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資治通鋻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292-424
【優惠價】
183-265
【介質】 book
【ISBN】978756992769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ISBN:9787569927696
  • 作者::陳明星 主編 梅鳳華 編注
  • 頁數:280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80千字
  • ◎文白對照,在故事裡放大人生格局。
    ◎選用**版本為底本,約請國學專家進行注釋和翻譯。
    ◎注釋準確簡明,譯文明白曉暢。
  • 《資治通鋻》是司馬光及其助劉攽、劉怒、範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書中描繪了戰略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備受歷代統治者及文人學士兵青睞,視之為必讀之書。
  • 梅鳳華:中學歷史教師。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為宋史。業餘致力於傳統歷史文化普及的工作,曾就職於北京上陳國學研發中心,出版歷史解讀類圖書多部。
  • 目錄
    第一章 周紀
    一 三家分晉
    二 豫讓復仇
    三 吳起纔識
    四 商鞅變法
    五 客死秦國
    六 圍魏救趙
    七 胡服騎射
    八 範雎報仇
    九 長平之戰
    十 毛遂自薦
    第二章 秦紀
    一 李園亂楚
    二 荊軻刺秦
    三 大澤起義
    四 斬蛇起義
    五 破釜沉舟
    第三章 漢紀
    一 鴻門之宴
    二 垓下之圍
    三 韓信之死
    四 飛將李廣
    五 大將衛青
    六 衛青之甥
    七 張騫出使
    八 蘇武牧羊
    九 飛燕身輕
    十 董宣強項
    十一 班超出使
    十二 奸雄曹操
    十三 官渡之戰
    十四 臥龍出山
    第四章 魏紀
    一 前出師表
    二 孔明殞身
    三 竹林七賢
    第五章 晉紀
    一 王猛捫虱
    二 謝安出山
    三 淝水之戰
    第六章 宋紀
    一 劉裕登基
    二 筆尖忠心
    三 劉昱被廢
    第七章 齊紀
    一 南齊建立
    二 範縝論神
    三 魏孝文帝
    第八章 梁紀
    一 蕭衍建梁
    二 蕭統早逝
    第九章 陳紀
    一 孝寬獻策
    二 元冑忠勇
    三 後主亡國
    第十章 隋紀
    一 擒虎滅陳
    二 楊廣偽善
    第十一章 唐紀
    一 玄武之變
    二 魏征直諫
    三 長孫皇後
    四 則天女皇
    五 狄公忠心
    六 開元宰相
    七 安祿山反
    八 馬嵬兵變
    九 黃巢起義
    十 汴州之亂
    第十二章 後梁紀
    一 叔姪之爭
    二 承業進諫
    第十三章 後唐紀
    一 巧諫莊宗
    二 高郁冤死
    三 從珂遭誣
    第十四章 後晉紀
    一 契丹崛起
    二 德鈞之死
    三 兒皇敬瑭
    第十五章 後漢紀
    一 血洗大梁
    二 麻荅被逐
    三 延壽獻計
    第十六章 後周紀
    一 簡樸皇帝
    二 郭威大度
    三 罪有應得
  • 第一章 周紀 一 三家分晉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①於太史為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後,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於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於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後。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②乎?抑為保障③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
    【注釋】 ①別族:從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②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不抽盡就不停止。③保障:指待民寬厚,少斂取財物,猶如築堡為屏障一樣。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當初,智宣子準備立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不如立智宵的好。因為智瑤比別人賢能的地方有五點,卻有一點短處。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賢;擅長射箭,駕車有力,是二賢;技能出眾,纔藝超群,是三賢;巧言善辯,文辭優美,是四賢;堅強果決,剛毅勇敢,是五賢。雖然有如此的賢能,但他惟獨沒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能運用這五種賢能去駕馭別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誰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瑤為後,智氏種族必遭滅門之災。”智宣子對此置之不理。智果為了避災,向太史請求改為輔氏。趙國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不知道立哪一個為繼承人會*好,於是他把日常訓誡之言刻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並囑咐道:“用心記住這些話!”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個兒子,詢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讓他拿出竹簡,他說早已丟了。