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三國演義 上下全2冊套裝 插圖典藏版 羅貫中著 作家出版社 四大名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08-592
    【優惠價】
    255-37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27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6271
    商品編碼:53230521794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代碼:49

        
        
    "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礡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人物形像,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像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作家出版社在1953年建社初期,較早出版的圖書中就有《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四部古典名著。是新中國以來出版很早、也是很有影響的版本之一。該四部名著,我們從繁多的版本中,選擇了能體現著作精髓的版本,分別為:《紅樓夢》(程乙本)、《水滸傳》(容與堂本)、《三國演義》(毛評本)、《西遊記》(世德堂本),邀請中國社科院專家精心勘校、注釋,精選近二百張繡像插圖,力求成為讀者閱讀的精選版本。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說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同時,情節曲折而新奇,語言個性化而凝練,對中國小說的發展有劃時代的意義。


    校注者簡介

    裴效維,1938年生,山西榆社人。1958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繫,卒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逐步晉升為研究員。發表學術文章約七十篇計七十餘萬字;出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注》《武林舊事選注》《紅樓夢校注》《三國演義校注》等;合著《二十世紀近代文學研究》《中國近代文學百題》《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八卷本《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近代卷》《中國近代文學研究資料篇目索引》等。


    目錄

    目??錄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1

    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11

    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21

    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29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37

    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46

    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53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60

    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68

    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77

    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84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93

    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101

    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111

    第十五回?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121

    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133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143

    第十八回?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撥矢啖睛 150

    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157

    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167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冑 175

    第二十二回?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184

    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193

    第二十四回?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202

    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207

    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216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裡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222

    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231

    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240

    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248

    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257

    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266

    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275

    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283

    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291

    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直走馬薦諸葛 297

    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304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314

    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322

    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329

    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337

    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346

    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353

    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362

    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369

    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378

    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386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392

    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398

    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408

    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414

    第五十二回?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421

    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428

    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437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445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452

    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460

    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469

    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478

    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

    第六十一回?趙雲截江奪阿鬥

    孫權遺書退老瞞 499

    第六十二回?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505

    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516

    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525

    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葮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534

    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後為國捐生 544

    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552

    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560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569

    第七十回?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577

    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585

    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595

    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撥襄陽郡 602

    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610

    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618

    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624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632

    第七十八回?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639

    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姪陷叔劉封伏法 647

    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653

    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661

    第八十二回?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668

    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675

    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裡

    孔明巧布八陣圖 684

    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693

    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702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710

    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720

    第八十九回?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728

    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籐甲七擒孟獲 737

    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749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758

    第九十三回?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765

    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774

    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782

    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791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799

    第九十八回?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808

    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816

    第一百回?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834

    第一百一回?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833

    第一百二回?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842

    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852

    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861

    第一百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868

    第一百六回?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877

    第一百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885

    第一百八回?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895

    第一百九回?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901

    第一百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908

    第一百十一回?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916

    第一百十二回?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922

    第一百十三回?丁奉定計斬孫

    姜維鬥陣破鄧艾 929

    第一百十四回?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936

    第一百十五回?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h 943

    第一百十六回?鐘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949

    第一百十七回?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956

    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964

    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970

    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979



    精彩書摘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①,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②,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③,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④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御①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隻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②、雞化,乃婦寺干政③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裡。

    後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④。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纔,因入山采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顏,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⑤,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

    角遣義暗齎④金帛,結交中涓封谞,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報封谞。唐周乃徑赴省中⑤告變。帝召大將軍何進調義,斬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獄。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眾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⑥。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御,討賊立功;一面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儁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眾,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⑦,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①,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②,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③,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④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⑤。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⑥,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

    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⑦,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喫,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①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②。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鋻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

    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伙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莊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姪。

    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眾皆披發,以黃巾抹額①。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罵:“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喫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贊二人曰:

    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

    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眾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

    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賊眾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裡下寨。玄德謂關、張曰:“賊眾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②為號,齊出接應。

