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我們這種叛徒 約翰勒卡雷作品 一部犯罪題材力作 戴米恩路易斯主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475-688
    【優惠價】
    297-43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06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80600
    商品編碼:65285553019

    代碼:59

        
        
    "

    作者簡介

    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約翰·摩爾·康納爾,英國間諜小說家。早年曾供職於英國情報部門,後開始以筆名創作小說。勒卡雷憑借小說《柏林諜影》一舉成名,當時著名的小說家格雷阨姆·格林如此盛贊:“這是我讀過的極好的間諜小說!”從此奠定了文壇大師的地位。

    勒卡雷一生得獎無數,1964年獲得英國毛姆獎,1965年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的愛倫坡大獎,1988年更獲頒英國推理作家協會(CWA)終身成就獎(另外分別在1963年與1977年獲頒金匕首獎)等。2008年,在《時代》雜志評選的“1945年以來極為偉大的五十位英國作家”名單上,勒卡雷名列第22位。2011年,勒卡雷獲歌德學院頒發的歌德獎。

    勒卡雷的作品不僅受到全球各大媒體的矚目與讀者的歡迎,更因充素與張力,被多次翻拍成了影視劇。2018年11月,《女鼓手》由韓國著名導演樸贊郁執導,翻拍為6集迷你劇,在BBC火熱播出。

    精彩書評

    獲頒英國犯罪推理作家協會(CWA)“金匕首獎中之獎”的大師約翰?勒卡雷的動人力作!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
    名列美國作家推理協會“一百部經典推理小說”