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他則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出,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出奉上。透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便立他為繼承人。趙簡子派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您是打算讓我去抽絲剝繭般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那裡建為一道保障?”趙簡子說:“建為一道保障”。尹鐸便去整理戶籍,減少交稅的戶數,減輕百姓的負擔。 【原文】 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瀋灶產蛙,民無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絺疵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 【譯文】 魏桓子說:“對。”於是也把一塊萬戶人口的土地割讓給智瑤。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和皋狼兩處土地。趙襄子拒*了他。智瑤勃然大怒,率領韓、魏的軍隊進攻趙氏。趙襄子準備外出避難,問道:“我到哪裡去呢?”隨從建議:“長子城*近,而且城牆堅厚完整。”趙襄子說:“百姓精疲力盡纔修好城牆,又要他們舍身入死地為我守御,誰能與我同心?”隨從又說:“邯鄲城倉庫充實。” 趙襄子說:“搜刮民脂民膏纔使倉庫充實起來,又因為倉庫充實而讓百姓送命,他們能與我同心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兒是先主的屬地,尹鐸又待民寬厚,百姓一定會和我們同舟共濟的。”於是趙襄子逃往晉陽。
    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灌城。城牆頭隻剩六尺露出水面,鍋灶泡在水中,青蛙四處亂跳,但百姓都沒有叛變之心。智瑤巡視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持矛居右護衛。
    智瑤說:“我**纔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啊!”魏桓子用胳臂肘踫了踫韓康子,韓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為汾水可以灌魏國都城邑,絳水也可以灌韓國都城平陽啊!智家的謀士絺疵對智瑤說:“韓魏兩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瑤問:“你怎麼會知道?” 絺疵說:“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論的。我們調集韓、魏兩家的軍隊來圍攻趙家,趙氏滅亡,隨後災難必然會降臨到韓、魏兩家。我們約定滅掉趙氏後,三家分其地。現在,晉陽城僅差六尺就被水淹沒了,城中糧*,已經在宰馬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這兩人不但沒有高興的表情,反倒面有憂色。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麼?” 【原文】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遊說,使主疑於二家而懈於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請使於齊。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謀洩,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譯文】 第二天,智瑤把絺疵的話告訴了韓、魏二人。二人齊聲說道:“這一定是小人想為趙氏遊說,使主公您懷疑我們兩家,從而放松對趙氏的進攻。不要相信這樣的話。我們兩家豈會放棄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趙氏之地,而去圖謀那既危險又必不可成的事呢?”兩人走後,絺疵進來,問道:“主公,您為什麼把臣的話告訴他們兩人呢?”智瑤喫驚地問:“你怎麼知道的?”絺疵說:“剛纔他們兩個人見到我,便仔細地端詳我,然後匆匆走開,可見他們已經知道我識破他們的心思了。” 智瑤不聽絺疵的勸諫,仍不肯改變主張。絺疵見狀,便隻好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遣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韓、魏二人,說道:“我聽說唇亡則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兩家進攻趙家,趙家一亡,就該輪到你們兩家了。”韓康子、魏桓子說:“我們也知道會這樣;隻怕事情還未辦好而計謀先洩露了出去,那樣就要大禍臨頭了。”張孟談說:“計謀出自兩位主公之口,隻進入我一人耳中,有什麼妨害呢?”於是兩人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約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後便讓他回城了。這天夜裡,趙襄子派人殺死智軍守堤官吏,決開堤口,讓大水倒灌智瑤軍營。智瑤軍隊為救水亂作一團,韓、魏兩軍乘機從兩邊殺來,趙襄子率兵從正面攻擊,大敗智瑤之軍,殺了智瑤,又將智氏族人盡行誅滅。隻有輔果一家幸免於難。
    【評析】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三分晉國土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標志著戰國時代的開始。這篇三家分晉講的就是這個故事。躊躇滿志的智瑤認為攻下趙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卻沒有考慮到,韓、魏兩家為了自身的利益,會和趙氏合作。當智瑤正沉浸於三家獨霸晉國的美夢之中的時候,自己反而成了眾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的結局。
