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越過滄桑 林清玄著作 中國現當代文學散文隨筆 林清玄散文精選人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254-368
    【優惠價】
    159-230
    【作者】 林清玄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253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25364
    商品編碼:24623277430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32

    出版時間:2017-06-01
    代碼:36
    作者:林清玄著


        
        
    "

    編輯推薦

    林清玄不惑之年的洗練之作。

    本書寫於作者四十歲之後,其時作者已經獲得眾多文學獎項,成為臺灣具影響力作家之一,作品暢銷,名利雙收,對生命有了更了更深沉的看法。

    燙金印銀,經典普及本。

    林清玄黃金11書,獲獎原作單行本

    1《鴛鴦香爐》 〡“中山文藝獎”獲獎作

    2《白雪少年》 〡“中山文藝獎”獲獎作

    3《天邊有一顆星星》〡“走向清淨之路”演講集

    4《心海的消息》 〡“林三榮文學獎”獲獎作

    5《迷路的雲》 〡“國家文藝獎”獲獎作

    6《感性的蝴蝶》 〡林清玄30年創作精選集1

    7《思想的天鵝》 〡林清玄30年創作精選集2

    8《處處蓮花開》 〡臺灣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文學綜合類推薦

    9《玫瑰海岸》 〡澄澈純淨的愛情小品

    10《越過滄桑》 〡“無盡意繫列”專欄結集

    11《心的絲路》 〡給年輕人的提醒書

    內容簡介

    《越過滄桑》是林清玄不惑之年的洗練之作,取名為《越過滄桑》,是作者回望過去的二十年,不僅個人對於生命滄桑的體會益為深刻,國家、社會、文化變化之巨大也如滄海桑田。這本書也是作者“無盡意繫列”專欄結集,意為“對這個社會、對人群有無限的情意”,寄寓了作者如何在滄桑之中思維、體驗,去走過已化為桑田的海岸,重回清淨浪漫的沙灘散步。

    本書寫於作者四十歲之後,其時作者已經獲得眾多文學獎項,成為臺灣具影響力作家之一,作品暢銷,名利雙收,對生命有了更了更深沉的看法。作者在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好的人生是五味俱全,有苦有樂、有淚有笑、有愛有恨、有生有死、有低吟有狂歌、有振臂千仞之剛也有獨愴然而淚下,酸、甜、苦、辣、咸,此起彼落。想一想,如果面對一桌沒有調味的菜肴,又如何會有深沉的滋味呢?文字質樸雋永,引人思考。

    作者簡介

    林清玄

    當代著名散文家,小學三年級想成為作家,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首本書,30歲前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32歲與佛結緣,入山修行,深研經藏。35歲出山,四處參學。40歲成為具影響力作家之一。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目錄

    總序


    原序(一九九二年版)



    1


    界界一界


    現代·文學·夢


    越過滄桑


    創意向前走


    讀者意識


    等內作家


    美術史的尊嚴


    好的小孩教不壞


    孩子的畢業旅行


    藝術的熱潮與病變


    東方不敗與獨孤求敗


    推手與單鞭下勢


    廁所前的範曾


    孔雀真孔雀


    大雨中看明華園


    民藝飄香


    假日書市


    逍遙居裡的趙二獃


    李錫奇“遠古的記憶”


    與周錦先生的後一面


    文化的心



    2


    求好的精神


    不可輕輕估量


    品味


    踩錢


    公平的交易


    媽媽的聲音


    頭版頭條


    新年在菲律賓


    捧跤與鬥狗


    人類的好朋友


    明星也是意見領袖


    在陷阱中繼續前進


    殘暴的正義


    喫柳丁引起的


    鄉民的抗議


    自力造屋


    金玉·財富·田


    城市坐標


    芋仔番藷


    珍惜的心


    精彩書摘

    《林清玄作品:越過滄桑(2017年新版)》:


