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被遺忘的一代-戰爭兒童訪談錄 歷史 [德]薩賓娜博德(Sabine Bode)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187-272
    【優惠價】
    117-17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1747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0217475
    商品編碼:64473822236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5-09-01
    頁數:250

    代碼:35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被遺忘的一代-戰爭兒童訪談錄 歷史 書籍
    作者:(德)薩賓娜·博德(Sabine Bode)著
    代碼:35.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0217475
    印次: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你應該高興啊,你竟然在‘二戰’中活了下來呢!”人們這麼安慰他們。“是啊,其他人比我們還慘啊。”
    他們曾是經歷戰爭的小孩,現在已是雙鬢斑白的老人。作為在二戰中長大的德國兒童,他們親歷炸彈轟炸、追捕與逃亡,目睹父輩戰死沙場的揪心回憶也許不會再有人提起。心理分析學家霍斯特-愛伯哈特·黑希特兒(Horst-EberhardRichter)將這批人稱之為一個“沉默的未經發現的”,他們自己也忽視戰爭給予自己的精神創傷,於是這個時代的德國人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們兢兢業業工作,建設家園,很少提問,從不抱怨,不願聽關於戰爭的任何事兒,並且省喫儉用舍不得丟掉任何一塊面包。他們的餘生將一直沉默,所經歷的一切將永遠被遺忘,直到他們遇到薩賓娜伯德女士。
    現在,回憶之門緩緩打開,年幼時期的那些戰爭經歷回湧而來,夾雜著恐懼不安的心情和不被理解的種種遭遇。一個長久以來人們不願觸及的話題,是時候展開討論了:“二戰”不僅對其他國家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也給戰爭的發動者帶來了無法抹去的痛苦——戰爭中出生的那一代人,不約而同地對自身遭遇保持了緘默,但戰爭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卻無情地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全書真實地再現了德國二戰時期成長起來的一批德國人對二戰的痛苦反思與追問,對和平的向往與追求,贏得德國專業界人士和普通讀者的一致好評。

      目錄
    章我們當中的數百萬戰爭兒童
    冷戰阻礙了什麼?
    受益匪淺的研修
    納粹過去和戰爭過去
    的一代
    妄想出來的診斷:“植物神經張力障礙”
    回憶在哪兒?
    “我們曾經整年坐在地下室裡”
    戰爭結束,面對生活時的恐懼
    第二章兒童需要什麼?
    一位謹慎的老人
    沒有父親的孩子
    返鄉者的困境與憤怒
    診斷:“營養不良”
    給“難民兒童”的早期指導
    第三章一個不為人知的靜默
    當整個德國陷入饑荒
    研究,測量,稱重
    “今天比以前笨了?”
    謝爾斯基的發現
    青春期遲到的戰爭後果
    未被關注的一代
    第四章兩位女士的人生回顧
    深切的渴望:不再發生戰爭
    祖母和她的孫女
    對饑餓記憶尤深
    總是在幫忙做事,睡得很少
    一次次死裡逃生
    蚊蟲叮咬帶來的恐慌
    低退休金
    一個富有的夢
    第五章快樂的兒童
    一位堅韌不撥的普魯士小女孩
    饑餓與遺忘
    心理分析的意義
    當心髒演繹瘋狂
    陽光與開心果
    轟炸的氛圍
    第六章整個民族的遷徙
    像支柱般存在的已失去的家園
    誕生於逃難路上
    對母親永遠心存感激……
    半個德國在路上
    無知的村民
    殘酷的分配之爭
    一位勇敢的12歲女孩
    “可怕的,但也有很多美好的東西”
    到床上去,屋裡冷得像冰窖
    從圖林根徒步返回魯爾
    後來信
    第七章戰爭遺孤:追尋記憶
    失蹤的兒童
    一個位於丹麥的營地
    在聯邦國防軍中的新起點
    兩德間的一個故事
    挨餓的母親與祖母
    熱情的女兒
    帶著小行囊獨自去西部
    第八章納粹教育:體現希特勒意志的母親
    約翰娜哈爾學校
    “防患於未然!”
    “不能聞到孩子的氣味”
    與納粹母親的爭吵
    小沃爾夫是如何失去生活的樂趣的
    女孩也不哭!
    第九章“但我們仍要去愛……”
    當法律不再保護兒童
    一個由衣衫襤褸的人和乞丐組成的國度
    永遠是正確的
    返鄉人的懺悔儀式
    想死並到天堂去137
    我不再有父母”
    爆發與新的伊始
    壓力使她健忘
    “給你們自己找替代父母!”
    第十章心靈創傷,戰爭和精神研究
    一個人的災難
    一切始於鐵路
    戰壕裡的無數死難者
    範圍的精神創傷研究
    兒童的直覺
    醫師是否具備足夠的相關專業知識?
    語言的欠缺
    第十一章巨大的麻木感
    一次空襲之後
    尷尬的一步
    給“小藥片兒”做廣告
    空襲時用手指堵住耳朵
    用藥片兒抵抗對死亡的恐懼
    帶著各種障礙生活
    第十二章“當我年老時,一定是幸福的”
    兩個人的童年
    一位熱愛舞臺的兒子
    遺傳了父母的戰爭恐懼癥
    父親與兒子—如同兩個退伍老戰士
    一個近乎瘋狂的階段
    溫情的終結
    治愈是可能的
    第十三章令人絕望的家庭關繫
    一曲並不悲傷的離歌
    形同陌路的父母和子女
    巨大的冷漠
    “共同的秘密”
    對一切感到恐懼的的父母
    兩個難民兒童
    一位拋開心中巨石的石匠
    “我們是一個幸福的家庭!”
    親人故去而並不悲傷
    第十四章對理智與哀痛的結論性論述
    對戰爭恐怖的思索
    不要怨天尤人,而應痛定思痛!
    一個偉大演講的影響力
    一次悲悼帶來的精神解脫
    宗教儀式的作用
    一次被干擾的禱告儀式
    “一個精神受創的文化”
    當幸存成為共同的特征
    “憤怒時我們做過些什麼?”
    心平氣和地直面這樣的命運
    第十五章沉默、訴說與理解
    與戰爭兒童對話
    兄弟姐妹
    無父,無子
    深入恐懼的核心
    “我無法去愛我的孩子們”
    戰爭孫輩
    戰爭兒童與客觀的公眾
    “德國”——條件反射癥
    “致力於和平的戰爭兒童”
    後記
    譯後記
    <