    精彩書摘

    機場暗得不合規矩——哪個機場都不該這麼暗。那是第一件讓佩裡感到驚訝的事情。沒錯,過午夜了,但你還是會期待看到更亮的燈光,就算是一個像貝爾普這樣隻能起飛降落、尚未取得足夠國際航線認可的小機場。
    而且沒有手續:除非把盧克跟一個身穿藍色工作服的男人正在私下交談的動作看成一項手續——這個不耐煩的臉色灰敗的男人似乎是附近唯一的工作人員。現在盧克正給他看某張文件——太小了,肯定不是護照,到底是一張卡、一份駕駛執照,還是一個塞了錢的小信封?
    不管它是什麼,那個穿藍色工作服的臉色灰敗的男人需要借助更好的光線來檢視,因為他轉過身去,弓著身子站到身後的一束聚光燈投下的光線裡,當他轉回身來朝向盧克的時候,之前拿在他手裡的隨便什麼東西從他手裡消失了,要麼就是他攥緊了那東西,要麼就是偷偷塞還給了盧克,但佩裡沒看到他那麼做。
    在這個臉色灰敗的男人之後——他沒用任何語言留下一句話就消失了——是一條滿是灰色屏幕的減速帶,但沒人注意它們就走過了。減速帶後,一條靜止不動的行李傳送帶,還有兩扇笨重的電子感應門,在他們走近之前就打開了——我們已經在機場了嗎?不可能!——然後是一個空蕩蕩的候機大廳,四扇玻璃門徑直通往停機坪:還是沒人來檢查他們的行李,或是他們自己,讓他們脫鞋,脫外套,躲在一塊鋼化玻璃的窗口後面悶悶不樂地看著他們,衝他們打個響指,示意他們把護照遞過去,或是不慌不忙地問他們幾個讓人不安的問題,比如為什麼來這個國家,來多久了。
    要是他們在這裡得到的不受盤查的優待歸功於赫克托那頭的秘密謀劃——盧克是這麼對佩裡暗示的,赫克托自己也實際確認了——佩裡隻有一句話:脫帽致敬,向赫克托。
    在佩裡看來,通往空曠停機坪的四扇玻璃門像是被上了鎖又固定住了,但一條繩上的盧克知道得更多。他徑直走向右手邊的門,輕推了一下——看哪!——它順從地滑進自己的外框,一絲新鮮的冷空氣躥進房間,迎面拂上佩裡的臉;他感激這陣風來得正是時候,因為他渾身濕熱,極不舒服。
    門大敞著,夜晚在召喚,盧克把一隻手——輕輕地,而非居高臨下地——搭在迪馬的手臂上,示意他從佩裡身邊離開,領著他毫無異議地穿過門口,踏上停機坪,像是事前告知過的,盧克在那裡突然左轉,讓迪馬走在他身旁,留下佩裡尷尬地跟在他們身後,像是某個不太確定自己是否被邀請的人。迪馬身上有種東西不一樣了。佩裡意識到那是什麼。邁出門口,迪馬脫掉了他的羊毛帽,把它丟進手邊的一隻垃圾箱裡。
    佩裡跟在他們後面轉身時,他看到了盧克和迪馬肯定早就看見的東西:一架雙引擎飛機,沒亮燈,螺旋槳緩慢地轉動著,停在五十碼開外的地方,駕駛艙裡坐著兩個幾乎看不見他們身影的幽靈般的飛行員。
    沒有再見。
    是否有什麼值得高興或難過的事情,佩裡不知道,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後。已經有過太多擁抱,太多問候,真誠的或牽強的,在他們不斷相聚又分別的過程中持續累積完成的一場道別、問候、互致愛意的盛宴,或許容不下再多一次的表達。
    又或許——總是或許——迪馬被自己的感情淹沒了,說不出話來,也無法回頭,甚至根本不能看他。也許在他走向那架小飛機時淚水早就在他的臉上決堤,他一步接一步地走著,步子小得讓人喫驚,謹慎得像在走跳板。
    至於盧克——這會兒落後迪馬一兩步,像是要讓他獨自享受並不存在的聚光燈和攝影機——也沒對佩裡說一句話:盧克眼裡隻有走在他前面的那個已經成型的男人,而非獨自站在他身後的佩裡。用他的尊嚴在前進的迪馬:光頭、挺著身子,努力壓制著自己的跛腳,卻不失莊嚴。
    當然盧克為自己在和迪馬關繫裡的位置制定了策略。要是沒有策略,盧克就不是盧克了。他是佩裡年輕時曾爬過的坎布裡亞山 上聰明的行動迅速的牧羊人,集中他所能有的每一絲精神和體力,催趕能為他帶來獎賞的母羊爬上臺階,往黑洞一般的機艙裡去,隨時準備看到他退縮、逃跑、突然停下和拒絕。
    但迪馬沒有退縮、逃跑或是突然停下。他筆直地朝黑暗裡大步前行,眼見黑暗吞沒了他,小盧克立刻加快步子趕上了他。有人從裡面為他們關上艙門,或是盧克自己關的:一陣倉促的鉸鏈的摩擦,兩下金屬沉悶的踫撞聲,似乎門從裡面被鎖上了,機身上的黑洞消失了。
    佩裡對起飛的過程也沒有清晰的記憶:除了他想著要給嘉兒打個電話,告訴她老鷹起飛了,或者類似的措辭,然後為自己找輛公交或出租車,或者干脆走回城裡。他不太清楚自己距離貝爾普市中心在什麼位置——要是真有個市中心的話。接著他想起奧利就站在他身旁,也記得他搭了趟便車回到翁根的嘉兒和那個沒有父親的家庭身邊。
    飛機起飛了,佩裡沒有揮手。他看著它升空,敏捷地左右傾斜,因為從貝爾普機場起飛要對付不少丘陵和小山,飛行員必須反應很快。這兩個飛行員就是。看樣子是有商業執照的。
    沒有爆炸。至少沒有一聲傳到佩裡的耳朵裡。過後,他倒希望能有一下。隻有類似戴手套的拳頭打進沙袋的重擊聲,還有一道讓他突然看清整片黑色山麓的耀目的白光,接著就什麼都沒有了,看不見也聽不到,直到頂燈閃爍的警車、救護車和消防車隊尖嘯著趕來回應那道消失的閃光。

    目前階段的半官方裁定是儀器故障。引擎故障是另一項原因。到處流傳著姓名未知的維護人員消極怠工的小道消息。很長一段時間裡,可憐的貝爾普機場都成了替罪羊,遭到專家們毫不留情的批駁。地面控制可能也受到了譴責。兩組專家委員會無法統一意見。保險公司傾向保留賠償,直到事故原因被調查清楚。燒焦的尸體仍然無跡可尋。從表像判斷,兩名飛行員毫無問題:真實握有執照的飛行員,此外還有豐富的飛行經驗,可靠的家伙,都結婚了,沒有使用違禁藥物或酒精的跡像,他們的檔案裡沒有任何不利的記錄,兩人都住在哈羅區 ,他們的妻子相互間關繫不錯。因此是兩起悲劇,但就媒體關心的程度而言,隻值一天的版面。究竟為什麼一名英國駐波哥大大使館的前工作人員會跟一名“居住在瑞士的可疑俄羅斯富豪”同乘一架飛機,就連八卦小報都沒能找到合理的解釋。性?毒品?軍火?七零八落的證據裡沒有一項能夠被證明。恐怖襲擊——時下報道的萬靈藥——也被考慮進去,卻又立即被否決了。
    沒有組織聲明對這起事件負責。