    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噪而進。賊眾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眾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麾①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眾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後人有詩贊玄德曰:

    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

    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龔景犒軍畢,鄒靖欲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欲往助之。”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眾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植謂玄德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川,與皇甫嵩、朱儁對壘。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川來。

    時皇甫嵩、朱儁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儁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儁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眾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②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操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①耳見。”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d。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纔不能濟②。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聞言大喜。年二十,舉孝廉,為郎③,除洛陽北部尉④。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後為頓丘令,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潁川助戰。正值張梁、張寶敗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奪得旗幡、金鼓、馬匹極多。張梁、張寶死戰得脫。操見過皇甫嵩、朱儁,隨即引兵追襲張梁、張寶去了。

    卻說玄德引關、張來潁川,聽得喊殺之聲,又望見火光燭天,急引兵來時,賊已敗散。玄德見皇甫嵩、朱儁,具道盧植之意。嵩曰:“張梁、張寶勢窮力乏,必投廣宗,去依張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領命,遂引兵復回。

    到得半路,隻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⑤,車中之囚乃盧植也。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其緣故。植曰:“我圍張角,將次⑥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朝廷差黃門①左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②,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③我兵,取我回京問罪。”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

    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趕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裡。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居何職,玄德曰:“白身④。”卓甚輕之,不為禮。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⑤,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正是:

    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

    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前言/序言

    校注說明

    《三國演義》既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之一,又在我國小說史上起過開創性作用:它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演義小說,而且是由文言小說過渡到白話小說、短篇平話小說過渡到長篇章回小說的橋梁。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三國演義》,我國長篇小說和歷史演義小說的產生可能要推遲若干年。僅憑這一點,它在我國小說史上的地位就是不可動搖的。不僅如此,它更避免了一般開創者所難免的幼稚與粗糙,以精品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達到了我國小說的最g水平,與後來產生的《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並駕齊驅,成為我國古代小說的典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還應該指出的是,《三國演義》還開闢了一條熔歷史與民間傳說於一爐、集民間藝人與文人智慧於一體、內容則亦實亦虛的創作道路,成為後來的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俠義公案小說乃至神魔小說效法的楷模。無怪乎它不僅是我國的文學名著,而且突破國界,成為世界文學名著。

    限於篇幅,這裡對《三國演義》的價值不再贅述。下面僅對校注中的幾個問題略作說明。


    一、作者問題

    《三國演義》的作者本來不成問題,學界一致認定羅貫中就是它的作者。其根據除了明、清文人筆記記載之外,更有直接證據:現存《三國演義》較早的明代刊本均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前一句標明了小說《三國演義》的創作根據,即取材於陳壽的史書《三國志》。陳壽是晉代人,爵封平陽侯,故稱“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即指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後一句標明了《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本貫中”,即姓羅名本,字貫中。“編次”相當於今之“著”或“撰”,隻是古人謙虛,以為其小說並非完全創作,而是取材於前人的著作,因而謙稱“編次”。考慮到封建統治者和封建文人對小說極為蔑視乃至仇視,以至於小說作者不敢或不屑在作品上署其真名或僅署化名的情況,而羅貫中卻敢於直署其真名實姓,足見其蔑視正統的文學觀念,並對其所著《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充滿自信,這更增加了《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著的可信度。

    然而近年來有人對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著作權提出了質疑。認為羅末明初人,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中葉,因而羅貫中不可能是它的作者;有些刊本題“羅本貫中編次”雲雲,全是書商所為。它應該是從宋代至明中葉這五百年間民間藝人們的集體創作,總其成者則是明中葉的一位無名文人。這個觀點不可謂不新穎,可惜論者未舉出直接證據,隻是根據《三國演義》的個別版本加以推斷,故學界無人響應。因此,在這一觀點進一步證實之前,我們仍將羅貫中作為《三國演義》的作者。

