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民族心理學 張積家等 著 社會科學總論經管、勵志 新華書店正版圖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
    【市場價】
    1280-1856
    【優惠價】
    800-1160
    【作者】 張積家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758734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品牌:ECNUP/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編號:9787567587342
    書名:民族心理學 民族心理學

    作者:張積家
    代碼:186
    開本:16開

    是否是套裝:否
    出版社名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民族心理學

    作  者: 張積家等 著
    size="731x8"
    定  價: 186
    size="731x8"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size="731x8"
    出版日期: 2019年03月01日
    size="731x8"
    頁  數: 920
    size="731x8"
    裝  幀: 平裝
    size="731x8"
    ISBN: 9787567587342
    size="731x8"
    主編推薦

    “中國夢”是56個民族的共同願景。在實現“中國夢”過程中,“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民族心理學研究不同民族人們的社會行為、內在心理特點和規律,涉及特定民族內人與人之間的關繫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在現階段,我國民族心理學的任務就是了解民心、測查民願、實現民志、增進民福。民族間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均以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為基礎,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工作措施的采取必須切合少數民族同胞的心理。民族心理學在這方面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

    目錄
    目 錄編 民族心理學引論1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像和任務1.1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像1.1.1 民族的一般概念1.1.2 民族的基本屬性1.1.3 民族心理的內涵與外延1.1.4 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1.2 民族心理學的學科性質1.2.1 民族心理學的對像特點1.2.2 民族心理學的學科特點1.2.3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1.3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意義1.3.1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意義1.3.2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實踐價值2 民族心理學史略2.1 民族心理學的歷史淵源2.1.1 民族心理學的哲學來源2.1.2 民族心理學的心理學來源2.1.3 民族心理學的人類學來源2.1.4 民族心理學的語言學來源2.2 國外民族心理學思想簡介2.2.1 馮特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2 弗洛伊德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3 勒龐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4 維果茨基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5 馬林諾夫斯基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6 洪堡特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2.7 心理人類學者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3 民族心理學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2.3.1 梁啟超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3.2 費孝通的民族心理學思想2.3.3 我國民族心理學的發展脈胳2.3.4 中國民族心理學的最新發展2.3.5 民族心理學的發展趨勢3 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法3.1 民族心理研究的方法論3.1.1 民族心理研究的屬性3.1.2 民族心理學的方法論3.1.3 民族心理學研究方化發展3.2 民族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3.2.1 跨文化研究的起源3.2.2 民族心理學的跨文化研究方法論3.2.3 傳統跨文化民族心理研究的轉向——文化進化論3.3 民族心理學的定性研究方法3.3.1 田野調查法3.3.2 文獻研究法3.3.3 語言學分析法3.3.4 扎根理論3.3.5 中國古代的定性研究法3.4 民族心理學的定量研究方法3.4.1 測驗法3.4.2 