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桓譚王充評傳(精)/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哲學/宗教 -> 哲學
【市場價】
475-689
【優惠價】
297-431
【介質】 book
【ISBN】978730501636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南京大學
  • ISBN:9787305016363
  • 作者:鐘肇鵬//周桂鈿|主編:匡亞明
  • 頁數:565
  • 出版日期:1993-11-01
  • 印刷日期:2006-12-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4
  • 字數:400千字
  • 恆譚、王充都是漢代**的哲學家。本傳對桓譚的生平、著作做了較詳細的考辨,對他的哲學、政治、美學思想作了繫統的剖析;王充批評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說和其它各種迷信,用事實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詳細分析當時社會關注的各種哲學問題,表現了近代科學精神,有明顯的超前性,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
  • 恆譚是漢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新論》,自宋以 後亡佚,現在隻存佚文三萬字左右。他批判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及占卜、 祭祀、禱祝等世俗迷信。他的“形神燭火”之喻、無鬼論及否定長生之說 等光輝的思想也保存下來。本傳對桓譚的生平、著作做了較詳細的考辨。 對他的哲學、政治、美學思想作了繫統的剖析。桓譚思想直接影響漢代的 唯物主義巨子王充,王充推崇桓譚,予以很高的評價,本傳對桓譚王充的 關繫也作了論證。 王充是中國漢代(公元一世紀)的重要哲學家,他的著作《論衡》是 當時百科全書式的巨著,王充批評當時流行的天人感應說和其它各種迷信 ,用事實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詳細分析當時社會關注的各種哲學問題,表 現了近代科學精神,有明顯的超前性,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
  •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桓譚評傳
    第一章 桓譚的生平和著作
    第一節 桓譚生平
    第二節 桓譚著作考
    第三節 桓譚與王莽的關繫
    第四節 桓譚對劉歆揚雄的評價
    第二章 桓譚的形神論
    第一節 古代的形神觀
    第二節 桓譚的唯物主義形神論
    第三章 桓譚反對讖緯和迷信
    第一節 讖緯神學和漢代迷信
    第二節 桓譚對讖緯和迷信的批判
    第四章 桓譚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桓譚的美學思想
    第六章 桓譚和王充
    附錄
    一、桓譚年表
    二、《新論·形神》的作者應斷歸桓譚

    王充評傳
    前言
    第一章 生平考辨
    一、“鄉裡稱孝”
    二、“常遊洛陽”
    三、“師事班彪”
    四、“屏居教授”
    五、“特詔公車征”
    六、王充新傳
    第二章 王充著作綜考
    一、今本《論衡》
    二、《論衡》篇數
    三、《論衡》偽篇
    四、《政務》之書
    五、《譏俗》之書
    六、《養性》之書
    七、篇目考訂
    第三章 王充及其《論衡》的歷史命運
    一、仕數不耦
    二、情隨境遷
    三、“一代英偉”
    四、慢天非聖
    五、褒貶探因
    第四章 天論
    一、方天非神
    二、日月新探
    三、天道自然
    四、天文學成果
    第五章 氣論
    一、無形實在
    二、等類級差
    三、氣屬自然
    四、自然釋疑
    五、說明工具
    六、氣非本原
    第六章 形神論
    一、稟氣而生
    二、含氣而長
    三、病生於氣
    四、神依於形
    五、鬼神暗昧
    第七章 性命論
    一、性有善惡
    二、命有吉兇
    三、骨相可察
    四、性命異同
    五、性命在本
    六、命繫星氣
    七、人性可變?
    八、聖性遺傳?
    九、國命能改?
