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新華書店旗艦店】4321 保羅·奧斯特著 李鵬程譯 當代小說歐美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1291-1872
    【優惠價】
    807-117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6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72662
    商品編碼:36925545720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代碼:148

        
        
    "


    編輯推薦

    ★ 保羅;奧斯特暌違7年超級長篇, 2017年布克獎決選作品,2018年法國外國圖書獎得主,《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全美獨書商》暢銷書。

    ★一部奇特的史詩級成長小說,關於命運、自我稟賦與人生可能性的現代寓言。經由四重人生的平行路徑,探索文學想像中延展的時空——“我們的世界頂多是一部分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包括那些本可能發生但未曾發生的一切”。

    ★ 全景式的社會寫實作品,一部歷史激蕩變革中的青年成長記,有關傳統、家庭、愛情和現代生活包羅萬像的故事——“人們在時間中生活,然後死去。但是像所有人一樣,他們存在的度量不必是他們身後留下的東西,而是他們認為自己是誰。”

    ★美國當代蕞具創新性的小說家之一,美第奇文學獎、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得主,村上春樹、邁克爾·翁達傑、J. M. 庫切贊譽的作家——融合了荒誕主義、存在主義和懸疑素,“保羅·奧斯特是當代文學一個蕞為獨特的聲音。”(《紐約書評》)

    ★ 理想國中文版封面裝幀采用小於1毫米極細鏤空,突破國內圖書裝幀工藝極限,大師力作典藏版本。


    1947年3月3日,在新澤西州紐瓦克的一間產科病房,露絲和斯坦利*一的孩子阿奇?艾薩克?弗格森出生了。從那時起,弗格森的生活展開了四條彼此獨立的平行路徑。四個男孩是同一個男孩,由同樣的DNA造就,卻沿著四種軌跡經歷了四重的人生。

    四個弗格森在不同的城鎮長大,有著不一樣的知識激情、感情生活和社交圈,他們如影子般彼此映照,相互闡釋,也走向不同的人生境遇。在美國社會激蕩變革的大時代背景下,弗格森們在各自的青春之路上奔襲,經歷著傷痛、失去和蛻變……

    一部全景式的社會寫實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詩級成長小說,關於傳統、家庭、愛情和現代生活包羅萬像的故事,關於自我的稟賦與人生的可能性。“保羅?奧斯特是當代文學一個*為獨特的聲音”,《4 3 2 1》是一部精彩絕倫、感人至深的傑作。

    理想國:保羅?奧斯特作品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紐約三部曲

    末世之城

    在地圖結束的地方

    幻影書

    布魯克林的荒唐事

    密室中的旅行

    鼕日筆記

    4 3 2 1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1947年出生於新澤西的紐瓦克,著名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院士,其作品融合了荒誕主義、存在主義和懸疑素,被視為美國當代*具創新性的小說家之一。奧斯特著作等身,代表作包括小說《紐約三部曲》《幻影書》《布魯克林的荒唐事》《巨獸》,以及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等,曾獲法國美第奇文學獎,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王子文學獎,美國約翰?科林頓文學傑出貢獻獎,並多次入圍都柏林文學獎、布克獎、福克納小說獎等,作品已被翻譯成四十餘種文字。他編劇的電影《煙》於1996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和*佳編劇獎,2012年,他成為首位紐約市文學榮譽獎的獲得者。《4 3 2 1》(2017年)是他七年來首部長篇小說。

    關於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村上春樹曾不吝贊美稱他為“天纔”,評論界泰鬥哈羅德?布魯姆說他融合了“霍桑和卡夫卡,就像博爾赫斯那樣”。而《英國病人》的作者邁克爾?翁達傑則說:“無論選擇用何種形態發聲,無論想像出什麼樣的故事,保羅?奧斯特都是不容忽視的聲音。”

    奧斯特是當代文學獨樹一幟的寫作者,三十多年來作品被翻譯成了四十幾種文字。2006年,早在59歲這個稚嫩的年紀(按照這個獎的標準來說是這樣),保羅就被授予了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

    文學當然不是競賽,但在這一聲望卓著的文學獎歷年的獲獎名單中,的確有帕斯、君特?格拉斯、多麗絲?萊辛、略薩、鮑勃?迪倫等後來的諾獎得主,也有埃科、胡安?魯爾福、桑塔格、阿摩斯?奧茲、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菲利普?羅斯這些讓寫作者備感壓力的名字。

