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社交金融(共享經濟時代金融新格局)
該商品所屬分類:經濟 -> 金融
【市場價】
539-782
【優惠價】
337-489
【介質】 book
【ISBN】97875164136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企業管理
  • ISBN:9787516413654
  • 作者:邵鵬
  • 頁數:213
  • 出版日期:2016-12-01
  • 印刷日期:2016-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30千字
  • 社交眾籌、社交P2P、社交基金、社交保險、社交銀行……都是社交金融產品共享經濟、社交金融、區塊鏈技術,金融、互聯網、社交……時時刻刻在創新。
    邵鵬著的這本《社交金融(共享經濟時代金融新格局)》繫統性的論述了“社交金融”,通過大量演繹和案例提煉出構建社交金融的方法步驟,又通過具體的模式來解釋和應用這些方法。
  • 邵鵬著的這本《社交金融(共享經濟時代金融新 格局)》前三章論述了社交金融的相關理論,回顧了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階段。第四章到第八章,從社交眾 籌、社交化的P2P、社交基金、社交保險、社交銀行 五個方面對社交金融的各個門類進行研究,探討了目 前國內外具代表性的社交金融商業模式。第九章重點 闡述社交金融的未來發展和局限。
  • 媒體評論
    **序一 社交金融:新時代的新金融
    **序二 以客戶為中心創新金融服務
    **序三 基於鏈接關繫,提供股權交易服務
    前  言 社交金融,真的來了
    第一章 社交 金融——互聯網金融的新玩法
    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業正朝著社交化、移動化、專業化和場景化方向發展。以用戶為核心的基於社交網絡的互聯網金融3.0也極大提升個人用戶在金融交易中的話語權。共享經濟的基礎就在於已經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絡,社交金融成為共享經濟時代金融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方向。
    第一節 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趨勢:從網點到平臺
    一、網點模式的困局:成本上升和滿意度下降
    二、社交網絡普及,用戶行為改變
    三、共享經濟時代的金融創新
    第二節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3個階段
    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互聯網or金融
    二、從1.0到3.0,互聯網金融都做了什麼
    第三節 社交金融時代的正式到來
    一、社交投資平臺興起,普通用戶轉身基金經理
    二、資金融通與信用評價,基於關繫鏈的金融服務
    三、從SoFi到WeChat,社交金融時代的到來
    第二章 社交金融——大金融體繫中的**拼圖
    社交金融體繫下,很多產品都是基於對人與人、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等經濟社會主體關繫的深入理解。在互聯網時代,金融的互聯網化是必然的趨勢;在社交網絡時代,互聯網金融的社交化是必然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和傳統金融機構加入社交金融的隊伍,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社交金融網絡。
    第一節 金融源自商品交易,金融依賴社交關繫
    一、原始社會的以物易物
    二、金融基礎的演進:從金屬到信任
    三、商幫、票號與金融中介的形成
    第二節 金融體繫中的社交基因
    一、從富人的“遊戲”到窮人的銀行
    二、交易所的平臺機制
    三、現代金融中的社交基因
    第三節 社交網絡時代的社交金融
    一、在線社交網絡的出現
    二、互聯網金融的六大體繫
    三、社交金融的江湖,類型與地位
    第三章 如何構建社交金融——基礎 步驟 模式
    社交金融必須有金融的邏輯、互聯網的體驗和社交的基因。銀行、金融機構作為社交網絡中的個體,通常都有社交需求,也有金融需求,從而逐步形成了社交 金融的業務模式,模式紛繁復雜,如何構建社交金融體繫成為很多金融性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一節 社交金融的三大基礎:金融 互聯網 社交
    一、金融的邏輯:收益與風險並存
    二、互聯網的體驗:以用戶為中心
