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分析楊海濤企業管理出版社9787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430-624
    【優惠價】
    269-390
    【作者】 楊海濤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7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760
    商品編碼:100329859823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5-01

    頁數:220
    字數:220.0
    代碼:58

    作者:楊海濤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分析
    作者:楊海濤
    代碼:58.0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5-01
    ISBN:9787516423760
    印次:
    版次:1版1次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按照“問題導向”的研究思路,主要內含三個部分,部分回顧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勞動關繫狀況,提出通過推動各種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來協調勞動關繫;第二部分是本書,深入討論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三種典型樣本,以便探求各種類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個性和共性;第三部分嘗試描述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的未來圖景。
    本書內容為跨學科研究,涉及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因此,本書在主要采用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術語和分析邏輯基礎上,力求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探求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和解決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難題的“實踐智慧”。

      目錄
    章 近代以來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歷史和現實
    節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勞動關繫演變歷程
    一、近代以來全球勞動關繫的演變過程
    二、近代以來中國勞動關繫的演變過程
    三、國家發展戰略與現代中國勞動關繫演變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主要特征
    一、基於橫截面視角的靜態特征
    二、基於縱向視角的動態特征
    第三節 關於“勞動關繫”命題的拓展理解
    一、拓展理解之一:勞動關繫矛盾的不可避免性
    二、拓展理解之二:由破壞性到建設性
    三、拓展理解之三:勞動關繫矛盾的演化特征
    第二章 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現實困境和協調方案
    節 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矛盾的直接原因
    一、工資收入
    二、勞動時間
    三、勞動條件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矛盾的深層次原因
    一、勞動者
    二、雇主力量
    三、政府力量
    第三節 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各種現有方案
    一、政府視角:直接干預行動
    二、勞動者視角:集體合同機制
    三、企業視角:人力資源管理
    四、勞動市場視角:市場與政府的關繫
    第四節 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思路探索:勞動者集體組織
    一、關於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研究命題
    二、三種重要類型的勞動者集體組織
    第三章 行政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國有企業工會
    節 國有企業工能演變和組織變遷
    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初創時期(1949—1977 年)
    二、第二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時期(1978—2011 年)
    三、第三時期: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2012 年今)
    第二節 國有企業工會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代表誰的權益:信任危機
    二、代表什麼權益:組織目標的模糊化
    三、如何代表權益:組織手段的殘缺化
    第三節 國有企業工會發展路徑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一、勞動關繫的社會經濟基礎
    二、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影響因素
    三、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勞動者權利實現路徑
    第四章 地緣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農民工組織
    節 農民工組織響應的社會需求
    一、中國農民工群體的發程
    二、轉型期中國農民工群體的權利實現途徑和組織需求
    第二節 關於農民工組織的社會學解釋
    一、勞動者個體意願與集體行動能力
    二、農民工組織的生成機制和動員機制
    第五章 行業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律師協會
    節 中國律師制度和律師協會的歷史
    一、律師制度的產展
    二、成立後的律師制度
    三、轉型期中國律師管理改革和律師協會發展
    第二節 關於律師協會的博弈分析之一:普通律師之間的博弈關繫
    一、普通律師是否願意加入律師協會
    二、普通律師是否願意積極參與律師協會活動
    三、延伸思考
    第三節 關於律師協會的博弈分析之二:普通律師與律師事務所之間的博弈關繫
    一、律師協會的內部組織結構
    二、普通律師與律師事務所之間的博弈關繫
    三、律師協會的維權條件
    第六章 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的解釋框架
    節 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
    一、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之一:效率機制
    二、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之二:合法性機制
    三、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之三:社會網絡機制
    四、三種生成機制的比較
    第二節 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持續發展機制
    一、組織服務對像:社會合理性與行政合法性
    二、組織結構: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三、集體組織行動能力:權力與能力
    第三節 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背景下的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未來發展方向
    一、黨的十九大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格局: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
    二、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未來發展方勞動者的自由聯合
    參考文獻
    後 記

