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蘆珊人民郵電出版社9787115561015 大中專教材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各出版社圖書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蘆珊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56101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9787115561015
    商品編碼:1004251384496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6-01

    頁數:180
    字數:210
    代碼:42

    作者:蘆珊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
    作者:蘆珊
    代碼:42.0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6-01
    ISBN:9787115561015
    印次:
    版次:1
    裝幀: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共6章,介紹了網絡輿情的研究與發展、規律與管理,著重講解輿情監測預警和數據分析、輿情報告寫作、輿情研判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等理論知識與應用技巧。本書以理論闡述輿情爆發、發酵息等方面的原理,以經典案例講解各項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場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輿情管理的學習深度。
    本書既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院校新聞學、傳播學等專業的網絡輿情課程教材,也可作為培訓機構的參考書。

      目錄
    章 網絡輿情的研究與發展 1
    節 網絡輿情研究的興起 2
    一、互聯網興起為網絡輿情研究提供土壤 3
    二、互聯網管理和網絡輿情工作機構 4
    三、早期輿情研究專業機構和成果 4
    第二節 網絡輿情信息服務的發展 6
    一、輿情工作政策條件和現實需求的形成 6
    二、網絡輿情成為綜合型、交叉型熱點新學科 7
    三、網絡輿情專業機構提供社會化服務階段 8
    第三節 網絡輿情研究和市場的爆發 9
    一、輿情專業機行輿情分析的探索 10
    二、我國網絡輿情研究和服務市場結構 11
    三、網絡輿情研究成果的快速增長趨勢 13
    第四節 網絡輿情信息服務行業的規範 14
    一、網絡輿情信息服務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4
    二、主管部門加強依法治網的力度 15
    三、推動網絡輿情信息服務行業健康規範發展 15
    四、學術研究和學科體繫建設的加強 16
    第五節 輿情工作政策體繫 16
    一、黨和政府對網絡輿情工作加強布局 17
    二、政務公開和政務輿情回應政策突破 17
    三、網絡輿情研究體繫不斷完善和深化 18
    第六節 趨勢:網絡輿情研階的多維路徑 18
    一、建設新型智庫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18
    二、因地制宜探索輿情智庫建設新方向 19
    結語 20
    【習題與思考】 20
    第二章 網絡輿情規律與管理 21
    節 網絡輿情基本規律 22
    一、輿情傳播渠道的轉變 22
    二、社會轉型期的輿論生態 24
    三、話語權的變更 25
    第二節 網絡輿情相關的政策法規 26
    一、政務公開與輿情回應 26
    二、政務新媒體 28
    三、關於網絡的重要立法 29
    四、打擊網絡謠言相關的政策法規 30
    第三節 網絡輿情經營和管理 31
    一、網絡輿情職業程 31
    二、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的變化 33
    結語 35
    【習題與思考】 35
    第三章 輿情監測預警和數據分析 36
    節 輿情監測預警機制的基本內涵 37
    一、概念及發展 37
    二、渠道 38
    三、周期 38
    四、分發報送 39
    第二節 網絡謠言和網絡“水軍”的辨別與監測 39
    一、網絡謠言的定義、類型及監測方法 40
    二、網絡“水軍”的定義、運作模式及監測方法 44
    第三節 輿情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 46
    一、輿情數據獲取 46
    二、認識輿情數據 54
    三、輿情數據分析 57
    第四節 輿情數據分析的實際應用 69
    一、常見的數據分析維度 69
    二、可視化大數據分析 85
    結語 89
    【習題與思考】 89
    第四章 輿情報告寫作 90
    節 輿情報告的基本內涵 91
    一、輿情報告的概念及意義 91
    二、輿情報告的基本情況 92
    三、輿情報告的選題範圍 97
    第二節 常規輿情報告寫作架構設計和方法 98
    一、日報 99
    二、周報 101
    三、月報 105
    四、季報和年報 110
    第三節 規輿情報告寫作架構設計和方法 115
    一、突發性輿情報告 115
    二、宣傳效果評估報告 118
    三、其他類型規報告 120
    結語 126
    【習題與思考】 126
    第五章 輿情研判和應對 127
    節 網絡輿情研判的定義及常見方法 128
    一、網絡輿情研判的概念及作用 128
    二、見的輿情研判方法 130
    三、輿情研判的原則 136
    第二節 輿情分級研判的指標體繫 138
    一、輿情分級研判的概念及作用 138
    二、輿情分級研判的指標與體繫 140
    第三節 網絡輿情應對思路及方法 144
    一、網絡輿情應對思路的轉型升級 144
    二、輿論引導如何做好“時、度、效” 145
    第四節 轉型期熱點領域的輿情應對 153
    一、教育輿情 153
    二、食品輿情 155
    三、醫藥輿情 156
    四、環保輿情 158
    結語 160
    【習題與思考】 160
    第六章 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 161
    節 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定義及類型 162
    一、重大突發事件的內涵及特點 162
    二、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內涵、類型及特點 163
    第二節 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預案 166
    一、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的內涵、特點及意義 166
    二、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急預案的制訂 167
    第三節 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發布 171
    一、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發布的意義和形式 171
    二、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發布技巧 172
    結語 179
    【習題與思考】 179
    參考文獻 180

