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我把青春獻給你(修訂版) 作者 馮小剛著 名人傳記小說 青春文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08-448
    【優惠價】
    193-280
    【作者】 馮小剛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54908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5490858
    商品編碼:12783543692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6-09-01
    代碼:39
    作者:馮小剛


        
        
    "

    內容簡介

    《我把青春獻給你》是中國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個人隨筆集。多次再版後,應廣大讀者強烈需求,2016年8月本書進行了第三次精裝修訂出版。
    馮小剛已到知天命之年,無論是導演、編劇,還是“副業”演員,他都用自己的成績詮釋了“成功”二字。在過往的歲月裡他品嘗了成功的喜悅,登上了事業的高峰,但也同樣身經世態炎涼,歷經種種坎坷,滿腹委屈渴望向人傾訴。於是借文字聊以自慰,結集成書。他自稱“這是一段刻滿了青春往事的木頭”。在寫作中,他再度與往事重逢,並大膽地將它們付諸文字,盡管有些隻是支離破碎的閃回,但是已足以呈現作者對青春歲月與人生的全部感悟。
    用劉震雲的話說:“這是一本解悶的書”,亦如馮導的電影一樣,嬉笑調侃中勾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精彩書摘

    抬頭望見北鬥星
    1
    第一次看王朔的小說是在海南島尖峰嶺的原始森林裡。
    那是電視劇《大林莽》的拍攝地,我是那部電視劇的美工。
    因為全片的故事都發生在原始森林裡,所以美工的活兒主要是在前期給演員設計造型,開拍後就沒我什麼事了。實在是閑極無聊,我就發揮餘熱主動要求為全劇組做飯。
    劇組給我配了兩個場工,一個叫阿秋一個叫阿生。打下手的事都是他們倆干,我隻負責掌勺。我們的住地是自然保護區的科考站,建在原始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走出小樓幾十步就是一道淺淺流淌的小溪,涉過小溪即可進入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
    劇組的演職員每天早上喫完了我做的飯,就一頭扎進原始森林去拍攝。我就墊兩扇芭蕉葉鋪在小溪邊上的沙地上,躺下來看著阿秋阿生洗菜,喫飽了混天黑。
    中心負責創作的主任鄭曉龍,領著人民文學的編輯王小平女士來劇組探班。該女士後來成為了曉龍的妻子,還為他寫了一個電影劇本《刮痧》,享譽全國。
    曉龍在劇組一獃就是一個多月。一開始還拎著根棍子打著綁腿見天兒地往原始森林裡鑽,十幾天後,該探的險也都探了,覺得都是一個樣也就煩了。曉龍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軍人家庭,也當過兵,骨子裡覺得自己是二郎神轉世。這一點和北影廠的韓三平廠長十分類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沒機會馳騁疆場。當然他們都不是那種喜歡八路軍裝備的人,也非常看不起遊擊戰。他們渴望成為的是那種旗下擁有坦克集群,每個士兵都武裝到牙齒,都有可口可樂喝,從來不為彈藥發愁,惟一擔心的就是沒有汽油的指揮官。官銜雖然很高,但不戴大蓋帽,就喜歡戴鋼盔還不繫帶,嘴裡永遠叼著雪茄,飛機掃射也不躲,藐視國防部卻又愛兵如子。說白了就是巴頓那種混蛋。後來王朔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這種人在和平環境裡忍氣吞聲,揮筆寫下一篇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我把它拍成了電影《甲方乙方》。影片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也起到了麻醉有志青年,維護安定團結的作用。
    鄭曉龍不僅崇武而且能文。他畢業於北大中文繫,自青年時代就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來劇組探班也不忘帶上一摞文學期刊,對原始森林失去衝動之後,也於每天午後來至小溪旁躺在我為他鋪好的芭蕉葉上沐浴讀書。
    一次,我躺在他的身邊望著天空遐想,在一旁看書的曉龍不時發出咯咯地笑聲,一邊笑還一邊罵道:
    真他媽孫子。
    我聽得出來那口氣不是在罵作者,那是一種由衷的喜愛又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的贊賞。
    我問他:
    誰這麼孫子?把你樂成這樣。
    曉龍把書遞給我,說:
    王朔。我認識的一哥們兒。
    我接過書,看到小說的名字《浮出海面》。印像中好像是發表在《當代》上。
    那是在1985年的12月。
    2
    第一次和王朔見面是在八六年夏天的一個下午。
    他的小說我已經讀了兩篇,《浮出海面》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發出的贊嘆也是:
    真他媽的孫子!
