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殘酷纔是青春(青春版) 索達吉堪布教你珍愛痛苦 苦纔是人生青春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297-432
    【優惠價】
    186-270
    【作者】 索達吉堪布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5270136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52701364
    商品編碼:24693019620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13-08-01
    代碼:38
    作者:索達吉堪布


        
        
    "

    商品參數

     
    編輯推薦

    ★“青春,J像手中的一捧水,還來不及握住,J從指縫間流光了……隻有學會珍愛痛苦,感恩一切因緣,纔能讓幸福不再漸行漸遠。”
    ★ 中國有史以來D一部由高僧大德為年輕人開示的佛法書;
    ★ 這是一本能加持D下的你和你孩子的身心靈典藏勵志讀本。
    ★ 佛學暢銷書《苦纔是人生》《做纔是得到》《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作者索達吉堪布上師ZX作品;
    ★書中內容來自索達吉堪布上師在北大、清華、人大、復旦、港大等眾多名校備受廣大學子歡迎的演講實錄,把它請到手,J能斷人生青春期的全部苦痛,幫助你Z快時間內走出逆境,收獲人間感情、財富、地位等諸多方面的真實利益。

    內容推薦

    這是一本能斷青春之痛,讓正在年輕的人和年輕過的人,躍出逆境、圓滿前程的青春開示錄。
    青春為何殘酷、迷茫、焦慮?為何經常感到無助不安?到底情為何物?為何做人比做事重要?為何不減少欲望J會增加欲望?為何自己活得不如人?為何缺什麼都不能缺信仰?如何纔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答案盡在書中。
         如果你請到這本佛香滿眼的書,了解問題的所在並照此實行,不知不覺中,J會發現,自己已從殘酷的青春中一步步解脫出來,正在逼近渴望的幸福。此時的你,不再沉浸於過去的痛與樂,不焦灼於現在的名和利,更不對未來心存妄想!

    作者簡介

    索達吉堪布,生於1962年,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為根本上師,駐錫於喇榮五明佛學院。多年來,堪布不僅將大量藏文經論譯成了漢語,而且還將漢文典籍譯成藏文,使更多的人不會因語言障礙,而錯失珍貴的人類文化精髓。 從2010年起至今,堪布受邀在清華、北大、人大、復旦、港大以及哈佛大學、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眾多GN外高校演講,並與眾多知識分子進行交流,深入淺出地展示佛教奧秘,引導大家正確面對學業、情感、工作、人生等問題。一直以來,還和諸多海內外科學家一道對宏觀、微觀的生命科學,以及環保、和平、道德等方面理念深入探索,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堪布常說:“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長時間,但隻要有一口氣,哪怕隻有一個人聽法,我也會盡心盡力用佛法饒益他。”

     

    目錄

    作者序 直面青春的真相
    D一章 青春的真相
    青春為什麼殘酷
    看遍世間,無人不苦
    學會從痛苦中提煉“養分”
    人要有Z好的希望,也要有Z壞的打算
    你幸福嗎
    不要自以為是地看待別人的幸福
    看破無常,再大的災難也能過
    不沉浸於過去,不焦灼於現在,不妄想未來
    欲望越大,幸福感越小
    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
    愛自己,J要謹慎取舍因果
    失去並不可惜——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媒體評論

    1.一本值得從年輕時起開始珍藏閱讀的好書!
    ——花樣年華
    2、我總是看不慣別的人,覺得現在的工作也沒啥意思,一直處於茫然、焦慮、無助中,讀了《殘酷纔是青春》,纔知道佛家早J說過,“青春為什麼殘酷?真是外在的人或環境讓我們受苦嗎?不,這一切全是我執惹的禍!”。頓時,多年的心結一下解開了。
                                              ——青春WD
    3、我們可能缺大把的錢、缺良好的地位和名聲、我們可能不缺日新月異的夢想,但是,索達吉堪布上師告訴你:D下我們可能Z缺的是信仰和“因果不虛”的人生觀,這纔是我們至今活得不安全,活得如此累的根本原因。
                                                 ——小豆豆
    4、每個人都需要一場救贖,一次YL,纔能走出這殘酷的青春。
    ——煒煒到來
    ——kinshanzhou
     5、浮華,喧囂,躁動,在打開書的一瞬間灰飛煙滅。
    ——清燭照耀
    6、怎麼樣讓青春少一點殘酷,多一點精彩,這本書講得FC到位,值得一讀!
    ——雲淡風輕

