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孫景堯先生周年祭紀念文集(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企業管理
    【市場價】
    521-755
    【優惠價】
    326-472
    【介質】 book
    【ISBN】97875321529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文藝
    • ISBN:9787532152957
    • 作者:劉耘華
    • 頁數:673
    • 出版日期:2014-08-01
    • 印刷日期:2014-08-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653千字
    • 從20世紀80年代起,孫景堯先生的步履駐留之地,都是**外比較文學界矚目的焦點,他的加盟,曾使廣西大學、蘇州大學和上海師範大學成長為**比較文學研究的重鎮。他撰寫了****部比較文學導論著作(與盧康華先生合作),創辦了****本比較文學英文雜志《文貝》,舉辦了****屆比較文學講習班,開創了****個比較文學專業學術網。
      劉耘華所著《孫景堯先生周年祭紀念文集》便是在孫先生身故一年之後對其一生功績的緬懷。
    • 孫景堯先生是中國當代比較文學學科的開創者之 一,對比較文學的學科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劉耘華所 著《孫景堯先生周年祭紀念文集》收錄了他生前的友 人、弟子程培英、謝天振、戴從容、孫宜學等人在比 較文學領域的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另有樂黛雲作序回 顧其生平與學術成就。
    • 悼念中國比較文學的奠基人和開路先鋒孫景堯(代序) 樂黛雲
      孫景堯先生小傳
      孫景堯先生主要成果 程培英
      懷念景堯兄 謝天振
      比較文學學科**的豐碑——對孫景堯先生幾個學術片段的追思 高旭東
      學術生命化、生命學術化的楷模——緬懷尊敬的孫景堯老師 蘇敏
      探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學理依據——試論孫景堯比較文學學科方法論思想 李平 程培英
      孫景堯教授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獨特貢獻 陳義海
      葉維廉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 白楊
      比較文學的立場問題 曾艷兵
      史詩藝術家托爾斯泰——上海譯文版《列夫·托爾斯泰小說集》總序 陳建華
      “兩個蘇聯”:20世紀30年代旅蘇遊記中的蘇聯——旅蘇遊記與蘇聯形像 陳曉蘭
      詩歌何為——謝默斯·希尼的詩歌功用觀 戴從容
      中西符號理論之溝通 丁爾蘇
      上海猶太流亡雜志《論壇》中的文學文本與文化身份建構 範勁
      “操縱”何為?——反思**譯學界對操縱理論解讀中的盲區 範若恩
      道與真的追尋——《老子》與華茲華斯詩歌中“復歸嬰兒”觀念比較 葛桂錄
      圍棋思想史:意義生成與棋論話語 何雲波
      歌德在中國 黃藝 衛茂平
      跨語際與跨文化的海外漢學研究——以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對像 季進
      Playing the Game 0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Tlae“Rules”and the MovesXiaobin Jian Eric Shepherd
      中國文化面向世界的幾點思考 樂黛雲
      比較文學:文學史分支的學理依據 李偉防
      認識“虛構”:基於聖經敘事的考察 梁工
      鄭敏詩學中解構思想與道家的關聯 劉 燕
      論中西文化交流的個人媒介——以程抱一、趙無極和米修為例 劉陽
      論英語長篇小說中的“老上海人” 呂超
      Hmong Oral Epics Trans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an Epic Master-text Mark Bender
      “托爾斯泰主義”縱橫談 倪蕊琴
      17世紀法國哲學家馬勒伯朗士對中國的思考與想像——以《一位基督教哲學家與一位中國哲學家的對話》為例 錢林森
      **語境下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饒芃子
      論作為文學史敘述對像的中國現代翻譯文學 宋炳輝
      《星軺日記》對中國戲劇發展進程的影響 孫宜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汪介之
      閱讀的困惑與批評的尷尬 王福和
      “九九缺一”:一個母題的佛經、南亞文化淵源及跨文化流變 王立
      “世界文學”的雙向旅行 王寧
      日本學術隨筆與20世紀中國文學經典的傳播 王曉平
      圓滿結局之生成的社會心理機制——以馬斯洛基本需要說為視角 王雲
      Performed Culture:LeaJaaing to Participate in Another Cuhure Galal Walker
      朝鮮朝燕行使臣眼中的關羽形像 徐東日
      跨族群對話:中國比較文學的雙重路徑 徐新建
      明清詩學對朝鮮漢詩時調的影響 嚴明
      “反向”的神學與文學研究——齊澤克“神學”的文學讀解 楊慧林
      論西方文藝中心論與中國文學批評傳統 楊劍龍
      由“洋”味十足到返璞歸真——論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影響與汪曾祺的現代主義實驗之路 楊莉馨
