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唐玄宗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管理 -> 企業管理
    【市場價】
    361-523
    【優惠價】
    226-327
    【介質】 book
    【ISBN】978701014459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人民
    • ISBN:9787010144597
    • 作者:許道勛//趙克堯
    • 頁數:617
    • 出版日期:2015-03-01
    • 印刷日期:2015-03-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數:502千字
    •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久的皇帝,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許道勛、趙克堯編著的《唐玄宗傳》真實再現了唐玄宗的一生及他生活的那個時代。
    • 許道勛、趙克堯編著的《唐玄宗傳》運用豐富的 歷史資料,客觀而真實地敘述了唐玄宗的帝王生涯、 歷史功績和過失,從中揭示出唐朝由盛轉衰的演變過 程;書中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介紹甚詳,對 李、楊的愛情傳說進行了繫統的清理和分析。
    • 引言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第一節 帝冑之家,幼年封王
      第二節 父皇被廢,初次“出閣”
      第三節 磨難少年
      (一)生母竇氏慘死
      (二)諸兄弟幽閉深宮
      (三)安金藏剖腹事件
      第四節 再次“出閣”,初入長安
      (一)廬陵王為皇太子
      (二)再次“出閣”
      (三)初入西京長安
      第五節 少有抱負
      (一)復興李唐意識的萌發
      (二)目睹五王誅二張的政變
      (三)在復唐鬥爭中的作用
      第二章 誅滅韋後勢力
      第一節 韋後之黨擅權
      (一)韋後亂政
      (二)太子重俊政變未遂
      (三)相王受牽連
      (四)血的教訓
      第二節 任潞州別駕前後
      (一)出任潞州別駕
      (二)返回長安
      (三)厚結萬騎,陰聚親黨
      第三節 誅韋氏之黨
      (一)中宗被毒致死
      (二)韋後臨朝稱制
      (三)六月政變的醞釀
      (四)二十日夜戰禁宮
      第四節 擁戴睿宗即位
      (一)相王在政變中的作用
      (二)睿宗重登皇位
      (三)皇太弟與嫡長制繼承法
      第五節 政變勝利的原因
      (一)“思立李氏”的歷史潮流
      (二)精心策劃,有膽有識
      第三章 監國前後
      第一節 以功建儲,長兄相讓
      第二節 “景雲繼立,歸妹怙權”
      (一)太平公主勢力的囂張
      (二)陰謀易置東宮
      第三節 “太子監國,君臣分定”
      (一)從道義上揭露廢黜陰謀
      (二)宋瓊、姚元之的三點建議
      (三)張說策動太子監國
      第四節 監國以後的鬥爭
      (一)姚元之、宋璟被貶逐
      (二)睿宗意欲讓位
      (三)公主加緊營私結黨
      第四章 正式即位,鏟除奸黨
      第一節 “太子合作天子”
      (一)在“合作夭子”的背後
      (二)太上皇猶總大政
      第二節 誅滅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一)“宰相七人,四出其門”
      (二)誅滅公主的密謀
      (三)公主集團的反撲
      (四)七月三日事件
      (五)“三為天子,三讓天下”
      第三節 七月事件的性質與影響
      (一)正與邪之爭
      (二)七月事變勝利的原因
      (三)誅滅“太平”方太平
      第五章 安定政局,鞏固皇權