    現存羅貫中的生平資料很少,最為可靠而又珍貴的資料末明初人賈仲明(一作仲名)《錄鬼簿續編》中的羅貫中小傳: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至正甲惠宗至正二十四1364年),再過五年就進入明代了,可見羅末明初人。由於《錄鬼簿續編》依據鐘嗣成《錄鬼簿》的體例,代戲曲家的生平事跡和戲曲作品,因而不著錄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僅著錄其三部雜劇作品:《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今存)、《忠正孝子連環諫》(已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已佚)。據明代人的記載,羅貫中的小說作品還有很多,王圻的《續文獻通考》甚至說他“編撰小說數十種”,這顯然是誇大之詞。就連署名羅貫中的《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究竟是否羅貫中所著,也難確定。還有說《水滸傳》為施耐庵和羅貫中合著,或說是施作羅續,均無確證。


    二、書名問題

    《三國演義》在明、清兩代的版本,至少有三十餘種。書商為了謀利,給它起了五花八門的書名:除了在書名之前冠以“新刻”“新刊”“新鐫”“新鍥”“新鋟”“第一纔子書”“四大奇書第一種”等等以招徠之外,其書名本身也花樣百出:或稱《三國演義》,或稱《三國志演義》,或稱《三國志傳》,或稱《三國志史傳》,或稱《三國全傳》,或稱《三國志》,或稱《三國英雄志傳》,等等,令人眼花繚亂。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標點本,取名《三國演義》。由於這一書名簡捷明了,不僅各個出版社競相采用,而且有些文學史和文學工具書也予以承認,以至成為家喻戶曉的通行書名。

    然而有些學者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隻有《三國志演義》纔是該書書名的最佳選擇,其他書名都要不得。其理由主要有兩條:其一,認為明代嘉靖壬1522年)刊本(通稱“嘉靖本”)的書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而此本為現存最早的版本,可見這是羅貫中自己起的書名。“通俗”二字可有可無,完全可以省略。其二,認為《三國志演義》文從字順,其意思就是“演”《三國志》之“義”。而《三國演義》卻講不通,因為“演”三國之“義”不成話。

    我以為取名《三國志演義》固然可以,而取名《三國演義》也未嘗不可,甚至更好。

    首先,有人已經指出,該書現存最早的版本並非“嘉靖本”,而是黃正甫刊本,它的刊行時間要比“嘉靖本”大約早二十年(為免繁瑣,這裡不介紹論據),而此本的封面書名就是《三國演義》。如果這一結論可靠的話,便推翻了《三國志演義》為羅貫中所起書名的論斷。退一步說,即使“嘉靖本”為該書現存最早的版本,也不等於它就是真正最早的版本,因為嘉靖壬午距離羅貫中在世的年代已經一個多世紀,誰都不能保證在此一百多年間沒有刊行過此書,因此認為《三國志演義》就是羅貫中所起書名的論斷也難以成立。何況書商對於小說書名的態度向來是不嚴肅的,往往以是否能夠招徠讀者為取舍標準,亂改書名本是其慣技,上面所說此書書名的花樣百出就是明證,因此根本就無法判斷某個版本的書名就是作者所起的書名。

    其次,“演義”一詞何時、何書用於書名,其當初用意是什麼,本人未加考證,不敢妄下斷語。然而事實上它已經約定俗成,變成了“歷史小說”“歷史故事”的同義詞。如《西漢通俗演義》《東漢演義》《東西晉演義》《兩晉演義》《南北史演義》《隋唐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等,不勝枚舉。如果說《三國演義》不能作為書名,那麼中國一大批以“演義”取名的小說豈不是全得作廢,需要重新為它們起名嗎?然而有誰能為它們起名?又有誰有這種權利?“演義”不僅用於歷史小說的書名,而且這種約定俗成的概念也早已為文人學者所認可。如清代鈕琇《觚賸續編·文章有本》說:“傳奇、演義,即詩歌、紀傳之變而為通俗者。”魯迅也把他的《故事新編》說成“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可見“演義”就是將史實敷衍為長篇章回小說或故事。既然如此,那麼以《三國演義》為書名有何不通?又有何不可?