    二 豫讓復仇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三家①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②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欲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纔,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注釋】 ①三家:指原來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共同出兵消滅了智氏,周天子隻好承認三家的諸侯地位,自此,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②漆:名詞作動詞,用油塗到物體上。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韓、趙、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顱油漆後,當作自己的飲酒器具。智瑤的臣子豫讓打算為主公報仇,就假扮作受過刑罰做苦工的人,暗藏匕首,進入了趙襄子宮中的廁所裡面打掃衛生。趙襄子在上廁所的時候,心裡忽然感到一陣不安,就下令搜查,把豫讓逮住了。趙襄子周圍的人都想殺掉豫讓,而趙襄子卻說:“智瑤死了沒有什麼後人,這個人卻想為他報仇,是一條真正的漢子!我以後小心戒備就可以了。”然後把豫讓給釋放了。豫讓又把自己的全身塗成黑色,好像得了癩病一樣,還吞下火炭而使聲音變得嘶啞,在集市上乞討度日,就連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來他。豫讓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認出他以後大喫一驚,流著淚對他說:“以你的纔能,在趙襄子手下做臣子,必然會得到機會接近他。到時候你想做什麼,還不是易如反掌?怎麼能自殘形體以至於此呢?用這種方式來報仇,不是太難了嗎?”豫讓說:“不可以!如果已經委身做他的臣子,而又找機會去殺掉他,這是對他懷有二心。我也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難以實現,但是我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要後世那些為人臣子而心懷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次,趙襄子出宮,豫讓就埋伏在他必經的橋下。趙襄子走到橋邊,所騎的馬忽然受驚,就下令搜索,逮住了意圖行刺的豫讓,然後殺了他。
    【評析】 俠客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類人,特別是在戰亂紛飛的時候,俠客的作用是**大的。豫讓為了報仇刺殺趙襄子,聶政刺死了俠累,這些人都是俠義、豪爽、重信用的人。和秦朝的荊軻、唐朝的紅線、聶隱娘等人一樣,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恩人或主人不畏生死、慷慨赴難的俠義之士。就像李白寫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這樣的人活著就是供後人敬仰的。
    三 吳起纔識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者,衛人,仕於魯。齊人伐魯,魯人欲以為將,起取齊女為妻,魯人疑之,起殺妻以求將,大破齊師。或譖①之魯侯曰:“起始事曾參,母死不奔喪,曾參*之。今又殺妻以求為君將。起,殘忍薄行人也。且以魯國區區而有勝敵之名,則諸侯圖魯矣。”起恐得罪,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文侯以為將,擊秦,撥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②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還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威烈王十五年(甲午,前387年)魏文侯薨,太子擊立,是為武侯。
    【注釋】 ①譖:造謠中傷。②贏:負擔。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387年) 吳起,衛國人,在魯國為官。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想任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就對吳起有些不放心。吳起便殺掉妻子,當上了大將,率軍大敗齊軍。有人在魯侯跟前讒毀吳起,說:“吳起當初曾經師從曾參,母親去世他不奔喪服孝,曾參為此與他斷*關繫;如今,為了一個大將之職,他居然殺了自己的結發妻子。吳起真是個殘忍的小人啊!況且,小小的魯國,戰勝了強敵,未必是好事。有此名聲,各國都要一起來對付魯國了。”吳起知道此事,擔心魯國治他的罪。聽說魏文侯賢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向李克征求對吳起的看法,李克說:“吳起為人,貪婪而**,但在用兵打仗方面,就連齊國名將司馬穰苴也不如他。”於是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帶兵攻秦,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擔任魏國大將,與*下等的士兵喫同樣的飯食,穿同樣的衣服,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乘車馬,親自捆扎行李、馱運食糧,為士卒分憂解難。有個士兵長了毒瘡,吳起為他吮毒。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痛哭,有人奇怪地問:“你的兒子不過是個士兵,而將軍卻為他吸吮毒瘡,你哭什麼呀?”這位母親說:“我不是為這事哭泣。當年吳將軍為孩子的父親吸過毒瘡,他父親打起仗來拼命衝殺,*後沒有回來。現在,吳將軍又為兒子吸毒瘡,不知道兒子又會戰死在哪裡。所以我哭泣啊!”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逝世,太子擊繼位,即魏武侯。