實驗法3.4.3 內容分析法第二編 民族意識論4 民族意識4.1 民族意識的概念4.1.1 民族意識的歷史探源4.1.2 民族意識內涵的發展與爭論4.1.3 民族意識與民族心理4.2 民族意識的結構4.2.1 民族意識產生的前提和基礎4.2.2 民族意識的分層和分類4.2.3 民族意識的心理結構4.2.4 民族意識的功能4.3 民族意識與公民意識、國家意識的關繫4.3.1 民族意識與公民意識的關繫4.3.2 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的關繫4.4 社會現代化與民族意識的變遷4.4.1 民族意識的社會特性4.4.2 民族意識產生演變的一般規律4.4.3 社會現代化對民族意識的影響5 民族認同與民族自尊5.1 民族認同5.1.1 民族認同的概念5.1.2 民族認同的結構5.1.3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5.1.4 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5.1.5 民族認同與民族偏見5.1.6 民族認同與語言態度5.2 民族認同的理論基礎5.2.1 社會認同理論5.2.2 認同發展理論5.3 民族認同形成的階段5.3.1 Phinney的三階段民族認同發展模型5.3.2 Cross的黑人民族認同發展模型5.3.3 Helms的民族認同發展模型5.4 民族認同的研究方法5.4.1 問卷法5.4.2 實驗法5.4.3 投射法5.4.4 田野調查法5.5 民族自尊5.5.1 自尊5.5.2 民族自尊5.6 民族認同研究的發展5.6.1 現存問題5.6.2 研究展望6 民族文化與民族意識6.1 文化的概念與類型6.1.1 什麼是文化6.1.2 文化類型6.1.3 文化模式6.1.4 文化與民族意識的關繫6.2 文化衝突與民族意識6.2.1 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更多的文化衝突6.2.2 文化衝突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普遍現像6.2.3 文化衝突與民族意識的關繫6.3 文化融合與民族意識6.3.1 文化融合論6.3.2 文化衝突與文化融合的辯證關繫6.3.3 民族融合與文化融合6.3.4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文化大融合6.3.5 民族意識與文化融合的關繫第三編 民族認知論7 民族認知的形成與發展7.1 民族認知與民族文化7.1.1 心理學層面的認知7.1.2 民族認知與民族文化的關繫7.2 影響民族認知形成的因素7.2.1 地理環境因素7.2.2 生產方式因素7.2.3 傳統習俗因素7.2.4 宗教信仰因素7.3 民族文化影響民族認知7.3.1 民族文化影響場景知覺7.3.2 民族文化影響面孔知覺7.3.3 民族文化影響時間知覺7.3.4 民族文化影響思維類型7.3.5 民族文化影響工作記憶7.3.6 民族文化影響社會認知8 民族顏色認知8.1 顏色心理概述8.1.1 顏色的基本特性8.1.2 顏色的光譜繫統8.1.3 顏色的心理感應8.2 顏色詞與顏色認知關繫的理論8.2.1 普遍進化理論8.2.2 語言關聯性假設8.2.3 折衷理論8.3 不同民族兒童的顏色命名和顏色偏好研究8.3.1 不同民族兒童顏色命名研究8.3.2 不同民族兒童顏色偏好研究8.4 不同民族個體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1 漢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2 彝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3 白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4 納西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5 納日人(摩梭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6 傈僳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7 普米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8 鄂倫春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9 蒙古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10 藏族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11 日本人的顏色詞概念結構8.4.12 不同民族顏色詞概念結構的對比8.5 不同民族大學生的顏色詞聯想8.5.1 漢族大學生的顏色詞聯想8.5.2 日本大學生的顏色詞聯想8.6 民族語言、文化與顏色知覺8.6.1 來自顏色知覺的行為證據8.6.2 來自兒童顏色詞習得的證據8.6.3 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的證據8.7 顏色詞與顏色認知關繫的相互作用理論9 民族親屬關繫認知9.1 親屬關繫的理論9.1.1 親屬類型理論9.1.2 社會進化理論9.1.3 單繫血統理論9.1.4 親屬結構理論9.2 不同民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研究9.2.1 漢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2 納西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3 摩梭人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4 傣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5 彝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6 白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7 