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高中段書單】吶喊 魯迅著 閱讀書目小學初中生課外閱讀高中青少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魯迅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720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097206
    商品編碼:12737679134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32

    代碼:32
    作者:魯迅

        
        
    "


    編輯推薦

    陳丹青先生自少年時代起,就非常喜歡《吶喊》。他說,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五十年後,他重讀《吶喊》,會是怎樣的感受呢?陳丹青先生深情長文推*,每個少年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青年畫家慕容引刀,為本書傾情創作十三副版畫插圖,精美絕倫,值得收藏!?

    內容簡介

    《吶喊》是魯迅的*一本小說集。1918年,新文化運動正值高峰。魯迅因為和老朋友“金心異”(錢玄同)的一場關於“鐵屋子”的談話,創作了*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至1922年,五四大潮漸落,魯迅應陳獨秀之邀,將之前的小說結集出版,目的在於為新文化運動“吶喊”,並且慰藉那些在鬥爭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無畏地前進。?
    新版《吶喊》完整收錄魯迅從1918至1922年所作小說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陳丹青先生專門為新版撰寫的讀後記長文一篇。?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農歷八月廿八)-1936.10.19?
    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
    1904年赴日本仙臺學醫,後棄醫從文,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一生寫作千萬字,主要成就包括雜文、小說、散文、現代散文詩、翻譯等?

    目錄

    001 自序 _ 008 狂人日記 _ 023 孔乙己 _ 031 藥?
    043 明天 _ 053 一件小事 _ 058 頭發的故事 _ 067 風波?
    078 故鄉 _ 092 阿Q 正傳 _ 143 端午節 _ 154 白光?
    162 兔和貓 _ 169 鴨的喜劇 _ 174 社戲?
    187 讀後記 / 陳丹青?

    精彩書摘

    孔乙己?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臺,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燙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隻有穿長衫的,纔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從十二歲起,便在鎮口的咸亨酒店裡當伙計,掌櫃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外面的短衣主顧,雖然容易說話,但嘮嘮叨叨纏夾不清的也很不少。他們往往要親眼看著黃酒從壇子裡舀出,看過壺子底裡有水沒有,又親看將壺子放在熱水裡燙著,然後放心:在這嚴重兼督下,羼水也很為難。所以過了幾天,掌櫃又說我干不了這事。幸虧薦頭的情面大,辭退不得,便改為專管燙酒的一種無聊職務了。?
    我從此便整天的站在櫃臺裡,專管我的職務。雖然沒有什麼失職,但總覺得有些單調,有些無聊。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隻有孔乙己到店,纔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燙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弔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2],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聽人家背地裡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3],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喫。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喫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纔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在這些時候,我可以附和著笑,掌櫃是決不責備的。而且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們談天,便隻好向孩子說話。有一回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櫃的等級還很遠呢,而且我們掌櫃也從不將茴香豆上賬;又好笑,又不耐煩,懶懶的答他道,“誰要你教,不是草頭底下一個來回的回字麼?”孔乙己顯出極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臺,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4],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喫,一人一顆。孩子喫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5]。”於是這一群孩子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我纔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會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6],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
    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鼕;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一天的下半天,沒有一個顧客,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燙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臺下對了門檻坐著。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燙一碗酒。”掌櫃也伸出頭去,一面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很頹唐的仰面答道,“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掌櫃仍然同平常一樣,笑著對他說,“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但他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懇求掌櫃,不要再提。此時已經聚集了幾個人,便和掌櫃都笑了。我熱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7]。?
    注釋?
    [1] 描紅紙:一種印有紅色楷字,供兒童摹寫毛筆字用的字帖。舊時最通行的一種,印有“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這樣一些筆劃簡單、三字一句和似通非通的文字。?
    [2] “君子固窮”:語見《論語?衛靈公》。“固窮”即“固守其窮”,不以窮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3] 進學: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復試,再參加由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籍,叫進學,也就成了秀纔。又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一級考試),由秀纔或監生應考,取中的就是舉人。?
    [4] 回字有四樣寫法:回字通常隻有三種寫法:回、〔外“冂”內“巳”〕、〔“面”之下部〕。第四種寫作〔外“囗”內“目”〕(見《康熙字典?備考》),極少見。?
    [5] “多乎哉?不多也”:語見《論語?子罕》:“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裡與原意無關。?
    [6] 服辯:又作伏辯,即認罪書。?
    [7] 發表時篇末有作者的附記如下:“這一篇很拙的小說,還是去年鼕天做成的。那時的意思,單在描寫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並沒有別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發表,卻已在這時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說盛行人身G擊的時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讀者的思想跟他墮落:以為小說是一種潑穢水的器具,裡面糟蹋的是誰。這實在是一件極可嘆可憐的事。所以我在此聲明,免得發生猜度,害了讀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記。”?
    ……?

