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馬塞爾·普魯斯特(精)/企鵝人生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文學家
    【市場價】
    262-379
    【優惠價】
    164-237
    【介質】 book
    【ISBN】978710804774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47748
    • 作者:(美)愛德蒙·懷特|譯者:魏柯玲
    • 頁數:184
    • 出版日期:2014-01-01
    • 印刷日期:2014-01-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92千字
    •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於一個富有的中產階級家庭。他的母親是二十一歲的巴黎女子讓娜·維爾(Jeanne Weil),她是富有的股票經紀人納特·維爾(Nathé Weil)的女兒。她的叔祖阿道夫·克雷米耶(Adolphe Crémieux)是參議員,去世時舉行了國葬;阿道夫還是**猶太人聯盟的**。讓娜·維爾的母親阿黛勒(Adèle)——正如《追憶似水年華》中敘事者的祖母——是位有教養的女子,愛好文學,尤其鐘愛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的書信,塞維涅夫人是路易十四的女侍,她帶著幾近浪漫的情懷愛著自己的女兒——塞維涅母女的單邊關繫成為索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寫作《聖路易·萊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的靈感。這種強烈的親密感事實上也是馬塞爾同母親關繫的特點,他們兩人難分難解,頻繁爭執(常常因為他的懶惰和缺乏毅力),但總是一旦和好便又投入對方的懷抱。他們母子同樣熱愛音樂和文學;她會講、會讀德文與英文。
      《馬塞爾·普魯斯特(精)/企鵝人生》由愛德蒙·懷特編著。
    • 《馬塞爾·普魯斯特(精)/企鵝人生》引介自企 鵝人生(Penguin Lives)書繫中的《普魯斯特傳》 ,作者愛德蒙·懷特是英國知名的小說家、文學評論 家,其作品曾榮獲美國文學藝術學會古根海姆獎 (Guggenheim Fellowship)。在這部小傳中,作者 從獨特的角度——普魯斯特的同性戀傾向——出發回 顧、分析了普魯斯特的童年時代、生活經歷和主要作 品。 整部傳記的寫作耐心、充滿同情理解和深刻的洞 察,作者巧妙地在兩點之間尋求著平衡:第一點是描 述普魯斯特個人生活和精神特性,第二點是分析作品 中的經過普魯斯特卓越寫作能力過濾另一個純文學的 世界。 《馬塞爾·普魯斯特(精)/企鵝人生》由愛德蒙 ·懷特編著。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參考書目
    • 第一章 不久前在英國的一次對作家和評論家的調查表明 ,他們*為仰慕的20世紀小說家——也是他們認為對 下一個世紀將*具有持久影響力的——是馬塞爾·普 魯斯特。當然,那片在草藥水中浸過的瑪德萊娜蛋糕 已成為法國文學中***的像征;所有的人都會把回 憶的突然湧現稱為“普魯斯特式體驗”。自命風雅的 人們喜歡說,如果普魯斯特一家人*加舉止有節,不 去將蛋糕浸濕的話,那麼世界文學將因此而貧乏。從 沒讀過普魯斯特的人也常常無所顧忌地談論他。
      對於一名年輕的作者,研究普魯斯特自然會造成 災難性的後果,他要麼會深受普魯斯特那危險且具有 傳染性的獨特風格的影響,要麼會感到普魯斯特已經 在小說的形式上窮盡一切可能。就連普魯斯特的德文 譯者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都在寫給 哲學家特奧爾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的信中 說,隻要不是翻譯所必需,他不願再多讀普魯斯特寫 下的任何一個字,否則他將變得過度依賴,妨礙自己 的創作。
