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北洋軍閥史(上下)
    該商品所屬分類:政治/軍事 -> 軍事
    【市場價】
    596-864
    【優惠價】
    373-540
    【介質】 book
    【ISBN】978754730320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ISBN:9787547303207
    • 作者:來新夏
    • 頁數:1242
    • 出版日期:2011-05-01
    • 印刷日期:2011-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000千字
    • 本書是一部專門研究和完整記述北洋軍閥集團興起、發展、紛爭、衰落和覆滅的通史性專著。上起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下迄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它是幾位著者在多年研究北洋軍閥史,編纂北洋軍閥史資料叢刊的基礎上,並適當地吸取**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寫成書的。全書資料豐富,結構嚴謹,論述完整,條理清晰,觀點鮮明,文字順暢,可供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北洋軍閥史的教學與研究的參考。

    • 《北洋軍閥史(套裝上下冊)》由來新夏編著,是一部專門研究和完整記 述北洋軍閥集團興起、發展、紛爭、衰落和覆滅的通史性專著。上起1895年 袁世凱小站練兵,下迄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它是幾位著者在多年研 究北洋軍閥史。編纂北洋軍閥史資料叢刊的基礎上。並適當地吸取國內外學 者的研究成果而撰寫成書的。全書資料豐富,結構嚴謹,論述完整,條理清 晰,觀點鮮明,文字順暢,可供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北洋軍閥史的教學與 研究的參考。
    • 來新夏,1923年生,浙江蕭山人。194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繫。曾任南開大學校務委員、校圖書館館長、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圖書館學繫繫主任等職。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顧問、日本獨協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南開大學教授、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學術團體職務為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地方志協會學術委員、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顧問。主要從事古典目錄學、中國近代史、方志學和圖書文獻學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獲美國華人圖書館員協會年度“傑出貢獻獎”、2003年獲教育部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學術著作有《林則徐年譜新編》、《古典目錄學》、《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中國近代史述叢》、《中國地方志》、《北洋軍閥史》、《結網錄》、《邃谷文錄》、《三學集》和《清人筆記隨錄》等近30種。隨筆集有《冷眼熱心》、《路與書》、《依然集》、《邃谷談往》、《楓林唱晚》、《一葦爭流》、《且去填詞》及《來新夏書話》等10餘種。
    • 第一章 緒論
      一、北洋軍閥史的研究對像
      二、北洋軍閥史的劃階段問題
      三、近代軍閥的定義
      四、北洋軍閥集團的特點
      五、北洋軍閥集團歷史作用的估計
      六、五十年來的北洋軍閥史研究
      七、北洋軍閥史文獻述略
      八、未來的展望
      第二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興起(1895~1912)
      第一節 十九世紀末期的清王朝
      一、內外交困的形勢
      二、日趨腐朽的舊軍
      1.八旗和綠營
      2.湘軍和淮軍
      第二節 新建陸軍的建立
      一、編練新軍的呼聲
      二、編練新軍的實驗——定武軍與自強軍
      1.定武軍
      2.自強軍
      三、袁世凱與北洋新軍的建立
      1.袁世凱的練軍主張
      2.袁世凱接管定武軍
      3.新建陸軍的營制與人員
      4.新建陸軍的特點
      四、北洋三軍的來歷
      1.“北洋”的由來
      2.新建陸軍的歸屬
      3.袁世凱在權力道路上的起步
      第三節 武衛右軍的組建
      一、袁世凱與戊戌變法
      1.變法運動的興起
      2.帝黨後黨的政爭
      3.袁世凱對戊戌變法的兩面手法
      二、武衛軍的組建
      1.榮祿與武衛軍
      2.袁世凱率武衛右軍移駐山東
      3.《訓練操法詳晰圖說》的編寫
      三、武衛右軍的擴編
      1.武衛右軍鎮壓山東義和團
      2.袁世凱軍事力量的發展
      3.武衛右軍實力的保存
      第四節 從北洋常備軍到北洋六鎮
