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後稀缺:自動化與未來工作亞倫·貝納納夫中譯出版社有限公司97875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596-864
    【優惠價】
    373-540
    【作者】 亞倫·貝納納夫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0016933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00169338
    商品編碼:10055097650103

    包裝:精裝
    開本:其他
    出版時間:2021-07-01

    頁數:216
    字數:null
    代碼:79

    作者:亞倫·貝納納夫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後稀缺:自動化與未來工作
    作者:[美]亞倫·貝納納夫
    代碼:79.0
    出版社:中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07-01
    ISBN:9787500169338
    印次: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其他

      內容簡介

    硅谷巨頭、政治家、技術未來學家和社會家們一致認為,我們正生逐漸步入一個技術快速自動化的時代。這似乎預示著我們熟知的傳統工作模式即將終結。 但是,亞倫並不同意未來學家們關於自動化、技術性失業和全民基本收入之間關繫的看法,即便“機器人崛起”的議題熱度不減,這也並不能解釋潛伏在新冠肺炎背後的就業危機。通過介紹過去50年中世界經濟及勞動人口的發展,著重審視當今世界勞動力需求持續低迷的源起和發展,探討解決這一市場失靈問題的其他政策選擇——新自由主義結構調整、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他勾勒出一個後稀缺的世界,作為評估這些政策效果的依據。 此外,針對當前一方面求職難、失業率高,而另一方面企業用工難、用工荒的矛盾局面,亞倫深刻揭示了一些結構性經濟問題,其認為隻有對資源分配方式和生產方行重大重組,纔能讓後稀缺的世界成為現實。


      目錄
    <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章自動化話語

    機器來了

    憂慮重重

    崗位稀缺

    第二章勞動力的優選逆工業化

    生產率悖論

    制造業產能過剩之弊

    第三章籠罩在停滯的陰影下

    增長引擎失速

    替代引擎的缺位

    技術的影響

    第四章勞動力需求低迷

    不計代價地工作

    優選範圍內的剩餘勞動力

    後工業低谷

    第五章“銀

    凱恩斯主義:再上膛

    無償的津貼

    局限之處

    第六章必要與自由

    後稀缺學派

    合作型公正

    人人享有的自由時間

    後記變革的主體

    注釋

    附錄怎樣制造一支鉛筆(附原文)

    譯後記


      

    《後稀缺:自動化與未來工作》既為我們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來社會,那個人人享有自由的社會,又為我們指明了就業難與用工荒矛盾的癥結所在。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再因擔心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會取代人類而憂心忡忡,也不再因為認識不到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而郁郁寡歡,我們會清楚地認識到結構性失業的癥結,了解到自動化的發展與未來工作的關繫,對未來有希望實現的後稀缺社會充滿期待。


      媒體

    1.學部委員、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學首席教授,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程恩富;經濟張旭。 2.深度解析工作崗位不足的,探索內卷時代的新出路;直擊勞動力市場的僵局:就業難與用工荒並存。 3.榮登“科技很好英文書單”。 4.附贈作期新研究論文,供讀者品讀。 5.後稀缺社會是一種值得期待和展望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裡,商品、服務、信息都可以被人們無償占有,貨幣也將不復存在。人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由於在後稀缺社會裡,物質、能量、信息都大量的存在,並且存在自動繫統,使人們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動即可獲取日常用品和其它產品。


