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出家與修道/學誠法師文集繫列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宗教
    【市場價】
    257-374
    【優惠價】
    161-234
    【介質】 book
    【ISBN】978751250808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國際文化
    • ISBN:9787512508088
    • 作者:學誠法師
    • 頁數:239
    • 出版日期:2015-09-01
    • 印刷日期:2015-09-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18千字
    • 《出家與修道》是學誠法師文集繫列的第八本。學誠法師提出*關鍵的“要把自己原來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淨法,我們如果沒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舍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受不進來。因為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東西障礙住,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淨無為的佛法。
      本書如同一位傳遞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夠幫助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奮鬥的年輕人、渴望修身養性的中老年人,開啟內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熱切的時代責任感,過上吉祥、喜樂、幸福、圓滿的人生。
    • 《出家與修道》為學誠法師文集繫列的第八本, 這一繫列圖書是學誠法師第一套繫統權威的文集著作 。內容主要是根據其發表在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 》等雜志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多種宗教大會上的 發言和電視節目中的談話輯錄而成。 一個人如果有信仰,那生命會越來越如意,越來 越有價值。如何來培養自己的信仰呢?學誠法師提出 最關鍵的“要把自己原來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 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 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淨法,我們如果沒 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舍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 受不進來。因為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東 西障礙住,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淨無為的佛法。 學誠法師在擔任《法音》雜志主編期間,發表了 很多佛法的教理教義的論文,且較為難得的是結合現 世生活的諸多方面進行深入淺出的詮釋,文集的內容 積澱深厚,在佛教信眾中有很大的影響。
    • I 章前語
      體悟世間無常 珍惜出家暇滿身
      走好出家之路的幾個關鍵
      II 章前語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師表(上)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師表(下)
      III 章前語
      樹聖賢志向 擔如來家業
      心法相應增善力 守志奉道度眾生
    • 一、用心抉擇,堅定生命方向 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可以當國王,也可以當乞 丐;可以當法師,也可以當道士、當牧師。雖然身體 這個異熟果都是相同的,但是用此人身造的業不同, 結果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對生命意義的認識水平和理 解層次,決定了人生的造業方向。佛教對生命意義和 造業方向的看法,可以用“苦、集、滅、道”四聖諦 來概括。
      苦,必然意味著無奈。人間充滿著種種無奈、種 種痛苦、種種逼迫。這些痛苦和無奈是各個階層、各 個身份、各個年齡的人都具有的,苦就是整個世間的 本質。《人中論》說:“蘊自相謂苦,界性如毒蛇。
      佛說十二處,是眾苦生門。”(卷第五)組成身心的 五蘊本身就是苦性的,六根和六塵都是產生痛苦的地 方,十八界繫縛我們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所有痛苦從何而來呢?都是由“集”召感而來。
      “集”就是積聚,所造的各種各樣的業全部召集到一 起,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產生作用,即感果。種種苦因 都被召集在一起,就會產生苦果。佛陀用十二因緣來 描述這個不斷集業感果的過程,《中論》說:“眾生 痴所覆,為後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隨行墮六趣。以 諸行因緣,識受六道身,以有識著故,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因而生六入,情塵識和合,而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即生於三受,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 愛。因愛有四取,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則解脫 無有。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從老死故有,憂悲 諸苦惱。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但以是因緣,而 集大苦陰。”(卷第四)從煩惱生業,由業生苦,由 苦引發煩惱,永遠地循環下去。所以滅苦必先斷集。