    三、社交的基因:管道、稜鏡與關繫羊群
    第二節 構建社交金融的三個步驟:個體 關繫 目的
    一、確定網絡的個體,用戶是誰
    二、構建個體之間的網絡,關繫如何建立
    三、實現金融目的,四種定位的交叉組合
    第三節 社交金融的商業模式:金融 社交(X)
    一、社交 金融:微信的金融模式
    二、金融 社交:支付寶的社交模式
    三、X 金融:跨界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 社交化的眾籌——基於關繫網絡的資金融通
    眾籌是一種依靠大眾力量的低門檻融資模式,如債權眾籌、股權眾籌、回報眾籌和捐贈眾籌等。但隨著社交網絡平臺的發展,很多眾籌也逐漸呈現出社交化的確實,利用好社交關繫網絡對眾籌成敗至關重要。
    第一節 社交驅動的眾籌
    一、眾籌的源起:美國還是中國
    二、眾籌的類別:購買與投資
    三、眾籌的商業模式:辛迪加模式
    四、眾籌的社交基因:基於微信的輕松籌
    第二節 項目眾籌
    一、夢想眾籌:追夢網和夢想幫
    二、出版眾籌:《我的詩篇》和《狼圖騰》
    三、房地產眾籌:Fundrise和萬達
    四、眾籌轉型電商:點名時間
    第三節 股權眾籌
    一、實體店的股權眾籌:人人投
    二、類風投的股權眾籌:京東金融
    三、四板市場的股權中心:陝西股權交易中心
    第五章 社交化的P2P——資源互通與財富增值
    社交化的P2P是基於熟人關繫之間而出現的匿名借貸服務。如基於校友關繫提供信用建設和資金互助的P2P服務,專注於特定人群並提供個性化、社交化的P2P理財服務。此外,P2P產品和P2P平臺紛紛擁抱以社交網絡為核心的在線媒體,進行社會化營銷。
    第一節 P2P從平臺轉型社交
    一、什麼是P2P?業務與模式
    二、社交化的P2P:Prosper和Lending Club
    第二節 P2P如何利用好社交網絡:強連接和弱連接
    一、弱關繫、強參與度的熟人借貸:朋友範
    二、平安做開放平臺,陸金所成社會化營銷先鋒
    第三節 面向特定群體的P2P服務
    一、大學生借貸:速溶360、校友金服
    二、女性理財:她理財
    第六章 社交基金——投你所好,曬你所投
    社交平臺在傳播信息、服務客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金公司也紛紛利用社交網絡強化品牌形像、拓展銷售渠道。社交平臺的發展為基金營銷的轉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微博、微信、視頻等社交平臺成為基金進入*大市場的重要入口。
    第一節 基金對接社交平臺
    一、社交數據挖掘優化投資決策
    二、基金與社交聯姻
    第二節 基金的“社交網絡 ”
    一、南方基金玩轉視頻社交
    二、大成基金深耕投資者心理
    三、嘉實基金搭建社交投資平臺
    第三節 社交基金的範例:天弘基金
    一、定位為新生代服務
    二、大數據提供技術支撐
    第七章 社交保險——從線下關繫到線上網絡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社交媒體可為其建立與客戶持續的互動關繫,傾聽、了解個人與社區的需求,並據此進行高度個性化的交流互動。依托社交平臺的大數據,保險公司可以*加精準地捕捉用戶的保險需求,開發出針對性*強的個性化產品。
    第一節 保險業的網絡關繫營銷
    一、在線社交網絡時代的保險業
    二、保險業利用社交網絡的三步曲
    第二節 挖掘保險產品的社交基因
    一、朋友互贈:太平洋保險的救生圈
    二、微互助:泰康人壽的求關愛
    三、好人險:小白保險
    四、跑步 社交 保險:星運動和步步保
    第三節 從平安到眾安,保險的社交化創新
    一、平安集團的金融板塊布局
    二、從330個生活場景到眾安保險
    三、三步走,平安天下通深耕社交網絡
    第四節 騰訊,從連接一切到醫療保險
    一、“互聯網 醫療”的“貴州模式”
    二、“騰愛醫療”的醫保模式
    三、共享醫生資源,提供高效服務的“騰愛醫生”
    第八章 社交銀行——從平臺邏輯到萬物互聯
    隨著社交平臺的發展,商業銀行也開始積極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品牌建設,依托社交網絡的微眾銀行、背倚電商小微企業的網商銀行以及依托平安集團金融全牌照的平安銀行則是社交銀行領域的傑出代表。
    第一節 社交網絡時代的銀行業
    一、從做平臺到擁抱互聯網
    二、社交網絡時代的社交銀行
    第二節 銀行的“社交網絡 ”創新
    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社交網絡 ”
    二、大型股份制銀行的“社交網絡 ”
