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貝時璋傳(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歷史 -> 中國史
    【市場價】
    401-582
    【優惠價】
    251-364
    【介質】 book
    【ISBN】978703028977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科學
    • ISBN:9787030289773
    • 作者:王谷岩
    • 頁數:369
    • 出版日期:2010-10-01
    • 印刷日期:2010-10-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436千字
    • 貝時璋先生是我國**生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開創了我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是籌劃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先行者。
      本書用生動的語言、翔實的圖片記錄了中國首批生物火箭的發射和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階段的歷史事件。中國航天生物技術伴隨著**航天科技活動發展迅猛,本書在航天科普教育、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領域具有獨特地位,揭開鮮為人知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初期的基礎工作。
    • 貝時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教育家,積極倡導和推動生物學與物 理學、化學、數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他 開創了我國的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研究,主持領導了我國首批生物火 箭的成功發射,是籌劃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先行者。他以實驗為依據,挑 戰傳統細胞學說,創建了“細胞重建學說”。德國圖賓根大學五次授予他 博士學位證書。在太陽繫中,有一顆閃爍的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被 命名為“貝時璋星”。透過貝時璋精彩的世紀科學人生,在了解他的科學 研究歷程、學術思想和學術成就的同時,還可以了解中國科學院的籌建、 學部的建立、我國生物物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歷程,以及首批生物火箭 的發射和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階段基礎工作的歷史。 貝時璋篤實敦厚、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德高望重。他在科學上的遠 見卓識和旺盛的生命力,感動著每一個和他接觸過的人。立身高處,德行 高潔,自能聲名遠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本書適合大眾讀者閱讀,特別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 及大中學校的學生。
    • 總序
      序言
      第一章 難忘的年華
      第一節 鎮海的漁村
      第二節 幼年的印像
      第三節 母親的教誨
      第四節 少年的理想
      第五節 青年的追求
      第二章 留學德國
      第一節 遠涉重洋
      第二節 棄醫從理
      第三節 圖賓根大學
      第四節 博士學位論文
      第五節 學術氛圍
      第六節 學科交叉
      第七節 友誼長存
      第八節 五張博士學位證書
      第三章 一代宗師
      第一節 回國求職
      第二節 籌建生物學繫
      第三節 大師風範
      第四節 名繫名師
      第五節 成家立業
      第六節 邂逅豐年蟲
      第四章 浙大西遷
      第一節 校園風雲
      第二節 文軍長征
      第三節 湄潭歲月
      第四節 科研工作
      第五節 復員杭州
      第五章 新中國成立前夕
      第一節 赴歐考察
      第二節 當選院士
      第三節 時局動蕩
      第六章 籌建科學院
      第一節 科代會籌委
      第二節 籌建研究所
      第三節 實驗生物所
      第四節 訪蘇代表團
      第五節 科學院學部
      第七章 戰略科學家
      第一節 當選人大代表
      第二節 制定科學規劃
      第三節 開拓放射生物學
      第四節 奠基生物物理學
      第五節 創建生物物理學會
      第六節 基本生命現像觀
      第七節 科技建設戰略
      第八節 **學術交流
      第八章 科學引路人
      第一節 理論研究組
      第二節 仿生學研究室
      第三節 工程技術研究室
      第四節 人纔輩出
      第五節 培養年輕一代
      第九章 服務原子能事業
      第一節 發展放射生物學
      第二節 學科發展指導者
      第三節 核**動物實驗
      第四節 小劑量長期照射
      第十章 奠基載人航天
      第一節 中國要搞衛星
      第二節 宇宙生物學
      第三節 發射生物火箭
      第四節 規劃載人航天
      第五節 實現載人航天
      第十一章 挑戰細胞學說
      第一節 確認細胞重建現像
      第二節 重開細胞重建研究
      第三節 創立細胞重建學說
      第四節 模擬誘導細胞重建
      第五節 探究細胞起源痕跡
      第十二章 世紀人生
      第一節 為科學而生
      第二節 無盡的探索
      第三節 幸福的家庭
      第四節 長壽之道
      第五節 故鄉情深
      參考文獻
      附錄A 貝時璋論生物物理學
      附錄B 貝時璋科學論著目錄
      附錄C 貝時璋生平活動年表
      後記
    • 第二章 留學德國 第一節 遠涉重洋 1915~1921年,在德國人創建的德華學校和同濟醫工專門學校,貝時 璋讀了近7年的書,德國老師的認真負責和一絲不苟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 印像,他也適應了德國的教育模式。在**的這段學習過程,給他打下了 較好的醫學知識基礎和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使他有了扎實的德語語言訓練 ,自然而然地貝時璋漸漸有了日後到德國留學的想法。1921年9月醫預科畢 業,雖然家境艱難,然而父母卻給予兒子全力支持,貝時璋的留學夢想變 成了現實。他背負著父母的期望,胸懷自己的理想,踏上了赴德國的自費 留學之路。
      像貝時璋這樣家境貧窮的人,想去德國自費留學本來是沒有可能的。
