意的行醫風格,因為存在的本來面目應是如此:即使面對死亡,也不得不“詩意地棲居”。 今生有緣,與眾多同道們過從,他們辛勞、堅毅、寬闊、智慧、仁慈而燦若星辰,在此寄予敬意。
    作為天地萬物之靈,人類每一個個體都甚復雜,醫者的個人體驗無法放之四海而皆準,難以重復和模仿,萬望讀者反復質疑、斧正、推敲、比較,而後有自己審慎、周全的判斷和思路。在此致謝有緣讀者。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