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追求卓越(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一般管理學
    【市場價】
    532-771
    【優惠價】
    333-482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347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34746
    • 作者:(美)湯姆·彼得斯//羅伯特·沃特曼|譯者:胡瑋珊
    • 頁數:268
    • 出版日期:2012-09-01
    • 印刷日期:2012-09-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3
    • 印次:1
    • 字數:286千字
    • 《追求**》,世界*暢銷的管理書之一,開啟了商業書籍的**次革命。《福布斯》評價20世紀20本*佳商業書之一。歷史已經證明,這是一本永遠都有用的書。


    • 首版於1982年的《追求卓越》是世界*暢銷的工 商管理書籍之一。它開啟了商業管理書籍**次革 命,真正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地結合起來, 成為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被譽為美國** 企業的管理聖經。 湯姆·彼得斯與羅伯特·沃特曼針對IBM、惠 普、強生、迪士尼、沃爾瑪、麥當勞、萬豪、花旗、 3M等43家美國經營*成功的企業進行繫統研究,在 《追求卓越》中總結出了卓越企業的八大特質。 一,采取行動。 二,接近顧客。 三,自主和創業精神。 四,以人為本。 五,親身實踐、價值驅動。 六,堅持本業。 七,組織單純、人事精簡。 八,寬嚴並濟。 出版30年來,《追求卓越》的理念仍為當代經理 人所津津樂道。湯姆·彼得斯也認為,他自《追求卓 越》之後雖然有很多著作,但沒有任何一本比《追求 卓越》更加經典。雖然書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為偏離 了方向,近年來經營衰敗,但是他們長期以來的成功 記錄卻是值得效法的,書中提到的八大特質無論是當 時還是現在都適用,是經得起考驗的企業卓越之本。
    • 湯姆·彼得斯,全球*著名的管理學大師之一,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被稱為“商界教皇”。獲得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和博士學位,被《財富》雜志譽為“管理領袖中的領袖”。曾任麥肯錫公司顧問,現任湯姆·彼得斯公司董事長。彼得斯自我描述為反叛王子、勇於失敗的鬥士、令人振奮的公司領導者、市場的擁簇。 湯姆·彼得斯著述頗豐,*擅長的題目就是“創新”,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暢銷書。其他代表性著作有《追求卓越的激情》《重啟思維》《解放型管理》《追求卓越·個人成長版》《瘋狂的時代呼喚瘋狂的組織》等,一次又一次掀起全球性企業革新的熱潮。
    • 新版序:再探**企業
      自序
      導言
      **部分 定義“**”
      01 抱殘守缺的成功企業
      成功的標準
      研究對像
      第二部分 邁向新的理論
      02 理性模式
      探索數字背後的意義
      缺乏遠見
      分析的像牙塔
      理性的誤導
      03 渴求激勵的人
      如何應對人性的矛盾
      刪繁就簡
      正面激勵
      行動、意義和自我控制
      轉化型領導
      第三部分 回歸基本面
      04 管理充滿模糊和矛盾
      理性行為者
      文化的重要性
      進化
      05 采取行動
      組織流動性:走動式管理
      實驗型組織
      簡化繫統
      行動導向
