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走進北方家園(李花站村紀行)/黑龍江歷史源流流寓文化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市場價】
    220-320
    【優惠價】
    138-200
    【介質】 book
    【ISBN】978781129285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黑龍江大學
    • ISBN:9787811292855
    • 作者:魏影//王曉琳
    • 頁數:201
    • 出版日期:2010-12-01
    • 印刷日期:2010-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90千字
    • 魏影和王曉琳編著的《走進北方家園》為《黑龍江大界江百村紀行》叢書之一,記述了黑龍江沿岸邊境村落的歷史和風土人情,著重描寫了黑龍江大興安嶺呼瑪縣鷗浦鄉李花站村的故事。書稿著重介紹了李花站村的歷史和現在,記敘了這個村莊裡眾多俄羅斯族人的生存狀況,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所經歷的動蕩以及*終與這裡的漢族文化融合的過程。還記敘了這個村莊的現實生活,有關於新農村建設的一些情況,以及這裡村民們的日常生活。書後附有“大事記”,亦具有史料參考價值。
    • 《走進北方家園》是《黑龍江大界江百村紀行》叢書之一,由魏影和王 曉琳編著。《走進北方家園》的內容簡介如下: 桃花,紅了燭照千古的桃花源;杏花,香了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在時間 無垠的荒野中,翻開書的這一刻您便與李花站不期而遇。 莽莽蒼蒼的大興安嶺庇佑了這些從戰火紛飛的西伯利亞逃出來的俄羅斯 姑娘,浩浩蕩蕩的黑龍江收留了這些闖關東而來的淘金漢、放排漢,他們在 這片荒原上建立起村莊,組合了家庭。這是一場關於人類與自然、與戰爭、 與貧窮、與死亡鬥爭的集體記憶。這個村莊用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向我們展示 了不同宗教、不同膚色、不同文化習俗的人們在大界江畔所開創的傳奇。 這裡有洋七仙女的故事,有雪國的詩人,有給東北抗聯帶路的少年,有 明月照著大江,有鷗鳥飛過麥田,有露水清洗著花果,那些盛開在夏日傍晚 的布拉吉承載著中俄後裔們的夢。這裡是可以觸摸到的精神家園,仿佛是誰 用朱砂圈住了時光,讓李花站如同一個古夢一樣未曾醒來……
    • 前言 向著記憶旅行
      起程
      黑龍江——中俄兩國之間的歷史
      清秋白樺——帶著傷痕的樹
      花種灑滿大興安嶺
      晚風中眺望彼岸
      集體的記憶
      漠漠大荒——避難的桃花源
      闖關東的拓荒者
      俄羅斯移民
      男人們的田園
      點燈的人
      “洋七仙女”的故事
      狼窩子,我的家
      大水衝走的家園
      這不是北京的懷柔
      北方的家園
      北方的人,北方的馬
      列巴、酸牛奶和野果罐頭
      盛夏的布拉吉
      寒鼕裡的木刻楞和雞毛褥子
      咬人的狗魚
      知青眼中第二故鄉
      日益繁盛的混血家族
      風雨浮萍
      庇佑了俄僑、蘇俄的中國
      蘇聯母親的冰冷與柔情
      一張中國公民證
      中蘇衝突中的中俄後裔
      一群從不追遠的人
      俄僑出逃事件
      反修初期六人死亡事件
      卡佳“投修”事件
      可怕的逸聞
      中國式烏托邦
      烏托邦構想
      分隊檔案
      行走在李花的芬芳裡
      泥濘的春天
      瓦西裡
      模樣以及模樣引發的性格
      語言文化上的混化
      秋傍拾網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李花站生存的範式
      清澈笑容
      李花站**的商人
      白雪紅燈的年
      胞族相依
      俄羅斯族
      中俄文化踫撞
      俄羅斯民族村的特色
      俄羅斯族文化形態演變
      血緣意識
      三代人的婚禮
      社會生活與經濟現狀
      李花站村基本情況(據年政府統計數據)
      李花站村的黨政建設
      附近的經濟中心
      交通情況
      無電的李花站
      醫療情況
      教育情況
      通訊情況
      婚配和人員流動情況
      村裡的生活狀況
      付榮香家的生活狀況
      李花站村的發展與出路
      離不開的黑龍江畔
      一次改變命運的旅行
      心是一顆明珠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雪國詩人
      一個漂泊多年的俄裔重回故裡
      附錄一 懷柔站李花站大事記
      附錄二 主要采訪者檔案
      後記 李花深處見故鄉
      《黑龍江大界江百村紀行》後記