維吾爾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8 羌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9 基諾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9.2.10 影響親屬詞概念結構的因素9.3 語言對親屬關繫認知的影響9.3.1 親屬詞影響親屬關繫認知的機制9.3.2 民族語言影響民族親屬關繫認知9.4 差序格局、空間隱喻與親屬關繫認知9.4.1 差序格局9.4.2 空間隱喻9.4.3 親屬詞的空間隱喻研究10 民族認知方式10.1 認知方式概述10.1.1 認知方式的內涵10.1.2 認知方式的類型10.1.3 認知方式的理論構想10.2 不同民族的認知方式比較10.2.1 認知方式的發展規律是分化還是整合?10.2.2 認知方式是否存在性別差異?10.2.3 認知方式是否存在民族差異?10.2.4 認知方式與其他變量關繫如何?10.2.5 認知方式研究對教育的啟發10.3 影響不同民族認知方式的因素10.3.1 遺傳因素的影響10.3.2 環境因素的影響10.3.3 我國不同民族的生態文化背景11 民族智力11.1 智力的概念和結構11.1.1 傳統智力觀11.1.2 現代智力觀11.2 智力理論11.2.1 智力測驗取向的智力理論11.2.2 認知加工取向的智力理論11.2.3 神經效能和神經結構理論11.2.4 PASS模型11.2.5 生態文化取向的智力理論11.2.6 關於智力本質的認識與思考11.3 智力與種族11.3.1 不同人種的腦與智力的關繫11.3.2 人種差異與大腦認知功能的差異11.4 智力與文化11.4.1 智力是一個社會概念11.4.2 智力與文化關繫的理論11.4.3 不同文化對智力的不同理解——智力的內隱觀11.4.4 文化智力的概念11.4.5 文化智力的結構11.4.6 文化智力與智力、人格11.4.7 文化智力的測量11.4.8 文化智力的類型11.4.9 文化智力的培養11.5 我國不同民族智力的研究11.5.1 對民族智力觀的普遍性與相對性探究11.5.2 民族智力水平的差異性11.5.3 不同民族情緒智力比較11.6 影響不同民族智力測驗公平性的因素11.6.1 民族智力測驗的常用工具11.6.2 影響民族智力測驗公平性的因素11.7 影響不同民族智力發展的因素11.7.1 遺傳因素11.7.2 文化因素11.7.3 家庭因素11.7.4 學校因素第四編 民族語言論12 民族語言認知12.1 色彩紛呈的民族語言12.1.1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概況12.1.2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概況12.2 東巴文認知研究12.2.1 東巴文的認知特點12.2.2 東巴文形、音、義的激活進程12.2.3 東巴文與圖畫、甲骨文、漢字以及英文詞的認知比較12.2.4 對東巴文認知性質的眼動研究12.2.5 東巴文黑色素字認知研究對知覺表征和語義表征關繫的啟示12.2.6 東巴文在幼兒和智障兒童漢字學習中的作用12.3 水書的構造和認知12.3.1 水書造字法研究12.3.2 水書文字編碼研究12.4 不同類型的像形字與圖畫的認知加工比較12.4.1 像形字的類型及特點12.4.2 像形字與圖畫的認知加工比較12.4.3 像形字認知加工機制分析12.5 維吾爾語認知研究12.5.1 維吾爾語的特點及認知機制12.5.2 維吾爾族兒童發展性閱讀障礙研究12.5.3 維吾爾語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12.6 蒙古語認知研究12.6.1 蒙古語詞彙認知研究12.6.2 遊牧文化與蒙古語詞彙認知12.6.3 蒙古語的時間詞與時間認知13 民族語言對民族心理的影響13.1 語言在民族心理形成中的作用13.1.1 語言關聯性假設13.1.2 新的語言關聯性理論13.1.3 民族語言和文化影響民族認知13.2 語言對空間認知的影響13.2.1 語言影響空間參考框架選擇13.2.2 語言空間影響認知空間13.3 語言對時間認知的影響13.3.1 時空隱喻的產生及相互關繫13.3.2 時空隱喻建構的影響因素13.3.3 不同民族或群體的時空隱喻差異13.4 語言對民族思維的影響13.4.1 漢語影響漢族思維13.4.2 不同民族的語言差異與思維差異的同步性13.5 語言對民族人格的影響13.5.1 漢民族的人格結構與其文化特點13.5.2 漢民族對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認知13.5.3 神巫文化和文學對民族人格的影響14 雙語與雙言心理14.1 雙語與雙言概述14.1.1 雙語和雙語者14.1.2 雙言和雙言者14.1.3 雙語研究的核心問題14.2 中—英雙語者與中—日雙語者的語言心理研究14.2.1 中—英雙語者語碼切換研究14.2.2 中—英雙語者語義飽和效應研究14.2.3 雙語心理詞典研究的新進展14.2.4 雙語經驗對其他認知能力的影響14.3 民族語言—漢語—英語三語者語言心理研究14.3.1 少數民族三語者的語言表征和聯繫方式14.3.2 少數民族地區三語研究的未來的方向14.4 方言—普通話雙言者語言心理研究14.4.1 雙言者的語言表征14.4.2 雙言對認知能力的影響14.4.3 雙言對語言態度的影響第五編 民族動機論15 民族需要與民族動機15.1 個體需要和動機15.1.1 需要的概念與特征15.1.2 需要的分類15.1.3 動機的概念與特征15.1.4 動機的分類15.2 民族需要和動機15.2.1 個體需要與民族需要的關繫15.2.2 不同民族需要和動機特點的比較15.3 民族特異的心理需要和動機15.3.1 漢民族特異的心理需要和動機15.3.2 少數民族特異的心理需要和動機16 民族宗教心理16.1 宗教信仰在民族心理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16.1.1 宗教信仰對民族意識的提升作用16.1.2 宗教信仰對民族認知的影響16.1.3 宗教生活對民族想像的影響16.1.4 宗教信仰對民族群體人格的影響16.1.5 宗教對婦女社會化的影響16.2 影響民族宗教心理形成與發展的因素16.2.1 民族宗教認知16.2.2 民族宗教需要16.2.3 民族宗教情感16.2.4 