    【原文】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子乎,屬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 【譯文】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遊的時候對吳起說:“真美啊,險固的山河!這是魏國的寶呀!” 吳起回答:“一國之寶,應是國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險要。當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於他不修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南邊,羊腸阪在北邊,由於他治國不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商紂的國土,左邊是孟門山,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北面,黃河經過南邊,因為他不行仁德,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國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說得太對了!” 魏國設置國相時,任命田文為相。吳起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與田文商談:“我和你談論功勞如何?”田文說:“可以。”吳起問:“統率三軍,使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侵略,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又問:“整治百官,親善百姓,使倉庫充實,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說:“我不如你。”吳起接著問:“鎮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東侵犯,韓國、趙國聽之任之,你比我吳起如何?”田文仍然說:“我不如你。”吳起質問:“這三條你都在我之下,而職位卻在我之上,這該怎麼講呢?”田文說:“如今國君年幼,**多疑難,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這樣的情況下,**是囑托給你好呢,還是囑托給我好?”吳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說:“囑托給你!” 【原文】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起為人剛勁自喜,子先言於君曰:‘吳起,賢人也,而君之國小,臣恐起之無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無留心,則必辭矣。’子因與起歸而使公主辱子,起見公主之賤子也,必辭,則子之計中矣。”公叔從之,吳起果辭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懼誅,遂奔楚。
    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
    威烈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貴戚大臣作亂,攻吳起;起走**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起,並中王尸。既葬,肅王即位。使令尹盡誅為亂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餘家。
    【譯文】 過了很久,魏國國相公叔娶了公主為妻,忌妒吳起。他的僕人獻計說:“去除吳起很容易。吳起為人剛硬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對國君說:‘吳起是個傑出人纔,但君主您的**小,我擔心他沒有長留的心思。國君您何不試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如果吳起沒有久留之心,一定會拒*的。’主人您再與吳起一起回去,讓公主羞辱您,吳起看到公主如此輕視您,一定會拒*國君的婚事,這樣您的計謀就實現了。”公叔依計行事,吳起果然辭退了與公主的婚事。魏武侯對吳起起了疑心,*不敢再信任他。吳起害怕被誅殺,於是投奔了楚國。
    楚悼王一向聽說吳起是個人纔,吳起一到楚國便封他為國相。吳起嚴明法紀,裁減掉不必要的閑官,廢除了王族中疏遠的親戚,用來安撫獎勵士兵,大力增強軍力,破除合縱連橫的流言。於是楚國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擋住了韓、魏、趙三國的擴張,向西征討秦國,各個諸侯國都害怕楚國的強大,但是楚國的王親貴戚、權臣顯要中卻有很多人怨恨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的貴族和大臣作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悼王的尸體邊,伏在上面。攻擊吳起的暴徒用箭射吳起,還射到了悼王的尸體上。辦完葬事,楚肅王即位,命令楚國令伊全數翦滅作亂之人,因射吳起之事而被滅族的就有七十多家。
    【評析】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他殺掉自己的妻子當上了魯國的大將軍,卻還是沒有受到重用,在魏國又受到小人的排擠而逃離,直到在楚悼王那裡纔充分發揮自己的纔能。可惜,楚悼王死後,他就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使俯身在楚悼王的尸體上,也沒有逃脫*終被殺的命運。