    前言/序言

    圈內圈外
    代約翰·勒卡雷《我們這種叛徒》前言
    寫過《納尼亞傳奇》的劍橋中古文學教授C.S. 劉易斯,1944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紀念集會上演講,題目叫《圈內》(The Inner Ring)。
    他先從《戰爭與和平》中一段小故事講起。當鮑裡斯·德魯別茨科伊走進大廳,一位全副配飾勛章的老將軍正在跟安德烈公爵說話。安德烈一見到鮑裡斯,立即向他點頭微笑,把那位正向他懇切陳述事務的老將軍扔在一邊,用略帶法國味的俄語口音對他說:“好的,你稍等。”這音調戲謔嘲諷,故作高人一等,表示輕蔑對方。鮑裡斯瞬間領悟到,原來表面上由軍隊條例規定的官階體繫之下,另有一種真正階級體繫,在那個體繫中,一位紫色臉膛(由此可見)、全副戎配的老將軍急切期待一位下級軍官撥冗聽他彙報,而在他等候期間,那位下級軍官正在跟另一位更低級軍官親熱敘舊。
    於是劉易斯說,是有這樣一種東西,它能超越表面上看來井然有序的社會階級體繫,這東西無可名狀,看起來不過是一些外人弄不清的切口和綽號,一種隻有置身其內的人們使用的隱晦說話方式,他稱之為Inner Ring——“圈內”。總是有一些人在“圈內”,有一些人在“圈外”,這圈子確實有那麼一條邊界——因為你總是會看到有一些人站在這條邊界上,急切盼望進入其內。這個“圈子”,其準入或者驅逐向來無須正式手續。有人在被趕出去以後覺得他在其中。而吸納某個人進入某個圈子這件事,向來是圈內人的一大樂子。
    有趣的地方是,當你千辛萬苦進入一個“圈子”後,會發現在“圈子”中更有另一個“圈子”。演講者在此使用一個比喻:pierce through the skins of an onion——說這就好像是你在穿越一層層洋蔥。劉易斯說,每個人在其一生中各個階段,都在渴望進入某個“圈子”。這種渴望,並不能用維多利亞時代無數諷刺小說中的趨炎附勢來解釋。因為諷刺小說挖苦那些人,一心一意想要鑽進的那個社交圈,隻是無數“圈子”中的一種。大多數人(劉易斯在此對在座聽眾稍作恭維)並不渴望公爵夫人的邀請、明亮的大廳、香檳酒、或甚至獲悉貴族和內閣丑聞。他們甚至隻是在渴望某一個神聖小閣樓,湊在桌前的腦袋,彌漫的香煙味,以及一些僅有我們少數幾個人與聞的、秘密的“美妙知識”(delicious knowledge)。有時候它們以藝術之名聚集,有時候人們稱之為“共產主義小團體”(communistic c?terie)。
    要理解劉易斯那個年代的英國社會生活,“圈內圈外”似乎是一個關鍵。一個富有纔智、受過良好教育的英國年輕人,他有年輕人特有的叛逆,也有旺盛求知欲,卻面對一個井然有序的階級結構。如果能夠進入某個“圈子”,這對迅速穿越社會藩籬大有好處。這些神秘的“圈子”同時也意味著神秘的知識,以及不為外人所知的權利。他們渴望進入。
    早年英國間諜機構招募新人,利用的正是這種心態。從很多著名大間諜的回憶錄中,你會讀到“old boy network”(老朋友網絡)這種說法。日後回想起來,他們甚至不記得事情是發生在哪個具體日期,也不記得有什麼具體官方程序,通常是閑閑的一句邀請,哪天下午你有空到我這兒來坐坐?或者順口提到的一句介紹,我知道他,他正是你們需要的那種家伙。這位被引見的年輕人很樂意加入,他早就在盼望成為“圈內人”。這個擁有神秘莫測知識和權利的“小圈子”,能夠讓這些年輕的劍橋畢業生輕巧地繞過文官科層低級走廊,讓他們站到到當代事件(以及——他覺得是歷史走向)的觀測制高點。
