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我是主播 國谷裕子 著 現代隨筆作品集譯文紀實文學日本文學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540-784
    【優惠價】
    338-49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692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6923
    商品編碼:10041058885800

    代碼:65

        
        
    "

    內容簡介


    世界已經步入了“後真相(post-truth)”時代:情緒化的表達方式,浮於表面的語言,肆意泛濫的虛假信息……媒體怎樣報道,纔能讓觀眾認真思考新聞背後的真相?國谷裕子是日本國民度極高的電視主播,擔任NHK主播長達23年。《我是主播》記錄了她從初入主持界、擔任英語新聞播報員,到擁有自己的節目,最終成為擁有獨特理念的成功主播的職業生涯。從1993年到2016年,國谷和NHK知名節目《聚焦現代》一同見證了日本社會巨大變遷和世界局勢的風雲變幻;她深度參與節目制作,采訪重要人物,在第一線捕捉到背後不為人知的細節。她時刻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同時也對這力量的濫用保持著警醒,並給危機四伏的社會中的年輕人提出了真誠的建議。在這個自媒體、播客、視頻大行其道的時代,國谷裕子用她的職業經歷提醒所有的新媒體人:“相信追問的力量”,是主播永遠的使命。


    作者簡介



    國谷裕子


    NHK著名電視主播,在日本擁有很高的出鏡率和影響力。

    1957年出生於大阪。1979年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1981年擔任NHK綜合頻道《7點新聞》英語播報的翻譯和播音員。1987年開始擔任NHK?BS《環球新聞》和《閱讀世界》等節目的主播。1993年至2016年擔任NHK綜合頻道《聚焦現代》主播。1998年獲“放送女性大獎”,2002年獲菊池寬獎,2011年獲日本記者俱樂部大獎,2016年獲“日本銀河獎”特別獎。


    精彩書評



    相信語言的力量,這是真摯勇敢為我們發問的“聚焦現代”主持人二十三年間每一天的挑戰。——《每日新聞》


    《我是主播》的作者是國谷裕子,一位在NHK電視臺報道了整整二十三年新聞節目的z著名的女主播,出鏡的新聞節目多達三千七百八十四期,每期三十分鐘。……在日本,電視女主播是眾多女性所向往的職業。這本書有職業的硬道理,還有人情,尤其是充滿個人魅力的國谷裕子,更是值得職場女性關注的人物。

    ——毛丹青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來自哈伯斯塔姆的警告


    《獨j報道930》

    定位於新聞與《NHK特集》之間

    來自哈伯斯塔姆的警告

    語言的力量

    電視報道的三大陷阱

    風向原則


    第二章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


    從英語播報起步

    初出茅廬

    播報工作的起點

    接觸新聞工作

    沒有觀眾的電視節目

    讀研,還是工作

    挫折

    明確目標

    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采訪的考驗

    第二次機會


    第三章 《聚焦現代》


    這個人,行嗎

    我的工作是什麼

    第一次采訪政治家

    時代變革的力量

    第一次報道地震


    第四章 主播的工作


    主播是做什麼的

    《聚焦現代》的節目構成

    主播的工作:觀眾與報道方的橋梁

    主播的工作:用自己的語言去講述

    主播的工作:尋找合適的語言

    語言細分化


    第五章 試播如戰場


    《聚焦現代》的制作過程

    兩次全員試播會

    這是戰場

    主播的發言

    那裡真的需要嗎

    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時間軸”的視角

    接好最後一棒衝向終點


    第六章 開場語與嘉賓訪談


    傳遞“熱度”

    語言的威力與恐怖

    隻求公平

    主播的視角

    對現場直播的執著

    “我回去了”

    再現對話氛圍

    談談看不見的部分

    還有最後一個問題


    第七章 采訪的工作


    對采訪的興趣

    “聽見”與“聆聽”

    何謂失敗的采訪

    十七秒的沉默

    把準備好的資料扔掉

    提問的義務

    一問到底

    即便如此,仍然要問

    額頭上的汗珠


    第八章 問無止境


    美國新聞業與泰德?科貝爾

    學習“語言的力量”

    在“同調壓力”下

    采訪面臨的“風壓”

    失禮的問題

    公平的采訪

    剩餘時間三十秒時的“但是”