     

    在線試讀部分章節

    D一章  青春的真相
    我們總會遇到痛苦,但痛過了,有些人J故意淡忘了,不願正視它,更不願提起它。其實,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種“維他命”,認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過一次J夠了;而不願正視它的人,會接二連三犯同樣的錯誤,遭受同樣的“痛”與“苦”。
    青春為什麼殘酷
    青春為什麼殘酷?茫然、焦慮、無助的源頭又是什麼?真是外在的人或環境讓我們受苦嗎?不,這一切全是我執惹的禍!
    印度偉大的寂天論師曾說:“執我W增苦。”隻要執著“我”,J肯定會增加痛苦。
    世間的一切痛苦,都是從自利中產生的。所以,《修心七要》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苦,均應將其歸罪於我執,而不要去責怪別人。若能除掉我執,再不順的日子都會改變。
    在人的一生中,特別是年輕時代,還是要多思索“無我”的道理。人生不可能什麼都心想事成,所以,D我們遇到坎坷、不公時,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嘗試著找到痛苦的根源,然後漸漸除掉它。
    人要有Z好的希望,也要有Z壞的打算
    佛教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不順,都可以轉化為成功的良機。

    D今,不少年輕人缺乏面對痛苦的能力,他們總是一廂情願地認為:“生活充滿了陽光,肯定是一路平安、順順利利,不會遇到任何曲折。”
    然而,現實往往不是如此,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常會將你的人生打亂。因此,我們在享受快樂時,一定要有心理準備——D快樂被摧毀時,自己應該怎樣應對?
    比如,你現在有錢時,要考慮:“如果以後破產了,變成乞丐了,我該怎樣生活?”現在你家庭和和美美,要思索:“一旦家庭出現問題了,我該怎麼辦?”假如提前有所準備,一旦遇到痛苦時,J不會愁眉不展,更不會崩潰。
    年輕人一般對感情特別執著,往往認為戀人J是幸福的支柱,由於內心的期望過高,一旦戀人背叛了J無法面對。其實,你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戀人離開了自己,或許正是個機會,未來會有更好的選擇。
    佛教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不順,都可以轉化為成功的良機。因此,D我們遇到不愉快時,要善於從反面挖掘出價值。比如,D別人罵你時,J把它D作修安忍的機會;D你被單位開除了,沒有喪失信心,而要盡快尋找其他出路。
    張海迪說:“即使翅膀折斷了,我的心也要飛翔。”這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發出的感言,如此精神FC可嘉。
    人與人真的差別很大:有些人特別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擊,遇到一點挫折J倒下了;有些人則有面對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違緣,也能頑強地站起來。所以,大家應該觀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還是堅強的人?
    我曾在一個書院,見到過一件名為“抉擇”的雕塑。這個雕塑造型D特——一個人懸在空中,雙臂向身體兩側平伸,被許多雙手往外拉扯著。這是什麼喻意呢?表現人在抉擇的過程中,常常被光明與黑暗、愛與恨、幸福與悲傷等矛盾撕扯。
    由此我想到,對於人生,我們也應該有全面的認識: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對黑暗;一方面要夢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敗……若有了這樣的準備,不論社會如何復雜,你應對起來都會十分自如。
    失去並不可惜: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從小到大,我們了解的“幸福”,全來自於外在。比如有錢了J幸福,沒錢了J痛苦;有人愛J幸福,失戀了J痛苦……但實際上,這一切並不穩定,隨時可能發生變化。而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內心的基礎上,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隻是很少人懂得該怎樣挖掘。可一旦你認識了它,纔知道何為不變的幸福。

