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人是誰/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
該商品所屬分類:成功/勵志 -> 為人處世
【市場價】
267-387
【優惠價】
167-242
【介質】 book
【ISBN】97872211457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貴州人民
  • ISBN:9787221145765
  • 作者:(美)A.J.赫舍爾|總主編:陳維政|譯者:隗仁蓮//安希孟
  • 頁數:153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印刷日期:2019-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3
  • 印次:1
  • 字數:130千字
  • “人是什麼”即人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同“某物是什麼”這類認識論問題不同。“某物是什麼”以及我們關於某個事物的定義,並不影響該物。對“馬是什麼”這個問題的任何解答都不影響馬的行為。但“人是什麼”這個問題則不同,它深刻地影響人自身,影響人的行為。“自我認識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因而與其說這是一個認識論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倫理問題、價值問題。例如如果從動物出發來定義人,認為人對人是豺狼,人的本質就是彼此進行無休止的鬥爭,或者說人沒有與動物不同的共同本質,人不具有神性而隻具有獸性,那麼,人就會**卑鄙,以*惡劣的手段懲治異己,人就會變得殘酷無情,爾虞我詐。
  • 有一種哲學,把人的存在當作基本問題來討論。但是赫舍爾認為,人的生存(human living)比人的存在(human being)更重要。存在可以用於物,但人不僅僅存在,他生存!生存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不能離開人的生存談真理。然而人的生存是在具體處境中的生存,因而哲學研究不應當脫離處境來孤立地進行。人的處境展現為復雜的生存活動。自我的精髓就是行動。如果僅僅是純粹的存在,則無所謂主動性和自由。正是生存,纔使我們具有責任;正是生存而不是存在,更能表達人的真實性。我們的各種範疇,一大套理論,都是生存的結晶。 作為純粹的存在,人消融在無個性之中。存在是不及物的,而在生存中,人主動將自己與世界聯繫起來。生存的語言是行動。人的生存是人的存在的關鍵。因此,研究人,最恰當的題目是生存而不是存在,隻有生存纔能使存在獲得一定形式。創造性精神的源泉是不滿足於單純的存在,不滿足於“在世”。存在應當被生存所超越、所代替。赫舍爾講的是“處世”(living in the world)而不是“在世”。“人的困難處境不是由於懼怕非存在,不是懼怕死亡,而是懼怕生存,因為我過去曾經經歷過的荒謬絕倫、殘酷暴虐、麻木不仁、不可磨滅的印像,深深烙印在全部生存中。人是害怕痛苦、害怕受污辱的存在。”有一種哲學,把人的存在當作基本問題來討論。但是赫舍爾認為,人的生存(human living)比人的存在(human being)更重要。存在可以用於物,但人不僅僅存在,他生存!生存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不能離開人的生存談真理。然而人的生存是在具體處境中的生存,因而哲學研究不應當脫離處境來孤立地進行。人的處境展現為復雜的生存活動。自我的精髓就是行動。如果僅僅是純粹的存在,則無所謂主動性和自由。正是生存,纔使我們具有責任;正是生存而不是存在,更能表達人的真實性。我們的各種範疇,一大套理論,都是生存的結晶。 作為純粹的存在,人消融在無個性之中。存在是不及物的,而在生存中,人主動將自己與世界聯繫起來。生存的語言是行動。人的生存是人的存在的關鍵。因此,研究人,最恰當的題目是生存而不是存在,隻有生存纔能使存在獲得一定形式。創造性精神的源泉是不滿足於單純的存在,不滿足於“在世”。存在應當被生存所超越、所代替。赫舍爾講的是“處世”(living in the world)而不是“在世”。“人的困難處境不是由於懼怕非存在,不是懼怕死亡,而是懼怕生存,因為我過去曾經經歷過的荒謬絕倫、殘酷暴虐、麻木不仁、不可磨滅的印像,深深烙印在全部生存中。人是害怕痛苦、害怕受污辱的存在。”
  • 赫舍爾(1907~1972) ,著名美籍猶太教哲學家和神學家,一生著述甚豐。赫舍爾的主要著作有:《地球是上帝的》(1950)、《人不孤獨》(1951)、《空間、時間與實在》(1952)、《人尋找上帝:祈禱與像征主義研究》(1954)等。
  • 目錄
    ● 主編前言 001
    ● 原出版者前言 001
    ● 中譯者序 001
    ● 前言 001