      

    1.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是國內早從事互聯測、研究的專業機構之一。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在輿情監測和分析研究領域處於國內地位,有具備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數理統計學等專業背景的輿情分析研究人員100多名,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網絡輿情監測理論體繫、工作方法、作業流程和應用技術,可以對傳統媒體網絡版、網站新聞跟帖、網絡社區/論壇/BBS、客、網絡“意”個人博客、網站等網絡輿情主要載行24小時監測,行專業的統計和分析,形成監測分析研究報告等成果。2. 內容實戰。不同於國內其他要內容是院校老師編寫,主要是理論內容。這本書是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多年輿情工作實戰經驗結,內容,實操性強。


      媒體評論
    1. 作者。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是國內早從事互聯測、研究的專業機構之一。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在輿情監測和分析研究領域處於國內地位,有具備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數理統計學等專業背景的輿情分析研究人員100多名,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網絡輿情監測理論體繫、工作方法、作業流程和應用技術,可以對傳統媒體網絡版、網站新聞跟帖、網絡社區/論壇/BBS、客、網絡“意”個人博客、網站等網絡輿情主要載行24小時監測,行專業的統計和分析,形成監測分析研究報告等成果。
    2. 內容實戰。不同於國內其他要內容是院校老師編寫,主要是理論內容。這本書是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多年輿情工作實戰經驗結,內容,實操性強。

      前言

    前言

    輿情是與社會發展緊密關聯的學科,不僅與地方治理、意識形態脈脈相通,還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好輿情既要了解新聞媒介、信息傳播、技術應用,也要具備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常識。因此,本書力圖打破輿情學壁壘,建立多維度、復合型學,幫助讀者更大程度地掌握技能。本書彙集了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測室)十餘年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並參考了大量輿情及相關領域的文獻,整合了網絡輿情的研究與發展、網絡輿情規律與管理、輿情監測預警和數據分析、輿情報告寫作、輿情研判和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等知識,為讀者繫統掌握輿情的各項理論與技能提供參考。本書擁有兩條學習主線:從輿情發展入學習,了解產業發展脈絡,洞悉發展變化與趨勢,形成輿情發展的時間線;學習各項理論,在案例分析與課堂演練等實戰過程中,形成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線。輿情課程的雙線學習,將為讀者建立縱橫交錯的網格化學,更好地理解輿情知識奠定基礎。本書引用大量真實的輿情案例,輔助於知識講解與教學,深入淺出。本書的教學課時數為48課時,各章的參考教學課時見以下的課時分配表。本書由《網絡輿情》雜志編輯、主任輿情分析師蘆珊任主編。本書編寫分工如下: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編輯、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負責人、高級研究員劉鵬飛編寫章;人民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陳麗,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教育輿情主編、主任輿情分析師白楊編寫第二章;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原主任輿情分析師趙麗媛及輿情分析師楊程、原輿情分析師孫雪編寫第三章;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裴夢喬編寫第四章;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輿情服務中心副主任、主任輿情分析師孟竹,《網絡輿情》雜志執編輯、主任輿情分析師董晉之,人民數據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陳麗,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慕課事業部副主任、主任數據分析師羅海力編寫第五章;人民網研究院副院長、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華,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任輿情分析師吳漢華編寫第六章。本書的編寫得到人民在線經理、人民網輿情數據中編輯單學剛及人民在經理助理、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慕課事業部主任陳泰然,人民網新媒體智庫高級研究員、輿情危機管理專家劉星星,《網絡輿情》雜志編輯、主任輿情分析師劉聰的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蘆珊

