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香港記憶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地方史志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介質】 book
【ISBN】97875093371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國法制
  • ISBN:9787509337172
  • 作者:區志堅//彭淑敏//蔡思行
  • 頁數:285
  • 出版日期:2013-06-01
  • 印刷日期:2013-06-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94千字
  • 本書取名《香港記憶》(作者區志堅、彭淑敏、蔡思行),就是精挑細選出能引起香港人對香港歷史發展記憶的載體,這些載體就是對港人有重要影響的政令、文件等資料,以便讀者們藉著了解這些資料,認識各時代的重要歷史發展及明了當時香港市民的精神面貌,這些資料不獨引起香港讀者群的共鳴,也為使香港以外的讀者了解港人為何會出現這些記憶。
  • 《香港記憶》(作者區志堅、彭淑敏、蔡思行)收 錄的資料,既有政府政令、條約、口述資料、歌詞、 報章及報導等共五十篇,更為選介的資料準備了導讀 指引,協助讀者深入了解資料的內容、意義及影響。 深信讀者閱畢《香港記憶》所載的各類資料,自可發 揮史學鋻古知今的作用,回顧昔日風光,自可展望未 來,這可謂另一種“資治通鋻”吧!
  • **部分 前代香港
    01 廣東族群南下香港地區必經之路
    02 導致香港人口銳減的政令
    03 “香港”名稱的由來
    04 傳奇海盜張保仔
    05 義律提出占領香港
    第二部分 開埠百年的香港
    06 《南京條約》
    07 香港殖民體繫的建立
    08 香港司法制度的開端
    09 英人勢力擴展至九龍半島
    10 金融帝國的誕生
    11 香港*早華人慈善機構的成立
    12 百年香港保良局
    13 香港地區全部為英人所控制
    14 香港公共衛生的裡程碑
    15 香港教育改革的先驅
    16 香港高等教育的裡程碑
    17 廢除妹仔制度
    18 辛亥革命與香港
    19 省港火罷工
    第三部分 日治時期的香港
    20 日治香港基本政策的告諭
    21 百萬市民被迫離港
    22 日治時期的香港軍票
    23 香港重回英國的統治
    第四部分 戰後初期的香港
    24 功業未成的政改計劃
    25 香港身份證簽發之始
    26 菲莎報告
    27 公屋政策的開始
    28 正式管治新界
    29 香港中文大學
    30 九龍騷動
    第五部分 經濟起飛時期的香港
    31 廉政先鋒
    32 中文法定地位的確認
    33 香港股票市場發展的歷史見證
    34 獅子山下
    35 香港聯繫彙率
    36 一國兩制
    37 香港回歸中國的聯合聲明
    第六部分 過渡期的香港
    38 香港聯合交易所
    39 玫瑰園計劃
    40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法”
    41 香港推行母語教學
    42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
    43 立法機關沒有“直通車”
    第七部分 回歸後的香港
    44 揭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一頁
    45 香港聯繫彙率保衛戰
    46 香港強積金
    47 內地與香港經貿大融合
    48 “三三四”教育改革
    49 深化粵港經濟合作
    50 踏出雙普選的重要一步
  • 滿洲人入關後,不斷有明遺民在南方擁立明宗室 繼續抗清,先後有福王、魯王、唐王、桂王建立政權 。順治四年(1647),*有鄭成功起兵鼓浪嶼,攻占金 門等海島,並在福建沿海奉唐王年號,再由桂王受封 延平郡王,曾攻略浙江、江蘇,直抵江寧(南京),聲 勢浩大;順治十六年(1659)為清軍敗於南京,失去昔 日所占內陸土地,隻好逃往廈門,並於順治十八年 (1661)率軍驅走占領臺灣的荷蘭人,在臺灣建立明鄭 (明朝鄭氏)政權,繼續反清復明。
    自成功起兵鼓浪嶼後,一切物品及練餉均取自沿 海地區,尤以福建及廣東等地的物資,*提供了明鄭 軍隊所需,清室雖已派兵多次攻打鄭氏陣地,但多不 習水戰,且沿海居民多交通接濟鄭軍,使清室無功而 還,也對清初海防造成很大破壞。順治十三年 (1656)5月,戶部給事中王益明已建議把沿海居民盡 迂內地,盡收沿海漁舶,又令沿海船隻停止出海,欲 行海禁,以*與明鄭的交往,但成效不大,沿海居民 仍把糧食提供給明鄭軍隊,而鄭氏也向沿海居民征收 軍餉。順治十八年,朝臣黃悟、房星嘩、蘇納海、施 瑯及張雲章等人多次奏行“遷海”的政策,加上清室 因監沿海居民多接濟明鄭軍隊,導致清室對明鄭所行 的剿撫政策多告失敗,遂用朝臣建議,對沿海采取堅 壁清野的遷海政策。
    遷海禁令於順治十八年八月戊午實施,主要明令 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尤因福建及廣東兩省 的居民為主要接濟鄭成功物資的地方,對此二地的居 民當嚴行遷海令。