    前言/序言

    讀後記——閱讀的記憶將近一百年前,1918 年,魯迅寫成他的《狂人日記》,自此連續發表“小說模樣”的文章。1923 年、1926 年,北大新潮社與北新書局先後出版了他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將近五十年前,1966 年,“文革”爆發,所有孩子高興地輟學了。我貓在閣樓的昏暗中,一頁頁讀著魯迅的《吶喊》與《彷徨》,完全相信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被斬首的夏瑜……都是舊中國的鬼魅,我一邊讀,一邊可憐他們,也可憐魯迅:他居然活在那樣黑暗的年代!很久以後我纔明白,書中的故事遠在晚清,而晚清並不像魯迅描述的那麼可怕、那般絕望。但我至今無法對自己解釋,為什麼他筆下的鬼魅,個個吸引我。在我的童年,革命小說如《紅岩》、《金光大道》、《歐陽海之歌》……超級流行,我不記得為什麼不讀,也讀不下去。同期,“社會上”流傳著舊版的郭沫若、茅盾、郁達夫、巴金、蕭紅……我不知道那就是民國書,零星讀了,都喜歡。不過,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說,還是魯迅。單看書名就有魔力:“吶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開喉嚨亂叫——雖不知叫什麼,為什麼叫——我也每天在弄堂裡百無聊賴地亂走。我不懂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隻覺得活活看見了書裡的眾生——那位暗夜裡抱著死孩的寡婦單四嫂子(鄉鄰“藍皮阿五”動她的腦筋),那群中宵劃船去看社戲的孩子(從河邊豆田偷摘而旋即煮熟的豆子啊)……我確信書中那個“我”就是魯迅,我同情他躲開祥林嫂的追問,在我的童年,街巷裡仍可隨處撞見令人憎懼的瘋婆。這個“我”還在酒桌邊聳耳傾聽另一位食客上樓的腳步,而當魏連殳被軍服裝殮後,他會上前望一眼亡友的死相。那是我頭一回讀到尸體的描述,害怕,但被吸引。合上書本,瞧著封面上魯迅那張老臉,我從心裡喜歡他,覺得他好厲害。我已不記得六十年代小學語文課目——對了,有那篇《故鄉》。中年後,我童年的窮朋友也如閏土般畢恭畢敬,起身迎我,使我驚異而哀傷——八十年代後的中小學生會被《故鄉》吸引麼? 實在說,我那一代的閱讀語境,永不復返了,那是前資訊、前網絡時代。如果今日的學生厭煩魯迅,與之隔膜,我深感同情。除了我所知道的原因,我想了解:那是怎樣的一種煩厭。近時果麥文化告知,新版《吶喊》與《彷徨》面世在即,要我寫點什麼。我稍稍喫驚,且不以為然。近百年過去,解讀魯迅的文字——超過原著數百倍——無論如何已經過時了,失效了,除了我輩與上代的極少數(一群嚴重過時的人),眼下的青年完全不在乎關於魯迅的累累解讀。然而《吶喊》與《彷徨》被它的解讀,亦即,過時之物,厚厚粘附著,與魯迅的原文同時奏效,其中每個主題都被長串的定義纏繞著,捆綁著。它並不僅僅來自官府,也來自真心推崇魯迅的幾代人,在過時的逆向中,他們挾持著魯迅。眼下,倘若不是言過其實,《吶喊》與《彷徨》遭遇問世以來不曾有過的冷落(直到八十年代末,它們仍然喚起必讀的尊敬與愛),魯迅的讀者即便不是大幅度喪失,也在逐年銳減(太多讀物裹挾新生的讀者,逐出了魯迅)。近年我以另一種理由,可憐魯迅。我曾議論他,但不談他的文學:我不願加厚那淹沒魯迅的附著物。當我五十年前閱讀他,《吶喊》與《彷徨》經已出版四十年:這是魯迅無法望見的歷史。當初他嵌入小說的記憶,潛入被他視為昏暗的晚清,停在十九世紀末;此刻,我的記憶回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那正是死後的魯迅被無數解讀重重封鎖的時期,他因此一步步令日後的青年倍感隔膜。我慶幸兒時的閱讀:“文革”初年,一切文學解讀暫告休止,中小學停課,沒有課本。