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死亡之書(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哲學
【市場價】
448-649
【優惠價】
280-406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912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91275
  • 作者:(美)舍溫·B.努蘭|譯者:楊慕華
  • 頁數:290
  • 出版日期:2019-03-01
  • 印刷日期:2019-03-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25千字
  • 1. 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心得,剖開死亡真實面目。他想對醫生說的話,想對病人說的話,都在書裡了。
    借由醫生的視角,了解醫生的心態。認清死亡的真相,纔能*好地為自己做決定。
    醫生不但要照顧病人,還要了解病人,一定要對病人生活狀態、生活方式及其改變的可能性有透徹的了解。這是醫學藝術中固有的一部分,一個善於思考的醫生應常思考“都在控制之中”與“大概可以治愈”之間的界限。在沒有與病人交談的情況下,檢查與藥物的效用都很有限。這種智慧是終生臨床抉擇的經驗累積,也是應該與患者共同分享的。

    2. 《死亡之書》英文原版榮獲美國**圖書獎,普利策獎入圍獎。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單長達34周,被翻譯成29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好的告別》《當呼吸化為空氣》讀者不容錯過。

    3. 人為什麼會死?這背後有什麼自然規律?有的人痛苦,有的人安詳,死亡究竟是一種什麼感覺?
    有關人們如何死亡的可信資料並不多,本書借外科醫生之手揭開死亡過程的神秘面紗。
    詩人、散文家、歷史學家和智者常常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死亡,卻很少親眼看見。醫生與護士經常目睹死亡,卻很少有人用文字記錄。關於死亡與死亡過程的文獻已有不少,大都是想幫助喪失親人的人應付情緒上的傷痛,身體衰敗的詳細過程則大多未被提及。隻有在專業期刊上,纔能找到對不同疾病奪取我們活力與生命的過程的真正描述。本書以作者畢生行醫生涯的真實故事為基礎,娓娓道來,抽絲剝繭,以人們所能接受的方式,讓人們接受死亡是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並真實呈現死亡的全貌。

    4. 被冰冷的機器和陌生的醫護人員包圍,孤寂地離去,是你想要的人生大結局嗎?
    不論一個人多麼相信“臨終過程沒什麼好懼怕的”,一旦事到臨頭,還是會感到害怕。除非我們對將要降臨到自己身上的事能預先有所了解,纔不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每一種疾病都有一定的發展過程,它對身體的破壞總是在一個**特定的條件下進行。所以,我們若能認識所患的病癥,纔不會胡思亂想;若能確實了解它的致命過程,纔不會在面對死亡時產生不必要的害怕。*好是能有所準備,知道到了什麼地步可以尋求解脫,甚至考慮全然結束這段人生旅程。

    5. 死亡的尊嚴,到何處去求?
    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這種尊嚴,源於好好活過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種族延續的必要步驟。同時,也承認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而且隨時有意外結束的可能,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圖都是虛幻的。但事實卻是:我們的社會經常被現代科技強烈誤導。我們應該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把每**當作人生中*後**來過,用生前創造的記憶,溫暖愛自己的人,這纔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6. 大膽討論安樂死,誰有權主宰生命?
    宣揚不同觀點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後可能達成共識,而在於讓人們認識到可能沒有共識。
    所有關於人類生命的討論,都不會出現一致的答案,但是卻應有一致的態度,就是包容和探究的態度。