    第一章 從人出發來思考人 001
    我們體驗到我們是什麼嗎/005
    自我認識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007
    做人的含義/011
    作為難題的自我/013
    關心人/015
    做人的邏輯/018

    第二章 關於人的幾個定義 021
    我們想知道什麼/024
    人性的晦暗/029
    什麼是做人/031
    第三章 珍貴性 037
    獨特性/041
    機會/044
    非**性(Nonfinality)/046
    過程與事件/048
    獨處與聯合/051
    回報/052
    聖潔性/055

    第四章 意義的向度 057
    做人的本質/063
    存在與意義/075
    存在與生存/077
    “人是誰”有什麼意義/081
    意義尋找人/083
    奧秘背後的意義/085
    超驗的意義/088

    第五章 操縱與欣賞 092
    否認超然性/095
    存在與利弊/097
    對不可言說者的意識/100
    臨在/102
    悲憫(pathos)/104

    第六章 如何生存 108
    存在就是服從/111
    連續性/113
    做人的搖擺性/115
    在塵世受到挑戰/119
    被要求/122
    蒙恩/123
    體驗到被要求/126
    我被命令——故我在/128
    窘迫/129
    贊美/132

    ● 專遞指南目錄
    ● 主編前言 001
    ● 原出版者前言 001
    ● 中譯者序 001
    ● 前言 001


    第一章 從人出發來思考人 001
    我們體驗到我們是什麼嗎/005
    自我認識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007
    做人的含義/011
    作為難題的自我/013
    關心人/015
    做人的邏輯/018

    第二章 關於人的幾個定義 021
    我們想知道什麼/024
    人性的晦暗/029
    什麼是做人/031
    第三章 珍貴性 037
    獨特性/041
    機會/044
    非**性(Nonfinality)/046
    過程與事件/048
    獨處與聯合/051
    回報/052
    聖潔性/055

    第四章 意義的向度 057
    做人的本質/063
    存在與意義/075
    存在與生存/077
    “人是誰”有什麼意義/081
    意義尋找人/083
    奧秘背後的意義/085
    超驗的意義/088

    第五章 操縱與欣賞 092
    否認超然性/095
    存在與利弊/097
    對不可言說者的意識/100
    臨在/102
    悲憫(pathos)/104

    第六章 如何生存 108
    存在就是服從/111
    連續性/113
    做人的搖擺性/115
    在塵世受到挑戰/119
    被要求/122
    蒙恩/123
    體驗到被要求/126
    我被命令——故我在/128
    窘迫/129
    贊美/132

