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透過佛法看世界:給尋找答案的人 希阿榮博堪布2014年新作 哲學和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市場價】
    286-416
    【優惠價】
    179-260
    【作者】 希阿榮博堪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69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6978
    商品編碼:12751755708

    品牌:鳳凰新華(PHOENIX
    包裝:平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14-08-01
    代碼:39
    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

    /

    內容簡介

    自從《次第花開》問世以來,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了解希阿榮博堪布,並通過短信、微博、郵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種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問,希望得到指導。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們的常見疑問,因此我們對這些本自獨立的問題進行了編輯和歸類。
    《透過佛法看世界》包含七個部分,一百八十餘個問題,從不同層面、由淺入深地介紹了佛法的基本見解和修行。書中大部分問答為首次公開發表,以前在媒體采訪或通過菩提洲網站發表過的部分內容,這次又作了修改和調整,問題是老問題,回答卻有新內容。
    輯和第二輯主要闡述佛法能帶給人們什麼利益,如何從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在第三輯中,圍繞有關輪回、因果、苦、慈悲,則更為具體地介紹了佛教在這些方面的基本觀點。
    第四輯針對已經開始修持佛法的人進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別善知識,如何依止上師,聞思修的內在關繫,正念的訓練,止觀,回向,等等,並特別強調了出離心。
    第五輯《死生事大》對學佛者和不學佛者同樣重要。因為無論信仰、價值觀為何,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死和生。既然無可逃避,那麼明智的做法就是盡量讓自己做好準備。
    第六輯《護生》是有關放生的問答。希阿榮博堪布已經發表的關於放生的文章很多,在這本書裡,堪布開示的重點是如何改進放生,做到周到、細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輯《空性》,這是希阿榮博堪布次大篇幅地用漢語講解佛法的精華所在——般若空性。空性見解甚深微妙,即使隻是簡單介紹,恐怕也不好懂。堪布在語言上盡可能地使用人們比較熟悉的詞彙,但回答問題時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講解的方法和模式卻是來自傳統的佛法教材,從中讀者可以領略到佛教邏輯思維的犀利和巧妙。


    作者簡介

    希阿榮博堪布,1963年生於德格,幼年即開始跟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二十一歲到世界大的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具影響力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繼續修學佛法。二十四歲,獲得堪布學位。之後在五明佛學院傳講顯密法要,同時協助法王如意寶管理佛學院各項事務,全力護持四眾學員的聞思修行。
    堪布還在德格玉隆闊建立了扎西持林閉關院、養老院、醫院,並對周邊眾多寺廟的發展給予護持,支持幫助培養僧纔。同時,堪布長期資助眾多貧困家庭,解決就醫和孩子上學等問題。
    多年以來,堪布不辭辛勞地赴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倡導放生和其他各類共修活動,以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發表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佛弟子聞思修習佛法,深受海內外佛子的尊敬和喜愛。尤其是近年來,堪布大力倡導淨土法門,yin領有緣眾生悉皆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堪布對佛法的開示精妙而平實,由其開示、隨筆結集出版的《次第花開》、《寂靜之道》、《生命這出戲》,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佛教類書籍中的暢銷書。


    內頁插圖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 //static.360buyimg.com/item/unite/1.0.65/components/book/css/i/big.cur"),

    精彩書評

    ★“通過這本書,突然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誤解,我次開始慈悲自己。”
    ——著名傳媒人士,主持人,和晶女士


    ★我本俗人,但對於當下佛門的學問僧,素有幾分敬意。因為,學問僧的修行是認真的,不是神馬,也不是浮雲。藏傳佛教一直有自己的堅持和堅守,我曾經到海撥四千多米的青海玉樹,那裡的學問僧,以及很多出家人,都非常善良、慈悲、寬厚,似乎在修行和探究、研修佛法方面也有諸多心得。希阿榮博堪布,應屬於學問僧。《透過佛法看世界》這本書,不僅傳授了佛法的見解、修行次第和方法,也包括了很多z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像他這樣的學問僧,這樣的循循善誘,苦口婆心,總是好的。推薦這樣的學問,我是真心樂意的,充滿歡喜心。
    ——楊錦麟(時事評論員、著名專欄作家)寫於甲午仲秋


    ★我非佛徒,但佛的智慧,佛的自在,佛的喜樂,卻常常指引我,在每個經意不經意的細節裡,滋養我,祝福我。《透過佛法看世界》帶給我的不是文字上的驚喜,也沒有突如其來的震顫,而是平靜,平靜的哲學和平靜本身。世界z初和z後的答案都藏在這裡,無關氣候,波瀾不興。
    ——著名作家、編劇麥家


