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精)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316-459
    【優惠價】
    198-287
    【介質】 book
    【ISBN】97875086516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中信
    • ISBN:9787508651606
    • 作者:李輝
    • 頁數:252
    • 出版日期:2015-09-01
    • 印刷日期:2015-09-01
    • 包裝:精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88千字
    • 他們成了歷史,我們承負歷史前行。
        一場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敞開百餘年歷史中的人性糾葛與時代回響。
        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
        內容文本數次修訂與核實,近百張歷史發生地的珍貴影像。
        這是10個忠於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散文家”獲得者——李輝,**作品!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走讀: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
        起於1992,止於2014。
        22年間,作者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於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高、西奧兩兄弟的永恆情誼……也探知了淹沒於波茨坦的歷史煙雲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不求絢麗的辭藻或尖銳的發現,而是盡可能多的觀察與靠近,讓當代的我們聽得到歷史真實的回聲。
        22年的走訪與寫作,內容文本數次的修訂與核實,百餘張歷史發生地的珍貴影像,這是10個忠於時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史料:歷史的局外人和承載者
        作者經過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在與當事人或其後代深入交談後,忠實地描述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一種個人化的史實研究,雖非全部,卻是**。
        這個書寫歷史的人,用史料輔佐記憶,感性穿透理性,在歷史的縫隙裡解析人心和政治風雲,使其盡可能成為往事與現實、史料與情感相交融的歷史敘述。他說:“歷史就在每個人身上。”我們承負著歷史,繼續前行。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衷直:在責任與誠意之上記錄
        李輝的寫作堅韌沉實、端莊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實,在敘述中敬畏歷史。為了引起人們對相關歷史或人物的*多興趣,為了提供認識歷史的*多角度,他在舊聞舊事、陳跡殘影中,抓住細節,深挖到底。他是歷史興趣濃厚的寫作者,是態度寬容悲憫的記錄者,也是守住歷史本真的親歷者。

    •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長達22年的漫長寫作,講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尋訪,包括去布拉格尋訪卡夫卡,於牛津悼念奧威爾,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險人生,到阿姆斯特丹與巴黎體悟梵高、西奧兩兄弟的永恆情誼……也探知了淹沒於波茨坦的歷史煙雲和消失在香港遠郊的民國往事。在經過大量的史料整理、實地尋訪以及原始檔案的采集後,征得當事人或其後代的認可,將往事復原,忠實地描述歷史人物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敞開了歷史新的可能性和復雜性,為理解人物的遭遇與作品做了豐富的注釋。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10個忠於時代的人物故事,10場遠道而來的隔空求問。首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第五屆和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年度散文家”獲得者——李輝,最新作品!   附:叢書簡介   一個持續了8年的酒局   集合了六位酒客和數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個開通僅1年的公眾號(六根)   成為文化圈子內交口稱贊的內容大號   六個人,六本書   李輝《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葉匡政《可以論》   韓浩月《錯認他鄉》   綠茶《在書中小站片刻》   潘采夫《十字街騎士》   武雲溥《生如逆旅》   六根通知   六個人在一塊能做些什麼?去大漠單挑黑風雙煞,缺一個韓小瑩,擺陣法叫板黃藥師,少了個孫不二;去鄉下保護村民麥子,湊不夠七武士;從天山下來沒有飛紅巾;去打蛇精丟了個葫蘆娃;竹林裡喝點酒不見了醉劉伶。就是想認真開個會,仍舊是少一人。於是六個人隻好喝酒。   