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李嘉誠傳(抉擇)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一般管理學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介質】 book
    【ISBN】978751250727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國際文化
    • ISBN:9787512507272
    • 作者:李忠海
    • 頁數:344
    • 出版日期:2014-11-01
    • 印刷日期:2014-1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67千字
    • 兩岸三地資料*詳實、***的李嘉誠傳記版本。
      《李嘉誠傳(抉擇)》作者李忠海持續跟蹤采訪李嘉誠等兩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經名人,大量**圖片與**手資料,磨礪十年終成此書。
      **摒棄各種眾說紛纭的江湖傳說,秉持春秋筆法,不以尊者為諱,不以嘩眾為寵,以大量**手的詳實資料揭示了商聖李嘉誠波瀾壯闊的一生。
      引用李嘉誠的談話演講及其身邊人物的專訪,讓李嘉誠自己說自己,從一個側面反映李嘉誠的思想之嬗變演繹的過程。
      以歷史學家的宏觀視野與圍觀雕琢,展現了香港近百年的歷史風雲,入木三分地刻畫了百年香港**的諸多風雲人物。
    • 李忠海所著的《李嘉誠傳(抉擇)》是《李嘉誠傳 》的第二部,描述了李嘉誠崛起之後,其旗下的港口 、電訊、石油、房地產等企業在不斷的壯大。此時的 李嘉誠卻將許多精力放到了教育、醫療等領域,李嘉 誠基金會、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 也許正如李嘉誠所說:“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 匆匆過客。生命對於人隻有一次,我認為在我有生之 年,如果能在人世間留下一些可稱之為痕跡的東西, 能為人類做出點貢獻,那麼,不論將來的結局如何, 我便死而無憾。”這正是李嘉誠的抉擇。希望讀者在 熟悉李嘉誠在商場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餘,也能了解 其在醫療、教育領域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
    • 第一章 我的第三個兒子
      *重要的事情
      李嘉誠基金會
      長江新裡程計劃
      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寧養醫療
      醫療扶貧
      第二章 對怡和“情有獨鐘”
      “皇冠明珠”——怡和置地
      “連環船”策略
      怡和遷冊
      B股風波
      兩大財團的博弈
      不是怕輸,而是輸不起
      第三章 **生命的承諾
      一個想法
      鄧小平的贊賞
      事必躬親
      教育情結
      鼓舞生命的力量
      執著
      終其一生也要綻放生命光彩
      第四章 攻占碼頭
      九號集裝箱碼頭
      屯門碼頭
      港珠澳大橋
      困擾
      塵埃落定
      一石二鳥
      第五章 **擴張
      步步為營
      連線成片
      巴拿馬事件
      無風起浪
      折翼
      試水以色列市場
      第六章 染指電訊業
      左手電話右手電視
      滾雪球
      上市
      拓展大陸市場
      收購環球電訊
      業務**化
      環電私有化
      第七章 拿下赫斯基
      增持赫斯基
      非議與收獲
      管理
      發展
      關於退休
      領悟
      見解
      第八章 開發內地地產
      東方廣場
      周凱旋
      水土不服?
      主題公園
      波折
      “烏托邦”——世界彙金網
      逸翠園事件
      第九章 布局內地港口
      特批控股
      第二次合作
      先入為主
      又遇老對手
      取惠州,戰廈門
      深圳港
      第十章 弄潮黃浦
      紛爭
      分歧
      雨過天晴
      南熱北冷
      寧波港
      第十一章 “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民族有利的”
      賺錢的意義
      兩見鄧小平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核心價值
      生命在於付出
      參考書目
    • “連環船”策略 20世紀80年代初,市場上有關華資大亨收購置地 的傳言甚囂塵上,有說李嘉誠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 說李嘉誠正與包玉剛聯手挑戰置地,甚至宣稱華資大 戶將直接收購市值僅四十多億港元的怡和,透過怡和 控制置地,*有甚者,稱中國共產黨正調動有限資金 ,透過華資並吞怡和。種種傳聞,街談巷議,不一而 足。立於危牆之下的怡和寢食不安,抓耳撓腮,苦苦 思索著破解困局之錦囊妙計。
      當時,怡和及置地確實形勢不妙,怡和尚在海外 的經營中苦苦掙扎,盈利停滯不前,大股東凱瑟克家 族僅持有約一成怡和股權,而怡和及怡和證券僅持有 置地兩成左右股權,置地股價大幅低於其資產淨值, 正是理想的捕獵目標,*重要的是,大舉海外擴張的 怡置負債累累,分身乏力,有心無力。
