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雙城記 查爾斯狄更斯著 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個人色彩代表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320-464
【優惠價】
200-290
【作者】 查爾斯·狄更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57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15709
商品編碼:70210462252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出版時間:1900-01-01
審圖號:9787020115709

代碼:38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那是好的年月,那是壞的年月。?
《狄更斯文集:雙城記》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小說將巴黎、倫敦這兩個大城市聯結起來,圍繞著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
《狄更斯文集:雙城記》的主要思想是為了愛而犧牲自我。

作者簡介

作者: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

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以十四部巨著的突出成就開創了現實主義新時期,被後世尊為批判現實主義*傑出的代表、諷刺巨匠、語言大師。其作品語言幽默,擅寫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守善良本性的人物,以及描繪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譯者:

石永禮(1927—2014)

重慶人。1949年重慶北碚相輝學院畢業。1951年入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要從事編輯、譯介外國文學作品的工作,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譯著有《威弗萊》《多情客遊記》《雙城記》等。

趙文娟(1928— )

石永禮夫人。1949年重慶北碚相輝學院畢業。1950年起任中蘇友好協會干部,1972 年任國際旅行社北京分社干部,1984年退休。

精彩書評

媒體及專業機構推薦:

《雙城記》是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克裡斯托弗·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受《雙城記》啟發。

狄更斯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100位最偉大的英國人”票選中排名第41位。

在《衛報》評出的“100部最佳英國小說”中,《荒涼山莊》名列第6位,《大衛·科波菲爾》名列第8位。

名人推薦(專業書評):

我讀到《雙城記》的結尾時,非常感動。——J.K.羅琳

如若辦得到,我真想把每堂課的五十分鐘都用來默默地思考、潛心地研究狄更斯,贊嘆狄更斯。——納博科夫

狄更斯盡管有著誇張、庸俗、拖沓和感傷等缺點,但仍是最偉大的。——毛姆

目錄

《狄更斯文集》總序?
譯本序?
初版序?

第一部 起死回生?
第一章 時代?
第二章 郵車?
第三章 夜的陰影?
第四章 準備?
第五章 酒店?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金線?
第一章 五年後?
第二章 一場好戲?
第三章 失望?
第四章 祝賀?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好幾百人?
第七章 城裡的爵爺?
第八章 鄉下的爵爺?
第九章 戈岡的頭?
第十章 兩個許諾?
第十一章 一幅伙伴的畫像?
第十二章 會體貼的人?
第十三章 不會體貼的人?
第十四章 誠實的生意人?
第十五章 編織?
第十六章 仍在編織?
第十七章 一天晚上?
第十八章 九天?
第十九章 求教?
第二十章 請求?
第二十一章 腳步回聲?
第二十二章 一波又起?
第二十三章 四處起火?
第二十四章 吸向磁礁?

第三部 一場風暴的歷程?
第一章 秘密處置?
第二章 磨刀石?
第三章 陰影?
第四章 巋然不動?
第五章 鋸木工?
第六章 勝利?
第七章 敲門?
第八章 打牌?
第九章 成局?
第十章 陰影的實質?
第十一章 黃昏?
第十二章 黑夜?
第十三章 五十二名?
第十四章 編織結束?
第十五章 腳步聲永遠消失

精彩書摘

十一月下旬一個星期五的晚上,展現在與這部歷史有關的人物當中第一個人面前的,是去多佛的路。當開往多佛的郵車喫力地爬上射手山時,在他看來,好像多佛路伸展在多佛郵車的另一邊。他跟其他乘客一樣在郵車旁踩著爛泥往上走;他們倒不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對散步活動有絲毫興趣,而是因為,上山,具,爛泥,以及郵車,拉起來太沉重,那幾匹馬已經在路上停了三次,還有一次把車往橫裡拉,要造反,竟想拉回黑荒原。但是,由駕馭功夫,鞭子,車夫和警衛聯合行動,宣讀了禁止別有用心的強烈支持認為有些畜生也有理性的論調那條軍規;於是那幾匹馬不再較勁,繼續拉車上路。

它們耷拉著腦袋,抖動著尾巴,喫力地踩著爛泥走著,有時跌跌撞撞打個趔趄,好像它們身上較大的關節都散了架似的。每當車夫讓它們歇歇腳,小心地叫著“吁,吁”,它們停下來時,左邊那匹頭馬便使勁地擺擺頭和頭上的一切東西——好像一匹異常堅決的馬否認能把馬車拉上山似的。那匹頭馬一發出這種響聲,乘客就喫一驚,緊張的乘客往往如此,於是心神不安。