      前言

    一、引子:皮凱蒂的《21 世紀資本論》
    2014 年,法國學者托馬斯?6?1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21 世紀資本論》在中國發行之後,立刻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這本書運用經濟史學方法和政治經濟學的邏輯推演,對過去300 年許多國家的“勞動—資本”關行考察,強調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繫中的勞動關繫不平衡發展。
    在仔細閱讀這本書和相關評論之後,作者不禁產生一繫列聯想:①中國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的勞動關繫現實狀況如何?②當前中國社會勞動關繫中是否存在著利益衝突?③針對這些利益衝突的解決方案有哪些?④這些解決方案的實踐效果如何?⑤從改善現有解決方案效果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針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反復斟酌,構成了作者的初始研究動力。
    二、相關概念界定
    本書研究主題是“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分析”,其中重要關鍵詞的闡釋如下。
    (一)關鍵詞一:轉型
    在本書研究內容中,“轉型”是“社會經濟轉型”的簡稱。理解這個關鍵詞需括以下兩個要點。
    (1)這裡的“社會經濟”可以分解為兩部分:社會和經濟。前者強調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繫,涉及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社會組織發展環境等;後者則強調經濟運行,涉及資源配置方式、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等。
    (2)“轉型”意味著從一種制度狀態轉變為另一種制度狀態。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項重要內容是“經濟轉型”,即由計劃經濟管理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此伴生的第二項重要內容是“社會轉型”,即社會管理和各種社會組織形態的深刻變化。毫無疑問,“轉型”已經構成我們分析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現實問題的研究背景和前提條件。
    (二)關鍵詞二:勞動關繫經濟學的普遍觀點,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勞動關繫主要是資本家與雇傭勞動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繫,它突出表現為雇主與雇員之間的衝突和合作。根據常凱的觀點,中國勞動問題以勞動關繫為基礎,以勞動者為主體,以勞權為核心,而勞動者權益(即勞權的實現問題)是中國勞動問題的核心。
    根據英國學者理查德?6?1海曼(Richard Hyman)的觀點,勞動力市場不僅僅是狹隘的經濟上的供求過程的場所,它括權力和控制關繫……無論是公開的還是隱藏著的衝突關繫,都來源於產業與社會中的社會衝突。
    由此可見,勞動關繫的分析是各種關繫主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如果要深刻理解這些利益衝突,那必須思考一繫列問題:各種關繫主體的主觀願望和利益目標是什麼?它們的客觀能力如何?它們將會采取怎樣的實踐行動?這些實踐行動將會產生什麼結果?這些結果將會如何改變社會環境和競爭對手行為?關於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作者分析“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基本出發點。
    (三)關鍵詞三:勞動者集體組織
    勞動者集體組織是工會組織管理序列的基層組織。根據2013 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以下簡稱全總兆國的觀點,工會是產的、職工群眾自願參加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雖然隨著勞動者群體的不斷分化,各種類型勞動者集體組織不斷湧現,但它們都直接面對著數量眾多的單個勞動者們,它們都是特定地域或特定行業的勞動者群體利益代表者。雖然各種類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產生根源、發展路徑、組織形態具有顯著差異,但它們的要組織活動內容都是勞動者們經常面臨的工資、工時、勞動待遇、勞動保險等問題。
    本書在充分肯定中國總工會管理繫統合理性的前提下,分析中國總工會管理繫統的基層部分,即各種類型的勞動者集體組織。根據勞動者群體的構成來源,本書探討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三種類型:①行政型勞動者集體組織,其典型代表是國有企業工會;②地緣型勞動者集體組織,其典型代表是農民工組織;③行業型勞動者集體組織,其典型代表是律師協會。
    三、本書研究思路和邏輯結構
    按照“問題導向”的研究思路,全書采用“總—分—總”的基本分析框架。主要內括三部分:①部分回顧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勞動關繫狀況,提出通過推動各種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來協調勞動關繫。②第二部分是本書,深入討論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三種典型樣本,以便探求各種類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個性和共性。③第三部分嘗試描述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的未來圖景。具體內容如下。
    (1)部分主括:章《近代以來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歷史和現實》,即節《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勞動關繫演變歷程》、第二節《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主要特征》、第三節《關於“勞動關繫”命題的拓展理解》。第二章《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現實困境和協調方案》,即節《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矛盾的直接原因》、第二節《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矛盾的深層次原因》、第三節《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各種現有方案》、第四節《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思路探索:勞動者集體組織》。