    7. 艾滋病、阿爾茲海默病、心髒病、癌癥……究竟是誰奪走了我們的生命?對於“不治之癥”的治療,我們到底應該做到什麼程度?作為病人,作為家屬,你知道的是否太少?
    書中涵蓋了奪走大多數人生命的疾病,
  • 16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曾說過:“生命的用處,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活得很久,卻隻活了一點點。” 生命的終結如同落葉歸根一樣,是自然規律。死亡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坎,對於死亡,很多人不願提起,甚至忌諱。如果我們能夠對死亡多一些科學、理性的了解,不論作為病人,還是家屬,面對它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多一些坦然。作為健康的人,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情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話,我們是否能對生活多一些大氣和寬容。隻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纔能面對那些我們最害怕的事情。 《死亡之書》凝結了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畢生行醫生涯的智慧與思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將死亡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面貌真實地呈現出來。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隻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死去。隻有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纔能超越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 死亡的尊嚴源於好好活過的一生,以及接受自己的死亡是種族延續的必要步驟。同時,也承認了生命的終點就是死亡,任何阻止死亡的企圖都是虛幻的。最明智的建議是把每天當成最後一天過,同時竭力生存,就像永遠會活在世上一樣。 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我們在死亡中企求的尊嚴,必須在我們的生活中去求。活著時我們傳達的信息就是以後將被回憶的,後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 [美] 舍溫?B.努蘭(Sherwin B. Nuland)著 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外科醫生,臨床學、外科學、醫學史、醫學倫理學教授,耶魯大學社會與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ocial and Policy Studies)研究員。TED演講人。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獲得者,《紐約客》《紐約時報》《時代》《紐約書評》專欄作家,曾出版過十餘部著作,其作品曾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書單榜首長達34周。
  • 前言 i 選擇屬於自己的死亡
    第 1 章 絞痛的心
    005 觸摸那顆心*後的顫動
    009 直面死亡的臉
    012 缺血的心髒與猝死
    015 燈光漸暗:一位心肌梗死者的瀕死體驗
    017 冠心病患者的“黃金一小時”
    第 2 章 衰竭的心
    025 心髒跳動的秘密
    027 冠狀動脈——花冠般的背叛者
    030 “溺死”於心髒病
    033 他就這樣告別傷痕累累的心
    036 小心翼翼地活著
    040 陌生的急救小組
    第 3 章 無解的老化之謎
    050 見證衰老:祖母的漫漫長路
    057 心髒和腎髒將怎樣變老
    060 腦卒中的本質是“老化”
    063 老人的朋友
    065 當靈與肉分開時
    第 4 章 老者的死亡之門
    078 生命有其天然的極限
    081 損耗理論與定時自殺
    085 死亡基因
    086 告別人生的理由非此即彼
    090 自毀,奔向來世
    091 生死有時
    第 5 章 阿爾茨海默病
    101 結婚50周年紀念日
    107 步向終點
    112 像植物一樣的人
    114 給一個名字
    119 阿爾茨海默
    123 走過黑暗的幽谷
    第 6 章 謀殺與安寧
    132 救命四分鐘
    134 瀕死劇痛
    136 驚訝的眼睛沒有一絲恐懼
    143 體內的睡夢之神
    145 死而復生
    第 7 章 意外、自殺和安樂死
    157 橫干天運
    159 一一敗陣
    163 悲哀與困惑
    165 那些歷**的“醫病同謀”
    169 自我謀殺與自求死亡
    第 8 章 艾滋病的故事
    181 困惑的浪子
    185 來歷不明的時代新病
    190 披著細菌外衣的病毒
    第 9 章 病毒的一生,人類的一死
    199 脆弱的殺手
    202 趁火打劫
    206 蘇醒的惰性癌癥
    209 愛的支撐
    213 雙重的死
    第 10 章 惡意的癌癥
    226 憂郁的黑膽汁與少年犯
    230 癌之諸多惡行
    235 癌癥惡病質
    第 11 章 癌癥與希望
    245 關心則亂
    248 誤導
    252 怕痛的律師
    256 好好過個聖誕節
    第 12 章 教 訓
    266 善意的謊言
    269 解謎的**
    272 夠長了,年輕人!
    276 把死亡藏起來
    277 臨終之美
    279 遺棄
    282 天意
    後 記 285 死亡的向導
