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浦東說書/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古代隨筆
    【市場價】
    483-699
    【優惠價】
    302-437
    【介質】 book
    【ISBN】978780740820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ISBN:9787807408208
    • 作者:王衛國//王璽昌
    • 頁數:161
    • 出版日期:2011-12-01
    • 印刷日期:2011-1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 印次:1
    • 為了保護好珍貴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遺存,充分展現海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編者專門編輯、出版了這套以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內容的大型叢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叢書》!
      這本《浦東說書》(作者王衛國、王璽昌)是其中一冊。
    • 這本《浦東說書》(作者王衛國、王璽昌)是《上海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遺產名錄項目叢書》中的一冊。 《浦東說書》收錄了浦東說書源自“說(唱)因果”、農民喫茶聽書也是 參禪、浦東說書與相關藝術、浦東說書與太保書差異、浦東說書(大書)與講 故事差異、浦東說書與浦東地區其他曲藝差異、浦東說書獨特魅力、浦東說 書的審美特征等內容。
    • 總序
      前言
      浦東說書歷史淵源
      佛教“唱導”是本
      民歌是根
      “歪嘴和尚念錯經”
      浦東說書與佛教文化
      銅鈸是“梵唄”法器
      浦東說書源自“說(唱)因果”
      農民喫茶聽書也是參禪
      浦東說書與相關藝術
      浦東說書與太保書差異
      浦東說書(大書)與講故事差異
      浦東說書與浦東地區其他曲藝差異
      浦東說書獨特魅力
      浦東說書的審美特征
      浦東說書(大書)表演藝術特征
      張樵儂一曲成名
      “唱新聞”是浦東說書生命
      浦東說書與啟海洋钎書
      中原藝僧在長三角
      各自獨立平行發展
      浦東說書民間藝人(上)
      浦東說書民間藝人(下)
      浦東說書與啟海洋钎書的曲藝
      “邊緣化”
      浦東說書枯木逢春
      浦東說書的傳承與保護
      傳承人和培訓基地
      參考書目
    • 佛教傳人中國以後,在不斷地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風民俗中得到生存 和發展。佛教是為了弘揚佛法,教化人生;慈悲濟世,護國利民;智慧圓融 ,和諧吉祥。魏晉南北朝,佛教得到廣泛傳播,曾一度成為“國教”,對當 時**政治、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佛教在中國廣泛流傳的原因,首先是佛經的翻譯。正當中國文學陷於僵 化時期,佛教文學富有想像力與散文音韻並用,體裁優美,很明顯地影響了 中國文學。傳教佛徒帶來許多佛經書籍,經翻譯家所譯經典樸實無華,不加 修飾,富有白話文的韻味。
      其次是封建帝王的支持和扶植。據統計在北魏初年天下寺院已有六千多 座,僧侶七萬餘人。到了北魏末年,其僧人人數猛增至二百佘萬,全部人口 約三千萬,僧侶占十五分之一,其寺有三萬有佘。(見《魏書·釋老志》和 《洛陽伽藍記》等記載) 杜牧《江南春》七*雲:“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 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描述了佛教發達繁榮景像。
      三是建寺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和幽靜的大山中。例如浙江普陀山基本屬於 禪宗,都以供奉觀音為主,歷朝相繼建院,一度有寺庵堂218所,僧尼二千 餘人;九華山鼎盛時期,佛寺達三百餘座,僧眾四千餘人。佛教寺院星羅棋 布,從繁榮的城市到窮鄉僻壤的農村,到處有僧人的足跡(引自陳琛※和尚 》)。