      一、北洋常備軍的組建
      1.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
      2.袁世凱編練北洋常備軍
      3.各類軍事學堂的成立
      二、清政府設立練兵處
      1.日俄戰爭的形勢
      2.練兵處的設立
      3.袁世凱操縱練兵處
      4.統一全國軍制
      三、北洋六鎮的成軍
      1.北洋六鎮的編練
      2.袁世凱勢力的膨脹
      第五節 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
      一、編練新軍三十六鎮計劃的破產
      二、兩次會操與陸軍部的設立
      1.河間會操
      2.彰德會操
      3.陸軍部的設立
      三、袁世凱政治軍事權力的集中
      1.袁世凱與清政府的爭奪軍權
      2.袁世凱被罷黜
      3.武昌起義與袁世凱重被起用
      四、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
      1.袁世凱的撥弄武力
      2.南北議和
      3.清帝退位與孫中山辭職
      五、北洋軍閥集團形成的原因
      1.晚清社會的轉型
      2.列強侵華政策的變化
      3.袁世凱的個人作用
      第三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發展及其統治地位的確立(1912~1916)
      第一節 袁世凱政權的建立
      一、袁世凱繼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遷都之爭與京保津兵變
      2.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二、整頓軍隊,加強軍事實力
      1.調整軍事機構
      2.*新軍隊編制
      三、袁世凱操縱下的閣潮
      1.干預內閣,破壞責任制
      2.從“責任內閣”到“御用內閣”
      四、袁世凱政權下的政黨分合
      1.辛亥革命前後政黨林立的局面
      2.北京政府成立後的政黨分合
      第二節 贛寧之役
      一、袁世凱裁遣南軍與“軍民分治”
      1.以“戰後裁軍”削弱南方軍事力量
      2.以“軍民分治”削弱革命黨人兵權
      二、“宋教仁案”
      1.袁世凱制造和平假像和孫黃應邀入京
      2.“政黨政治”與國會席位之爭
      3.宋教仁被刺與革命黨人的覺醒
      三、善後大借款
      1.善後大借款的披露
      2.南方的倒袁準備
      四、贛寧之役的經過
      1.袁世凱備戰和罷免三督
      2.湖口起兵
      3.江蘇戰場和南京之戰
      4.贛寧之役的後果
      五、北洋軍閥軍事實力的進一步擴充
      1.征募兵員
      2.調配兵力
      3.充實軍備
      第三節 袁世凱的賣國獨裁統治與白朗起義
      一、袁世凱的賣國外交
      二、袁世凱的獨裁內政
      1.玩弄黨派,逼選正式大總統
      2.政治會議與袁記“新約法”的醞釀
      3.強化軍事機構與軍警統治
      三、各地的抗暴鬥爭和白朗起義
      第四節 “洪憲”帝制與護國戰爭
      一、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準備
      1.《中華民國約法》的公布與袁世凱集權
      2.尊孔復古逆流的泛濫
      3.軍事力量的調配
      二、列強對帝制的態度與“二十一條件”交涉
      1.英、美等國的態度
      2.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件”及其交涉
      三、“洪憲”帝制丑劇的出臺
      1.袁氏徒黨的“勸進”活動
      2.“國民代表大會”及其選舉
      3.袁世凱接受帝位
      四、護國戰爭
      1.反袁聯合陣線
      2.護國戰爭的爆發
      五、“洪憲”帝制的失敗
      1.列強對帝制態度的變化
      2.“洪憲”帝制的失敗及袁世凱恚死
      第四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派繫紛爭(上)(1916~1920)
      第一節 皖繫軍閥統治的確立
      一、袁世凱死後的**政局與段祺瑞組閣
      1.各方爭奪中央統治權的鬥爭
      2.南北新舊約法之爭
      3.段祺瑞內閣的產生
      二、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爭
      1.府院權限之爭
      2.對德外交風波與段祺瑞被免職
      三、張勛復闢
      1.張勛其人與復闢的內外氣候
      2.四次徐州會議與復闢丑劇的上演
      3.各地群起反對復闢與段祺瑞興師“討逆”
      第二節 皖繫軍閥統治的強化
      一、南北戰爭
      1.南北關繫的惡化
      2.忽戰忽和的南北戰爭
      二、從“西原借款”到《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1.親日外交政策的確立
      2.“西原借款”真相
      3.《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的秘密簽訂
      三、安福俱樂部與“安福國會”
      1.臨時參議院的召集
      2.安福俱樂部的產生
      3.“安福國會”的選舉活動