      面對危局,怡和**紐璧堅斷然采取了一繫列措 施,以加強對怡和及置地的控制權:首先,於1980年 9月5日,怡和以價值11.95億港元的資產,購入置地 發行的約6400萬股新股,轉移的資產包括銅鑼灣世界 貿易中心五成權益及3300萬股會德豐股票。交易完成 後,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權由20%大幅增至27.8%,成為 置地大股東。有跡像顯示,當時華資財團並未就此罷 手休兵,轉而將目標轉向怡和。為捍衛怡和權益,同 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發行2500萬股新股予置地,收 取置地約7.6億港元現金。在此之前,置地又從股市 購入怡和已發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現金 在股市購入置地7800萬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權 增加到約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屬公司怡 和證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權,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約 38%的股權,形成所謂“鐵三角”或“連環船”資產 互控結構。這一策略可說是怡和**紐璧堅任期內自 視為保守穩妥的*矚目、亦*具爭議性的傑作。透過 怡和與置地互相持有對方約四成控股權,怡和、置地 兩公司的控股權表面上看來可謂固若金湯,巋然不動 ,令覬覦已久的華資大亨難越雷池一步。
      因為,任何一個挑戰者,所面對的*不是怡和與 置地40%的控股權,必須考慮另外60%的股權中至少 20%的股權。也就是說,可能面對的是60%的股權,知 難而退,**的選擇就是敬而遠之,放棄挑戰。
      表面上看,“連環船”策略固若金湯,但是,破 綻依然隱藏其中。這就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 ,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燒連環船一樣。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訂收購及合並條例 ,將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定義從過去的51%修訂為 35%,規定持有35%的大股東可在一年以內增加持有量 至45%,如超過此數便要提出全面收購;非大股東一 旦吸入一家公司35%的股權便要公開提出全面收購。
      控股權定義修訂,此舉有意無意間配合了怡置互控的 “連環船”策略,外界覬覦一家公司控制權的困難陡 然增大,至少令凱瑟克家族大大松了一口氣。至於港 英當局如此修例,是否**為自家人怡置發展考慮, 已無從查證,後人隻能說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在鞏固了集團控制權之 後,怡置繫似乎重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 ,在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Bedford)的主持下 ,投資策略做180度的大轉變,罔顧當時香港地產繁 榮時期已出現的一繫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擴張, 從一名保守、穩健的地產投資商迅速轉變成一名活躍 、冒進﹑激進的地產發展商,成了香港地產界的** “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賣會上,都是出價*為勇 猛的一位地產商。
      置地不但成為當時香港地產界的“**大好友” ,而且迅速膨脹成一家業務遍及地產投資與發展、酒 店、零售貿易、電訊、電力供應等多元化的綜合性企 業集團。這種投資策略的急劇轉變,充分反映出怡和 高層在九龍倉一役受挫後,受包玉剛﹑李嘉誠看中地 產的經營策略之啟發與壓力,試圖將置地扶植成一家 **“大行”,與華資大亨一決雌雄的勃勃野心。
      這期間,置地的盈利確實也大幅增長,1980年度 因出售金門大廈及九龍倉股票,置地盈利高達6.1億 港元,比1979年度增長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 14.3億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長逾一倍。其中,來自 物業銷售的利潤**超過了租金收入。要知道,堅持 穩健發展的置地,長期以來都頑固堅持一個發展策略 ,那就是蓋樓大部分收租,小部分出售,就像香港許 多投資保守的師奶一樣,有物業在手,有租金回籠, 萬無一失,睡覺也安穩。
      事實上,自1981年下半年開始,世界性經濟衰退 已令香港經濟不景氣,港元貶值,內部消費萎縮,公 司利潤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問題逐漸提上議事日程 ,種種不穩定因素已相繼浮現,香港可謂內外交困, 前路渺茫。
      其時,香港地產市道經過七、八年的節節攀升, 已達**狀態,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基礎異常脆弱, 前景相當危險,運作漸趨困難。然而,怡和**紐璧 堅與置地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當時對香港經濟前 景仍然相當樂觀,對置地在香港地產業的影響力過於 自信,對港英當局在香港的影響力充滿信心,對大英 帝國**未來香港**自負,**陶醉於集團業績連 年向好的輝煌中,迫切希望利用這段時期充分擴張, 趁熱打鐵,以彌補九龍倉一役的損失。
      這時,怡和內部的權力鬥爭已轉趨表面化,其結 果*加速了兩人的輕率、冒進。在對待1982年9月英 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問題上,紐、鮑近乎天真地相 信有機會透過續約方式解決香港前途問題,至少北京 會不得不做出讓步,接受英國人的主權換治權的模式 ,這種近似賭博式的政治心態導致了置地日後的嚴重 財政危機。其實,英國玩政治,如同小孩擺家家,不 裂也會顛,哪裡是共產黨的對手,從怡置兩位大班的 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出其中之端倪。
      當時,《信報》**股評家思聰就曾警告,置地 盲目擴張的危險性,一旦中英雙方會談不理想,置地 擴張政策的後果便可想而知。
      P47-4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