      第一節 “再三禍變”的歷史教訓
      第二節 。姚崇勸不用功臣”
      (一)驪山講武,始欲立成
      (二)姚崇為相,功臣外刺
      (三)“不用其奇,厭然不滿”
      (四)思念舊功,常優容之
      (五)“南陽故人,優閑自保”
      第三節 諸王外刺,終保皇枝
      (一)諸王外任刺史
      <二)伺察諸王,禁約告誡
      (三)鼓吹友悌,同保長齡
      第四節 整頓禁軍,防止“禍變”
      (一)北門奴官太盛
      (二)重建北門四軍
      (三)宦官與飛龍禁軍
      第六奄“依貞觀故事”
      ——開元前期
      第一節 尋求“安國撫人之道”
      (一)“依貞觀故事”的由來
      (二)“訪以安國撫人之道”
      第二節 “任賢用能”
      (一)注意選撥宰輔
      (二)識人君之大度
      (三)重視地方官的作用
      (四)實施內外官交流
      (五)親自考核縣令
      第三節 求諫與容納
      (一)下制求直諫昌言者
      (二)開元諫諍的三大類別
      (三)恢復涑官議政制度
      (四)優禮故老,虛心求教
      (五)“見不賢,莫若自省”
      第四節 抑制奢靡,移風易俗
      (一)禁斷潑寒胡戲
      (二)焚毀珠玉錦繡
      (三)罷遣宮女
      (四)“以厚葬為誡”
      (五)“文質之風,自上而始”
      第五節 “貞觀之風,一朝復振”
      (一)“太宗定其業,玄宗繼其明”
      (二)學步,效仿與創新
      (三)歷史條件的異同
      (四)“開元之治”與武則天政治的關繫
      第七章 好大喜功
      ——開元中期
      第一節 重新起用張說為相
      (一)“天下大治”的實現
      (二)張說其人其事
      (三)“志在粉飾盛時”
      第二節 “萬歲”聲中的封禪
      (一)唐初封禪的復興
      (二)開元封禪的倡議
      (三)張說定禮,改革舊儀
      (四)帝王盛節,天下壯觀
      (五)宋州酒宴,示以:書儉
      第三節 蘭殿千秋節
      (一)“蘭殿千秋節,稱名萬歲觴”
      (二)“享國既久,驕心浸生”
      第四節 “人君德消政易”
      (一)朋黨相構
      (二)如何看待吏治與文學之爭
      (三)宰相不和
      (四)諫諍漸衰
      (五)奢靡日增
      (六)吳兢獻《貞觀政要》
      第五節 張九齡與“開元之治”
      (一)荒陬孤生,以文見用
      (二)九齡為相,政局尚佳
      (三)褒美《千秋金鏡錄》
      第八章 “怠於政事”
      ——開元晚期及其以後
      第一節 委政李林甫
      (一)口蜜腹劍的奸相
      (二)無復直言,諫諍路*
      (三)“妒賢嫉能,亦**也”
      (四)“治亂聞已分矣”
      笫二節 寵信高力士
      (一)“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二)“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
      (三)“竭誠盡節,上答皇慈”
      第三節 踏上昏庸之路
      (一)倦於萬機,高居無為
      (二)冀求神仙,思慕長生
      (三)鑄造真容,崇拜偶像
      (四)蕩心侈欲,風俗奢靡
      第四節 “開元之治”的反思
      (一)由明而昏的三部曲
      (二)“人君明哲,終始尤難”
      (三)驕奢是可怕的腐蝕劑
      第九章 完善立法與行政法典
      第一節 “以寬仁為理本”
      (一)消除酷吏政治的影響
      (二)防止苛刑與濫刑
      (三)行法先近親而後遠疏
      第二節 刪緝格式律令
      (一)五次修撰的經過
      (二)開元立法的特點
      第三節 編撰《唐六典》
      (一)手書六典,撰錄以進
      (二)“一代典章,釐然具備”
      (三)加強集權,文飾太平
      (四)左右丞相與政事堂
      第四節 酷吏復活,冤案屢起