    四 商鞅變法 【原文】 ??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於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譯文】 公元前359年,商鞅想實行變法改革,秦國很多人都不贊成。他對秦孝公說:“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慮開創事業,隻能分享事業的成功。*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觀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眾商討。因此聖賢之人,隻要能夠強國,就不必拘泥於舊傳統。”大夫甘龍反駁說:“不對。按照過去的章程辦事,官員纔能熟練自如,百姓纔能安定不亂。”商鞅說:“普通人隻知道安於傳統,而學者們往往受所學知識的局限。這兩種人,讓他們做官守法可以,但與他們商討舊法之外開創新業的事,就不行了。聰明的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隻會循規蹈矩;賢德的人因時制宜,無能的人墨守成規。”秦孝公說:“說得好。”於是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制定變法的律令。
    商鞅下令將百姓編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監督,犯法連坐。舉報奸邪的人,能獲得與殺敵立功者同等的賞賜;隱瞞不報的人,和臨陣降敵者受到同等的處罰;立軍功的人,可以獲得上等爵位;私下鬥毆的人,根據情節輕重處以大小刑罰;致力於耕田織布的人,如果生產的糧食布匹多,就免除賦役;不務正業、因懶惰而貧困的人,全家充作**的奴隸;王親國戚沒有獲得軍功的,不能再享有貴族的地位;確立由低到高的各級官階等級,分別配給其田地房宅、奴僕侍女、衣飾器物。使有功勞的人尊貴榮耀,沒有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衛鞅言於秦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嶺陀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公從之,使衛鞅將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御之。
    【譯文】 法令詳細地制定出來了,沒有立刻公布。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國都的南門立了三丈長的一根木杆,並下令說,誰能將此木杆搬到北門去,便賞他十金。老百姓覺得此事很古怪,誰也不敢去搬動。商鞅又傳令:“能搬過去的,賞五十金!”後來有個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了過去,商鞅立即賞了五十金。商鞅這纔頒布法令。在實施變法令的一年中,秦國數以千計的百姓到國都指責新法的不便。這時太子觸犯了法令,商鞅說:“新法之所以實施不暢,就在於上層人物帶頭違反!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把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另一個老師公孫賈餗的臉上刺字。” 第二天,秦國人都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國被治理得路不拾遺、山無盜賊,人民勇於為國作戰,不敢為私利鬥毆,鄉野和城鎮都安定太平。這時,當初那些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稱頌新法好。商鞅說:“這些都是亂法的刁民!”於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住。從此以後,人民再也不敢議論法令的是非了。
    商鞅對秦孝公說:“秦國與魏國的關繫,就像人有了心腹大患一樣,不是魏國吞並秦國,就是秦國兼並魏國。為什麼這樣說呢?魏國東面是險山惡嶺,建都於安邑城,與秦國以黃河為界,獨自獲得崤山以東的有利地形。它強盛的時候就向西侵入秦國,窘困時就向東收縮自保。現在秦國在您的賢明領導下,國勢漸強,而魏國去年大敗於齊國,各國都背棄了與它的盟約,我們可以乘機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抗,隻能向東撤退。那時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崤山的險要,向東可以**各諸侯國,就奠定了稱霸的大業。”秦孝公聽從了商鞅的建議,派他率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為將軍前來迎擊。
    【原文】 軍既相距,衛鞅遺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為然,乃相與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襲虜公子卬,因攻魏師,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獻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嘆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秦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復內之秦。商君乃與其徒之商於,發兵北擊鄭。秦人攻商君,殺之,車裂以徇,盡滅其家。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嘗臨渭淪囚,渭水盡赤。為相十年,人多怨之。趙良見商君,商君問曰:“子觀我治秦,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僕請終燒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諾。” 【譯文】 兩軍對壘,商鞅派人送信給公子卬,寫道:“當年我與公子交情很好,如今都成為兩軍大將。我不忍心互相攻殺,想見面後互相起誓結盟,暢飲之後罷兵回國,使秦國、魏國兩國以後相安無事。”公子卬信以為真,便前來赴會。兩方盟誓結束,正飲酒時,商鞅事先埋伏好的士兵衝出來,俘虜了公子卬,又乘勢攻擊魏軍,使其大敗。