      06 接近顧客
      對服務的執著
      對質量的執著
      利基市場
      **企業並非都以成本為導向
      傾聽使用者的意見
      07 自主與創業精神
      創新的推介人
      容忍失敗
      08 以人為本
      尊重個人
      成功案例
      共同的特色
      09 親身實踐,價值驅動
      10 堅持本業
      堅持本業VS.多元經營
      小心經營和本業無關的企業
      11 組織單純,人事精簡
      維持單純的形式
      未來的“形態”
      12 寬嚴並濟
      融入價值觀
      兼顧內外
      致謝
    • 進化 企業文化和共同價值觀對公司的整合相當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進化 的管理對於公司保持適應能力,也同樣重要。
      我們面臨一個相當大的難題。當代的大多數理論不夠緊密,也不夠松散 。理論不夠緊密,不足以考慮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如何成為目標和穩定的主 要來源。而且,當代大多數理論也不夠松散,無法考慮到相對較為松散的結 構和對新管理邏輯的需求,以確保大型企業隨時保持適應能力。這些理論反 而習慣性地提出結構性的規則和規劃方法(這些都是僵化的形態),以抑制 這樣的需求。
      大型組織本身的復雜性,讓這些現像成為難以避免的問題,但是**企 業卻能因地制宜地成功避免這些問題。大型機構太過復雜,無法以規則手冊 管理,管理者為了簡化這些問題,便運用少數涵蓋核心目標的主要價值觀。
      在大型企業裡,適應也是**復雜的難題,不能依規則管理,所以敏銳的管 理者會鼓勵“盲目的變化”(隻要是好的嘗試都會獲得鼓勵,不論成功與否 )以滿足概率法則--結果有許多觸擊球,偶爾會有雙殺,十來年說不定會出 現一次全壘打。
      我們需要新的語言,為管理學增添新的詞彙,其中包括暫時性的結構、 項目小組、流動性的組織、小而美、漸進主義、實驗、行動導向、模仿、積 極嘗試、無正當性的變化、內部競爭、嬉戲性、愚弄的技術、產品推介人、 走私、陰謀集團,以及影子組織。這些比喻都和傳統的說法大相徑庭,隱含 著缺乏方向以及急需行動的意義。*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新的比喻和模式, 讓這些名詞成為有意義、連貫、容易記憶的整體。
      前面說過,馬奇除了提出“垃圾桶”的比喻之外,還提出一種決策模型 。在該模型中,“各種問題、解決方案、參與者以及抉擇的機會”混淆在一 起,偶爾會產生決定。而且他還說,“(我們)需以愚蠢的技術彌補推論技 術,讓個人和組織無須充分的理由就可以采取行動。但不見得永遠如此,也 不見得是通常,而是有時候,人們在采取行動之前是無法思考的。”馬奇指 出,在這種繫統之下的***扮演不同的角色,“這比較像是探測異常信號 的監視器,而不是尋找特定數據的分析師”。馬奇以較為吸引人的方式下結 論:“這種管理組織的願景相對而言比較溫和。它假設組織需要駕馭,而不 是推動,而且領導的效能往往取決於能否掌握介入的時機,讓自然的組織流 程機制充分發揮干預的效果,而不是彼此抵消。”馬奇用了很多比喻,*可 愛的一個是:“組織設計就好比建立防雪牆,引導雪花堆積的方向,而不是 像堆雪人”。
      韋克則以“松散聯繫的網絡”來說明適應力。他表示,大多數管理技術 都誤以為應該采取嚴密的控制,亦即下令或是宣示政策,大家就會自動遵守 。韋克表示:“我們越思考組織的細微之處,就會越發質疑命令的真正意義 ,而且*加相信命令的普遍前提(命令有效率,是經過規劃的、可以預期的 ,而且是經過考驗的)不太可能是成功進化的條件。”他表示適應力的核心 有兩個進化流程,“沒有道理的變化很重要。我*為認同有目的的變化”。
