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氣候創造歷史/新知文庫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民間文學
    【市場價】
    294-425
    【優惠價】
    184-266
    【介質】 book
    【ISBN】97871080478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ISBN:9787108047878
    • 作者:(瑞士)許靖華|譯者:甘錫安
    • 頁數:284
    • 出版日期:2014-05-01
    • 印刷日期:2014-05-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42千字
    • 縱觀中國歷史,幾次大的遊牧民族南侵導致的改朝換代的時間恰好與2000年來中國歷史氣候變遷圖的短暫寒冷期相符合。大自然的氣候,創造了人類歷史。人類的起源、演化,與氣候脫離不了關繫。氣候周期性變化不僅影響了人類遷徙,也開啟了許多民族和地方的征服旅程,人類命運驟變。從小冰川期的大饑荒開始,中世紀溫暖期的貪婪征服,人類的繁衍、滅*、融合,到新世界與其它地區的**變遷,說明了氣候確實能創造歷史。許靖華編著的《氣候創造歷史/新知文庫》一書格局宏大,說理清晰,鞭闢入裡,多有作者深入觀察與研究後的肺腑之言,是了解氣候如何創造人類歷史的重要著作。

    • 雅利安人的故鄉在哪裡?北方蠻族的瘋狂入侵是 為什麼?氣候變化的周期有多久?瑪雅人由數百個城市 大出走的原因是什麼?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還是被融 合了?阿勒曼尼亞又為什麼被稱為“十分之一之地”? 許靖華編著的《氣候創造歷史/新知文庫》是一部人 類的大歷史,《氣候創造歷史/新知文庫》作者從氣 候變遷的角度繫統解讀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全書 格局宏大,鞭闢入裡,內容則涵蓋地質、氣候、生物 、考古、語言、政治、軍事、人類學與歷史學等領域 。作者深入淺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證了可讀 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間還就許多歷史懸 案給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觀點。 作者最後感慨:“小冰川期為需求而戰,氣候最適期 為貪婪而戰,氣候創造了歷史,但人類的痛苦永遠揮 之不去。”
    • 許靖華(1929~),原籍江蘇儀征。海洋地質學家。曾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關於本書:將繪畫風格融入寫作
      前言
      第一章 小冰川期的大饑荒
      第二章 別怪匈奴,禍首是氣候
      第三章 中世紀溫暖期的貪婪征服
      第四章 雅利安人原來是北歐人
      第五章 從尼安德特人到雅利安人
      第六章 離開寒冷的北方
      第七章 氣候變化的循環
      第八章 新世界與其它地區的**變遷
      第九章 氣候創造歷史?
      第十章 蓋亞與它的溫室
      第十一章 太陽與氣候
      第十二章 氣候學的意識型態、宗教與政治
      後記
    • 來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 日耳曼人並沒有全部都朝南方大規模遷移,他們 朝萊茵河谷殖民時,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法蘭 克人就沒有跟進。
      阿勒曼尼人是什麼人?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中並沒有這個部落。
      羅馬人於4世紀用“阿勒曼尼亞”(Alemannia)來稱 呼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也就是羅馬行省中的日耳曼 尼亞與雷蒂亞之間的地區,住在阿勒曼尼亞地區的人 也就稱為阿勒曼尼人。不過黑森(Hesse)和德國西 南部鄰近地區在1世紀時不是稱為阿勒曼尼亞,而稱 為“阿格裡戴可美特”(Agri Decumates),也就是 “十分之一之地”。公元98年,塔西佗在書中提到這 片土地原本屬於阨爾維幾人,後來從高盧來了一些“ 野蠻的流浪漢”,占領了這片土地。他們**不管土 地所有權或法律糾紛,自顧自地開始墾荒或整地,畜 養牲口或種植農作物。
      3世紀打了勝仗的羅馬皇帝,包括卡拉卡拉 (Caracalla)、馬克西米努斯(Maximunus)、加 列努斯(Gallienus)、克勞狄二世、普羅布斯 (Probus)等,都自稱為“日耳曼庫 斯”(Germanicus)或“日耳曼庫斯馬克西姆斯”( Germanicus Maximus)。顯然這個地區的人原先稱 為“日耳曼人”,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時,“阿勒曼尼 亞”這個名稱**出現在他的硬幣上。
      根據歷史學家的意見,“阿勒曼尼”這個詞的意 思是“一群血統不同的人”。換句話說,他們不像黑 森地區的卡蒂人(Chatti)、俄羅斯南部的哥特人, 或是意大利的倫巴底人一樣屬於特定的部落。他們不 是某個英明國王手下的征服者,也不是整個民族一同 遷來阿勒曼尼。這些人是個別或三兩成群來到這裡開 墾,時間可能還在塔西佗之前,後來他們成為阿格裡 戴可美特人。