    202pan>年3月



      摘要

    1994年,互聯入中國。隨著互聯網輿論興起和網絡輿情工作在社會層面的展開,“輿情”一詞出現頻率有所增長年來在國內迅速成為研究熱點,不僅輿情專業機構取得的各類成果眾多,而且學界中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也眾多。在中國知網文獻庫以“輿情”為關鍵行檢索,得到了189179條結果,其中,2000年以後搜索熱度開始有所上升,在2008年前入快速上升期。“輿情”概念本身具有本土化特征,或者說“網絡輿情”研究和輿情信息服務業的興起,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扎根於我國特殊國情的社會土壤,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傳統,以入2pan>世紀後加速普及的互聯網技術、學術界和傳媒業界在互聯網信息與社會輿論領域的新探索息息相關。有研究認為,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形勢下,新的輿情態勢和輿論格局開始形成,對黨和政府決策過程產生了深度影響。這一切,使得網絡輿情研究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獨立性愈發凸顯,網絡輿情研究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不同學術領域和學科的學者廣泛涉獵於此,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對“網絡輿情研究成果”的專題研究和計量分析也逐漸被重視和關注。我們能夠從政策、學術、技術、傳媒、市場、國際、智庫等不同的維度觀察輿情研究和業務的勃興與發揮的重要社會作用,以及其走過的不同發展階段。

    節網絡輿情研究的興起

    根據中國知網文獻和媒介檢索的結果,過去,“輿情”一詞絕大多數出現在一些歷史學和政治文獻中,現代以來,“輿情”的出現頻率開始大幅度上升,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新聞輿論史的傳統視閾。而“輿情”和“輿論”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其內涵及外延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並未被社會各界嚴格區分與辨析,是涉及中外交流時,由於外語中隻有“輿論”一詞,所以很多情況下二者是混淆不清的。同時,“輿情”與“民意”的概念也出現類似的情形,是西方世界中常見的“民意調查”本身服務於西方政治和社會,而與我國存在政治與社會的差異,因此其概念也存在差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中國人民大學輿論、北京新聞學會、新聞與傳播等開展的調查項目為代表,其後續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新聞讀者調查、社會學或市場調查等領域。讀者調查,是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之一。1982年6月至8月,經北京新聞學會發起,新聞與傳播,會同《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組成調查組,采用社會統計分析方法,對北京市13歲以上的居民讀報、聽廣播、看電視的情況行了一次抽樣調查。運用科學的方法,采用現代化的統計手段,對一個地區的讀者、聽眾、觀行大規模的綜合調查和研究,這在我國新聞是次。根據綜合考察“新聞”“輿論”“民意”等多個概念及相關維度的結果,我國學術界的理論探索緊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技術環境的變化,走在“網絡輿情”服務實踐和產業發展的前面。傳統媒體的批評報道與輿論監督、網絡媒體與網絡輿論、公共領域與輿論場、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是過去幾十年間輿論研究的四大領域,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是輿論學研究熱點變化的兩大推力;從學術共同體建設的角度看,國內的輿論研究共同體發育尚不成熟,穩定的合作群體依然不多,機構間的合作匱乏。I一、互聯網興起為網絡輿情研究提供土壤現代意義上的“輿情”研究初發端於學術探索,從少數研究者的理論探索和見,到走出學術入傳媒業界和市場服務領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理論學科和產業的突破性發展以及規模的爆發式增長,這個過程與互聯網逐步改變社會輿論格局的時間幾乎同步,值得關注和思考。對於我國網絡輿論的發端,目前存在多種觀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門戶網站、論壇/BBS、博客、聊天軟件等,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科技部還使用了“網民”這個新生名詞。互聯網社交型媒體的出現,真正開啟了“大眾話筒”時代的序幕,一個巨大的網絡輿論場開始形成。數以萬計的網民言論客觀地呈現在公開的互聯網上,形成了大量具有可參考性的言論樣本,為政府機構提供了解與測量網絡輿情和網絡民意的便捷渠道。國內學者對網絡輿論研究起點的觀點。有研究稱,1997年中國男足衝擊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失利,一位網名為“老榕”的球迷在四通利方(新浪網前身)的《體育沙龍》論壇發表了《10.3pan>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帖子,立刻在網民中引起巨大反響,並影響了傳統媒體的議程。林楚方、趙凌則認為:“真正以國內網站1994年,互聯入中國。隨著互聯網輿論興起和網絡輿情工作在社會層面的展開,“輿情”一詞出現頻率有所增長年來在國內迅速成為研究熱點,不僅輿情專業機構取得的各類成果眾多,而且學界中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也眾多。在中國知網文獻庫以“輿情”為關鍵行檢索,得到了189179條結果,其中,2000年以後搜索熱度開始有所上升,在2008年前入快速上升期。“輿情”概念本身具有本土化特征,或者說“網絡輿情”研究和輿情信息服務業的興起,產生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扎根於我國特殊國情的社會土壤,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傳統,以入2pan>世紀後加速普及的互聯網技術、學術界和傳媒業界在互聯網信息與社會輿論領域的新探索息息相關。有研究認為,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形勢下,新的輿情態勢和輿論格局開始形成,對黨和政府決策過程產生了深度影響。這一切,使得網絡輿情研究的重要性、緊迫性和獨立性愈發凸顯,網絡輿情研究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不同學術領域和學科的學者廣泛涉獵於此,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對“網絡輿情研究成果”的專題研究和計量分析也逐漸被重視和關注。我們能夠從政策、學術、技術、傳媒、市場、國際、智庫等不同的維度觀察輿情研究和業務的勃興與發揮的重要社會作用,以及其走過的不同發展階段。