      他接著主張,“回顧式意義建構(retrospective sense making)是主要的 比喻”,也就是說,管理層主要的任務在於事實發生之後,從組織裡自然發 生的“實驗”中加以選擇。其中成功且符合管理層目的的,則在事實發生後 (回顧式意義建構),被標示為新戰略方向的先兆。至於失敗者,則是試圖 從“貧瘠、膚淺的環境”學習的犧牲者,沒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幾乎沒有 “好的嘗試”。韋克因此下了這樣的結論:“從來沒有人能自由完成自己無 法設想的事情。”他也援引蕭壽華(Gordon Siu)一個**的實驗來印證自 己的論點: 如果在一個瓶子裡裝進6隻蜜蜂和6隻蒼蠅,並把瓶子水平置於窗邊,瓶 底朝向窗外,你發現蜜蜂一直努力不懈,試圖找出玻璃瓶的出口,直到筋疲 力盡而死為止。可是蒼蠅卻在不到兩分鐘內,就從另外一端的瓶口成群飛出 去……它們(蜜蜂)趨光,具有智慧,但一直徒勞無功,正是這些因素使然 。它們顯然認為一定能從*亮的地方找到出口,所以照做不誤,其實不然。
      對它們而言,這個玻璃瓶超自然的神秘性是它們在大自然中所未見過的;它 們從來沒有踫過這種無法穿透的環境;它們的智慧越高,這個障礙就顯得越 發無法理解、越發奇怪,而且不得其門而出。蒼蠅沒有什麼大腦、邏輯,不 會朝著光成群飛去,隻是四處飛舞,*後卻能找到釋放自由的出口。這個例 子顯示出單純能獲得幸運之神的眷顧,比較聰明的反而會筋疲力盡而亡。
      韋克*後的結論是: 這個例子是說,實驗、堅持不懈、不怕錯誤、風險、即興創作、單一* 佳方式繞行、僵化以及隨機性,都是為了適應改變。松緊之間的對比*為強 烈。造成差異的因素包括:方法和結果之間的關聯、目的控制行動的程度、 通過模仿相近者來找到解決方案、意見回饋控制搜尋、先前的行動決定後續 的行動、過去的經驗限制目前的活動、邏輯**探索,以及智慧影響行為的 程度,都有所差異。在這個例子裡,行為者之間寬松的關繫,讓它們有機會 找出成功克服環境重大挑戰的方法。每隻蒼蠅和其周圍的蒼蠅以及本身的經 驗,都沒什麼關聯,可以進行無數的嘗試,*後終於找到逃脫的辦法。在這 個例子裡,寬松是個寶貴的資產,不過“寬松”何時、如何造就成功的改變 ,以及如何調整變化以適應寬松的現實面,則不是十分明確。
      韋克、馬奇以及其他學者都醉心於古典學派進化流程在組織發展中所扮 演的角色。他們將企業和環境需求結合起來,向來都得到經濟學家的肯定: 如果企業不保持穩健、無法滿足環境的需求,就無法生存。廣義來看(盡管 大多數管理層對此都感到不安),這項理論的確有道理。當今的《財富》 500強企業,五六十年前大多不存在。在美國,過去二三十年間民間企業新 增的就業機會當中,2/3來自員工不到20人的企業,全部都不是過去二三十 年間的《財富》1?000強企業。美國的汽車產業巨擘曾經所向**,可是現 在我們不禁懷疑,能夠生存下去的會不會隻剩一家。
      在1960年,哈佛的李維特在《哈佛商業評論》名為《營銷短視癥》 (Marketing Myopia)的文章中指出,每個產業都曾經是成長型的產業,可 是天不從人願,後來往往陷入惡性循環之中。業界管理者在嘗到持續成長的 甜頭後,往往認定以後會繼續成長,以為公司的產品無可取代,大量生產***有好處,產出增加必然能持續降低成本。所以他們隻專注於審慎改善、制 造成本降低的產品。這些因素都導致企業停止成長,甚至失敗。
      經濟學家伯頓·克萊因在《動態經濟學》(Dynamic Economics)裡也 提出經過仔細研究、**類似的觀點:“如果產業已經達到成長遲滯的階段 ,則進步通常不是來自這個產業裡的主要企業。事實上,在成長較為遲滯的 產業裡,產生新S曲線(主要的新成長模式)的50多項發明(他研究過20世 紀50項主要的突破性發明)當中,沒有一項來自產業裡的主要企業。”吉爾 德也闡述了克萊因的論點:“企業在產業裡致力創造*具生產力的流程,結 果往往會損害他們的彈性和創造力。” 市場會不斷進化,適應力極為重要,幾乎沒有大型企業能夠置身事外。
      我們研究的**企業大多無法永遠維持繁榮興盛,我們隻能說,他們比大多 數企業*悠久、*成功,比大多數公司*能兼顧規模和適應力。