    用語言繼續問下去


    第九章 失去的信任


    關於“出家詐騙”的報道

    需要明確的問題

    “編輯”的恐怖之處

    還有一條指摘

    不堪一擊的放送自律


    第十章 身處時代的洪流中


    海外視角

    毫無進展的中東和平

    倒退的世界

    兩位嘉賓

    令人震驚的派遣村

    尾巴牽著頭走

    找尋“黯然的自言自語”

    東日本大地震

    核洩漏事故報道

    醫生的話

    持續報道


    終章 為《聚焦現代》的二十三年畫上句號


    發現新課題

    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年末的解聘通知

    最後的問候

    八條忠告,送給危機四伏的日本 社會中的年輕人

    再次想起哈伯斯塔姆的警告


    後記



    精彩書摘



    十七秒的沉默

    2001年5月17日播出的節目名為“高倉健:真實心聲”。高倉健先生已邁入古稀之年,電影產量也控制在幾年一部,如今的他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來看待電影演員這份職業的呢,節目對於這次采訪的主題設置相對寬泛。因為高倉先生向來很少接受采訪,這一次竟然同意接受我們的電視采訪,為此節目組的制作人員們都興奮不已。可是於我而言,興奮過後隨之而來的是一股巨大的壓力。

    主播作為提問方,事先是否為采訪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我想被采訪對像在見面後的幾分鐘內就能察覺出來。如果被對方發現你沒有認真準備,那麼估計對方也不會太深入地回答你的問題。另一方面,因為缺少必要的準備步驟,你自己也會心慌不安,還未與對方展開平等自由的對話,采訪就匆匆結束了。

    所以為了準備這次采訪,我也是著實下了一番工夫。高倉先生一共出演了二百零三部電影。在他憑借任俠電影紅遍日本的時候,我因為在國外生活,沒能同時期看到這些電影。為了這次采訪,我開始埋頭看電影,並且找來與高倉先生相關的雜志、報紙、他本人出版的散文集和采訪記錄等大量資料。

    然而在采訪正式開始後,任憑我怎麼提問,高倉先生隻是用非常簡短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生硬的語言回答我。對話完全進行不下去。我一邊堅持提問,心裡卻是焦急不已。

    於是我試著這樣給自己打氣:“今天是幾乎不接受采訪的高倉先生給我們的寶貴機會,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要有耐心去等。”所以當他停下話頭的時候我也不去催促,隻是靜靜地等待。最初高倉先生也跟著我一起沉默,而此刻的沉默顯得分外漫長。即便如此,我仍然堅持不去發問,終於高倉先生打破了這份沉默,開始交談。


    高倉:“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做到給自己放假去世界上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住高級賓館,到高級餐廳喫飯,也不用去看菜單上的價格。坐飛機是頭等艙,住賓館是高級套房,這些好像都變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沉默)

    “但是這份工作帶給我的收獲並不是在於上面這些事情,而是在觀眾深受感動的瞬間,我會對自己說,啊,太好了。”

    國谷:“您剛剛結束了《螢火蟲》的拍攝,接下來想參演一些什麼樣的作品呢?”

    高倉:“還沒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即使再不願意,首映的日子也還是會如期到來,那是我最痛苦的時候。就想走到一個地方吹吹風。”

    國谷:“吹吹風?”

    高倉:“是的,吹吹風。如果是非常猛烈的風,可能會讓你失去溫柔的心。所以想要恰到好處的風,隻有你主動地把自己的身體和心帶到那個有好風的地方。你一直在原地等是等不來風的,這一點是我到這個年紀纔明白過來的。”


    在對高倉先生的這一段采訪裡,事後計算發現沉默的時間一共是十七秒。或許你會覺得不過十七秒而已,但是對於一個采訪人來說,十七秒已經是相當漫長的時間了。采訪中的沉默,在采訪人看來是近乎恐怖的東西。所幸這一次采訪是安排在一家料理店的室外走廊上,對面是庭院,能聽到鳥鳴、池子裡的流水聲,甚至還有庭院外面道路上開過的救護車的聲音。如果是在完全靜音的演播室錄制節目,這十七秒的沉默恐怕是我無法承受的吧。

    然而對於高倉先生來說,這沉默的十七秒鐘是他需要用來組織語言必不可少的時間吧。通過這次采訪,我認識到“等待”同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因為擔心出現空白就一個緊接一個地拋出問題,反而容易錯失提問的良機。