      四、皖繫嫡繫軍隊——參戰軍、西北軍的編練
      1.段祺瑞出任參戰督辦與督辦參戰事務處的成立
      2.參戰軍的編練
      3.西北軍的編練
      第三節 皖繫軍閥統治的削弱
      一、南北議和
      1.南北議和的**外背景
      2.上海和會的召開與破裂
      二、五四愛國運動
      1.巴黎和會的召開與中日山東問題交涉
      2.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第四節 直皖戰爭
      一、北洋軍閥集團的分裂與紛爭
      1.北洋軍閥集團分裂割據局面的形成
      2.直皖奉軍閥的角逐
      二、直皖矛盾的激化與直皖戰爭的醞釀
      1.徐樹錚西北“籌邊”與安福繫肆意倒閣
      2.“救國同盟條件”的簽訂與七省反皖同盟的締結
      3.吳佩孚衡陽撤防與直皖戰爭風雲乍起
      三、直皖戰爭的爆發與皖繫的失敗
      1.直皖雙方的備戰活動
      2.皖繫軍閥的潰敗及其統治的結束
      第五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派繫紛爭(下)(1920~1924)
      第一節 直奉軍閥的權利角逐
      一、直奉軍閥的妥協與矛盾
      1.直奉兩派軍閥的暫時“聯合”
      2.洛吳勢力的上升和直奉關繫失衡
      3.直奉矛盾衝突下的北京政府
      二、直繫軍閥勢力的擴展與“聯省自治”運動
      1.吳佩孚練兵備戰
      2.湘鄂戰爭
      3.“聯省自治”運動的興起及其發展
      三、直奉矛盾的激化
      1.靳雲鵬內閣的困境
      2.奉張支持梁士詒組閣
      3.華盛頓會議上的山東問題交涉
      4.吳佩孚力倒梁閣
      5.直奉關繫日趨緊張
      第二節 **次直奉戰爭
      一、帝國主義與直奉軍閥
      二、直奉雙方積極備戰
      三、直奉兩軍交戰
      1.戰爭的經過
      2.戰爭結果的分析
      第三節 直繫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吳佩孚的“恢復法統”與黎元洪復出
      1.“法統重光”的騙局
      2.黎元洪再次出山
      二、黎元洪復出後的艱難處境
      1.恢復國會之艱難
      2.“廢督裁兵”之落空
      3.組織內閣之反復
      三、直繫軍閥的內部紛爭
      1.保派與洛派之爭
      2.愈演愈烈的閣潮
      四、黎元洪被逐與曹錕賄選
      1.直繫迫黎去職
      2.曹錕賄選大總統
      五、直繫軍閥的暴政與“二七”工人大罷工
      1.直繫軍閥禍國殃民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二七”大罷工
      第四節 第二次直奉戰爭與北京政變
      一、張作霖整軍備戰
      二、粵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的建立
      三、江浙戰爭與孫傳芳新直繫的突起
      1.江浙戰爭爆發與浙盧潰敗
      2.孫傳芳異軍突起
      四、第二次直奉戰爭
      1.直奉兩繫的兵力部署
      2.熱河戰場
      3.山海關戰場
      五、馮玉祥與北京政變
      1.政變的發生
      2.溥儀被逐出宮
      六、直繫失敗的原因及對政變的評價
      第六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衰落(1924~1926)
      第一節 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建立與善後會議的召開
      一、北京政變後的北方政局與臨時執政府的建立
      1.國奉抗衡形勢下的北方政局
      2.天津會議
      3.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
      二、孫中山北上與段祺瑞召開善後會議
      1.孫中山北上
      2.善後會議的召開
      三、臨時執政府的賣國外交
      1.段祺瑞宣布“外崇國信”
      2.“金佛郎案”的解決
      3.關稅會議的召開
      第二節 奉繫軍閥勢力的擴張及其內部矛盾的加劇
      一、奉繫軍閥在北方的積極經營
      1.奉繫謀取直隸地盤
      2.胡憨之戰與奉國相爭
      二、奉繫勢力的南下
      1.齊(燮元)盧(永祥)之爭
      2.張宗昌督魯、楊宇霆督蘇、姜登選督皖
      3.“五省聯軍”的抵制與浙奉戰爭
      三、郭松齡倒戈反奉
      1.奉繫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2.“郭(松齡)馮(玉祥)密約”與郭松齡反奉
      3.日本對郭松齡事件的干涉
      4.巨流河之戰和郭松齡倒戈失敗
      第三節 國民軍與北方各派軍閥的混戰和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垮臺
      一、國、奉、直軍閥的離合與混戰
      1.國奉戰爭
      2.直奉軍閥的“反赤”聯合
      二、“三一八”慘案與臨時執政府垮臺
      1.大沽口事件與“三一八”慘案
      2.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垮臺
      第七章 北洋軍閥集團的覆滅(1926~1928)