    以任何標準來看,奧斯特都堪稱文藝圈的勞模,他是不折不扣的“斜杠先生”:詩人/小說家/編輯/文學譯者/劇作家……從1982到2017年,以驚人的穩定產出了十六部小說,九部文集/回憶錄,五個劇本,六部譯作(包括與前妻莉迪亞?戴維斯合譯的薩特Life/Situations)。

    在他持續高產的職業生涯中,一個不變的特征是他永遠在“變形”。

    以詩人和法語文學譯者的身份出道,1982年轉向散文,寫了一本離經叛道的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成名於文壇,而在當時這種文體遠遠還沒有變得今天這樣時髦。

    然後是小說,那些充滿存在主義色彩又燒腦的懸疑故事,被恰如其分地稱為“卡夫卡做了偵探”。還有色調陰郁、富於哲思的反烏托邦小說和流浪冒險小說,涉及美國政治宏大圖景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以會飛的男孩和流浪狗為主角的寓言故事。

    奧斯特涉獵的領域還包括電影(而且不隻是玩票)。他編劇的《煙》拿下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1995)和*佳劇本獎,那次觸電之後他又自編自導了三部影片,過足戲癮。

    而就是這樣一位勞模,在2010年之後長達七年的時間裡沒有再出版一部小說。直到2017年初的《4 3 2 1》,一本800多頁的大部頭,歐美書界各大榜單“*令人期待的新書”,長度是他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三四倍,一頭不折不扣的“大像”,他說,但他希望是一頭“奔跑著的大像”。


    ★“奧斯特這部小說是一個輝煌的構想……關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出色彙編,點綴著許多敘述的珍寶。”——大衛·高見(著名評論家)

    ★“具有超凡的野心和卓越技藝的作品,一部包羅萬像的小說。”——《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視野廣闊,全景式書寫非常吸引人,可稱為奧斯特*偉大的小說。”—— 《金融時報》

    ★“二十五年來,保羅·奧斯特是當代文學中一個*為獨特的聲音。”——《紐約書評》

    ★“保羅·奧斯特是一個文學天纔。”——村上春樹

    ★“無論選擇用何種形態發聲,無論想像出什麼樣的故事,保羅·奧斯特都是不容人忽視的聲音。”——邁克爾·翁達傑

    ★“奧斯特的作品可以說是融合了卡夫卡和霍桑,正如博爾赫斯那樣。”——哈羅德·布魯姆

    ★很久以前我還在巴黎當學生的時候就見過本書作者奧斯特,那時候國內還沒有什麼人看他的書。當時,我看了他的作品法譯本,特意趕到一個書店參加他的簽名售書,當時他還特別年輕,又帥又年輕,我印像很深,此後就對他的作品有所追蹤。我覺得他的重要性在中國讀者當中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

    ——董強/第三屆京東文學獎評委,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法語繫主任

    ★這部作品是奧斯特對自己創作的一次顛覆。他絕對是有自己的文學抱負的,想對在創作上有一個突破。他原來的小說精煉、簡潔、充滿懸念,特別講究語言和節奏,故事中套故事,剛開始讀奧斯特時,還是蠻喜歡的。但讀多了他的小說,會覺得他有一種寫作套路,基本上是個類型化小說家。《4321》這部大部頭倒是不同於他原先的小說,隻是挺考驗閱讀的。

    ——高興/第三屆京東文學獎評委,著名翻譯家、詩人,《世界文學》主編


    1.0

    根據家裡流傳的說法,弗格森的祖父揣著縫在衣服裡子裡的一百盧布,兩腳一邁,離開家鄉明斯克,往西經華沙和柏林到達漢堡,然後訂了張“中國皇後”號的船票,在鼕日的狂風暴雨中橫跨大西洋,於二十世紀的第一天駛入了紐約港。在埃利斯島上等待接受移民官的審查時,他和一個俄國猶太人同胞攀談起來。那人跟他講:別再想著叫列茲尼科夫了。這名字在這兒對你沒好處。你需要起個美國名字來開始你在美國的新生活,要有正宗的美國味兒。對於1900年的艾薩克·列茲尼科夫來說,英語還是一門外語,所以他便請那位更年長、更有閱歷的同胞不吝賜教。跟他們說你姓洛克菲勒,那人回道。這麼講一準沒錯。一個鐘頭過去了,接著是另一個鐘頭,等到十九歲的列茲尼科夫坐下來接受移民官的審查時,早把那人教給他的名字忘了個一干二淨。叫什麼?移民官問。這位已經疲憊不堪的移民惱火地捶了捶腦袋,脫口而出一句意第緒語,伊卡—哈博—法格森(我忘了)!就這樣,艾薩克·列茲尼科夫以伊卡博德·弗格森這個名字,開始了他在美國的新生活。