    遷海令規定在一定的時限內,沿海地區派官員劃 以界線,在界線以外的居民,均要遷往界線以內的內 陸地區居住,並立界碑、界樁、木柵,又開界溝及派 士兵戍守,凡在界內的居民越出界者,均處死或以通 海賊論斬。至於遷海的距離,有一種說法是距海五十 裡及三十裡,因為各地的地勢有差異,不能堅持特定 的規定實施,依福建地區多遷三十裡,廣東沿海一帶 內遷五十裡,其他地方,也有內遷四十裡或二十裡等 ,而香港地屬新安縣,接東莞,居民也屬於遷界令之 下,故居民多令內遷。這遷界令自順治十八年下令, 康熙元年(1662)實施,至二十二年(1684)纔**撤除 ,期間經歷初遷、再遷及三遷。
    遷海令導致新安縣的發展受到嚴重打擊,縣屬下 的香港地區,其經濟及文教事業也大受影響,新安縣 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被遷,康熙五年(1666),新安縣被 裁,並入東莞,**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的居 民均要遷返內陸。依康熙時人靳文邀編《新安縣志》 所載,遷界實行期間,新安縣戶口由清順治初戶二千 九百六十六,口六千八百五十一,男五千五百六十七 ,婦一千二百八十四,至康熙六年(1668),隻有丁二 千二百五十五,口一千四百一十二,新安縣人口較遷 界前大為減少。新安縣沒有船出海運送貨物,致區內 麥粟百物騰貴,漁、鹽、海珠事業一度衰落,縣內莞 香木事業因人民被迫內遷,致種香人家流離失所,死 亡者多,老香樹也因居民離去,或受斬,或失照料, 終致死亡甚多,促致區內的香業日漸衰落。湖廣道御 史李之芳、福建總督李率泰、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 巡撫王來任等倡議展界復界。王來任指出濱海地區一 遷再遷,居民流離數十萬,又立墩臺、樹樁柵,以重 兵駐守界線,防居民出界,*是浪費公家,未遷之民 ,沒有足夠資助,無以維生,民生不堪其苦,奏請“ 初原遷之民,復業耕種,與煎曬鹽斤,將港內河撤去 其樁,聽民探捕,將腹內之兵盡撤,駐防沿海州縣, 以防外患”,使清政府明白東南沿海遷海政令為居民 帶來的苦況:總督周有德也上奏展界,指出遷界後明 鄭的勢力並未受到損傷,卻致居民失所,地方荒廢, 開墾艱難,牛種不能早辦,有誤春耕,海盜及山賊因 沿海地方沒有清軍駐守,*大受掠奪,沿海地區的盜 賊也與明鄭軍隊交往,結成海盜,海賊侵邊的情況較 迂海前*為猖獗,故倡議展界及準許居民返回原居地 。經周、王二公上奏後,居民遂於康熙八年(1670)正 月遷回故土,但遷海政策仍未全撤,船隻不能出海, 至康熙二十二年,纔撤海禁令,船隻得以出海,沿海 居民纔可合法迂回原址。
    遷界令撤去後,廣東沿海經濟衰落及居民流離的 情況日漸改善。雍正年間,新安縣主政的官員,因遷 海令下,原居新安的民眾多因遷居落籍他鄉,或逃亡 往其他地方,均無意回村,或有客死途中及外地,故 較少遷回新安者,這樣引致新安田地荒蕪及有田沒有 人耕,隻好招集鄰近地方人民移居開墾,若地方官未 能振興農業,*會受罰。由是不少自江西、福建、潮 州等地外地居民移入香港地區,入遷的客家族群多務 農耕地,從福建遷入的族群多長於捕魚,而昔日采珠 及出海香木的事業因遷界令已不復舊貌,移入的群族 多於新界及雜島各地定居,居民也漸多以漁農事業為 主要經濟來源,如榕樹灣、大埔仔的溫氏族群,元朗 大旗嶺的鐘氏族群,大嶼山塘福、元朗橫臺山的鄧氏 族群,西貢大水坑、大埔林村的成氏族群,大埔梧桐 寨的文氏族群,元朗十八鄉水蕉圍的楊氏族群,上水 村園、丙崗、金錢的侯氏族群,上水華山廖氏族群等 ,多於康熙後遷入**香港地區一帶,此也與遷海令 廢除後,新安地方官員鼓勵漁農業發展甚有關繫。許 多位於香港現存的村落或社區,也是於遷界令廢去之 後纔立村的,如錦田村、竹園圍、水蕉圍、新田村、 香港村、瀝源村、烏溪尾、蠔湧、龍躍頭、泰坑村、 林村、小瀝源等,縣內各地人口日漸充實,促使乾隆 年問新安縣人口較復界之初大幅增加。
    同時,香港區內農田開墾較多於復界之初,在復 界初期隻有新界的平原、河谷地方及離島沿岸的地方 ,嘉慶年間,元朗的英龍圍、大塘村,錦田的新隆村 、石岡村、田心圍,廈村的廈川村、新圍村,屏山的 屏山香元圍、屏山村,十四鄉的烏溪沙、馬鞍山、樟 木頭,大埔的豐園村、文屋村,香港島的黃泥湧、香 港村,九龍半島的衙前村、九龍寨、牛池灣,屯門的 屯門村、青龍頭等村落的建成,就是因為移入居民多 因農耕及捕魚致立村莊,又或因為遷海令後,回鄉的 民眾日漸繁衍而立村的。復界後,香港一地的居民既 因務農及捕魚維生,也因香港地處南中國海域,多海 灣及島嶼,可供漁船停泊,又為一塊盛產魚類的地方 ,由是帶動區內農業及漁業的發展。
    此外,復界後,地方經濟日漸恢復,支持地方文 教的復興;加上不少客籍人士尤重勤勞,應試易受取 錄,由是推動香港一帶教育事業的發展。遷海之初, 新安縣學舍及房屋多被破壞,自復界後,縣內書院及 社學日漸復課,較為重要的書舍有文岡書舍、寶安書 舍,新界的居民也多在這些位於縣城內的書舍求學, 而在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二帝書院,在大埔區的敬 羅家塾,在上水區的萬可堂廖氏宗祠、顯承堂龍參公 家塾,在沙頭角區的鏡蓉書屋,在屏山的屏山鄧氏宗 祠、覲廷書室,元朗舊墟的植槐書室等,或在復界後 重建,或在復界後始建,使新界文教大興,造就香港 一地人纔。P9-1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