      (一)“羅鉗吉網”
      (二)“非吏敢酷,時誘之為酷”
      (三)專制帝王的心病
      第十章 括戶之舉與賦役改革
      第一節 “積歲淹年”的逃戶問題
      第二節 前期的安撫措施
      (一)“行清靜之化”
      (二)派遣朝集使等督察吏治
      (三)禁止重征與重視救荒
      (四)恢復義倉與滅蝗鬥爭
      第三節 宇文融與括戶舉措
      (一)括戶的歷史淵源
      (二)**階段的括戶
      (三)第二階段的括戶
      第四節 組織措施
      第五節 括戶的意義與影響
      (一)括戶的爭議
      (二)括戶的成就
      (三)遺留問題
      第十一章 開天盛世,海內富實
      第一節 富民、“致肥”的經濟思想
      (一)“富而後教”
      (二)“濟生人為意”
      (三)“男耕女桑不相失”
      (四)“我無事而民自富”
      第二節 “開元之盛,漢、宋莫及”
      (一)社會經濟的繁榮
      (二)興修水利的成就
      (三)科學文化的異彩
      (四)“受報收功,極熾而豐”
      (五)“開元之治”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三節 天寶繁華,“氣盛而微”
      (一)政治昏暗與經濟繁榮的反差現像
      (二)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因
      (三)盛極而衰,危機潛伏
      第十二章 楊玉環身世
      第一節 楊氏家族
      (一)弘農楊氏的後裔
      (二)玉環籍貫與出生地
      (三)《楊妃碑記》的偽造
      第二節 冊為壽壬妃
      (一)唐玄宗東都之行
      (二)冊妃禮與大婚
      (三)選中楊玉環的緣由
      第三節 壽王與廢立太子之爭
      (一)壽王宅邸的新生活
      (二)廢太子瑛的初次交鋒
      (三)“一日殺三庶人,昏蔽甚矣”
      (四)壽王妃的態度
      第四節 武惠妃之死
      (一)“怖而成疾,不痊而殞”
      (二)推長而立,誰敢復爭”
      第十三章 從女道士到太真妃
      第一節 驪山相會
      (一)玄宗感情上的空白
      (二)高力士建議召壽王妃
      (三)定情信物的傳說
      第二節 度為女道士
      (一)度道時問之謎
      (二)在為太後“追福”的背後
      (三)“太真”道號與“娘子”稱呼
      第三節 李白詩贊太真妃
      (一)改元“天寶”
      (二)李白遊長安
      (三)高力士脫靴的傳說
      (四)《清平調))三首
      第十四章 正式立為貴妃
      第一節 事前的安排
      (一)以韋氏為壽王妃
      (二)壽王悲哀的消失
      第二節 賜以“貴妃”
      (一)納妃與立妃的禮儀差異
      (二)“貴妃”的由來
      (三)父奪子媳與倫理觀念
      第三節 推恩楊門
      (一)養父的隱沒
      (二)追贈親生父母
      (三)兄弟們的升遷’
      (四)諸姐姐的承恩
      (五)“恩寵聲焰震天下”
      第四節 外戚與皇權
      (一)外戚貴盛與開天治亂
      (二)楊門外戚勢力的特點
      第十五章 兩次。出宮”風波
      第一節 天寶五載的風波
      (一)貴妃“妒悍”,譴還楊宅
      (二)高力士請召回宮
      第二節 “妒媚”繫誰
      (一)與虢國夫人無涉
      (二)梅妃並無其人
      (三)梅妃傳說的由來
      (四)貴妃“妒媚”究竟指誰
      第三節 天寶九載的風波
      (一)“忤旨送歸"
      (二)風波的結局
      第四節 再次“出宮”的原因
      (一)“閑把寧王玉笛吹”的誤傳
      (二)虢國夫人的奪愛
      (三)如何看待“出官”風波
      第十六章 “三千寵愛在一身”
      第一節 專寵楊貴妃
      (一)李楊情愛的三部曲
      (二)“寵甚於惠妃”
      第二節 愛情的基礎