    z而言之,《三國演義》一名既然早在明代已有,如今又已通行,而且文從字順,簡捷明了,朗朗上口,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將它廢除。


    三、校勘問題

    前面已經說過,現存明、清兩代的《三國演義》版本多達三十餘種。這些版本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它們反映了《三國演義》不斷進行加工修訂,從而得以逐步完善的過程。

    第一類為二百四十則(節、段),但無第幾則字樣;每則均有單句七字標目,如首則、次則分別為“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這一類版本即使不完全是該書的原貌,也是最接近原貌的,因為它還隻是章回小說的雛形,尚不能算是標準的章回小說,顯示了由話本小說向章回小說過渡的明顯痕跡。

    第二類是將原來的二百四十則合並為一百二十回(每兩則合並為一回),並加上了第幾回字樣;回目也變成了雙句,但不講究對偶。這一類版本顯然向標準的章回小說靠近了一步,但回目尚未達到章回小說的標準。

    第三類即為毛綸、毛宗崗父子加工修訂的本子(以下簡稱“毛本”)。“毛本”在保留了第二類版本一百二十回及每回雙回目體制的基礎上,對《三國演義》從文字到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加工修訂:將原來不對偶的回目,改寫為對仗工整的回目;刪掉了大量詔令、奏章之類可有可無的文字,等於去掉了許多贅瘤;刪掉了不少“之”“乎”“者”“也”等文言慣用字,使語言變得較為淺顯易懂;糾正了一些不符合史實的紀事,增加了歷史的真實性;增添了一些細節描寫以及著名文章,如孔融薦禰衡表、陳琳討曹操檄等;刪掉了周靜軒等人的鄙俚之詩,換成了唐宋名詩;等等。這些修改雖然有改錯或改壞的地方,但從總體上說,卻使它更加完善。它使《三國演義》在形式上成為標準的章回小說,在語言上更加淺顯易懂、簡潔流暢,在內容上更加符合歷史,在描寫上更加細膩生動,從而提高了它的文學價值。正因為如此,“毛本”纔能輕而易舉地擠掉了幾乎所有《三國演義》的其他版本,成為久傳不衰的讀本。因此我們提供給讀者的,自然也是“毛本”。

    “毛本”的初刊本為清代康熙年間的醉耕堂本,今已十分罕見,而它的復刊本卻多得很。為了慎重起見,選用清代大魁堂本(醉耕堂本的復刊本)為底本,清代三槐堂本、掃葉山房本(以上兩種也是醉耕堂本的復刊本)為對校本,明代“嘉靖本”、萬歷萬卷樓本為參校本,同時參考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的標點本。由於《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說,主要取材於《三國志》《後漢書》《晉書》《資治通鋻》等史書,因而也將它們作為參校資料。

    由於“毛本”是一個相當好的版本,所以校勘時盡量保持其原貌。隻有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纔做改動:

    (一)凡遇確實不通或不合理的文字,無論是原書之誤還是排印之誤,均據別本改正,如無別本可據則徑改。例如:

    第二回朱儁說:“我來日宰豬羊狗血……”顯然不通。今據“嘉靖本”改為“我來日宰豬羊取血”。與此相應的下文“盛豬羊狗血”,亦據“嘉靖本”刪除“狗”字。

    第二回潘隱說:“帝已崩。今蹇碩與十常侍商議……”各本均同。蹇碩既為十常侍之一,怎麼能“與十常侍商議”?豈不是把蹇碩排除於“十常侍”之外了嗎?故徑改“與”為“等”。

    第八回寫劉表與孫策“相約以孫堅尸換黃祖”,下面接著寫道:“孫策換回黃祖,迎接靈柩”。各本均同。“換回黃祖”,顯然不通,故徑改為“送回黃祖”。

    第九回寫王允暗伏百餘武士刺董卓,“卓裹甲不入”。“裹甲”,別本或作“裏甲”,皆費解。唯掃葉山房本作“衷甲”,查《後漢書·董卓傳》亦作“衷甲”。按“衷甲”即貼身軟甲,類似於今之防彈背心。可見“裹甲”或“裏甲”皆因形似“衷甲”而致誤,故從“衷甲”。

