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新类目

     管理
     投资理财
     经济
     社会科学
  • 流動的認同:教育、媒介、社會接觸視野的在華外國青年中國觀韓瑞
    該商品所屬分類:圖書 -> ε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韓瑞霞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ISBN】978750958538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ISBN:9787509585382
    商品編碼:1005025860744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8-01-01

    代碼:52
    作者:韓瑞霞

        
        
    "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流動的認同:教育、媒介、社會接觸視野的在華外國青年中國觀
    作者:韓瑞霞著
    代碼:52.0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9585382
    印次:
    版次:
    裝幀:
    開本:

      內容簡介

    本書以外國人中國認同為研究對像,從認同產生的影響因素角度出發,綜合考察了教育、媒介、社會接觸對外國人中國認同的影響,並嘗試抓住影響外國人認同的關鍵因素。


      目錄

    上篇高等教育對外國青年中國認同的影響

    章 導論

    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留學生認同研究現狀

    第二章研究設計

    節 研究視角和理論假設

    第二節研究方法

    第三章留學生與高等教育

    節就讀體驗

    第二節人際交往

    第三節社會接觸

    第四節就讀體驗、人際交往、社會接觸的關繫

    第四章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和認知

    節留學生中國認同的測量

    第二節留學生對中體認同

    第三節留學生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的認同

    第四節 留學生對中國政治效能和國際表現認同

    第五章留學生中國認同的影響因素

    節 就讀體驗與中國認同

    第二節人際交往與中國認同

    第三節 社會接觸與中國認同

    第四節高等教育與留學生中國認同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節 結論與討論

    第二節對策建議

    下篇媒介與社會接觸對外國青年中國認同的影響

    第七章“在滬外國青年眼中的中國形像”研究緣起與設計

    節選題背景

    第二節文獻回顧

    第三節研究設計

    第八章在滬外國青年中國形像描述報告

    節A部分——調查主體內容

    第二節B部分——個人基本情況

    第九章外國青年眼中中國形像影響因素研究

    節媒介接觸視角的外國青年中國形像影響因素分析

    第二節社會接觸與人際傳播視角的外國青年中國形像影響

    第十章因素分析專播視角外國青年眼中中國形

    節文獻綜述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研究結果

    第四節結論與討論

    第十一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附錄

    附錄pan>留學生在華學活狀況調查問卷(中文版)

    附錄2留學生在華學活狀況調查問卷(英文版)

    附錄3留學生在華學活狀況調查問卷()

    附錄4留學生在華學活狀況調查問卷()

    附錄5在滬外國青年生活感受調查問卷(中文版)

    附錄6在滬外國青年生活感受調查問卷(英文版)

    附錄7在滬外國青年生活感受調查問卷()

    附錄8在滬外國青年生活感受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隨著“中國崛起”聲音的此起彼伏,與中國的國家軟實力密切相關的“中國形像”議題也越來越受到多方關注。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在建構國家形像這面大旗下走到了一起。正如時任國家新聞出署署長柳斌傑所言,國家形像的建構應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眾多專家學者協同研究纔能有所創新。確實,這些學者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和理論視角出發,分別通過實證調查和理論闡釋為國內外讀者建構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國家形像。

    韓瑞霞博士的這本專著就是這方面眾多實證研究的一個扎實的研究成果,因此毫無疑問這個課題從一開始設計就得到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的資助,作為2013年度的一項課題得到立項。幾年來,她和她的團隊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實證性的研究和調查,讀者單從書稿中來自不同學科的參考文獻以及多語種問卷就可以看到作者為了完成這一課題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現在這部專著即將付梓,作者反復叮囑我希望我為之作序,雖然我在這方面並非專家,但我作為韓瑞霞博士所在單位的負責人,自然責無旁貸。另外,本書的納入的理論框架——全球化和文化認同問題正好是我多年來致力於研究的兩個課題,而且我本人也從文化和翻譯的角度寫過一些關於國家形像建構和重構的文字,所以我就更是無法推脫了。

    確實,自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入中國以來,這些現像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就其經濟和政治影響而言,我們可以從中20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中國的國際地位的確立看出端倪。我個人認為,當然也得到國內不少專家學者的認可,全球入中國後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促使中國被動地融入了這;其次是中國迅速地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與之的磨合,調整了在這程中的位置;後則是自2pan>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是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公開打起“反全球化”的旗號後,由提出的“”的倡議就是這方面的一個突出成果,這一倡議目前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響應,一條從東方向西方運動的逆向的全球化路徑已經逐步形成。當然,對於文化和教育的全球化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一方面,文化上的全球化致使中國人的文化認同發生了變化,單一的認同已經不復存在的文化認同則成了當今時代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像。另一方面,不僅是中國人自身的文化認同發生了變化,而且那些長期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的文化認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對於這樣一些變化,本書均通過大量實證性的問卷調查和理論分析給予了解釋。