      (一)皇帝與愛情
      (二)楊貴妃的情愛觀
      第三節 “殊艷尤態”與時世妝
      (一)“天生麗質難自棄”
      (二)“舉止閑冶”,雍容華貴
      (三)“紅汗”與“香囊”
      (四)簪步搖、黃裙、柳葉描、義髻
      (五)“服妖”之誚‘
      第四節 豪侈生活
      (一)龍池、太液池、曲江
      (二)驪山華清官
      (三)御湯與妃子湯
      (四)嗜食新鮮荔枝-
      第十七章 歌舞姻緣
      第一節 霓裳羽衣曲
      (一)進見之日,奏曲導之
      (二)醉舞“霓裳”,情投意合
      (三)“霓裳”功罪,古今評說
      第二節 胡旋舞
      (一)“*道能胡旋”
      (二)胡舞與禍亂
      第三節 藝術伴侶
      (一)音樂家與歌舞家
      (二)善奏樂器,多纔多藝
      (三)禮待藝人,培育新苗
      (四)梨園與宜春院
      第十八章 太真“仙子”與道教
      第一節 “精修”與。嚴奉”
      (一)“雖居榮貴,每在精修”
      (二)“勤志元宗,協誠嚴奉”
      (三)神權與皇權
      第二節 “七月七日長生殿”
      (一)長生殿與集靈臺
      (二)朝元閣
      (三)“七月七日”與升仙意境
      第三節 “平生服杏丹”
      第十九章 楊國忠與天寶亂政
      第一節 “因緣椒房之親”
      (一)“起於細微”
      (二)賜名“國忠”
      (三)取代李林甫
      第二節 “楊國忠終成其亂玎
      (一)專斷獨裁
      (二)用人無問賢不肖
      (三)“厚斂以怒天下”
      (四)天寶亂政與楊貴妃的關繫
      第三節 “金雞障下養為兒”
      (一)安祿山其人
      (二)賄賂與獻“忠”取媚
      (三)“不識太子者何官”
      (四)貴妃養子與“洗兒”錢
      第四節 安祿山陰謀造反
      (一)“兇逆之萌,常在心矣”
      (二)“包藏禍心,將生逆節 ”
      (三)“決計稱兵向闕”
      第二十章 “祿山一呼,四海震蕩”
      第一節 安祿山範陽起兵
      (一)叛軍的突然襲擊
      (二)唐玄宗的防御戰略
      第二節 洛陽淪陷
      (一)叛軍渡河奪陳留
      (二)洛陽保衛戰的失敗
      (三)陝郡潰退,急保潼關
      (四)重議親征,太子監國
      (五)失律喪師,將帥枉死
      第三節 戰略戰術的比較
      (一)叛軍的突擊戰術
      (二)倉卒應變,自信輕敵
      (三)“久處太平,不練軍事”
      (四)官吏投降,政軍不和
      (五)“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第四節 暫時對峙的形勢
      (一)安祿山停滯不前
      (二)敵後抗戰的興起
      (三)郭子儀等的抗戰
      (四)戰場形勢的估量
      第五節 潼關失守
      (一)哥舒翰鎮守潼關
      (二)楊國忠的猜忌
      (三)“守”與“出”之爭
      (四)靈寶西原之戰
      (五)“慎勿學哥舒”
      第二十一章 楊貴妃之死
      第一節 從。始懼”到逃跑
      (一)平安火不至
      (二)首唱幸蜀之策
      (三)施放“親征”的煙幕
      第二節 望賢宮前的悔恨
      (一)凌晨出逃,朝中混亂
      (二)父老進言,後悔莫及
      (三)夜宿金城,狼狽不堪
      第三節 馬嵬驛事變
      (一)六軍不發無奈何
      (二)楊國忠被殺
      (三)楊貴妃縊死於佛堂
      第四節 誰是後臺
      (一)皇太子李亨說商榷
      (二)宦官高力士說質疑
      (三)如何看待馬嵬驛事變
      第五節 生死之謎
      (一)貴妃必死無疑
      (二)未死之說說明什麼
      第二十二章 蜀郡的流亡生活
      第一節 父子分道揚鑣
      (一)高力士論蜀道
      (二)“太子不敢西行”
      (三)百姓誰為之主”
      第二節 奔赴成都的路上