    捷克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施密克來臺灣勘察古跡,看了幾處古跡之後,他表示十分失望,失望的並不是古跡本身,而是對古跡旁邊的周邊維護覺得大惑不解,特別是他參觀了板橋林家花園之後,對於林家花園周邊蓋了許多又大又丑的大樓,久久不能釋懷。據他表示,這種情形在重視古跡的歐洲國家絕不可能發生。


    施密克果然是古跡專家,一眼就看見臺灣古跡甚至臺灣文化的弊病所在,確實,我們的古跡,在牆內是維護得蠻像一回事,但在圍牆之外,則是一團混亂。


    不久前,我到澎湖的天後宮去,天後宮也是被列為重點的一級古跡,悲哀的是門口左右就是兩個水泥鑄的大垃圾桶,廟前的特產店則毫無規劃,東西到處堆置,頂上還蓋著極不搭調的塑膠雨篷,我們設想有一個人千裡迢迢跑到澎湖天後宮看古跡,光是看到門口的情景就倒盡胃口了。


    不僅古跡如此,在臺灣,不管一個人住在多麼豪華的房子,好不要出門,一走出門口,就會看到騎樓下橫七豎八的腳踏車、摩托車,馬路或巷道則停著完全沒有規矩的汽車,甚至也有三排並放的。然後走兩步,就會遇到攤販與垃圾的問題。


    古跡附近的景觀不是獨存的,它是一個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環,我們的公共空間裡那種混亂敗壞的景觀,恐怕真的是世界一的。


    在我讀的報紙上,記者報道,施密克在勘察過臺灣古跡之後,將要與島內“古跡界”的人士舉行座談,設法找出維護臺灣古跡的方法。


    這是我一次讀到“古跡界”的說法,到底古跡界是哪一界呢?可能指的是專家學者,也可能指的是工匠師傅,或者是主管占跡的政府人士?


    我雖不能明白“古跡界”的範圍,但是對“界”這個字卻生出濃厚的興趣,我們在生活裡不也有很多的界、圈、壇嗎?像政壇、杏壇、菊壇;像電影界、體育界、音樂界;像文藝圈、歌唱圈、電視圈……這些不同的範圍在我們的社會裡築起許多藩籬,而且在媒體上各自占據地盤,互相不來往、不溝通。


    於是,我們就看見社會上的許多異像,政壇裡的人隻管權力鬥爭,不太在乎人民的觀感或社會的風向;影劇圈永遠以花邊掛頭條,注意的都是他們身邊雞毛蒜皮的小事,露個肩膀或大腿的照片就可以占去三千字的版面;文藝界則是意識形態掛帥,並不想知道讀者的需求,各種媒體劃出自己的意識來固守著,卻說讀者不能閱讀他們那些高深的作品;美術界則似乎注意畫價的漲跌比注意誰畫了好畫費更多的心力。


    界、壇、圈之不足,近年來還流行什麼類,像新人類;或什麼主義,像後現代主義;或什麼族,像上班族、丁客族等等;這種流行時常令我們忘記新人類也是人,後現代主義者也生於現代,丁客族也是民族的一分子。 不管我們怎麼分界、分壇、分圈、分類、分族、分主義,所有的人都是有交集的,那就是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大環境裡,隻要大環境不能改善,不論是哪一個藩籬裡的人都會不好過。那麼,是不是我們都願意來互相思考,怎麼樣使別的界限裡的人也能好好生活呢?


    就像維護一處古跡一樣,如果隻是不斷地在圍牆裡費心耗力,完全不管周遭的環境,後就算古跡能維修成原來的樣子,它的價值也就大打了。文化的品質乃是一個整體,一個社會有文化,是表示在每一界裡都有傑出的人纔,而這些人纔都能思慮甚遠,想到整個社會的成就其實是沒有界限的。唯有界界一界,不分彼此地來為社會謀福,一個社會的文化前景纔是有希望的。


    想到近年來社會的泛政治化、泛經濟化,想到一個過氣歌星的桃色新聞都能連續幾天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使我感到十分憂心。“一枝紅杏出牆來”實在不是社會的美景,“滿城滿山桃花開”纔是我們的期待呀!