      我們相信,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刻意在公司內部播下進化的種子(管理學 者近年纔開始注意到這個領域)。**企業是學習型組織,不會被動地等待 市場接受,而是會創造自己的內部市場。(有位分析師表示,IBM掌握90%的 市場占有率時,真正的管理奧秘在於營造令競爭對手恐懼的陰影。)**企 業建立各式各樣的管理模式,力求避免僵化。他們進行*多的實驗,鼓勵多 加嘗試,允許小規模的失敗,保持精簡,和顧客互動*頻繁(包括公司的每 個部門)--特別是老顧客;他們還鼓勵內部競爭,允許有成果的仿效和重復 ;使環境信息豐富,促進成功點子的散播。有趣的是,沒有幾家**企業會 把他們的用心掛在嘴上。惠普、3M、DEC、王安、強生、布盧明代爾等傑出 企業,對管理層在協調這類流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三緘其口。他們一看 情況就知道那是什麼,而且也能找出惡化的端倪。不過他們跟我們一樣,並 沒有完整的語言來說明這種現像。哈格蒂幾乎讓德州儀器的每個人都利用其 OST繫統將創新制度化,不過由於德州儀器具有井井有條、如繫統般的本質 ,它所顯示出來的,並非鼓勵持續調整,而是壓抑。
      管理大師德魯克多年前就預料到適應力的重要性,他在《不連續的時代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一書中表示:“商界人士必須學習如何建 立及管理有創新能力的公司。”《經濟學人》副總編輯諾曼·麥克雷則暗示 :“我認為美國大型企業依然是世界上*具效率的企業,因為他們懂得不斷 進行組織再造。”長期研究商業戰略的艾格爾·安索夫表示:“……我們可 以預期,結構將不再是界定組織能力的主要元素。結構將成為變革和非變革 (unchange)的動態促進元素,也就是‘有組織的混亂’(organized chaos)*終的模式。”這讓我們想起,當初為各大礦業公司研究探勘部門 的成敗,並為客戶提交報告時,所有成功的探勘業者都認為“*重要的就是 有組織的混亂”。我們的同事安德森在這項研究初期的報告裡,描繪**企 業的特質為熱鬧、生氣蓬勃的環境。
      這好像*加強了**企業“小即是美”、“小即有效率”的哲學。我們 發現的種種現像,其分裂和混亂的程度遠超出傳統智慧的範圍。這到底是怎 麼回事?規模經濟怎麼了?這些企業如何具備成本效益?他們難道不知道經 濟學的學習曲線嗎?Science 82在“當時這好像是個好主意”的單元裡指出 : 福特汽車公司10年前建廠生產V-8鐵鑄引擎,年產量達50萬噸。本著大 量生產有助於降低成本的原則,這座工廠高達4層樓,面積相當於72座足球 場,可是設計卻過大、過於專門。當*輕型的引擎問世時,福特發現,要為 這座龐大的工廠增添制造設備,將會所費不菲,於是關閉這座工廠,回頭采 用已有30年歷史、比較小型的工廠。
      這些**企業了解,在小得令人驚訝的規模之外,規模不經濟 (diseconomies of scale)似乎正全力反撲。1980年年初,我們向惠普研 發部門副總裁約翰·多伊爾報告初步的研究結果,表示我們訪問過的表現* 傑出的企業(其中包括惠普)似乎將其部門和工廠“局部*優化” (suboptimizing)(定期進行組織再造,讓單位和工廠的規模小於市場要 素或是規模經濟所需的程度)。我們雖然將此視為有益的要素,但他無視我 們小心翼翼選擇表達的字眼。他堅持說:“對我們而言,你們所謂的‘局部 *優化’就是‘*優化’(optimal)。” 本書其餘章節提到許多案例,這些案例的組織並不像其他書中所說的那 般井井有條。小即有效的理念似乎是貫穿這些案例的主旨。我們發現許多部 門、工廠以及分店的規模都小於成本分析師建議的程度。我們發現了“模擬 創業精神”(simulated entrepreneurship),德納的“店長”(其實是廠 長)就是很好的例子。德納大約有90名店長,他們采取分權制度,而非采取 古典學派的經濟理論。也就是說,他們各有自己的成本會計繫統,各自決定 采購事宜,各自掌控人事政策。我們觀察過許多家公司,發現10人的工作小 組通常比設備完善、動輒數百人的研發部門還要有創意。我們從各種案例裡 發現內部競爭、不同小組致力於相同的目標、產品線復制和重復,人們勇於 嘗試並且因承認錯誤而自豪,因為這些錯誤具有實用價值。我們還發現無數 小型、行動迅速的工作小組,這些企業案例所采用的質量圈遠遠超出美國當 時的一般企業。這些企業案例比較少采用標準化程序,而且*願意放手一搏 --“隻要有道理、有效用,員工可以用任何方式來做事”。