    ● 專遞指南
  • 第一章 從人出發來思考人 提出一個問題(question)是一種理智的活動;而面對一個難題(problem)則是涉及整個人身的一種處境。一個問題是渴求知識的產物;而一個難題則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惱的狀態。一個問題尋求的是答案,一個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
    沒有哪一個真正的難題是從純粹的尋根究底中產生的。難題是處境的產物。它是在處境艱難、理智困窘的時刻產生的,是在經歷到不安、矛盾、衝突時產生的。
    要理解難題的意義,要領會它的迫切性,我們就應該在我們的反思中牢記難題得以產生的充滿壓力和緊張的處境,牢記充滿創世與降生的痛苦,牢記動機、困惑的表情、形形色色對困惑的體驗以及面對困惑並全身心地對付它的必要性。
    為了闡明、研究並交流難題,我們必須用語言來表達它,因為如果不把瞬間的驚異(the moments of wondering)人在處於困窘的時刻便感到驚訝、駭怪。用語言表述人的難題,就是將驚訝的時刻付諸語言形式。根據作者的觀點,人的生存由無數特殊的瞬間構成(而不是平鋪直敘的過程),如“洞察的瞬間”等。——中譯注通過邏輯的術語表達出來,就不可能對在這些瞬間中所思考的問題的**主觀的有效性(transsubjective validity)加以檢驗,也不可能有主體間的交流(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然而,這種言語化(verbalization)的過程,是把難題從其得以產生的處境中抽取出來。因此,語言所表述的問題*不等於我們實際面臨的難題。在把處境加以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把這些瞬間的驚異加以歪曲甚至遺漏的危險。思辨常常會成為對糟糕的通信線路傳遞過來的聲音作遠距離分析。我們在闡述和討論問題的同時,卻忘記和離開了我們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的經驗或洞察。
    當代很多哲學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概念化過程遠遠離開了那導致哲學得以產生的處境,以致他們的結論同*初的難題似乎毫無關繫。歸根到底,哲學是為人創造出來的,而人卻不是為哲學創造出來的。
    一個問題的產生是由於我們知道得太少而極欲知道得*多;一個難題的產生是由於我們知道得太多,而各種知識卻相互矛盾衝突。問題是好奇心的產物,難題則反映了知識的困境。
    對人的人性(humanity)加以思考的動力來自良心,也來自理智上的好奇。它被焦慮所推動,而不僅僅是渴望增加一些關於哺乳類動物中之一員的知識。
    我們關心人的難題,因為他是一個被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存在,因為他不**是他周圍環境的一部分。一匹好馬隻要得到適當照料,它就會作為馬廄的一部分而活著,就不會為難題所困擾。人則截然相反,他本來就是並且總是一個難題。成為人就是成為一個難題,這個難題表現在苦惱,表現在人的精神痛苦中。人性應當是什麼樣子,人的本性應該怎樣發揮作用,對此,每個人至少都有一個模糊的觀念、形像或夢想。人的難題產生於我們意識到了存在與期望之間的衝突或矛盾,即人是什麼與人應當是什麼之間的衝突或矛盾。正是在苦惱中,人對自己成了一個難題。長期被他忽視的東西突然湧現在痛苦的意識中。
    在我們的反思中,我們第一章 從人出發來思考人 提出一個問題(question)是一種理智的活動;而面對一個難題(problem)則是涉及整個人身的一種處境。一個問題是渴求知識的產物;而一個難題則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惱的狀態。一個問題尋求的是答案,一個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
    沒有哪一個真正的難題是從純粹的尋根究底中產生的。難題是處境的產物。它是在處境艱難、理智困窘的時刻產生的,是在經歷到不安、矛盾、衝突時產生的。
    要理解難題的意義,要領會它的迫切性,我們就應該在我們的反思中牢記難題得以產生的充滿壓力和緊張的處境,牢記充滿創世與降生的痛苦,牢記動機、困惑的表情、形形色色對困惑的體驗以及面對困惑並全身心地對付它的必要性。
    為了闡明、研究並交流難題,我們必須用語言來表達它,因為如果不把瞬間的驚異(the moments of wondering)人在處於困窘的時刻便感到驚訝、駭怪。用語言表述人的難題,就是將驚訝的時刻付諸語言形式。根據作者的觀點,人的生存由無數特殊的瞬間構成(而不是平鋪直敘的過程),如“洞察的瞬間”等。——中譯注通過邏輯的術語表達出來,就不可能對在這些瞬間中所思考的問題的**主觀的有效性(transsubjective validity)加以檢驗,也不可能有主體間的交流(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然而,這種言語化(verbalization)的過程,是把難題從其得以產生的處境中抽取出來。因此,語言所表述的問題*不等於我們實際面臨的難題。在把處境加以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過程中,總是存在著把這些瞬間的驚異加以歪曲甚至遺漏的危險。思辨常常會成為對糟糕的通信線路傳遞過來的聲音作遠距離分析。我們在闡述和討論問題的同時,卻忘記和離開了我們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的經驗或洞察。