    “等待”也是為了“聽見”。在采訪高倉先生的時候,我能夠按捺住內心的焦急讓自己等下去,或許是得益於內田義彥先生的那一句“一心聆聽,直至聽見”吧。

    高倉先生在收看節目之後給我們發來消息,對我們在節目裡原封不動地保留了那沉默的十七秒鐘表示感謝。這是後話。

    而我,對於處理采訪中的對話也變得更加遊刃有餘了。


    “聽見”與“聆聽”

    經濟學家內田義彥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聽見與聆聽”的隨筆(收錄於籐原書店出版的《活著,學著》)。用英文說就是“hear”與“listen”。內田先生在這篇隨筆裡寫道:“重要的是為了‘聽見’而去‘聆聽’。”即為了“hear”去“listen”。他還寫道:“一心聆聽,直至聽見。”也就是一邊“listen”一邊等待“hear”的意思。換句話說,內田先生想要強調的是,認真仔細地去聽對方的每一句話,也就是“listen”的能力固然重要,能夠領會對方想要表達的全部意思,即“hear”的能力也萬萬不可忽視。

    “如果在聆聽的時候不能做到聚精會神,或者沒有事先準備好要點提示,人們很難真正‘聽見’別人說的話。話雖如此,如果僅僅是盲目地執著於聆聽的形式,也會造成聽了卻沒有‘聽見’,不,準確地說是越聽反而距離‘聽見’越發遙遠的結果,即便理解了說話人特別提示的要點,但也僅限於此,仍然無法實現對事物整體的把握。”“一心聆聽,直至聽見。”

    重要的是為了“聽見”而去“聆聽”。可見,采訪中所必需的“傾聽力”對於觀察力和想像力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內田先生在這篇隨筆中提出的觀點,我個人非常認同,因為我曾經有過一次失敗的經驗。那還是我在衛星頻道擔任主播的時候,有機會采訪到日本訪問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先生。在采訪正式開始之前,我向對方說明今天的采訪內容將主要圍繞歐洲整合的問題,不想施密特先生對我說:“你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懂。”於是我又解釋了一遍,得到的仍然是同樣的回答。房間裡的氣氛頓時凝固了。為了緩解這份尷尬,我隻得轉換話題,問道:“我們準備了咖啡、紅茶、橙汁,還有水,您需要喝點什麼嗎?”回答是“COKE”。這回輪到我聽不懂了,獃愣在那裡。過了一會兒,施密特先生放慢語速又說了一遍:“Coca-Cola。”這位年逾古稀的德國老牌政治家說要喝“可樂”,雖然我也有疏忽之處,但是這個回答完全超出了我的想像,所以沒能迅速反應過來。

    接著施密特先生又緩緩地說道:“我的右耳不太好。”而我正坐在他的右側,他根本聽不清我說的話,於是數次對我說“你說的話我聽不懂”。而我一心隻想著向對方說明情況,絲毫沒有捕捉到他可能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的耳朵聽不見的信息。這正是隻顧“聆聽”卻未能“聽見”,少了那份“傾聽力”。采訪並不是隻要提問,然後聽對方的回答這麼簡單,觀察力和想像力也缺一不可,這是我通過切身體會得到的經驗。

    或許就是在經歷過這件事以後,我改變了自己的采訪方式,從以往隻重視提問的問題變為在“聆聽”的同時注意“聽見”的效果。有人將我的提問方式稱為“切入型”,的確,因為現場直播的時間有限,很多時候我隻得采取接連發問的方式。但是為了不錯過發問的好時機,我同時還需要認真地傾聽對方的回答。並且我逐漸領悟到,在這個時候,除了要仔細聽取話語中的每一個細節,去“聽見”、去感受對方整體透露出來的訊息也至關重要。“為了‘聽見’而去‘聆聽’”,內田先生的這句話我珍視至今。




    電視報道的三大陷阱


    在擔任《聚焦現代》主播的這二十三年裡,我也非常深切地體會到了制作電視報道節目的不易。提到其中的難,首先得講講這些年我時常感受到的電視報道所具有的危險性。

    我進行了一下整理,總結出電視報道的三大“陷阱”:

    其一,削弱事實的豐富性。

    其二,煽動觀眾的情感共鳴。

    其三,附和輿論的風向。

    主播的工作完成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成功地避開這三大陷阱。

    其中第一點“削弱事實的豐富性”這個陷阱該如何避開呢?這其實是最有難度的。雖然制作電視節目的本意在於讓觀眾理解節目的全部內容,但是稍有差池,又會掉入另一個陷阱,成為“僅追求簡單易懂的節目制作”。如今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節目傳達的信息越簡單收視率越高,這背後就隱藏著一種危險,即為了追求“簡單易懂”,而削弱了事件真相的深度、復雜性和多面性,也就是事實的豐富性。尤其對於報道類節目而言,這一點可以說是致命的危險。

