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來自第三世界的痛苦報道(愛德華·薩義德文化隨筆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318-460
    【優惠價】
    199-288
    【介質】 book
    【ISBN】97875327583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譯文
    • ISBN:9787532758357
    • 作者:(美)愛德華·薩義德|譯者:陳文鐵
    • 頁數:272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印刷日期:2013-08-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183千字
    • 薩義德作為**的公共知識分子,在**擁有很大的讀者群及知名度。**對於薩義德作為文學和文化批評家的角色,介紹得比較少。然而,薩義德在西方的學術地位,尤其是公共聲譽,恰恰來自於這一方面。這本書精選了薩義德35年創作心血的文化隨筆集,能讓我們捕捉到一個區別於理論家的,*為淵博、開放、公共的知識分子形像.西方人文學科近三十年來的一繫列核心話題和討論都可以在這本隨筆集中找到。

    • 愛德華·薩義德編著的《來自第三世界的痛苦報 道(愛德華·薩義德文化隨筆集)》是美國著名公共 知識分子薩義德的隨筆精選集的**部,《來自第三 世界的痛苦報道(愛德華·薩義德文化隨筆集)》收 錄了其35年來在各學刊和媒體發表的近50篇文化批評 散文,內容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政治等 各個方面,其中評介了海明威、奧威爾、盧卡奇、福 柯、威廉斯等文學、哲學大師和他們的作品。更為重 要的是,西方人文學科近30年來一繫列的核心話題和 討論,都可以在薩義德的這本隨筆集中找到。 愛爾蘭著名文藝批評家謝默斯·迪恩稱贊此書為 “現代世界知識生命中的裡程碑”。
    • 愛德華·薩義德(Edward W. Said,1935-2003),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家之一。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於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從1963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教授英語文學和比較文學,是享有聲譽的文學和文化批評家,同時也是樂評家、歌劇鋻賞者、鋼琴家。他的樂評、文學評論和他的理論著作一樣,學識淵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風格。其主要著作包括《東方學》、《巴勒斯坦問題》、《報道伊斯蘭》、《文化與帝國主義》以及《流離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決的奮鬥》等等。
    • 前言 關於文學評論與流亡
      化身的迷宮:梅洛-龐蒂文集
      理智與情感
      關於布萊克默、普萊和赫什
      難懂的業餘者
      關於齊奧蘭
      一場常規內戰
      關於勞倫斯
      1948年後阿拉伯文學和的小說
      機遇和決定論之間:盧卡契的《美學》
      康拉德和尼采
      維柯關於身體和文本學科的研究
      行走在狗群之間
      關於喬治·奧威爾
      來自第三世界痛苦的報道
      灰色的**者
      關於瓦爾特·李普曼
      在信徒之中
      關於奈保爾
      對手、觀眾、選民與社區
      意義的升華
      關於約翰·伯格和讓·摩爾
      埃及人的儀式
    • 赫什將文學批評分成兩個階段:**階段是直覺 和表達深刻情感;第二階段是反思和邏輯推理。批評 可能被當作藝術,也可能被當作科學。他在著作《闡 釋的效度》中,特別關注的是第二階段,雖然他似乎 不願提及**個階段如何影響第二階段這一問題。不 管怎麼樣,他要求用一種邏輯的方法作為證據來衡量 話語,需要一種方法確保有效,這是合理的。這就需 要批評家關注要批評的作品,問自己一些問題,要麼 使自己對於作品的論述合理,或者希望能夠改正那些 批評。無論哪種情形,他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赫 什認為,文學作品包含一種意義,既不是隨意也不是 時刻變化的。值得稱道的是,他認識到巨大困難不僅 在於闡釋作品的意義,而且在於闡釋意義的本身。所 以,在書中他不辭辛勞為這個不大張揚的詞彙“現像 學”辯護。在現像學中,意圖(用胡塞爾的話)或含 義,與意義相對,是我們常用的詞彙,甚至廢話都有 自己的含義,盡管是無法令人理解的含義。在文學中 ,意圖的*廣泛的範疇是題材,每部文學作品都屬於 一種類型、完成一項任務,這樣我們纔懂得《失樂園 》是一部史詩,它總會實現某種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的 期望。赫什其他的觀點都不是很明確,因為他受制於 以下幾點:(1)“沒有既普遍又實用的普遍原則” ;(2)“沒有概括觀點的原則”。其餘時間裡,他 都致力於基礎研究:區分含義和意義、批判實證主義 、對含義和可能性進行概括。