    當代很多哲學之所以陷入困境,部分原因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概念化過程遠遠離開了那導致哲學得以產生的處境,以致他們的結論同*初的難題似乎毫無關繫。歸根到底,哲學是為人創造出來的,而人卻不是為哲學創造出來的。
    一個問題的產生是由於我們知道得太少而極欲知道得*多;一個難題的產生是由於我們知道得太多,而各種知識卻相互矛盾衝突。問題是好奇心的產物,難題則反映了知識的困境。
    對人的人性(humanity)加以思考的動力來自良心,也來自理智上的好奇。它被焦慮所推動,而不僅僅是渴望增加一些關於哺乳類動物中之一員的知識。
    我們關心人的難題,因為他是一個被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存在,因為他不**是他周圍環境的一部分。一匹好馬隻要得到適當照料,它就會作為馬廄的一部分而活著,就不會為難題所困擾。人則截然相反,他本來就是並且總是一個難題。成為人就是成為一個難題,這個難題表現在苦惱,表現在人的精神痛苦中。人性應當是什麼樣子,人的本性應該怎樣發揮作用,對此,每個人至少都有一個模糊的觀念、形像或夢想。人的難題產生於我們意識到了存在與期望之間的衝突或矛盾,即人是什麼與人應當是什麼之間的衝突或矛盾。正是在苦惱中,人對自己成了一個難題。長期被他忽視的東西突然湧現在痛苦的意識中。
    在我們的反思中,我們要考慮,人對他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同時也要考慮人對其同伴意味著什麼。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人的動物性。在我們試圖搞清人的人性是什麼意思時,我們便產生了困惑。
    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一個詞當作語義學問題來分析,我們的目的是研究現實或處境。做人不隻是與頭腦中的概念有關的一個術語,而是人這一特殊存在方式的一種處境,一繫列條件、感覺能力或必要前提。
    隻要我們從人出發來思考人,即*人性一些(more humano),避免使用在低等生命的研究中產生的範疇,我們就能充分認識人。例如,人類的生存競爭就不同於動物的生存競爭。
    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亞瑟·凱斯男爵(Sir Arthur Keith)在1931年對他的阿伯丁阿伯丁:英國一城市。——中譯注的學生說:“通過剪修,大自然使她的人類這一果園欣欣向榮。戰爭就是她的修剪鐮刀。”《紐約時報》,1955年1月8日訃告欄。(本書以下注釋凡未標明注者的均繫原注。——校注)按照一位德國將軍的說法,“戰爭是生物頭等重要的必需品,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經常性因素。……然而它不僅是生物規律,而且是道德義務,並且確實是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弗裡德裡希·凡·伯恩哈迪:《德國及未來的戰爭》(紐約,1914年),第1章。特雷奇克(Treitchke)特雷奇克(1834~1896):德國歷史學家,著《19世紀德國史》,其強烈的民族主義觀點對20世紀德國影響很大。——中譯注說:“上帝讓戰爭總是作為人類的烈性藥品而發生。”同前,**7頁。
    我們關心的是人的整個存在(existence)existence在經院哲學中,指與本質相對立的實際存在。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指人的真實情況,在面臨意外事故和自由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感。——中譯注而不僅僅是或者主要是它的某些方面。大量的科學活動致力於探索人類生活的不同方面,比如,人類學、經濟學、語言學、醫學、生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然而,任何孤立地探討人的某種機能和動力的專門研究,都是從特殊的機能或動力出發來看待人的整體性的。這些做法使我們對人的認識越來越支離破碎,導致了人格的破裂,導致了比喻上的誤解,導致了把部分當作整體。如果不考慮整個人的所有衝動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我們有可能孤立地認識其中一種衝動嗎?我們體驗到我們是什麼嗎? 我們企求認識的是什麼?認識人的目的何在?當我們提出人的問題時,我們所探究的是什麼知識或什麼知識對像?關於人的問題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人不是一塊白板(tabula rasa)。人和其他對像不一樣,渴望了解自身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要了解自身,他必須首先問自己,這意味著他對自己的自我認識有所疑問,意味著打亂自我同其觀念(內向的思考)之間的自愛聯繫(narcissistic relationship)。提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尋找取得答案的途徑,它是一個驚人的進展。