    問:我是一名大學生。我覺得,有時候欲望也是一種動力,如果人人都知足少欲,可能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請問,在發展和知足少欲之間,怎樣保持平衡?
    答:知足少欲跟發展並不矛盾。佛教不是要求大家整天渾渾噩噩,什麼都不追求。
    追求不等於貪欲。作為一個年輕人,如果有過多的貪欲,這D然不合理;但如果你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努力,或者為了正常生活而賺錢,這種追求是可以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過了頭,否則可能變成貪欲,這樣一來,J會對自他帶來害處。
    總之,隻要對自他有害,這種追求J不可取;若是對自他無害,這種追求是可以的,這與佛教的觀點不相違。

    問:您說到一個幸福的秘訣:D自己家庭美滿時,要想想一旦失去親人的感受。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不是太殘忍了?
    堪布答:並不殘忍。一百年之內,SJ上的每個人,包括你Z愛的父母、家人,都將一一離開世間,幸福美滿的生活不可能永遠存在。因此,在無常來臨前,我們J要做好準備。
    許多智者說過:人要有Z好的希望,也要有Z壞的打算,這J是面對生活的合理態度。

    問:現在哈佛大學設有幸福課,您認為中國高校需不需要開設這門課?
    堪布答:如果因緣具足,中國高校也應該開設幸福課。
    我認識的一位教授說,哈佛大學不少教授對佛教都有研究,他們通過佛教的調X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生活質量。


    D二章  問佛陀情為何物
    一提到佛教,不少人J認為要青燈古佛、絕情絕愛。但實際上,佛陀並沒有要求每個人一學佛J出家,他隻是告訴了我們情愛的真相,通過一些理性的分析,讓你放棄非理性的執著!
    愛的真名叫“無常”
    有個別年輕人總覺得:“離開了他,我J活不下去。”其實,佛陀在《無量壽經》中早J講過:“人在世間,愛欲之中,D生D死,D去D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