      摘要

         自動化話語 人工智能、機器學器人技術的快速發展似乎勢將推動工作方式的變革。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公司已經在全世界很好優選的工廠推行“熄燈”生產:全自動化的生產流程能夠在黑暗中運行,而無需人工操作。與此同時,在機器人大會燈火輝煌的大廳裡,展示著一臺臺能夠打乒乓球、做飯,甚至交談的機器。計算機現在不僅可以開發新的圍棋對局策略,據說還能譜出讓人聽之落淚的交響樂曲。有的計算機已經披上了白色實驗服或穿上了虛擬西裝,開始學的鋻別,並將很快用於法律策略的開發。在美國,人們正通過機器學的方式推動實現貨運卡車的無人駕駛。馱載著軍用級武器的機械狗在荒無人煙原上穿梭馳行。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人類即將告別辛苦勞作的時代?1紀的美國小說家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曾在烏托邦小說《回顧》(Lo Backwards)中提出了人人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伊甸敕令”(edict of Eden);但是,隨著“人類”過上般的生活(至少富人們能夠先行一步),這是否意味著“伊甸敕令”的撤銷? 對於這一誇大其詞的論調,有太多種的理由予以質疑。其中可笑的一點是,機器連個門都開不了,哎呀,連衣服也疊不成。商場裡的安保機器人常常會噴泉水池。電腦化的數字助理能夠回答問題、翻譯文件,但是如果沒有人工干預,它們仍然無法很好地完成工作;自動駕駛汽車也存在同樣的情況。2014年,美國工人發起了“為時薪而鬥爭”(Fight for Fifteen)的運動;就在這一期間,舊金山立起了廣告牌,威脅稱,如果提高大力度優惠工資的法案獲得通過,就會用觸摸屏取代工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將這部法案稱為“機器人就業法案”。然而,歐洲的很多快餐業工人已經在工作中用上了觸摸屏,他們的薪酬也往往高於美國同行。那麼,這些有關自動化的討論是否誇大其詞? 報紙和流行雜志裡聳人聽聞的自動化報道依然隻是閑言碎語。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討論已經具化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社會理論,不僅要分析時下技術、預測其未來,還要探索技術變革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一套自動化話語基於四個主要觀點:個觀點認為,日益優選的機器已在不斷地取代工人,導致了“技術性失業”的不斷增長;第二個觀點是提出,機器取代工人是一種確然的跡像,意味著我們已經處於高度自動化社會的邊緣,在這個社會中,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會由自動機器和智能計算機來完成;第三個觀點指出,盡管自動化應當將全體人類從辛苦勞作中解放出來,但是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大多數人還是需要工作纔能維持生計,這意味著這個夢想或許終究隻是一場夢魘;第四個觀點則表示,能夠阻止大規模失業災難(如美國2020年失業潮,盡管其原因頗為不同)的專享方法是推行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從而實現收入和工作量的脫鉤。 機器來了 自詡為未來學家的群體是這一自動化話語的主要傳播者。在廣為閱讀的《第二次機器時代》(Second Machine Age)一書中,埃裡克·布萊恩約弗森(Erik Bryni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我們正處於一個“拐點”——在這條曲線的轉折之處,很多曾經隻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技術如今正成為常生活的一部分。新技術似乎能夠給予我們無盡的“饋贈”,但是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也提出了警告:“沒有哪部經濟法律規定所有工人都一定能從這些發展中獲益,甚至不說所有,隻說大部分,都不一定”。現實情況恰恰相反:隨著優選技術的引入和勞動力需求的下跌,勞動薪酬陷入了停滯;年收人中越來越大的部分為資本所攫取,並沒有落到勞動者手中。其結果是等的且不斷加劇,這一問題可能會催生“資本主義的失靈模式”,出現食利者的壓榨驅逐技術創新的情形,繼而“放緩我入新機器時代的步伐”。馬丁·福特(Martin Ford)在《機器人的崛起》(Rise of the Robots)一書中提出了相似的觀點,認為我們正“趨向於一個臨界點”,這一臨界點勢將“降低整個經濟體繫的勞動密集程度”。他同樣指出:“為可怕的長期場景可能是,如果全球經濟體繫終能夠適應這個新的現實”,將會形成“農體過剩”而精英卻不受經濟需求影響的“自動化封建主義”。‘在這些作者看來,在自動化的經濟體繫下,教育和再培訓並不足以穩定勞動力需求;他們還認為有必要推行某些形式的非薪資收入保障金,例如負所得稅。 P1-4

      作者簡介

    亞倫·貝納納夫(Aaron Benanav)是經濟歷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柏林洪堡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並為《新左派》撰稿。研究領括1紀和20世紀的全球經濟史、失業和就業不足、經濟增長和發展、人口變遷等。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