這酒局的年份,從猴年開始,到馬年結束。誰約的局?早已湮滅不可考,隱約記得李輝拎兩瓶老酒,往桌上一摜,時間就開始了。起初每月一喝,但男人生理周期無章可循,興之所至,呼朋喚友,陋巷偶遇,小局亦成,全無定數。   這六人,有人辦報,有人寫文,有人編書,有人吟詩,多儒冠誤身之輩,皆嘯聚哄散之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六根不淨,酒局就叫了六根。遂約定,開一賬號,也叫六根,寫遊山玩水文字,貼喫喝玩樂文章,聽百年歷史回聲,每周六篇,周日休息。   人非一品,行為二流,文無定法,隻求好玩,乃老男人的初心。   壺裡乾坤,杯中日月,其拽文曰:醉能同其樂,醒能著以文者,六根也。六根者誰?曰李輝,曰匡政,曰綠茶,曰浩月,曰采夫,曰老武。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一本基於探訪而寫就 的歷史文化類散文書。 作者李輝尋著前人留下的痕跡 探求歷史與人文,是他在國內及國外幾地巡遊探訪的 記寫散文。他走進波茨坦觸摸中國命運,在布拉格尋 訪卡夫卡,在牛津尋訪奧威爾,聽傳教士後代尋根中 國……每一次尋訪都是對歷史和文化的一次回顧,結 合不同時代的真實故事,把行走和文化真正融合。
    • 李輝,1956年出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繫; 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副刊編輯。   以傳記、隨筆寫作見長。主要作品有《胡風集團冤案始末》《瀋從文與丁玲》《滄桑看雲》《巴金傳》《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傳奇黃永玉》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2007年因在《收獲》開設的專欄“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而獲得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2006年散文家”獎項。2014年,因《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再獲第十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2013年散文家”獎項。
    • 壹·於孤獨中如痴如醉
      貳·安靜的一九八四
      參·歲月不會淹沒探險家
      肆·我們走進了鐵門
      伍·凡高兄弟
      陸·人醉何處
      柒·尋根
      捌·彌漫於波茨坦的歷史煙雲
      玫·詩人走了,畫家也走了
      拾·入土為安
    • 於孤獨中如痴如醉 變形的卡夫卡雕像 2014年6月3日,是捷克作家卡夫卡逝世90周年紀 念日。90年過去,生前幾乎默默無聞的他,如今名震 世界。1983年,一顆新發現的星星被命名為“卡夫卡 ”,浩渺天宇間,留下一個永恆的名字。
      走進布拉格,怎能不細細尋訪卡夫卡的蹤跡?從 誕生的故居,到安葬的墓地…… 我們住在老城區廣場旁的一個賓館。**天出門 ,走出賓館,沿小巷漫步不到5分鐘,即見路旁有一 雕像。雕像約4米高,下方為一巨大的軀體,邁開大 步,胸口洞開,沒有心髒,兩臂前伸,沒有雙手,也 沒有腦袋。但腦袋位置托起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物全身 。他神態憂郁,右手抬起,指向前方。走近一看,底 座上寫著——FRANZ KAFKA。
      後來買來一張《卡夫卡的布拉格》地圖,上面標 有布拉格與卡夫卡有關的34處地點,這座雕像為*後 一處。雕像2003年落成,位置即在猶太人區的中心— —卡夫卡成長、生活與工作的區域。雕像出自捷克雕 塑家Jaroslay Rona之手。Jaroslay Rona說,他的 創意得自卡夫卡的小說《一次戰鬥紀實》。小說曾有 這樣的描寫“我異常熟練地跳到我朋友的肩上,用兩 隻拳頭擊他的背部,使他小跑起來。可是他還是有點 兒不情願地用腳踩地,有時甚至停了下來,於是我多 次用靴子戳他的肚子,以使他*加振作起來。我成功 了……” 與卡夫卡雕像不期而遇。於是,我的相機裡有了 布拉格之行的**張留影。
      世俗化的布拉格,終於接納了他 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驕傲,在世俗化之後走進人 們的視野,為曾經排斥他的這座城市聰明地接納。
      各式各樣的T恤衫上,大大小小的搪瓷杯上,商 店琳瑯滿目的招貼畫上……精明的布拉格人,巧妙地 將卡夫卡納入到通暢的商業軌道,滿足不同遊客的好 奇與需要。這一點,當我參觀完卡夫卡出生地紀念館 之後印像尤為深刻。
      老城區廣場是布拉格的心髒。從老城區廣場西北 角走出去,不到百米,另有一個小小的空曠處,名為 “卡夫卡廣場”——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就在旁邊 一幢大樓的寓所裡出生。如今,大樓一層有一房間被 闢為“卡夫卡誕生地紀念館”供遊客參觀,每位50捷 克克朗(約合人民幣20元)。走進去,大跌眼鏡。所謂 紀念館,不過20平方米見方,除卡夫卡作品的幾種初 版本和牆上懸掛的生平圖片外,空空如也。這該是我 看到過的*簡單、*沒有歷史感的名人故居了。我曾 感慨過鳳凰古城瀋從文故居裡缺少實物,但相比而言 ,卻比這裡好許多。畢竟有完整的庭院,有老井,有 雕梁畫棟,有瀋從文晚年寫作的書桌……看來,布拉 格人太能琢磨遊客的心理了,以他們的方式與滿懷期 待走進來的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BBC的中國聲音   **次讀奧威爾的作品,是在1985年《蕭乾傳》完成之後。董樂山先生翻譯的《一九八四》先是內部出版,1988年公開出版。當我有機會閱讀到他的《一九八四》等作品時,頓時喫驚於他的淺易卻又深刻的敘述方式、高度概括力和歷史震撼。就在產生這種震撼的時候,蕭乾送給我兩本奧威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BBC工作時的作品集。1987年列入英國“企鵝叢書”的這兩本書分別為《戰時廣播》(The War Broadcasts)和《戰時評論》(The War Commentries)。奧威爾1941年8月到1943年11月在BBC印度組工作,由學者WJ韋斯特搜集編選的這些作品,記錄著奧威爾在那場世界大戰中留下的聲音,它們因文字而永不消失。