    ★有人問希阿榮博堪布,“人活著,目的或者價值應該是什麼?”堪布答,“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能被告知的,應該自己去思考、體悟。”在z近出版的《透過佛法看世界》一書中,希阿榮博以充滿機鋒的語言一層層剝開“生命的洋蔥”。
    ——吳曉波(著名財經作家)


    目錄

    序言 給尋找答案的人
    輯一 透過佛法看世界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同源
    提問之前,先問自己
    人活著
    猶如昨夢
    擁有一切又如何?
    智悲是同時生起的
    十足的好人
    美麗的事物
    所以有人天乘
    龍樹菩薩的比喻
    進與退
    愛需要智慧善巧
    發心清淨能減少傷害
    培養孩子快樂的能力
    生病了
    無限的未知
    惟信能入
    如果心願沒有達成
    輯二 個人修行與社會生活
    盡在緣起中
    個人與時代
    自律
    從我做起
    惟有善能制惡
    當學佛成為時尚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學佛的基礎
    他自調心,何關汝事?
    看似普通的生活
    喫肉,喫素
    都修行去了,社會怎麼辦?
    出家與在家
    是逃避責任嗎?
    與家人的矛盾
    工作與持戒
    簡單生活
    輯三 因果苦樂
    前世和昨天
    上一世的價值
    跨越時空的因果
    不是同樣的水,也不是別的河 
    箭頭指向未來的自己
    菩薩保佑
    好人為何遭殃?
    戒後
    此乃苦,汝當知
    苦從何來?
    違緣
    關於生命的幸福和快樂
    如果隻有一杯水
    善良是沒有傷害之心
    慈悲心的訓練
    柔和是一種力量
    自己先安靜下來
    輯四 依止上師與聞思修
    功德之源
    尋找善知識
    金剛上師
    上師與弟子
    瑜伽士
    祖古
    次第而行
    聞思修
    讀書,靜坐
    閱經
    行持善法
    嗔恨貪執生起時
    正念法門
    止觀
    八關齋戒
    誦念經文
    專注於自己的修行
    閉關
    你願意放棄嗎?
    放棄,積累
    輯五 死生事d
    修行者的死亡
    生死無憾
    簡單的臨終引導
    死生與共
    帶上我的祝福去他生來世
    淨業之因
    心的保護者
    花開見佛
    以火燒木,木盡火滅
    橫出三界
    自有縛無法解他縛
    空與淨土
    以楔出楔
    念佛圓通
    輯六 護生
    我們是平等的
    z珍惜的莫過於生命
    哪怕救度一個生命也是有意義的
    盡己所能
    解脫的種子
    共修放生
    喫素與放生
    輯七 空性
    空性
    牆、鷹、風幡
    大千世界
    夢和醒
    佛的三身 
    如果沒有分別心
    空性和虛妄
    看到的是什麼?
    二、不二、無生
    無欺的痛苦也是虛妄的
    放下執著和發大願
    見解和行為
    可以選擇其他法門