    第八章 適偶論
    一、遇、幸、偶、適
    二、偶適自然
    三、適偶命定
    四、是非混雜
    五、思想根源
    第九章 知論
    一、道重於事
    二、獲知途徑
    三、道實證驗
    四、博通能用
    五、以知為力
    六、知論評說
    第十章 政論
    一、德力具足
    二、百姓安樂
    三、君子假名
    四、命期自然
    五、“宣漢”評議
    第十一章 賢佞論
    一、佞可覺知
    二、觀心定賢
    第十二章 儒論
    一、何謂儒者
    二、鴻儒超奇
    三、儒吏程材
    四、儒的價值
    五、儒生之短
    第十三章 文論
    一、文有多義
    二、五文在世
    三、文為世用
    四、勸善懲惡
    五、痛疾虛妄
    六、文欲易曉
    七、書難純美
    八、說經評傳
    第十四章 自成一家
    一、本非儒家
    二、亦非道家
    三、難稱雜家
    第十五章 超前覺醒
    一、漢代奇人
    二、執著求真
    三、超前覺醒
    索引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重要詞語索引
  • 桓譚著作,現在能考見的有《新論》十七卷,《樂元起》兩卷,《太 初歷法》三卷,《桓譚集》五卷。還有《琴操》兩卷,《兩唐志》也認為 是桓譚之作。今分別考辨如下: 1.《新論》十七卷,殘。
    《新論》是具有代表性的桓譚的主要著作。據《後漢書·桓譚傳》李 賢注所列凡十六篇,有:(1)《本造》言著書之意,造作之旨,類似全書序 言。(2)《王霸》論皇、帝、王、霸之別,闡明儒家尊王賤霸之旨。(3)《 求輔》言君主當求賢纔輔佐,闡明為治貴在得賢能人纔的重要性。(4)《言 體》說明為政貴識大體,大體即為政之本。(5)《見微》言見微而知著,由 小以見大。《見微》一作《見徵》,微、徵形近,作“微”為是。(6)《譴 非》譴責君主的失誤及王莽為政之非。(7)《啟寤》啟發人們,令其醒悟。
    (8)《祛蔽》對思想上、認識上的偏蔽一一加以辨析。(9)《正經》辨證儒 家經典,祛除經學上的邪說。(10)《識通》對歷史人物一分為二,具體情 況進行具體分析,以見通人之蔽。(11)《離事》本篇大概是記錄或辨析一 些古今事件。(12)《道賦》論說有關賦的制作及故事,即“賦話”也。
    (13)《辨惑》辨析世俗上的一些迷惑,說明無仙無鬼。(14)《述策》記述 歷**的重要策略,今存漢初陳平獻策解漢高帝平城之圍一節。(15)《閔 友》記敘懷念故友、故人之作。(16)《琴道》本篇為桓譚未完之作,但有 開頭的一章,記述有關琴的歷史、制作、故事等。《新論》十六篇,其中 《本造》《閔友》《琴道》各為一篇,其餘十三篇,因卷帙龐大,光武帝 劉秀令分為上下,則為二十六篇,加《本造》《閔友》《琴道》三篇,故 《後漢書·桓譚傳》說:《新論》“二十九篇”。《東觀漢記·桓譚傳》 雲:“光武讀之,敕言卷大,令皆別為上下,凡二十九篇。唯《琴道》未 畢,但有發首一章。”嚴可均輯《桓子新論序》雲:“案二十九篇而十七 卷者,上下篇仍合卷,為十六卷。疑復有錄一卷,故十七卷。” 桓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新論》 雲:“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王 充《論衡·定賢》篇雲:“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於《春秋》。然則桓 君山素丞相之跡,存於《新論》者也。”又《案書》篇曰:“《新論》之 義,與《春秋》會一也。”亦以《新論》比於《春秋》。