      第一節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與直繫殘餘勢力的潰滅
      一、北伐戰爭前的**形勢
      1.北伐前夕的北方政局
      2.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二、北伐軍的勝利進軍與吳佩孚、孫傳芳的先後潰敗
      1.兩湖戰場與吳佩孚的潰敗
      2.贛閩浙蘇皖戰場與孫傳芳的潰敗
      第二節 國民軍在北方的奮戰
      一、國民軍與奉直晉聯軍的戰爭
      1.南口戰役
      2.西安守城戰與甘肅戰役
      二、五原誓師與國民軍聯軍的崛起
      1.馮玉祥五原誓師
      2.國民軍聯軍在西北的崛起
      第三節 奉繫軍閥的頑抗與潰敗
      一、張作霖組織“安國軍”與聯蔣反共
      1.張作霖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2.聯蔣反共與殺害***
      二、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與“安國軍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北伐
      2.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與寧漢合流
      3.“安國軍政府”的建立與“安國軍”窺蘇、圖豫、攻晉
      三、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與奉繫軍閥的覆滅
      1.南京國民政府的北伐
      2.日奉關繫惡化與張作霖皇姑屯被炸
      北洋軍閥史
      3.張學良東北“易幟”
      附錄一 大事年表
      附錄二 北洋軍閥人物志
      附錄三 參考書目提要
      後記
    • 八旗兵是清朝入關前的軍隊。八旗制始建於滿洲的戶口編制 之上。後來發展成為包括軍、政、財、經等各方面的根本制度,是一 種特殊的**政權組織形式。清朝開國者努爾哈赤從明萬歷十一 年(1583年)起兵以後,隨著征服各部落戰爭的順利進行,隊伍日 益擴大;但當時尚無一定的軍事編制。至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 年)始將部眾每三百人編一牛錄,並設牛錄額真統其眾。牛錄正式 成為滿洲兵民組織的基本單位。五牛錄組成一甲喇,五甲喇組成 一固山,當時以黃白紅藍四色旗為標識成立四固山,即四旗。明 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統一了除葉赫部外的女真各部 族,漢、蒙各族也多有降附,人口增多,原有四旗已難於統攝,於是 在黃白藍三色旗外邊鑲紅邊,紅旗外邊鑲白邊,增編了四個鑲旗, 與原有的四個整旗,合稱為八旗。在明崇禎八年(1635年)時,因 蒙人增多,於是另立蒙古八旗,旗色與滿八旗相同。至明崇禎十五 年(1642年)時又另編漢軍八旗。所以清朝在人關時已是二十四 旗,但仍慣稱八旗。
      八旗兵是從旗民十六歲以上男丁中按兵種挑補,稱為額兵,另 外有充武官隨從的“隨甲”,未挑補的稱“餘丁”,未滿十六歲的犯法 “幼丁”,可挑補作預備兵,即“養育兵”。八旗兵分為親軍、驍騎、前 鋒、護軍、步軍五種,並從各兵種中選撥神機、健銳、**、籐牌等營 作特種兵。八旗兵大部集中在北京,稱為“京營”。也有在各省 的稱為“駐防”兵。它的兵額總數是2254.29人。八旗兵在統一女 真各部,推翻明王朝,建立清朝政權的過程中,起過應有的歷史作 用;但是,隨著清王朝的建立和發展,八旗兵自以“從龍人關”的優 越感而日漸萎靡和腐敗了。連順治皇帝也不得不公開承認當時八 旗兵已是“軍旅隳敝,不及曩時”。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 事件發生時,八旗兵已幾乎不能打仗,而不得不仰仗於綠營兵了。
      綠營,是清朝按照明代軍制改編和新招募的漢人部隊。入關 後始建各省營制。它用綠旗,故稱綠營兵或綠旗兵。它分布於北 京和各省,按標、協、營、汛編組,有馬、步、水師等兵種(據嘉慶十七 年計算總兵額達66萬餘人)。它在平三藩中取代八旗兵的衝鋒陷 陣地位;但為時不久,綠營兵也腐敗了。從雍正八年(1730年)以 後,清王朝隻好隨事去招募“鄉軍”和“防軍”,綠營兵已形同虛設, 腐敗情狀,日甚一日。到鴉片戰爭時,已經是“兵不見將,將不見 兵,紛擾喧呶,全無紀律”了。而至太平天國革命發生前,則“將 帥惟耽安逸,養尊處優,以營卒為廝役,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錢糧, 專事肥己”,平時根本沒有訓練,腐敗到了極點。太平天國是敗於 湘軍、淮軍而不是綠營,自同治七年起,由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 負責用湘軍制度改造綠營,並推行到全國,所以綠營又稱“練軍”。
      “練軍”是在整頓綠營和抵御外侮的要求下產生的。清政府也希望 以這支練軍來抗衡湘、淮的勇營,練軍雖然裝備上有所*新,數量 也有所增加,但缺乏標準化,給訓練、補給都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 影響了它的戰鬥力。結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這些重整過的綠營練 營仍然無用,遂促使清政府的編練新軍。
      八旗、綠營是清朝正規的“制軍”,它的不足恃和蛻化,是封建 地主階級政權的武裝力量在當權後的優越條件下必然走向衰落的 一種現像。它們既不能對外“御侮”,也無力對內鎮壓人民反抗,於 是清朝政府新的軍事力量——湘軍和淮軍便應運而生。
      P84-85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