    三、中小商業銀行的“社交網絡 ”
    第三節 社交銀行的三足鼎立
    一、微眾銀行,社交網絡發力個體金融
    二、網商銀行:電商基因服務小微商家
    三、平安銀行:綜合金融,布局萬物互聯
    第九章 社交金融的困惑與機遇
    隨著社交網絡、位置服務、物聯網的發展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不斷應用,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將建立多維的連接。這種連接方式的改變為金融業務帶來紅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的挑戰。風險頻發和模式失敗的案例也引人側目。
    第一節 政策與扶持
    一、**戰略:“互聯網 ”與互聯網金融
    二、牌照準入:四個部門與七張牌照
    三、地方扶持:補貼與獎勵並重
    第二節 風險與監管
    一、亂像與危機
    二、風險辨別與評價
    三、監管與托管
    四、信用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社交金融的機遇
    一、互聯網公司的跨界掘金
    二、傳統金融的倒逼變革
    三、社交金融與共享金融
    第四節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業的去中心化革命
    一、從社群幣到區塊鏈的**化
    二、區塊鏈是什麼?數據庫or分布式賬本
    三、社交金融、共享經濟與區塊鏈技術
    後記 金融?社交?期待讀者思考
    主要參考文獻
  • 第一節 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趨勢:從網點到平臺 一、網點模式的困局:成本上升和滿意度下降 對於早期的傳統銀行而言,營業部是其為客戶服 務的基礎,營業部數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銀行服務客 戶的質量。人們存款、貸款都要到網點辦理,甚至取 現金也要排幾十個號纔能辦成。然而,隨著信息技術 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原來的櫃臺交易逐漸被離櫃交易 所替代。中國銀行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 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1167.95億筆,比2013年 增加204.56億筆,交易金額達1339.73萬億元,如表1 一1所示。豐富、方便、快捷,尤其是基於互聯網的 在線金融服務受到廣大客戶歡迎。這裡的離櫃交易包 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商平臺等,這些服務形式 也都呈現了快速增長趨勢。
    離櫃交易快速增長的同時,櫃臺業務權重卻開始 降低。2014年,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 通銀行在櫃員配備中,均比2013年有明顯減少。銀行 櫃員數量的減少,緣於銀行營業網點增速的減慢甚至 是部分營業網點的關張。這其中,工商銀行在國有四 大行中率先開始縮減物理網點,2014年營業網點和實 現功能分區營業網點分別減少了128和49個,在櫃員 配備人數上*是減少了12024人,占比為當年櫃員人 數的10%。
    為何離櫃交易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其實,在 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創新層次不窮,金融行業*是 深諳“互聯網+”的原理。傳統金融機構紛紛進行“ 互聯網+”,互聯網企業也紛紛試水金融領域。在金 融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的背景下,甚至出現了沒有物理 網點的銀行。2014年3月1日的《經濟學人》雜志就發 表了題為“沒有銀行的銀行業”(Banking without Banks)的專題報告。
    2014年12月12日,銀監會批準深圳前海微眾銀行 開業,這是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中**獲準開業 的銀行。2015年1月4日,國務院**李克強在深圳前 海微眾銀行敲下電腦回車鍵,將這家銀行的**筆貸 款發放給了卡車司機徐軍。由於**的新年考察而備 受矚目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於2015年1月18日開始 試營業。與傳統銀行形成鮮明對比,微眾銀行表示不 會設立物理網點和櫃臺,所有服務都在線上完成。