    這種用來表達敬仰的句子,是被我們這代人廣泛使用的,但卻無法寫進教科書傳給我們的後代。我的女兒對心愛事物的贊美,使用的句子是:
    哇噻,酷斃了。
    這樣的兩個句子放在一起比較的感覺是:
    “真他媽的孫子”尤如一個粘著泥土的心裡美蘿卜,擦一擦,咬上一口又脆又甜;而“哇噻,酷斃了”則更像日本料理櫥窗裡擺著的那種刷著清漆的假菜。
    像很多讀者一樣,我對王朔小說裡的人物,以及這些人的生活和他們使用的語言都十分的熟悉。他筆下人物的嘴臉都酷似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朝夕相處的同學和朋友。而這些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經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經心地描述,竟變得如此生動,令人著迷。這種與時俱進的視野和觀察生活的角度,對我日後的導演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指導我拍攝賀歲片的綱領性文獻。
    實在對不起,上面的句式是我從報紙、電視上學來的,並非我的創造,但我覺得用在這裡十分的恰當。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休息間打開電視,幾乎所有的頻道都在異口同聲地說著這樣一些詞彙:
    與時俱進、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綱領性文獻。
    這樣一些詞彙在我的腦子裡反復地湧動,呼之欲出,終於我為它們在王朔老師那裡派上了用場。
    那天下午,王朔是按照鄭曉龍給他的地址順利摸到我這裡來的。
    那時我住在位於長安街木樨地一段的三裡河三區十四號樓,樓下就是地鐵站的出口。因為地理位置的便捷,東去西來的朋友常會思想一閃念摸上樓來。我想王朔也是正好趕上沒事順道過來的。那時的他還沒有像日後那樣舉足輕重,不寫小說的時候也是四海為家。
    當然還得說是鄭曉龍的面子大。直到今天,王朔已很少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但隻要是曉龍張嘍的事情,朔爺還是會撥冗出席的。
    王朔來了。
    就模樣來說,和我的預期大相徑庭。平頭,娃娃臉,皮膚白裡透紅,大面積白,小面積紅,所有的五官都很飽滿,肩膀很寬,穿著一件套頭的短袖衫,一副和顏悅色的神情,冷不丁地卻從他的眼神裡閃過一絲的冷漠。我別形容了,大家對他都不陌生。你們現在見他什麼樣,那時他就什麼樣。一切姿色基本健在,隻是沒有那時細嫩了。
    王朔和曉龍嘻嘻哈哈打著岔,曉龍身為領導,但隻要見到王朔必是嬉皮笑臉。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他們倆正經說話是什麼樣子。當時曉龍和王朔說了些什麼?王朔又和我說了些什麼?時間久遠我已經記不清了。隻記得,一上來我就摟頭蓋臉地把王朔大肆吹捧了一番,把王朔的臉誇得紅一陣白一陣,迫不得已隻能以皮笑肉不笑響應。
    後來我纔知道,在生人面前他是非常靦腆的。
    這一點很像同樣是赫赫有名的王菲,都覺得他們倆特傲不愛搭理人,其實是他們生性怯場。現在有一些演員歌手也模仿他們,上臺眼睛不看著觀眾,接受采訪時出言不遜。但分寸不如他們把握的好,往往招致媒體一頓暴▲。
    那天王朔說的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
    我拿到身份證了,哥哥現在是有身份的人了。
    在此之前,他身上沒有任何證件。每逢外出住店登記,往往費盡口舌仍不能證實自己的合法存在。現在好了,有身份證為憑,早出晚歸從容不迫。
    王朔說:
    我天天盼著警察截道盤查,然後漫不經心不慌不忙亮出公民合法身份。
    當晚我們三人共進了我做的晚餐,有兩道菜我還記得。
    一道是,醬豬蹄兩個,切碎,回鍋,用醬油白糖味精蔥絲旺火烹飪;一道是椒麻雞絲。做法是:第一步,先將整隻雞白水煮熟,淋干晾涼。第二步,順著雞肉的肌理手工撕成牙簽粗細的雞絲。此道工序十分耗時,可在聊天時操作不誤待客。第三步,大約需要生花椒一兩,用擀面杖碾碎,加入食鹽白糖香油味精,與雞絲涼拌。這一道菜乃是曉龍的前任妻子丁丹手把手親授,復制後,深受朋友稱贊。但我知道遠不如她做的口味純正,原因是她用的花椒是從四川帶來的,我的花椒是北京的。
    從那時開始,我和王朔成為朋友。