      格雷漢姆·格林(Graham Greene)曾經寫道: “普魯斯特是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就像19世紀的 托爾斯泰……對於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開始寫作的人 ,有兩個無法逃脫的巨大影響:普魯斯特和弗洛伊德 ,他們兩個互為補充。”當然,普魯斯特的顯赫聲譽 蓋過了喬伊斯、貝克特(Samuel Beckett)、弗吉尼 亞·伍爾夫、福克納、海明威、菲茨傑拉德 (Fitzgerald)、紀德(André Gide)、瓦雷裡 (Valéry)、讓·熱內(Jean Genet)、托馬斯·曼 (Thomas Mann)和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那些作家在自己的國度也許比普魯斯特* 受推崇,但唯有普魯斯特始終享有**聲譽。年輕的 安德烈·霍勒倫(Andrew Holleran)在發表美國70 年代*重要的**戀小說《舞之舞者》的八年前給一 位朋友寫道:“羅伯特,發生了許多事:我終於讀完 了《追憶似水年華》,不知說什麼纔好——說喬伊斯 終結了小說是荒謬的;終結小說的是普魯斯特,而他 所做的就是創造了一件如此完整、不朽和**的東西 ,這之後你他媽的還能干什麼?” 喬伊斯與普魯斯特見過一面,幾乎沒有說話,雖 然他們一起乘過一輛出租車(他們互相都沒有讀過對 方的文字)。貝克特寫了一本小書評論普魯斯特;伍 爾夫強烈仰慕普魯斯特,覺得自己被其天纔所征服。
      紀德*苦澀的遺憾就是,作為一家羽翼未豐但已小有 聲譽的出版社的創始人,他拒*了普魯斯特傑作的第 一卷《在斯萬家那邊》(他以為普魯斯特膚淺且附庸 風雅,隻是個記述上流社會事件的記者)。讓·熱內 讀完普魯斯特的《在妙齡少女的身旁》的前幾頁之後 開始寫作自己的**部小說《鮮花聖母》(Our Lady of the Flowers)。他當時正在坐牢,監獄裡每周一 次在操場舉辦書籍交換活動,他去晚了,隻好拿走被 其他犯人棄置一旁的**一本書。他剛剛讀完這本書 的頭幾頁就合上了它,隻想盡可能長久地反復品味每 一個段落。他對自己說:“我現在放心了,我知道我 會遇到一個又一個奇跡。”閱讀啟發了他的寫作;他 希望成為描寫底層社會的普魯斯特。
      但普魯斯特並非總受人贊賞,即便是他的主要辯 護者也會對他發出虛妄的批評。羅貝爾·德·孟德斯 鳩(Robert de Montesquiou)——普魯斯特樂於模 仿其狂狷的風度和急速的語調,並以之為原型塑造出 他*值得讀者記憶的角色夏爾呂思男爵——說普魯斯 特的作品是“連禱文與精液的混合”(夏爾呂思視此 為誇獎)。紀德指責普魯斯特“觸犯了真理”(令紀 德惱火的是普魯斯特從未在文字中承認自己是**戀 者,也從未以吸引人的方式表現這一傾向)。呂西安 ·都德(Lucien Daudet)是位年輕作家,普魯斯特 曾與之相戀(普魯斯特喜歡蓄髭須、黑眼睛、有藝術 氣質的青年男子:即與他自己相仿的人),他曾對科 克托說普魯斯特是“一隻惡毒的昆蟲”。呂西安的父 親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是普魯斯特 上一代*為人稱頌的作家,雖然**已被許多人忘卻 ,他說:“馬塞爾·普魯斯特是魔鬼!”他很可以采 取這樣的立場,因為普魯斯特的七卷《追憶似水年華 》**了——事實上**顛覆了——阿爾豐斯之前20 年的小說創作。**誰還會去讀阿納托爾·法朗士( Anatole France)、保羅·布爾熱(Paul Bourget )、莫裡斯·巴雷斯(Maurice Barrès),甚或阿爾 豐斯·都德呢? 重要的天主教詩人與劇作家保羅· 克洛岱爾(Paul Claudel)將馬塞爾描寫成“一個塗 脂抹粉的老猶太女人”。在70年代的紐約,一種流行 的T恤衫上印著借用了意第緒詞的標語“普魯斯特是 個長舌婦”! 