    精彩書摘

    壹.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問:現在的社會,往往是狹隘極端的意見容易博取掌聲,反倒客觀、冷靜的觀點少人問津,好像正確的見地不再受到關心,在這個嘩眾取寵的時代裡,學佛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嗎?
    答:學佛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由於受到自身視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準確的,而這種片面、有偏差的認識決定著我們對人對事的態度,所以我們總是不能很好地與人、與周遭環境相處,並為此而持續地感受著焦慮痛苦。
    佛陀當年初次給弟子們講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認識、體會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們自身、我們與世界之間是怎樣衝突不斷、苦惱重重的,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我們錯誤的態度和見地,我們想擁有怕失去,我們為了自保而侵犯、攻擊、抗拒,我們認為現像是孤立的,人我之間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並且永遠需要擺在一切考慮的中心,而事實上,事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無常的,沒有什麼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們的抗拒、擔憂乃至種種極端的情緒隻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惱而已。如果能改變態度、澄清誤解,那麼不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會更準確、完整,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因此而更快樂、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務實的,建立正確的見地,調整態度和方式,不是為了單純的滿足求知欲,以及獲得認同和贊許,我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止息煩惱,獲得安樂。
    佛法中有繫統完整的方法指導我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擴大視野。學佛給我們更寬廣的視角去看世間萬像。寬廣的視角在佛教中稱為智慧。
    視野寬了,就知道眼前這一事一物沒有哪個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在時間和空間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現像之間其實都千絲萬縷地聯繫著。當你想把所有矛盾和問題都歸咎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上時,你會發現這樣做很難。當你看見別人這樣做時,你也能理解那種極端和狹隘是多麼復雜的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家庭背景、社會環境、個人性格、業因果等等,而這其中的每一項又是由眾多因素構建促成的,如此可以無窮解析下去。
    有了這份了解,我們會變得寬容,因為即使是一個可惡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這可惡、不合理也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過來,由於知道有數不清的條件影響、限制、造就著人的思想言行,我們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憫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體的。智慧使我們的眼界和胸懷都更深廣,慈悲使我們通過關愛、分享和分擔,通過淡化人我界分,逐漸體會無我教法的精髓,而這些都能增強我們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與我們每個人的幸福密切相關。
    學佛不是要讓你的洞察力和行動力越來越弱,相反,佛法的聞思修使你能更敏銳深刻地看到問題,隻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樣輕易就隨之陷入憎惡、憤怒、懷疑、失望、愛貪等狹隘、極端而膚淺的情緒中。你的視角更寬廣了,所以理解、寬容、悲憫。
    貳.提問之前,先問自己
    問:我們究竟是從佛那裡找尋到內心的力量,還是在尋求庇佑,訴求各自的欲望?
    答:在問“佛法能給我什麼”之前,應該先問自己:“我想從佛法中得到什麼?”
    人們的出發點各不相同,但總不出以下三類:希望生活安穩快樂,事業發達,家庭幸福等等;希望從根本上擺脫人生的煩惱痛苦,實現心靈的自由解脫;希望獲得圓滿的智慧,以更好地幫助眾生。
    絕大多數人都在第一類中,然而想福壽如意也絕非易事,因為實現這個目標的條件是你需要誠心正意、斷惡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們如何做一個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會中如何立己。
    另一些人的志向卻不同,他們願意疏離世俗社會,放棄世俗社會的財富和享受,而專注於對治自身的煩惱,尋求個人的解脫。他們能夠從佛教的聲緣乘中獲得指導和幫助。
    還有一些人,希望所有眾生都沒有痛苦,常在安樂中。他們需要努力斷除自身的煩惱和執著,並具備深廣的智慧和善巧,纔能夠真正如願地幫助其他眾生。這種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薩乘中有廣泛的教導。
    從佛法中能得到什麼,首先取決於你自己的發心(也就是根本的動機),然後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實到自己身上了。
    參.都修行去了,社會怎麼辦?
    問:佛教作為從印度傳過來的宗教,和中國傳統的道家、儒家是不是有衝突?比如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結婚生子,這個矛盾該如何解釋?