    十幾年過去了,想必現在王朔的女兒已經初長成人,亭亭玉立。我女兒的個子也已經過了我的下巴颏,雖然像我但並不難看。她們隻在很小的時候見過,白雲蒼狗事事難料,也許她們有幸能在今後的月歲裡相逢。希望她們彼此投緣,成為朋友。
    擰巴
    擰巴:別扭、偏執,並且一根筋,勸不回來,貶義的與眾不同。
    比如說:大家都白天精神,晚上犯困(長期上夜班的除外);而某人卻正好相反,白天睜不開眼,一到夜裡就精神百倍。
    再比如說:身為食肉類動物,大家見了雞鴨魚肉都垂涎欲滴;而某人卻惟恐避之不急,長著伶牙俐齒,一日三餐卻隻喫蔬菜。
    這種人就可以稱其為“擰巴”。
    我就是這麼一個,在喫飯這麼一個生活最基本的事情上非常擰巴的人。
    我不喫肉,海鮮也不喫,粘腥帶葷的食物一概拒絕。
    我不喫肉,並不是因為我是一個狂熱的環保主義者。雖然我也舉雙手贊成植樹造林,綠水青山。但我始終認為,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動物,在這個世界上的數量越少越好。看見坐在電視裡侃侃而談,對獅子和鱷魚充滿同情的人,我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覺得他們是在助紂為虐,一點起碼的是非觀念都沒有。
    我不喫肉,是因為我的味覺異常敏銳,如果蒙起我的眼睛,端上兩盤牛羊肉,嗅一下,我就能告訴你,此是牛,彼是羊,羊肉比牛肉羶;雞鴨也是如此,煮熟了,醬了,再風干了,各取一片放在嘴裡,嚼一口,我就能把它們區分出來,因為鴨子比雞少許有點腥。如此敏銳的味覺造成了我對食物非常的挑剔,從小養成了偏食的習慣。不喫肉,幾乎所有的肉都不喫,瘦豬肉餡和菜包的餃子還行。不喫蟹,不喫蝦,海裡的動物隻喫帶魚和黃花魚,還得是狂擱蔥姜蒜,再加料酒,料酒我都怕去不了魚腥味,得擱白酒“二鍋頭”。所以要是不勝酒力的人喫了我們家做的魚,走路有可能打晃兒。如果我是生活在叢林裡豺狼虎豹,趕上飯點,羚羊斑馬就是跪地下求我喫了它們,我也不會看它們一眼。並不是因為我善良,不忍心傷害它們,原因就是我不喫肉。退一步說,我可以參加捕獵,但也是重在參與,我寧可用爪子拍死獵物,也絕不會咬它們一口。這一點,國寶熊貓和我有點類似,身為食肉類動物,可胃裡全是竹子。
    我不喫竹子,我最喜歡喫的是西紅柿,洋名叫番茄。記得小的時候,一到夏天,母親每天都會挑幾個沒有疤拉的西紅柿放在臉盆裡用自來水撥涼,通紅的柿子圓的,屁股朝上飄在水裡,放學回家,挑一個大個的,帶著絲絲的涼意,咬一口,然後將酸甜的果汁喝進嘴裡,那種感覺別提有多爽了。在我的少年時代,西紅柿對我的誘惑力,絕不亞於現在的任何一位超級名模(含蘇菲瑪索、舒琪和張曼玉)。在這裡我想說一句,比喻時,我先想到了張曼玉,接著又想到了舒琪,她們兩個人都能和西紅柿的誘人相媲美,我費盡了思量,權衡再三,難以割愛,所以毅然做出並列比喻的決定。
    在我的學生時代,一年當中有兩個念想:秋天的時候盼鼕天,因為能帶栽絨帽子,戴大白口罩,穿燈心絨面塑料底的五眼棉鞋;春天的時候盼夏天,因為能敞開了喫西紅柿。
    西紅柿的喫法很多,可以生喫,也可以用它炒雞蛋。下午遊完泳回家,用中午喫剩下的西紅柿炒雞蛋攪和著帶鍋巴的剩米飯,囫圇吞下去,那種滿足感、那種成就感,比現在把我評為“十大傑出青年”還稱心。每到秋天臨近,我就會變得惆悵,原因很簡單,西紅柿的季節過去了。為了留住西紅柿離去的身影,母親和姐姐費盡了心機,她們會在夏末西紅柿還很便宜的時候,把西紅柿煮了制成醬,用筷子一點點地塞進啤酒瓶裡封起來,到鼕天的時候喫。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個夢想,如果有一天讓我當國家主席,我會提出三個條件:第一是,不分春夏秋鼕,一年四季都能讓我喫上西紅柿,每天最少喫五個;第二是,巧克力隨便喫;第三是,白藷干管夠,而且必須是紅藷曬成的干。三個條件都答應我,我就干,有一條不答應,我還就不受那個累。
    西紅柿的美好印像不僅留在了我的少年時代,在我初長成人的青年時代,它也給我留下了甜蜜的回憶。記得在1985年前後的一段時間,我剛結婚,那時我還沒有冰箱,也沒有空調,夏天的時候,喫過晚飯後,我都會把兩個西紅柿切成片放在冰桶裡,然後提上冰桶,帶上妻子,於傍晚時分下樓散步,一是為了消食納涼,二是順便到馬路對面的冷飲店買上兩個冰激凌,放在冰桶裡,把西紅柿冰涼以後再攪在一起喫,幾乎每天如此。後來冰激凌喫膩了,白藷干和巧克力也漸漸失去了我的寵愛,隻有西紅柿愛不釋口,久經考驗,痴情不改。