    佛陀認為,愛情是無常的,更是煩惱之因,故對此不要過於沉迷,不然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痛苦。
    其實,除了佛陀以外,漢地的古聖先賢對愛情也有一些認識。比如,莊子身上J發生過這樣一段經歷:
    YT莊子出門,看到一座新墳,一女子手執扇子,正對著那座墳連扇不已。問她為何這樣,女人說:“墳中埋的是我丈夫,他死時有遺言,如果我要改嫁,必須等墳土干了纔行。我現在急著改嫁,所以用扇子扇墳,讓墳土盡快干。”
    聽到這番話,莊子心中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將此事告訴了妻子。莊妻聽後,先是數落那婦人沒良心,然後發誓說:“如果你離我而去,我絕不會如此無情。”
    天有不測風雲,沒幾天,莊子突得急病死了。入棺後,莊妻一身素縞,每天哭哭啼啼地為莊子守喪。不久,有個翩翩少年來到莊家,自稱是楚國的王孫,想來拜莊子為師。得知莊子剛辭世,少年很傷心,表示要為莊子守喪百日。
    守喪期間,因王孫氣度不凡,莊妻慢慢對他生起愛意,遂托人向其求婚。王孫同意了,不過提了一個條件:“莊子乃我老師,我千裡迢迢到此,如果一面未見,J太遺憾了。希望你能打開棺材,容我見老師Z後一面。”
    按彼時習俗,入殮後再開棺,這對逝者J為不敬。但為了盡快成親,莊妻一口J答應了王孫。但萬萬沒想到,一劈開棺材,莊子竟然坐了起來。此時,王孫也倏忽一下不見了。莊妻這纔明白:原來,王孫乃莊子的幻化。此時她羞愧難D,沒多久J懸梁自盡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世間的恩愛,是十分無常的。
    有個別年輕人總覺得:“離開了他,我J活不下去。”其實,佛陀在《無量壽經》中早J講過:“人在世間,愛欲之中,D生D死,D去D來。”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言。
    看世間,每個人莫不如此,來到這個SJ是D自一人,Z後離開也是孑然一身,所以,沒有誰真正離不開誰。
    許多人在年輕時,為了愛情、財富,一直J像螞蟻一樣忙忙碌碌,直到生命的Z後一刻,纔開始去考慮:“我死後,生命會不會延續?如果會,下輩子是什麼樣子呢?”但這時候再思索這些,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男女之情,表面看海誓山盟、轟轟烈烈,似乎是人間Z美好不過的。但實際上,隻要有愛,J會患得患失;隻要有愛,J會有擔憂、害怕。誠如佛陀在《涅槃經》中所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曾經,一個沒結婚的人和一個已結婚的人談論愛情。
    沒結婚的人J力贊美愛情,他說:“古希臘有一個叫皮格馬利翁的國王,他用像牙精心雕塑了一個少女。由於這個‘少女’太美了,國王深深地愛上了她,天天在‘少女’面前祈求,並且擁抱她、親吻她。後來,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的真情打動,將少女雕像變成了真人,跟皮格馬利翁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覺得愛情是多情的海洋,是迷人的畫卷。”
    聽了這番話,已結婚的人搖搖頭:“年輕人,愛情並非如你所說的那樣美好。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劉瑱,他妹妹是鄱陽王的王妃,夫妻之間FC恩愛。後來,鄱陽王因故被齊明帝所殺。因為思念亡夫,鄱陽王妃終日不喫不喝,Z後奄奄一息。
    為了救妹妹,劉瑱請人畫了一幅畫——在畫中,鄱陽王正跟一個寵妾在一起恩恩愛愛地照鏡子。看到這幅畫,鄱陽王妃醋意大發,咒罵道:‘他真應該早點死。’J因為這件毫不存在的事,她對亡夫的萬千愛意D下消失,隨後身體也很快康復了。”
    在後一則故事中,為什麼女主人公原來熱氣騰騰的愛,一瞬間J變成了咬牙切齒的恨呢?原來,這J是佛教所講的“愛恨無常”。
    所以,對於愛情,我們任何人都要記住這個規律,否則,無論你學了多少知識,在遇到世間的愛恨情仇時,還是很難面對。
    佛教中有部論典叫《四百論》,其中講過:“無常定有損,有損則非樂,故說凡無常,一切皆是苦。”意思是,無常的法一定會壞滅,有壞滅的則非真正的安樂,因此,凡屬無常的一切法,皆是痛苦的本性。比如,兩個人關繫本來很好,後來一方慢慢變心了,這種無常J會給對方帶來痛苦。
    所以,愛情猶如一件弱不禁風的易碎品,J不可靠。佛陀也曾提醒弟子阿難:“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J是告訴他:千萬不要信賴你的分別心,你的分別心根本不可信;千萬不要貪執美色,否則J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禍患。
    遺憾的是,佛陀雖然早已開示過了,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還是不懂這個道理,以至於在愛情中,經常遭受各種不明不白的折磨。
    世間萬般皆苦,W情執Z苦: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若有人問佛陀:“應D如何對待愛情?”佛陀不會勸所有人出家,也不會讓所有人學佛。佛陀會說:對感情不要太執著了,否則一定會帶來痛苦,這些痛苦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WQ是自作自受、作繭自縛。
    問:有個對佛學感興趣的同學,給我講了許多成佛的道理。我D時反問他:“你想成佛,這也是一種欲望——成佛欲,為什麼佛家對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對成佛不禁止?難道你們那種欲望是對的,我們這種欲望J是錯的嗎?”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無邊,應該有足夠的包容性,為什麼J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進去,一定要把它斬斷呢?
    堪布答:佛教並不WQ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許多經典說明這一點——佛教會提醒你認清感情的痛苦本質,認清感情的“慘”。
    如果你以貪欲想占有他人,與他人產生各種情緣,這J是痛苦之因。而一個人若想成佛,想獲得利益眾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種欲望,然而這跟世間的貪欲有區別。假如你通過發菩提心、學習佛法、積累資糧,Z後獲得了佛果,J能利益自他一切眾生。
    現在許多人認為,佛教是絕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實不是這樣。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並不反對正常的感情生活。對於一般的在家人,佛教隻是要求他們節制感情,並受持清淨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並不提倡所有人都剃頭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仰、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D三章  懂得做人,比懂得做事更重要