整個凹地,山谷一片霧氣騰騰,霧氣淒涼地緩緩升上山坡,好像一個惡鬼,想歇歇腳又找不到歇處似的。黏糊糊的冰涼的霧氣,在空中慢慢飄動,泛起明顯可見的一個接一個又相互彌漫的微波,一片於健康有害的海水泛起的波浪往往像這樣。大霧濃得擋住馬車燈的光,隻能照見霧緩慢飄動,和前面幾碼遠的路;勞累的馬冒出的熱氣,也融入霧中,仿佛這大霧就是它們造成的。

除這位乘客外,還有兩位也跟在車旁,喫力地往上走。這三位渾身裹得嚴嚴實實,連顴骨,耳朵都遮住了,都穿著長統靴。他們三位誰也無法憑自己所見說出另外兩個人的樣子。各人幾乎都裹得那麼嚴實,既不讓另外兩位同車的肉體的眼睛,也不讓他們心靈的眼睛看見。那年頭,出門人都懷有戒心,不敢輕易信任別人,因為路上的人誰都可能是強盜,或強盜的同伙。至於後者,因為每個驛站和酒店都可能有人受雇於“頭目”,很可能從店老板到小伙計,什麼不三不四的人都有,非常可能。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那個星期五晚上,當多佛郵車喫力地慢慢上山時,車上的警衛站在車後他的專座上,心裡就捉摸這些事,一邊用腳拍打著,一直留神照看著他面前的武器箱,還把一隻手放在上面,箱裡上面一層擺著一支裝好彈藥的大口徑霰彈槍,下面擺著六支或八支裝好彈藥的馬槍,一把短彎刀墊底。

多佛郵車仍像平常那樣和諧:警衛懷疑乘客,乘客互相懷疑,也懷疑警衛,大家都懷疑別人,而車夫隻信得過那幾匹馬;說到這些牲口,他可以憑那兩部《聖經》問心無愧地發誓說,它們不適宜拉這趟車。

“吁!”車夫吆喝道,“得!再加把勁就到山頂,該死的,把你趕上山讓我費老勁了!——喬!”

“唉!”警衛答道。

“幾點啦,喬?”

“十一點剛過十分。”

“真他媽的!”著急的車夫突然叫道,“這時候還沒到山頂?咳!走吧!”

那匹倔強的馬挨了一鞭,卻拗著性子偏不聽話,突然停了一下,纔又堅決地使勁往山頂爬去,另外三匹馬也緊緊跟上。於是多佛郵車再次掙扎著趕路,乘客穿著長統靴跟在車旁踩著爛泥走著。馬車一停,他們也停下來,始終靠近馬車。要是他們三個人當中有人膽敢向另一個提出再往前走幾步,進入大霧和黑暗之中,他正好去送死,會被看做強盜,馬上挨一槍。

最後加的這把勁,終於把郵車拉上山頂。馬匹又停下來歇口氣,警衛也下了車,將制動器卡住車輪,準備下坡,接著打開車門讓乘客上車。

“嗨!喬!”車夫用警告的口氣叫道,一邊從他的座位上往山下瞧。

“你看有什麼情況,湯姆?”

他倆注意聽著。

“我看有一匹馬慢跑上來啦,喬。”

“我看有一匹馬在飛跑呢,湯姆,”警衛答道,放開把住車門的手,敏捷地登上他的崗位,“先生們!憑國王的名義,全體上車!”

他匆匆發過話之後,搬起霰彈槍的槍機,擺好防衛的架勢。

這部歷史所記載的這位乘客,登上踏板正要進去;另外兩位乘客緊跟在他後面,也正要跟著進去。他停在踏板上,半身在車內,半身在車外;那兩位還在他下面的路上。他們看看車夫又看看警衛,又看看車夫,一邊注意傾聽。車夫往後瞧著,警衛往後瞧著,連那匹倔強的頭馬也毫無異議地豎起耳朵往後瞧著。

晚上很安靜,顛顛簸簸隆隆作響的郵車一停下來,顯得更靜,真是靜極了。馬喘氣引起車身抖動,仿佛郵車也惴惴不安。乘客們的心怦怦直跳,也許都能聽得見;總之,這安靜的片刻把人們的喘氣,屏息和由於期待加快了的心跳,都清晰可聞地表達出來。

隻聽得一匹疾馳的馬飛奔上山。

“吁!”警衛放開嗓門吼叫道,“喂!站住!我要開槍啦!”

馬蹄聲突然放慢,隨著一陣深一腳淺一腳的踩水聲,有人在霧中喊道,“是多佛郵車嗎?”

“你甭管什麼車!”警衛駁斥道,“你是什麼人?”

“是多佛郵車嗎?”

“你打聽它干嗎?”

“如果是,我要找一個乘客。”

“哪個乘客?”

