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旁觀者.管理大師德魯克回憶錄-彼得.德魯克全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784-1136
    【優惠價】
    490-710
    【作者】 德魯克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6097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609711
    商品編碼:46155586469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16

    代碼:99
    作者:德魯克

        
        
    "

    產品特色

    /

    編輯推薦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 德魯克全集新版!德魯克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通過“社會圖像”中的小人物,試圖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面貌,捕捉並傳達那一代人難以想像的神髓、韻味與感覺。


    內容簡介

    本書雖不是德魯克重要的著作,卻是德魯克個人喜愛的一本。德魯克希望借此書呈現社會的圖像,捕捉並傳達這一代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神髓、韻味與感覺。
    在德魯克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刍的時間像本書這麼長——20年來,這些人物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行、住、坐、臥,無所不在;也沒有一本書這麼快就問世了——從他坐在打字機前寫下一個字,到完成全書,不到一年的光景。
    各路人等,各種職業,各種背景,各種命運,各種性格,隻有這些“社會圖像”中的人物纔能反映出社會的面貌,而社會終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
    本書足以證明德魯克是很有實力的隨筆寫手。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並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傑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踐》《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被翻譯成三十餘種文字,總銷售量超過10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七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日,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目錄

    推薦序
    新版序
    旁觀者的誕生
    第一部分 來自亞特蘭蒂斯的報告
    第二部分 舊世界裡的年輕人
    第三部分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完整版目錄
    推薦序一(邵明路)
    推薦序二(趙曙明)
    推薦序三(珍妮·達羅克)
    新版序
    旁觀者的誕生
    第一部分 來自亞特蘭蒂斯的報告 / 1
    第1章老奶奶與20世紀 / 3
    第2章赫姆和吉妮亞 / 21
    第3章懷恩師 / 65
    第4章真假弗洛伊德 / 89
    第5章伯爵與女伶 / 108
    第二部分 舊世界裡的年輕人 / 131
    第6章波拉尼這一家 / 133
    第7章基辛格的再造恩人 / 154
    第8章怪獸與綿羊 / 173
    第9章英國最後一個異議分子 / 187
    第10章弗裡德伯格的世界 / 205
    第11章銀行家的女人 / 237
    第三部分 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 245
    第12章美國報閥魯斯 / 247
    第13章荒野上的先知 / 270
    第14章斯隆的專業風采 / 284
    第15章無私天真的夕陽歲月 / 327

    精彩書摘

    《德魯克 旁觀者:管理大師德魯克回憶錄(2019年新版)》:
    第1章 老奶奶與20世紀
    1955年我回維也納講學時,已闊別家鄉20載。上一次回維也納做短暫停留,是在1937年從英國到美國的途中,在這之前,則很少回來。我在1927年念完大學預科,就離開維也納了,那時的我還未滿18歲,此後返鄉,都是為了同父母過聖誕,而且每每不到一個星期就走了。
    因為講學的緣故,我於1955年得以在維也納小住。我到維也納的第二天清晨,在下榻的飯店外散步,途經一家食品店,記得這家店在我小時候已是遠近馳名。來維也納之前,我答應妻子幫她帶瓶奧地利酒,於是就走進去。過去我並非這家店的老主顧,所以已記不得是否來過。一進門,看到高高坐在收銀機旁的,不是年輕的伙計,而是個雞皮鶴發的老太太——過去,這是家常便飯,今天則是難得的景像了。她一眼就認出我來,隨即大聲地叫我的名字。
    “彼得先生,您能大駕光臨,真是太好了!我們從報上得知您來講學,還不知是否能見您一面呢。很遺憾,令堂在去年過世了,您那位安娜阿姨也作古多年。但是,聽說令尊還挺健朗的。我們明年是不是真可以在維也納慶祝他老人家的80高壽?您的漢斯姨父幾年前在這兒得到榮譽博士學位時,那葛瑞塔阿姨也回來了。幾十年來,我們一直為貴府服務,憑著這點交情,送籃水果和一張卡片到您下榻的飯店,該不為過吧?我們剛收到您那葛瑞塔阿姨的回信呢。這些女士真是通情達理。現在的年輕人啊,”她朝店裡銷售人員的方向點了點頭,“已分不清輕重厚薄了。哎呀,彼得先生,您聽我說,現在沒有人可以比得上您的祖母大人。她實在是好得沒話說,再也沒有第二個像她那樣的人了。而且呢,”她微笑著說,“她這個人實在是太風趣了。您還記得她給姪女拍的結婚賀電嗎?”她咯咯大笑,我也笑了。
    雖然這件事是在我出生之前發生的,我還是了如指掌的。當時,奶奶因為無法參加姪女的婚禮,於是就發了一封電報過去,上面寫道:
    就打電報而言,務求精簡,這是最適當而且最好的表達方式,
    故在此莊嚴隆重的一天,祝汝等:幸福快樂!
    這件事因此在我們家族中代代相傳。聽說奶奶一直抱怨,她隻不過寫了四個字,電報費卻高得離譜。
    奶奶年輕的時候十分纖巧,嬌小玲瓏而且容貌出眾。但是,我所看到的奶奶已是遲暮之年,看不出一點青春美麗的痕跡,不過她還留著一頭亮麗的紅棕色卷發,這點讓她引以為豪。她不到40歲就做了寡婦,而且百疾纏身。由於得了一種嚴重的風濕熱,造成心髒的損傷,因此好像老是喘不過氣來的樣子。關節炎使她成了跛子,所有的骨頭,特別是手指,都又腫又痛,加上年事已高,耳朵也不靈了。
    ……