      (一)扶風賜卒春彩
      (二)散關分置六軍
      (三)河池接見崔圓
      (四)普安下詔罪己
      (五)巴西侈談戒酒
      (六)成都大赦天下
      第三節 “遜位共子,豈其志哉”
      (一)太子北上朔方
      (二)李亨靈武稱帝
      (三)屈居太上皇帝
      (四)“遜位”豈其志哉
      (五)傳位的尾聲
      第四節 反省與追念
      (一)從反省到罪己
      (二)譜曲悼念楊貴妃
      (三)追懷姚崇,譏評林甫
      (四)遣使曲江,遙祭九齡
      (五)迫冊元獻皇後
      (六)夢思孫思邈
      第二十三章 暮年悲涼,遺恨綿綿
      第一節 兩京光復,父子相會
      (一)反攻戰略的分歧
      (二)收復長安與洛陽
      (三)李泌獻計迎上皇
      (四)告別成都,題詩劍門
      (五)鳳翔繳械,馬嵬躊躇
      (六)望賢富裡父子相見
      第二節 重返舊宮,思念貴妃
      (一)父子迭加尊號
      (二)興慶宮中憶舊情
      (三)華清宮裡思貴妃
      (四)改葬貴妃始末
      第三節 幽禁西內,遺恨綿綿
      (一)史思明重新叛亂
      (二)父子矛盾的惡化
      (三)遷居西內的真相
      (四)方士招魂的傳說
      第四節 人生一夢,死葬泰陵
      (一)病逝干神龍殿
      (二)高力士號泣而死
      (三)安史之亂的平定
      (四)泰陵葬禮的舉行
      第二十四章 唐玄宗與楊貴妃傳說的歷史
      第一節 唐人評說開天治亂之殊
      (一)顏真卿論疏與《高力士外傳》
      (二)陸贄論玄宗-
      (三)崔群論治亂之分
      (四)崔植評“開元之治”
      (五)《開元政要》與《明皇雜錄》
      第二節 《長恨歌》與李楊愛情故事的升華
      (一)杜甫詩《哀江頭》與“北征》
      (二)《長恨歌》的來龍去脈
      (三)唐朝關於楊妃的傳說
      第三節 五代以後的史評與傳奇
      (一)《開元天寶遺事》與《舊唐書》紀傳
      (二)樂史《楊太真外傳》
      (三)宋代的史評
      (四)元代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五)《長生殿》與李楊愛情故事的再升華
      (六)層累的道德與跋治包袱
      第四節 現代新小說與新傳記
      (一)魯迅創作《楊貴妃》的計劃
      (二)新小說《楊貴妃》等
      (三)歷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楊貴妃傳說在日本
      (五)史學與文學的兩股流向
      後記
    • 唐高祖創業的情景似乎太遙遠,沒有給李隆基留 下多少的追念。而在他的心目中,楷模則是曾祖父唐 太宗。開元初期,以曾祖父的事業為榜樣,出現了“ 貞觀之風,一朝復振”的盛況。① 祖父唐高宗也無緣見過面,在隆基出生前一年八 個月就逝世了。然而,“永徽之治”卻給他留下美好 的歷史回憶。高宗親政的永徽年間(公元650年至655 年),繼續推行輕徭薄賦政策,罷除軍役與土木營建 ,留意救災,平抑糧價;繼承任賢致治政策,尊禮輔 相,穩定政局;強調求諫,開獻書之路,集思廣益; 制訂《唐律疏議》,以完善封建法制。顯而易見,所 謂“永徽之治”實質上是“貞觀之治”的延續。
      就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發生了一起對隆基 家族和唐朝歷史都有深遠影響的事件,即武則天被立 為皇後。武氏是一一卜很有本領、權術的女性。她躋 身宮闕,從昭儀到皇後,是靠了各種有利的條件,其 中之一就是利用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原來,唐高宗 即位初,大權操於元舅長孫無忌之手。長孫無忌在維 護“永徽之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為宰相 三十年,竊弄威權,天下畏其威。這樣,唐高宗深感 處處受制約,要想加強皇權,必須削弱相權。對於長 孫無忌這個長輩兼恩人的重臣,不能平白無故地剝奪 其權力,也難以物色另一大臣與之抗衡,隻能通過特 殊手段來解決矛盾,而廢原來的王皇後、立武昭儀則 是解決這一特殊矛盾的較好途徑。因為武則天“性明 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②短短幾年就已成為 高宗理政的得力助手。為了達到當皇後的目的,她* 是費盡心機,挫敗力保王皇後的長孫無忌集團,使皇 帝與元舅的特殊關繫遭到破裂。武後既立,就毫不手 軟地把國舅貶逐於黔州,以至“逼令自縊而死,籍沒 其家。”③這樣,以廢立皇後為契機,揭開了皇權與 相權鬥爭的序幕;終以長孫無忌之死,宣告了皇權對 相權的勝利。