    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尤其是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過即便過了開頭這一關,他在這第二故鄉的生活也不盡如人意。確實,他設法在過完二十六歲生日之後娶了妻子,確實,這個嫁過來之前叫範妮·格羅斯曼的女人,給他生了三個強壯健康的兒子,但對於弗格森的祖父來說,美國生活的艱難困苦從他下船的那天便開始了,而且一直要到1923年3月7號晚上纔會結束。那晚,四十二歲的他意外地英年早逝—芝加哥一間皮革倉庫遭到持槍搶劫,受雇當夜班警衛的他殞命在槍口之下。

    他沒留下來什麼照片,不過據說是個虎背熊腰的壯漢,長著一雙大手,沒受過教育,也沒什麼本領,是那種典型的一無所知的新移民。他到紐約的第一個下午,踫上一個街頭小販正在叫賣蘋果。那是他見過的最通紅、最圓潤、最w美的蘋果。沒經住誘惑的他買了一個之後迫不及待地咬了下去。但和他期待的甜味不同,他喫到的味道又酸又怪。更糟糕的是這蘋果軟得讓人惡心,而且把皮兒咬破後,果實裡面淡紅色的液體帶著一顆顆種子噴薄而出,濺得他滿衣服都是。就這樣,他第一次嘗到了新世界的味道,第一次嘗到了叫他永生難忘的澤西番茄。

    他不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他是個肩膀寬厚的雜工,一個有著荒唐名字的希伯來巨人,靠著一雙閑不住的腳,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在巴爾的摩和查爾斯頓,在德盧斯和芝加哥到處踫運氣,干過碼頭工,在五大湖的一艘油輪上當過二等水手,在流動馬戲團做過馴獸師,在錫罐工廠擔任過流水線工人,還開過卡車,挖過溝渠,當過夜班警衛。不過,盡管他使出了百般的努力,掙到的錢總不過是分分毛毛,所以一貧如洗的艾克·弗格森最後留給老婆和三個兒子的東西,隻有那些他跟他們講過的故事,那些有關自己年輕時四處漂泊的經歷。雖然故事的價值往遠了說,可能並不比金錢差,但在眼下,它們的局限性卻是確鑿無疑的。

    ……

    1.1

    他母親名叫露絲,等他大到可以自己繫鞋帶和不再尿床,他就會和她結婚。弗格森知道露絲已經和他父親結婚了,但父親是個老頭子,所以不久之後就會死掉,他一死,弗格森就可以娶他母親,而她丈夫的名字也將變成阿奇,不再是斯坦利。他父親死掉時他會難過,但不會太難過,不會難過到掉眼淚。小孩子纔會哭,他可不是小孩子。當然,他時不時還是會掉眼淚,但那僅限於摔倒或者弄疼自己的時候,弄疼自己的時候哭是不算數的。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是香草冰激凌和在父母的床上跳來蹦去。最壞的事情是肚子疼和發高燒。

    他現在還知道了酸味糖球也很危險。不管他多喜歡喫,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把它們塞到嘴裡了。這種糖滑不溜秋的,會不小心咽下去,但它們又太大,下不去,會卡在氣管裡叫他喘不上氣。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天噎住時有多難受,幸好他母親衝進房間,把他抱起來,頭朝下掉了個個兒,一隻手抓著他的雙腳,另一隻手不停在他的背上捶,一直捶到酸味糖從他嘴裡蹦出來,吧嗒一聲掉到了地上。他母親說:以後不許再喫酸味糖了,阿奇,太危險了。說完,她叫他一起把裝滿酸味糖的碗端到廚房,然後兩人輪流把紅色、黃色和綠色的糖果一個個扔進了垃圾桶。扔完後他母親說:拜拜了,酸味糖。真是個有趣兒的詞:拜拜。