    關於人的哲學的任務不能僅僅規定為是對人的存在(human being)的本質進行描述。它既是描述,也是批評,既是對人的存在的事實性的揭示,也是對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顯露。我們的思維傾向,不僅使我們提出關於人的存在的問題,而且使我們要考慮,人對他自己來說意味著什麼,同時也要考慮人對其同伴意味著什麼。我們能夠比較清晰地認識人的動物性。在我們試圖搞清人的人性是什麼意思時,我們便產生了困惑。
    我們的目的不是把一個詞當作語義學問題來分析,我們的目的是研究現實或處境。做人不隻是與頭腦中的概念有關的一個術語,而是人這一特殊存在方式的一種處境,一繫列條件、感覺能力或必要前提。
    隻要我們從人出發來思考人,即*人性一些(more humano),避免使用在低等生命的研究中產生的範疇,我們就能充分認識人。例如,人類的生存競爭就不同於動物的生存競爭。
    堅定的達爾文主義者亞瑟·凱斯男爵(Sir Arthur Keith)在1931年對他的阿伯丁阿伯丁:英國一城市。——中譯注的學生說:“通過剪修,大自然使她的人類這一果園欣欣向榮。戰爭就是她的修剪鐮刀。”《紐約時報》,1955年1月8日訃告欄。(本書以下注釋凡未標明注者的均繫原注。——校注)按照一位德國將軍的說法,“戰爭是生物頭等重要的必需品,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經常性因素。……然而它不僅是生物規律,而且是道德義務,並且確實是文明不可缺少的因素”。弗裡德裡希·凡·伯恩哈迪:《德國及未來的戰爭》(紐約,1914年),第1章。特雷奇克(Treitchke)特雷奇克(1834~1896):德國歷史學家,著《19世紀德國史》,其強烈的民族主義觀點對20世紀德國影響很大。——中譯注說:“上帝讓戰爭總是作為人類的烈性藥品而發生。”同前,**7頁。
    我們關心的是人的整個存在(existence)existence在經院哲學中,指與本質相對立的實際存在。在存在主義哲學中,指人的真實情況,在面臨意外事故和自由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責任感。——中譯注而不僅僅是或者主要是它的某些方面。大量的科學活動致力於探索人類生活的不同方面,比如,人類學、經濟學、語言學、醫學、生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然而,任何孤立地探討人的某種機能和動力的專門研究,都是從特殊的機能或動力出發來看待人的整體性的。這些做法使我們對人的認識越來越支離破碎,導致了人格的破裂,導致了比喻上的誤解,導致了把部分當作整體。如果不考慮整個人的所有衝動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我們有可能孤立地認識其中一種衝動嗎?我們體驗到我們是什麼嗎? 我們企求認識的是什麼?認識人的目的何在?當我們提出人的問題時,我們所探究的是什麼知識或什麼知識對像?關於人的問題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人不是一塊白板(tabula rasa)。人和其他對像不一樣,渴望了解自身是人的存在的一部分。要了解自身,他必須首先問自己,這意味著他對自己的自我認識有所疑問,意味著打亂自我同其觀念(內向的思考)之間的自愛聯繫(narcissistic relationship)。提出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尋找取得答案的途徑,它是一個驚人的進展。
    關於人的哲學的任務不能僅僅規定為是對人的存在(human being)的本質進行描述。它既是描述,也是批評,既是對人的存在的事實性的揭示,也是對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顯露。我們的思維傾向,不僅使我們提出關於人的存在的問題,而且使我們對人的存在產生懷疑。根據直觀的期望,或者根據對人應該是什麼的想像,我們究問我們是什麼? 人的存在的含義,不僅僅包括存在(being);在人的存在中,至關重要的是某些隱蔽的、被壓抑的、被忽視或者被歪曲的東西。怎樣纔能透過人的調節裝置的外殼,並探究這種調節裝置是不是他的*高使命(vocation)vocation原意為上帝的召喚,上帝召喚個人和團體,使其承擔特定的任務。也指根據神的安排,在為眾人服務中履行某種神的召喚。——中譯注呢?我們研究人的行為,不應忽視人的疑惑。我們分析語言表達,不應忘記,我們沒有能力表達我們的感覺。我們了解人的財產,卻很少了解他的心情。我們描繪人的行為,但我們不應當不去探究人怎樣從心靈深處把自己同他的行為聯繫起來。
    我們按照我們是什麼而活著呢?是按照我們擁有什麼而活著,還是依靠我們所擁有的而活著?我們的困難在於我們對人性知道得太少。我們知道人制造的是什麼,但我們不知道人是什麼。對人的特點的許多描述,例如把人說成是制造工具的動物或是能思維的動物,都隻談到人的機能,而沒有談到人的存在。我們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對人的錯誤解釋的基礎上,難道不是這樣嗎?或者說,現代人的悲劇在於人是這樣一個存在:他竟忘記了“人是誰”這個問題。難道不是這樣嗎?不能確定自身的身份,不了解人的真正存在是什麼,這使人采取了錯誤的身份,假裝出一副他不可能是的樣子,不承認他的存在的基礎中的東西。對人的無知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由於錯誤的知識。
    自我認識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 人不能自由地選擇他是否願意獲得關於他自己的知識。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這種知識,具備事先形成的觀念(preconception)及自我解釋的標準。