    如果常以“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來為人處世,生活中的抑郁、糾結、焦慮、煩躁J會一掃而光,不但這些區區小事不在話下,甚至更大的事業也可以順利成功。

    做事不成功,主要是執著太重
    我們平時做事情,要麼是為名,要麼是為利,要麼是為自己,有了這些執著以後,心J靜不下來,言行舉止也跟著左右搖擺。

    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掌握好分寸,太緊不行、太松也不行,沒有觀察不行、觀察太過分也不行,倘若過於J端,事情不會圓滿成功。
    D然,我們做事不成功,大多數是執著太重所致。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
    有個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做的,J是祭祀時掛鐘的架子。雖然這活很簡單,但他做出來的東西,人人見後驚為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
    D地的國君聽聞他的能耐後,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
    梓慶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麼竅訣啊?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1先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到了D三天,我J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D五天,我J能‘忘名’,別人對我贊嘆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D七天可以達到‘忘我’之境。
    有了這樣的心態,我J拿上斧子進山了。因為心很清淨,所以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我一眼J會看到,然後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J成為現在的樣子。這無非是以天合天,哪稱得上是什麼竅訣呢!”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也應該明白為什麼自己做事老是不成功了吧。

    布施是賣貧買富的Z好辦法
    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往昔沒有布施積福;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前世做過布施。

    有些人從小到現在,錢包裡始終空空的,任憑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實際上,今生的富足,來自於往昔的布施。假如自己比較吝嗇,那沒有錢也怨不得別人。
    凡夫人總擔心:“我布施了,享用什麼?”而聖者卻認為:“我享用了,布施什麼?”其實,如果你經常布施的話,不僅不會因此貧窮,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
    曾有一次,嘎達亞那尊者到河邊去,見到一個女人手持水瓶,坐在那裡嚎啕大哭。
    尊者問她為什麼哭,女人說自己實在太窮了,到哪兒都找不到錢,真是不想活了。
    尊者笑笑說:“這沒有什麼,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女人抬起頭,好奇地問:“誰肯買貧窮呢?”
    尊者說:“我肯。”
    “那怎麼賣出去呢?”
    “要布施。要知道,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往昔沒有布施積福;富人之所以富貴,是因為前世做過布施。所以,布施是賣貧買富的Z好辦法!”
    女人聽後很有信心,但苦於自己除了一個水瓶外,身上一無所有。尊者便教她用水瓶裝水,然後布施給他,她以歡喜心這樣做了。以此功德,她命終後轉生天界,再也沒有生到貧窮家。
    現在不少億萬富翁,活著的時候特別慳吝,寧可自己隨意揮霍,也不願幫助可憐眾生。其實,人終有YT會死,死時連一分錢都帶不走,既然如此,你為什麼寧願把辛苦積累的錢財全部留給別人享用,也不願為自己的後世考慮一下呢?
    連佛陀都做不到讓人人說好
    做一件事情,要讓人人都說好,這個要求太高了,連佛陀也做不到。所以,凡事隻要問心無愧J好,不管別人怎麼說,隻要自己發心清淨,J應該堅持到底。