民族社會變遷16.3 巫術與民族心理16.3.1 巫術及其文化心理基礎16.3.2 巫術對民族審美心理的影響16.3.3 民族巫術與心理治療第六編 民族人格論17 民族人格結構和民族人格特征17.1 人格的共同性與差異性17.1.1 人格與人格結構17.1.2 民族人格的含義和結構17.1.3 對民族人格與文化關繫的探索17.1.4 民族人格的研究方法17.2 中西方的人格結構比較17.2.1 中西方人格結構的相似性17.2.2 中西方人格結構的差異性17.2.3 中國各民族人格結構比較17.2.4 民族性別的人格結構比較17.3 影響民族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17.3.1 民族人格的特性17.3.2 影響民族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18 漢族人的人格特征18.1 中國人的人格結構與特征18.1.1 中國人的五因素人格結構——基於“大五”人格理論的研究18.1.2 中國人的四因素人格結構——基於CPAI/CPAI-2量表的研究18.1.3 中國人的六因素人格結構——基於CPAI/CPAI-2量表與大五人格的聯合研究18.1.4 中國人的七因素人格結構——基於QZPAS及QZPS量表的研究18.1.5 幾種人格結構論比較18.1.6 中國人的人格特征18.1.7 基於七因素結構提出的中國人的人格特征18.2 漢族的人格結構和特征18.2.1 漢族的七因素人格結構18.2.2 漢族的三維人格結構——基於自由分類法研究18.2.3 漢族不同於少數民族的人格特征18.2.4 漢族人格特征的地域差異18.3 漢族的人格理論與人格原型18.3.1 古代漢族的人格理論18.3.2 古代漢族人格理論的特點18.3.3 對漢族人格原型的實證研究18.4 漢族人格特征形成的原因18.4.1 行為歸因假設18.4.2 “體驗型”文化18.4.3 “文化”的意義18.4.4 民族生態文化18.4.5 傳統哲學思想19 世界主流民族和中國少數民族的人格特征19.1 世界主流民族的人格特征19.1.1 英吉利民族的人格特征19.1.2 美利堅民族的人格特征19.1.3 法蘭西民族的人格特征19.1.4 德意志民族的人格特征19.1.5 俄羅斯民族的人格特征19.1.6 大和民族的人格特征19.2 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格特征19.2.1 壯族的人格特征19.2.2 回族的人格特征19.2.3 維吾爾族的人格特征19.2.4 彝族的人格特征19.2.5 蒙古族的人格特征19.2.6 藏族的人格特征19.2.7 朝鮮族的人格特征19.2.8 納西族的人格特征20 民族性別角色文化20.1 性別角色的概念20.1.1 性別、社會性別和性別角色20.1.2 性別角色發展的理論20.2 傳統文化中的“男尊女卑”性別角色文化20.2.1 “男尊女卑”性別角色文化的形成20.2.2 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男尊女卑”20.2.3 新中國成立以來“男尊女卑”觀念的殘留影響20.3 西方文化中的“女權主義”性別角色文化20.3.1 女權主義的形成——波婦女運動20.3.2 女權主義的興起——第二波婦女運動20.3.3 當代的女權主義20.4 當代“男女平等”性別角色文化20.4.1 西方社會的男女平等20.4.2 中國社會的男女平等20.4.3 對男女平等的反思與展望20.5 豐富多彩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獨特的性別角色文化20.5.1 傣族:“重女不重男”的母繫群體20.5.2 摩梭人:“重女不輕男”的母繫群體20.5.3 白族: 兩性和諧的性別文化20.5.4 彝族: 父權衰落,兩性權利漸趨平等第七編 民族交往與民族心理健康論21 民族交往心理21.1 民族交往的特點21.1.1 民族交往的群體性21.1.2 民族交往的文化性21.2 民族交往的類型21.2.1 民族政治交往21.2.2 民族經濟交往21.2.3 民族文化交往21.2.4 民族社會交往21.3 民族交往的心理要素21.3.1 民族交往的需要與動機21.3.2 民族交往認知21.3.3 民族交往情感21.3.4 民族交往意識21.3.5 民族交往行為21.4 促進民族和諧交往的途徑21.4.1 尋求“和諧”是良好民族關繫與族際和諧交往的心理基石21.4.2 理性面對民族文化心理認同和文化選擇21.4.3 尊重“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格局21.4.4 宗教心理是民族交往中不容忽視的內容21.4.5 維護民族因相依性形成的心理場域21.4.6 順應民族發展意識與發展心理22 民族心理壓力22.1 心理壓力的概念22.1.1 壓力22.1.2 壓力源21.1.3 壓力的測量和評估22.2 少數民族的心理壓力22.2.1 心理壓力的跨文化研究22.2.2 我國少數民族心理壓力的民族差異22.2.3 少數民族心理壓力的影響因素22.2.4 我國少數民族心理壓力現狀22.3 少數民族心理壓力的應對22.3.1 應對22.3.2 應對方式應用的影響因素22.3.3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心理壓力的應對方式23 民族心理健康23.1 心理健康的概念23.1.1 什麼是心理健康23.1.2 心理健康對人的影響23.1.3 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23.2 少數民族的心理健康23.2.1 我國少數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現狀23.2.2 文化差異與少數民族的心理健康23.2.3 文化適應與少數民族的心理健康23.2.4 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23.3 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心理健康23.3.1 現代化和心理健康23.3.2 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心理健康現狀23.3.3 增進現代化進程中民族心理健康的對策參考文獻後記
    內容虛線