      “滅”就是滅苦和滅集,關鍵在於滅煩惱和滅業 。如果煩惱都沒有了,業都沒有了,那麼苦也就沒有 了。正如《中論》所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 。”(卷第三)滅盡一切煩惱、一切業、一切苦,達 到*圓滿的快樂,就是涅槃。涅槃不等於寂滅,小乘 認為心相續是無始有終的,阿羅漢的身體壞掉之後, 心識就斷滅了,因此小乘的涅槃叫作灰身滅智。大乘 的涅槃不是這樣,大乘認為心相續是無始無終的,由 於大悲心的攝持,成就佛果之後,佛的法身報身不滅 ,化身則不斷地示現成佛,皆為利益有情而常住世間 。智者大師《金剛般若經疏》雲:“小乘涅槃,灰身 滅智為無餘;大乘以累無不盡、德無不圓名為無餘。
      ”《人中論》說:“直至虛空未變壞,世間未證*寂 滅,慧母所生悲乳育,佛豈入於寂滅處?世間由痴啖 毒食,如佛哀愍彼眾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勝依 不入滅。”(卷第五) “道”就是滅煩惱、滅業、滅苦的方法和道路, 一步步把苦集滅掉的過程就是修道,就是修行。滅苦 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斷惡修善,一種是自度度人。小 乘是從個人出發,勵力斷惡修善而滅苦;大乘是自度 度人而涅槃。《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修世俗菩 提心論》雲:……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 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 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卷第三)寂靜行、出離道是小乘的走法,成就的是 自己一個人;無邊巧便行是大乘的走法,幫助一切眾 生離苦得樂。
      “道”無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律是佛法大廈的基 礎,是佛弟子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尤其對出家人* 是如此。《俱舍論》說:“如世間輪有輻等相,八支 聖道似彼名輪,謂正見、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輪 輻,正語、正業、正命似轂,正定似輞,故名**。
      ”(卷第二十四)如果把八正道比喻成一個輪子,那 麼正語、正業和正命就是代表戒律,相當於是輪子的 中心;正見、正思惟、正勤和正念是代表慧,相當於 從中心放射開去的一根根輻條;正定是輪子的外框。
      由此可見,定慧皆依戒而立,沒有戒律的攝持,人很 容易在定慧之路上誤入歧途,那麼什麼成就都談不上 了。
      佛法的戒律有別戒、通戒之分。別戒是對個人來 說的,佛教徒的身份不同,別戒也是不一樣的,比如 對比丘是比丘戒,對沙彌是沙彌十戒,對在家居士是 八關齋戒和五戒。別戒有一定的時空範圍,每尊佛根 據當時的因緣所設的別戒也是不一樣的。通戒的對像 是所有佛弟子,如七佛通戒、菩薩戒,所有在家眾和 出家眾都同樣遵循,過去、現在、未來無差別。諸惡 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願度一切眾生,自己的 生命和一切眾生關聯起來,這些精神貫徹於所有戒律 之中。《梵網經》說:“(諸佛法戒)是諸佛之本源 、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 子應受持、應讀誦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 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 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 戒,皆名**清淨者。”(卷第二) 斷集就是運用業果原則對感果的方向施加影響。
      業一旦造下,就不會無緣無故消失,必定會在未來感 果。不過,業也是可以轉變的,就好比植物嫁接。蘋 果樹本來隻能結蘋果,若在它的枝干生長到一半的時 候鋸掉,把梨樹的枝干嫁接上去,就會變成結梨的樹 。而且嫁接的時機也很重要,如果等到這棵樹快死了 ,生命力已經很弱的時候再去嫁接,就無法成功。我 們造業和轉業也是一樣,要把惡果轉變為善果,需要 內心能夠接受善法。如果我們內心已經積累了很多很 多的惡法,障礙的力量很大,就很難接受佛法了。所 以,改變生命、滅苦斷集,關鍵靠的是心的生命力。
      內心障礙越輕,接受佛法的能力越強,改變業果的力 量就越強。這好比在足球場上踢球,你可以把球踢到 東邊,也可以把球踢到南邊、北邊、西邊,球的軌跡 跟你的心有關繫,心想把球踢到哪個方向,球就會到 哪個方向去;同時,這也跟你踢球的技術有關繫,技 術不好的話,想踢到東邊,說不定球會跑到西邊去。
      修行也是如此,我們的業與心有關繫,心與修行的功 夫有關繫,修行要去面對我們的業、改變我們的業, 就要從心上著手。
      《廣弘明集·淨住子淨行法》說:“經雲:‘不 得貪欲、嗔恚、愚痴邪見。’故知萬惡川流,事由心 造。何以知其然?若瞥緣心起,故口發惡言;言由意 顯,便行重罪。今欲緘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 心而次折其意。故經雲:‘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既心會於道,身過不遏而止;意順於理,口失不防而 滅。”(卷第二十七) 出家之路,是用心去抉擇的生命方向。一旦抉擇 清楚了,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永不動搖。不斷減輕惡 法的障礙,增長佛法的力量,如此我們的業纔會改變 ,我們的生命纔能成就佛果。
      P38-43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