  • 前言 選擇屬於自己的死亡 每個人都想了解死亡的細節,卻很少有人願意去描述它。無論是預測我們自己*後的時刻,還是想*加了解所愛之人垂死時體內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可能是在自我意識中,對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死亡有著難以抗拒的好奇),我們都被生命終結樂章的種種所吸引。對大部分人而言,死亡仍是一個不可述說的秘密,對它心懷敬畏。我們無可抗拒地被這件*可怕、*令人焦慮的事情所吸引;我們被一種招惹危險的原始快感所吸引。蛾與火,人與死—中間是沒有多大區別的。
    似乎沒有人真的能在心理上接受自己死後就是一種**的無意識狀態,既不是空虛,也非真空。與**一樣,我們想尋找一些方法拒*承認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對人們思想的冷酷掌控。當它越來越近時,我們就會用一些傳統的方法,如民間故事、寓言、夢,甚至笑話,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掩飾它的真相。*近數十年,我們又添加了一些新的方法:我們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死亡。現代的死亡發生在醫院裡,在那裡,死亡可以藏身,自然的腐敗得以潔淨,然後再用現代的葬禮來包裝。我們現在不但能否認死亡的力量,甚至能否認大自然本身的力量。我們在自然面前以手掩面,卻仍將手指稍微分開一點點,因為我們心中有某種欲望,使我們無法不去偷窺死亡之貌。
    我們撰寫死亡的腳本,渴望它們在垂死親人的身上演繹,而他們的表現通常也很符合我們的期望。西方社會在傳統上一直相信這類腳本,過去幾個世紀,人們都認為善終是對靈魂的拯救,對家人與朋友來說也是提升心靈層次的體驗,並在文學與美術作品中歌頌“死亡的藝術”。一開始,死亡的藝術是宗教性與精神性的,如15世紀畫家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描述的,是“人類靈魂崩潰的藝術”。數百年來它逐漸演變,人們希望死亡是一種美麗,事實上也應該是這樣。時至**,我們仍然想將死亡隱藏與淨化,但講求死亡的藝術變得十分困難—因為死亡那一幕常發生於隱藏死亡真相的特定場所,如重癥監護病房(ICU)、腫瘤研究機構,以及急診室。善終逐漸變成一個難以企及的神話。事實上,它在過去也多半是一個神話,但從未像**這樣像神話。這個神話的主要內容,就是渴望“有尊嚴地死去”。
    不久前,我在診所裡見到一位43歲的律師,3年前我曾為她做過早期乳腺癌手術。雖然現在她的病情已得到控制,而且極有希望不再危害她的健康和生命,但那天她似乎特別不安。在會面的*後,她問能否多逗留一會兒,跟我談談。她開始描述*近在另一座城市過世的母親,她母親得的病和她的病是一樣的。“我媽媽死得很痛苦,”她說道,“無論醫生怎樣努力,都無法使她舒服些。這與我預期的平靜過世全然不同。我想像那該是一種精神性的結束,我們能談談她的一生,以及我們在一起的時光。但這些從未發生,而是太多痛苦,太多止痛藥!”然後,她突然號啕大哭,“努蘭醫生,我媽媽死得一點尊嚴也沒有!” 我的病人一再需要我確認,她母親過世的方式是正常的,她也沒有做錯任何事,使她的母親無法得到她預期的那種精神性的、有尊嚴的死亡。她所有的努力與期盼都落了空,因此這個聰明的女人顯得十分沮喪。我試著向她闡明,相信死亡應該有尊嚴,是我們以及社會企圖去應付死亡真相的辦法,但真相通常是一連串毀滅性的過程,本質上就會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看過的死亡過程中,有尊嚴的並不多。
    當我們的身體衰敗時,尋求真正尊嚴的企圖也落空了。有時—**偶然—特別的死亡情境,可能在擁有獨特人格特質的人身上發生,這種幸運的結合的確會產生有尊嚴的死亡;但這種幸運的彙集並不常見,而且除了極少數人之外,我們都不應預期會在任何人身上發生。
    我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揭開死亡過程的神秘面紗。我的意思不是想把它描述成一個充滿疼痛、令人厭惡的可怕的崩解過程,而是想把它在生物學與臨床觀點上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正如那些目睹與經歷過的人所見的一樣。隻有在誠實討論死亡的詳細過程時,我們纔能面對那些我們*害怕的事情。借由了解真相與準備去面對,我們纔能**對未知的死亡世界的恐懼,免於自我欺騙與幻滅。
    關於死亡與死亡過程的文獻已有不少,大都是想幫助喪失親人的人應付情緒上的傷痛,身體衰敗的詳細過程則大多未被強調。隻有在專業期刊上,纔能找到對不同疾病奪取我們活力與生命的過程的真正描述。
    我的工作及我畢生與死亡相關的經驗,確認了約翰?韋伯斯特(John Webster )的觀察:的確有“幾萬種方法使人離世”。而我的願望是協助回應詩人雷納?瑪麗亞?裡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祈禱:“啊,主啊,賜予我們每個人屬於自己的死亡吧!” 這本書是關於死亡以及通往死亡之途的書,我嘗試著表達的觀點是:隻要環境許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死亡。
    我選擇6種當今*常見的疾病類別,不隻因為這些是奪走大多數人生命的疾病,還有另一個理由:這6類疾病的一些性質,可以代表當我們死亡時都會經歷的共同過程。血液循環停止、組織缺氧、腦部功能喪失、器官衰敗,以及生命中樞毀壞—這些都是每個死亡騎士帶走生命的**。熟悉這些,將會了解一些書中沒有提及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過程。我選擇它們,不隻是因為這些是我們通往死亡的*常見途徑,也是因為無論致命的疾病是多麼罕見,它們都是每個人將會踩過的鋪路石。
    我母親在我11歲生日的一周後死於直腸癌,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所有我已形成的一切,以及許多我未形成的個性,都能直接或間接地由她的死亡來推溯。當我開始寫作本書時,我哥哥剛去世一年多,他也是死於直腸癌。在我的職業生涯與個人經歷中,半個世紀以來,我一直目睹死亡的逼近,而且除了生命的頭10年之外,我也一直在死亡的持續出現下生活。在這本書中,我試著將自己從以上這些經歷中學到的一些東西告訴大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