      比較文學視域下的美國東方主義及其中國話語研究——兼論後殖民、後一殖民等相關術語的清理 楊乃喬
      玉石神話信仰與文明起源——審美發生研究的形而下視角 葉舒憲
      畫與詩的界限,兩個希臘的界限——萊辛《拉奧孔》解題 張輝
      十八世紀的“漢奸”認定與“隱形”的法律文獻 張寧
      莎士比亞英國歷史劇的創作意圖 張沛
      論《壇君神話》與《詩經》史詩的契合與差異 張思齊
      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 朱志榮
      天地無涯精神永恆——孫景堯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文集後記 劉耘華
      《文貝: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投稿須知
    • 由此出發,可以見出近代以後自西方傳人中國的 比較文學,一開始便身負著內外兼顧的雙重使命,亦 即處在**建造與族群整合的兩頭壓力之中:一方面 要在極力擠進以“民族一**”為基本單位的世界體 繫中展開——主要是與西方列強的——“國別對話” ,另一方面又得完成自身內部從傳統帝國向多民族國 家的現代轉型。
      **特色的比較文學中國之路,在我看來,其在 早期主要由梁啟超等“維新派”發起的“文學革命” 推動。“文學革命”的主要目標是借助文藝復興後西 洋文學所體現的“民族本位”精神來促進天朝民眾的 國族凝聚。這種凝聚在經歷了晚清革命黨的排滿潮流 ——“逐出韃虜,恢復中華”之後,逐漸向民國時期 的“五族共和”轉變。其間還有過一陣從東西方交往 互滲的假說裡展開對“華夏源流”的大討論及與之相 關的“炎黃圖騰”新書寫。這些討論從20世紀初開始 ,持續了一百多年,代表作品有蔣智由的《中國人種 考》(1903年)、繆鳳林的《中國民族西來辨》 (1925年1月)直至瀋松僑、孫隆基各自撰寫的《我 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1977年)和《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 2000年)。
      不過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一批“新文 學”的**人物陳獨秀、胡適和魯迅等人開始倡導漢 語“白話文”寫作和“目光向下的革命”。在此過程 中,他們雖然強調在文學及文化上大量譯介域外、學 習西洋,乃至不惜呼吁推翻傳統(“打倒孔家店”) 或“全盤西化”,並由此展開對漢民族內部士大夫經 典的揚棄和批判,卻忽略了如何在由傳統帝國繼承或 遺留下來的多民族共存基礎上,處理內部的族群差異 及表述與被表述問題。作為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倡導 者之一的胡適,在撰寫影響甚廣的《白話文學史》時 ,不僅堅持“中國即漢”的立場,拋棄華夷互補的多 元性,甚至沿用舊時傳統中的狹隘“中原中心觀”及 “大漢族主義”,主張“以華化夷”。胡適明確寫道 : “中國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鮮卑、拓跋、 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滿洲,在南方征服了無數 小民族……在這兩千年之中,中國民族拿來開化這些 民族的材料,隻是中國的古文明”。*早一些時,梁 啟超總結晚清以來的中國三百年學術史,便以類似的 筆調區分過“非我族類”的滿洲統治者與中原的漢學 正統。不過需要強調的是,與此同時,一批具有民族 學和人類學背景的學者前赴後繼地開展了對中國在族 裔、地理和文化上之多樣性的描述和闡釋。如芮逸夫 、凌純聲及吳文藻和林耀華等。這些民族學和人類學 家們不但重新梳理傳統文獻對華夷互補的論述,而且 深入民族和邊疆地區進行實地的田野考察,通過以個 案深描和民族志書寫為特征的學術重建,體現並發揚 了多民族**內部對族群多元性予以肯定的另一條路 線。在這條路線中,不但出現了凌純聲《松花江下遊 的赫哲族人》那種對中國版圖內東北稀少族群的文化 描敘,也出現了芮逸夫等對西南苗族通過口頭傳承的 古歌實錄。*值得指出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 是由於這條路線的激發和帶動,民國以後還出現了“ 非漢族群”在文學、文化和歷**的自我表述。比如 內蒙古烏蘭夫的《蒙古民族的發展特點與解放道路》 、黔東北楊漢先的《苗族述略》、《大花苗歌謠種類 》,以及湘西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等 等。這後一類少數民族的自我表述,不但補充了其他 學者在材料和視野上的不足,而且極為重要的是從觀 念和格局上擴展並改寫了既有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 。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開始強調“民族團結”的國 家政策。“文化革命”時期這一政策被階級鬥爭的新 方針全然取代。直到1980年代後的重新“改革開放” 以及**各民族成員在身份認同上此起彼伏的自覺和 復興,中國作為多民族**的文學識別與文學史書寫 問題就擺在了再次復出的中國比較文學學者面前。問 題的難點何在呢?依我之見,就在於如何在多層面的 文學及文化關繫上,協調現代中國對外自立與對內整 合間的有效平衡。
      1958年,作家老舍(滿族)在為中國作協理事會 做的《關於少數民族文學工作的報告》中指出:“我 國早已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相處 與交往中,創造了我們整個祖國歷史與文化。在文學 方面也是如此。我們各少數民族文學是祖國文學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如今看來,老舍的這個判斷依然是 **中國比較文學學者進行中外比較時不可逾越的重 要基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