      我們相信這些發現動搖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根基。我們發現的“分裂”即 分解成可以管理的單位所提升的效率,遠超過其他學者所宣稱的程度。以目 前的理論來看,小即有效率的觀念通常是用在小公司的創新發明中,可是在 大多數**企業裡,管理實務也多半擁護這樣的信條。有趣的是,我們越是 深入探討這個現像,越覺得縮小工作團體不僅是提升效率的途徑,也是公司 適應和生存的媒介。
      賓州大學的奧利弗·威廉姆森是效率理論的**學者,他的著作《市場 與公司的等級制度》(Markets and Hierarchies)極為難以閱讀、理解( 作者在前言裡也承認),所以未能獲得應有的重視。威廉姆森主張,傳統的 規模經濟學說嚴重低估“交易成本”,亦即溝通、協調和決定的成本。這跟 我們先前所說的論點相呼應:員工人數若呈算數級數增加,溝通等方面的復 雜度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許多要素需要彼此協調,所以協調的成本通常會 讓技術帶來的規模經濟徒勞無功。越來越多的實證支持了威廉姆森的論點。
      威廉姆森的理念和我們觀察到的現像十分接近,但其中有個重大的差異 。他把世界視為非黑即白,如果從交易成本來看,某項事務交由市場處理( 譬如外界人士),效能可能優於交由管理層處理,此事就必須外包進行。舉 一個小例子說明。在大型專業寫字樓裡,為植物澆水好像是不起眼的工作, 可是要決定什麼季節適合種植哪種植物,而照顧這些植物會占去內部人員相 當多的時間。所以,外包給專門業者負責這份工作,會比較合乎成本效益( 提供這種服務的通常是有眼光的聰明創業者,他們知道照顧植物有多麼令人 傷腦筋)。我們相信,公司內部具有完整的市場選擇。IBM、惠普、3M、德 州儀器、麥當勞、達美、菲多利、特百惠、福陸工程、強生、DEC以及布盧 明代爾高層主管的做法都明顯地反映出,各式各樣的市場能在公司內部順利 運作。寶潔從1930年起就采用內部競爭的政策,斯隆*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 時將此政策應用在通用汽車公司內部。
      這種做法犧牲了整齊劃一,卻獲得了效率。事實上,收獲不**於效率 。大刀闊斧地縮編,企業纔能快速行動,並從錯誤中學習。通過實驗和犯錯 ,發現意想不到的成果,新的戰略方向也隨之出現。
      我們深信,大型企業不再創新,主要還是因為過於依賴大工廠、順暢的 生產流程、整合的運營、大型技術計劃、嚴謹的戰略方向。他們忘了要學習 ,也不懂得容忍失誤。他們忘記當初公司能夠成功,是因為公司文化鼓勵行 動、實驗和不斷地嘗試。
      事實上,我們也相信,真正有適應力的組織會以達爾文的方式進化。公 司會嘗試、實驗、容忍錯誤。也就是說,他們會促進自己的變化。有適應力 的企業會學著迅速淘汰不適合的東西,保留扶植可行的方法。我們認為,“ 適者生存”的企業所擁有的創造力,都不是靠精準規劃達成的。這些組織就 像馬奇所說的防火牆,引導嘗試、實驗、錯誤,從大致正確的方向中偶爾發 現重大的成果。我們的同事李·沃爾頓認為,管理層的主要任務其實是“往 大致的西方放牧”。
      有人批評我們以達爾文主義作為比喻的做法是畫地為牢,自我局限於小 型、逐步的創新之中。批評人士認為,IBM 360計算機繫統之類的大型突破 產品,需要“背水一戰”般地精心設計。我們想要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這 個論點極為容易以理論和實證加以反駁。從狹義逐步解讀的進化理論來看( 也就是逐步進化),這些批評人士的論點並無依據。譬如,**的進化生物 學家史蒂芬·古爾德就認為,人腦進化是隨機進行的,根本不是逐步緩慢進 步的。自此之後,情況就不曾改變。當然,重大的成功變化比起小型變化要 稀有得多,不過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不論如何,根據古爾德的說法,根 據進化模式,重大的進展無須依靠全知上帝或**規劃。