    前言/序言

    旁觀者的誕生
    旁觀者沒有個人歷史可言。他們雖也在舞臺上,卻毫無戲份,甚至連觀眾都不是。一出戲和其中的演員命運究竟如何,就要看觀眾了,然而旁觀者的反應隻能留給自己,對他人完全沒有作用。但站在舞臺側面觀看的旁觀者,猶如在劇院中坐鎮的消防隊員,能見人所不能見者,注意到演員或觀眾看不到的地方。畢竟,他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並反復思考——他的思索,不是像鏡子般的反射,而是一種三稜鏡似的折射。
    這本書並非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或是“我的時代”,也非自傳,其中人物登場的先後是依照他們在我這一生中出現的順序。這也不是一本有關“個人私生活”的書——我個人的經驗、生活和作品隻能算是伴奏,而不是主題。然而,這本書極具主觀色彩,正如一流的攝影作品想要表達的那樣。很久以來,我一直很想把一些人物或事件記錄下來,思考,再三地思索和省思,並將它們融入我個人的經驗模式及對外在世界片斷的印像與內心世界之中。
    就在我14歲生日前一個星期,我驚覺自己已成為一個旁觀者。那天是1923年的11月11日——再過8天就是我的生日了。在我童年時期的奧地利,11日是“共和日”,是為了紀念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結束,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對大多數的奧地利人來說,這一天即使不是愁雲慘霧,也該是莊嚴肅穆的——就在這一日,隨著最後的戰敗,一場噩夢般的戰爭終於結束,幾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就此灰飛煙滅。但是,在維也納這個社會主義的大本營中,“共和日”卻代表勝利輝煌、普天同慶的日子。午時以前,街上一片死寂,沒有電車、火車,隻有救護車、消防車和警車可以通行。過了中午,紅旗飄揚,工人開始聚集,並從市區和市郊各地往市政廳前的大廣場邁進。大家唱著革命時代的老歌,重新堅定信念,並聽領導人一再地述說階級壓迫的故事以及無產階級幸福的未來。維也納的“共和日”是民眾自發遊行的首例,甚至比蘇聯的五一勞工大遊行要來得早。這種活動已成為20世紀一種特殊的大眾藝術形式:墨索裡尼、希特勒,連阿根廷的貝隆都極力模仿維也納的社會主義者。事實上,希特勒在1933年1月31日掌握大權後,發動的第一次自發遊行——“波茨坦大遊行”,負責指揮籌劃的就是曾多次主導“共和日”遊行活動的維也納社會主義者。
    在共和日大遊行中,第一個出場的是子弟兵。幾個小時後,市郊赫諾斯和歐塔克寧工業區的工人纔開始聚集。不久,斯大林也學習這種模式。1923年11月11日遊行的第一支隊伍,輪到第十九區多伯林的子弟。我就住在這一帶,對我們來說,這可是無比光榮的事。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一支年輕的社會主義隊伍,隊員都是預校(Gymnasium)的學生,也就是在同一區修習人文學科或是準備進大學的中學生。其中,有一位最近纔加入“同志”行列的年輕人,他將威風凜凜地舉著大紅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向世人宣告“我們是追求社會主義自由平等的多伯林學生”——這個人,就是在下。
