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我們的國家(飲食與文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化 -> 中國民俗文化
【市場價】
228-331
【優惠價】
143-207
【介質】 book
【ISBN】978730909862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復旦大學
  • ISBN:9787309098624
  • 作者:高成鳶
  • 頁數:178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印刷日期:2013-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11千字
  • 《我們的**(飲食與文化)》依照“我們的**”的總體策劃與內容設計,分專題對中華餐飲文化作一全景式介紹,寫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與神采。作者高成鳶研究中華餐飲數十年,積累了大量的**手資料,論出有據。作者寫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與神采。以翔實準確的考證、生動雅致的描繪、深入綿密的哲思,展示了中華餐飲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讀之既有生動現實感,同時又能感覺到字裡行間透出的歷史厚重感。
  • 導言
    中國人的講喫知味
    兩個林語堂/兩個蘇東坡
    文化異型/“歧路”遇寶
    中餐與中華文化的本原
    **部 食物逆境與中餐的由來
    1.得天獨“薄”的肉食時期
    原始獵具:不是弓箭而是漁網
    **被忽略的喫鳥階段
    龍、鳳崇拜與肉食匱乏
    2.“曲徑通幽”的粟食歧路
    “坐喫山空”:生態毀壞與饑餓困境
    “百谷”偏選粟米/“神農”取劣棄優
    環境:農興則牧亡/基因:繁生與聚居
    “家”不離“豕”:糞糧循環/肉料白撿
    3.“生米做成熟飯”曾歷盡曲折
    脫殼去糠仍“粗糙”
    石板烘焦又“夾生”
    煮粥:古怪的陶鬲
    蒸飯:奇異的陶甑
    4.飯菜分野:中餐的本質特色
    羹:干飯的“助咽劑”
    “鼻句成”的醬和成菜
    “下飯”與“飯”交替入口
    烹調:肉料惡氣祛除/人為美味創生
    “飯”與“菜”:詞義巨變/互相包容
    5.飲食文化開天闢地:食的“異化”/“味”的啟蒙
    雞肋的沉冤:“食”與“味”的“異化”
    守財奴的笑話:民以“味”為天
    彩畫要靠白地襯:“甘受和,白受彩”
    “味”:無限泛化/**難知
    第二部 “味道”的分析
    華人感官功能的調適
    6.華人“嗅覺”的退隱
    三物同名大煩惱/“臭”的嬗變是關鍵
    臭一髕一嗅:“臭”不可聞,緣自“香”的喫香
    華人嗅覺享受的轉移:從好聞到好喫
    鼻子的感覺迷失在“口”中
    7.華人“味覺”的彌漫
    “味覺”的覺察:醫家辨味/佛家知舌
    識味覺由“苦”突破/中、印、歐協力完成
    老子“五味”太糊塗/食客“味覺”大倒退
    8.鼻舌的天作之合
    “天地倒置”與“味”的眩惑
    味蕾的意外逃逸
    味道調和一感官調換
    中餐“味道”審美內涵的形成
    9.味道之陽:“香”的由來
    “馨”香開始遠播,“聲”音曾做媒介
    “臭”肉(腥臊羶)烹調出“葷香”
    肴香不離“火”/中土本無“油”
    “香”的價值標準形成於元代
    10.味道之陰:“鮮”的由來
    與“新”糾結難分辨/萌生羹中長無名
    宋末到清初/動物到植物
    千年味精隻差提純
    “味の素”:日人捷足先登/“新魚精”被證實
    11.道分陰陽/味合鮮香:“味道”在近代的形成
    美食標準的分與合
    “味道”是個近代名詞
    “陰陽魚”及其“黑白眼”
    12.“內向嗅覺”:味道的天機玄秘
    “瞎鼻子”與林語堂的“回味”
    “倒流嗅覺”:機理分析
    “倒流嗅覺”:諾獎證實
    “七咂湯”氣壞洋紳士
    13.華人的“口感”:味道的“第三者”
    唯有華人懂得“口感”
    膠牙餳的遊戲:好喫就在“難喫”
    “口感”基因采自“粒食”
    味道如音樂:旋律、節奏,*有音色
    第三部 中餐烹調與欣賞原理
    從“水,火”關繫分析中餐原理
    14.煮、蒸:水火從“不容”到“相濟”
    “火食之道”,水為前提
    “水在火上”:反自然的卦像
    西人從來喝開水/華人有“湯”常沸騰
    煮→蒸→炒:水火調控的三次飛躍
    15.炒、炸:水火交戰/鮮香具備
    吵→炒:水火關繫的萬年演進
    “炒”有點像“可控”的氫彈**
    肉的珍貴是發明“炒”法的誘因
    渫→褋→炸
    從“時/空”關繫分析中餐原理
    16.從“時空轉換”看刀口、火候
    刀口與火候的互動關繫
    割≠切/“切”≡七刀
    “火候”與空間:主婦為何不如廚師
    “火候”向時間的兩極進軍
    17.從“時空範疇”看美食萬像
    “錯而不亂”則美
    “物候”與節令:賞味周期當恪守
    “移步換景”的動態美
    “蓋澆飯”現喫現澆≯蘸、拌夾,盡皆烹調
    18.“時空大舞臺”:美食運動的宏觀方向
    時空大跨度:“菜繫”
    從茶道看中餐的返璞歸真
    羊→魚/西北→東南:水流歸大海
    伊尹之母的怪夢:從舂谷臼到魚翅碗
    華人別有“口福”
    19.“熱喫”是中餐的靈魂
    美食家大汗滿頭/冷餐者不懂味道
    “膾(生魚片)”的失傳/熱喫習性的由來
    黃酒熱飲不能忘
    20.華人之“饞”
    美食家≠大肚漢
    “饞”的相關詞語
    口刁:是食家不食排骨
    林黛玉厭惡蟹黃/“尖饞”跟“清饞”的異同
    21.“餐式”種種盡成雙
    干與稀
    葷與素
    酒與肉
    家常飯與宴席
    正餐與小喫
    餘論:從比較中看中餐的本質與前景
    西方人不明“味道”/華人未聞“營養”
    飲食文化的兩個層次
    美食家梁實秋有個營養學家女兒
    德國的和聲/中國的“和味”
    中餐高廚≈大藝術家
    對中餐的批判與展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