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派人向秦國獻出黃河以西一帶的地方以求和。此後他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這時,他纔懊惱地說:“我真後悔當年不聽公叔痤的話殺掉公孫鞅!” 秦國封給商鞅了商、於等地的十五個邑,封號為商君。秦孝公去世後,其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因為公子虔的門下指控商鞅要謀反,就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鞅急忙逃往魏國,魏國人拒不接納,把他送回到秦國。商鞅隻好與他的門徒來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鄭國。秦國軍隊進攻商鞅,將他斬殺,車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殺光。
    起初,商鞅在秦國做國相時,制定的法律極為嚴酷,他曾親臨渭河處決犯人,血流得河水都變紅了。他擔任國相十年,招致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趙良來見商鞅,商鞅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與當年的五大夫百裡奚誰*高明?”趙良說:“一千個人惟惟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於直言不諱。請允許我全部說出心裡的意見,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嗎?”商鞅說:“好吧!” 【原文】 趙良曰:“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穆公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君,一救荊禍。其為相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其從政也,凌轢公族,殘傷百姓。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數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商君弗從。居五月而難作。
    【譯文】 趙良坦然而言:“五羖大夫百裡奚,原來是楚國的一個鄉下人,秦穆公把他從卑賤的養牛郎提撥到萬民之上、無人可及的崇高職位。他在秦國做國相六七年,向東討伐了鄭國,三次為晉國扶立國君,還有一次拯救楚國於危難之中。他做國相,勞累了不乘車,炎熱的夏天也不打起傘蓋。他在國中巡察,從沒有眾多車馬隨從,也不舞刀弄劍。他去世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連孩子也悲傷地不唱歌謠,舂米的人也不再唱舂杵的謠曲了,以此自覺遵守喪禮。現在再來看您,您靠著結交國君的寵臣景監纔得以面見秦王,待到您掌權執政,就凌辱踐踏貴族,殘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閉門不出已經有八年之久。您又殺死祝歡,給公孫賈以刺面的刑罰。《詩經》中說:‘得人心者興旺,失人心者滅亡。’上述幾件事,可算不上得人心。您出行的時候,後面尾隨大批車輛,孔武有力的侍衛在身邊護衛,持矛操戟的武士在車旁疾馳。這些防衛措施缺了一樣,您肯定不敢出門。《尚書》中說:‘倚仗仁德者昌盛,憑借暴力者滅亡。’上述的幾件事,可算不上以德服人。您的危險處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會消失了,卻還貪戀商於的富庶收入,在秦國獨斷專行,積累百姓的怨恨。到時候一旦秦王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報復你的罪名會少嗎?”商鞅沒有聽從趙的勸告。五個月後就大難臨頭了。
    【評析】 商鞅本來復姓公孫,是個難得的人纔,在衛國卻沒有得到重用。來到秦國之後,秦孝公急於改變秦國落後的狀態,就廣開言路,商鞅纔受到了重用,開始了他的變法。這次變法**成功,秦國被治理得路不拾遺、軍強民富,但商鞅本人卻因為變法被處死了。他的新法取得了成功,秦國強大起來,終於在戰國末年統一了全國。
    五 客死秦國 【原文】 慎靚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欲伐齊,患①齊、楚之從親,乃使張儀至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楚王說而許之。群臣皆賀,陳軫獨弔②。王怒曰:“寡人不興師而得六百裡地,何弔也?”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王曰:“有說乎?”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今閉關*約於齊,則楚孤,秦奚貪夫孤國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張儀至秦,必負王。是王北*齊交,西生患於秦也。兩國之兵必俱至。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於齊,使人隨張儀。苟與吾地,*齊未晚也。”王曰:“願陳子閉口,毋復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賜之。遂閉關*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至秦。
    【注釋】 ①患:擔心。②弔:慰問喪家或遭遇不幸的人。