    第十一回寫呂布與曹操濮陽大戰,說呂布手下有“八員健將”,即張遼、臧霸二將,以及“兩將又各引六員健將”。如此則呂布手下健將不是八員,而是十四員了。今據“嘉靖本”改為“兩將各引三員健將”。

    第三十二回寫曹操說:“我由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後進兵。”各本均同。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建安)九年春正月,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可知“濟河”非河名(濟水),乃渡過黃河之意。故刪除“由”字,加一逗號,使其成為:“我濟河,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後進兵。”

    第九十回說烏戈國主兀突骨“身長二丈”,實不可能。今據“嘉靖本”改為“身長丈二”。

    (二)凡是前後矛盾之處,均酌情予以統一。例如:

    第十五回寫孫策和周瑜謀定活捉太史慈之計:“三面攻縣(涇縣城),隻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裡,三路各伏一軍。”下文卻又說:“太史慈走了五十裡,人困馬乏。”被孫策伏軍活捉。各本均同。前後顯然矛盾,故徑改“二十五裡”為“五十裡”。

    第二十七回寫關羽過“沂水關”,守關將卞喜欲害關羽,被鎮國寺長老“普淨”所救。至第七十七回又寫關羽死後“一魂不散”,飄蕩到當陽縣玉泉山,又遇此僧時,卻說“法名普靜,原是汜水關鎮國寺長老”。人名、地名皆前後矛盾。人名據“嘉靖本”統一為“普淨”;地名則據第二十七回的內容,選定為“汜水關”。

    第四十四回寫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勸孫權以劉、孫聯合抗擊曹操,孫權仍猶豫不決。周瑜對孫權說:“瑜請得精兵數千,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以“數千”兵對付曹操數十萬大軍,即使誇張也太過;而下文周瑜又說:“瑜得五萬兵,自足破之。”前後也不一致。故據“嘉靖本”改“數千”為“數萬”,則合情合理。

    第九十八回寫魏兵統帥曹真派人打探蜀兵虛實,隻見蜀營“隻插著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無及”,卻並未派兵追趕。可下文卻又說:“且說張郃追蜀兵不上,回到寨中。”令人莫名其妙。查“嘉靖本”,在“兵已去了二日也”之後,有“真急令郃追之”,卻無“曹真懊悔無及”。可見是毛氏父子做了改動,以致出現紕漏,前後不能照應。後來的所有復刊本,包括諸多點校本,均延續了這一失誤。今據“嘉靖本”恢復原貌。

    (三)《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其所寫人名(包括字號)、地名、官名大多為紀實,但也有虛構者。對於後者,當然無從細究。對於前者,則最好能與史書記載相一致。因此,無論是毛氏父子改錯的,還是原書本來就錯的,一旦發現,均予改正。

    人名如:“朱雋”改“朱儁”,“劉辨”改“劉辯”,“桓楷”改“桓階”,“凌公續”改“凌公績”””,“張雋義”改“張雋乂”,“全綜”改“全琮”,“霍戈”改“霍弋”,“畢範”改“畢軌”,“劉纂”改“留贊”,“鄭褒”改“鄭袤”,“周泰”改“州泰”,“司馬亮”改“司馬量”,“冒頓”改“蹋頓”,“劉璩”改“劉虔”,“滕循”改“滕脩”,“岑昏”改“岑昬”,“荀勗”改“荀勖”,等等。

    字號如:關羽原字“長壽”,後改“雲長”,今改“長壽”為“長生帝曹奂字“景召”,改為“景明”;夏侯惠字“雅權”,改為“稚權”;夏侯和字“意權”,改為“義權”;丘儉字“仲聞”,改為“仲恭”;等等。然而也有例外,如張飛表字應為“益德”,而“翼德”已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故雖錯而不改。