        在《戰時廣播》編者序中,韋斯特這樣說道:“對印度的威脅,主要來自日本。所以奧威爾希望找到能夠向印度廣播的中國人,向他們介紹正在發生的一切,以及在日本占領區人們的生活狀況。正好中國作家蕭乾戰爭時期在倫敦居住,於是,奧威爾便給蕭乾寫信詢問他能廣播什麼。”   蕭乾是在1939年秋天“二戰”全面爆發時從香港到達英國的,是這一期間來自對日戰場的**的中國作家。請蕭乾到BBC向東方聽眾介紹中國,是奧威爾在1942年年初的一個新內容,他在2月1日播出的“工作計劃”中說:   “東方角度”專題要開始新的節目表。……順便我願意告訴你們,在BBC印度組我是**的歐洲人,其餘都是印度人。……我們仍然保留“東方角度”的基本意圖,但多少改變一下範圍。**繫列,“風雲人物”介紹我們時代的**政治家:羅斯福、斯大林、蔣介石等,另外也包括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第二繫列,“**與昨天”,討論戰爭所引起的英國社會變化,如食品控制、農業作用、教育制度、報紙、流行文學的變化。第三繫列,“對我意味著什麼”,探討抽像觀念:民主、自由、經濟穩定、進步、**法、民族獨立等。
        至於這些播講者,都是東方人,除了印度人之外,我們還請來了中國人和緬甸人。我們特別希望盡可能為你們請來*多的中國播講者,因為印度與中國休戚相關,在現在這一時刻,有著*大的重要性。亞洲與歐洲一樣,也正在為它的生存而與法西斯作戰,兩個偉大的亞洲**,我是指印度和中國,相互了解得越多就越好。為此,我們也許會偶爾打斷原定計劃,向你們播出一些由中國播講者所做的特別內容的節目,因為原來的計劃*大多數是根據西方人的興 在旅遊開發上,卡夫卡無處不在。不過,讓人疑 惑的是,充分商業化、世俗化之後的卡夫卡,還是那 個孤獨、憂郁甚至畏懼婚姻生活的卡夫卡嗎?一位德 國文藝批評家曾這樣談到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 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 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 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 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屬於勞 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 庭裡,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卡夫卡的生命特征 與性格悲劇,被如此精闢地概括出來。
      是的,卡夫卡生前沒有歸屬感,在孤獨中匆匆走 完40餘年人生,但他卻以文學為自己找到了*後歸屬 ——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他以文學所表現出的人的 孤獨、命運的不可知、歸屬的不確定性,幾乎在每個 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會隨著場景的替換與時 間的流逝而改變。就這一點來說,我們都有卡夫卡的 影子在心中。
      如今,曾讓卡夫卡感到陌生的世俗社會,慷慨而 精明地接納了他。他已融入布拉格的日常生活,一個 無處不在的旅遊資源。
      P3-8 趣安排的。我要請你們特別留心聽由蕭乾先生所做的兩次談話,他是正在倫敦的一位中國學生,曾在日本占領的中國不同地區待過。他會告訴你們一些中國人民生活在日軍統治下的狀況,以及日本人企圖摧殘和征服犧牲者的種種手段。
        *後,我得說能制成這些廣播,對於我是多麼愉快,我相信這些廣播在當今時刻,對我所出生並有許多個人家庭友誼的國度,會有真正的幫助和建設性。 (譯自《戰時廣播》)   在這樣的背景下,蕭乾開始了與奧威爾的合作。
        1989年前後,我翻閱關於奧威爾的這兩本書,嘗試翻譯其中部分內容,不時去信請教蕭乾,他在回信中多次談及奧威爾,還寄來一些相關資料:   1990年3月2日,蕭乾致李輝   George Orwell那時也住在Hambfead,他是BBC遠東部主任。他曾約過我幾次去廣播,一次談Ibsen in China 。還有一次與當時在倫敦的印度詩人Tambimutti(坦畢木提)交談中印文化。我的印像中,他很正直。三十年代中期,他曾是左翼作家(年輕時,在緬甸當過警察),西班牙內戰時,他參加了反佛朗哥的民主陣線,似乎也在西班牙內戰中開過救護車。Virginia Woolf的姪子(曾在武漢大學教過課)就陣亡了。但蘇德協定(1939年)後,他轉向了。從《Animal Farm》及《1984》二書可見。
        George Orwell的文字給我*深的印像是“平民化”。例如他的論文《Dickens》,評得很深,而文字很淺顯。他有意避免“文人腔”。E. M. Forster的Essay也有這一特點。
        1990年3月4日,蕭乾致李輝   這書評包含一些對G. O. 的精闢見解。(尾巴隻二三行,未剪。)   1990年3月17日,蕭乾致李輝   昨晚英國友人寄來George Orwell致我的幾封信及印度對我的廣播反響。因此,動筆前仍望你來一取。
        1990年4月5日,蕭乾致李輝   當時BBC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