    往昔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善星比丘、達瑪多匝、外道六大本師等人拼命地與佛陀作對,不管佛陀對他們如何慈悲,他們都不為所動——有人說佛陀戒律不清淨,有人說佛陀見解不究竟,還有些外道見佛陀的莊嚴金身具足九種丑相……佛陀在經中也親口說過:“世間上對我有信心者,其數量如指尖上所沾之微塵,而沒有信心者,如同大地的微塵。”
    圓滿如佛陀者尚且如此,身為凡夫人的我們,J更不用說了。
    曾有個企業老板,一心一意想利益所有員工,希望每個人都說自己好,但始終無法實現這個願望。不管他怎麼絞盡腦汁,付出再多的財力、物力,仍有一些人跟他唱反調。所以他特別想不開,有一次跟我訴苦,我J告訴他:“佛陀都無法讓所有眾生滿意,我們恐怕更不行了。你的心願雖然不錯,但可能還要再考慮一下。”
    要知道,眾生真的難以一一取悅,《伊索寓言》中J有個故事:
    有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用一頭驢馱著貨物去趕集。
    在回家的路上,小孩騎在驢上,老人趕著驢子走。路人見了,指指點點說:“這孩子真不懂事,讓老人走路,自己享受。”
    小孩忙下來讓老人騎上。旁人又說:“這老頭怎麼忍心讓孩子走路,自己騎驢?”
    老人聽了,趕緊把孩子抱上來,兩人一同騎。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這一老一小太殘忍,把小毛驢都快給累死了。”
    兩人隻好下來走路,可還有人笑話他們:“有驢不騎,真是大傻瓜!”
    Z後,實在沒辦法,二人扛著驢子回家了。
    可見,不管做什麼事情,要讓眾人全都滿意,這是JD做不到的。權衡之下,大多數人認可,也J可以了。
    我曾讓很多人提意見,看看我講課講得怎麼樣——
    有人說:“你嘰裡咕嚕講那麼快,誰聽得懂?慢一點!”於是,我J故意放慢語速。
    有人又抗議:“你慢吞吞的,誰也不想聽,我都打瞌睡了,講快點好不好?”那不快不慢的適度在哪裡呢?這個確實沒法把握。
    如果我講得稍微廣一點,有人J說:“你啰啰嗦嗦講半天,我還有事情呢,發揮得少一點,不要太啰嗦了!”然後我J簡略一點。
    結果又有人抱怨:“你講得這麼略,肯定誰都不懂。我除了聽法以外,沒有別的事情,應該講廣一點,多引用教證、理證。”
    既然怎麼做都不滿意,後來,我隻有憑自己的能力和良心來劃一條線了。
    藏地也有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有家人娶了一個新媳婦,媳婦剛進門時,婆婆對她挺不錯,她賢惠能干,但W一有個缺點J是不愛說話。後來婆婆FC不滿,說她像啞巴一樣,J因為這個原因,非要把她休掉。
    她丈夫也沒辦法,隻好聽母親的話,把她送回娘家。
    回去的途中有一座岩石山,兩人翻山時,聽見山上一隻鴣鴣鳥“嘰咕嘰咕”叫個不停。她丈夫聽得心煩,J拿出箭來想射死它。
    這時,媳婦唱起了一1歌:“世上之人難取悅,少語嫌棄被趕走,多語鴣鳥被射殺,不知彼等需什麼?……”
    的確,有時候在生活中,我們這樣做不行,那樣做也不行,有些人建議“適中”一點,但適中的標準也因人而異,每個眾生的根基、意樂不同,判斷的結果也有天壤之別。實際上,要令大家全部滿意,這是根本辦不到的。
    所以,凡事隻要問心無愧J好,不一定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贊嘆,隻要對得起自己良心,別人不滿意也沒辦法。畢竟佛陀都不能滿足所有眾生,像我們這樣的區區小人,又怎麼可能做到呢?
    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在平坦的大路上開車,看不出每個司機有什麼不同,可一旦遇到了緊急情況,他們的技術即見分曉。同樣,在平穩安樂的生活中,每個人的修行似乎都不錯,可一旦遇到了逆境,他們的境界立見高下。