    按理說,我還沒有資格參加,“社會主義青年軍”也不會要我,因為中學生得年滿14歲纔能參加政治活動。我想,在達到法定年齡的前8天參加遊行,應該無關緊要。不過,我還是嘗到了一點“違法”的興奮,纔願意加入。那時的我,是個獨來獨往的小子,在同學間沒什麼人緣,因此,當那令人敬畏的青年軍干部來找我,要我帶領遊行隊伍時,我簡直是欣喜若狂,腦子裡幾乎一片空白,忘了她叫什麼名字,隻知道她是一個身材高大、嘴上好像長著胡子的醫科女學生。
    本來還和弟弟同住在小孩房的我,初秋開學後,就搬到一個人住的大房間。那兒是間屋檐下的閣樓,屋頂是復折式的,還有兩扇高高的天窗,向外看,下面是主屋頂,再過去是葡萄園,並可遠眺維也納森林的小丘。在那個時代,成人的像征是一個鬧鐘以及房子的鑰匙,父母已經把這兩樣東西交給我了,但我還沒機會用呢。每天清晨,6點半剛過,女傭就會來敲門叫我起床,學校上課是8點鐘,但得走一段遠路,所以要早點起身。出門前女傭會幫我打開那道厚重的門,放學回來時,也是如此。
    就在遊行這一天,我將啟用自己的鬧鐘和鑰匙。我把鬧鐘調在凌晨4點半,或者更早,鈴一響,我就立刻衝到窗前。由於上床時,屋外正下著傾盆大雨,因此我很擔心次日氣候不佳,得坐著電車遊行——這樣被拖著走,何來榮耀?結果,雖然不是雲淡風輕,不過,雨已經停了,還可以見到星星的光芒破雲而出。
    我們在校門外集合。每天行走、熟悉的街道頓時變得陌生起來,即使是那平凡無趣的學校好像也不一樣了,看起來有點兒神秘,好像在隱藏什麼似的。我們走到大街交叉口,鄰近地區的中學生也到這兒來和我們會合,並在後面排好。大家高歌之時,我就驕傲地展開那一面大紅旗。一群群年輕的學徒和工人也加入我們的行列,大家都跟在我身後,12個人一列齊步走,我單獨走在眾人前頭,後面逐漸聚集了數不清的人群。我想,這真是我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了——或許是吧。
    我們一行浩浩蕩蕩地穿過輻射狀的大街,越過廣場、市政廳——那仿哥特式建築的大怪物已落在我們後頭。突然間,我看到正前方有一汪狹長形的積水,看來還不淺,該是昨夜大雨留下來的吧。
    從前我很喜歡積水,現在依舊。一腳踩到積水中,那“撲通撲通”的聲音真叫人心滿意足。通常,我還會故意走到有積水處,涉水而過。但今天不是我自己想走到這灘積水前,是眾人驅使我到這兒來的。我盡最大的努力想繞過去,然而身後那整齊的步伐聲、源源而來的人潮和整齊劃一的動作,好像對我施了魔法。我大步越過那汪積水,到了另一頭,我一語不發,把手中的旗幟交給背後那個高高壯壯的醫科學生,隨即脫離隊伍,轉身回家。長路漫漫,我大概走了兩三個小時,路上盡是一群群的社會主義者,12個人一列抬頭挺胸,撐著紅旗,從我身邊走過。此時此刻,我覺得格外孤寂,渴望加入他們之中,同時卻有一種飄飄然的快樂,以及無法形諸言語的得意。
    到家之後,我生平第一遭用自己的鑰匙開門進去。父母本來以為我傍晚纔會回家,看到我這麼早回家,有點兒擔憂,問道:“你身體不舒服嗎丶?”
    “我從來沒這麼高興過,”我老實回答,“我終於發現我不屬於那一群人。”
    就在那蕭瑟的11月天,我發現自己是個旁觀者。我們這種人天生如此,而非後天刻意培養出來的。我想,這一點在我8歲參加朋友家的聖誕派對時,已經有跡可循。