王充對桓子《新 論》極為推崇。《論衡·超奇》篇謂桓君山“又作《新論》,論世間事, 辨照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彼子長、子雲說論之徒,君 山為甲”。《佚文》篇雲:“挾君山之書,富於猗頓之財。”《定賢》篇 雲:“世間為文者眾矣,是非不分,然否不定。桓君山論之,可謂得實矣 。論文以察實,則君山漢之賢人也。”《案書》篇雲:“仲舒之言道德政 治,可嘉美也。質定世事,論說世疑,桓君山莫上也。故仲舒之文可及而 君山之論難追也。”《對作》篇雲:“眾事不失實,凡論不壞亂,則桓譚 之論不起。”“桓君山《新論》,鄒伯奇《檢論》,可謂論矣。”王充認 為《新論》的水平高於董仲舒、司馬遷、揚雄的著作,直可上比孔子之《 春秋》,可以稱為漢代**。
    《隋書·經籍志》子部儒家著錄“桓子《新論》十七卷”。《兩唐志 》並著錄桓子《新論》十七卷。梁玉繩《瞥記》卷五謂:“桓譚《新論》 二十九篇,凡十七卷,其書蓋亡於宋世,故《宋史·志》《文獻通考》皆 無之。明陳第《世善堂書目》有《新論》二卷,當是後人所綴拾也。仁和 孫之碌搜采群書,輯成二卷。”孫之碌輯本今不可見。現有孫馮翼輯《桓 子新論》一卷,收入《問經堂叢書》中。嚴可均輯《新論》三卷載《全後 漢文》卷十三至卷十五。嚴輯序雲:“其書宋時不著錄。《群書治要》所 載十五事,當是《求輔》《言體》《見徵》《譴非》四篇。《意林》所載 三十六事,當是十三篇,惟少《本造》《述策》《閔友》三篇,各書所載 ,又三百許事,合並重復,聯屬斷散,凡百七十二事,依《治要》《意林 》次第,以類相從,定為三卷。諸引但《琴道》有篇名,餘無篇名。今望 文分繫,仍加各篇舊名,取便檢閱。”嚴輯優於孫氏輯本,但仍有佚文尚 待補充。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據嚴氏《全後漢文》輯本加以標點,又補 輯十餘條,但搜羅尚未完備。
    2.《樂元起》兩卷,佚。
    《舊唐書·經籍志》樂類著錄“《樂元起》二卷,桓譚撰。”《新唐 志》同。曾樸《補後漢書藝文志》雲:“案《白虎通德論》引有《樂元語 》,蓋河間獻王所撰,此書名《樂元起》者或起發《樂元語》之枇謬,故 以為名。”肇鵬案《漢書·食貨志下》雲:“《樂語》,有五均。”顏注 引鄧展曰:“《樂元語》,河問獻王所傳。”《白虎通義·禮樂》篇兩引 《樂元語》,即河問獻王《樂元語》之佚文。桓譚精於音樂,《樂元起》 佚文無存,其詳不可知。顧名思義,蓋推考樂之元起。曾樸以為乃針對《 樂元語》而作,“起發《樂元語》之枇謬”說無據。
    3.《太初歷法》三卷,佚。
    顧懷三《補後漢書藝文志》卷四歷像類有“桓譚《太初歷法》三卷” 。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九二載有“《太初歷法》三卷沛國桓譚”。顧氏 蓋本於此。肇鵬案桓譚《太初歷法》,歷代史志均無著錄,《江南通志》 亦不言出處,疑為誤記。
    4.《桓譚集》五卷,佚。
    《後漢書本傳》言譚“所著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隋書經籍志》 “梁有後漢《桓譚集》五卷,亡”。新舊《唐志》並著錄《桓譚集》二卷 。宋以後亡佚。嚴可均《全後漢文》卷十二輯《仙賦》並序一篇,《陳時 政疏》《抑讖重賞疏》二篇,《便宜》二,《啟事》一,《答揚雄書》一 ,皆隻言片語,凡七篇,不及本傳所雲二十六篇的三分之一。《文心雕龍 ·纔略》篇雲:“桓譚著論,富號猗頓,宋弘稱薦,爰比相如,而集靈諸 賦,偏淺無纔,故知長於諷論,不及麗文也。”是劉勰推崇其《新論》而 次其辭賦也。P4-7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