    在祖國的各大菜繫中,我最怵的就是粵菜。出了名以後,經常被奉若上賓,飯局不斷,且多是粵菜的局。在北方,粵菜被公認是最鋪張的,稍不留神就能中了埋伏,光是一人喝一盅湯就比叫滿一桌子的川菜貴,刀刀見血,做東的人不帶上萬兒八千的,看菜牌的時候就得把第一頁翻過去,直接從第二頁點菜。正因為如此,也就凸現出宴客的體面。
    北京喫粵菜最負盛名的酒樓叫“順風”,10年前興起,貴客一直如雲,有頭有臉的天一擦黑全在那裡聚齊兒。據說頭一撥腋下夾著包,一手拿“大哥大”,一手拿車鑰匙的座上客,現在已經大部分折進了大獄,每天以白菜湯咸菜窩頭度日了,但“順風”的粵菜,卻依然是新貴們宴客的s選,潮起潮落高朋滿座。喫粵菜的特點是,開飯前先請來賓圍著魚缸籠子一通端詳,分別指出自己心怡的活物,接著就有一批生猛海鮮英勇就義。處決的方式也是十分殘忍,龍蝦通常是被活著凌遲,肉都喫完了,頭上的須子還疼得直打哆嗦。蛇一般會當眾剪掉腦袋,擠出血和膽獻給主賓。蝦的下場有幾種,趕上喜歡白灼的算它們上輩子積了德;但大多數會被扔到燒紅了的石頭上煎熬,美其名曰“桑拿蝦”;更有慘無人道的是活著用酒麻翻,生吞活咽,席間常能聽到“咝咝”的叫聲,那是活蝦發出的呻吟。原來我一直認為漢族善良儒雅,粵菜的風靡,令我發現,這個民族也很殘忍,對弱小動物犯下的罪行也是慘絕人寰,令人發指。菩薩若是為此懲罰漢族,我申請對我網開一面,因為我不喫肉,也不怎麼喫海鮮,尤其是不喫活物。凡屬這類飯局,我能推則推,能不去就不去。實在是盛情難卻的,就先在家喫飽了再去赴宴。席間我也是能躲就躲,能閃就閃,躲閃不過,又不想給別人掃興,就像征性地夾兩筷子放到自己面前的盤子裡跟著瞎比劃,別人一讓我喫菜,我就端酒杯,掩護自己蒙混過關。近來因為心髒不好,酒也不能喝了,趕上粵菜的局,就隻能拿話搪塞,讓我喫菜,我就講笑話飛段子,分散別人的注意力。弄得我,每次赴宴之前必得搜腸刮肚冥思苦想,段子不夠用了,就說報紙上的新聞,說廣州的夜總會發放安全套,是不是鼓勵性解放?說姚明現在值多少錢?說好萊塢的各種軼事。連傳謠帶造謠,凡是能引開別人注意力的手段全都施展出來。這種時候最怕有心人,一眼識破我的伎倆,出於好心一再追問:鮑魚不喫喫魚翅嗎?魚翅不喫喫蟹嗎?蟹不喫喫蝦嗎?蝦不喫喫乳豬嗎?乳豬不喫喫蛇嗎?蛇不喫喫鮮貝嗎?貝不喫喫白鱔嗎,鱔不喫喫牛柳嗎……你他媽到底能喫什麼?你怎麼那麼事媽呀?
    這種情況時有發生,逢此情景,我隻能實話實說:你們要是真疼我,就給我點一道西紅柿炒雞蛋,口重點別放太多的糖就行。要是你們心裡還過意不去,覺得虧了我的嘴,就干脆把那些奇珍異▲折成現錢直接給我也行。我太太徐帆如果在座,她會挑幾個蒜瓣、蔥段,舀兩勺醬油湯,放在米飯裡拌吧拌吧遞給我,同時對大家說:你們喫你們的,別理他,他這人特別擰巴。
    雖然喫飯很擰巴,但我也沒耽誤了干工作,喫得是草,擠得是奶。沒有蛋白質撐著,寫出的劇本也照樣好看。
    偽另類
    另類:不被主流和大眾接受的另一類。數量極其少,極富想像力,善於破舊立新,對世界有獨到的認識。不愛錢也不怎麼講衛生,沒規矩,有今兒沒明兒,喫了上頓沒下頓,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在地球上屬於饑寒交迫的一小撮。
    另類反對流行、模仿和千篇一律。
    偽另類:不被主流和大眾及真另類所接受的另一類。沒有想像力,破舊不立新。自私,個人主義惡性膨脹,假裝不愛錢,假裝有個性,假裝髒亂差。
    偽另類模仿真另類,漸成一種流行趨勢,所以偽另類的人數遠遠超過真另類。真另類在全世界也隻是一小撮,偽另類在中國有一大群。
    中國的偽另類,總體表現出一種偽霸氣,對商業也表現出了一種非常功利的偽憤怒,這種偽霸氣和偽憤怒唬住了媒體,也唬住了一批偽前衛的評論家,因此顯得人氣很旺。
    偽另類非常需要借助於形式,單個看都很有個性,集體一亮相,基本上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他們的作品給我留下的整體印像是八個字:雷同,做作,言不由衷。
    先說電影。
    特征一:悶。不說話。半天也不說一句話。表情麻木。鏡頭一動不動。什麼事也沒有,淡不刺咧。
    特征二:鏡頭從頭晃到尾,主人公遊手好閑,心裡倍兒陰暗。一般不睡在床上,直接把床墊子放在地上,基本上每天都喝高了纔回家,不脫鞋撂倒就睡,睡醒了,兩眼發獃,直目瞪眼地望著天花板,有時候還手淫,特髒。白天出門,喜歡戴墨鏡,耳朵上戴著隨身聽,聽著搖滾樂穿胡同,走鐵道線。
    我對北京很熟悉,胡同和鐵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這兩條出行的線路組合在一起,不知道主人公是要奔哪兒去?