    • 寒鼕裡的市刻楞和雞毛褥子 懷柔站和李花站的人住的都是蘇聯式的木刻楞房子,地楞高,帶走廊。
      它們都是由*好的落葉松木建造而成,蓋房子的時候把一根一根木頭放倒, 在木頭上面掏槽,在凹槽裡還放上樹毛(山上的一種草本植物),一層一層地 堆壘起來。還有一種蓋法是立著放木頭,房子框架搭好後,還需要在外面釘 上一層五公分左右寬的小木條,木條要斜斜地釘在上面,其目的是固定房子 不讓其變形。此外,還因為立木不掛土,斜的木條能*好地掛土。這些都做 好之後,就要用拌有麥秸的泥土塗抹房子的內壁和外壁。這些泥土很容易脫 落,每過幾年就需要重新抹些土上去,所以農閑時節村裡的人們都會抹抹房 子。*初的屋頂是白樺皮做的,後來用木頭,再後來用油氈紙,到了現在是 鐵皮的屋頂。蓋房子和修理房子是分季節的。大興安嶺的居民蓋房子其實是 件很奢華的事情,要挑*好的落葉松,劈成木板,並在其中挑選*好的木板 ,這樣的木刻楞房子在鼕天裡很暖和,這樣纔能抵御大興安嶺風雪嚴寒。
      在生活習慣上,俄僑及其後裔們不睡炕,都睡床,隻有村裡的漢族人睡 炕。這其實是個好習慣,不上火。王金花老人講,他哥哥結婚的時候還不習 慣睡炕,隻好打個小炕,讓嫂子睡,他自己睡板鋪,後來纔漸漸習慣了睡炕 。鼕天睡板鋪要鋪上雞毛褥子,雞毛褥子既柔軟又暖和,放在雪地裡睡都沒 事。到了夏天,睡雞毛褥子就熱了,這時候就打草做草褥子,草褥子涼快, 軟和。落雪以後,草褥子再換成雞毛褥子。雞毛褥子基本上一年一換,草褥 子一個夏天可以換兩次,因為鋪一鋪它就薄了。
      我們在王金花老人的炕上看到了她親手縫制的雞毛褥子。老人說:“現 在睡炕也習慣了要鋪雞毛褥子。有時候好幾天纔燒一回炕,隻要有雞毛褥子 就很暖和。”看來與城市裡的電褥子、空調相比,*原始的取暖方式是*貼 心的健康、自然的取暖方式。
      記得幾年前的熱播劇《劉老根》中,龍泉山莊中有一項旅遊項目,就是 坐馬爬犁遊玩,這可不是臆想出來的點子,因為馬爬犁是過去東北農村必要 的交通工具。據村民回憶: 從有汽車出現已經四十來年了,但因為沒有公路,汽車一般不往懷柔站 跑(懷柔站是李花站通往外界的**通道),隻往白銀納和呼瑪跑。沒有汽車 之前,交通工具就是馬車、馬爬犁。鼕天出門坐馬爬犁,夏天坐馬拉四轱轆 車、兩轱轆車。車轱轆裡頭是木頭做的,外面用鐵圍了一圈,這樣就耐磨了 。除了這個,就沒有別的車了。農民種地一直用馬犁杖,直到成立了生產隊 纔有車。馬夏天拉車,鼕天拉爬犁。
      如今的李花站使用馬干活已經成為歷史,基本上家家都有被稱做“猴子 ”的農用四輪車。隻有一戶是例外,那就是張春喜老漢,他至今沒有買農用 四輪車,還用馬爬犁,並經常去草甸子放馬,對馬十分愛惜。
      咬人的狗魚 在村民們對過去生活點點滴滴的講述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黑龍江的富 饒。
      李花站婦女主任付榮香的丈夫吳國軍,1960年出生,是第三代中俄混血 後裔。他是一位很熱愛生活的人,講起捕魚來頭頭是道,他興致勃勃地給我 們講述了小時候捕魚的情景。他說: 小時候可愛逮魚了,上課的時候心裡還惦記下著網的魚咋樣了。那時候 男學生上學都不行,學習不好,又淘氣,課餘時間除了瘋跑,就是逮魚。晚 上下網,早上去收網,上課時老師一提問,腦袋裡還想著江裡的魚,都聽不 見問題。
      那時候魚厚,大魚多。黑龍江*大的魚是鰉魚,有四五百斤呢。還有哲 羅,八十多斤。鰭裡腹子(土語)有一百來斤,跟鰉魚形狀一樣,但沒鰉魚長 得大。黑龍江的魚多了去了。有一年在上遊依西肯村打出來一條*大個兒的 魚,用大車拉著,腦袋在車裡,尾巴在地上。像這麼大的魚現在基本上都沒 有了。
      鯢魚炸醬喫,鯽魚熬湯。鯽魚湯*好喝了。狗魚*大的有八斤多,狗魚 大的也挺好喫,給它收拾完了曬一下,煎著喫,很香。它的魚頭長得**兇 惡,嘴裡都是牙。它喫小魚,在黑龍江裡屬於快行魚。我小時候讓狗魚咬過 ,那時候十多歲,去溜網,蹬著水溜,在摘網的時候怕魚跑了,我就把手伸 魚嘴裡了,結果是條狗魚,這家伙把我咬了,我硬往外拽,把手指肚子都劃 開了,它咬住了就不撒嘴。
      鼕天的時候我們就打冰窟窿捕魚。先鑿冰,一層一層地鑿,能打一人來 深,然後把冰掏出來,放進杆子用來固定魚網,不讓網動,叫等網。下完網 後一般好幾天溜一次,勤快的人兩天溜一次,不愛逮魚的也有一周溜一次的 。有的大魚會把網弄破,所以網必須得適應魚的大小。原先是用縫衣服的棉 花線織網,也沒有絲網。那種棉花線的網不結實,魚一掙扎,它就壞了。現 在逮魚的人多了,工具也**了,可有時候想喫魚,特意去逮,還逮不到大 個的呢,因為大魚越來越少了。
      照片中的魚都是付榮香夫婦在我們到來的前**下網捕的。吳國軍對我 們說:“你們還算有福,逮的魚還挺大的。”看著盤子裡的小魚,雖然種類 繁多,但想著他給我們講的依西肯的那條頭在車上、尾巴在地上的大魚,想 起在江邊遇到的另一位捕魚人的話,他說早在十年、二十年前,黑龍江裡上 百斤、幾百斤的魚**多,黃昏的時候就能看見大魚躍出江面。
      我不禁想,是不是這樣的場景隻能成為回憶和歷史了?魚小而少,並不 是因為黑龍江水域生態環境的惡化,而是因為中國一側從上遊至下遊過於密 集的下網捕撈,久而久之,魚兒們漸漸熟悉了自己生活的環境,都靠近俄羅 斯一側遊行。如何保護黑龍江中方一側的水域生態,是個亟待思考和解決的 問題。
      P50-53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