“賈維斯·洛裡先生。”

本書所記載的這位乘客馬上表示,那就是他的名字。警衛,車夫,以及另外兩位乘客都懷疑地瞧著他。

前言/序言

譯本序

查爾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他以十四部揭露、抨擊當時英國社會的巨著的突出成就,開創了現實主義新時期,被後世尊奉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幽默、諷刺的巨匠,語言大師,“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也理所當然得到馬克思很高的評價。

狄更斯於一八一二年二月出生於英國樸茨茅斯,父親是海軍軍需部門的職員,由於欠債進了債務拘留所,全家生活陷於困境,也搬進拘留所,當時,十二歲的狄更斯已在一家皮鞋油作坊當學徒,在陰冷的地下室裡干貼商標等雜活。《大衛·科波菲爾》的主人公的遭遇,就是他童年經歷的寫照。父親出獄後,送他去上了兩年學。十五歲時,進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又自學速記,當了《紀事晨報》報道議會辯論的采訪記者。業餘仍孜孜不倦地學習,是大英博物館圖書閱覽室的常客。他童年的不幸遭遇,他所從事的工作,尤其是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是他真正的大學。

作者所處的時代,是英國經歷了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延續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工業革命,經濟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階級矛盾更為尖銳的時代,套用狄更斯的語言來說,那是英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英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大的貧民窟。一方面,原始積累大大擴大,生產力迅速增長,財源滾滾而來,工農業資本家獲得了暴利;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小生產者破產,淪為廉價的勞動力,從而造成了“人數最多、最集中、最典型的無產階級”;他們的處境極為悲慘,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終於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列寧稱之為“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在十年間(1838—1848),這一運動經歷了三次高潮,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在工人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提出的社會問題,群眾所表達的“憤怒和不滿”,也必然對當時英國的思想家、作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狄更斯於一八三三至三七年出版了“真實生活與風習的小速寫”《特寫集》及《匹克威克外傳》,初露頭角之後,觸目驚心於社會的黑暗,即轉向社會小說的創作,他在以後的三十四年間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等十四部長篇小說;這些小說大都通過善良的小人物或受害者的遭遇,從多方面深入揭露了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即已成為全國性問題的幾百萬窮困不堪的人的狀況參看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51—52頁。,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罪惡,以及與此相關的黑暗腐朽的議會制度、法院、監獄——資產階級制度的像征。狄更斯懷著對受苦受難的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對虛偽和邪惡的極度憎恨,以形像的巨大藝術感染力所揭示的當時英國的社會現實,是如此深廣,馬克思對以狄更斯為代表的十九世紀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所作的高度評價,確切地說明了這一點:“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的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見《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54頁。然而,狄更斯,和不少偉大的作家一樣,有過去受到指責的人道主義的局限性,即相信崇高的道德的力量能感化人,甚至改造社會,而不主張暴力革命;以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來說,不少偉大的作家開始表示歡迎,熱烈歡呼,當革命深入,或者說進入“恐怖時期”,他們就轉向了;且不說英國著名的“湖畔派詩人”,連歌德也是如此。人道主義者畢竟是人道主義者。

《雙城記》(1859)是狄更斯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根據法國大革命部分史實(即攻陷巴士底獄,及一七九二至九三年間的大屠殺等情節)寫的一部歷史小說,也是他的鴻篇巨制中最短最精煉然而故事情節最曲折、驚險,最驚心動魄的小說。

《雙城記》雖然最“短”,但他在寫作前對法國革命作了大量調查研究。他閱讀了盧梭的著作,梅爾錫描寫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崩潰前夕的巴黎的隨筆、十二卷本的《巴黎的景像》(1781),以及其他以法國革命為背景的著作;他走訪過寫法國革命的歷史學家,當年坐過牢的報紙編輯;蘇格蘭思想家、作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1837),《憲章運動》(1839)等著作,尤其使他信服,他多次閱讀他的《法國革命史》,也從中引用部分史實。(兩書分別指出十八世紀末的法國革命和英國的憲章運動,是由於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壓迫工農群眾造成的必然結果,而且預言新的革命無法避免。)

“雙城”,即十八世紀後期的倫敦和巴黎,尤其是法國革命“恐怖時期”的巴黎;小說以此為背景,圍繞馬內特醫生和達奈的冤案、遭遇,展開驚心動魄的描寫。

小說一開篇,即通過典型事例高度概括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十五年法、英兩國的社會狀況:一邊是驕奢淫逸的統治階級企圖以殘酷的鎮壓,駭人聽聞的酷刑,來維持他們的專制統治,一邊是廣大的工農群眾在封建貴族的肆無忌憚的剝削、壓迫下過著極為悲慘的生活,從而深刻地揭示出革命的不可避免。