    人對人自身來說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文本,這是一個悖論。人懂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及所是都有某種意義,但當要求他對自己的存在作出解釋時,他仍然困惑不解。僅僅閱讀用他無法理解的語言寫成的文本的隻言片語,僅僅觀察和敘述人的外在行為,雖然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還是不夠的。人還必須從比內心生活*廣闊的範圍來解釋它們。
    解釋人的實存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 哲學家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對人的實際行動的方式和事實加以描述或評判,而且要審查並理解對他的行為的方式和事實進行描述和判斷有什麼意義。顯然,我們在判斷人的行為時所使用的標準不同於用來判斷河馬的標準。我們的標準難道不可能是不公平的嗎?我們對人的期望難道不是太高或太低嗎?人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動物。任何動物性都不是人以外的東西。然而,盡管這種說法從理性上說是有道理的,但從直覺上說卻令人厭惡。這種厭惡情緒難道是我們人類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我們采納非動物性標準,不過是為了保護我們動物本能而想出的計謀? 在探討人的時候,我們是在向人發問,他對作為人的存在的自身知道些什麼。這種自我認識是他的存在的一部分。這樣,認識自己和成為自我是分不開的。對人的存在產生懷疑。根據直觀的期望,或者根據對人應該是什麼的想像,我們究問我們是什麼? 人的存在的含義,不僅僅包括存在(being);在人的存在中,至關重要的是某些隱蔽的、被壓抑的、被忽視或者被歪曲的東西。怎樣纔能透過人的調節裝置的外殼,並探究這種調節裝置是不是他的*高使命(vocation)vocation原意為上帝的召喚,上帝召喚個人和團體,使其承擔特定的任務。也指根據神的安排,在為眾人服務中履行某種神的召喚。——中譯注呢?我們研究人的行為,不應忽視人的疑惑。我們分析語言表達,不應忘記,我們沒有能力表達我們的感覺。我們了解人的財產,卻很少了解他的心情。我們描繪人的行為,但我們不應當不去探究人怎樣從心靈深處把自己同他的行為聯繫起來。
    我們按照我們是什麼而活著呢?是按照我們擁有什麼而活著,還是依靠我們所擁有的而活著?我們的困難在於我們對人性知道得太少。我們知道人制造的是什麼,但我們不知道人是什麼。對人的特點的許多描述,例如把人說成是制造工具的動物或是能思維的動物,都隻談到人的機能,而沒有談到人的存在。我們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對人的錯誤解釋的基礎上,難道不是這樣嗎?或者說,現代人的悲劇在於人是這樣一個存在:他竟忘記了“人是誰”這個問題。難道不是這樣嗎?不能確定自身的身份,不了解人的真正存在是什麼,這使人采取了錯誤的身份,假裝出一副他不可能是的樣子,不承認他的存在的基礎中的東西。對人的無知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由於錯誤的知識。
    自我認識是我們存在的一部分 人不能自由地選擇他是否願意獲得關於他自己的知識。在任何情況下,他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這種知識,具備事先形成的觀念(preconception)及自我解釋的標準。
    人對人自身來說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文本,這是一個悖論。人懂得自己的所作所為及所是都有某種意義,但當要求他對自己的存在作出解釋時,他仍然困惑不解。僅僅閱讀用他無法理解的語言寫成的文本的隻言片語,僅僅觀察和敘述人的外在行為,雖然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還是不夠的。人還必須從比內心生活*廣闊的範圍來解釋它們。
    解釋人的實存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 哲學家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對人的實際行動的方式和事實加以描述或評判,而且要審查並理解對他的行為的方式和事實進行描述和判斷有什麼意義。顯然,我們在判斷人的行為時所使用的標準不同於用來判斷河馬的標準。我們的標準難道不可能是不公平的嗎?我們對人的期望難道不是太高或太低嗎?人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動物。任何動物性都不是人以外的東西。然而,盡管這種說法從理性上說是有道理的,但從直覺上說卻令人厭惡。這種厭惡情緒難道是我們人類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我們采納非動物性標準,不過是為了保護我們動物本能而想出的計謀? 在探討人的時候,我們是在向人發問,他對作為人的存在的自身知道些什麼。這種自我認識是他的存在的一部分。這樣,認識自己和成為自我是分不開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