    這件事發生在很久以前的紐瓦克,當時他們還住在三樓的那間公寓裡。現在他們住的房子在一個叫蒙特克萊爾的地方,這所房子比公寓大很多。實際上,除了那些酸味糖,除了他房間裡那架在窗戶打開時會咔咔作響的百葉窗簾,除了有一天母親收起他的嬰兒床,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獨自睡在沒有欄杆的床上,對於那間公寓他已經沒多少印像了。

    他父親每天很早就會出門,那時候弗格森通常還在睡夢當中。有時候他父親會回家喫晚飯,有時候直到弗格森已經被安頓上床了纔到家。他父親要上班。男人長大後都要上班。他們每天離開家,然後去上班,因為他們工作纔能賺錢,賺錢纔能給老婆孩子買東西。一天早晨,他望著父親的藍色轎車從家裡開出去後,母親就是這麼跟他解釋的。這似乎是個不錯的安排,弗格森想,但錢的部分讓人有點兒迷惑。錢又小又髒,這一張張又小又髒的紙片怎麼能給你換來汽車或者房子這種大東西?

    1.2

    弗格森六歲時,母親跟他講了曾經差點兒失去他的事。不是指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種失去,而是說死掉了,無形的靈魂離開這個世界、飛向天堂的那種失去。那時他還不到一歲半,她說,一天晚上他開始發低燒,但迅速變成了高燒,已經過四十一度,對於小孩來說這樣的體溫十分兇險,所以她和他父親把他嚴嚴實實裹好,開車送去了醫院。在醫院他開始抽搐不止,差點兒把命抽沒了,因為就連那晚給他切除扁桃體的醫生都說他命懸一線,意思是他不確定弗格森是否能活下來,現在隻能聽天由命。她嚇得魂飛魄散,她告訴他,生怕會失去她的小寶貝,差點兒就精神錯亂了。

    那次是最糟糕的,她說,隻有那次讓她覺得真的要天塌了,雖然後來也有其他磕磕絆絆,一繫列未能預料到的驚慌失措和小災小難。接著她一一列舉了他小時候發生的各種意外,其中好幾次差點兒讓他送了命或者落下殘疾,比如喫牛排時沒嚼碎被噎住,腳底板被碎玻璃割破縫了十四針,絆倒磕到石頭上撞破左臉縫了十一針,眼睛被蜜蜂蜇了腫到睜不開,還有去年夏天學遊泳的時候,被堂哥安德魯摁到水下險些淹死。他母親每描述完一次,就會停下來問弗格森是否還記得,事實是他還真記得,幾乎每一件事都歷歷在目,仿佛它們昨天纔剛發生一樣。

    他們的這次對話發生在6月中旬的某天,三天前,弗格森剛從後院的橡樹上掉下來,摔斷了左腿。他母親歷數這一繫列的小災禍,是想試圖證明無論他過去受過什麼傷,後來都好起來了,他的身體可能會疼一段時間,但後來就不疼了,所以他的腿也一定會好。打石膏是挺倒霉,但石膏繃帶最終會被拆掉,他又會完好如初。弗格森想知道要多久纔能拆,母親說一個月左右,這回答太模糊了,無法令人滿意,一個月都夠月亮圓缺一次了,要是天氣不太熱還能忍受,但左右意味著有可能比一個月長,是不確定的、因而難以忍受的一段時長。不過他還沒來得及就這樣的不公激憤一下,母親就問了他一個問題,一個奇怪的問題,一個或許是他被問過的最最奇怪的問題。

    你是在生自己的氣呢,還是在生樹的氣,阿奇?

    對於一個還沒上完幼兒園的男孩,這是一個復雜費解的問題。生氣?為什麼他一定要生什麼的氣呢?難道他不能隻是覺得難過?

    他母親笑了笑。她很高興他沒有對樹耿耿於懷,她說,因為她很喜歡那棵樹,她和他父親都很喜歡那棵樹,他們在西奧蘭治買這棟房子,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大大的後院,而後院裡最稱心、最美好的東西就是那棵矗立在庭院中央的參天橡樹了。三年半之前,當他們決定搬離紐瓦克的公寓,到市郊買一棟房子時,曾經造訪了好幾個鎮子,蒙特克萊爾、楓林、米爾本和南奧蘭治,但沒有一個地方有稱他們心意的房子。看了那麼多不合適的房子之後,他們又疲憊又洩氣,但當他們看了這棟房子,立即明白它正是他們想要的。她很高興他沒有生樹的氣,她說,因為如果那樣她就隻能把樹砍倒了。為什麼要砍倒?弗格森問道,並且大笑起來,想像著他母親砍這麼大一棵樹的樣子,想像著他漂亮的母親穿著工裝,掄起一把閃著寒光的巨大斧頭砍橡樹的樣子。因為我是站在你這邊的,阿奇,她說,你的敵人就是我的敵人。

