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當代中國社會建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繫)馬慶鈺中國人民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353-512
    【優惠價】
    221-320
    【作者】 馬慶鈺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029453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0294537
    商品編碼:10033893116818

    包裝:平裝
    開本:異16全
    出版時間:2021-06-01

    頁數:180
    字數:null
    代碼:48

    作者:馬慶鈺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當代中國社會建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繫)
    作者:馬慶鈺,馬福雲,李志明
    代碼:48.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6-01
    ISBN:9787300294537
    印次:1
    版次:1
    裝幀:
    開本:異16全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十九大以來中國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領域各個方面的實踐發展,充分貫徹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精神,從以下七個方面闡述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與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提高業質量和人民收入;全面建成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繫;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城鄉基層下移;走中國全和國家之路。

      目錄
    章 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新時代社會建設
    一、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的提出
    二、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理論
    三、我國新時代社會建設的價值意義
    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一、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黨和的新要求
    二、社會治理新格局之共建共治共享
    三、完善多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推動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
    第三章 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
    一、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能齊全的教育體繫
    三、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四、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
    第四章 提高業質量和人民收入
    一、堅持業優先戰略和積極業政策
    二、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三、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
    第五章 全面建成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繫
    一、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保險制度
    三、完善住有所居的有效住房保障制度
    四、完善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和救助制度
    第六章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扶貧理念形成的理論和現實基礎
    二、從扶貧到脫貧的實踐邏輯
    三、走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脫貧之路
    第七章 推動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二、建立的衛生服務體繫
    三、培育自尊自信、理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第八章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城鄉基層下移
    一、打通黨同群眾聯繫的“後一公裡”
    二、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繫
    三、提高城鄉社區治理和治理能力
    四、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保障措施
    弟九走中國全和國家之路
    一、健全全體繫
    二、有力維護國家
    三、中國全和國家的理念和路徑
    後記

      前言

    民生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內容。從狹義上有針對地提出“社會建設”的命題,將其與以往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提並論,是黨和對中國社會主義的認識的深化,是黨和應對社會發展要求,對國家管理內行的補充和對職能做出的重大調整。在黨的十六大以前,黨和主要謀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2002年黨的十六大開始提“社會更加和諧”。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200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次提出“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從黨的十六屆四到十九屆五關於社會建設的論述看,社會建設在本質上是改善和保障民生。在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程中,改善和保障民生毫無疑問是黨和重中之重的議題和使命。面對當下如火如茶的民生工程和社會建設的話語熱浪,人們仍然需一步對民生和社會建設的本質、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的時代意義,以及責任共擔的建設方式有更清醒、更客觀和更的認識。,更全面地認識民生和社會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內涵。民生工程即社會建設工程。民生是什麼?似乎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迄今綜合起來看,民生主要聚焦於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上。古代先賢的樸素觀點無須贅言代先生認為民生主要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當今學者在基本物質條件基礎上又增加了教育、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衛生乃至正義、民主法治等內容;還有學者在“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之外,又加上了“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的狀況”。現在關於民生的主流表述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從理論和實踐情況看,關於民生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但仍沒有深入人需求的本質;關於民生內容的邊界在不斷拓展,卻仍沒有得到清晰的界定;關於民生的話題是社會熱點,卻仍沒有真正形成理共識。民生和社會建設到底是什麼,對於政策制定和民生建設而言,的確還有討論空間。民生建設具有永恆。民生建設的永恆決定於人的生命需求,活著和活得有品位是人的本能和需求。人從形單影隻到結為社群和國家組織,主觀上是為了獲取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資源。國家生活資源的“連接中樞”即執政者一般都不會公然主張與民生作對,都會把注重民生視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所以華夏自古有重民、民本的思想,明君無不行以民為重的仁術,至於結果則因治而異,大相徑庭。民生建設具有動態。其動態是說人的生存、生活的主觀需求會根據客觀環境條件不斷變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很好地解釋了人的生存、生活需求會在主客觀適應的環境中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人決定了人的需求不可能在喫飽穿暖生兒育女的低需求基線固守不變。人的生活需求而言,在油鹽醬醋茶、喫喝穿住行滿足後,“實現自我價值”是曾泯滅的理想和追求。民生建設具有全面。與其他動物不一樣,人需要的是一種既有“體面”又有“尊嚴”的生活。體面側重於物質滿足即生存需求,尊嚴側重於精神滿足即個人價值實現的需求。今天大多數人說到民生工程時,所關注和強調的主要是社會成員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精神層面的尊嚴則相對被漠視。這個現像說明當下民生工程中,存在對民生的理解缺陷而影響到民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實際上,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民生內涵做了全面結: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正義、、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從中可以看出,關於民生的內涵已經不限於經濟民生,而且括了“政治民生、法治民生、生態民生”,即關照到了人更為廣泛的民生需求。這意味著國家民生政策和實踐在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同時,還要著力為實現有效社會參與、擁有良好生活環境創造條件。這既是民生中尊嚴和精神層次的本質要求,也是民生工程有效的重要保證。,更客觀地認識民生和社會建設中的社會參與價值。誰是民生和社會建設工程的責任主體?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未必一致。迄今仍有不少人認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責任理所當然屬於黨和以及一些附屬的公共部門,這實際上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思維。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轉型,民生需求的規模壓力,社會力量的迅速發展,都需要政策設計者和管理者責任主體的慣思維,承認社會力量參與對民生工程的重要。社會力量參與民生建設工程是社會轉型步的需要。世界銀行在2012年計算的中上收人國家門檻線是人均GDP4085



      摘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九屆五提出,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感,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步”。這充分體現了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的價值理念。一、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的提出中國社會主入新時代,新時代要求社會建設有新發展。這個新發展,既與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發展一脈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面臨諸多新情況新變化。一是黨的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的基礎上,家事業發生歷史變革,我國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建設需要新氣像新作為;二是我們黨執政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現實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發展理念和方式有重大轉變,對社會建設的要求更高;三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著力解決好發展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是要解決好社會建設衡不充分的問題;四是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彙期,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個百年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個百年目標,這需要社會建設取得更大成效,踏上更高臺階。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我國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又是推動社會建設發展的動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在新的歷史階段,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新時代社會建設意義重大。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始終沒有停止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良好社會秩序的向往。如今,黨提出了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基本方略,這既是對歷史的繼承,也是對現實的創新,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時代背景。1.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提出的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大改造,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了今後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的工業國,以解決人民群眾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一屆三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經濟發展為日後社會建設的提出,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奠定了重要基礎。1982年,五屆五次會議批準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六個五年計劃,制定了“社會發展計劃”專編,確定了人口增長、勞動業、社會保障、收人分配、衛生健康、科技教育和社會秩序等方面的規劃和要求。“六五”計劃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戰略上,從片面追求工業是重工業產值產量的增長,轉向以提益為中心,注重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開始關注社會發展的重要。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精神文明的十六大提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同時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提出。黨的

    ……

      作者簡介
    馬慶鈺\u0007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公共管理、政治學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中國行政改革前沿視點》《治理時代的中國社會組織》《中國社會組織發展戰略》等著作10多部,發表學術文章200餘篇。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