      公元*初幾世紀的考古發現相當稀少,因此他們 的開拓地一定相當稀少分散,大多建立在河邊。陶伯 河(Tauber)邊一處開拓地的年代為2世紀。他們的 陶器和為數不多的家庭用品,相當類似萊茵河與威悉 河(Weser)下遊流域的東西。這些人住的地方距離 羅馬防線上的城堡不遠,一向和羅馬人和平共存。
      他們是什麼人?又來自什麼地方? 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阿格裡戴可美特”這 個詞的意義。塔西佗並沒有解釋這個名稱。有人推測 這個詞可能代表占據這片土地的是有十個族的部落。
      不過,“戴可美特”這個詞並不是“十”的屬格,而 是“十分之一”的屬格,因此“阿格裡戴可美特”不 是“十個族的土地”,而是“每十分之一的土地”。
      為什麼要說“每十分之一”?又是什麼東西的十 分之一呢? 另外一位歷史學家推測,或許他們要支付什一稅 ,必須付出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他們要支付什一稅 ,那和其他人支付的稅有什麼不同?這所謂的十分之 一有何特別之處,讓“十分之一之地”成為這裡的人 的代稱? 我們或許永遠找不到真正原因,但席勒的《威廉 ·泰爾》(Wihelm Tell)提供了十分簡單的答案。
      瑞士的傳奇創建者施陶法赫爾(Stauffacher),告 訴了我們阿勒曼尼人的起源: 請聽,這是老牧人們傳下來的故事。
      從前,在遙遠的地方, 有一個強大的民族,踫到一次大饑荒。
      在緊急的時候,大家開會決議, 在每十個人當中抽簽決定一人, 要離開故土,這項決議終於實行。
      接著,男男女女,飲泣吞聲, 組成一支大軍,向南方遠行, 仗著刀劍開路,穿過德國本土, 抵達這林木叢雜的山野。
      席勒或許是由傳奇故事了解歷史,但羅馬書記中 也提到在困苦時刻,每十人中有一人必須離開的習俗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每十分之一的土地”是 抽到壞簽而必須離開故鄉那十分之一的人所居住的地 方。他們必須離開,讓留下來的其他人能擁有*多資 源。
      塔西佗說這些流浪漢來自高盧,也就是羅馬人統 治下的歐洲西部,野蠻地占領阨爾維幾人放棄的土地 。這些新居民講的是德語,不過不是高盧人,隻是剛 好經過高盧。在守法的羅馬書記眼中,他們顯得相當 野蠻,因為他們從來不管合不合法。或許是因為別無 選擇,他們清理了土地或砍伐森林,在那裡畜養牲口 和種植農作物。他們的土地被稱為“阿格裡戴可美特 ”,因為這些土地屬於那些“十分之一”的人,這十 分之一的人被迫成為開拓另一個遙遠地方的先鋒。
      這些移民不像哥特人是同時一起遷徙,而是一小 群一小群來到這裡。北美洲移民有英國人、蘇格蘭人 、愛爾蘭人、法國人、瑞典人、荷蘭人、丹麥人等, 來到“阿格裡戴可美特”的先鋒同樣來自不同的日耳 曼民族。這些人被稱為“十分之一的人”,*後融合 起來,得到了“阿勒曼尼人”這個新名稱。
      考古證據顯示,260年羅馬防線瓦解後,移民開 始大舉遷入。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有像阿拉裡克率 領的西哥特人或狄奧多裡克率領的東哥特人一樣有組 織的入侵行動。這些新移民正如歷史學家一向的想法 ,是來自東方或東北方。許多是來自易北河谷的斯維 比人,由布拉格到漢堡。有些人是來自埃爾斯特河( Elster)和薩勒河(Saale)以西的圖林根盆地。還 有一些人來自德國東部,包括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 因或梅克倫堡。
      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地人則是一同遷徙,他 們的家園人口減少。另一方面,“十分之一的人”離 開了,有十分之九留下來。除此之外,移民並沒有忘 記自己的根本。舉例來說,許多斯維比人在死前會回 到故鄉。阿勒曼尼人是農民和手工業工人。他們在羅 馬軍隊中服役,但不喜歡住在羅馬城市中。4世紀末 一位羅馬書記將阿勒曼尼人群分為布裡加維人 (Brigavi)、倫田西斯人(Lentiensis)、布其納 歐班提人(Bucinaobantes),以及拉托瓦裡人 (Raetovarii)。這些名稱的命名依據都是殖民地的 地理位置,而不是他們的種族來源。
      阿勒曼尼人在君士坦丁一世執政時(306—337年 )與羅馬結盟,許多人還在羅馬軍隊中擔任**軍官 。351年,阿勒曼尼人和法蘭克人利用羅馬軍團前往 東部打仗時劫掠普法爾茨(Pfalz)、阿爾薩斯和瑞 士。羅馬人回頭痛擊他們,君士坦丁二世自稱為“阿 勒曼尼庫斯馬克西姆斯”。但過了幾年,他的繼任者 必須再度跟他們打仗。據說在357年的斯特拉斯堡戰 役中,戰死的阿勒曼尼戰士多達數千人。
      戰勝之後帶來的和平*後隻是一場空。365年萊 茵河結冰時,阿勒曼尼人越過萊茵河,在西岸定居, 但於368年再度前來劫掠。羅馬人出兵反擊,打了多 場勝仗。瓦倫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Ⅰ)也自封 為“阿勒曼尼庫斯”。他沿萊茵河建造新防線,公開 宣稱阿勒曼尼人是羅馬帝國的敵人。當時居住在阿勒 曼尼地區萊茵河以東的勃艮地人,以及萊茵河以西的 法蘭克人都受雇為傭兵,跟阿勒曼尼人作戰。
      盡管如此,阿勒曼尼人仍然一再找麻煩。東邊的 倫田西斯人得知羅馬因匈奴入侵而國力衰弱時,開始 起而叛亂。羅馬皇帝和法蘭克援軍回頭攻擊,於378 年擊敗為數四萬或七萬人的阿勒曼尼軍隊。據說阿勒 曼尼生還者不到五千人,全都逃入黑森林地區,因此 歷**又出現了一位“阿勒曼尼庫斯馬克西姆斯”。
      羅馬書記的描述或許有點誇大,但阿勒曼尼似乎 確實安靜了一陣子,接下來的半世紀,他們還被稱為 羅馬的盟邦。匈奴王阿提拉向西侵略時,有些阿勒曼 尼人再度叛亂,加入劫掠者的行列,但其他人則在羅 馬將軍麾下並肩作戰。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