    麥克尤恩那部表面上是間諜小說、實則是作者本人回顧叛逆青春與體制衝突的新作《甜牙》中,開頭有一段提到“西方世界正在進行中一場穩健革新”,提到新兵招募方式的變化(小說女主角此時試圖加入軍情五處),他說年輕人也許認為他們發現一種新的交往方式,昔日的壁壘據說正在從根基處崩解。但那著名的套路——“搭搭肩膀”如今還在用。“hand on the shoulder”這個詞組,在很多英國間諜的回憶錄中讀者也常見到(它甚至是勒卡雷小說中人常用的身體語言)。似乎麥克尤恩生怕讀者不理解這句話的重要之處,當他把小說第一章截出作為短篇小說單獨發表於《紐約客》雜志時,直接使用這個詞組作為小說名字。搭上肩膀的那隻手,是一個間諜圈外人被納入“圈內”的信號。這隻手有時來自導師,有時來自朋友或同學。搭搭肩膀,新人加入。
    新人受到青睞滿心歡喜,以為神秘世界的大門就此打開。不久他卻發現(此前他從未想到過)圈內有圈——正如劉易斯演講中所提。這個圈內之圈,在《甜牙》女主角,是那個隻有男性可以進入的間諜行動項目管理圈。而對勒卡雷小說中人來說,則是那個“圓場五樓會議室”。
    圓場——circus,這個詞本身就很容易讓人想到某種“圈子”。而五樓(fourth floor)或者頂樓(top floor)——這個勒卡雷小說中最神秘、最令人向往的所在,他筆下人物的內心聖地,其實也是作家本人試圖借用虛構方式去染指的地方。當年在軍情六處上班時,他偶爾去過,但他不屬於那個地方,既不在那兒辦公,也不參加那兒的每日例會——他在小說中揶揄的頂樓會議室晨禱。頂樓如此重要,以至幾十年後他接受《每日郵報》采訪時,頂樓仍占據對話重心,回憶60年代間諜生活,勒卡雷首先就描繪頂樓景像。關於那地方,他可沒有一句好話。“布滿灰塵的小套間”、“像蛛網一樣讓人毛骨悚然的走廊”、“魚眼凸面鏡反射的扭曲形像”、“接見室老婦人的視線”。那地方既神秘又讓他氣餒。說起來,勒卡雷在《鍋匠》中讓圓場頂樓被一幫叛徒鼴鼠占據,暗中懷有那種幸災樂禍也許他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
    評論者提及勒卡雷,有一個貌似內行的說法。因為他干過間諜,懂行,所以寫得逼真。言下之意好像是在說,勒卡雷擁有一手好材料,寫的都是親身閱歷。這其中包含雙重低估,大概勒卡雷和MI6聽著都會不以為然(盡管小說家和間諜都以給別人帶來錯覺為樂)。 情報界人士會覺得,以勒卡雷當年的業內層級,他能知道幾多頂樓秘辛?而在小說家這一頭,那說法簡直是無視其天賦虛構能力。
    間諜老手退役寫書寫小說,英國很常見。格林寫《人性的因素》,其男主角在情報機構中的地位,跟作者本人差不多。在某個地區分管科室中,專門負責一個不太重要的小國。英國還有一位女間諜小說家,斯泰拉·瑞明頓(Stella Rimington),擔任過軍情五處最g主管,她在頂樓辦公,那是《甜牙》女主角從未來到過的90年代軍情五處大樓。瑞明頓後來擔任布克獎評委主席,歐洲文學界似乎很有些竊竊私語,把這當作冷戰秘密機構向文學伸手又一證據。
    至於勒卡雷,他正是劉易斯所描述的那個以為自己已成圈內人士,卻發現圈內更有小圈子的家伙。在可以查到的生平簡歷中,1948年,他在瑞士奧地利等地學德語時,被征入英國駐外軍團情報機構負責審訊翻譯。1952年,他在牛津大學念書,秘密為軍情五處工作,收集彙報大學內左翼團體活動情況。1958年,正式加入軍情五處。1960年,轉而加入軍情六處。在MI6工作期間,他很少有機會乘電梯攀上頂樓,向最g當局彙報工作。他從未像他的主人公史邁利那樣,在頂樓有一間辦公室。這個人物的原型部分來自約翰·賓姆(John Bingham)——勒卡雷最初起念要寫間諜小說,也是接受他的建議。在情報界的地位,賓姆顯然高於勒卡雷,據說二戰時期英國著名的雙重間諜計劃“double cross”由他監管。