    內容簡介

    size="789x11"

    民族心理學既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心理學與人類學、民族學交叉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在民族心理學內部,既有人類學的質性研究取向,又有心理學的量化研究取向,既有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又有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兩種研究取向長期相向而行,卻較少溝通。本書是整合兩種研究取向的嘗試。本書包括七編:民族心理學引論、民族意識論、民族認知論、民族語言論、民族動機論、民族人格論、民族交往與民族心理健康論。本書體繫新穎、內容全面、資料豐富、文筆流暢、可讀性強;既重視民族心理學的歷史發展和重要理論的闡述,又重視具體研究範式和研究方法的介紹,也重視具體研究成果的說明。本書對靠前已有民族心理研究成果做了繫統總結,同時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對民族心理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者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張積家等 著

    size="43x26"

    張積家(1955—),字雋生,男,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繫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民委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科學》編委、《心理學探新》編委。主要研究專長為心理語言學和民族心理學。出版專著和教材13部,在靠前外期刊發表論文580餘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心理學報》、《教育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發表論文110篇。獲省部級很好科研成果獎一等......

    精彩內容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1.3.1 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理論意義 研究民族心理學是民族學與心理學學科發展的需要 人類發展史反復表明,共同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既是區分民族的重要標志,也是維繫民族的重要紐帶,還是民族生存的很活躍動因。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列維-斯特勞斯(2006)指出:“民族學首先是一種心理學。”詹姆士?弗雷澤(1900)認為,民俗學與社會人類學的很終目的是說明和解釋人類的心靈活動,而心理學是歷史方法的當然皇後。華萊士指出:“這塊科學園地的耕耘工作,有賴於人類學家與心理學家的共同攜手合作。如果要了解人格形成的整個歷程,不但對於那個社會的文化要有有效的了解,同時也要知道由文化塑造和改變的個人心理歷程。”(轉引自: 李富強,1996)李靜(2009)認為,如果將民族看作是一個多層面實體,很外層是民族特有的、可見的物質層面,包......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