      浦東是從東海邊成長起來的衝積平原,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徙,也建造了 許多寺廟(以及道觀、儒廟)。在浦東要數小普陀寺*為**(1958年拆毀)。
      四是實行“唱導”制度。“唱導”*早在東晉時就產生了,佛教徒創造 了“轉讀”、“變文”、“俗講”和“唱導”,到南北朝*是擴大到宮廷“ 唱導”。經文能適應中國人民的傳統習慣,經常采用通俗的故事,生動的比 喻,講“今聞”的形式,來啟迪聽眾,“唱導”法師能根據不同的聽眾隨機 應變,靈活地改變所唱的內容。
      無論是“梵唄”、“僧講”、“變文”、“轉讀”、“俗講”、“唱導 ”都是寺院講經的形式,滿足不同聽眾層次的需要,講唱佛教故事。在緩慢 發展過程中逐步吸收古代民間音樂、民歌,找到了自身發展的表現形式。
      長久以來,浦東農民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手推著木制獨輪車,搖著小 舟,雙肩挑著扁擔,都是農民的交通方式,也許他們聽到別人吟誦屈原的歌 ,但是農民聽不懂;也許陶淵明描寫過農民的世外桃源,但是農民卻還在與 大自然、與風雨野獸搏鬥;也許杜甫為破茅屋講了幾句公道話,但是農民沒 有聽到。到中世紀為止,中國農民一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世界 上的一切不聞不看。是佛教開啟了農民的心扉,浦東農村散落著許多大大小 小的寺廟,僧侶們用原生態的真經、“俗講”、“變文”、“唱導”和民間 說唱教育農民。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發明的,從敦煌石窟發現隋唐書籍後,纔知道佛教在 隋時早有刻板。佛教徒、苦行僧、佛門子弟、僧侶用背、扛、載等方式將真 經傳到全國各地數不勝數的廟裡或廟會上,給民眾講經教義。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有關宗教的圖畫印刷品,這種說唱佛教故事的文字 腳本為“變文”。唱講法師在其中有隨意發揮。在敦煌經洞發現的抄本中出 現同一個故事有不同抄本,這是同一母本中的不同版本,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宗教儀式中較為自由的講經在逐漸向有規範化的說唱藝術嬗變,也就是那 些苦行僧,遊走全國各地,募捐、化緣、行乞、宣唱佛理,到*後在落腳點 扎根,將梵曲與當地民間文化相結合。不許比丘歌舞作伎娛樂嗎? 由於漢人出家越來越多,他們中有些僧人還沒有嚴格執行佛教規定的受 戒制度。受戒制度有許多戒律,其中重要的一條是不許比丘歌舞作伎娛樂。
      當初,隋帝時曾經下詔令天下所有的寺院都改稱為道場,並將宮中做佛 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所以佛教寺院又稱為道場。寺院的別稱很多,有堂、 精舍、寶剎、叢林、律院等,都是供僧人安心修行、用功辦道、弘揚佛法的 場所。
      佛大抵是不許比丘歌舞作伎娛樂,也就是說佛不允許出家弟子唱世俗歌 曲和作世俗舞蹈,對唱誦佛教梵唄還是允許的。如:《十誦律》卷三十七載 : 有比丘名跋提,於唄中**,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願聽我作 聲唄!”佛言:“聽汝作聲唄。” 佛也允許以伎樂供養諸佛聖賢。
      《法華經·方便品》載: 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 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華嚴經》卷四十一載: (菩薩)以音聲作佛事,為成熟眾生故。
      誠然在八關齋戒和沙彌十戒裡都是有“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的戒 條。
      《五分律》卷二十六說: 有比丘自歌舞,教人歌舞,自作樂,教人作樂。佛言:不應爾,犯者突 吉羅。
      持戒,重要的是把握“止惡”、“行善”、“利他”的精神,而不是死 守戒律條文。
      在《長阿含經》卷四中,佛臨涅糶之際告訴阿難: 阿難。自**始,聽諸比丘合小小戒。
      由此可知,佛所制定戒律,除了根本戒之外,還是有一定的靈活性,不 是全部否定。觀以上典籍,可知佛不是反對出家人作歌舞伎樂,而是反對以 染污心靈作世俗的歌舞伎樂。P19-21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