    特征三:泡酒吧。這一點和港片很不一樣,港片的主人公喜歡泡夜總會歌廳,偽另類的主人公喜歡泡酒吧,飛大麻。提到大麻讓我想起真偽另類的又一個區別:真另類是真吸毒,吸的是海洛因;偽另類是偽吸毒,吸的是大麻,沒抽兩口就假裝飛起來了,誰飛得快誰就能躲過買單,所以經常是一大幫偽另類扎在酒吧裡,要了一大堆酒,到買單的時候一個清醒的人也找不著。
    特征四:偽憤怒。具體表現是,不知好歹,跟爹媽犯渾,跟朋友說翻臉就翻臉,假裝跟真善美不共戴天,可是找女朋友絕不找難看的。
    特征五:模仿。模仿歐洲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連電影的名字都模仿,起的名字盡可能不知所雲。偽另類電影的基本套路大致如此。
    再說音樂,說老實話,我對偽另類音樂沒有什麼印像,記住的是一組組非常雷同的合影。其面目大致如下:三五成群,迎著風站在樓頂上,山坡上,更多的是喜歡散漫地站在縱橫交錯的鐵道線上,或是廢廠房裡、舊倉庫前,或光頭、或扎馬尾巴,上身大部分是穿套頭衫,外面罩一件肥大襯衫敞著懷,鼕天穿拉鎖特別多的皮夾克,下身穿牛仔褲,還得必須把膝蓋磨破,足蹬高腰厚底大皮鞋,有的拿著樂器,有的什麼也不拿,或坐或站,高高低低,各想各的心事。其神情看上去有點氣焰囂張,渾不吝,又顯得有些百無聊賴。前段時間北京青年報上刊登了一幅,電影《英雄》攝制組的工作照,是張藝謀和旗下的一幫人在片場的合影,其排列的陣形布局,與我前面提到的那種合影十分吻和,所不同的是,神態表情相對安詳友善,看上去有點像一群老實孩子想學壞。當然,張藝謀絕不是偽另類,他是真主流,所以看到他們如此照相令我感到有些意外。主流的合影方式通常是,站成幾排,主角站前排中間,打雜的站兩邊後排,每個人都伸出兩個手指組成V字,領頭的喊“一二三”,大家臉上堆滿假笑,嘴裡一起喊“茄子!”。
    戲劇方面,我因為看得很少,沒有什麼發言權,印像中肯定得是小劇場,怎麼看不懂怎麼來,孟金輝排了兩個看得懂的話劇,票房很好,於是立刻遭到其他偽另類的質疑,一氣之下,拍了一部看不懂的電影《像雞毛一樣飛》,總算在偽前衛的評論家那裡挽回了尊嚴。
    偽另類也分兩種:一種是讓別人暈,如墜霧裡雲端,自己心裡很清醒,知道是在作秀,目的還是商業。王家衛就是成功的一例,類也另了,錢也賺了,名利雙收。另外一種比較傻,別人暈,自己也暈,本來是偽軍,卻非把自己當鬼子來嚴格要求,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饑寒交迫,一腔悲憤。我要是有一天喪失了想像力,為了掩蓋創作的低能,又還想在電影界混飯喫,可能也會搖身一變,成為偽另類,那樣的話,我一定會選擇成為前面的那種,做一個有利可圖的偽另類
    ……

    前言/序言

    由馮老師到馮老——再版前言
    劉震雲
    當大家再讀《我把青春獻給你》時,現實中的馮小剛,已不是寫作這本書時的馮小剛了。一,他已是中國最j

    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二,他已年過五十,與“青春”這個詞漸行漸遠,如我者,過去稱其為“馮老師”,如今干脆省一字,直呼“馮老”。
    馮老,包括王老(王朔),身上一直殘存著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情緒。往壞裡說,一直相信生活中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往好裡說,一直不失赤子之心。馮老適合拍《非誠勿擾1》,加上王老,適合拍《非誠勿擾2》。
    馮老身上,還殘存著濃厚的壯懷激烈的英雄情結。因此,他適合拍《集結號》,適合拍《唐山大地震》。
    2003年,馮老出此書第一版時,我也寫過一個序。我在序裡說,馮老師距大師僅剩1.7公裡;七年過去了,馮老距大師僅剩一層窗戶紙。
    馮老雖然五十多了,但酒酣之時,突然又露出二十年前的青春朝氣:興奮,張羅,吆三喝四,把場面搞得有些亂。赤子之心加上壯懷激烈,再加上殘存的青春和朝氣,我隱約感到,他離捅破這層窗戶紙,拍出經典撼世的作品,已經為期不遠了。
    馮老,你唯一要做的是:不以別人的意志為意志。
    與馮老共勉。
    2010年6月
    我把青春獻給你(自序)
    馮小剛
    2002年,我沒有拍電影,從入秋以後到來年的春天,我有差不多整整一個鼕天的時間賦閑在家。對於我這樣一個沽名釣譽的人來說,用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喫喝玩樂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我決定接受出版社的建議,寫一本關於自己的書。