    【譯文】 慎靚王二年(戊申,公元前313年) 秦王想征伐齊國,卻考慮到齊、楚兩國有互助條約,就先派張儀前往楚國。張儀對楚王說:“大王如果聽從我的建議,與齊國廢除盟約,斷*邦交,我可以向楚國獻上商於的六百裡土地,讓秦國的美女來做妾婢侍奉您。秦、楚兩國互通婚嫁,以後就是兄弟之邦了。”楚王十分高興,答應了張儀的建議。群臣都來祝賀,隻有陳軫表示哀痛。楚王大怒,問:“我沒有出動一兵一士就得到六百裡土地,為什麼不值得慶賀?”陳軫回答:“不是您想的那樣。以臣之見,商於的土地不會到手,而齊國和秦國卻會聯合起來,那時,楚國就要面臨大禍了。”楚王問:“為什麼這麼說呢?”陳軫回答:“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我們有齊國做盟友。如果我們現在與齊國毀約斷交,那麼楚國便孤立了,秦國怎麼會給一個孤立無援的**贈送商於的六百裡土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對您的許諾。到了那時,大王北邊與齊國斷交,西邊與秦國發生了怨仇,齊秦兩國肯定聯合發兵夾攻。為大王您打算,不如我們暗中與齊國仍舊修好而表面上*交,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如果真的割讓給我們土地,我們再與齊國*交也不晚啊。”楚王生氣地說:“閉嘴,不要再說廢話了,看著我如何接收六百裡的土地吧!”楚王把國相大印授給張儀,又重重地賞賜了他,隨即下令與齊國斷交,並派一名將軍跟隨張儀去秦國。
    【原文】 張儀佯墮車,不朝三月。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齊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遺借宋之符,北罵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事秦,齊、秦之交合。張儀乃朝,見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裡。”使者怒,還報楚王。楚王大怒,欲發兵而攻秦。陳軫曰:“軫可發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賂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償於齊也。今王已*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使屈匄帥師伐秦。秦亦發兵使庶長章擊之。
    慎靚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春,秦師及楚戰於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侯、執珪七十餘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兵以復襲秦,戰於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於秦。
    【譯文】 張儀回國後,假裝從車上跌下來,連續三個月不去上朝。楚王聽說後自言自語:“張儀是不是覺得我與齊國斷交得不夠**?”於是派勇士宋遺借了宋國的符節,到北邊的齊國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來討好秦國,秦國就與齊國結交了。這時張儀纔上朝,見到楚國使者就問:“你為什麼不去接受割地呢?從某處到某處,方圓六裡多。”使者憤怒地回國向楚王彙報,楚王勃然大怒,準備發兵攻打秦國。陳軫說:“我可以開口說話嗎?攻打秦國還不如用一座大城的代價去收買秦國,再與秦國合力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從秦國失了地,還可以在齊國得到補償。現在您已經與齊國斷交,再去斥責秦國的欺騙行為,這樣做恰恰是我們在促成齊、秦和好,並招來天下的軍隊,楚國一定會喫大虧的!”楚王仍然不聽他的勸告,派屈匄率軍隊討伐秦國,秦國任命魏章為庶長起兵迎擊。
    公元前312年春季,秦、楚兩國的軍隊在丹陽大戰,楚軍大敗,八萬甲士被殺,屈匄及楚國的列侯、執圭等七十多名將官被俘。秦軍又奪取了漢中郡。楚王又征發**全部兵力再次襲擊秦國。雙方在藍田決戰,楚軍再次大敗。韓國、魏國看到楚國處於危困之中,也向南襲擊楚國,直達鄧地。楚軍聽說後,趕快率軍回救,並割讓兩座城向秦國求和。
    【原文】 秦惠王使人告楚懷王,請以武關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張儀聞之,請行。王曰:“楚將甘心於子,奈何行?”張儀曰:“秦強楚弱,大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鄭袖,袖之言,王無不聽者。”遂往。楚王囚,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將以上庸六縣及美女贖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於是鄭袖日夜泣於楚王曰:“臣各為其主耳。今殺張儀,秦必大怒。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王乃赦張儀而厚禮之。
    張儀因說楚王曰:“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韓驅梁而攻楚,則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積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餘裡,不至十日而拒關,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則北地*。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夫待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為大王患也。大王誠能聽臣,請令秦、楚長為兄弟之國,無相攻伐。”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乃許之。
    【譯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懷王,想用武關以外的地方換黔中。楚王說:“我不願換地,隻想用黔中之地來換張儀。”張儀聽說後,請求秦王答應。秦王疑惑地問:“楚王要殺死你纔甘心,你為什麼還要去呢?”張儀說:“秦國強,楚國弱,隻要大王您在,楚國是不會殺我的。而且我和楚王的寵臣靳尚關繫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愛姬鄭袖,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言聽計從。”然後欣然前往楚國。楚王把張儀關在獄中,準備將他處死。靳尚對鄭袖說:“秦王十分寵愛張儀,想用上庸等六個縣和一批美女將他贖回。大王既重視城池,又尊重秦國,那麼,以後秦國來的美女肯定會被寵幸,那時您必然會遭到冷落啊。”於是鄭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泣哀求:“當年的事情,不過是臣子各為其主。現在殺了張儀,秦國必定大怒。我請求讓我們母子兩人先遷居江南,不要成為秦國刀下的魚肉!”之後,楚王赦免了張儀,並以厚禮相待。