    問:人如果做了壞事,向神祈禱,J可以得到幸福嗎?
    堪布答: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許多人。那麼,身為佛教教主的佛陀,到底是怎麼說的呢?《中阿含經》中J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曾經,有一位名叫伽彌尼的天子前去拜訪釋迦牟尼佛。
    他問:“人如果做了壞事,向神祈禱,可以得到幸福嗎?”
    佛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反問道:“如果把大石頭扔到河裡,你向神祈禱,它會浮上來嗎?”
    伽彌尼搖頭答言:“不會。”
    佛說:“人如果造了惡業,即使向神祈禱,也JD得不到幸福,因為惡業一定是會墮落的。”
    佛又問伽彌尼:“如果把油倒在河裡,你向神祈禱,它會沉下去嗎?”
    “不會。”
    佛接著開示:“所以,人如果造了善業,即使你向神祈禱,要他墮落,也是JD不可能的,因為善業一定是會上升的。”
    D四章  醒世歌
    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不僅精通佛教的大小乘經典,對道教、儒教的教義也造詣頗深。他圓寂後肉身不壞,至今仍供奉於廣東南華寺。
    他為世間紅塵中人開示的《醒世歌》,一直傳承至今。我們有幸讀到它,也可以算是和大師結上了善緣。
    “揚人惡,即是惡”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昧著良心,切莫隨意宣揚他人的過失;與人交往要謹慎應酬,不要因一時衝動,J做出令自己懊惱的行為;做事務必要有耐心,遇到問題盡量跟大家商量。
    《醒世歌》中,前後兩句的字詞都是對應的,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講,也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值得細心品味。
    此處講了,我們做事不能埋沒良心,到處宣揚別人的過失。《弟子規》中說過:“揚人惡,即是惡。”宣揚他人的惡行,J等於自己作惡。
    其實,別人說我們過失時,我們肯定不樂意,那麼將心比心,這對別人也是一樣。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以後盡量不要說別人的過失,而且也不要觀察他人的毛病,正如六祖所言:“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此外,在與人交往時,理應謹慎應酬,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對上者要尊敬,對中者要和睦相處,對下者要以慈悲心維護。
    D今時代,人與人之間,需要有互相合作的能力。一個人若沒有良好的人格,與別人合作時J會經常發生矛盾。這樣的話,J算你有再過硬的技術、再絕倫的纔華,Z終也無有用武之地。
    而且,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自作主張。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再三強調:遇到重大的事情,必須要和大家商量,若能如此,即使功敗垂成,人們也不會對你有怨言。否則,凡事都是自己一個人說了算,事情成功也J罷了,萬一失敗的話,眾人J會把過失統統歸咎於你。
    所以,不管是什麼人,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不能想什麼J干什麼,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外境好壞並不是苦樂的來源: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
    面對同樣的失去,有些人內心豁達,不會糾結很久,遇到什麼都能隨遇而安,心安了也J自在了;有些人則耿耿於懷,難以面對,要麼憤世嫉俗,要麼自暴自棄,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了困擾。所以,外境好壞並不是苦樂的來源,真正的始作俑者,J是我們的心。
    問:現今這個繁忙的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很大,競爭FC激烈,怎樣纔能平衡各方面的壓力,獲得幸福感呢?
    堪布答:按照佛教的觀點,Z好要學會知足少欲。若能如此,寂天論師說了,這種遠離貪欲、自由自在的快樂,J連帝釋天王也很難享受到。
    現在這個SJ,很多人整天奔波忙碌,並不是真的缺少什麼,而是為了面子、為了名利。每個人都不擇手段地追求,以至於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源,Z後隻流入J少數的富人手裡,這是一種FC大的浪費。
    其實,一個人有了權力、有了財富的話,應該回饋社會,讓更多的人共同分享。若能有這樣一顆心,自己的壓力肯定會減少,幸福感也會與日俱增,整個社會纔能真正體現出一種和諧。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內容介紹

    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



    目錄

    本店全部為正版圖書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