    四十歲以後,我的記憶裝置開始自動地刪除一些在它看來沒有保存價值的東西。這次刪除簡直就是一次大清洗,波及面之廣,受害的程度之大,絕不亞於五七年反右。方式也非常的簡單、粗暴,事先既沒有和當事人打招呼,也不做調查分析,就擅自做出了刪除的決定。比如說,它隻給我保留了“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之後的分數、代數統統被洗掉了。再比如說,我隻記得和某人發生了某事,但卻對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喪失了記憶。這一點,人腦遠不如現在的電腦人性化,凡欲刪除,必先問你是否YES。
    人腦的這種做法給我的寫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多情況下我認為這是一條通往過去的大道,走著走著,路就斷了。這種情況下我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沿原路返回,重新上路;第二是嫁接一段新路繼續前行。我選擇了第二種做法,因為我發現通向過去的路幾乎沒有一條是完整的。記憶不斷地塌方,使上溯的腳步磕磕絆絆,有時不得不憑著經驗修修補補。
    由此我得出結論,人腦是靠不住的。記憶中的事情離真實尚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記憶就好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上面補了許多的膩子,還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長,究竟哪些是木頭哪些是膩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經很難把他們認清了。甚至還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認為記憶中有價值的部分其實是早年就補上去的膩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卻有可能是原來的木頭。這一點是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最心虛的,但我仍可以告訴讀者,大體上它還是一塊木頭,而不是貼著木紋紙的鐵。
    這塊木頭上刻滿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歲月,也有鯉魚跳龍門;有對生活的坦白,更有對朋友的懷念。我在寫作中與往事遭遇,與朋友重逢,有時笑有時哭,有時陷入深深的自責。
    我發現我的運氣竟是如此之好,旅途中有那麼多朋友結伴而行,這其中又有那麼多良師益友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我機會,賜予我智慧。更為可貴的是,我還得到了朋友們莫大的包容。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我知道,這本書不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隻不過是一些支離破碎的閃回。我也知道它未必能夠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畢竟我還沒有勇氣光著屁股行走在人世間。我更知道,書中的一言一行可能有違傳統的價值觀,甚至還會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但我原本也沒有期待博得全體人的好感。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給無聊的鼕天解悶兒,寫完了纔驀然發現,我已將青春獻給了你。
    我把解悶兒還給你(序)
    劉震雲
    這不是一本思想筆記,這確實是一本給人解悶兒的書。大家讀就讀了,不必引申和聯想。如果它在說蘿卜,那就是蘿卜,不用去想火車或是狗熊。蘿卜皮通常是被視為無用的,但蘿卜皮拌好,同樣能登大雅之堂。這就是一盤能登大雅之堂的涼拌蘿卜皮。
    不能完全相信這本書的內容寫的都是真的。原因並不像作者自己所說,記憶像是一塊被蟲子啄了許多洞的木頭,隻好補了許多膩子;而是,每個人面對自己和自己歷史的時候,都有一種本能的膽怯和躲閃。孔子是這樣,魯迅是這樣,本書的作者也不例外。但修補漏洞的態度和感情是真實的。當我們面前站著一個真實修補的人,我們離真實就已經不遠了。起碼,修補是真實的。我們看到一個木工或瓦工,站在陳舊的立櫃旁和掛滿蜘蛛網的舊房子前。當然,面對所有的舊立櫃和舊房子,站著世界上所有的木工和瓦工。但它好喫不貴,就好像我們喫了蘿卜皮,能夠體會到蘿卜心和蘿卜瓤的味道一樣。