    張儀向楚王勸說道:“倡導各國聯合抗秦,就像是趕著羊群去進攻猛虎,根本沒有可鬥性。現在大王不肯聽命於秦王,秦國如果逼迫韓國、驅使魏國來聯合攻楚,楚國就處於危險之中了。秦國西部有巴、蜀兩地,備船積糧,沿岷江而下,**可行五百多裡,用不了十天就能兵臨武關。一旦關被驚動,由此以東的各城就都要嚴加守備,黔中、巫郡便不再屬於大王您的了。秦國如果興兵攻出武關,那麼楚國的北部也就成了*地。秦兵再來攻打楚國,楚國的存亡*多隻有三個月的時間,而等待各國的救援則需要半年以上。等待那些弱國來救,而忘記強秦的攻擊,我**為大王您現在的做法憂心啊!大王如果能真誠地接受我的建議,我可以讓楚國和秦國永結為兄弟之邦,停止一切戰爭。”楚王雖然已經得到了張儀,卻仍然重視黔中之地,不肯拿此地來交換,於是同意了張儀的建議,讓他離開。
    【原文】 慎靚王十二年(戊午,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橫為質於秦而請救。秦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慎靚王十三年(己未,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韓太子嬰會於臨晉,韓太子至咸陽而歸;秦復與魏蒲阪。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者,太子殺之,亡歸。
    慎靚王十四年(庚申,公元前301年)秦庶長奂會韓、魏、齊兵伐楚,敗其師於重丘,殺其將唐昧;遂取重丘。
    慎靚王十六年(壬戌,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譯文】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等國因為楚國違背合縱抗秦的盟約,三國聯合出兵討伐楚國。楚王遣太子橫作為人質到秦國請求救援。秦國派一個名叫通的客卿率兵前去增援楚國,三國聯軍撤兵。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韓太子韓嬰會盟於臨晉,(會盟完畢)韓太子韓嬰繞道秦國的咸陽然後纔回韓國;秦國歸還了魏國的蒲阪。秦國有個大夫私下裡與楚國的太子橫發生爭鬥,太子橫乘機殺了他,逃回了楚國。
    公元前301年,秦國派一位名叫奂的庶長前去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征討楚國,結果在重丘這個地方大敗楚國軍隊,殺死楚將唐昧,於是奪取重丘。
    公元前299年,秦國出兵征討楚國,攻取八座城池。秦王遣使送信給楚王,信中寫道:“當初我與你相約兩國結為兄弟之邦,並在黃棘盟誓,派楚太子橫到秦國作人質,雙方相交關繫融洽。誰知楚太子卻殺害了我的重臣,偷偷地逃回楚國。對此我十分惱怒,這纔派兵攻打你的邊境。現在又聽說你讓太子到齊國去充當人質,請求和解。我秦國與你們楚國毗鄰,並且結為兒女親家。現如今要是秦、楚關繫惡化,那麼就無法施號令於其他**。我希望與你在武關會面,當面誓約,結為同盟國,這纔是我的真正願望!” 【原文】 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並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籓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
    赧王中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
    赧王中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發病,薨於秦,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
    【譯文】 楚王十分擔憂,去吧,怕掉入陷阱,不去又恐怕秦國*加惱怒。大臣昭睢說:“大王不能去,應該趕緊調兵堅守城池!秦國是虎狼之國,早就懷有吞並各國的野心,決不能相信他們!”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懷王赴約,於是懷王前往秦國。秦王讓一位將軍假扮自己,在武關設重兵埋伏,等楚懷王一到便立即閉上關門,挾持他去到西邊的咸陽,又命令懷王朝拜秦國的章臺宮,行藩國使臣的禮節,並逼迫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兩地給秦國。懷王要求履行盟誓,秦王卻堅持讓楚國先交割土地。楚懷王十分惱怒地斥責道:“秦王欺騙了我,還想強行逼迫我割地!”因此不再答應。秦國便扣留了他。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了出來。結果被秦國人發覺,於是封鎖了所有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隻好從小路逃到了趙國。當時正逢趙主父外出去了代郡,趙國的官員不敢自作主張收留他。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去,卻被秦國人追上,抓回了秦國。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突發疾病,客死在秦國,秦國把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見了都萬分悲痛,像自己的親人死去了一樣。各國諸侯因此也開始對秦國不滿。
    【評析】 楚國楚懷王時期正是戰國諸雄激烈爭霸的時期。秦國在這場戰爭中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因此各個諸侯國多次聯合起來對付秦國,歷**稱之為“合縱”。秦國則千方百計地破壞其他諸侯國的聯合,努力建立自己和單個諸侯的聯合,歷**稱為“連橫”。楚懷王卻在這場戰鬥中失敗了,自己也客死秦國。楚國人**悲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的,意思是楚國哪怕隻剩下三戶人家,也發誓要滅亡秦國。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