許多這樣的辱罵出自一些曾在別的階段熱愛普魯 斯特的人之口,但這些聲音被法國當時*好的文學期 刊《新法蘭西雜志》(La Nouvelle Revue Fran? aise)評述普魯斯特的專刊所抵消。這期雜志出版於 1923年,距普魯斯特去世隻有一年,其中刊載了許多 已逝大師的照片、普魯斯特未發表過的文字片斷,還 有法國及世界各地論者的評價。*感人的是許多私人 回憶。**自我的詩人安娜·德·諾阿耶甚至贊美了 普魯斯特的……謙虛。(普魯斯特出身*高貴的朋友 之一格拉蒙公爵曾說,貴族們邀請普魯斯特去鄉下度 **,不是因為他的藝術,而是因為他和安娜·德· 諾阿耶是巴黎*有趣的兩個人。) 每個人都有一段可供分享的深刻回憶。詩人-劇 作家-舞臺監督、《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電影制作人讓·科克托(Jean Cocteau) 回憶起普魯斯特的聲音:“恰如腹語者的聲音來自胸 腔,普魯斯特的聲音發自靈魂。”作家雷翁-保爾· 法爾格(Léon-Paul Fargue)還記得看到普魯斯特臨 終時“**蒼白,頭發垂到眉毛,胡須黑得發藍,吞 沒了面孔……”法爾格注意到他長長的袖子蓋住冰冷 的雙手,他那波斯人般的杏核眼。“他好像一個不再 生活在室外或白晝中的人,一個很久未離開他的橡樹 的隱居者,面容悲苦,帶著剛剛開始平靜下來的受難 的表情。他似乎被一種苦澀的美好所占據。”一位年 輕的貴族女子回憶道,當她還是少女的時候,有人在 舞會上要把她介紹給他,但這位大作家“臉色鐵青, 留著髭須”,外套的領子豎起,全神貫注地凝視著她 ,以至於她*終被介紹與他認識時驚恐萬分,幾乎昏 厥。
      普魯斯特的前**情人之一,他*忠實的朋友、 作曲家雷納多·哈恩(Reynaldo Hahn)回憶道,遇 到普魯斯特不久後的**,他們在一個花園散步,普 魯斯特突然在一叢玫瑰前止步。他讓哈恩繼續獨自前 行。當哈恩沿城堡轉了一圈回來時,“我發現普魯斯 特還在原地盯著那株玫瑰。他頭略向前傾,表情嚴肅 ,眨著眼,眉頭微皺,聚精會神,用左手不斷將短小 的黑色髭須的一端拉向唇間輕咬……有多少次我觀察 到馬塞爾處於這樣神秘的時刻,投入同自然、藝術、 人生的**的交流,將他全部的生命傾注在這些‘深 邃時分’……”普魯斯特也時常憶起同樣的場景,但 他說沉浸於那一時刻是徒勞無益的;隻有被某種不合 邏輯、不可預測的東西(如瑪德萊娜蛋糕)所喚醒的 突然而自發的回憶纔能令過去**呈現。
      了不起的柯萊特(Colette)初次與普魯斯特相 遇時絲毫未曾感受到他的價值(他們兩人當時都十分 年輕,作為作家剛剛出道)。她甚至過分到在早期一 部克勞汀的小說中稱他為“猶太佬”,但她的丈夫出 於禮貌將這蔑稱劃去,代之以“小伙子”。即使如此 ,那段文字讀起來也並不令人愉快。其中說到在一個 文學沙龍裡:“一個年輕漂亮的文藝小伙子整晚對我 大獻殷勤。”因為她在當時蓄著不同尋常的短發,他 總是將她喻為年輕的男神赫爾墨斯或者普呂東畫筆下 的丘比特。“那個大獻殷勤的小伙子為自己的想像而 興奮,一秒鐘都不讓我安靜……他用意含愛撫的睫毛 長長的眼睛凝視著我……”同時在1895年她給普魯斯 特寫了封信,承認他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詞語 並非表征,而是活的事物,它也遠不僅是記憶的代碼 ,而*多是意像的再現。” 柯萊特*初感到惱火的,可能是因為那年輕的獻 殷勤者已經預感到她的雙性戀傾向。到1917年,普魯 斯特開始發表《追憶似水年華》之後,她方能夠用另 外一種眼光看他。他病得很重,體重不到一百磅,極 少走出他密閉的房間。他成為藝術的祭品;而她本人 是極少數在世的能與他相媲美的文體家。戰爭期間她 在麗茲酒店見到他和幾個朋友在一起,在室內仍然在 禮服外穿著皮毛外套:“他不停地說話,想顯得興致 勃勃。因為寒冷,他一邊道著歉一邊用力壓住他那高 高的被風吹向腦後的禮帽,一綹扇形的頭發遮住了眉 毛。一陣狂風將他整齊的衣服吹亂,並吹過他帽子的 後緣,弄皺了他老式領帶的下緣,讓灰塵填滿他臉頰 的紋路、凹陷的眼袋和無生氣的嘴巴,將這個搖搖欲 墜的50歲年輕男子驅向死亡。” 這些描述道出了普魯斯特非比尋常的性格特點。