    馮小剛是以一個非凡的導演著稱於世的,這是他和孔子和魯迅的區別。所以我們對於他在本書文字上的偶爾疏忽和大意,不必像對孔子和魯迅那麼苛求。讓孔子和魯迅站在攝影機前,會像馮導演站在雜亂的中國文字面前一樣失去耐心。馮導演不但討厭“羶”、“臊”、“騷”的復雜用途,而且對“的”、“地”、“得”會在不同的場合出現也感到撮火:真他媽事兒,這叫三權鼎立,歸堆一個得了。比這更糟的是,馮導演認為與個別文字和事物有些疏遠屬於生活小節,無關痛癢,就好像在生活中不可能擁抱全人類一樣,於是把這種認字的負擔通過電話屢屢轉嫁到我身上。現在他的書寫完了,我與他同樣松了一口氣。暫時不用在世界上尋找什麼了。
    認識馮小剛是通過王朔。王朔是我尊敬的為數不多的非凡的作家。他的書中也有錯別字。但上個世紀,他對中國話語習慣的顛覆,一點不亞於魯迅。魯迅還在“深沉”的中國之中,到了王朔,第一個跳了出來。古今中外,第一個跳出圈子的人,都是偉大的。魯迅說,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他讀來讀去,讀出兩個字:喫人。王朔的小說,我讀來讀去,也讀出兩個字:別裝。喫人不可怕,喫下去再裝就可怕了。一個人裝沒什麼,個個裝就可怕了。該裝的裝沒什麼,不該裝的也裝就可怕了。看上去膽怯的老王,心竟是硬的。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到了新世紀,王朔也開始變得深沉了。20年前,他的話多稠啊,任何場合,他話語的密度都是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現在,40多歲的王朔,笑話剛說到一半,就突然沉默了,開始撒手不管,任笑話自己走下去,或不尷不尬地停在半路。為什麼呢?是和魯迅握了一次手,或是他情緒的尾巴,突然遊走到另一個世界呢?
    作為一個非凡的導演,馮小剛對中國電影有開創性的貢獻。我說他有貢獻不是說他拍了幾部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也不是說他電影的人民性、傳奇性或對應和呼喚了人民的想像力,而是說:他的電影,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另一種話語繫統和敘述方式。這是他和他人的巨大區別。就像電視鏡頭前。僅僅是“實話實說”和平民主持人嗎?他顛覆了整個中國電視的說話方式和關注習慣。祖國,母親,你多幾個這樣的人就好了。
    近幾年,馮小剛成立了一個“馮小剛工作室”。先是設在北影,後來搬到大西洋新城。在北影的時候,門頭上插著一面五星紅旗;到了大西洋新城,迎頭是一個西方女人深沉的身姿。偶爾到那裡去,發現不管在紅旗下或是西方女人前,每次都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在我看來,它不像一個工作室,倒像一個鄉村大集市。鄉村集市上的人都推著車,挑著擔,肩上搭著褡褳和布袋;進出工作室的人,都懷揣著一顆勇敢的心。勇敢是因為他們相信未來;另一層含義,當下的電影藝術,還是開春後河面上的薄水。
    到目前為止,我與馮小剛有過3次合作。一次是1993年的《一地雞毛》,因為王朔。那時馮導演上身穿一紅色套頭衫,下身穿一軍褲,脖子裡日夜掛著“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工作照。易感動,易激動,易喝大,也易發火。走起路來昂首闊步。一次是兩千年開始的《溫故一九四二》。春節過後,兩人在一起喝了一箱啤酒。這時的馮小剛,脖子裡什麼也不掛;看書看報,偶爾要戴花鏡。俯仰之間,他突然對我說:震雲,我有些老了。後來我們一起去了河南、陝西、山西、重慶和開羅。這之後他犯過一次心髒病,從此不再喝酒。一次是是2003年的《手機》。這時馮小剛的身體已經復原,復原後的馮小剛,渾身上下,打扮得十分利索。這時是鼕天,我腰裡掛著一串鑰匙,他手指我腰間,鄭重地說:摘下,像一大隊會計。在我摘下鑰匙的同時,他脖子裡開始掛圍巾,像一偽老派知識分子。漫長的時間裡,合作有偶然也有必然。比這重要的是,短暫的合作中,過程是愉快的,馮小剛對我充滿了中年的善意。當我們因為時間和技術問題發生衝突時,馮導演對我談話的角度是這樣的:對你我心裡有底,情況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我覺得這個角度價值千金。比這更重要的是,朋友在一起不僅是合作,而是相互提高。不是溜冰,是爬山。就像毛主席上井岡山一樣,革命的目的,不是為了打土豪和分田地。通過幾次合作,我們達成如下共識。
    一,任何事後證明是無用的努力,事前都是必須的。
    二,事情是一個過程,慢慢來,不要著急。
    三,創作的過程不是把可能變成可能,而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四,當面前出現困難的時候,就是要上一個新的臺階的時候。中央說得好,困難和機遇並存。
    五,當兩種事情出現排異時,必須馬上砍掉一個。
    六,說藝無止境,一方面是說生有涯,學也無涯;另一方面是說具體到一個作品,修改也是無止境的。
    七,敢於拋棄原來認為很好的東西,纔叫修改;敢於一遍遍整個推到重來,纔叫調整。
    八,也是最重要的,上帝的召喚,具有無窮的力量。