    (2)第二部分主括:第三章《行政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國有企業工會》,即節《國有企業工能演變和組織變遷》、第二節《國有企業工會發展的現實困境》、第三節《國有企業工會發展路徑的政治經濟學解釋》。第四章《地緣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農民工組織》,即節《農民工組織響應的社會需求》、第二節《關於農民工組織的社會學解釋》。第五章《行業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重要樣本:律師協會》,即節《中國律師制度和律師協會的歷史》、第二節《關於律師協會的博弈分析之一:普通律師之間的博弈關繫》、第三節《關於律師協會的博弈分析之二:普通律師與律師事務所之間的博弈關繫》。
    (3)第三部分主括:第六章《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的解釋框架》,即節《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第二節《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持續發展機制》、第三節《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背景中的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未來發展方向》。
    四、研究方法
    本書內容為跨學科研究,涉及政治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因此,本書在主要采用政治經濟學的專業術語和分析邏輯的基礎上,力求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工具和研究方法,以探求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和解決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難題的實踐智慧。
    (1)在分析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現實困境時,本書主要采用歷史數據描述和圖表分析。
    (2)在探究轉型期中國農民工組織的現實特征時,本書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在借鋻社會學知識的基礎上,本書詳細對比分析地緣關繫影響、無組織的原子化行動、整合社會力量的組織化行動三種情況。
    (3)在探討轉型期中國律師協會的產生原因和律師協會內部關繫時,本書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具括:①針對律師協會的產生原因,本書運用五個博弈模型,探討“律師是否願意加入律師協會”和“律師是否願意積極參加律師協會活動”。②針對律師協會內部關繫,本書運用兩個博弈模型,探究“普通律師與律師事務所之間的博弈關繫”。
    (4)在展望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未來發展圖景時,本書在梳理既有文獻的基礎上,采用圖形示意方法闡釋作者對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方向的理解。
    五、基本觀點
    (1)關於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現狀,這個研究命題涉及轉型期中國社會場景的諸多方面。當我們探求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解決思路時,必須在運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充分重視中國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實踐場景。因此,這個研究命題屬於多學科知識交彙的研究領域,需要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知識。
    (2)關於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經濟學角度率機制”,政治學角度強調“合法性機制”,社會學角度強調“社會網絡機制”。本書認為,在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實場景中,大多數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生成機制是上述三種機制的綜合;這些勞動者集體組織通過相互競爭和相互模仿,逐漸形成了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的現實局面。
    (3)關於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持續發展機制,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社會存在價值是社會合理性和行政合法性,兩者必居其一。本一步強調,社會合理性關注民間力量的支持,行政合法性關注政府力量的認同。如果某種勞動者集體組織能夠兼具社會合理性和行政合法性,那麼它能夠同時獲得社會力量和政府力量支持,也能夠調動更多社會資源以更好地實現組織行動目標。
    (4)關於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發展方向,本書認為,在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下,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發展趨勢應當勞動者的自由聯合”。具體而言勞動者”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歷史結果;“選擇自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聯合行動”是中國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
    六、後續研究方向
    盡管作者竭盡,但由於知識限制和時間局限,仍然留下頗多遺憾。作者唯有在未來研究生涯中不斷拓展研究方向,以彌補這些遺憾。針對研究命題《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路徑分析》,作者將著力從兩方面拓展後續研究方向。
    (1)挖掘理論深度。雖然本書探討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的三種類型,即行政型勞動者集體組織、地緣型勞動者集體組織、行業型勞動者集體組織,鋻於研究命題需要,作者著重考察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的“宏大”命題,但尚未對每種類型勞動者集體組行專門、深入、細致的“微觀”剖析。這是作者的下一步研究工作之一。
    (2)拓寬研究視野廣度。主括兩方面,一是時間的拓展。本書內容的研究是“轉型時期之前”和“轉型過程之中”,即強調過去歷史和現在事實的具體描述,通過現有理論和客觀事實的對比分析來探究現有方案的欠缺之處,嘗試提出協調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嶄新思路。在本書後續研究過程中,作者準備在繼續重視事實描述和理論闡釋的基礎上,嘗試構建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發展的基本理論解釋框架,大膽預測“後轉型時期”的各種可能性,力求為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實踐指導建議。二是空間的拓展。從作者的研究興趣出發,轉型期中國勞動者集體組織僅僅是以點窺面的研究切入點,研究意圖是描述轉型期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整體場景,以及闡釋各種類型中國社會組織的規律。
    楊海濤
    2021 年1 月