    商業模式的變革通常來自兩種力量,一種是技術 進步帶來的主動創新,一種是成本上升推動的被動創 新。美國某咨詢公司曾有一份調查顯示,銀行通過櫃 臺為每個客戶提供服務的年均成本是225美元,但銀 行收取的服務費和利息隻有125美元。而**相關數 據顯示,櫃臺每進行一筆交易所需費用約為1.07元, 電話銀行為0.45元,ATM機為0.27元,網上銀行僅 0.01元。當銀行為客戶隻提供標準化服務,而不提供 任何金融產品建議和**情況下,客戶在營業網點辦 理業務和網上銀行辦理業務的營業成本比為107:1, 即物理網點成本為網上銀行成本的107倍。可見,無 論是國外,還是**,銀行網點如果僅是為用戶提供 其所需求的基本服務,一定會陷人人不敷出的困境。
    如果銀行*多的通過“網上”而非“網點”來服務用 戶,就會大大降低營業成本。此外,基於互聯網環境 還可以**匹配用戶需求,提高單位用戶金融產品消 費的總量,不僅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收入,也能滿足用 戶*多潛在需求。
    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也從側面反映了銀行櫃 臺服務的不足。為了提供*好的服務,銀行營業網點 就要保證有足夠的櫃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來服務於不均 衡的客流。然而,在現實中,很多銀行卻存在著線下 網點成本不斷攀升,而客戶滿意度卻不升反降的困境 。第三方金融研究機構銀率網發布的《2014年度360 。銀行評測報告》顯示,盡管2014年銀行業獲得了快 速發展,但服務方面的問題仍然突出,銷售誤導、不 合理收費、處理投訴不力等問題依然存在。用戶投訴 主要集中在銀行的服務態度方面,近70%的投訴者認 為銀行服務態度差。而在2013年的調查中,銀行服務 態度差這一比例為46.37%。
    二八定律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 通常隻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隻 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這個 規則也適用於銀行網點服務,即在網點服務中80%的 時間創造了20%的收益,而20%的客戶則為銀行創造了 80%的收益。相關服務從“網點”到“網上”的轉變 ,不僅為客戶提供了*便捷的服務,也為銀行節省了 大量資源。銀行得以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客戶的 維繫中,從而不斷提升20%**客戶的滿意度、忠誠 度和貢獻度。因此,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以及“互聯網+金融”的不斷創新,成為解決“金融 機構線下服務能力有限、用戶需求日益增加和多樣化 ”這一矛盾的重要方式。
    二、社交網絡普及,用戶行為改變 從工業時代到網絡時代,互聯網與移動應用得到 了爆發性的普及。從應用的**人數和接觸時長來說 ,這些網絡服務**了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消費 者行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也發生了變化。
    2014年,社會化媒體傳播咨詢公司“We are social”發布了對**關鍵社交、數字和移動應用的 統計數據,如圖1—1所示。數據顯示,**互聯網用 戶的總人數已達到25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約35%。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北美洲互聯網普及率*高,達到 81%;亞洲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高的是中國、日本、 韓國所處的東亞地區,達到48%。在社交網絡的使用 上,東亞地區是人數*多的區域,**37%的用戶來 自這一區域。從社交網絡區域普及率看,北美洲達到 56%,而東亞地區達到43%,如圖1-2所示。此外,We are social還專門統計了中國互聯網覆蓋及社交媒體 使用情況。截止2014年1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4% ,社交網絡普及率為46%,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占全部 人口的比例為43%,使用LBS(基於位置的服務, location basedservice)應用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 比例為34%。P3-6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