    ……
    我與馮小剛的具體合作一般出現在劇本修改階段。時間大約一個禮拜。一進入創作階段,馮導演愛喝水。一個上午,四瓶開水,他把著喝三壺半。“咕咚”“咕咚”一杯下去,仰頭打量四周。修改的方式非常簡單,馮導演像把著水瓶一樣,親自把著電腦,響應著上帝的召喚,我在房間隨著馮導演的自言自語來回散步。修改順利的時候我不說話,出現困難的時候我還不說話,我唯一的任務就是等待,或想些別的。因為馮導演對生活和藝術的敏感性,對生活枝葉和汁液的向往和情感,就像他對水的渴望和迫不及待一樣,你隻要等,就能等到他一個人找到出口。作品大樹的新枝,就是這樣一葉葉從房間伸向了窗外,是開放的放射的而不是收縮的。他用實踐告訴我,客串編劇是個異常輕松的工作,就是在房間裡背著手散步。朋友神經末梢的敏感,也帶動了你神經的開放和再次生長。當朋友和上帝會合的時候,你也可以抓住上帝一隻手。我想說的是,馮導演對生活和藝術理解的深入,對結構、對話、語感、情緒、高潮和聲音的把握,已經超越了許多專門從事寫作的作家。他有兩隻翅膀而不是一隻。僅鋻於此,剛纔我說,馮小剛對中國電影有非凡的貢獻,現在我說,他距成為一個對電影有貢獻的大導演,僅剩一點七公裡。於是他對漢語“的”“地”“得”的失去耐心,完全可以忽略。
    我不想原諒的是他的時間觀念和對一件事的注意力。正處於創作狀態,怎麼還開著手機呢?世上還有什麼更重要的事嗎?還會有許多突如其來的人和飯局。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剃頭匠。或者,第二天他會突然有事,當天晚上告訴你。放下手機時,赴飯局時,告訴你第二天有事時,他會表露些許羞澀和歉意,但並不影響他接手機、赴飯局和第二天工作的停頓。猶如兩人正在追狗,旁邊飛來一隻雞,馮小剛會說:朋友,停一下,讓我先追那隻雞。這時存在兩種情況,一,你去追雞,狗說,我也歇會兒,還在原地等你;二,等你追雞回來,狗已經跑出三點六公裡。這種情況下,我告訴自己的是:忍耐,我一個人先跟狗玩會兒。
    修改劇本的地點,一般會在北京郊區一個叫“馬場”的地方。這裡距機場較近;孤零零蓋了幾棟房,養著幾十匹馬,四處不見人煙。一到這裡,我就想起了林衝發配。鼕天下雪,城裡的雪早化了,這裡還是白茫茫一片。喫過晚飯,記得常到河邊散步。暮色之中,要降落和起飛的飛機挺著大肚子閃著燈從頭上擦過。散步時,有時半天無聲,有時隨意談些與藝術和人生無關的話題。具體談了些什麼,高高低低,現在已經忘記了。隻記得最近這次,當春天就要來臨的時候,小剛看著遠處暮色中拂動的楊柳,河面上升起的迷茫的霧靄,用老派知識分子的腔調朗誦道:又是一年春來到,楊花滿天飄。
    馮小剛這本《我把青春獻給你》,是利用《手機》劇本創作和開拍之間的間隙創作的。時間緊,任務重,但它別具一格。與別的準自傳相同的是,它同樣講述了過去的許多人和事,及與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尋找的時候,感情是不一樣的。與別的準自傳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對往事膽怯和躲閃的同時,向我們敘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在“不”聲中長大,會自己橫刀立馬,開創出另一條人生和藝術道路。馮小剛過去說過,過去蓋起的宮殿中,沒有他的位置,他隻好在宮殿的旁邊,另起爐灶,搭起了一間偏房。問題是偏房越蓋越多,越蓋越大,越蓋越高,漸漸成了一個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宮殿。前出了一本書叫《不過如此》,我贊賞老崔在書中說過的一句話,寫《不過如此》,是38年長成一根蘿卜,現在一片一片切給大家看;現在我們讀了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像看老崔切蘿卜一樣,能夠知道老馮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磚一瓦蓋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宮殿。也有些像看動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雞,非驢非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為神奇的同時,馮小剛也善於化崇高為平庸,對於這本書,他在自己寫的序中說,朋友,沒別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獻出去,逗你解個悶兒;那麼作為朋友,現在我用這篇序,把解悶兒還給他本人。最後我想告訴他的是,朋友,別忘了,你面前還有一點七公裡的路要走,古人雲,行百裡者半九十。
    2003年4月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