    評論家兼作家辺見庸先生根據自身參與電視節目制作的經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電視做的事情基本就是尋找易懂的內容、將事物簡單化”。這是極其嚴厲的批評。但是如果轉身將這種被批評的痛苦置之腦後,那也就沒有資格作為一名電視報道從業人員了吧。就我自身而言,一直在努力摸索如何在追求電視報道“簡單易懂”的同時又保留事實的豐富性,如何盡可能地將真相的深度和全面性展現給觀眾,而非將事物簡單化處理到僅剩下易懂的內容。當然,一切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聽其他工作人員說,NHK在新員工培訓時就強調,要求寫出的新聞稿或制作的電視節目連中學生都能看懂。相信每天收看NHK節目的觀眾應該能夠理解,從理論到實踐顯然是極具難度的。但是在時下“簡單易懂纔是電視”這種聲音高昂的風潮中,還是難免讓人憂心。

    最近的電視報道為了追求“簡單易懂”,通過圖片、模型、漫畫甚至重現視頻等方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是這樣的節目制作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模式:將事物簡單化,隻為求得Yes或No的結論。其實最危險的是,一旦習慣了這種報道方式,觀眾將隻對“簡單易懂”的內容產生興趣。

    當然,希望節目內容簡單易懂這種要求原本來自觀眾。如果無視這種要求、不管觀眾理解與否,節目制作方一定會被批評為僅僅是為了自我滿足吧。然而如果真如觀眾所期待的那樣“簡單易懂”地報道,對觀眾來說是一件好事嗎?對於復雜的問題,難道沒有必要讓觀眾認識到它的復雜性嗎?因為人一旦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在那個瞬間就會立即停止思考。

    數年後我在報紙上看到電影導演兼電視紀錄片作家是枝裕和先生寫的一篇關於電視的文章。

    “並非是將難懂的事情變得易懂,而是要描繪出大家都認為易懂的事情背後隱藏的難懂,這樣纔能讓智慧生根發芽。”

    這不正是《聚焦現代》所追求的、也是作為主播的我一路為之苦苦追尋的目標嗎?讀到是枝先生的這篇文章時,我立刻產生了如下的想法,那就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將事情“簡單易懂”地傳達給觀眾,而是要把看起來“簡單易懂”的事情背後的復雜性、問題的嚴重性明確地告知觀眾。我想這也正是《聚焦現代》應該發揮的作用。

    我希望觀眾能夠盡可能地和我一起經歷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所經歷的多角度的思考過程,間接體驗理解問題的復雜性、討論解決方案等一繫列流程,而非隻為快速求得一個結論。一直以來,我應該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去對待節目以及觀眾的。

    然而這種想法或許會給觀眾造成一種“不快感”。但我認為即使這樣也沒關繫。或許是我的美好願望吧,我相信每一位觀眾一定都擁有消化這種“不快感”的能力。在前文引用的辺見庸先生的文章中,他緊接著給電視行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究竟能不能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們反復去思考的環境?”

    NHK與其他民營電視臺都設有“放送節目審議會”,這是根據日本《放送法》設置的,可以對放送節目提意見的唯一組織。我在NHK主頁上公布的“中央放送節目審議會”的會議記錄裡,看到有一名委員針對NHK新聞的報道方式,以及為了保持中立而采取的並列式報道,提出了如下質疑:

    幾乎所有的問題,即使通過單對立方式來描寫,想要接近它的核心部分也是很困難的。因為無論什麼事情,在贊成與反對之間都存在著無邊的中間地帶。並且大部分的觀眾也是在這個中間地帶徘徊,來回變換自己的想法。而這種將看待問題的角度兩極化的處理方式,與其說是為了尋找解決方案而進行深度討論,不如說是強制觀眾加入相距遙遠的兩個小組,參與“贊成—反對”的分組站隊遊戲……但是這樣做並不一定能使討論更加豐富多彩,進而促進問題的解決。

    那麼如何纔能杜絕非白即黑的簡化處理模式呢?對於電視報道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課題。