    地名如:“高堂”改“高唐”,“張陵”改“章陵”,“太谷”改“大谷”,“大城”改“犬城”,“桂車”改“掛車”,等等。又如第一百十三回說孫廢吳王孫亮,派孫楷、董朝“往虎林迎請瑯琊王孫休為君”。又說孫休“在虎林夜夢乘龍上天”。今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改兩處“虎林”為“會稽”。

    官名如:“北都尉”改“北部尉”,“致中二千石”改“秩中二千石”,等等。

    其他個別文字改動者,不勝枚舉,不再一一贅述。


    四、注釋問題

    本書為普及本,注釋隻是幫助讀者閱讀書中的故事情節;且盡量書的成本,以便更多的讀者能夠買得起。因此有幾部分文字不加注釋:其一是書中所引詩詞,多為作者借以評論,並非故事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即使略過它們,也不影響閱讀本書。其二是書中的詔令、奏章、檄文、書信等,與故事情節的關繫也不大;且文字較深,成語典故較多,注起來勢必要占不少篇幅。其三是書中的人名(三國以前的歷史人物除外)、地名、官名、官署名多不勝數,注起來十分繁瑣,也占大量篇幅。因此這三部分文字不加注釋。但也有例外,如中涓、常侍、黃門、郎、方面、參錄尚書事、秩中二千石等官名,吳、會、西充國等地名,或字面上難以理解,或容易引起誤會,故而也加注釋。然而注釋的範圍僅限於敘述文字。

    本書是歷史小說,書中人物多帝王將相、文人纔士,他們論事習慣於引經據典,賣弄纔情與學問,以至牽涉到不少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如果對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不講清楚,勢必影響讀者的閱讀。因此這一部分為重點注釋對像,注釋也就詳細一些,並盡量交代出處。

    本書用的是文言文,雖較淺顯,畢竟較之白話小說要難懂一些,因此文言詞語也屬於重點注釋範圍。對於這一部分注釋,則力求準確無誤,簡明扼要。

    最後再順便交代一下分段、斷句和標點問題。

    分大段已成為新版古代小說的慣例,這是由古代小說本身決定的,事實上也隻能如此。然而分段的目的在於使其眉目清楚,略有間斷,不至於使人一頭霧水。因此我認為至少應做到兩點:一是每段以短些為好,不要太長,否則便失去了分段的意義;二是分段要恰當,切不可在不該分的地方分段,否則便會使作品支離破碎,反不如不分為好。

    斷句和標點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斷句是標點的前提,標點是斷句的符號。兩者相比,斷句更為關鍵,一旦錯斷,不但標點失去了作用,而且勢必歪曲原意,甚至大鬧笑話。譬如某新版《武林舊事》對《賞花》篇中牡丹花品種的一小段作如下斷句和標點:“如姚魏御衣、黃照殿紅之類幾千朵。”即使是花卉專家,看了這一段也會莫名其妙,因為世上根本不存在“姚魏御衣”和“黃照殿紅”這兩種牡丹花。其實這裡說的是四種名貴牡丹花:“姚”是“姚黃”的簡稱,“魏”是“魏紫”的簡稱,“御衣黃”和“照殿紅”又各為一種牡丹花名。因此正確的斷句與標點應該是:“如姚、魏、御衣黃、照殿紅之類幾千朵。”又如某新版《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中對袁紹的一段話作如下斷句與標點:“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正確的斷句與標點應該是:“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斷錯的關鍵在於未將“河”理解為黃河,而誤將“河北”當作了地名。這一錯誤在再版時雖然作了修正,但仍有其他斷句的錯誤。有鋻於此,我對斷句特別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此外,有些人在標點古代小說時,特別好用驚嘆號和分號,大大超出了這兩種標點符號使用的範圍。其危害性雖然不及斷句的錯誤,但也對讀者理解文本的原意不無影響,因而本人也力求避免。

    以上隻是我對古代小說校勘、注釋、斷句、標點的看法和願望,至於這些看法是否正確,這些願望在《三國演義》中是否得以兌現,則不敢自信,謹請專家和讀者賜教。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