      赫什的觀點*有趣的是,他認為批評就是“因為 有必要理解纔去理解”。我懷疑他的低調會讓他把關 於一個批評家的邏輯工作的*後言論與海德格爾談論 荷爾德林②的觀點聯繫起來。在評價詩人時,海德格 爾在文章中說,他對荷爾德林的評價方式是“思想的 必要性”,是指頭腦有必要執行一繫列的行動。赫什 也許十分強調這項任務的有效性,可是當我們讀普萊 ③或者布萊克默時發現,有效性隻不過是他們欣賞文 學的必要的美而已,因為那是他們思想的核心。批評 常被冠以霸道惡名,以欣賞的名義對作品進行解讀: 用方法生吞活剝作品,以辯論分而治之,以靈活多變 來占據潮流和“時代”。相反,普萊希望在批評中延 長文學的生命,布萊克默希望揭示文學繞著“現實之 外的大圈”(亨利·詹姆斯語)。因此,批評既要滿 足文學的期望,同時又與之共生存在。文學與批評是 內部進行對話,不是公開的對立。我們可以說,這樣 的批評距離藝術太近,然而,依我看,文學和批評越 迎合藝術,毫無疑問,批評就越不在意準確。小說形 成了自己的準確模式,但赫什對此絲毫不在意,因為 甚至在批評中也有兩種文化。
      隻有在一開始閱讀和欣賞布萊克默和普萊時,你 纔會想起海德格爾。他們兩人的作品大相徑庭,各有 自己的特點,幾乎自成體繫(盡管還沒有足夠贊譽的 詞語),很難歸於普遍規則之下。他們的批評需要我 們給予藝術同樣的關注,這點值得爭議。除了幾篇精 彩的文章外,**的還有,如希利斯·米勒和約瑟夫 ·弗蘭克對普菜的評論,蘭塞姆③對布萊克默的評論 等,多數批評家認為,這些評論尚不足以引起關注。
      而且,很糟糕的是,布萊克默和普萊使用的習語讓人 無法理解。兩人都不習慣辯論,也不習慣用左手寫的 “隻言片語”。普萊的批評論,盡管被錯誤地丟進了 作為闡釋方法的新批評中,但是它和布萊克默的批評 一起,似乎要強烈地激起讀者的想像意識。因為兩人 的批評就是一項事業,目的隻不過是重新建立經歷體 驗,使人們從原始的起點到以文學或其他形式表現出 的方式來理解它。這樣的事業,布萊克默稱其為使文 學發揮作用,前提是假設*終有一個智者能接近生動 的經歷,並融入文學中。希利斯·米勒談到普萊的“ 靜寂主義”進入作家的意識,約瑟夫·弗蘭克談到布 萊克默“情感概念化”的句子:兩人的風格都有意保 留文學那種味道,盡可能既有差別又讓人感到親切。
      (有趣的是,布萊克默的課堂模式,正如布萊克默在 普林斯頓的一個學生亞瑟·戈爾德描繪的那樣,是證 明一個人和文學有多大的親密程度。)盡管普萊和布 萊克默差異明顯,但他們二人對作家的經歷貢獻** 大,在處理和表現那種經歷方面具有**的纔能。
      這樣的批評的代價是相當大的,也是必要的。布 萊克默躲躲閃閃,像有評論家說的那樣,他好像在玩 掩球遊戲一樣,既不能**闡明一個觀點,又無法放 棄它,這讓他很生氣。他的巧智是扭曲的,多變的, 他的始終如一是個謎。普萊的語氣暗不文學本身的聲 音,仿佛他評價的每個作家隻不過是個概念,被龐大 意識瞬間照亮。不客氣地說,布萊克默就是20世紀的 “兜圈子所”(CircumlocutionOffice),而普萊 是“趣味先生”(MonsieurTeste)。然而,還有比 這*大的價值。布萊克默的警句顯示了一個作家旺盛 的精力,與眾不同的纔能,後者以“資產階級人文主 義”的方式“把焦慮的潛意識技能與逐步親近的過程 ”與深刻浸入結合起來,這種推理的能力從來沒有對 “復雜無規律的事物”失去理解。普萊機智超群,選 擇引言恰到好處,善於描繪一種意識來揭示事物本身 的“純粹的瞬間”,把文章中不被重視的抽像概念這 種不尋常的東西與幾乎令人喫驚的特性**結合在一 起。這兩種情況都不屬於布萊克默所說的“研究的遊 戲”。每一種情形閱讀文學作品就像閱讀一邊發生一 邊創作的自傳一樣。
      我想,讓人永遠驚奇的是普萊和布萊克默表達的 親近或親密的程度在語氣上如此迥然不同。普萊的一 本名為《圓圈變形記》的書,是第三部被翻譯的作品 。他的書總是關於一個主題:時間、空間、循環,這 些主題也是其他一繫列作家關注的主題。一個作家自 我意識的初始時刻,他的笛卡兒式的“我思故我在” 思維,都會暗示他的內心世界,並從此繼續按此方式 生存下去:普菜在《出發點》中說,人類被賦予瞬間 ,然後大腦創造持久,持久的“真正方向是從孤立的 瞬間到暫時的連貫”。普萊的方法就是把可以衡量的 維度歸為一個作家的風格,這是作家的意識被轉換為 語言的持久。這樣,普萊可以研究時空內在的變化, 宇宙論風格及意識的變化,以此作為歷史敏感度的證 據。在《圓圈變形記》中,普萊選擇了圓圈當作康德 的物自體,它的完整和無懈可擊為人類的思想提供了 一種疏遠的模式。普萊認為,這種思想是為了獲得完 美的內容、廣泛的視野、中心的地位。(*新一期《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副刊嘲笑他這些觀點是“花哨” 的不現實的想法,但是我不難發現這種想法是對時空 感興趣,甚至有些偏愛。)因此,在十八章中,其中 有四章是回顧整個時期,十四章是談論單個作家,他 直接接觸具體意識。P25-29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