    答:是不是真有這樣的矛盾存在呢?佛教不強制要求所有信眾都出家,佛陀的四眾弟子既包括出家眾也包括在家眾。尤其現在,在家學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們同時還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職員、商人等等,可以說遍布各行各業。他們把佛陀的教法應用到生活中,為家庭和社會的建設貢獻積極的力量。
    具體到個人,是否出家,是否結婚生子,都要看因緣。沒出家的人,不結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結婚生子後再出家的人也有。其實沒有純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實際前因早就在那兒,隻是伏筆千裡,你看不出來罷了。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緣,因緣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攔也是攔不住的。有的人沒有子女緣,跟他信什麼沒關繫。
    儒釋道三家在中國並存了幾千年,說明它們之間雖有不同,卻並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三家各有側重,應機教化,纔使社會不同階層、不同集體及個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滿足。
    問: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誰還來生產?社會還如何按照我們常態理解的去進步?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答: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兩種。佛教講因緣,出家有出家的因緣,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緣,所以佛教不會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實上也不會出現所有人都出家的情況。佛教傳入中國近兩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全民出家修行的時期,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化的現代社會,就更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了,因此你不用擔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時兼顧自己的社會、家庭角色。如果一個社會裡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麼社會會更加和諧。
    在有佛教信仰傳統的地區,社會並沒有因為民眾信佛而停止向前發展。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這些地區,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因為佛法的熏陶,人們少欲知足,尊重生命,愛惜資源和環境,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物欲需求而過度開發,不為自身和其他眾生的將來考慮。
    其實,關於什麼是發展,什麼是社會進步,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經在改變。人們逐漸意識到生產勞動、發展經濟的z終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讓全社會的人過上幸福安樂、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這其中包括物質上的豐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實。在一個隻追求物質生產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養的環境中,人們恐怕很難獲得持久的安樂。
    由於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人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些人通過體力勞動,有些人通過腦力勞動,有為社會創造有形財富的,也有創造文學、藝術等作品為人類留下精神財富的,有修橋修路的,也有專門追拍龍卷風的。你不能僅以物質化的標準去判斷誰對人類進步的貢獻更d。
    肆.跨越時空的因果
    問:跨越時空的因果對現世有什麼意義?如何起到斷惡行善的警示?
    答:嚴格說來,因果都是跨越時空的,因與果不可能出現在同一時空點上。時空的間隔有長短遠近之分,而這長短遠近沒有絕對,是因人而異的。超出了某些人接受和認知範圍的事物,可能對另一些視野更廣闊的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並能從中得到啟發、借鋻的。
    比如,隻關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講歷史、講未來,他會覺得那些與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沒什麼關繫,考慮那些沒多大意義。可是稍有遠見的人就會懂得:“以史為鋻,可以知興替”,過去發生的事會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興衰的規律,並預示事態變化的趨勢;考慮未來,可使我們以更具持續性的方式去做事,而不至於急功近利,路越走越窄。
    “跨越時空的因果”對現世有什麼意義?這取決於眾生各自的智慧和福報。對一隻朝生暮死的昆蟲來說,隔夜就是隔世,它很難明白昨日種種與今日種種之間的聯繫和延續;它不知道它那一天的生命與整個自然界的發展變化、與整個生物進化史都密切關聯。但對人來說,明白這一點是很容易的,因為人的福報和視野比昆蟲大。如果蟲子說:“沒有昨天也沒有明天,今天的太陽落山後就再不會升起來。”人類聽了,一定會發笑。同樣的,若智慧和福報超過一般人,就能知曉過去將來,知道因果在較長時空跨度裡的演變過程。
    凡夫受因果律支配,卻因為不能現量了知因果而常常疏忽、懈怠。地上菩薩出定時也在現像的緣起法中,由於菩薩以入定智慧之力在出定時能基本現量了知何因感何果,因而菩薩不昧因果,詳細取舍因果,精進地行持六度萬行。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正是如此。