      但是,那個時候正好遇到一個機會,**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國** 通貨膨脹、馬克貶值。這就使得去德國留學所需費用,與在收費較高的同 濟醫工專門學校上學相差無幾。同學中想去德國留學的人不少。逢此機會 ,貝時璋於是下定決心,向父母提出要求赴德國深造。母親雖然是沒有受 過教育的鄉間女子,但對兒子讀書**贊成,常常給貝時璋以鼓勵,特別 囑咐他要學一些專門技能。姨母也贊成貝時璋出國留學,並給予支持。家 庭雖然貧窮,父母卻以對兒子無私的愛和遠見卓識,對貝時璋全力支持, 並傾其所有,多方告貸,湊得800元錢。1921年秋天,貝時璋花了100多元 錢買了一張三等艙船票,隨身帶了些零用錢,剩下的錢換成馬克支票,這 些錢足夠貝時璋在德留學一年的開銷了。父親送他在上海登上了9000噸級 “亞馬森”號(***)法國郵船,和他同行的還有餘鴻康、李元善兩位 同學。由上海去德國路途遙遠,要遠涉重洋,剛滿18歲的貝時璋,這次要 出的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遠門”。他要經受波濤洶湧的大海的洗禮,遠 離祖國,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由東海進入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 印度洋,跨越地中海,到德國去求學了。
      1901~1920年,德、法、英、美四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分別為20人 、11人、8人、2人,德國居於首位。在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期,德國 當之無愧地處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列。德國雖然在1914~1918年的 **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但德國本土受到戰火的破壞不大,德國的元氣並 未受到大的傷害,工業體繫依然保存較為完整。而且,**次世界大戰中 ,德國的科技人員沒有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樣大量離開自己的**。第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在恢復**建設的過程中,**重視科技、教育 的投資和發展,從而使得戰敗的德國在高等教育以及許多專業領域,諸如 工程學、機械學、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仍然保持了***的地位, 從而吸引了大批留學生紛至沓來,中國也出現赴德留學的熱潮,其中同濟 醫工專門學校畢業生尤為踊躍。同濟醫工專門學校歷來與德國有著密切的 聯繫,德國大學承認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畢業生的學歷資格,學生可以直接 入學。特別是到了1920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確立的“教授高等學術,養 成專門人纔”的辦學宗旨對學生的影響,加之馬克貶值的因素,使得留學 德國的學生人數有了較大的增長。有資料統計,1921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在德留學生有102人,其中1920年57人,貝時璋出國留學那一年,即1921年 有37人。當時留德學生拿到**公費資助的極少,大多數是自費留學,而 且像貝時璋這樣靠借貸自費留學的在當時也不在少數。
      這一時期留德的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的學生中,日後湧現了一批傑出人 物,如貝時璋(生物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 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伯強(病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 員、中山大學教授)、寧譽(皮膚科專家、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金問淇 (婦產科專家、武漢醫學院教授)、宗白華(美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魏時珍(數學家、四川大學教授)、梁之彥(生物化學家、同濟醫科大學 教授)、李元善(曾任上海同德醫學院院長)等。
      貝時璋乘坐的“亞馬森”號郵船,從上海出發,經香港、越南西貢、 新加坡、錫蘭(今斯裡蘭卡)科倫坡,經波斯灣(阿拉伯灣)到阿登,進 紅海過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在法國的馬賽靠岸,航程16000公裡。因為 是郵船,途中經停許多港口,每到一處停靠**半日,乘客可以上岸遊覽 參觀。**站是香港,上岸後,有幾位香港人見貝時璋他們三個學生那麼 年青就能出國留學,回國後可以建設**,使**富強起來,對他們說了 許多鼓勵的話,並執意請他們喫飯,這讓他們很是感動,也使他們深受教 育和鼓舞。在越南西貢,又有華僑對他們說了同樣一席話,也執意請他們 喫了飯。這是在旅途中留給貝時璋印像*為深刻的事情,這兩頓飯讓他終 生難忘。這件事也讓貝時璋意識到,他留學德國不止是自己個人和家庭的 事情,同時還負有使**富強的責任。第三站到新加坡,他們參觀了檳榔 園和植物園,看到了許多在**從未見過的植物。沿途各站的參觀遊覽, 讓他們領略了異國風情,但是他們*盼望的還是盡快到達德國。
      貝時璋雖然是**次乘坐遠洋輪船,卻不太暈船,不像許多人那樣連 餐室都去不了。此次航程,一路風浪不是很大,隻是到了波斯灣風浪變大 。一個月後,從中國的東大門上海啟航的“亞馬森”號郵船,終於在法國 的南大門馬賽港靠岸。貝時璋和他的兩位同學上岸後改乘火車,縱貫法國 南北,經斯特拉斯堡,跨過**的萊茵河,越過法德邊界,之後不久便到 了貝時璋留學的所在地、位於德國西南角的城市——弗賴堡。
      從上海出發算起,整個旅程歷時一個月。在弗賴堡,貝時璋一下火車 就見到了來接他們的瀋謙、金問淇和周彥三位同濟醫工專門學校時的同學 。“他鄉遇故知”,讓貝時璋在陌生的國度裡感到無比的溫暖。三位同學 幫他們安排住處,又向他們介紹學校情況,幫助辦理弗賴堡大學的入學手 續,貝時璋一下子就有了安頓下來的感覺。
      就在貝時璋到達德國的1921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校友、電機科預科 的魏時珍和醫科預科的宗白華等中國留學生發起組織了“中德文化研究會 ”,旨在“將德國的文化介紹至中國、中國的文化介紹給德國”,“以共 同發展文化”。中德文化研究會發布宣言:“我們是華人,是東方文化* 古、*高的國民。目下旅居德邦,是西方文化*出類撥萃的地方”,“現 在東方的或西方的文化,都是片面的,還沒有充分地調和,所以要謀全體 人類文化的發展及進步,非從互相研究、互相孕育上著手不可”,“我們 應當努力,來擔任兩大文化的融合及發展。從此進行,方能創造一個將來 的及全人類的新文化”。中德文化研究會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留學生的 團結,喚起了留學生們的使命感。貝時璋雖然遠離祖國國土,但在這樣的 留學氛圍當中,讓他深切感受到了作為中國人、作為中國留學生的責任。
      P19-2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