    ……


    前言/序言

    原序

    1

    有一天去逛夜市,突然有一個人衝過來問我:“你不是那個作家林清玄嗎?”“是呀!”我說。

    然後我端詳著眼前這一位看來非常老實的小生意人,他興奮地說:“我是你的讀者,你的書我大部分都看過哩!”接著,他邀請我到他開在夜市的小店去坐坐、喝杯茶。

    去了小店,纔知道這位可愛的讀者是賣老人茶壺的,特別是賣大陸茶壺。近幾年來,臺灣愛壺、養壺、收藏茶壺的人很多,類似的小店到處都看得到。

    小店裡早先就坐了幾位喝茶的人,主人一一為我介紹,原來一位是早上在市場賣菜的,另一位呢,則是賣成衣的。還有一位,是賣鍋貼。

    我平常就性喜隨緣和小人物在一起,很快和他們打成一片,正談得熱絡的時候,賣鍋貼的小販突然說:“歹勢喔,林先生,問你一個可能不禮貌的問題,你們干寫文章這一行,好賺不好賺?”

    大家都笑起來,很認真地看著我,我想,對市場擺攤的人來說,可能這是一個很大的好奇。我還是據實地說:“歹賺喔!寫一個字運氣好的話可以賺一塊錢。”

    我看到他們那種驚訝無比的表情,大概是難以想像文章的價錢如此低賤。賣茶壺的就說:“為什麼運氣好一個字賺一塊,運氣不好呢?”

    “運氣不好就是人家不要登啰!不但拿不到錢,還要倒貼郵票和紙張呀。”

    “對啦!對啦!就好像我賣鍋貼賣不出去一樣。”賣鍋貼的說。

    坐在一邊一直非常沉默的成衣小販突然發言:“林桑!(桑是日語,表示尊稱)像你這一級的作家,隻拿一字一塊嗎?”

    “我是哪一級的呀?”我問。

    “一級的啊!”成衣小販臉紅地說:“就是,就是的啦!”

    他的話搞得大家都放聲大笑,我說:“我不是的,不過如果是的,頂多一個字兩三塊吧!你們知道近過世的高陽先生吧,他就是的。”

    “羔羊?是不是沉默的羔羊那個羔羊?”鍋貼說。

    賣茶壺的立刻斥責他說:“你實在是不識字,又沒衛生,是高雄的高、陽光的陽,很有名的小說家,近報紙刊很大篇的。”

    “不是我不識字,是字不認我。”鍋貼說。

    我對他們說,高陽先生活著的時候寫了近一百本書,字數在一千萬字以上,但是他死的時候,一貧如洗、兩袖清風,還要靠出版社捐書出全集義賣,來籌女兒的教育費。我說,像高陽先生如此知名、如此暢銷的作家,生活卻這樣艱苦,在世界上任何文明國家都不可能發生的。

    後來,幾個小販對我說起他們的收入,賣鍋貼的賣一,一天可以賣一千個。(有人玩笑地說:你也是了!)賣壺的一個壺不等,一天約可賣一百個茶壺。賣成衣的一件平均,一天可賣四五十件。賣菜的辛苦,但一天也有的收入。

    他們都說:“沒想到作家的生活這麼艱苦呢!”

    告辭的時候,我想到一般市井小民可能還不知道,作家不僅一個字隻,十年來幾乎沒有調整待遇,而且每一個字都要抽稅,一個字也跑不掉。誰想得到,在臺灣這個遍地黃金的地方,大部分作家都是煮字療饑,以收入來說,還比不上在地攤賣成衣、賣鍋貼,甚至是賣菜的。

    想到賣壺的人說:

    “林先生,你對茶壺內行,如果改行賣茶壺,一個月包你少的收入。”想到賣鍋貼的說:“羔羊?是不是沉默的羔羊那個羔羊?”