      歷史常常喜歡捉弄人。唐高宗以立武後加強皇權 ,結果他本人卻成了名義上的皇帝,一切大權掌握在 武後手裡。公元659年,長孫無忌被貶逐後, “自 是政歸中宮”。①過了一年,高宗患風疾,政事始由 皇後處決。皇後權勢與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 。公元674年,“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次年 ,由於唐高宗風疾愈來愈重, “不能聽朝,政事皆 決於天後。”高宗甚至準備下詔令讓天後“攝國政” ,有人反對纔作罷。②總之,終高宗之世,武則天以 皇後身份操持權柄長達二十四年,展現了封建地主階 級的女政治家的傑出纔能。
      皇後執政是**封建政治常軌的事,必將改變李 唐王朝的歷史進程。而對於武後的子孫們包括李隆基 來說,這種局勢卻是他們賴以發跡乃至登上皇位的客 觀條件。果然,公元683年鼕,唐高宗因病逝世於東 都洛陽(後改神都)。武則天就把自己的兒子李顯推上 皇帝寶座,即唐中宗。可是,中宗卻沒有摸透母親的 意圖,自作主張,依恃皇後韋氏及其外戚集團。這是 太後武則天所不能容忍的。公元684年春,當了不到 兩個月皇帝的李顯被廢黜了,改封廬陵王,幽於別所 。同時,武則天立小兒子豫王李旦為皇帝,即唐睿宗 。睿宗雖貴為天子,實際上是傀儡。“政事決於太後 ,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③這標志著武則天 以太後身份親臨朝政,向著當女皇帝的預定目標邁進 了一大步。
      就在那皇位急劇變動的年代裡,隆基誕生於神都 。母親是竇氏,她出身高門,曾祖父是唐朝開國重臣 竇抗。追溯歷史,隋末李淵任弘化郡留守時,妻兄竇 抗曾跑來勸說起兵。唐王朝建立後,竇抗地位顯貴, “高祖(李淵)每呼為兄而不名也,宮內咸稱為舅。
      ”①竇抗的孫子,名叫孝諶,也就是李隆基的外祖父 ,歷任太常少卿、潤州刺史等職。孝諶有個女兒,“ 姿容婉順,動循禮則,睿宗為相王時為孺人,甚見禮 異。”②公元684年深秋,已當了半年皇帝的睿宗, 特地冊立竇氏為德妃。次年仲秋,生下一個男孩,取 名隆基。可覓,細論李隆基的父繫與母繫,還是有點 遠親的血緣關繫呢。
      隆基有眾多的同父異母的哥哥與弟弟,他本人排 行第三,時人親切地稱之為“三郎”。大哥名叫成器 ,其母劉氏是唐初名臣劉德威的孫女。睿宗居藩時, 劉氏為妃。睿宗即位初,劉氏為皇後,而年僅六歲的 成器以嫡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二哥名叫成義,其 母柳氏繫掖廷宮人。生母雖然卑微,但由於成義初生 時被視為。西域大樹之精”,③所以得到武後的喜歡 ,仍列於兄弟之次。至於幾個弟弟,一是隆範,母親 崔孺人;二是隆業,母親王德妃。範、業兩弟比隆基 略小一歲,都在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以前出生。小 弟弟隆悌,其母是宮女,出生較晚,卻早年夭折。
      總之,唐睿宗有六個兒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閏正月,除了皇太子成器外,其他皇子均封王,如 成義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範為衛王、隆業為趙王 。當時,隆悌尚未出世。而從隆悌死後,健在的五個 合稱“五王子”。據唐玄宗回憶說:“……嘗號五王 ,同開邸第。遠自童幼,泊乎長成,出則同遊,學則 同業,事 均形影,無不相隨。”⑤這種和睦的兄弟 關繫,對於後來的政治爭起了良好的作用,避免了“ 推刃同氣”之類現像。
      P2-4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