      事實證明*是令人驚訝。經濟學家克萊因與其他學者在許多研究中都證 明,在產業裡,帶來重大進展的人“從來都不是”產業**,反而是發明家 或小人物,即使在鋼鐵和鋁業等枯燥的產業裡也不例外。而且,我們本身的 研究也顯示,從麥當勞(早餐菜單占了大約40%的業績)到通用電氣(工程 塑料與飛機引擎),*大多數重大商業突破都是來自主流之外的一小撮狂熱 分子。另一位長期觀察這個現像的學者也指出,IBM過去二三十年間推出的 重要產品,沒有一項是正式繫統下的產物。這不表示IBM沒有好好規劃新產 品的研發計劃,而是說明有時體制外的狂熱分子,也有可能帶來重大的變化 。而且,重大發明的用途跟當初發明時的用意幾乎都不一樣。前面說過,當 初計算機的應用有限,*大多數都是應用在統計局;晶體管當初是為了軍隊 而研發;內燃機車當初被視為隻適用於集裝箱轉運;復印機起初是以小型、 既有的平版印刷市場為目標,大量復印根本不是原來發明或營銷的重點。
      所以進化的說法適用於各種規模的創新、效率和效能。這個理論還有個 重點值得一提。在生物學上,隔離可以防止物種受到外來災難襲擊,但是在 商界卻不能。變化(相當於新產品的嘗試)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是選擇(成 功)卻不太可能發生。所以,不能將產生變化的流程(實驗、嘗試、犯錯) 視為個案,必須配合真正的商業需求以及機會,和環境(主要是和顧客)密 切互動纔行。傳統理論在這點仍然遠遠不及**企業的做法。
      管理理論在大約15年前出現了重大的變化。我們前面說過,組織模型終 於開始重視環境要素。保羅·勞倫斯以及洛斯齊在1967年進行了一項突破性 的研究。傑佛裡·普費弗以及傑拉德·薩蘭西克則是當時進化理論的明星級 年輕研究學者,他們在1978年出版了《組織的外界控制》(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在 1978年,馬歇爾·邁耶也出版了《環境與組織》(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s),其中包括七大理論性的章節,扼要地重述那10年間10項 重大的研究計劃。這些研究學者都掌握了正確的方向。譬如,普費弗以及薩 蘭西克表示:“本書重點在於探討組織的行為,各位必須了解這種行為的背 景環境。組織和環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說組織會對環境進行邏輯 思考,從中判斷從事的相關活動。”這番話沒有錯,不過我們覺得有趣的是 ,在這三位學者劃時代的研究裡,居然找不到“顧客”、“客戶”或是“委 托人”這幾個字眼。這些著作都討論環境,卻忽略了**企業和顧客的密切 聯繫,譬如布盧明代爾在紐約地鐵進行的意見調查(大多是像征意義的), 以及DEC和其他企業各式各樣的使用者實驗。
      有些研究學者*進一步探索,特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高科技企業的詹 姆斯·阨特巴克以及埃裡克·希普爾,他們研究表現較好的企業和其顧客的 密切聯繫。譬如,阨特巴克談到創新企業的對外聯繫:“這意味著,和你所 屬的環境建立特殊而非一般的聯繫,和具有創意以及要求嚴苛的使用者進行 聯繫,而且必須是私下進行的切身聯繫,所以技術生產者和顧客之間要進行 相當密切的說明和試驗。潛在使用者和為市場推出重大創新產品的企業之間 ,互動通常**活躍。”可是阨特巴克和希普爾的著作並非主流,而且** 於少數高科技企業。我們發現,企業和顧客之間密切聯繫的現像,其實並無 產業之分。
      巴納德和塞爾茲尼克50多年前就討論過文化和價值的塑造;西蒙大約在 同一時期開始討論理性的限制;錢德勒40多年前著書提出環境影響論;韋克 在30多年前開始討論進化的模擬。問題是,這些理論至今沒有一項成為主流 ,所以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說毫無影響力。第二個問題, 我們認為*重要的是,這些著作*少提到**企業裡各種現像間的關聯性, 他們沒注意到,這不光是實驗,而是以數千項實驗構成**企業的經營特質 ;不隻是內部競爭,而是所有的資源配置都通過內部競爭進行;不隻是小即 是美,而是指企業有好幾百個超小型單位;不隻是和顧客進行聯繫,而是通 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下至會計上至CEO,每個人都和顧客定期聯繫。簡而言 之,**企業的核心管理實務不僅**以往的管理理論,他們簡直把傳統的 管理智慧當做耳旁風。
      P76-8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