    我們都知道,現代中國歷,為了學技術和文化,曾向歐美發達國家派出了大批留學生,他們連同另一些自費出國勤工儉學的莘莘學子一道,在中國的現代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歐洲和美國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無論是在治學方法還是學術理念上都向西方認同,回國後便成為中國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創建和發展的核心力量。正是有了這樣的學術自覺,這批留學生積極采用西方話語剖析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思想,將現代學術理念與中國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或設計了國家自強民主之路,或為中國的對外交往出謀劃策,展現了中國的新面貌,為謀求中國的獨立大國地位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們的努力不僅有助於推動中國現代科學和人文的發展,同時也了中西之間的學術交流。這應該是中國歷的次留學熱的必然結果,其特征主要是單向的:中國學生走出到西方發達國家去留學。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第二個留中,則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一方面是更多的中國學生繼續走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科學和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的語言文化。在這兩次留中,無論就中國派出留學生的數量還是所接受的外國留學生的數量和國別而言,上海都走在中國各大城市的前列,幾乎與北京相等同。這樣,研究這些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的國家和城市形像所做出的反應和建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仔細閱讀這部書稿後,我發現,本課題以“在華外國青年的中國形像”為研究對像,從傳播研究視角發掘影響外國青年眼中中國形像的關鍵因素,提出了一些令國人感到驚異的發現:首先,與境外外國青年相比,在華外國青年對中國評價明顯更好。其次,從媒介接觸角度發現,接觸中國媒介越多的外國青年對中國的正面評價就越高。再次,從人際接觸和社會接觸(個人經歷)角度發現,外國青年在華的人際接觸和社會接觸與其中國評價間存在著復雜的相關關繫。後,從傳播與社會認知的視角發現,當綜合考察媒介接觸、人際接觸、社會接觸對外國青年中國評價的影響時,人際傳播因素對外國青年對中國評價的作用遠沒有媒介接觸、社會接觸的影響力大。應該承認,上述所有發現都疑聚著作者的長時間觀察和為獲取實證數據行調研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為後來的研究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當然,作為一部有著明確的理論框架和扎實研究基礎的學術著作,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出了一些發現和問題,還在於通過這些基於扎實調研得出的一些結論,作者同時也結合當前中國國家形像改善和軟實力實需求,向有關部門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這些建括:(pan>)外國民眾中國,增加他們對中國的了解。(2)加強外國民眾與中國民眾的人際交流,提升國民的整體素養和對外交流能力。(3)注重外國民眾與中國接觸的“質”(主要指交流深度)的層面,而不應隻停留在“量”(交往範圍和地理疆域)的層面。這些建議若為有關部門采納,也許對於我們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提升中國的國家形像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我期待著這部專著的出版並引起國內學界同仁的興趣和批評性討論。

    王寧                                               2018年8月於上海



      摘要

    章導論

    節問題的提出

    一、現實緣由:全球化教育的興起

    20世紀下半葉,全球化成為社會科學界一個重要研究主題,它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而且也在政治和文化領域全面勃發。其中,教育全球化既是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全球化的需求和結果,同時一步推動了這些領域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既體現在全球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也體現在全球各地合作辦學機構的興起,還體現在諸如孔子學院這類教育機構在全球的開設。

    以留學生數量為例,根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統計,全球留學生人數已經由2000年的2087702人,增長到了2012年的4528044人,增幅達到116.89%,而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中。其中,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日本、西班牙、中國分列留學目的國前十位①(見表1-pan>)。其中,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的留學生輸出國。另據2016年公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39763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3pan>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1pan>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中,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來華留學人數分別為240154人、66746人、49792人、34934人、6009人。前十位生面國依次是韓國、美國、泰國、印度、俄羅斯、巴基、日本、哈薩克、印度尼西亞和。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為位列吸引來華留學生人數前三位的省份①。從這些數據透露的信息來看,無論從留學生輸出國的角度,還是留學生輸入國的角度,中國都已經成為留學大國。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大學也競相在海外設立合作辦學機構。以海外大學在中國設立的教學機構為例,截至20pan>年,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1780個。其中在2012年,就先後批準正式或籌備設立上海紐約大學、溫州肯恩大學、昆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5所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大學,批準設立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東南大學一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華中科技大學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都柏林國際學院、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工程師學院等6個高起點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全國本科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和高校內設的中外合作二級學院43個。這其中大部分學校目前已經投入運營。除此之外,一批高起點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步增多。截至2012年,共批準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舉辦了149個辦學基礎較好、實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國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數達732個,約占中外合作辦學項數的46%①。截止到2016年7月5日,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臺公布的本科合作辦學機構(含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機構)有66個。這些合作辦學機構的設立必然會對在這些學校求學的留學生接受教育提出新的環境挑戰。

    ……


      作者簡介

    韓瑞霞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上海大學一杜克大學(美國)聯合培養傳播學博士,蘭州大學社會學碩士、學士。主持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國博士後科學資助(第五批)、第五十批面上資助(一等)、上海市社科規劃青年課題等多個項目。在《國際

    新聞界》《現代傳播》、Asian Perspective等

    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三十篇,出版專著一本。曾先後於美國杜克大學亞太研究中心(APSI)、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訪學。目前研究方向:傳播學理論、國際傳播、傳播社會學。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