    頂樓,表面上意味著機構內的地位層級,但在勒卡雷看來,頂樓更是一個秘密小圈子——一個他本人從未被納入其中的秘密圈子。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在那個秘密世界中,能不能獲悉某些知識是由“圈內或是圈外”決定的。以勒卡雷在MI6(他小說中圓場)所處位置,他在小說中處理得各種秘密知識,想必主要來自他自己所謂底樓走廊閑言碎語,以及檔案。勒卡雷學生時代參加過一些外圍情報活動,60年代正式加入MI6。其時冷戰方興,在軍情六處辦公大廈底樓人士看起來,世界大事好像都在頂樓會議室秘密決定。對頂樓(那個Inner Ring)秘密的向往,似乎構成勒卡雷小說敘事的內在動機。敘述者跟讀者一起——事實上,敘述者帶領讀者不斷追尋圓場頂樓的各種秘密知識。以至於勒卡雷間諜事件看上去近乎某種學術活動。勒卡雷式007的冒險事業,不是要拯救或摧毀一個世界,而是要揭露或遮蓋一個知識洞穴。勒卡雷小說的主人公會為一份缺頁的卷宗迅速行動起來,也會為一個記憶盲點徹夜不眠,他們在審訊中為一個詞語的精確性反復質詢,他們熟悉檔案目錄卡的關鍵詞,但有時會迷失在卡片與卡片、文件與文件之間的關聯線索中,為跳不出思路慣性而焦慮。總體而言,他們是一群愁眉苦臉的行業歷史學家。他們最光彩照人的英勇時刻,是在書房中巧設計謀,讓對手吐露一兩條關鍵信息。終於打開通向秘密洞穴的門道。這種隱秘的求知欲望,也許是那些在情報機構中比勒卡雷級別更高的間諜小說家無法感受到的。也許在伊恩·弗萊明、約翰·賓姆、斯泰拉·瑞明頓們那個圈子中,勒卡雷筆下的這類秘密知識是自由共享的。他們熟視無睹,無法想像這些知識本身便可以是驚心動魄的懸念。
    勒卡雷小說的敘事者,正像他本人一樣,總是置身於“圈外”視角。很多時候,主人公是一個情報圈外人。出於某種隱秘的激情,他不斷深入,尋查一種圈內秘密。即使史邁利,在《鍋匠》中也已無奈退休,從圈外對頂樓那個腐壞的圈內發起獨立調查。
    這是一個極其狹窄的、極其受限的視角。就像是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敘事能力極限,勒卡雷有時甚至讓他的敘述視角出自一個智力平庸的兒童。總是錯誤地判斷大人們的舉止行為。或者一個遲鈍老婦,她所說每一句話,都很可能是一種妄想。常常線索來自片言隻語,甚至隻是一幅模糊的照片,一個記號,一段外國語音(幸虧主人公恰好能聽懂這種聲音)。秘密知識的碎片(或甚至僅僅痕跡)在一種尋根究底的激情下,緩慢地勾畫出整幅敘事藍圖。
    這是勒卡雷獨特的敘事技藝,來自他本人的隱秘動機,來自他年輕時代某種渴望。直到他75歲時,在他的新作《我們這種叛國者》,他仍然選擇從這樣一種視角出發,來講這個有關間諜和地下幫會兩個小圈子的故事。
    小說男女主人公是教師,是律師。這對情侶因為一次偶然機會,懵裡懵懂闖入兩個秘密圈子的切彙處。他們不得不竭盡所能去理解那些難以理解的秘密事物。他們必須從家庭瑣事中甄別真相,在網球場閑言碎語中豎起耳朵,努力識別外國人的身體語言和神態表情,從零開始學習俄羅斯幫會、情報機構、地下金融業務的各種行話切口習慣用語。當他們被英國間諜機構訊問時,他們隻能從問題中尋找答案,從別人對他們的提問中領悟那些雖然是他們本人所見所聞,但他們之前從未意識到的重要內容。
    他們既不是英國情報機構圈內人,也不是俄羅斯幫會洗錢業圈內人。出於小說敘事者自己也無法說清的動機,幾乎可以說是主動地介入到事件中。與平常中產階級人士對已發出危險警號事物的逃避本能向對峙的,正是這種對圈內秘密的向往。不說清楚這一點,讀者恐怕無法理解,為什麼這一對情侶不是轉身離去,而是奮而投身其中。


    小白
    2015年1月22日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