      他對朋友極為關切,甚至像個奉承者,盡管他認為友 誼一文不值,交談代表著思想之死,因為他相信隻有 **與痛苦纔能磨礪觀察的力量,隻有下筆作文纔可 能有價值。他可以逼視一朵玫瑰——或者在他那奇異 的視線範圍內的任何事或任何人——盡管飽讀詩書, 學養深厚,他對抽像的思想卻甚少興趣。他不是知識 分子,雖然他智慧超群。他關注花卉、人物與繪畫, 而非植物學、心理學或美學理論。比如他從未讀過弗 洛伊德的一個字(弗洛伊德也沒讀過普魯斯特的一個 字)。他十分有趣,但卻散發出一種寧靜的神性,也 許除了當他笑彎了腰的時候——他那**的一陣陣迸 發出的狂笑可以持續很久,會令陌生人為之驚訝,覺 得他很怪異,甚至有些癲狂。他氣勢十足,很多人說 他很高,而實際上他的身高隻有五英尺六英寸。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父親是基督教徒,母親是猶 太人。他本人曾受洗(1871年8月5日在聖-路易·當 丹教堂),後來又接受了天主教堅信禮,但他從不奉 行教規,成人之後可被稱為神秘無神論者,信奉靈性 。但他並不相信以個體形像存在的上帝,*不用說救 世主。盡管猶太人通過母繫追溯自己的宗教傳承,普 魯斯特卻從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甚至因為一份報紙 把他列為猶太作家而感到惱火。一次他的父親警告他 不要在一家旅店下榻,因為那裡有“太多”猶太客人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追憶似水年華》裡有對 一家猶太人布洛克兄弟的不客氣的嘲弄。猶太人在法 國仍被視為外來者,甚至是“東方的”;1872年全國 隻有8.6萬猶太人。在一段典型的冒犯猶太人的文字 中,普魯斯特描寫道,在一間法國畫室,“一名猶太 人走進來,就好像從沙漠裡現身,像條鬣狗般弓著身 子,脖子前伸,行著深深的額手禮,**符合某種東 方趣味”。
      普魯斯特在小說中從未提及自己的猶太出身,雖 然在他年輕時棄置的小說《讓·桑特伊》(Jean Santeuil,在他逝後30年纔於1952年**發表)中有 **震撼的指涉猶太教的隱晦描寫。小說中描寫了主 人公同父母發生的一場爭執——這一人物明顯帶有自 傳性質——他在狂怒中存心摔碎了母親送他的一隻精 致的威尼斯玻璃杯。同母親和解時,他告訴了她自己 所做的事:“他以為她會責罵他,以致他腦海中會再 次浮現他們爭吵的情景。但她的溫柔並無一絲陰霾。
      她親吻他,並在他耳邊低語,‘它就好比是神殿中那 不可摧毀的聯盟的像征’”。這段文字暗示正統猶太 教婚禮上摔碎玻璃杯的儀式,在此則封藏了母親與兒 子的聯姻。這個暗示顯然來自本能,而且令人沮喪。
      普魯斯特在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中以他特有的模糊性 寫到“她那猶太面容上的美麗線條,深刻著基督徒的 甜美和詹森教徒的順從,讓她變身為以斯帖本人”— —這一指涉含義深刻,它直指舊約中的人物以斯帖( 以及拉辛戲劇裡的女主角),她隱瞞了自己的猶太身 份,直到她成為波斯國王亞哈隨魯的妻子,並擁有了 拯救她的人民的地位。普魯斯特這位表面上溫文爾雅 、支持德雷福斯,而且受過洗的天主教徒可以說是現 代的以斯帖。
      盡管普魯斯特在關於母親的信仰問題上時而緘默 ,時而口不擇言,但如果說他是**地或**地對猶 太人持有偏見的話,這無疑是不公平的,尤其要慮及 當時世紀之交的法國反猶主義日益猖獗的環境。但他 的反猶主義還是十分令人不解,因為他深愛母親,而 且在她去世後,普魯斯特甚至對她形成了某種類似宗 教崇拜的情感。他的母親出於對父母的敬重而對他們 的信仰保持忠誠,普魯斯特也尊重她及她的親人;她 過世後他很遺憾自己病得太重,無法前去猶太墓地參 拜她及其父母和叔父的墳墓並勒石紀念。*重要的, 盡管普魯斯特處心積慮結交了許多貴族朋友,但當他 被迫在開始於1894年並於1898年走向高潮的德雷福斯 事件(Dreyfus Affair)中表明立場時,他決定在一 份要求重新審判的請願書上簽名,這份請願書**醒 目地刊登在報紙上。
      P2-P12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