    1.3

    他的堂哥安德魯死了。在戰鬥中被擊斃了,弗格森的父親這樣和他解釋道,安德魯在南北朝鮮之間的高寒山區執行夜間巡邏任務時,被一名中國士兵開槍擊中,他父親說,那顆子彈射入了安德魯的心髒,導致十九歲的他當場死亡。那是1952年。五歲的弗格森覺得他應該和屋裡的每個人一樣感到難受纔對,尤其是大伯母米莉和堂姐愛麗絲,因為這倆人連在十分鐘內不失聲痛哭一次都辦不到,而悲傷的大伯盧隻是低頭盯著地板,煙抽了一根又一根,但弗格森無法醞釀起他覺得自己需要有的那種悲傷,不傷心的時候強作悲傷,多少有點虛假和勉強,因為他從來都不喜歡這個堂哥,安德魯以前叫他小崽子、矮子和屎小孩,家庭聚會時對他頤指氣使,有一次還把他關進了儲藏室,說要看看他是不是條夠硬的漢子,而就算沒欺負弗格森時,他給妹妹愛麗絲起的那些難聽的外號,比如豬臉、狗腦子、鉛筆腿,也讓弗格森惡心得直發抖,更別說安德魯還很以絆倒或者拳擊隻比他小一歲但卻矮了半頭的堂弟傑克為樂。就連弗格森的父母也承認安德魯是個問題少年,從他記事起弗格森就經常無意中聽到有關這位堂兄在學校搗的各種亂,比如和老師犟嘴、放火燒垃圾桶、砸窗戶、無故曠課,以至於他最終因為劣跡斑斑,在高三讀到一半時被校長開除了,接著他在偷車時被當場抓獲,法官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蹲監獄,要麼去參軍,安德魯選擇了參軍,結果被派到朝鮮六個星期後,他就死了。

    要過很多年,弗格森纔會明白這場死亡對一家人造成的全部影響,他那時年紀太小,隻知道此事對他造成的最終影響—那會在他七歲半的時候顯現出來。從安德魯的葬禮到那個讓他們的小世界分崩離析的事件之間的兩年,活在當下的童年時光一晃便過去了,稀松平常地去上學,參加體育運動,交朋友,看電視節目,讀漫畫書、故事書,生病,膝蓋上磕破點兒皮或者摔斷了胳膊還是腿,偶爾打打架,經歷點道德困境,無數次地拷問現實的本質,而且在這期間,他仍然愛著他的父母,也感受著他們對他的愛。當然,大部分的愛都來自他精力充沛、柔情似水的母親,露絲·弗格森,她創辦經營的玫瑰園照相館就在他們居住的米爾本鎮的繁華主街上,程度稍弱一些、也不太穩固的愛則來自他的父親,令人難以捉摸的斯坦利·弗格森。沉默寡言的他似乎隻是模模糊糊地記得兒子的存在,但弗格森明白父親有很多事要操心,經營三兄弟家世界是一項需要沒日沒夜全力以赴的工作,不可避免會分散他的心思,不過當他的心思難得沒被分散,可以將目光集中在兒子身上的時候,弗格森很確信他父親知道他是誰,沒有把他和別人搞混。換言之,弗格森的生活穩定安逸,他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持續而盡責的滿足,有房子住,有三餐喫,有干淨的衣服穿,沒受過什麼苦,沒經歷什麼妨礙他成長的精神折磨,在五歲半到七歲半這兩年,他漸漸長成了一個教育人士口中那種健康、正常、智力中等偏上的孩子,二十世紀中葉美國少年的標準樣本。但是他身處自己生活的紛亂之中自顧不暇,無法再去留心那些在他切身相關的事情以外的東西,再加上他父母不是那種把煩惱透露給小孩的人,所以當災難在1953年11月3日驟然降臨時,他不可能有任何思想準備,而那場災難將他逐出了童年的伊甸園,將他的人生轉向了全然不同的軌道。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