作者以他辛辣的諷刺手法,突出地刻畫了一個典型的殘暴的貴族形像,艾弗勒蒙德侯爵。他的馬車橫衝直撞,壓死一個農民的小女孩,他無動於衷,揚長而去,尤其令人發指的是,他年輕時霸占農家婦女,逼死她全家,甚至憑他的貴族特權,把敢於揭發他這一罪行的正直的馬內特醫生送進巴士底獄。馬內特醫生在監獄裡寫的血書,就是對他,也是對法國封建統治階級最沉痛的聲聲血淚的控訴。作者以極陰沉的筆調描寫了廣大工人、農民已忍無可忍的悲慘處境,但他們的目光燃燒著怒火,雙唇咬得發白,竭力克制,不出一聲,等待復仇的時刻。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國革命爆發,他們等待很久,很久的時刻終於到來;攻打像征封建堡壘的巴士底獄,那些群眾激動得瘋狂的場面,以及他們在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進行報復的種種暴行,都充分反映了他們壓抑多年的痛苦和怒火;在這些描寫中,在對馬內特醫生和達奈的遭遇的描寫中,寄托了作者對受難者的深切同情,對暴行的強烈譴責。作者理解,同情人民,多次指出,他們之所以狂暴到喪失理性,是因為殘酷的迫害扭曲了他們的人性,是前一個時代的邪惡造成的惡果。

最後作者借卡頓的潛臺詞作了這樣的預言,也是作者從歷史中引出的教訓:凡壓迫者必將受到懲罰,自食其果。

三審達奈的場面,也是本書很精彩、很有意義的部分,值得一提。第一次,是在倫敦高等法院,檢察長振振有詞地指控無辜的達奈是間諜,在這按法律,按審理程序審案的法庭上,幾乎判處他死刑(見第二部第二、三章);第二、三次,是在巴黎的革命法庭上受審,那是沒有法的法庭,隻要被懷疑是共和國的敵人,就該判死罪。作者認為,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如果過去沒有濫用法律害人,那時就不致把法律廢棄。(見第三部第六章、第九章)對司法界的黑暗深惡痛絕的作者,一如既往,對此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對善良、仁慈、愛,對愛的奉獻的歌頌,構成了小說的另一主旋律。作者在本書初版《序》中寫道:當我和我的孩子們,朋友們演出威爾基·柯林斯先生的《冰天雪地》一劇時,我第一次構想出本書的主要思想。這一“主要思想”,即為了愛而自我犧牲。作者在精心構思的卡頓代達奈上斷頭臺這一戲劇性高潮中,對此作了最集中,最充分的體現,感人至深。

馬內特醫生被害得家破人亡,自己在巴士底獄裡被“活埋”了十八年,悲痛欲絕,那難熬的淒苦日子把他折磨得神經失常,像孤魂野鬼似的;醫生一家的忠實朋友、善良可靠的洛裡先生,露西的忠實保護人、外貌雖粗魯但內心很美的普羅斯小姐,尤其是露西,他們以愛的力量幫助馬內特醫生“起死回生”;馬內特醫生和卡頓出於對露西的愛先後救了達奈,最後,普羅斯小姐為了救露西一家,憑著比仇恨強烈得多的熱愛,終於戰勝了懷著“不把達奈全家斬盡殺絕決不罷手”的強烈仇恨的德法日太太。這些非常感人的描寫,無不閃耀著忘我的“愛的奉獻”的光輝。(德法日太太全家被侯爵害死,她的深仇大恨是可以理解的;恨得那樣強烈,也可以說是為了完成她哥哥在臨死前所發的,馬內特醫生也寫在血書裡的誓願;她和“復仇女神”等編織婦女的形像,顯然是當年“羅伯斯比爾派的編織婦”的體現。參看米涅《法國革命史》第190頁。)

《雙城記》雖被稱為歷史小說,但是,除了寫攻陷巴士底獄的場面而外,沒有寫任何重大的歷史事件,除了幾個小人物有歷史根據而外,沒有寫任何重要的革命人物。寫歷史題材的小說,從來就是“借古諷今”。作者著重描寫的是他從這一歷史事件引出的教訓,而不是歷史本身。作者以巨大的藝術力量,以陰沉的色調渲染、烘托的,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是令人憂心忡忡的像征性的“腳步聲”,預告不分青紅皂白橫掃一切的“怒濤狂潮”之將至。當年英國群眾的“憤怒和不滿”和法國革命前夕法國群眾的“憤怒和不滿”,有不少相似之處,《雙城記》是不是和作者在一八四一年出版的另一部歷史小說《巴納比·魯吉》一樣,也反映了作者對當年英國社會狀況的出於人道主義的深深憂慮?也可以認為,這是作者要求社會改革的強烈的呼聲。本書的書名,幾經選擇,纔定為《雙城記》的原因,也在此吧。

本書所附《初版序》,繫根據企鵝叢書的版本譯出。

譯者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