    風向原則

    至於第二點“煽動觀眾的情感共鳴”和第三點“附和輿論的風向”,這兩點其實存在內外呼應的關繫。

    電視擁有的圖像傳達能力、同時性和及時性的力量是極其強大的。例如“9?11”事件中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遭遇襲擊的影像,以及“3?11”日本東北地區遭遇海嘯的影像,這些圖像能夠在一瞬間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產生極為情緒化的情感共鳴。另外如體育比賽轉播,尤其是日本代表隊的勝負爭奪等相關播放也會造成同樣的效果。接下來,媒體開始想方設法地去附和這種由圖像煽動起來的觀眾的情感共鳴。

    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國民中有不少人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受到襲擊”。紐約本就是一座各色人種聚集的城市,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這裡擁有能夠產生多樣化視角的土壤。《聚焦現代》也於11月在當地制作了連續四期的繫列節目,其中有對作家保羅?奧斯特和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采訪,他們都主動談到了“為何我們會成為如此被憎恨的對像”這個問題。奧斯特說:“在這次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紐約人開始了關於自身的思考,例如為什麼我們會被襲擊,我們可以依靠什麼。然後環顧四周,這裡是世界上最為紛雜的大都市,而我們喜歡的正是這樣的紐約。於是人們變得更加親切,不相識的人們也開始嘗試交往。”斯科塞斯也發表了類似的意見,他認為:“人們正在試圖去了解以前並不熟悉的文化,對伊斯蘭教毫無認知的人如今開始學習,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隻有無知纔會產生恐懼,恐懼繼而演變為憤怒,而這種憤怒終將轉化為殺意。”這是2001年11月23日播出的“繫列節目紐約播報:美國何去何從④——凝視紐約”中的采訪。

    然而,在世貿中心被襲以及滿街飄揚的星條旗的相關圖像被反復循環播放的過程中,美國轉瞬間變成了斯科塞斯導演口中那個因為無知而被憎恨與復仇情緒衝昏頭腦的國家。

    “9?11”事件的相關影像就是如此先將美國國民推向恐怖的深淵,其後又進一步促使國民產生情感共鳴,讓人們因為燃燒的憎恨與復仇情緒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最終剝奪了人們冷靜的判斷能力。並且福克斯電視臺因為這種附和觀眾情感的報道方式迅速提高了收視率,於是其他電視臺也都緊隨其後,紛紛采取了類似的報道方式。

    讓人快速獲知世界時事也是電視作為媒體發揮的作用之一,並且滿足了觀眾希望通過收看電視來了解他人動向的需求。因此電視天然就擁有將社會均質化的功能。同時另一方面,電視的制作方為了獲得更多觀眾,不得不密切關注觀眾的動向。由此產生的觀眾與制作方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無比強大的。電視煽動著觀眾的情感共鳴,導致的結果是,隨著這種情感共鳴的日益高漲,電視又轉過頭來開始附和觀眾的情感。

    如此相互作用加速了多數派的形成,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發生排除少數派、排除異質的情況。劇作家井上廈將這種現像稱為“風向原則”,即輿論風向在被媒體宣傳擴大的過程中,其力度也愈漸加強,而當這股風力增強到無人能抗衡的地步,就會發展成“大家都是這麼說的”,這就是所謂“風向原則”的威力。

    電視往往會通過某一個瞬間來展示它的強大力量。那種促進觀眾的情感共鳴、形成強烈的命運共同感的力量當然也包括在其中。諸多媒體當中,尤屬電視最為擅長觸動人的感性、情感。也正因如此,為了獲取更多的觀眾,電視制作方總是盡最d可能把電視的這種能力發揮到極致。然而當由此形成的命運共同感處於統治地位時,再想要宣傳少數派或者反對派的意見便會難上加難。尤其當眾人意見一致時,一旦有人提出質疑,很多時候會受到非常猛烈的反擊。如此一來,在媒體內部也會發生“風向原則”。

    這就是借助簡單易懂的表現形式來附和觀眾的情緒,最終被觀眾的“情感共同體”同化的危險。媒體,特別是電視尤為容易踏入這個“陷阱”。因此,即使冒著會被反擊的風險,也應該一絲不苟且持之以恆地去質疑、去求解。為了避免簡單化的處理,需要從多樣的、不同的視角去質疑。我認為隻有堅持質疑,纔能避免踏入“煽動觀眾的情感共鳴”和“附和輿論的風向”的陷阱。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