      摘要

    章近代以來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歷史和現實
    勞動關繫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的重要問題之一。在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宏觀背景下,微觀領域中的勞動關繫不斷變化,這要求學界提出新理論和新觀點,對各種現實問行合理解釋和尋求解決思路。是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勞動關繫正在成為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研究角度之一,它也是學界和實業界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
    中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過去取得的成來自勞動和資本要素雙贏發展的內在激勵和動力;中國經濟當臨的挑戰,也是產生於勞動和資本利益關繫變遷引起的勞動力市場結構變化和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同樣也取決於勞動—資本契約關繫的重塑,以及由此帶來的勞動力市場結構的深刻轉型。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本書作者將本章內容安排為三部分:①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勞動關繫演變歷程,強調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背景和演變過程。②轉型期中國勞動關繫的主要現實特征。③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出發,拓展對“勞動關繫”命題的認識理解。
    節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勞動關繫演變歷程
    欲考察中國勞動關繫的現實狀況,必先了解中國勞動關繫的演變歷史。圍繞中國勞動關繫的演變歷程,本書將從三個層行分析:①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政治經濟背景。②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對中國勞動關繫的歷史演變過行具體描述。③探究影響中國勞動關繫演變的各種現實因素,強調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刻影響。
    一、近代以來全球勞動關繫的演變過程
    勞動關繫演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我們從全球視野來考察這個問題時,對中國勞動關繫問行分析的研究背景將會更加開闊。根據經濟史的普遍觀點,近代以來全球勞動關繫演變主括以下三個時期。
    (一)18 世紀中期到19 世紀中期的勞動關繫
    1. 勞動關繫的產生
    18 世紀中期次工業革命爆發,工業文明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擴張,人類社會逐漸由自然經濟體繫向市場經濟體繫轉變,勞動要素與資本要素逐漸分離,從而形成雇員群體和雇主群體的兩大利益集團。當勞動雇用關繫出現之後,“勞動關繫”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

      作者簡介
    楊海濤經濟學博士,現為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1998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獲“投資經濟專業”和“經濟法專業”雙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獲“西方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師從經濟學家胡代光教授,2005年於西南財經大學獲“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 2001年今任教於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05年10月—2006年9月,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德行訪問學013年10月—2016年10月,擔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主持兩項國家社科基金。著作有《西部民營組織發展的路徑選擇——基於“組織空間假說”的解讀》《轉型期中國農村信用社發展路徑研究》《轉型背景下的中國民間公共組織發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種供給主體研究》等,在《改革》《社會科學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