    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年秋天,奧地利爆發了第一宗有關“發國難財”的丑聞,連著好幾個星期,報紙的頭條新聞都是以此為題。我還記得主角的名字——克倫茲,維也納高級飯店的老板,因黑市交易而被逮捕、起訴。其實,維也納真正的“壞年頭”還沒來呢!然而根據配額制,每個成人所能分到的那一丁點兒的肉根本買不到,若是可以買到,一定是不能喫的。在克倫茲的餐廳裡,卻有上等的貨色,都是從黑市買來的。因此,很快地他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壞蛋”。事實上,他並沒有跟顧客多要一分錢,供應的分量,正如配額所規定的,也依法向顧客收取糧票,而法律也隻是確定肉品價格而已,當初在起草時,想不到有人願意花更多的錢來買。法官卻振振有詞地控告克倫茲,說他是“有計劃地”哄抬價格,之後再把腦筋動到沒有收費規定的項目上,比如,飯店的住宿費和餐廳的消費額等,以填補肉品的高成本。媒體和群眾都一致鼓掌附和法院的裁決。
    那年聖誕,我參加為上層社會家庭兒童舉辦的派對。我們都隻是八九歲的小孩,卻已開始交頭接耳地談論這樁“克倫茲案”。這不足為奇,因為當時人們一天到晚談論的,就是戰爭新聞。每個人都有親友在前線,我們看到父母一大早起來,就鬼鬼祟祟地帶著驚惶的神情翻看報紙的第2版,看是否有親友已被列在陣亡的名單上。因此,我的玩伴跟我就是看著死亡名單和粗黑框的訃告學認字的。一瞥過去,看看哪些名字是我們熟知的人,已失蹤的親友在不在上面。
    那時,我已是附近公立學校三年級的學生,每天都得在一個老人的監督下把糧票貼在配額本上。那個老人比這件獃板的工作更令人厭煩,由於年輕的老師已被征召入伍,原已退休的他,隻好再出來幫忙。我們還得當心大人的“騷擾”:有些骨瘦如柴的女人,常常會偷偷塞錢給我們,想多要幾張糧票;還有一些女人振振有詞地說:“我的丈夫剛剛為國捐軀,我可以多拿一些糧票吧。”
    我們這些小孩無法記得大人所說的“戰前”的景況,覺得這場戰爭就和永恆一樣長。像我這樣年紀的小男生都已意會到,“長大”就是“被征召到前線打仗”。
    因此,在聖誕派對上,小孩子就自然而然地談起克倫茲案,在另一間房間的父母也對此事議論紛紛。有一個小孩要我解釋一下這個案子的來龍去脈,我居然慷慨激昂地為克倫茲辯護——其實,該說是贊美這個“人民公敵”。至於他到底是否犯法,這個大家不斷討論的主題,對我來說卻是不值得一提的。我認為,此人令人敬佩:他提供顧客期待的東西,遵守自己的諾言,讓顧客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何罪之有?
    我說完,頓時派對上鴉雀無聲。其他的小孩都為我這番話羞紅了臉。那次派對是在貝貝家辦的,她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玩伴。多年後,她還一直責怪我破壞派對的氣氛。不過,在我說得慷慨激昂時,大人也進來聽了,還面帶微笑。這次聚會是慶賀貝貝的父親返鄉,他是我父親的老朋友,在戰壕裡打了三年仗,最近因受重傷,幾乎致命,纔得以回家。他把我拉到一旁,對我說:“你的觀點很有意思,我從來沒聽過有人這麼說。至少,我們在另一間大廳喫飯時,沒有一個人提出這種意見。不過,彼得,你不要覺得伯伯在批評你。你對克倫茲的看法或許沒錯,但隻有你一個人這麼想。如果要做個特立獨行的人,一定要有技巧,而且要很小心。伯伯建議你注意自己的行為,多為自己想想,驚世駭俗是不可取的哦。”
    旁觀者注定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所以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告誡。我已牢牢記住伯伯的話,但有時還是不免掉以輕心,寫作本書時亦然。
    彼得·德魯克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