沒人摁著我的腦袋,告誡我:孔乙己與阿Q “代表”什麼,我甚至不知道:這就是文學——新版的《吶喊》與《彷徨》旨在挽回文學的魯迅麼?近時回想這些熟悉的篇什,我的感喟可能不在文學,而是時間。在《明室》的開篇,羅蘭·巴特寫道:有一次他瞧著拿破侖幼弟攝於十九世紀中葉的照片,心想:“我看到的這雙眼睛曾親眼見過拿破侖皇帝!” 這是過於敏感的聯想麼?它提醒的是:在時間中,人的聯想其實有限。閱讀古典小說,譬如《水滸》、《紅樓夢》,甚至略早於魯迅的《老殘遊記》與《孽海花》……我們夠不到書中的“時間”,可是經由巴特的聯想,我似乎找到我與魯迅可資銜接的“時間”:它直接勾連我的長輩——《彷徨》出版的翌年,1927 年,木心出生了,屬兔;又過一年,我父親出生,屬龍,而魯迅的公子周海嬰誕生於下一年,屬蛇……我有幸見過晚年的海嬰先生,彼此用上海話笑談。但在連接三代的“時間”之外,還有什麼?“秩秩干干、幽幽南山”、“粵有盤古,生於太荒”,這是魯迅幼年必須熟讀的句子,之後,他寫出了《吶喊》與《彷徨》。“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這是我幼年必須熟讀的句子,之後,我讀到了《吶喊》與《彷徨》。現在的孩子熟讀什麼句子?他們長大後,如有萬分之一的青年選擇新版《吶喊》與《彷徨》,而且讀了進去,他們如何感知遠距魯迅的時間,包括,遠距我的童年的那一長段歲月?所有閱讀回向過去,進入時間隧道。博爾赫斯說——我不記得原話了——當他閱讀荷馬,古人沒有死,古書,會在今人的閱讀中整個兒復活。我相信他的話。巡察我們今日的文化,綠林好漢與巨家閨秀,早經絕滅,但宋江與林黛玉活在我們的閱讀中。《吶喊》,《彷徨》,不是古書。當我親見周家的兒孫,我確認魯迅不是封面的側影,確認他的記憶與我的記憶,如何分殊,或竟重疊——這是令人暗暗喫驚之事:新版的阿Q 與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實仍然活著,並非是舊書中的鬼魅。嗚呼!為敷衍編輯,我好容易想出以上這段話,隨即發現,我可能又復墮入我所熟悉的、過時的魯迅解讀。魯迅厲害。歷來的解讀,恐怕並非無緣由,而《吶喊》、《彷徨》,確乎隱隱牽動著後世的解讀。看來我是說不出關於魯迅的新的感想了。那是我的問題。本屆諾貝爾文學獲獎人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及今日的閱讀,正確地指出:“一切都在溢出邊緣,即便是文獻的語言也正在出離原本的邊界。”《吶喊》與《彷徨》的邊界是什麼?據魯迅說,《吶喊》初版纔八百冊,請今日編輯做一統計:上世紀三十年代迄今,這兩冊薄薄的小說集總共出版了多少冊?它們早經成為文獻。文獻,即是指停止了活力的語言嗎?不,不是的。我願補充博爾赫斯的意思:在閱讀中復活的每一經典,迎對陌生的歷史,交付新的讀者。我多麼期待今日的讀者——假如真會有的話——做出新的魯迅解讀。如今我已到了魯迅尚未活到的歲數。當此果麥新版魯迅小說集面市之際,我卻想鑽回一無所知的童年時光,尋來舊版的《吶喊》與《彷徨》,與魯迅單獨相對。“你抄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次,他翻著我那古碑的抄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沒有什麼用。”“那麼,你抄他是什麼意思呢?”“沒有什麼意思。”“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因為不知怎樣地收束這篇稿子,我取了《吶喊》的自序,略一讀,讀到魯迅與金心異的這幾句對話,噫!我於魯迅的好久之前的愛,又泛了起來。陳丹青2015 年12 月7 日寫在北京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