    問: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相信,可真有來世嗎?
    答:如果相信因果不虛,就該相信有來世。當一期生命結束時,若就此斷滅,沒有來世,那麼未了的因果怎麼辦?若說因果也隨之斷滅,豈不是有因無果,又怎能說因果不虛呢?

    問:如果有輪回,為什麼世界比以前多了那麼多人口?多出來的那些是哪裡來的?
    答:佛教的輪回講的是六道輪回,眾生跟隨業力在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之間生死流轉,不是隻在人道循環。其他道的眾生在耗盡福報或償盡業報之後,會墮落或上升到人道來;而人在一期生命結束後,也會隨善惡果報或升天或墮入三惡道或繼續投生人道。
    ……


    前言/序言

    給尋找答案的人心靈的安頓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們在追求這安頓和自由的過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對自己的了解,令我們總是處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有人說,佛法似乎總是在強調苦,苦苦、變苦、行苦,那麼關於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佛法是怎樣看待的呢?其實,佛法也講幸福快樂,但強調通過見、修、行去實現真正持久的幸福。
    見,指佛法對於人、事、萬物的見解,比如無常、無我、苦、空、因果、緣起等。
    修,指依照繫統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見解內化為自己的體悟,親身去勘驗、證明佛法的正見。
    行,指把親自體驗和證明到的應用、融入到生活中,通過幫助、分享、分擔、自律,通過關愛、貢獻、耐心、善巧,去進一步體會和表現生命與生命間的聯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願”。
    對許多人而言,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這份了解將z終帶來平靜和喜樂。
    這本有關佛法的問答集,彙總了近年來由口頭、郵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來的五花八門的問題。提問者的背景、興趣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們對於佛法見、修、行的常見疑問,因此我們對這些本自獨立的問題進行了編輯和歸類,整理成書,希望能在解答疑問的同時,幫助讀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見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問答集的讀者能夠把這次閱讀當成自我省思的開始,結合自身的困惑和問題,去思考、辨析、體驗,而不要僅僅滿足於被告知。
    這本書包含七個部分,共一百八十餘個問題,從不同層面、由淺入深地介紹了佛法的基本見解和修行。
    第一輯和第二輯主要講佛法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如何從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我們介紹了佛教的緣起觀,探討了佛法的入世與出世,完善的人格對於學佛的重要性,戒、定、慧,以及個人的修行與工作、家庭和社會生活的關繫。
    提問者多是對佛法感興趣或者剛剛進入佛門,卻不太了解佛法,對生活有諸多疑問,希望從佛法中尋找參考或答案,因此在這部分章節中,我盡量使用通俗易懂、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回答問題。
    在第三輯中,我們圍繞有關輪回、因果、苦、慈悲的提問,更為具體地介紹了佛教在這些方面的基本觀點。
    第四輯“依止上師與聞思修”談到修行的問題,包括如何辨別善知識,如何依止上師,聞思修的內在關繫,正念的訓l練、止觀、回向等等。
    這部分的提問仍然是五花八門,提問者也不全是認真想修行的,但我的回答卻主要是針對修行者,所以特別強調了出離。
    沒有出離心;沒有具德上師指導,隻靠自己看書來獲得知識,並把知識同見解混淆起來,把見解同修持混淆起來:不注重上座禪修,認為修行隻是修心……這些比較常見的問題阻礙著人們更多地從佛法中受益。
    第五輯“死生事大”主要談到修行者如何面對死亡,怎樣幫助病人、臨終者和逝者,往生淨土的因緣,等等。
    無論信仰、價值觀為何,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死和生。既然無可逃避,那麼明智的做法就是盡量讓自己做好準備,所以這~部分的內容對學佛者和不學佛者同樣重要。我在此處介紹了中陰修法、簡單的臨終引導、超度,以及淨土法門。
    第六輯“護生”是有關放生的問答。現在,社會上關於放生的疑問不少。放生是否有必要,已經成為一個爭論的焦點。但是,我在這一輯中並沒有太多回答有關放生必要性的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改進放生的過程上,原因是:首先,那些爭論表面上看是關於動物的放生,它是不是合理,會不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不便,等等,更深層次上,這種爭論和質疑反映的是對生命的基本態度,什麼樣的生命優越、更有特權,什麼樣的生命低賤、應該被利用和為高級的生命讓步。然而,對生命缺乏z基本的尊重和關懷,正是現在諸多社會和個人問題的根源。人們需要換一個角度,重新思考生命的平等這樣的問題了。其次,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饒益眾生,一切修行都是圍繞這個展開,而放生是愛護生命的z為直接的一種表現,所以作為佛教徒,應考慮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讓放生在z大程度上給自他、社會和環境帶來益處。
    放生,無論是大規模還是小規模,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由誰來做,都是值得隨喜的善行,某些放生的行為也的確有改進的空間,讓我們一起努力把放生做得更好,而不是因噎廢食。
    第七輯“空性”介紹的是佛法的精華——般若空性。空性的話題,有些人很忌諱,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卻很喜歡談論,而僅僅止於談論。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人真正修學般若空性。
    證悟空性的智慧雖說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不待外求,但是沒有聞思修的鋪墊啟發,智慧是很難顯發出來的。所以我在全書的z後,在大家對佛法的基本見解和修行有所了解和體會之後,再講般若空性。
    空性見解甚深微妙,即使隻是簡單的介紹,恐怕也不是很好懂。考慮到文章的可讀性,我盡可能地使用大家比較熟悉的日常詞彙,但其中推理、辨析、講解的方法和模式卻是來自傳統的佛法教材,比如《中論》《入中論》《入行論》《定解寶燈論》《醒夢辯論歌》等。
    我們可以通過言語、概念、分別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不過要記住:這些隻是路標,是指月的手指,順著它或許可以到達目的地,可以看見月亮,但是路標、手指本身並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書中大部分問答為首次公開發表。以前曾在書報、期刊或網絡上發表過的部分內容,這次編入本書時,又做了修改和調整,所以問題雖然還是老問題,回答卻有新內容。
    為了方便讀者查找和閱讀,我們還專門添加了小標題。每個問答既自成一體,又與前後的問答有呼應和關聯。
    希望這種安排能讓閱讀更加自由輕松。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上師的加持給了我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勇氣。感恩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由於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疏漏之處,為此我至誠地向傳承上師、諸佛菩薩懺悔,請求你們的原諒。
    我還要在此衷心感謝幾個月以來無私地貢獻時間和精力,為我收集、編輯資料、幫助整理文字的各位道友!你們的智慧和努力為這本書增添了光彩。
    感謝提問者善巧地給了我解釋佛法的機會!希望這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些許歡喜和啟發,也期待諸位善知識的批評指正。
    願正法廣弘,眾生安樂!希阿榮博於藏歷木馬年神變月(2014年3月)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