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環境、資源和漁業社會:以20世紀50年代的膠東漁場為中心王楠當代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王楠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ISBN】97875154116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ISBN:9787515411651
    商品編碼:1005759693250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8-01

    頁數:196
    字數:158000
    代碼:58

    作者:王楠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環境、資源和漁業社會:以20世紀50年代的膠東漁場為中心
    作者:王楠
    代碼:58.0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7515411651
    印次: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我國膠東沿海經歷了靠前的漁業轉型,從環境史維度看,這場轉型既是技術工具變革的產物,也是生態與社會交融方式的轉折點。這期間,漁輪和機帆船的應用,將漁民推向更遙遠的作業海域;現代工業發掘出某些魚類的值,捕鯊業等漁業部門逐漸升溫;合作化改革提高了漁村的專業化程度,職業漁民占漁村人口的比重迅速增長,連婦女的勞動空間也跨越到海岸線以外。 書中作者基於大量的當地檔案史料,繫統闡述了海洋環境的變化、生物資源的波動、漁業技術的發展等要素對漁業轉型的作用,以及這一轉型對當地經濟活動、社會組織、環保政策和性別關繫等產生的巨大影響。

      目錄
    目 錄 緒 論 001 章 膠東漁業的環境、資源和歷史 033 節 自然環境 033 第二節 漁業資源 038 第三節 漁業簡史 050 小 結 055 第二章 “海上公地”:明清以來的黃海漁業爭端 056 節 明清之際中國漁民的越海捕魚活動 058 第二節 民國時期的實業救國與政府談判 062 第三節 以技術競爭為特征的當代漁業博弈 067 小 結 071 第三章 資源稟賦、政策導向與社會效應:榮成縣的捕鯊計劃 073 節 資源稟賦:生物屬性、產量波動和漁業成本 074 第二節 生產環節的政策導向:與獎勵制度 07節 流通環節的政策導向:統購鏈條 080 第四節 社會效應:生產方式和職業結構的轉變 083 小 結 087 第四章 海洋風暴、應災模式與社會變遷 089 節 漁業轉型與海洋風暴 091 第二節 暴風預警體繫:覆蓋港口與村社的網絡 095 第三節 科學、宣教和救災:觀念與行為的演變 099 小 結 103 第五章 政府權力與資源保護 106 節 漁業保護政策背後的權力因素 108 第二節 海參保護政策:權力保護的縮影 114 小 結 123 第六章 資源爭端:一種推動漁業合作化的力量 126 節 漁業合作化與資源爭端 127 第二節 村社之間的漁場糾紛 131 第三節 村社內部的水產品收購戰 134 小 結 139 第七章 資源、技術與政策:漁村婦女的角色轉變 141 節 傳統漁業性別分工的解體 143 第二節 握起鋤頭和鐮刀:漁農結合社的女性農民 146 第三節 從麥田到漁場:不錯漁業社的婦女勞動者 150 第四節 女性的經濟解放和政治訴求 153 小 結 156 結 語 159 參考文獻 180 後 記 191

      摘要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環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雜志為新罕爾大學的一位助理教授開放了30多頁的版面。這個叫傑弗裡·博爾斯特(W.Jeffrey Bolster)的年輕人呼吁人們擁抱海洋環境史的機遇。他熱情地宣稱:“海洋環境史學家應該公正地看待人類及其文化,充分發揮他們講故事的能力,揭示在變幻莫測的海洋環境中,個人的意願、價值觀、行為以及社會機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幾年後,就像他的前輩唐納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威廉·克羅農(William Cronon)和傑克·卡爾比(Jack Kirby)等環境史學家那樣,博爾斯特憑借一部《死亡之海:大航海時代的大西洋漁業》(The Mortal Sea:Fishing the Atlantic in the Age ofSail)摘取了美國歷史學界的高獎項——班克羅夫特獎(Bancroft Prizein American History and Diplomacy )。

    博爾斯特並非海洋環境史領域的個嘗鮮者。早在1986年,亞瑟·麥克伊沃(Arthur McEvoy)的《漁民問題:1850-1980年加州漁業的生態與法律》(The Fisherman's Problem:Ecology and Law in theCalifornia Fisheries,1850-1980)①就榮膺·帕金斯·馬什獎(GeorgePerkins Marsh Prize),這是美國環境史學會(ASEH)頒發給年度優秀環境史著作的獎項。13年後,約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 Ⅲ)的《鮭魚:一部西北地區漁業危機的環境史》(M Salmon:An Environmental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Fisheries Crisis)②亦該獎項。2000—2010年,隨著波爾·霍姆(Poul Holm)等學者的海洋生物種群歷史研究(History of Marine Animal Populations,HMAP)計劃的實施,歷史學家同科學家之行了廣泛而密切的合作。這項為期10年的研究屬於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Census of Marine Life,CoML)的子課題,後者旨在評估海洋生物的數量基準和歷史變動,並邀請了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參與。遺憾的是,在HMAP計劃中科學家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而歷史學家並未發揮應有的作用,他們的話語和聲音似乎被掩蓋了,直到2012年《死亡之海》問世纔打破這種局面。沒過多久,《環境史》雜志專門開闢了一期《海洋論壇》,在邁克爾·齊亞拉帕(MichaelChiarappa)和馬修·麥肯齊(Matthew McKenzie)的主持下,學者們圍繞佛羅裡達、北海、波斯灣等漁場的資源問題各抒己見。③如今,越來越多的環境史學家把目光投向海岸線之外,從氣候、資源和生態等維度考察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程。這些富有性的工作表明,博爾……

      作者簡介
    王楠,山東煙臺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海洋環境史和海疆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項目“民國時期中日黃海漁業爭端與的漁權維護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人纔項目代以來我國政府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研究”、中國歷史研究院委托項目“《中國通史》歷史經驗研究(中國疆域史卷)”等,於《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農史》《婦女研究論叢》《東南亞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