    節網絡輿情研究的興起

    根據中國知網文獻和媒介檢索的結果,過去,“輿情”一詞絕大多數出現在一些歷史學和政治文獻中,現代以來,“輿情”的出現頻率開始大幅度上升,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新聞輿論史的傳統視閾。而“輿情”和“輿論”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其內涵及外延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並未被社會各界嚴格區分與辨析,是涉及中外交流時,由於外語中隻有“輿論”一詞,所以很多情況下二者是混淆不清的。同時,“輿情”與“民意”的概念也出現類似的情形,是西方世界中常見的“民意調查”本身服務於西方政治和社會,而與我國存在政治與社會的差異,因此其概念也存在差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中國人民大學輿論、北京新聞學會、新聞與傳播等開展的調查項目為代表,其後續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新聞讀者調查、社會學或市場調查等領域。讀者調查,是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之一。1982年6月至8月,經北京新聞學會發起,新聞與傳播,會同《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組成調查組,采用社會統計分析方法,對北京市13歲以上的居民讀報、聽廣播、看電視的情況行了一次抽樣調查。運用科學的方法,采用現代化的統計手段,對一個地區的讀者、聽眾、觀行大規模的綜合調查和研究,這在我國新聞是次。根據綜合考察“新聞”“輿論”“民意”等多個概念及相關維度的結果,我國學術界的理論探索緊跟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技術環境的變化,走在“網絡輿情”服務實踐和產業發展的前面。傳統媒體的批評報道與輿論監督、網絡媒體與網絡輿論、公共領域與輿論場、突發事件中的網絡輿情是過去幾十年間輿論研究的四大領域,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遷是輿論學研究熱點變化的兩大推力;從學術共同體建設的角度看,國內的輿論研究共同體發育尚不成熟,穩定的合作群體依然不多,機構間的合作匱乏。I一、互聯網興起為網絡輿情研究提供土壤現代意義上的“輿情”研究初發端於學術探索,從少數研究者的理論探索和見,到走出學術入傳媒業界和市場服務領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理論學科和產業的突破性發展以及規模的爆發式增長,這個過程與互聯網逐步改變社會輿論格局的時間幾乎同步,值得關注和思考。對於我國網絡輿論的發端,目前存在多種觀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門戶網站、論壇/BBS、博客、聊天軟件等,開始逐漸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科技部還使用了“網民”這個新生名詞。互聯網社交型媒體的出現,真正開啟了“大眾話筒”時代的序幕,一個巨大的網絡輿論場開始形成。數以萬計的網民言論客觀地呈現在公開的互聯網上,形成了大量具有可參考性的言論樣本,為政府機構提供了解與測量網絡輿情和網絡民意的便捷渠道。國內學者對網絡輿論研究起點的觀點。有研究稱,1997年中國男足衝擊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失利,一位網名為“老榕”的球迷在四通利方(新浪網前身)的《體育沙龍》論壇發表了《10.3pan>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帖子,立刻在網民中引起巨大反響,並影響了傳統媒體的議程。林楚方、趙凌則認為:“真正以國內網站

    ……

      作者簡介
    蘆珊,現任和歷任職務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人監、主任輿情分析師、輿情培訓講師。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