      編輯
    2013年德國《明鏡周刊》書榜 數段真實訪談揭示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與追問細致呈現心理分析學家霍斯特·黑希特兒眼中“沉默的未經發現的”

      媒體評論
    誰遺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
    ——德勃蘭特
    我們確信,當我們談論二戰後果時,我們須聽一聽戰爭中的孩子們的聲音。作為占領區的孩子、戰爭孤兒或是集中營裡出生的孩子,他們的經歷對今天仍產生著影響。
    ——德國科爾伯基金會塞文·特茨拉夫

      摘要
    對“被遺忘的一代”回憶的整理
    長期以來,在童年時經歷過第二次大戰的那一代德國人的經歷,對公眾來說一直是個極為陌生的話題,盡管這一代人的命運事實上是極為特殊的。“我是一名‘戰爭兒童’”這樣的語句見諸文字罕見,更不用說能親耳聽到有誰把它說出來。而這樣的一個時期,就在僅僅幾年前,在德國歷史性地結束了。
    當本書在2004年初版之際,還不曾有人對那場戰爭給德國平民造成了怎樣的深遠影響進行過研究。所謂“心理創傷”這一概念,更多的是與納粹罪行的受害者相聯繫的。“德國戰爭兒童”這一概念從未引起過公眾的注意。隨著2005年4月全德“戰爭兒童”大會在法蘭克福召開,這一特殊的群體概念纔次為大眾所知。公眾媒體此前一直著重關注對如何清算納粹罪行的報道,而從此之後,“德國人眼中的過去”,是“大轟炸”和“大驅逐”的恐怖場景在當年的德國兒童眼裡是怎樣的,也同樣成為被廣泛關注的新聞題材。
    我們並不缺乏這樣的時代親歷者。但數十年來,曾經的那一代“戰爭兒童”一直不願正視他們早年遭受的心理創傷,至少刻意與之保持著距離,不願提及。現在是時候把他們那些難以啟齒的經歷挖掘出來了。顯而易見的是:大多數當事人自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一生實際上都籠罩在戰爭和痛失家園的陰影裡。
    現在,這些當年的兒童已步入耄耋之年,他們對此仿佛幡然醒悟,並進而對曾經的經歷提出各種問題。通常,他們會把那些來自童年的回憶記錄下來,並試圖從中尋找答案。很多老人目前都在這麼做,而且他們當中很多人都認為,他們須這樣做。因為隨著年事已高,那種早年的心理創傷帶來的壓迫感越來越沉重。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目前正是一個寫作回憶錄的高峰期。
    當“被遺忘的一代”這一名詞出現之際,如前所述,“戰爭兒童”作為一個研究範疇還未進入公眾的視野,更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相關研究。現在則不同了。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那些孩童時代經歷過戰爭和“大驅逐”的德國人中,在今天有8%到10%患有心理疾病。他們主要的癥狀為心理創傷造成的應激障礙。而與之相比,在瑞士同齡的已退休人群中,這一數字僅為0.7%。
    戰爭中每位兒童的經歷自然都是差異巨大的,那些早年間對財產損失和戰爭的不同體驗,決定了那些經歷對每一位兒童所產生的影響在過去及現在都是大相徑庭的。另外還有大約25%的德國老人,盡管由此受到的影響似乎並不嚴重,但仍然是有跡可循的。正如慕尼黑大學的心理創傷專家米歇爾埃爾曼(MichaelEr-mann)醫生所歸納的那樣:“他們社會心理意義上的生活質量因此而被限制了。”具體來說,很多老人缺乏感,極力避免因新的經歷、新的思想所帶來的頭腦混亂。因此他們對年輕人的了解有限,與年輕人之間的關繫也十分淡漠。而生活環境的改變更會使他們陷入異乎尋常的壓力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他們那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和對物質性感的需求。
    研究還表明,那些始終無法從心理創傷中恢復過來的人,皮質醇值普遍較低。這使他們難以承受過大的精神壓力。空襲,俯衝轟炸,家人離世,被驅逐和饑饉,這一切都對他們的身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那些童年或少年時代經歷過戰爭,大約在1930年到1945年間出生的德國人中,有三分之一直到今天仍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其害。而在那樣的時代性災難發生時年齡越小,至今所遭受的苦痛就越深。而那些出生於40年代的兒童,盡管他們很少或根本已不再記得戰時的情景,但因此所遭受的心理創傷卻是大的。他們中很多人抱怨長期被自身的心理障礙折磨。提到多的是經常性的情緒低落,內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