    在熙來攘往的夜市中,心裡不免有些寂寞,寂寞中有無限的悲情。

    2

    想到自己從寫作到現在,也超過二十年了,二十年是多少次的潮漲潮落呢?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知道寫作是一條艱苦的道路,如果要維持生計,好的方法是寫專欄,因此在世新讀書時,我就開始寫專欄。我早的專欄發表在《新聞人周報》和《文山報導》,前者是校內刊物,我又兼該刊的總主筆,因此是沒有稿費的;後者是木柵的社區報,每寫一篇稿費,正好看一場電影。記得那兩個專欄的名稱都叫《書生帶劍集》,意思是說一個知識分子應有是非之辨。除此之外,一九七二年也在《中國婦女雜志》寫過一陣子專欄。

    我的一個報紙專欄,是一九七四年在《臺灣時報》寫的《喉鯁集》,取其“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意思,這個專欄寫了好幾年,一直到我入伍服役,還每星期寫一篇,現在想起來真是毅力驚人,其實是為生活所迫。當時我當二等兵,每個月有二薪水,寫一篇專欄隻花一小時,等於三個月的薪水。

    我雖然不以專欄作家自居,但先後寫過的專欄之多,恐怕在中國作家裡也是少見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寫過專欄的報紙有:《臺灣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臺灣新生報》、《中央日報》、《福報》、《自立晚報》、《中華日報》、《民生報》、《工商時報》。我的專欄一般說來比較軟性,偏重思維,因此不受時間的限制,個人風格明顯。我在一九八三年得到“行政院”新聞局的“金鼎獎”,得獎的項目是“副刊專欄獎”,可見我的專欄是寫得不錯。因為當時這個獎競爭激烈,常引發未得獎的專欄作家抨擊,現在已經停辦了。

    在雜志上寫的專欄就更多了,多到“族繁不及備載”,現在還在寫的專欄就有:《講義》的“清玄清泉”,皇冠的“活眼金晴”和“水在瓶”,吾愛吾家的“明月清風”,大國民的“觀自在”,慈濟的“覺有情”。

    其餘寫過專欄的雜志少說也有二三十種,在多的時候,曾同時開了十幾個專欄,現在回想起來,不知道當時怎麼寫出那麼多文章。

    二十年來,我在報紙雜志上寫的專欄,文字總計早就超過千萬字,可惜由於自己疏於剪存,大部分都流失散佚了,也有人建議出版成書,但總覺得把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東西拿來出版,實在是有愧讀者。

    我那為數龐大的專欄文字也就在時空中沉埋了。

    3

    有一天,我和蔡文甫先生談起,他說:“過去的舊專欄我們不管它了,新的專欄可不可以整理成書呢?”

    這本《越過滄桑》就是近年來專欄的結集,蔡先生為了督促我,建議干脆開一個繫列,專門來出版我的專欄文字,“無盡意繫列”也就在這個構想中誕生了。

    取名為無盡意,就是說我之所以寫作,實在是對這個社會、對人群有無限的情意,希望盡一個讀書人的責任。而文章雖是小道,由於情意無限,涵意也就不盡了。

    取名為《越過滄桑》,是想到這二十年來,不僅個人對於生命滄桑的體會益為深刻,國家、社會、文化變化之巨大也如滄海桑田。我們在滄桑之中,如何思維、體驗,去走過已化為桑田的海岸,重回清淨浪漫的沙灘上散步呢?

    二十年前,在孫如陵先生主編的《中央日報·副刊》寫一篇文章,就可以過一個月的生活;十年前在高信疆先生主編的《人間副刊》寫一篇文章,也可以過半個月的好日子;現在,不管在什麼媒體寫一篇文章,隻能勉強過活兩天;文學的沒落原因何在,也就不言而可知了。專欄結集的此刻,心中感慨良深,難以一一,是為序。

    林清玄一九九二年夏天臺北永吉路客寓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